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

(完整版)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

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来源:《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年第12期)Rumet、Schendel和Teece在《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以20世纪70年代为开端,战略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与70年代之前的战略管理思想相比较,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被大量引入战略管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

在他们的眼中,70年代以来的阶段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1991,P.5)。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几乎先后出现了两个主流学派。

较早的一个是由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提出来的“五种力量模型”(又称竞争优势理论),几乎统治了整个80年代。

另一个是由Prahalad、Hamel等学者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论,它几乎统治了80年代后期开始的战略管理学界。

然而,与波特几乎同时代还存在另一个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影响力不及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和Prahalad等学者的核心能力理论,但是,作为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相对应的~个学派,这一学派成功地从经济学中引入了不同于波特的芝加哥思想,为Prahalad、Hamel等学者后来提出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Ansoff,1987)。

这就是Barney、Rumelt、Peteraf等学者创立的资源基础理论。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渊源在Rumelt、Schendel和Teece看来,“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主要贡献都来源于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因为(这一领域)“是经济学突破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并取得重要成果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建立了新经济学(1991,P.5)”。

这个论断,让我们回想到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重大转折,在宏观经济学上是理性预期思想的引入。

在微观经济学上,则是现代企业理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其中,与战略管理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在思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中同质性企业的假设,转而接受了差异性企业的现实,并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对这种差异给出有力的解释。

第二章自然资源基本理论

第二章自然资源基本理论

经济财货与自由财货
物质财富和无形服务可以划分为经济的和自由的,但其中大 部分是经济的也就是稀缺的。 经济财货:大部分的商品和劳务是利用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 出来以满足某种需要的,相对于零点价格上的需求而言其数 量有限,因此这些商品和劳务需要一个正值的价格,这类财 货就称为经济财货。 自由财货:有少数财货在零点价格上的供给仍大于需求,这 些财货就称作自由财货。例如,加拿大广阔草原上的空气、 印度洋中的水、非洲海岸与世隔绝的沙滩上的沙子等。自由 财货还可以是人们不想要的东西,如被污染的空气或水域。 如果利用稀缺的生产要素移动自由财货,或改变它们的状况 从而使其变得更为有用,那么自由财货也可以变为经济财货。 如空调房中的空气,被处理净化了的污水,以及作为建筑的 沙子,都属于经济财货。

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


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这时造成的稀缺就是绝对稀缺,这里的总需求包括当前的 需求和未来的需求。 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 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需缺,这称为相对稀缺。 无论是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都会造成该种自 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和供应的短缺,一般称为资源危机。 当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越了资源基础的最终自然极限, 就发生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在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还未 出现时,由于高质量的自然资源逐渐先被开采,余下的较 低质量的自然资源,其开采成本必然上升,当自然资源的 开发成本超过其价值的时候,就发生了经济耗竭。
稀缺与价格




在运作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当资源稀缺时,其价格将上涨。 反过来说,某种资源的价格通常反映其稀缺的程度,当然 也反映出人们对它的评价。 随着经济耗竭的出现,报酬递减、生产成本增加,这就意 味着在现有价格水平下生产者会对市场减少供给,因而价 格上涨,直到再恢复到供求平衡。虽然需求对价格变化的 响应还不能确切地知道,但一般认为价格每上涨10%,大 多数非燃料物的需求将降低6—20%(Tilton,1977)。 但是,价格并不一定总能反映某种资源的稀缺程度。例如, 若某种资源的生产者能完全控制其供给,就形成垄断。于 是他就可以减少供给,人为地制造稀缺,提高该种资源的 价格。 政府可通过各种手段刺激或控制某种资源的供给,从而在 价格以外影响到资源的稀缺程度。

