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第五章 热和能 全章知识点总结 学案

合集下载

5.1B 分子动理论—沪教(上海)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学案

5.1B 分子动理论—沪教(上海)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学案

第五章热与能5.1B 分子动理论[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动理论;2知道扩散现象可以说明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知道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4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知识解读]1、分子定义: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里的分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单元,即具有各种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可以是原子、离子,也可以是分子)。

在热运动中它们遵从相同的规律,所以统称为分子。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体由大量的分子构成;分子间存在空隙,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永不停息地在做无规则运动。

3、扩散现象是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即分子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 扩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不能发生扩散现象,(2)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没有相互接触的物质,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

(3)扩散现象是两种物质的分于彼此进入对方,而不是单一的某种物质的分子进入另一种物质。

(4)气体、液体和同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

【经典例说】【例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A.烟从烟囱里冒出来B.水往低处流C.滴在地砖上的污渍,时间越久越难擦净D.风吹时,风车转动【思路点拨】分子动理论包括: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确认某种现象是否属于扩散现象时,关键是要看不同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是由于分子运动形成的,还是由于宏观的机械运动形成的。

由于分子运动而自发形成的属于扩散现象,受外力作用下的宏观机械运动形成的现象就不属于扩散现象。

【解答】解:A、从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是固体颗粒,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A错误;B、水往低处流,水的流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B错误;C、滴在地砖上的污渍,由于分子的运动而进入地砖更深,故难以擦净,故C正确;D、风吹时,风车的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D错误。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五章热与能5.3 内能教学设计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五章热与能5.3 内能教学设计

5.3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纳、综合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激发探究热情;(2)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激发自身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思考宏观上,物体因为运动而具有动能,因为处于高处而具有势能,那么在微观上,物体内每个分子是否也具有能呢?(二)新课1、复习分子动理论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远离,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分子间相互靠近,作用力表现为斥力)2、通过观察情景进行对比(1)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处于热运动的分子呢?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把这种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动能。

概念:由于分子作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

(2)受到地球吸引的石块被举高后具有势能,互相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3)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呢?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概念:由于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分子因为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分子动能,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物体内有大量的分子,宏观上只研究一个分子的能量没有实际价值,我们类比机械能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所有分子的能量。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内能=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也是能的一种形式。

沪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热与能 5.2 热量 比热容 热量》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沪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热与能 5.2 热量 比热容 热量》优质课教学设计_2

热量(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热与能第二节内容。

第五章是整个初中唯一热学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内容主要是热量和比热容,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热传递和热量。

前面已经学过了温度和温标,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会实行热传递,热量是物理学中为了衡量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而引入的一个概念。

热传递为后面内能的学习展开铺垫,热量的学习从而引入本节教学重点比热容的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什么是热传递现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以及热量的定义、单位、符号和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因素。

重点是理解热量的概念,难点是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相关。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之前主要学习物理中声、光、力的现象。

这个章开始学习热学现象,以及学过第一节的温度和温标以及分子动理论的相关内容。

知道了物体的冷热水准是用温度去衡量,知道了温度的高低影响分子的热运动,这些为本节热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热学现象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由宏观进入到微观,这些将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积极性。

三、教案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复习热传递、热量、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大小的因素。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探究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

通过复习热传递的概念和三种传递方式,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对“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大小的因素”实行合理猜想。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热量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猜想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大小的因素。

方法是:通过创设两个情镜引导学生猜想到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会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大小的因素。

然后通过加热水和食用油的演示实验,通过观察升高相同的温度所用时间不同,引导学生猜想出物质的种类会影响吸收热量大小。

四、教学目标1、知道热传递现象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和符号。

3、知道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

2020-2021学年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五章《热与能》复习教案

2020-2021学年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五章《热与能》复习教案

初二物理《热与能》复习教案一、教材分析今天的这节课,是学习完《热与能》这一章后的复习课,这一章的内容是期末考的主要章节之一,概念性知识点较多,理解级有热量、比热容,还有在科学课就学过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这部分内容的考试时会有选择、填空、作图、计算、实验的形式出现,计算一般中考都会考到,而以情景题、和实验题出现时是学生的难点。

