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溶液的形成(提高) 巩固练习 (2)

合集下载

(2021年整理)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2021年整理)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的全部内容。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液体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汽水B.冰水混合物C.稀盐酸D.75%的酒精溶液2.下列溶液中,不用水做溶剂的是() A.稀硫酸B.澄清的石灰水C.碘酒D.硫酸锌溶液3.溶液具有的特征是( )A.透明的B.无色的C.浑浊的D.均一稳定的4.溶液一定是( )A.化合物B.单质C.混合物 D.纯净物5.在一定温度下,将溶液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将()A.浮在水面B.沉在底部C.浮在中间D.不会析出来6.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是气体的是( )A.碘酒B.盐酸(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C.石灰水D.生理盐水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C.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稀程度都相同D.两种液体混合后总体积等于两种液体的体积之和8.下列物质溶解于适量水中时,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二、填空题1.溶液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溶液的质量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填“等于”或“不等于”).溶液的体积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填“等于"或“不等于”).2.所谓溶液的稳定性是指在溶剂____ ____(填“蒸发”或“不蒸发")、温度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的条件下,不管放置多久,溶质和溶剂都不会分离.3.食盐水中加入少量KMnO4晶体,溶质是______ __,溶剂是________.参考答案一、1.B 2.C 3.D 4.C 5.D 6.B 7.A 8.A 9.C 10.B二、1。

溶液的形成基础练习(课后巩固)

溶液的形成基础练习(课后巩固)

溶液的形成基础习题(课后)一、基础训练1、由______或_______物质________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_____混合物,叫做溶液。

能溶解其他的物质的物质叫做______,被溶解的的物质叫做________。

2、溶液通常读作:“某某”的“某某”溶液,前者是溶质,后者是溶剂;如碘溶于酒精所得的溶液读作__________________;但若溶剂是水,溶剂可以省略不读;如“氯化钠的水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_,就可以读作氯化钠溶液;硫酸铜的水溶液可以读作______________。

3、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___________的一种叫做溶剂,___________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4、试管中加有水和植物油,经用力振荡后得到___________(填现象)的液体,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___________;这种液体__________,经过静置,又会出现___________现象。

向其中加入洗涤剂后再振荡,虽然植物油没有溶解在水中,但形成的乳浊液却能___________的存在,液体不再分层,这种现象称作_______现象,洗涤剂所起的作用叫做___________。

5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__________;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_________。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有的溶质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_______,如________;有的溶质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_______,如_________;有的溶质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备战中考化学提高题专题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化学提高题专题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化学提高题专题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及详细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 .碘酒B .牛奶C .米粥D .豆浆【答案】A【解析】【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详解】A 、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B 、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C 、米粥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D 、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故选:A 。

2.下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 的溶解度比c 大B .a 中混有少量的c 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C .t 2℃时,a 、b 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D .将t 2℃时a 、b 、c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 > a = c【答案】B【解析】A 、比较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B 、a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c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若a 中有少量的c 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正确;C 、不知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所含溶质的质量关系,故错误;D 、将t 2℃时a 、b 、c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ab 析出晶体,c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据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100g溶解度溶解度 ×100%,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而t 1℃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大于降温前c 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故错误;故选:B。

点睛: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所以比较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并能据溶解度曲线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能力提升练习题及复习资料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能力提升练习题及复习资料

2015年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能力提升练习题及答案基础达标1.(2013·莱芜中考)下列物质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A.碳酸钙B.植物油C.面粉D.蔗糖【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溶液的概念;(2)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蔗糖能溶于水,加入适量的水可形成溶液,而碳酸钙、植物油和面粉都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

2.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A.只有固体B.只有液体C.只有气体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解析】选D。

溶质可以是固体,例如,氯化钠溶于水中,溶质是氯化钠;溶质可以是液体,例如,酒精的水溶液,溶质是酒精;溶质可以是气体,例如,汽水中二氧化碳是溶质。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是无色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稀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一定少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解析】选B。