资源基础论

资源基础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知识观的定义(巴顿, 认为, 基于知识观的定义 巴顿,Barton)认为,具有企 巴顿 认为 业特性的, 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 企业专有的知识和信息。 企业专有的知识和信息。 基于文化观的定义(法拉和佐罗)认为, 基于文化观的定义(法拉和佐罗)认为,核心竞 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中, 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中,而且 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 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 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基于组合观的定义(康特)认为, 基于组合观的定义(康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 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和多种业务共 享的技能和能力。 享的技能和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
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准备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分解 、准备阶段, 2、要素能力的获得 、 3、要素能力的扩散 、 4、要素能力的整合 、 核心竞争力 持续竞争优势
战略性资产
战略性资产与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的关系 战略性资产与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
核心竞争力的应用方式 三、核心竞争力的应用方式 多元化经营 纵向一体化经营 国际化经营 四、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内容 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内容 适应性 竞争性 核心性
企业资源与能力
企业资源(resources)企业经营活动所 企业资源( ) 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有形和无形的输入。 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有形和无形的输入。
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具有固定生产能力特征的实体资产以及 可自由流通的金融性资产。 土地厂房、机器、 可自由流通的金融性资产。如,土地厂房、机器、 有价证券等。其特点为, 有价证券等。其特点为,①容易辨认和评估②价值 有限, 有限,对企业竞争力影响作用减小 无形资源,根植于企业的历史、 无形资源,根植于企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下来 的资产。 声誉、知识产权、执照、资料库等。 的资产。如,声誉、知识产权、执照、资料库等。 其特点为①无形资源易被低估②对企业竞争力的影 响作用增大

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导论

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导论
资 源基 础 理 论研 究导 论
魏楷 林
摘 要 :自资源基础理论被提 出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 身于这一新理论的研 究,从而使该理论得到 了广泛的应 用和发展 。笔 者 通过 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对现有的资源基础理论研 究成果进行 了回顾与总结,明确 了这一 理论 的发展过程 ,并对该 理论 未来的发展 方向 做 了预 测 和 展 望 。
从此包括维尔纳菲尔特wernerfelt鲁梅尔特rumelt巴尼barney格兰特grant德里克斯dierickx以及库尔cool等在内的一大批研究人员开始了对企业内部资源因素对竞争力一项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即资源基础理论三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1通常来说如果某企业比产业中的边际企业收支相抵企业能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则该企业就被视为具有竞争优势
④ 可 组 织 的 资 源 企业只有通过有效地组织 、充分地利用所控制的这些有价值 的、稀 缺 的且难 以模仿 的资源时 ,持 续竞争 优势 才有可 能被 企业所 获得 。所 以,组织流程成为实现持续竞争优势 的地四个必要条件 。彭罗斯 (Pen. mse,1959)曾经在 《企 业成 长理论 》 一书 中对 资源 和服务 进行 了区 分 ,她指 出,作 为 “生产 过程输 入 的不是 ‘资源 ’,而是 资源提 供 的 ‘服务 ”’。资源 只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 的基础 ,并不必然 导致竞争优 势 的提升 ,真正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的是 资源提供 的 “服务 ”。大量的组织 要素影响企业能否全面地开发资源和能力的竞争潜力 ,这包括企业 的正 式报告结构 、明确的管理控制 系统和企业的薪酬政策。这些要素通 常被 称 为互补性资源和能 力—— 因为它 们 自身创造 竞争 优势 的能力 非常 有 限,但是与其他资源及能力联合起来 ,它们就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并保持 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合理的组织结构可 以帮助其充分地利用 自身 的资源 和能力 ,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建立在这些资源与能力上的竞争优势 ,而一 个不恰 当的组织也阻碍了企业 利用其有价值 的、稀缺 的、难 以模仿 的资 源 和能力 。所以 ,组织是企业如何利用资源的操控者 ,更 是企业能 否具 备 持 续 竞 争 优 势 的 决 定 者 。 2、基 于资 源 的 持 续 竞 争优 势基 本模 型 图 2.1概括了资源异质性 和非流动性 ,有 价值 、稀 缺、不完 全可 模仿和组织 ,以及持续竞 争优势这三者 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 已经发展 成 为一个用于分析企业资源能否成 为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模 型。该模 型不但 明确指 出了持续竞争优 势存在 的理论条件 ,也指出 了在考察 特定 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间的关系之前 ,需要讨论的具体是指问题 。

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理论-最新文档

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理论-最新文档

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热潮,诞生了资源和能力是企业超额利润源泉的经营观念即资源基础观。

资源基础观学说的基本结论是:(1)企业资源的差异派生了效率的差异;(2)资源的差异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企业战略来说,这意味着只有获取特殊的资源才能产生较高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资源基础理论产生以后,以不同的资源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多个分支,各有其独特的理论架构。

本文的目的是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各个分支进行梳理,阐明他们之间逻辑关系,分析资源基础理论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资源基础观研究的两个框架德姆赛茨和彭罗斯开创了资源基础观研究的先河。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基于资源基础观的战略研究虽很盛行,但基本上都沿袭了德姆赛茨和彭罗斯的理论框架。

