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民体育思想
体育思想史资料2
体育思想史军国民体育思想(查找军国民体育思想的文献、要点特点、代表人物)一、蔡元培:主张:筋骨也,用以自卫1、蔡元培为什么主张推行军国民体育思想?(1)从国外环境来看,中国处于“邻墙交逼、函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2)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型举国界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2、蔡元培注重女子体育?(1)以为求国富强,人人宜受教育,既欲令人人受教育,自以女学为最重要之事(2)有黄任之,刘季平诸先生任教课,崇尚柔术(3)“女子普通学级表”中,坚持安排“体操课”(4)体育的作用太多了,除健康身体外,还可以“养生健体”之习惯,而一切过激之动作,凌人之虚荣心。
3、运动会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1)鼓励云动的兴会(2)增加校外同学的社交(3)养成公德二、范源濂:不武者不足以为国民(1)革新教育的宗旨,规定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须之知识技能为宗旨(2)人之幼时,其身心最适于修炼(3)从多种方面以活动其各部之机能,而助成其全体之健全发达者也(4)一国之教育,凡以进民德、开民智、增民力而已(5)“明世界之大势,示科学之重要,振尚武之精神,阐爱国之真义是也”,“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今日之天下安互?否乎?故振学者尚武之精神,又当务之急也”(6)必当使学者知人而文弱,即为不幸;安于文弱,尤为可耻。
主张形成“持干戈以为社稷,正吾辈人人之义务”的教育环境(7)诚以充实国力之最良制度,莫如全国皆兵三、徐一冰:强国之道,体育为先(1)把体育与救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体育来强民强种,伸张中华之气(2)提出对体育的改良:不同意“学校体操一科,竟以尚武为唯一之目的,以兵式为必要之教材”的做法(3)对军国民体育思潮的反思:我国学校体育以尚武为唯一目的,以兵式体操为主要教材,最大危害是“误以军事为体育”,使学校体育不仅远离了体育的本质,而且带来消极社会影响。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他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
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种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
对这五方面的教育,他都做了具体的解释。
一、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是从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对内反对军阀专制两个角度来论述了军国民教育的必要性的。
其目标是强兵自卫。
他曾再三强调体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不但可以强兵,以对付“强邻交逼”和军阀专制的局面,而且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办教育的生死关键”,因为对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学生才有“狮子样的体力”,“才能使今日的学生成为明日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柱石”。
他还注意了体育要合于生理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品质的训练。
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其目的在于富国强民。
蔡元培阐述了智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慧的作用,他说:“智育则属精神方面,精神愈用愈发达。
”所于他认为通过智育过程,学生在研究各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科学所必须,而且不管处理什么事务,都能使之善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蔡元培把科学知识引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的生产技能训练,在普通教育中,他将物理、化学、博物学、算学、历史、地理、金工、木工等都列为智育的范围,这是对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三、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核心。
蔡元培认为,只有体育与智育而无道德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所以“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他反对道德教育只是去简单地背诵信条,而必须身体力行。
四、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在教育方针中给以一定的地位,是蔡元培的首创,是比公民道德教育更高一层次的观念教育。
人教版教材培训资料3 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现代体 育思想 先声
军国民 体育思想
清末-1919年
军国民 体育思想
清末-1919年
产生原因
• 严复优胜劣汰,自强保种之说 尚武思想 • 20世纪初 尚武思潮 军国民教育思想(更具理论色彩) • 封建统治者、维新派人士以及民主革命人士等,都大力提倡军国民教育 • 军国民教育思想迅速成为主导学校体育的
各种体育教学思想并不是随意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有一定的 理论基础。体育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哲学、教育学、心 理学等作为其理论基础。只有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学思想, 才能够正确的指引体育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纵观体育教 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例如:自然主义 体育思想是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作为其理论基础。
命”开始了,十年动 乱,把辛辛苦苦建树 起来的学校体育教学 体系全部破坏,许多
学校被迫停止了体育
课
苏联模式
体育思想
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