温度、分子热运动、内能是生活中随处可感受的自然现象,而比热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复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并在引导学生在解释一些生活和自然中的相关实例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获得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认识,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累积了许多热的生活经验,而且通过学习,对热也具备了一些初步的知识,有了初步的分析与观察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

多数学生学习能力欠缺,缺乏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比热容计算、实验探究题的表述以及能的转化。

所以,既然是复习课,就必须以考题和熟悉的生活例子,将热学知识内化。

并采用变式拔高的方式深化提高。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让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热和能。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分子动理论、内能、热机等知识点;2、正确理解温度、热量、比热容;3、熟练进行比热容的计算;4、情景题、探究题中,能够根据题意准确找到规律并进行完整表述;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回顾本章知识,做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理解掌握热学各知识点。

2、通过课上学生竞赛、抢答等环节根据得到星的数量争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抢答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

3、通过学习、应用感受物理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热学各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分子动理论的了解;认识内能及改变内能的方式;3、理解比热容及学会计算热量。

备考2023年上海市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与经典例题讲解第5章 热与能 第2节 热量 比热容

备考2023年上海市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与经典例题讲解第5章 热与能  第2节  热量 比热容

第二节 热量 比热容【知识点1】热传递 【考纲要求】知识点 学习水平说明热传递A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解读】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即可,中考很少考到,属于冷门知识点。

【知识点2】热量 【考纲要求】知识点 学习水平说明 热量A理解热量【解读】1.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是由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及温度的变化所决定的;2.根据t cm Q ∆=进行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计算;3.利用t cm Q ∆=计算热量,不要求涉及热平衡问题。

一、热传递(一)热传递现象:指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是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二)产生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温度差,直到它们的温度相同为止。

(三)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良导体:容易导热的物质,如绝大多数金属;热的不良导体:不容易导热的物质,如塑料、水、空气、玻璃等。

(四)热传递的种类: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二、热量(一)热量表示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二)热量是能量的一种,用符号Q 表示,单位是焦(J )。

知识梳理考纲解读(三)物体吸热时,温度不一定会升高;物体放热时,温度不一定会降低。

三、比热(容)(一)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该物质的比热容; (二)单位是“焦/(千克·℃)”,“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三)水的比热容:4.2×103焦/(千克·℃),是指:一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焦。

(四)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体质量、温差以及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多少无关,由物质本身决定,但物质的状态(固液气)发生改变,比热容也会变化。

(可以和密度相类比) (五)热量的计算公式:t cm Q ∆=,即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成正比。

沪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热与能 5.2 热量 比热容 比热容》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沪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热与能 5.2 热量 比热容 比热容》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会用比热容知识分析解释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物质吸热本领的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过程,使用控制变量法,增强科学探究水平。

(2)通过查看比热容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获得探究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难点: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吸热本领。

四、教学资源1、课件五、教学流程:流程说明:情景1:白天与晚上,沙滩与海水温度对比图片。

活动1:探究物质吸收的热量是否与物质的种类相关。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什么是热量?热量的符号和单位?(二)导入新课1、情景1:为什么白天的沙滩温度比海水高,而晚上却刚好相反?2、物质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相关?(1)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吸收的热量谁多?(2)烧开一壶冷水比烧一壶温水吸收的热量谁多?(3)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跟质量、升高的温度两个因素相关外,是否还跟物质的种类相关呢?(三)比热容1、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2、还需要哪些实验器材?3、质量能够用天平测量,温度能够用温度计,热量我们又要如何实行测量呢?4、情景2:观察实验。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5、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水平不同,根据这个特性,我们引入比热容这个概念。

6、观察表中常见物质的比热容,那种物质的比热容最高?(四)思考与练习1、根据砂石和水的比热容,能不能解释一下开头提到的沙滩与海水温度不同的原因?(五)交流与合作1、新疆有一句俗语:“早穿皮袄午穿纱”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2、钢筋水泥都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

