与朱元思书 预习学案(一)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上文言《与朱元思书》【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文中景物的突出特点,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3.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
【品读学习】(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zhānɡ)(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诗文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他还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2.文章体裁骈文,也称“四六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南北朝,唐宋古文运动后渐衰。
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讲究对仗,两两相对;(2)语言上,重视辞藻的华丽,多用典;(3)声韵上,讲究平仄,韵律和谐。
3.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焚其稿,免其职。
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bì)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去隐居。
我们现在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吴均写与朱元思之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富春江,处中国浙江省中部,全长110公里,两岸山色清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更兼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画卷增色生辉。
富春江一带昔有“小三峡”之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的一幅《富春山居图》绘写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将它的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把握文章内容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āo )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_1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预习案【知识链接】(一)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书信一般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书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刻意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刻意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二)骈体文骈体文又叫“骈偶文”,“骈文”是和古代散文相对而言的一种文体。
骈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起来的,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几乎占领了所有文字领域,为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因此,骈体文对唐宋及其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对律诗,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它在语言方面有以下特色:(1)在语句方面,讲究骈偶。
(2)在语言方面,讲究节奏和平仄。
(3)在用词方面,讲究用典和辞藻。
骈体文注重形式整齐,讲究辞藻华美,注重对仗,讲究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增强文章的艺术优美感。
但骈体文过分注重外在形式和技巧,内容表达受到束缚,并且晦涩难懂,这与文章的作用背道而驰,因骈体文逐渐走向末路,被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冲得七零八散,退出了文体的主舞台。
课前学习:自主研读(熟读课文、词义辨析、文句摘抄)1.给下列字加拼音:缥()湍()轩()邈()泠()嘤()鸢()戾()窥()柯()2.课文内容预习。
要求:①借助工具书给文中加点字注音;②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疏通文意③不解之处圈、点,待上课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与朱元思书》第1课时(学案)
《与朱元思书》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句。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3.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句。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1.了解作者吴均,______朝梁文学家,字____________,吴兴故鄣人。
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
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
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
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
如《赠王桂阳》,显露出清贫之士难于显达的愤激情绪,“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即为一例。
此外,一些写景小诗也颇著名,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乐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
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南史》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另著有《续齐谐记》,是当时志怪小说中艺术成绩较高的作品,文字明净可观,其中“阳羡书生”一则,情节奇幻,为人称赏。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水皆缥.碧()经纶.世务者()互相轩邈..()()3.根据拼音写汉字。
经lún_____世务kuī_____谷忘fǎn_____横kē_____上bì_____ 急tuān_____甚箭在zhòu_____犹昏风烟jù_____净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⑦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学案_1【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
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
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
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
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
《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
《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
”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
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委婉、含蓄、典雅、精练。
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
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
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与朱元思书》预习参考1
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与朱元思书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该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
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也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课文中,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
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了。
平静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
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
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
于是,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
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二、问题研究1.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
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每一年的开学,都是一个学生们重新开始的时节,学生们摩拳擦掌,迎接新的学习挑战。
然而,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难度也不同。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将开始接触更高层次的文学作品,其中一部分就是朱自清的《背影》和《在细雨中呼喊》。
而在这些文学作品之前,学生们需要先学习到朱元思的《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的导学案,主要是为学生们介绍朱元思的生平和背景,并从中了解其所呈现的文化和人文气息。
以下是该导学案的具体内容:一、生平和背景介绍1. 朱元思(712年-759年),字子尚,又称子美、安史之乱时的“长孙天下”,是唐代官员、文学家。
2. 朱元思出生于今天的河南商丘市,其父母及祖父是官员,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早期与宰相魏徵的孙子韩愈交往,后又结交了著名诗人元稹,使得他在文学方面获得很好的发展。
3. 朱元思在唐代的安史之乱时期,投效有反叛倾向的安禄山。
因赵炅稱病不随宣慰辽阳军,被朱元思直言批评;后自主投降唐朝,被官方以负心、逃亡等罪名逮捕,改服官装投笔从戎。
4. 在到达四川任边将后,朱元思写下了一系列优美的诗歌,赢得了当时文坛的赞誉。
5. 759年,朱元思因参加谋反被唐朝诛杀,享年48岁。
二、朱元思的文学成就1. 朱元思曾多次得到唐玄宗的嘉奖,并长期从事诗、文、文化活动等。
2. 朱元思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散文方面。
3. 朱元思的作品具有人文气息,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探索,独特的思想和感情符合了唐代文学作品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他对时代的理解和表现。
通过以上的生平和背景介绍,学生们可以对朱元思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朱元思所写的《与朱元思书》。