产生 原因
体质教育思想
1977年80年代中期
1979年扬州会议确立增强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质教学思
想以学生体质是否增强作为学校体育的判断标准,强调对人体的生物学改
到了运动特征后的喜悦。
多元思想 并存
• 竞技体育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以培养竞技能力,以提高运动技术的竞技项 目教学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思想。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发现和培养 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发展体育事业做出 贡献的新要求
• 成功体育
成功体育是在成功教育的思想启迪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 想。成功体育思想实质强调了体育学科在培养合格人才 方面的重要作用
论新文化运动时期体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影响
论新文化运动时期体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影响摘要:中国近代的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基于资产阶级特定的利益立场,对我国应该如何发展体育?应该发展什么样的体育?作出了详尽的理论阐述与方法指导。
他们就着体育教育的定义、体育教育的本质、体育教育的内容、体育教育的范畴、体育教育的理论、体育教育的政策、体育教育的思想及其体育教育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等作出相应理论阐述,极大丰富了近代体育教育的思想内涵,促使了近代中国体育教育新思想体系的渐趋成熟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教育思想;体育教育;中国知识分子一、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的终结正确的思想是实践过程的指导与根据。
同样如此,正确的体育思想是体育教育实践过程的指导与根据。
晚清政府时期,封建保守的体育教育思想是浓厚的封建主义思想在体育教育事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突出表现为: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和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
随着这两部具有政府性质的体育官方文件的发表,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指导性思想。
正是基于这一错误的体育思想指导之下,军国民体育一度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思想。
1919年,由于我国内政外交出现严重危机,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我国青年学生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旗帜鲜明的表达出反帝反封建的积极主张,并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这两场思想运动中,大量的西方体育知识与体育理论、体育思想被介绍到中国。
在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导与推动之下,具有西方民主色彩的体育知识、体育理论、体育思想被人民大众所接受,渐成普遍之势。
而有着浓厚封建思想的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则遭到普通大众的遗弃,并逐渐走向终结尘封于历史的深处二、渐趋成熟的近代体育新思想中国近代的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基于资产阶级特定的利益立场,对我国应该如何发展体育?应该发展什么样的体育?作出了详尽的理论阐述与方法指导。
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历史进程
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历史进程【摘要】“学校体育思想”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世代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的形成对于学校体育的根本认识和看法。
昧于历史我们将很难分析现状,为未来提出建议,所以深入研究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对探讨符合我国未来的学校体育思想,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近代;历史进程;影响一、引言发展教育必须重视学校体育,把它放在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这是教育内部规律决定的。
马克思曾预言:“未来社会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学校体育思想”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世代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的形成对于学校体育的根本认识和看法。
多年来,通过几代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才逐渐走向成熟,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以及它所存在的问题必然牵系、制约我国学校体育实践的发展。
所以,历史、全面地认识它,才能更好地借鉴、继承,从而探讨符合社会发展及体育自身特征的学校体育思想,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进程(一)最初的引进于与萌芽1、历史追溯(奴隶社会——清代末期)我国学校体育历史可追溯到奴隶社会。
早在西周就形成了属于当时先进水平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射、御是当时的军事技能,在当时的学校教育中具有体育的性质。
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受封建教育思想统治,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地位。
直到清末,才有所改观:1900年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迫使清王朝在教育方面废科举,兴学校,选派留学生出国;当时的维新派,主张“西学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富国强民、抵御外强侵略,这就是军国民体育思想的早期显现。