比如,炎炎夏季,都市气温往往比郊外要高3 ℃~ 5 ℃,这就是热岛效应,应该如何应对呢?七、小结板书:1、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当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物理下第五章5.2热量比热容优秀教学案例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物理下第五章5.2热量比热容优秀教学案例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比热容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比热容的拓展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要求学生在课后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对比热容的知识点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对比热容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比热容的定义,引导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产生直观认识。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深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阐述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讲解公式的运用,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3.介绍比热容的单位,使学生了解比热容的计量方式。
4.分析比热容与物质吸放热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比热容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热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与其内涵和外延混淆。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力求通过生活实例、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物理下第五章5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物理下第五章5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组织学生讨论节能减排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树立科学精神。
6.总结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收获。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要求:实验方案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及实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准确记录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小短文:比热容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运用比热容的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要求:不少于300字,需有实例支撑。
(5)总结反馈: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热量和比热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自信、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习题旨在巩固学生对比热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我会提供即时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此外,我还会鼓励学生相互检查,通过同伴学习来提高解题能力。
5.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物理小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五章课题:5.2热量、比热容的复习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五章课题:5.2热量、比热容的复习

课题:热量、比热容的复习一、教课任务分析比热容是第五章的核心观点,本节所波及的比热容、热量计算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同时也是高中热学的根基。

比热容观点对初中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并且波及的物理量许多,初中生对事物存在着浓重的好奇心,但他们仍处于形象思想到抽象思想的过渡期间,所以复习从生活现象引入到比热容观点的形成过程,师生逐个梳理本节内容的知识,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更深刻的理解,并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使学生获取方法与经验。

本节课是借班上课,不知道学生的详细状况,可是上课的学生是奉贤区弘文学校初二的学生,弘文学校地处南桥中心城区,学生根基处于区内上游水平,所以绝全局部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具备必定的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在获取悉识的同时,充足领会科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研究过程和应用物理知识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本节经过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后经过对实验的分析议论牢固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认识。

再而经过典型的题目的练习,使得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可以有所提高。

使学生充足感觉已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研究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又运用比热容的一些知识来解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觉生活与物理的亲密联系。

二、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术1〕理解热量,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质汲取的热量与哪些要素相关。

2〕理解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

3〕会用公式Q=cm△t。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复习再次经历比热容观点的成立过程。

2〕再次经历运用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征解说一些简单现象,感觉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复习要点和难点要点:理解比热容、会用公式Q=cm△t。

难点:科学方法在比热容观点成立过程中的运用。

四、教课资源自制PPT幻灯片、热量比热容的复习活动卡。

五、教课方案思路本节课从生活现象下手,依照?课标?要求进行复习,浸透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的科学修养得以提高。

沪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热与能 5.1 温度 温标 分子动理论》优质课教学设计_3

沪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热与能 5.1 温度 温标 分子动理论》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第五章 5.1.2 分子动理论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内容为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分子动理论,是在学习了温度、摄氏温标、温度计之后,进一步从微观角度理解构成物体的粒子,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温度,为后续的内能知识作了铺垫。

在第一节学生从宏观上感知了自然界的热现象,对物体有“冷热”的感性理解,对温度的定义、摄氏温度的定标,以及温度计原理和准确使用温度计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从微观角度了解物体能够持续分割,同时能保持物质的性质,引出分子。

再通过系列宏观现象和建立模型的方法来推理分子微观运动,知道分子动理论。

对学生来讲,分子即抽象又陌生,如何用情景“撞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想、去说、去探究,这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能够采用宏观模型、学生小实验、教学视频、生活中的现象等让学生形成知识,在此过程中,感受观察、对比、推理、建模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并体验学习的乐趣,懂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有相互作用力。

(2)了解扩散现象和分子的热运动,知道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在根据宏观现象推理分子微观运动的过程中,感受推理的科学方法。