德姆赛茨的战略研究承袭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传统,虽然放宽了许多理论假设,但基本上还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为其基础,以静态均衡模型为前提的。

另一方面,彭罗斯认为企业绝对不是静态的,而是始终处于非均衡的动态成长过程中。

当然,此二人的理论框架相互重叠的部分也很多。

但如果我们对大量的资源基础观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可以将其区分为静态的理论框架和动态的理论框架。

1、资源基础观的静态框架。

以德姆赛茨的研究为基础,对资源基础观进行静态研究的有Rumelt和Barney。

Rumelt放松了新古典经济学有关企业理论的前提和假设,分析了为什么有些企业可以获得竞争优势,有些企业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在新古典企业理论中,企业的行为由可识别的生产函数决定,在充分信息的假设下,企业通过模仿可以实现效率的均衡。

Rumelt把不确定的生产函数纳入了分析的框架,认为各个企业可以有不同的计划,决定是否进入某个产业以及是否进行规模扩张。

这意味着同一产业不同企业可以有不同的效率。

当然,其理论基础仍然是供求平衡的价格理论,因为随着进入企业的增多,价格下降,成本效益水平低的企业将被淘汰或退出。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
经济管理学院
一、资源基础论的前提假设
同一产业内的 企业拥有相似 的资源和战略 (同质性)
企业资源 的异质性
企业资源是 高流动性的
企业资源 的不易流 动性
二.资源基础论的理论逻辑:
条件
有价值资源
定义
有助于企业制定和实施 有价值的战略
结论
竞争优势
稀缺资源
不被其他竞争者实施
三、资源基础论的内涵
2.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 源的不可模仿性
• (2)路径依赖性。企业可能因为远见或者偶然 拥有某种资源,占据某种优势,但这种资源或 优势的价值在事前或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识, 也没有人去模仿。后来环境发生变化,形势日 渐明朗,资源或优势的价值日渐显露出来,成 为企业追逐的对象。然而,由于时过境迁,其 他企业再也不可能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或者 再也不可能以那么低的成本获得那种资源或优 势,拥有那种资源或优势的企业则可稳定地获 得租金。
• 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展企业独特 的优势资源。
3.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1)组织学 习。
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几乎毫不例外地 把企业特殊的资源指向了企业的知识和能 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习。 知识只有被特定工作岗位上的人掌握 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企业的知识最 终只有通过员工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兼并和收购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资源
五、资源基础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格兰特
1 2 3 4
战略制定五步走
分析公司的资源
评价公司的能力
分析公司资源与能力的回报率
评回报的可占有性
5
选择战略
五、资源基础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 、柯利斯与蒙哥马利 战略制定三步走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
引言
资源基础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它提供了一种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观点,即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决定了其在市场上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资源基础理论核心概念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资源的重要性,资源可以是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组织
资源等。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这种资源和能力的独特性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理论还提出了资源的分类,包括物质资源、制度资源、个体资源和组织资源等。

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资源基础理论的雏形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学者开始探讨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优势。

20世纪90年代初,Barney等学者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的
框架,并将其系统化。

此后,资源基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了管理学和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资源基础理论的应用
资源基础理论在实际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基础理论来分
析竞争环境,找出自身的优势资源,明确资源配置的重点。

资源基础理论还可以指导企业的战略制定,帮助企业发现并利用潜在的竞争优势。

结语
资源基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它强调了
资源和能力在企业成功中的重要性。

未来,资源基础理论仍将继续在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引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9年整理资源基础理论

2019年整理资源基础理论

兼并和收购(M&A)
兼并和收购是获得市场交易无法获得的资源的方式.买家 和卖家数量有限透明度低 买卖非市场资源的行为
1相关补足 增添本身已有 2相关补充 得到和已有资源有效配合的资源
买家的自身资源和目标联合后协同作用不同,目标对各买 家的价值不同
考虑问题1目标拥有哪些资源 2公司可以有效利用哪些资源 3兼并的成本是什么 4公司能为兼并付出多少
Q: 1 基于目前公司那些资源多样化 2 通过多样化可以发展哪些资源 3 多样化应按怎么样的顺序进入哪些市场 4 哪些公司值得多样化公司去获得
A:1 新角度看公司:资源非产品,特别对于多样化公司 2 识别导致高利润资源类型。资源优势即资源地位壁垒 3 战略应包括在开发新资源与现有资源利用上达到平衡 4 兼并可以被看作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购买资源
问题:公司异质性 交易合同难达成一致 失败
解决这问题需要资源在公司内部转移,解决认 知,公开,团队管理的问题,从而能更好的了 解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诀窍,品牌忠诚等资 源
多样化
市场失败:实物资产
公共投入用于多种产品中产生范围经济.不可分割资 产类型:一关于信息如技术诀窍 一是实物资产
探索和发展
resoure market Domestic
Production skills
×
Internal