三、《与朱元思书》的主要内容1. 《与朱元思书》是唐代诗人元稹在写给好友朱元思的札文。
与朱元思书学案
与朱元思书学案第一篇:与朱元思书学案《与朱元思书》教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官奉朝请。
通史学。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二、关于骈文本文的形式上是六朝所盛的“骈文”(也称“四六文”),骈文讲究对仗、韵律、藻饰,骈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
三、自学指导:1、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2、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4、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5 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是什么?四、当堂测试1、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缥碧()急湍()轩邈()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横柯上蔽()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天下独绝________猛浪若奔________皆生寒树________争高直指________ 一百许里:从流飘荡:横柯上蔽:3.根据课文填空。
(1)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视无碍。
(3)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成峰。
2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1)
【深思提升】 5、本文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这与作者生活所处的时代有 什么不同?
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生活和乐 主要在第二自然段 作者所处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6、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 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
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明朝诗人魏学洢的《核舟记》。 【自主学习】
自由默读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完成 1 小题。
1、给加重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bīn( )然开朗 )纷 yǎn( 垂 tiáo( )然 ) qiān( 叹 wǎn( )mò( ) ) yì( )太守 )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都友好和睦. 2.(1)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 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2)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 不可实现.(概括地说:桃源虽好,世上难找)
宁南中学学生课堂导学提纲
教材:八年级下册
使用时间:2016-3
编制 :陈侃
姓名: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欣赏作者笔下的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3、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字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八年级下册
使用时间:2016-3
编制 :陈侃
姓名:
初二语文
第 5 页 (共 2 页)
与朱元思书 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
预学目标:
1、了解“骈文”有关知识,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全文,掌握中点文
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拟人、比喻等
修辞的写作方法。
3、激情投入,做学习的主人;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向往自然、
厌弃尘俗的思想,懂得热爱自然。
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含意。
学法指导:
1、依据预学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将课下注释的重
点词语在原文中圈点,熟记基础知识。
2、独立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独立完成。
一、走进作者:
二、文体知识: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注意加点字注音:
飘荡.急湍.轩邈
..
泠泠
..经纶.横柯.
1、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再读课文。
2、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3、质疑,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4、小组内完成不了的,向老师质疑,其他组成员帮助完成。
四、理清思路,概括文意:
1、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2、三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什么?
五、将你预学后的问题或感受写在下面,课堂上与组内同学共同交流。
《与朱元思书》预习学案
预习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识记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任务一基础积累1.读准字音缥()碧急湍()窥()谷轩()邈()泠泠()作响鸢()飞戾()天经纶()横柯()上蔽嘤()嘤成韵千转()不穷2.作者简介吴均(469—520)()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xiáng,吴均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赞赏识,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当时的人纷纷效仿,称为“()”。
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
不久吴均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终年51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任务二合作探究1、文章三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
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2、最能概括富春江景色的是哪一句?3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是哪一句?4、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他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是什么?任务三美点 .赏析我喜欢————-,因为————————————————————————。
预习诊断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水皆缥碧(piǎo)急湍甚箭(tuān)B.互相轩邈(xüān)泠泠作响(línɡ)C.嘤嘤成韵(yīnɡ)鸢飞戾天(lì)D.经纶世务(lún)好鸟相鸣(hǎo)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B.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向高处和远处)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3.根据课文填空。
与朱元思书预习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预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对照课文注释理解,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并翻译课文。
3、背诵课文,领会文中表现的自然之美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习难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学习流程:一、资料链接1、简介作者:吴均,字叔庠,无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
南朝梁文学家。
2、背景资料简介;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2—3遍后,勾画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再将词语在下面横线上抄写两遍。
缥(pi a湍(tu 喃ft (xu d邈(mi 0泠(I ng戾天(I经纶(I血鸢(yu d窥(ku 柯(k e2、再读课文,解释词义(学法指导: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来完成,要求背诵下来。
(1、风烟俱净((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4、水皆缥碧((5、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7、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9、互相轩邈..((10、争高直指((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13、望峰息心((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16、横柯..上蔽((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19、共色((20、千百成峰((21、泠泠作响((22、嘤嘤成韵(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激荡,任意东西。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写在下面。
补充不懂的字:补充不懂的句子:三、细读课文,探究赏析。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一段山水,奇”在哪里?异”在哪里?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八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课《与朱元思书》预习学案讲义
21《与朱元思书》预习学案
本文是一篇文言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如此优美的文章,不多读几遍,用心体会文章的美,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
可能有不认识的字,那就结合课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
1.预习后,不看课本给加点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缥.碧急湍.鸢.飞戾.天
嘤嘤
..成韵轩邈
..经纶.横柯.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
..