(2)在制作物理小制作小模型的过程中,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3)在使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简单的现象可能包含深刻的物理知识,养成通过度析、理解来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2)通过度子动理论的学习,体验微观世界的奇妙,激发探索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相关可见现象推测、想象分子、分子的运动和作用力情况。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自制研究分子间作用力模型、硬币、滴管、针管。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五章热与能5.3内能教学设计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五章热与能5.3内能教学设计
2.利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内能的变化和影响因素。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内能的概念和特性。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念及其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探究内能与物体质量、温度、物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如使用温度计、热量计等仪器。
4.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分析内能、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将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发学生对内能的思考。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冬天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寒冷?为什么搓手、跺脚可以让我们感到温暖?”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接着,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两个不同温度的水滴在玻璃板上,观察它们的扩散速度。让学生猜测并探讨,为什么温度高的水滴扩散得更快?
(二)教学难点
1.内能的定义及其微观解释,使学生理解内能与物体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2.探究内能与温度、热量关系时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3.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运用,避免实验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设置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物体性质、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热与能 5.2 热量 比热容 热量》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沪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热与能 5.2 热量 比热容 热量》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热传递热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能区分不同现象的热传递方式。

(3)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4)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热传递的现象。

(5)理解热量的定义,知道热量的符号、单位。

(6)知道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

2、过程与方法会做固体热传递实验及液体对流实验,愿意与伙伴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活中常见情况的热传递方式,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热的三种传递方式,理解热量的定义。

难点:热辐射和热量的理解三、实验器材:酒精灯、铜棒、试管夹、火柴、方座支架、水。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冬天,手冷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冰凉的小手,我们的手就会暖和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是如何传递的。

2、新课教学:(1)热传递活动1:热传递实验预测:热在铜棒中是如何传递的实验: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我们会发现未被加热的一端也开始慢慢变热。

结论:热从物体的高温部分沿着物体传到低温部分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2)对流活动2:热对流实验预测:热在液体中是如何传递的实验:用酒精灯局部加热一杯水,我们会发现水的整体温度上升。

结论: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的方式叫对流。

(3)热辐射活动3:小组讨论1.烈日下物体为什么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2.讲述:太阳的热传到地面上来,不靠空气、水、或其它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辐射”。

其实,太阳及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的热源(如熔炉、火焰等)都能产生大量的热,以辐射的方式向周围传递。

(4)热量热量表示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

符号:Q单位:J六、例题热传递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当你感到热时,在下列各种情况中,热主要是以什么方式传给你的?(1)阳光照射到你身上。

_________。

沪教版初中物理第五章《热与能》

沪教版初中物理第五章《热与能》
的粉”;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杯子的外壁。就会出现杯子出汗的
现象。
简单练习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冰棒,直接凝华形成了固态小冰晶,看起来像“白花花
的粉”;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杯子的外壁。就会出现杯子出汗的
扣除掉定向运动的部分。
练习题
那如何改变内能呢?
• 做功,例如摩擦生热,内燃机压缩等,可将机械能
转变为内能
• 热传递,例如对流,传导,热辐射
能举几个对流,传导,热辐射的例子吗?
内能决定因素
• 温度
• 状态,例如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
也需要不断吸热(这个过程是势能的增加)
• 质量
练习
练习
5
指针式温度计
温度计
利用双金属片的
热胀冷缩系数不
同而导致的弯曲
旋转
水银,酒精,煤油是常见的温度计制作材料
最高温度计与最低温度计
水银温度计
注意事项
• 看清楚量程与最小
分度值
• 视线与刻度平齐
• 温度计与液体充分
接触
• 温度计不要接触到
容器侧壁或底部
通常用于气象站中,可同时测量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温度计
现象。
简单练习
(1)液化,(2)汽化,(3)凝华,(4)升华,(5)凝华
简单练习
(1)液化,(2)汽化,(3)凝华,(4)升华,(5)凝华
热机
总结
有什么定量关系吗?
热量与比热容
可以引入比热容这个概念!