cont
acts
International ×
×
Turn key
×
D
×
Project managemen
t
Domes tic
contact
×
× ×
奠基石
对于资源组合的管理,要进行多样化不仅要能达到短期平 衡的效果同时要为长期扩张起到奠基石的作用。这种战略 在日本应用,简言之,为了进入计算机市场,首先发展相 关的芯片技术,这样进入该产业相对容易,因为他们已经 拥有一些相关的技术,图四表明了这种模式

(完整版)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

(完整版)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

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来源:《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年第12期)Rumet、Schendel和Teece在《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以20世纪70年代为开端,战略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与70年代之前的战略管理思想相比较,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被大量引入战略管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

在他们的眼中,70年代以来的阶段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1991,P.5)。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几乎先后出现了两个主流学派。

较早的一个是由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提出来的“五种力量模型”(又称竞争优势理论),几乎统治了整个80年代。

另一个是由Prahalad、Hamel等学者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论,它几乎统治了80年代后期开始的战略管理学界。

然而,与波特几乎同时代还存在另一个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影响力不及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和Prahalad等学者的核心能力理论,但是,作为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相对应的~个学派,这一学派成功地从经济学中引入了不同于波特的芝加哥思想,为Prahalad、Hamel等学者后来提出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Ansoff,1987)。

这就是Barney、Rumelt、Peteraf等学者创立的资源基础理论。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渊源在Rumelt、Schendel和Teece看来,“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主要贡献都来源于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因为(这一领域)“是经济学突破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并取得重要成果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建立了新经济学(1991,P.5)”。

这个论断,让我们回想到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重大转折,在宏观经济学上是理性预期思想的引入。

在微观经济学上,则是现代企业理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其中,与战略管理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在思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中同质性企业的假设,转而接受了差异性企业的现实,并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对这种差异给出有力的解释。

资源配置基础理论

资源配置基础理论

9
价 格 P
MSC 边际社会成本 MPC 边际私人成本
P MEC 边际环
图2-1 外部不经济性对单个企业资源配置的影响
10

外部不经济性与资源配置
外部不经济性对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
当一个部门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时,对社会来说, 该部门的产出水平将是过剩的,而社会其他部门 产出水平不足,资源配置状况不是最优。(图2-2) 部门最优产量:Q1 社会最优产量:Q Q1>Q
第2章 资源配置基础理论
第1节 外部性 第2节 公共物品 第3节 产权理论
第1节 外部性
1.外部性的概念和分类 2.外部性与资源配置 3.外部性的内部化
2
1.外部性的概念和分类

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Externality),又称外部效应
,源 于英国经济学家Marshall 提出来的“外部经济” 的概念。
U j U j ( X1 j , X 2 j ,, X nj , X mk )
jk
式中Uj 表示j 的福利函数,j和k指不同的人或厂商, Xi指经济活动

赫勒和斯塔雷特:外部性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个人的效 用函数或企业的成本函数不仅依存于其自身所能控制的 变量,而这种依存关系又不受市场交易关系的影响
征税前:厂商按PMR=PMC 决策,私人最优产量为q0, 市场均衡数量为Q0,导致过渡污染排放 征税:边际损害成本(MDC)事实上由厂商以税收的 方式支付 征税后 :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移动到与社会边际成 本曲线重合,厂商产量减少到q1,市场均衡价格由 P0上升到P1; 均衡数量由Q0减少到Q1。通过征税实 现了减少污染的目的,达到私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 统一
请各举几个例子?