溶液有的呈现不同的颜色,如碘酒;稀溶液只是质量分数小而已,像海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很小,但我们人类食用的食盐大多出自海水中;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故A、C、D均错。

4.向如右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B.氯化钠C.蔗糖D.硝酸钾【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的认识。

由题意可知瓶内压强减小,应为瓶内温度降低所致,由于硝酸钾溶于水温度降低,故选D。

5.(2013·泰安中考)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C.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D.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溶液的基本性质。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A错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B错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C错误;溶液具有稳定性,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D正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巩固训练 9.1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巩固训练 9.1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巩固训练9.1溶液的形成一、单选题1.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食品是()A. 淀粉B. 辣酱C. 香油D. 蔗糖2.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单质的是()A. 碘酒B. 汽水C. 食用醋D. 生理盐水3.寒冷的冬天,人们可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

其原因是( )A. 盐能与雪发生化学反应B. 盐水溶液能导热C. 盐水的凝固点较低D. 盐溶于水产生热量4.把少量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小苏打B. 汽油C. 石灰石D. 面粉5.康康通过对蔗糖溶液的探究,得出对溶液认识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 蔗糖溶液的下层比上层甜B. 温度不变时,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变C. 溶质都以分子的形式溶解在溶剂里D. 溶质溶于水时,都没有明显的放热或吸热现象6.我们熟悉的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 牛奶B. 豆浆C. 冰水D. 糖水7.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因为洗涤剂()A. 可以软化水B. 具有乳化功能C. 可以沉降杂质D. 溶于水时放热8. 溶解硝酸钾固体,必须使用的一组仪器是()A. 玻璃棒、烧杯B. 烧杯、石棉网C. 铁架台、蒸发皿D. 试管、漏斗9.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A. 食盐B. 蔗糖C. 酒精D. 植物油10.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牛奶B. 面粉C. 食盐D. 花生油二、填空题11.将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加入盛有相同水的①、②号试管中.充分振荡后发现:①号试管的液体中分散着小液滴;②号试管内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①号试管内是________(选填“溶液”或“乳浊液”,下同);②号试管内是________ .12.给下列混合物归类:①食盐水,②牛奶,③色拉油溶于汽油,④血液,⑤肥皂水,⑥泥水,⑦色拉油溶于水.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 ,属于乳浊液的是________ ,属于悬浊液的是________ .13.请你各举出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________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________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________ .三、解答题14.乙醇俗名叫酒精,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透明液体,为了探究“乙醇能否溶于水”的问题,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步骤]①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加入2mL乙醇,不要振荡,发现乙醇与水分层;②振荡试管,观察现象:③问题讨论(1)在水中滴入红墨水的目的是什么?(2)在操作步骤①中,为了确保乙醇与水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实验操作时应注意什么?(3)要证明乙醇能溶于水,还应进行操作步骤③.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四、综合题15.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杜会,在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

(完整word版)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完整word版)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C.内壁有水垢的热水瓶D.附有食盐的烧杯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C.溶剂量不变时,加入的溶质越多,溶液质量一定越大
D.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温度一定不变
11.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4.现有60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若将其温度降到20 ℃,此时有关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仍为饱和溶液B.硝酸钾的溶解度发生了变化
C.降温前后溶液的质量不变D.降温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
5.下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60 ℃时,取100 g水配制成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至30 ℃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碘酒中的溶剂是水B.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质
C.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形成紫色溶液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剂是氯化钠
5.下列物质中,前者为化合物,后者为溶液的一组是()。
A.液氧、稀硫酸B.氯化氢气体、盐酸
C.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D.糖水、海水
6.下列物质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振荡,能得到溶液的是()。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糖水B.蒸馏水C.碘酒D.汽水
2.在①石灰水;②糖水;③70%的酒精;④稀硫酸等几种溶液中,溶剂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是因为溶解而导致温度有明显变化的是()。

人教九年级物理溶液的形成提高作业

人教九年级物理溶液的形成提高作业

九年级物理溶液的形成提高作业及答案●作业导航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其中,能溶解____________的物质叫做溶剂,被____________的物质叫溶质。