备考2023年上海市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与经典例题讲解第5章 热与能 第1节 温度 温标

备考2023年上海市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与经典例题讲解第5章 热与能  第1节  温度 温标

第一节温度温标考纲解读【知识点1】温度【考纲要求】知识点学习水平说明温度 B 知道温度【解读】理解温度和温标【知识点2】摄氏温标【考纲要求】知识点学习水平说明摄氏温标 B 理解摄氏温标【解读】知道摄氏温标定标的规定,学会用温度计测温度。

【知识点3】温度计【考纲要求】知识点学习水平说明温度计 B 会使用温度计【解读】会使用温度计,并会读数。

【知识点4】分子动理论【考纲要求】知识点学习水平说明分子动理论 A 知道分子动理论【解读】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知识梳理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将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规定一、温度 将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最小分度值。

使用测量工具:温度计 使用时:(1)玻璃泡要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和侧壁(2)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仍要留在液体中,且视线要应与温度计内的面相平。

几种温度计对比:物质由分子组成二、分子动理论 一切物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三、常考题型题型一:分子动理论【考点】分子动理论【解析】分子的运动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只能通过一些现象间接的表现出来。

所以选B 。

【答案】B【教学建议】了解常见分子热运动的常见现象。

量程 分度值 适用场所 说明 实验用温度计 -20~110℃ 1℃ 实验室 测液温 体温计 35~42℃ 0.1℃ 医院、家庭测体温 (每次使用前要向下甩)寒暑表 -30~50℃ 1℃ 家庭 测气温例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体现此规律的现象是( )A .细雨濛濛B .桂花飘香C .雪花飞舞D .树叶凋落经典例题闻到花香、汤放盐后变咸等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___题型二: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例2.(★)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

【考点】液体温度计【解析】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五章 热与能 知识梳理-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上海沪教版)

第五章 热与能 知识梳理-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上海沪教版)

第五章热与能知识梳理考点一:温度温标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冷热程度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说法,因人的感觉不同而有差异,常常是不准确的。

要准确地测量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液体温度计的主要部分是一根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管的下端是一个玻璃泡,在管和泡里盛适量的液体(水银、酒精或煤油等)。

当温度变化时,由于热胀冷缩,管内液面的位置就随着改变,从液面稳定后到达的刻度就可以读出温度值。

2. 摄氏温度是瑞典科学家摄尔·西乌斯首先制定的。

他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在0℃以下和100℃以上的温度用1℃间隔的同样大小向外扩展。

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

在0℃以下的温度写法、读法要特别注意。

东北地区十一月份的平均气温记作“-18℃”,应读作“零下18摄氏度”或“负18摄氏度”,而不能读作“摄氏18度”,书写时不要漏掉字母C左上角的小圆圈。

3.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比较4. 实验用温度计因为在做实验时需要测量的温度变化范围比较大,所以实验用温度计的刻度范围是-20℃到110℃。

最小刻度值是1℃。

温度计中红色的液柱是酒精。

酒精在-117℃才会凝结,就是在地球上温度最低的南极洲,酒精温度计也能用。

5. 体温计玻璃管中装的液体是水银,它的刻度范围是35℃到42℃,最小刻度值是0.1℃。

从构造上来看,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

6. 实验室温度计与体温计的比较7.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温度计前,首先要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也就是认清温度计上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2)在测量前要先估计被测物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3)测量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五章热与能5.3内能教学设计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五章热与能5.3内能教学设计
-实验一:将冰块放入室温下的水中,记录冰块融化的过程,观察并描述温度的变化。
-实验二:将热水倒入两个不同材质的杯子(如陶瓷杯和不锈钢杯),观察并记录热水冷却的速度,分析材质对热传递的影响。
2.知识问答:回答以下问题,要求语言准确、条理清晰。
-解释内能的定义,并说明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简述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热传递三种方式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是另一个重点,学生对传导、对流、辐射的区分和应用容易混淆。
3.物态变化与内能的关系,特别是吸热和放热的过程,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二)教学设想
1.针对内能概念的教学,我将采用动画和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内能的直观认识。通过分子动理论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内能与物体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的关系。
-设想活动:开展“瓶中热水”实验,让学生观察热水冷却过程中内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对于热传递的教学,我将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不同热传递方式的特点。
-设想活动:分组进行热传导实验,如使用不同材料传递热量,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总结传导效率的差异。
3.在物态变化的教学中,我将结合生活实例,如冰融化、水沸腾等,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内能的变化。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总结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总结