资源基础观理论

资源基础观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Fox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简称RBV)学术界把潘罗斯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看作资源基础理论的源头。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

资源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1、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资源基础论认为,各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其中又以货币资金为最。

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指定各种资源的特定用途,且决策一旦实施就不可还原。

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都会拥有基于先前资源配置基础上进行决策后带来的资源储备,这种资源储备将限制、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决策,即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降低企业灵活性。

例如,拥有1亿元货币金的企业几乎可能涉足任何产业,但它一旦将这1亿元资金用来购买了化工设备及化工原料,它就只可能从事特定的化工生产。

尽管如此,企业仍然热衷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资源的开发增加了资源的专用性,有可能提高产出效率及资源的价值。

如果决策得当,上面那家只能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也许会从化工生产中赚回2个亿。

2、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

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及经济租金的存在说明优势企业的特殊资源肯定能被其他企业模仿。

最新资源基础理论

最新资源基础理论

结论

引入交易成本后,范围经济和公司范围关系清晰了

扩大公司范围(多样化)可以实现范围经济
资源基础理论
Resource-Based Theory
简介

资源基础理论(RBT)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人们所重视,该理论 对关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上一系列基础性问题上战略管理思 考方向所具有的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而成为近二十年来最具 影响的学术流派

以资源为战略思考的逻辑中心 关于竞争优势问题,有很多流派.波特:产业分析学派.该理论受 新古典经济学影响,把企业看做一个黑箱,是同质技术的投入 铲除系统,资源自由流动,赢利能力在于产业吸引力.产业是分 析单位. 问题:产业中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 大的多(Rumelt).产业内为什么公司间不同 为何有的公司有 竞争优势?
范围经济如何影响多样化?

探索什么情况市场失败需要资源在公司间转移,从而带 来多样化
市 场
范围经济
多样化
公共投入:技术诀窍(know-how)

公司是可以产生技术诀窍的实体,技术诀窍作为一种公 共投入,可以用在多种产品.更多的使用不会不会损害 其价值.对它的转移就能产生范围经济. 当在市场上转移有困难,在组织内进行多样化就受青 睐

“资源基础理论”( RBT) 对战略思考的转变,把企业变成分析单位,分析企业拥有的各 项资源,以企业内部资源为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产业面到公 司面 视企业为有形与无形资源的独特组合, 由以“资源”代替 “产品”的角度思考。战略思考角度由“产品”观念转变为 “资源”观念
.

两个假设为前提 1企业拥有资源是”异质性” 2这些资源非完全流动. 企业拥有稀有,独特,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 使企业存在差异,带来竞争优势和持久利润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是一种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理论,它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自外部环境间的竞争,还可以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源。

因此,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来开发和维护核心能力,以便有效地应对外部竞争。

资源基础理论除了涉及内部资源外,也涉及到外部资源,如企业对供应链和市场的利用。

通过识别、开发和利用外部资源,企业可以确保其在竞争中具有优势,而且在经济上有成效。

资源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资源和能力必须能够有效地联系起来,以便实现有效的绩效。

因此,企业必须有能力和资源,以便有效地利用它们,并将其转化为绩效。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述评_姜忠辉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述评_姜忠辉

一 、引 言 资源基础理论作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最新发展方 向, 其核心问题是研究企业之间为何会存在绩效差异以及 企 业 如 何 利 用 资 源 的 异 质 性 来 建 立 和 维 持 竞 争 优 势 。该 理 论 是 Wernefelt (1984)在 其 经 典 论 文 《企 业 资 源 基 础 论 》中 首次完整表述的, 它不同于战略理论中处于主流地位的迈 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外生 论 , 波 特 的 竞 争 战 略 认 为 , 企 业 的竞争优势是外在于企业的, 是由外部市场中的竞争关系 和 市 场 机 会 所 决 定 的 。资 源 基 础 理 论 以 企 业 资 源 的 异 质 性 为理论基础, 企业被假定为难以模仿的资源集合体, 是一 系列资源和能力构成的资源组合的有机体, 企业的长期竞 争优势源 自于企业所拥 有 和 控 制 的 那 些 具 有 难 以 模 仿 、难 以交易等特征的特殊资源, 尤其是异质性资源。外部的市 场结构和市场机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虽然也产生一定的 影响, 但它们并不是决定 性 因 素 。 而 有 价 值 的 、稀 缺 的 、不 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 替 代 的 资 源 才 真 正 构 成 了 企 业 持 续 竞争优势之源。因此, 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过程是内生性 的并且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 在经济学历史上,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 到 1776 年 古 典 经 济 学 家 亚 当·斯 密 在 《国 富 论 》中 提 出 的 劳动分工理论, 根据这种理论, 企业内部分工的性质和程 度是限制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从而决定了企业成长 的规模界限。在此基础上, 1920 年, A1fred Marshall 创立了 “企业内在成长 论 ”。 随 后 , 在 20 世 纪 50 年 代 和 60 年 代 , Penrose( 1959) 通过深入研究, 从“企 业 内 部 知 识 积 累 ”方 面 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认为企业的功能在于获取和组织 人力和非人力资源以赢利为目的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资源基础理论是在 Penrose 理论的基 础 上 , 经 过 Wernefelt、Barney、Hrebiniak 等 人 的 发 展 而 形 成。Wernefelt (1984)从内部资源的角度, 分析和解释了某些 企业成功的原因。Barney (1986)的研究结果显示, 企业所具 有 的 资 源 和 能 力 是 企 业 保 持 产 品 差 异 性 的 主 要 原 因 。 Bar- ney(1991)进 而 认 为 , 保 持 企 业 可 持 续 竞 争 优 势 的 资 源 应 该