2.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二、选择题4.溶液的基本特征是A.含有溶质和溶剂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5.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A.两种物质组成的B.无色透明的液体C.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6.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A.a=bB.a<bC.a>bD.无法确定7.组成溶液的溶质A.只能是气体B.只能是液体C.只能是固体D.可能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8.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A.反应速率快B.易于操作C.不需加热D.设备简单9.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里属于乳浊液的是A.牛奶B.生理盐水C.眼药水D.白酒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10.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11.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了。

12.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

四、简答题13.有人说:“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故溶解中只发生溶质的扩散过程,而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故溶解中只发生溶质的水合过程。

”对吗?为什么?●家庭小实验利用玻璃瓶和一些必要的药品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在空白处。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基础) 巩固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基础) 巩固练习题 附加答案

溶液的形成(基础)【巩固练习】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牛奶 B.泥水 C.蔗糖水 D.花生油2.某一杯食盐水上部的密度为a g·cm-3,则下部的密度为()A.大于a g·cm-3 B.等于a g·cm-3 C.小于a g·cm-3 D.无法判断3.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

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A.生石灰 B.烧碱 C.食盐 D.硝酸铵4.稀盐酸属于()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混合物5.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红糖B.食盐C.白糖D.花生油6.(2015•黑龙江中考)某初三年级的同学正在筹备毕业晚会,预定有一下饮料,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A.啤酒B.酸奶C.矿泉水D.可口可乐7.(2015•江苏中考)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面粉 B.冰块 C.花生油 D.蔗糖8.在家庭用的调味品中,与水充分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用油B.食盐C.味精D.蔗糖9.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蒸馏水B.硫酸铜溶液C.牛奶D.石灰乳二、填空题10.(2015•四川中考)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合格的生理盐水是无色透明的。

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填“会”或“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其理由是溶液具有。

1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后不可能形成溶液的【答案与解析】【解析】牛奶、泥水、花生油都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是溶液;只有蔗糖水是。

2.【答案】B【解析】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征,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所以溶液中各部分的密度必然相同。

3.【答案】D【解析】生石灰、烧碱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食盐溶于水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因此饮料罐中所装固体是硝酸铵。

49溶液的形成(提高) 巩固练习 (2)

49溶液的形成(提高) 巩固练习 (2)

溶液的形成(提高)【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掌握溶质溶于水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3.了解溶液的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要点梳理】要点一、溶液1.溶液、溶质、溶剂:(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

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3.溶液的用途:(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要点诠释】1.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2.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O4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3.SO3、CaO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O3、CaO,而是H2SO4、Ca(OH)2。

4.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

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 mL酒精和100 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mL。

九年级化学复习专题训练溶液的形成(解析版)

九年级化学复习专题训练溶液的形成(解析版)


A .食盐 B .汽油 C .铁矿石 D .花生油
22.(茂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若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则不能分解
C.自来水制蒸馏水的方法是吸附
D .能闻到食醋的酸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3.(宿迁)下列物质能溶于水且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 .粉笔灰 B.硝酸铵 C.植物油 D .食盐

A .夏天喝的汽水不是溶液
B.蛋汤太咸,加水稀释后口味变淡
C.鱼塘中放置喷水泵的作用是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D .凉茶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0.(抚顺)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 .蔗糖 B .面粉 C .食盐 D .酒精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
24.(重庆)重庆是温泉之都,对温泉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清澈的温泉水是溶液
B.活性炭可用于净化温泉水
C.检验温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肥皂水
D .过滤可以除去温泉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25.(兰州)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A .泥浆 B .白醋 C .白酒 D .糖水
15.(防城港)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 .面粉 B .碘 C.汽油 D .蔗糖
16.(烟台)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配置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

备战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含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含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含详细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A.牛奶B.白酒C.豆浆D.咖啡【答案】B【解析】【详解】A、牛奶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B、白酒是乙醇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C、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D、咖啡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故选:B。