第五章热和能5.1温度、温标1 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

2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3 温度计: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的专用测量工具。

4 温标:要测量物体的温度,首先需要确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叫做温标。

(1)摄氏温标:单位:摄氏度,符号℃,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中间100等分,每一等分表示 1℃。

(a)如摄氏温度用t表示:t=25℃(b)摄氏度的符号为℃,如34℃(c)读法: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2)热力学温标:在国际单位之中,采用热力学温标(又称开氏温标)。

单位:开尔文,符号:K。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273K。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t+273)K。

0K是自然界的低温极限,只能无限接近永远达不到。

(3)华氏温标: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32℉,水的沸点为212℉,中间180等分,每一等分表示1℉。

华氏温度F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F=5 9 t+325 温度计(1)常用温度及:构造:温度计由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外壳、玻璃泡、液面、刻度等几部分组成。

原理: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温度计内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6 正确使用温度计(1)先观察它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刻度的位置。

实验温度计的范围为-20℃-110℃,最小刻度为1℃。

体温温度计的范围为35℃-42℃,最小刻度为0.1℃。

(2)估计待测物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3)温度及的玻璃泡要与待测物充分接触(但不能接触容器底与容器侧面)(4)待液面稳定后,才能读书。

(读数时温度及不能离开待测物)。

(5)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

7 体温计(1)、构造特点:(a)玻璃泡上方有一个做得非常细小的弯管(缩口),它可以使水银柱上升通过弯管,但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因此,可以明确地显示人体温度,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沪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热与能 5.5 热机》优质课教学设计

沪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热与能 5.5 热机》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五章 5.5 热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机。

(2)知道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及其中的能量转化。

(3)知道几种常见热机简单的工作原理。

(1)通过实验感受热机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理解到内燃机和外燃机的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热机工作时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是导致世界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理解到事物的两面性,感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热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酒精灯、玻璃管、试管夹、铁架台、火柴头、锡箔纸、牙签。

2、实验微视频。

3、内燃机工作过程的课件。

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知识内容包括热机的原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其他热机简单的工作过程等三个部分。

本设计的思路是:通过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学生了解到蒸气机的发明、改进和使用对于工业革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借此引入热机的概念。

通过实验、讨论、分析和阅读,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内燃机和其他一些常见热机的工作过程。

最后再对一些环保问题实行讨论,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理解外燃机和内燃机的区别。

通过阅读和课件演示来了解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特别是其中主要部件的运动情况和作用。

再由学生利用汽油机的模型来对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实行演示。

本设计通过资料、阅读和实验,引导学生实行思考;通过观察和分析解释问题的过程,理解到事物的两面性。

五、教学流程2、流程图说明情景I:实验微视频活动卡P38中的两个实验,分析讨论其中的不同点。

得出内能能够转化为机械能活动I:阅读课本49页了解热机定义和最早的热机活动II:阅读应用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结合课件说明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活动III:阅读实验应用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说明其他热机的工作过程。

情景II:资料展示展示造成空气污染原因的资料。

活动IV:讨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六、教学过程(一)引入1.通过微视频演示活动卡P38中的两个实验,学生讨论交流,思考能量转化过程,分析其不同点。

2021年5.2B热量比热容—沪教(上海)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学案(完整版)

2021年5.2B热量比热容—沪教(上海)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学案(完整版)