资源基础论1

资源基础论1

①资源的供应商、商品的购买者、替代品
②先行者优势构造资源位置壁垒
③独特的资源,如忠诚的顾客
(3)兼并和收购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资源
2、格兰特
战略制定五步走 1、确定与评价公司的资源(有形与无形) 2、确定与评价公司的能力(综合能力) 3、评价企业赢利能力的持久性与成果占有性
4、评估回报的可占有性
5、制定战略
资源基础论
产生背景
1、产业界80S企业混合兼并的衰落,归核化的出现。 2、波特理论的局限日益凸显。 由于波特倡导的三大战略中,成本领先强调规模经 济;产品差异化强调范围经济,专一化战略则突出服务 某一特定的细分市场并通过高附加值赢利。 (1)忽略了品牌、质量等重要战略因素 (2)反对“脚踏两只船”战略 (3)过分强调外部因素
新资源
Thank you!
(1)价值特性:有助于企业制定和实施有价值的 战略。
(2)稀缺性:不被其他竞争者所拥有。
(3)非模仿性:存在难以仿制的独立性机制。(对 成功仿制认知限制、仿制者的时间劣质、资源位置 壁垒)
二、强调“能力”作用的学派
观点:成功的企业依赖能够产生经济租的资源,当这些 资源的获取能够得到保证时,这些资源产生的租就能够 从各种渠道获得。 出现了两种租:李嘉图租、熊彼特租 李嘉图租:来源于企业稀缺性资源
3、柯利斯与蒙哥马利
战略制定三步走12 Nhomakorabea3
选择有价值 的资源
投资有价值 的资源
资源升级
资源基础论的局限
1、无法确定企业众多的资源中,何种资源或哪种资源对 企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 2、理论不成熟、政治主张模糊,使其运用缺乏可操作性 3、忽视了对外部环境的分析。
4、资源基础论强调对现有资源的分析,忽视了如何创造

资源基础理论优缺点。

资源基础理论优缺点。

资源基础理论优缺点
缺点:
1、过分强调企业内部而对企业外部重视不够,因而由此产生的企业战略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2、对企业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模仿资源的确定过于模糊,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这种战略资源也极容易被其它企业所模仿。

优点:
1、组织学习。

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几乎毫不例外地把企业特殊的资源指向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习。

由于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每一个员工知识和能力的简单加总,而是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聚焦,产生更大的合力。

2、知识管理。

知识只有被特定工作岗位上的人掌握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企业的知识最终只有通过员工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知识,需要不断地对员工创造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需要将特定的知识传递给特定工作岗位的人,企业处置知识的效率和速度将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对知识微观活动过程进行管理,有助于企业获取特殊的资源,增强竞争优势。

3、建立外部网络。

对于弱势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他们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是一件花费大、效果差的事情,通过
建立战略联盟、知识联盟来学习优势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则要便捷得多。

来自不同公司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学习还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期)年第12.新管理》(2001来源:《经济管理Rumet、Schendel和T eece在《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以20世纪70年代为开端,战略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与70年代之前的战略管理思想相比较,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被大量引入战略管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

在他们的眼中,70年代以来的阶段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1991,P.5)。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几乎先后出现了两个主流学派。