(3)经纶
..世务者(4)窥.谷忘反.(5)
横柯
..上蔽(6)皆生寒.树
3.教材助读。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与朱元思书》选自《》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
字__________,吴兴故章人。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题目中的“书”指信。
4.朗读指导:语速应慢一些,注意停顿,读出重音,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5.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吴均向友人描绘了所见之景,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景色特点?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思考,可以不回答)
6.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疑惑,写下来我们课堂交流。
1。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2课《与朱元思书》预习导学案1.熟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基本知识,会准确翻译课文。
(重点)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富春江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3.理解作者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情怀。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zhāng)(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zhá)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三篇,皆以写景见长,表现出作者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
其诗文自成一家,“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2.故事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因而,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吴均一生仕途不顺。
他曾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梁武帝,梁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
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
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文。
二、文体知识骈体文定义: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
是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特点: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讲究对仗,两两配对;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用词上,重视用藻,多用典,即常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追求华丽的辞藻。
《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北朝的“骈文双壁”三、写作特点1.总分结构,脉络分明。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预习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预习案《与朱元思书》预习案1:一读学生自由读,提出易读错的字;三次范读要求杜郎口展示歌中的标准二学生单双号板式读的过程中识记的小句诵能手朗诵课文,听范读等,课代表板示课文在前板面,标示出重点字词。
7分钟三,各组长带领组员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作者 6分钟四,各组提出重点字词,引起所有同学的注意。
并且这些点作为拓展点,挖掘点,研究点等等如:风烟俱净,四时俱备,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咸来闻讯:都的意思五,分析文本每一句话写的内容,分析水异山崎,还想到写山水名篇中的山水美。
六,拓展山水诗句七,创作山水的短文,缩写,写诗创词,对联反思预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强的学习快,能力弱的慢,让优生带着弱生帮扶,有时太慢,可采取优生给弱生安排有梯形进度的预习,并且指导方式方法,让弱生有的放矢,在他们自己学习思考后检查督导,这样即使弱生在能力范围内可得到更大的发挥,也能使优生有时间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样在预习时教师要给学生做好预习思路的设计1,了解作者,背景2,解读题目3,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4,概括内容,理清思路5,赏析文本,把握感情6,拓展,创作在思路的引导下,优生带着弱生,只是安排指导,优生可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预习的重点,文本分析,创作,并且在弱生的质疑下会有更好的方法设计。
预习是思维的活跃,形式较单一教师可到各组巡视指导,检查督导,要求各组对文本有个性化解读,展示时有个性化设计,但要谈出思路方法。
《与朱元思书》预习案2:(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二)课前预习1、作者材料链接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
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入为奉朝请。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
与朱元思书预习案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2.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3.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介绍“骈体文”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
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也就是以“四、六言为主”,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
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2.给下列加粗注音。
缥()嘤()鸢()窥()柯()湍()轩()邈()泠()3.填空题。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4.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1)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2)比赛朗读,学生点评。
请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惊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与朱元思书》学案 北师大版
《与朱元思书》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
3、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
二、相关资料:1、走近作者吴均(496—520),字叔痒,吴兴故鄣(今某某省安吉县)人。
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据《南史·吴均传》记载:吴均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
吴均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他的诗,后官至奉朝请。
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
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2、文体介绍骈体文: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了南北朝时期。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后以四句、六句相间,称为“四六文”。
三、预习检测:1、注音或写汉字。