2.下图是A、B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温度下,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B.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C.t2温度下A的溶解度一定大于B,且A的溶解度为40克D.在t2温度下能分别配制25%的A,B两种溶液【答案】B【解析】A、t1温度下,A、B物质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无法判断A、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B、A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B正确;C、t2温度下A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0%,溶解度不一定为40克,故C错误;D、在t2温度下,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5%,所以不能配制25%B溶液,故D错误。

3.如图是固体A、B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 ℃~t2℃,A的溶解度始终大于B的溶解度B.t2℃时分别将100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A小于BC.t1℃时,A、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答案】D【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0 ℃~t2℃,B的溶解度始终大于A的溶解度,错误;B、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t2℃时分别将100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B小于A,错误;C、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那么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错误;D、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即t2℃时,100g水中能溶解50gA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此时溶质的质量为50g,溶液的质量=50g+100g=150g,即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正确。

备战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对多数固体物质,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一般可采取的办法是()A.增加压强B.升高温度C.加溶质或减少溶剂D.降低温度【答案】C【解析】【详解】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常用方法);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温也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C。

2.如图是固体A、B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 ℃~t2℃,A的溶解度始终大于B的溶解度B.t2℃时分别将100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A小于BC.t1℃时,A、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答案】D【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0 ℃~t2℃,B的溶解度始终大于A的溶解度,错误;B、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t2℃时分别将100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B小于A,错误;C、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那么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错误;D、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即t2℃时,100g水中能溶解50gA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此时溶质的质量为50g,溶液的质量=50g+100g=150g,即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正确。

故选D。

3.在《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和《基础实验6:粗盐的初步提纯》两个实验中都应使用到的仪器是()A.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 B.烧杯、玻璃棒、量筒、试管C.托盘天平、量筒、烧杯、漏斗 D.蒸发皿、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答案】A【解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粗盐的初步提纯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蒸发皿、酒精灯。

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含详细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A.牛奶B.白酒C.豆浆D.咖啡【答案】B【解析】【详解】A、牛奶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B、白酒是乙醇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C、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D、咖啡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故选:B。

2.如图是固体A、B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 ℃~t2℃,A的溶解度始终大于B的溶解度B.t2℃时分别将100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A小于BC.t1℃时,A、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答案】D【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0 ℃~t2℃,B的溶解度始终大于A的溶解度,错误;B、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t2℃时分别将100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B小于A,错误;C、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那么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错误;D、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即t2℃时,100g水中能溶解50gA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此时溶质的质量为50g,溶液的质量=50g+100g=150g,即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正确。

故选D。

3.在《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和《基础实验6:粗盐的初步提纯》两个实验中都应使用到的仪器是()A.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 B.烧杯、玻璃棒、量筒、试管C.托盘天平、量筒、烧杯、漏斗 D.蒸发皿、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答案】A【解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粗盐的初步提纯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蒸发皿、酒精灯。

2020-2021九年级培优化学溶液的形成辅导专题训练含详细答案

2020-2021九年级培优化学溶液的形成辅导专题训练含详细答案

A.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木糖醇是易溶物质
C. 70℃时木糖醇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60℃会析出木糖醇晶体
D. 50℃时, 100g 水中加入 80g 木糖醇,搅拌,可得到饱和溶液
【答案】 D
【解析】 A. 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
B. 木糖醇是易溶物质,正确; C.
70℃时木糖醇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60℃会析出木糖醇晶体,正确; D. 50℃时,木糖醇的溶解
2020-2021 九年级培优化学溶液的形成辅导专题训练含详细答案
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
1. 对多数固体物质,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一般可采取的办法是(

A.增加压强
B.升高温度
C.加溶质或减少溶剂 【答案】 C 【解析】
D.降低温度
【详解】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常用方法);大多数物质的溶解
D、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 故选 C.
14. 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答案】 C
PH 应该小于 7,故 A 错误; B.盐酸
和 NaOH 反应生成盐和水,另外添加的 NaOH 溶液中也有水,则反应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不
断增多,故 B 正确; C.盐酸和 NaOH 反应生成 NaCl 和水,刚开始溶液中 NaCl 的质量分数
由 0 逐渐增大,完全反应后,随着添加的 NaOH 溶液增多, NaCl 的质量分数由逐渐变小,