较早的一个是由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提出来的“五种力量模型”(又称竞争优势理论),几乎统治了整个80年代。

另一个是由Prahalad、Hamel等学者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论,它几乎统治了80年代后期开始的战略管理学界。

然而,与波特几乎同时代还存在另一个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影响力不及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和Prahalad 等学者的核心能力理论,但是,作为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相对应的~个学派,这一学派成功地从经济学中引入了不同于波特的芝加哥思想,为Prahalad、Hamel等学者后来提出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Ansoff,1987)。

这就是Barney、Rumelt、Peteraf等学者创立的资源基础理论。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渊源在Rumelt、Schendel和Teece看来,“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主要贡献都来源于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因为(这一领域)“是经济学突破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并取得重要成果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建立了新经济学(1991,P.5)”。

这个论断,让我们回想到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则是现代企业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上,在宏观经济学上是理性预期思想的引入。

发生的重大转折,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其中,与战略管理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在思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中同质性企业的假设,转而接受了差异性企业的现实,并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对这种差异给出有力的解释。

Rumelt、Schendel和Teece的思想给我们很大启发:战略管理之所以会在70年代迅速地引入经济学的思想必须归功于经济学的这种转变,而集中了现代企业理论发展主要成果的产业组织理论,成为了战略管理吸收现代企业理论思想的主要来源。

Conner在一篇精彩的评论中,详细地回顾了产业组织理论中不同流派之间的相同和不同(1991)。

Conner 认为,新古典企业理论就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中暗含着从完全同质性的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假设中推出企业超额利润(经济学上称为经济租)为零的结论。

因此,新古典企业理论下的企业,是具有完全相同绩效的企业。

这个推论与现实中企业竞争力的巨大差异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Conner看来,产业组织理论,是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修正。

他把这些修正归纳为三个理论: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又称哈佛的产业组织理论)、熊彼特和芝加哥的产业组织理论、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产业组织理论。

虽然三个理论是在不同方向上展开的,但是,经过修正后的产业组织理论终于与战略管理找到了共同的研究主题:即为什么企业之间会表现出竞争力上的差异性。

我们注意到,熊彼特和芝加哥的产业组织理论与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产业组织理论之间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解释为企业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的差别。

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可以简化为两类。

年代的哈佛大学。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50一类是贝恩理论,形成千归结为市场结构作用的结果,而市场相对干企业而言是外生的因素,因此,贝恩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市场~企业一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

在这一意义上,贝恩理论关注的是市场,是如何从市场结构推出企业竞争力。

这种分析的特点是从企业外部(市场)指向企业内部。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哈佛传统。

而熊彼特、科斯和威廉姆森理论是诞生在芝加哥。

芝加哥的传统是强调“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因此,这一学派的解释更多地是从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入手。

在他们看来,市场结构既是企业竞争行为产生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企业绩效。

所以,芝加哥的传统更多地关注企业,研究如何从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推出企业的竞争力。

这两种传统分别被战略管理的不同学派所接受——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对应予经济学上的哈佛传统;资源基础理论则对应于芝加哥传统(Rumelt、Schendel和Teece,1991)。

二、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与思路战略管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早期的开创者如Andress、Ansoff、Hofer和Schendel 强调“综合外部威胁(机会)和内部能力(弱点)”(Barney,1991)。

到了20世纪70年代,战略管理就沿着这两条思路发展下去。

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关注“对外部(市场)机会和威胁的分析”,他的工作有助于“揭示那些导致企业高效业绩的环境条件(”Barney,1991)。

但是,由于人们过分重视外部市场的研究,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研究,因此,资源基础理论的出现是对当时战略管理界风气的一种回应。

Barney认为,资源基础理论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的组织优势和劣势的”(1991)。

经过上述这些学者的努力,资源基础理论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喷源分配和使用”的框)1987(Ansoff 和)1999(Minttzberg用概念和命题等相关内容。

并在这个框架下填充假定、架,的说法,在战略管理中又形成了一个“资源基础理论范式”。

资源基础理论范式构造了“资源~战略~绩效”的基本框架。

这个框架表达了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思想: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的差异,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由企业的资源差异来解释的,这是一个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的因果关系。

但是,在具体填充内容时,不同的学者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Barney的思路主要是如何从一般的资源概念入手,最终分解出导致竞争力差异的战略性资源。