第五章热与能5.2B 热量比热容[学习目标](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2)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3)会用公式计算热量(4)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解释生活现象[知识解读]1、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 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c表示。

2、比热容单位:比热的单位是复合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水的比热容为c水=4.2×10 J/(kg·℃);3、计算公式:Q=cmΔt,Q吸=cmΔt=cm(t末-t初),Q放=cm(t初-t末);4、比热容的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一般不随质量、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对同一物质,比热容与物态有关(例如水的比热与冰的比热不同);因此,可以用比热的不同来(粗略地)鉴别不同的物质(注意有部分物质比热相当接近)。

5、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变化小,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变化大。

6、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性质的应用:(1)对气温的影响———一天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温度变化大;(2)热岛效应的缓解———城市中建水库或建绿地;(3)水冷系统的应用———热机(例如汽车的发动机,发电厂的发电机等)的冷却系统也用水做为冷却液;(4)热水取暖———冬季供热用的散热器、暖水袋。

【经典例说】【例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温度升高相同,比热容小的物体一定比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小B.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的比热容大C.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的比热容大D.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的大小【思路点拨】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温度的高低、质量的大小都没有关系,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

【解答】解:A、根据吸放热的公式Q=cm△t可以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热和能5.1温度、温标1 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

2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3 温度计: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的专用测量工具。

4 温标:要测量物体的温度,首先需要确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叫做温标。

(1)摄氏温标:单位:摄氏度,符号℃,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中间100等分,每一等分表示 1℃。

(a)如摄氏温度用t表示:t=25℃(b)摄氏度的符号为℃,如34℃(c)读法: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2)热力学温标:在国际单位之中,采用热力学温标(又称开氏温标)。

单位:开尔文,符号:K。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273K。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t+273)K。

0K是自然界的低温极限,只能无限接近永远达不到。

(3)华氏温标: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32℉,水的沸点为212℉,中间180等分,每一等分表示1℉。

华氏温度F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F=5 9 t+325 温度计(1)常用温度及:构造:温度计由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外壳、玻璃泡、液面、刻度等几部分组成。

原理: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温度计内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6 正确使用温度计(1)先观察它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刻度的位置。

实验温度计的范围为-20℃-110℃,最小刻度为1℃。

体温温度计的范围为35℃-42℃,最小刻度为0.1℃。

(2)估计待测物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3)温度及的玻璃泡要与待测物充分接触(但不能接触容器底与容器侧面)(4)待液面稳定后,才能读书。

(读数时温度及不能离开待测物)。

(5)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

7 体温计(1)、构造特点:(a)玻璃泡上方有一个做得非常细小的弯管(缩口),它可以使水银柱上升通过弯管,但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因此,可以明确地显示人体温度,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b)体温计玻璃泡容积与细管的容积之比远比普通温度计大得多。

所以体温计的精准度高。

(2)、刻度范围:35℃-42℃。

(3)、最小刻度:0.1℃。

8 分子动理论分子的直径1A=10-10m(A:埃)。

1、一切物体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例:扩散:物体分子从浓度较大的地方向浓度较小的地方迁移的现象。

(扩散可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激烈。

3、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5.2 热量比热容1、热传递: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2、热传递的条件:不同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3、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4、热传递的结果:直到温度相同为止。

5、方式一:热传导:热从物体温度较高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部分的传递方式。

(1)、传导的特点:在传导中,物体本身并不移动。

(2)、不同物质导热本领不同。

(3)、热的良导体:善于传热的物体。

例如:金属(依次为银、铜、铝、铁……)(4)、热的不良导体:不善于传热的物体。

例如:石棉、瓷、木头、竹子、水、空气……方式二: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

(1)、对流的特点:只能在气体或液体中进行,靠空气或液体的流动来传热。

(2)、对流产生的条件:热的液体或气体要有可能上升,冷的液体或气体要有可能下降。

方式三:热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热的现象。

辐射的特点:不需要任何媒介物,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二、热量(Q)1、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