初三化学 化学溶液的形成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附答案

初三化学 化学溶液的形成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附答案

初三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对多数固体物质,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一般可采取的办法是()A.增加压强B.升高温度C.加溶质或减少溶剂D.降低温度【答案】C【解析】【详解】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常用方法);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温也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C。

2.如图是固体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a、b、c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B.t2℃时,a、b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t2℃时,将40g 的c加到100g水中,制得的溶液不饱和D.欲使c从溶液中结晶,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或蒸发溶剂的方法【答案】B【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 c>b>a,错误;B、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那么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C、t2℃时,C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温度时40gC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错误;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欲使c从溶液中结晶,可以采用升温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睛: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闻到刺激性气味B.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塞,瓶口上方出现大量白烟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镁D.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答案】A【解析】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氨气,所以会闻到刺激性气味;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C、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氨气,所以会闻到刺激性气味,故A 正确;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而不是白烟,故B错误;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C错误;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D错误。

九年级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九年级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九年级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对多数固体物质,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一般可采取的办法是()A.增加压强B.升高温度C.加溶质或减少溶剂D.降低温度【答案】C【解析】【详解】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常用方法);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温也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C。

2.在《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和《基础实验6:粗盐的初步提纯》两个实验中都应使用到的仪器是()A.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 B.烧杯、玻璃棒、量筒、试管C.托盘天平、量筒、烧杯、漏斗 D.蒸发皿、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答案】A【解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粗盐的初步提纯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蒸发皿、酒精灯。

两个实验中都应使用到的仪器是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

3.木糖醇是一种甜味剂,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木糖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木糖醇是易溶物质C.70℃时木糖醇的饱和溶液降温到60℃会析出木糖醇晶体D.50℃时,100g水中加入80g木糖醇,搅拌,可得到饱和溶液【答案】D【解析】A. 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B. 木糖醇是易溶物质,正确;C. 70℃时木糖醇的饱和溶液降温到60℃会析出木糖醇晶体,正确;D. 50℃时,木糖醇的溶解度大于80g,100g水中加入80g木糖醇,搅拌,可得到不饱和溶液,错误。

故选D。

点睛:考查学生应用溶解度曲线的能力。

4.下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 的溶解度比c 大B .a 中混有少量的c 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C .t 2℃时,a 、b 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D .将t 2℃时a 、b 、c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 > a = c【答案】B【解析】A 、比较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B 、a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c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若a 中有少量的c 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正确;C 、不知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所含溶质的质量关系,故错误;D 、将t 2℃时a 、b 、c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ab 析出晶体,c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据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100g溶解度溶解度 ×100%,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而t 1℃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大于降温前c 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 >a >c ,故错误;故选:B 。

备战中考化学提高题专题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

备战中考化学提高题专题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

备战中考化学提高题专题复习化学溶液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A.牛奶B.白酒C.豆浆D.咖啡【答案】B【解析】【详解】A、牛奶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B、白酒是乙醇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C、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D、咖啡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故选:B。

2.下图是A、B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温度下,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B.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C.t2温度下A的溶解度一定大于B,且A的溶解度为40克D.在t2温度下能分别配制25%的A,B两种溶液【答案】B【解析】A、t1温度下,A、B物质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无法判断A、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B、A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B正确;C、t2温度下A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0%,溶解度不一定为40克,故C错误;D、在t2温度下,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5%,所以不能配制25%B溶液,故D错误。

3.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A.面粉 B.食盐 C.冰块 D.花生油【答案】B【解析】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B. 食盐。

A. 面粉,D. 花生油,均形成浊液。

C. 冰块,只有一种物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溶液和浊液的概念。

4.如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提高)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掌握溶质溶于水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3.了解溶液的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要点梳理】
要点一、溶液
1.溶液、溶质、溶剂: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

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3.溶液的用途:
(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
【要点诠释】
1.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2.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O4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3.SO3、CaO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O3、CaO,而是H2SO4、Ca(OH)2。