因此,Barney的分析是一个存量分析、静态分析,强调的是资源和战略性资源概念。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将持续的竞争优势界定为均衡的概念(Barney,1991)”。

另一种思路是由Peteraf提供的。

他是从企业的资源差异入手,研究如何分离出不同的竞争战略。

Peteraf 视野的中;已是竞争战略,因此,他的分析是一个流量分析、动态分析。

这两种思路的差异集中表现在分析上各有侧重:Barney着重于对资源概念的剖析,而Peteraf则侧重于对竞争战略及其结果的解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析中,Peteraf完全应用了经济学中的租金思想。

这实质上反映了Peteraf的研究是在市场的层面上展开的,因此,在行文上更接近是一篇经济学文章。

这一点明显不同于Barney,他的分析完全是在企业层面展开的。

表1简单地概括了两种思路的差别和联系。

战略资源与竞争战略之间的联系,就如同于经济学中资本存量与投资流量之间的关系一样,因此,Barney的思路和Peteraf的思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三、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综合资源是资源基础理论中最基础的概念,它是指“(企业)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是由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效率和效益而用来创造并实施战略的基础知识等等,信息、企业特质、.(Daft1983转引自Barney 1991P.101)”。

这些企业资源被Barney分成三类: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Barney,1991)。

在Barney看来,上述这三类资源与竞争力的关系既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阻碍,亦或是无关。

由此而言,资源基础理论关注的必然是起促进作用的战略资源,即Barney所说的“战略相关资源”。

从集合的关系上,我们不难推断出战略资源是资源的子集。

Wernerfelt(1984时战略资源的性质进行了总结,他归纳出四点:(l)必须是有价值的资源;()必须是稀缺的资源;(3)必须是不完全模仿的资源;(4)必须是不完全替代的资源。

这四个性质十分重要,由此,战略资源只能是异质性的、不完全流动性的资源。

这就为资源基础理论提供了企业差异产生的根源。

也正是基于此,Barney 才敢说资源基础理论与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有本质的不同。

Barney(1991)的工作更加细致,他要把资源到战略资源之间的演变过程揭示出来。

Barney先提出了“有价值资源”的概念,它是指“那些有助于g企业创造并实施战略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资源。

”但是“有价值的资源”是产生竞争战略的必要条件,它“不能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因为,其他的企业也可能获得这些“有价值的资源”(1991,P.106)。

因此,Barney接着引出了“稀缺资源”的概念。

“稀缺资源”是与战略资源的稀缺性相对应的概念,在Barney看来企业一旦拥有了“稀缺资源”,那么它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在这里又称为“先发优势”)。

因为竞争优势就是“战略的创造和实施不会被任何现在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同时实施(1991,P.102)”。

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其他企业也可能会获得“稀缺资源”。

因此,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Barney定义为“长期不能复制的竞争优势”),必须保证“稀缺资源”同时又是“不完全模仿的资源”或“不完全替代的资源”。

Barney的工作是为“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了一个从资源角度的说明。

Peteraf的工作,是从竞争战略的视角对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进行了研究。

在《竞争优势的里程碑:一个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中,Peteraf区分了四种类型的竞争战略。

战略1是以资源异质性为核。

动的竞争战略。

Peteraf认为,资源异质性表明“优势要素的供给是有限的…··会导致无弹性的产品供给曲线”(1993,P.180),具有优势要素的企业会获得竞争优势——Peteraf称之为李嘉图租金。

然而,如果资源的异质性不能长期保持,那么“随着其他有效率的生产者进入市场,供给会增加……结果,租金会消散,所有的生产者只能获得正常的回报(1993,P.181)”。

由此,Petera进一步研究了企业如何才能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也提出了其他三种竞争战略。

战略2是采取事后限制竞争的战略。

Peteraf强调“事后限制竞争的战略具备两个关键要素:不完全模仿能力和不完全替代能力。

(1993,P.182)”。

这一思想是他Rumelt 等学者那里继承的。

Peteraf认为这一竞争战略可以有效地限制竞争,避免企业租金被耗散。

战略3是不完全流动性的竞争战略。

所谓不完全流动性是指“那些可以市场交易,但是,在现实企业中的用途较其他企业更有价值的资源。

”这种竞争战略要求企业充分地利用了企业内部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在持续地获得市场租金的同时,实现“租金在企业内部分配”(Peteraf,1993,P.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