2、热量的单位:焦耳(J)。

例如: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热大约1400J;一千克水每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3、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4、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Q/mΔt(Q表示吸收或放出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物体的质量,Δt表示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5、比热容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例如C水=4.2×103J/(kg℃)。

物理意义:一千克水温度一摄氏度吸收的热量为4.2×103J6、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体的比热容不同,通过测定比热容,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比热容只跟物质有关,不随温度、质量吸收热量的改变而改变。

7、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较大。

8、热量的计算公式: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跟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Q=CmΔt(Δt=t高温-t低温)5.3 内能1、热运动:把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2、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速度越快。

3、分子动能: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

4、分子势能: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与斥力,当物体被拉伸或压缩时都要用力。

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

5、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6、内能的单位(J)7、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就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就减小。

内能跟物体的体积、状态有关。

8、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2)热传递:吸热升温,物体内能增加;放热降温,物体内能减小。

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增大。

总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它们的差异是:做功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而热传递是物体间能量的转移。

9、内能与机械能不同:机械能是宏观的,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内能是微观的,它的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

10、☆热传递中的“热”是指:热量;热现象中的“热”是指:温度;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内能(热能)。

5.4 物态变化1、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固体中的粒子靠得很近,有规则地紧挨在一起,所以固态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3、液体中的粒子靠得较近,在一定限度内,粒子能成群地运动,所以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占有一定的体积。

4、气体中的粒子靠得很远,各个粒子能自由地运动,所以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5、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现象。

6、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物质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物质凝固要放热。

8、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固体。

9、熔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

10、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11、同一种的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2、实验表明: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在凝固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1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

14、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法。

15、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它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蒸发要吸热,有制冷作用。

16、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17、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8、液体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才会沸腾。

沸腾时要吸热。

但温度保持不变——沸点。

(高压锅)液体的沸点跟液面上方的大气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19、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气体液化要放热。

20、液化的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增大压强)。

2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

物质升华要吸热。

2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现象,气体凝华要放热。

23、自然界水的三态,水汽是指小水珠(液态)。

5.5 热机1、热机:燃料燃烧时,将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蒸汽或燃气的内能,各种将蒸汽或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发动机统称为热机。

2、内燃机:与蒸汽机不同的是内燃机的燃料在内燃机的气缸内直接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3、四冲程:汽油机工作时,活塞在气缸内做一次单向运动称为一个冲程。

它的一次工作全过程包括四个冲程:(1)、吸气冲程:活塞向下运动,进气阀门开启,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进入气缸。

(2)、压缩冲程:两个阀门都关闭。

活塞向上运动,将混合气体压缩至原来体积的8 1 左右。

(3)、做功冲程:气缸顶端的电火花塞通电点火,混合气体爆发性燃烧,高温高压气体向下推动活塞做功。

在此过程中,燃气的内能部分转化为机械能(4)、排气冲程:活塞向上运动,排气阀开启,废气被排出气缸。

以上四个冲程除了做功冲程外,其余三个冲程中,活塞均靠旋转飞轮(惯性)带动曲轴连杆而运动。

四个冲程组合起来叫做一个工作循环。

在此过程中,活塞往返两次,曲轴连杆转动两圈。

4、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吸气冲程只有空气通过进气阀进入气缸。

压缩冲程中活塞将空气压缩至原来体积的1/16左右,使空气压强增加,从而使温度升高至柴油燃点。

此时,喷油嘴喷出雾状柴油,达到燃点的柴油立即燃烧,使气缸内的气体压强大大增加,从而有力地推动活塞对外做功。

同时它们还存在点火方式的不同点。

汽油机的点火方式叫点燃式,柴油机的点火方式叫压缩式。

5、汽轮发动机:汽轮发动机包括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

它们通过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或燃烧燃料所产生的燃气推动一系列涡轮叶片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或其他大型机械工作。

6、喷气发动机:喷气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可归纳为:进气、压缩、燃烧、排气。

喷气式飞机靠喷气发动机提供的动力飞行。

7、燃料的热值:一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内能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