4.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

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 mL酒精和100 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mL。

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要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溶解热现象:
(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要点诠释】
1.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不是二者溶解时只有放热过程,而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试管内液体温度上升。

2.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3.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是因为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基本相等。

4.酸、碱、盐等物质溶于水时,以离子形式扩散;蔗糖、酒精等有机物溶于水时,一般以分子形式扩散。

要点三、乳浊液、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如: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

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

2.乳化现象: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

【要点诠释】
汽油和洗洁精都能洗去油污但原理不同,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洁精洗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不能形成溶液。

【典型例题】
类型一、考查溶液、乳浊液等概念及乳化现象
1.把少量物质分别加入到另一物质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氯化钠加入水中 B.面粉加入水中
C.铁粉加入水中 D.植物油加入水中
【思路点拨】解答溶液概念的题时一定要抓住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是判断能否形成溶液的标准。

【答案】A
【解析】氯化钠加入水中,可以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面粉加入水中,铁粉加入水中,植物油加入水中,都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总结升华】该题考查的是溶液的概念,记住溶液的特征即可解决。

2.下列清洗方法错误的是()
A.用肥皂洗涤久置石灰水的试剂瓶B.用酒精清洗残留碘的试管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D.用汽油清洗沾在手上的油漆
【答案】A
【解析】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而变质,碳酸钙不溶于水也不和肥皂反应,不能用肥皂洗涤。

故A符合题意。

根据碘溶于酒精的性质,可以用酒精清洗残留碘的试管。

洗洁净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可以用它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油漆易溶解于汽油,可以用汽油清洗沾在手上的油漆。

【总结升华】生活中或实验室中洗涤的原理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化学反应把不溶物变成可溶物而洗去,二是利用乳化作用原理,把油污变成细小的油滴,形成乳浊液而洗去,三是利用溶解原理,把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而洗去,在洗涤时,要根据被洗涤的物质成分选择合适的原理和方法。

3.(2015•辽宁中考)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物质溶于水时都放出热量
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D.溶液都是无色的
【思路点拨】水是常见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热,如硝酸铵;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是气体。

【答案】C
【解析】
A、水是常见的溶剂,但并不是只有水可作溶剂,如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故A错误;
B、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热,如硝酸铵,故B错误;
C、溶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是液体,如酒精溶液中的溶质酒精就是液体,而稀硫酸中的溶质硫酸是液体,故C正确;
D、溶液可以是有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D错误。

【总结升华】明确溶液的特征、溶剂的种类是解答本题关健。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剂不一定是水。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B.在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里,并不断搅拌
C.乙醇之所以不导电,是因为没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离子
D.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它将植物油分散成小液滴,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碱溶液沾在皮肤上时,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而不是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A错误。

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故B错误。

溶液不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乙醇中只有乙醇分子不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离子,故C正确。

乳化现象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变式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硫酸中水是溶剂
B.物质投入水中搅拌均匀就能形成溶液
C.无色的液体都是溶液
D.乳化现象就是油脂溶于乳化剂
【答案】A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一般溶液如果没特殊指明,溶剂都是水。

A中稀硫酸是溶液,其中水是溶剂。

B中如果物质投入水中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不能形成溶液。

C中无色液体比如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D中乳化现象实质是油脂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分散成细小的液滴,不能形成溶液。

类型二、考查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4.(2015•湖北中考)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明显升高。

这种物质可能是()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蔗糖
【思路点拨】根据物质溶于水时的放热与吸热现象来考虑,要由物质溶于水的整个过程来分析,到底是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还是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

【答案】B
【解析】物质溶于水分为两个过程,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分子的过程放出热量;如果吸收热量大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吸热,如果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放热,如果相等就表现为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故A错;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故B正确;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故C错;蔗糖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故D错。

【总结升华】要记住:溶解时温度降低(吸热)的物质是硝酸铵等;溶解时温度升高(放热)的物质是浓硫酸、氢氧化钠等;溶解时温度不变的物质是氯化钠等。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
固体B接触。

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
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水和生石灰
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硝酸铵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