缥()碧急湍()甚箭轩mi ǎo ()yu ān ()飞 l ì()天横柯()2、解释加点词语。
(1)风烟俱.净 (2)从.流飘荡 (3)一百许.里 (4)水皆缥碧..(5)急湍甚.箭 (6)负势竞.上 (7)互相轩邈..(8)横柯.上蔽3、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全文,结合注释理解文义。
2、小组内解决疑惑,仍有问题的提出,在班内交流。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合作探究:1、《与朱元思书》的文体特点是什么?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层次写“奇山异水”的?3、通读全文,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与朱元思书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做到文从字顺,乃至背诵。
2、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预习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课文,乃至背诵。
难点: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的用法。
【预习任务】
一、解题,了解文体、作者及写作背景
1、文体:这是作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该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
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也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写景小品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六朝盛行,也称“四六文”,多是对偶的四字句,句式整齐,讲究对偶、韵律、藻饰)。
2、作者及写作背景
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出身寒贱,自幼好学且有才华。
所作诗文,清拔而有古气,颇为时人所赞赏,亦深得梁武帝萧衍的喜欢。
遂延入朝。
虽然吴均的诗文华美,风靡当世,但其为人耿直,又私下撰写《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
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按要求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利用工具书或资料注音)
给加点的字注音:
韵.()柯.()轩.邈.()泠.()嘤.()
缥.碧.()鸢.()戾.天()经.纶.()窥.谷()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停顿。
提示:(1)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
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如:“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三、请对照课下注释,逐字翻译课文,圈画出不会翻译的字、词语或句子。
(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或资料书解决,可以上课提问)。
解释下列词语。
风烟俱净: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独绝:
急湍:寒树:
轩邈:戾天:
经纶:忘反:
词语小结:
1、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窥谷忘反()有时见日()
2、一词多义
绝天下独绝( )上负势竞上()
百叫不绝()横柯上蔽()
3、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任意东西()互相轩邈()【预习质疑】发现问题的快乐是一种创造的快乐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或是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资料链接】富春江,中国浙江省中部河流。
为钱塘江桐庐至萧山闻家堰段的别称。
长110公里,流贯浙江省桐庐、富阳两县。
富春江下切中生代火山岩,形成长达24公里的著名七里泷峡谷。
两岸岩石陡立,层峦叠嶂,山水相映,景色秀丽。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是古人对富春江的赞誉,“不是漓江,胜似漓江”是今人对其评价,并把它与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并称为我国最著名的三条江河风光浏览线。
21与朱元思书限时作业(一)
班级姓名得分
一、给下列加粗的词注音。
(2分)
水皆缥碧()急湍甚箭()泠泠作响()千转不穷()鸢飞戾天()经纶世务()互相轩邈()嘤嘤成韵()横柯上蔽()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2分)
1.从流飘荡()2.猛浪若奔()3.互相轩邈()4.经纶世务者() 5.皆生寒树()6、蝉则千转不穷() 7、窥谷忘反()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2分)
1.绝: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2.上: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3.直:直视无碍;争高直指()()
四、下列横线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2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五、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资料链接】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1与朱元思书预习学案(二)
【预习目标】
1.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预习重难点】
重点: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预习任务】
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文中标出原句。
2、标明段落序号,理清文章的结构。
请把结构提纲写在下面。
3、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文中标出原句。
4、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的奇异的?
5、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预习质疑】发现问题的快乐是一种创造的快乐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或是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21与朱元思书限时作业(二)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
(2分)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
4. 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的句子是。
此句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思想情绪?(2分)
5.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资料链接】《三峡》译文
三峡两百千米中,两岸连绵不绝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叠的山峰,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合叙句)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紧急召见,最快早晨就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的路,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则是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合叙句)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刷。
水清,树荣(茂盛),山峻,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显出一片凄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啼,声音持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人歌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