新教育制度的确定始于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完成于光绪二十九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内容
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是由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一种思想主张。
五育并举具体内容包括如下五点:
1.军国民教育
即体育,它是物质基础,是实现“强兵”的重要一环。
由于当时的我国处于一个内外忧患的状态,对外为了自卫,对内为了反对强权统治。
2.实利主义教育
即智育,蔡元培把实利主义教育当做“富国”的手段。
因为光有士兵身体强健还不够,我们还要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生存。
3.公民道德教育
即德育,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军事体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然是“强兵富国”之道,但是仅有两者还不够。
他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希望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把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给解放出来。
4.世界观教育
它是最高境界。
是一种对世界本体论的哲学思想教育,蔡元培认为世界观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5.美感教育
即美育。
蔡元培认为美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的最好途径,把美育看成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种动力,认为美育可以发展人们的个性,调解人们的生活,给人以正当的娱乐和有益的消遣。
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也是我国近代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教育方针最全面的论述,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
军国民教育思想在清末民初学校体育中的演绎
垮 台 ,中华 民族也 被推 到 了生死 存亡 的边 缘 。为 了 能继 续 自己 的统 治 ,以 曾 国藩 、李 鸿 章 、左 宗 棠 、 张之洞 等为 主要倡 导者 的开 明官僚 在 “ 师夷 长技 以
Abta t Duigt ee do n n sya de r p bi f ia t esca r t nh d hso cl h n .At src : r h n fQigDy at n a l Re u l o n ,h ilo ma i a itr a a g n y c Ch o f o i c
to g t hc f ce h ee r fe t h t i .I j it fc sdo e y at s i o nyh d h u h i r l t C i s oi me t ma r ns o ue n t mn si c n t l w h ee d n p la t t a s op o hg c wh h o a
d c t n i h 1 u i n s o . a o c
Ke rs e d o n n t d ery Re u l ;t em lay c u t u t n;sli sg mn sis sh l ywod : n fOig Dy a y a al p bi h i r n r e c i s n c i t o y d a o ode y a t ; o r c c
论蔡元培先生的体育思想及其启示
作者 简介 : 杜景强 ( 1 9 6 4 . ) , 男, 福建龙岩人 , 讲师 , 主要从 事体 育教育训练学方面研究 。
1 6 5 8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第2 3卷
全面发展 、 体育为先的“ 完全人格 , 首在体育” , 教育思想 , 变传统的“ 学而优则仕” 为现代文明社会的“ 健全人 格” , 这样前瞻的教育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起到了改革教育 、 尚武求强 的积极作用 , 并有力推动 了当时 体育课 程 建设和体 育 活动 的开展 。
强调体育的普及 的同时 , 还特 剐强调 国民应该养成经常锻 炼的终 身体育思想。提倡积极 鼓励和 大力 支持妇女 平等 的参加体 育。将蔡元培 的体育思想运用到 当前体 育教 育 中, 有助 于广 大体 育工作 者吸取前 人有 益的思 维成 果 , 消
除 当前体育教 育工作 中可能 出现的不利 因素 。 关键词 : 蔡 元培 ; 体 育思想 ; 启 示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3 9 0 7 ( 2 0 1 3 ) 1 2—1 6 5 7—0 3
年大都喜欢体育运动并且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而这种 自 觉体育锻炼 的习惯 的形成并非易事 , 而这正是健 全国民赖以确立的根本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就重视普及学校体育 ,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扶 持赛跑 、 球类 、 摇船 、 游泳 、 体操等体育项 目, 还聘请优秀的体育导师 , 指导学生的田径 、 骑术 、 和球类运动。 1 9 2 2年后 , 北大增设体育教师, 规定每周 3 学时, 教授学生练习柔软体操和各项球类 , 预科生作为必修课 , 本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最新资料推荐------------------------------------------------------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启蒙于清王朝末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当时清朝王朝统治制度腐朽,国外列强欺压,人民生活在官僚,帝国主义,地主阶级三大阶级的剥削之下,民不聊生。
此时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欲通过改良的方法改变中国悲惨的现状,努力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维新派从德、智、体全面面发展上宣传体育,为以后后学校体育的实施创造了思思想条件。
五四新文化化运动,是继改良主义运动动以来对我国封建传统思想想与文化冲击的最大的一次次运动会。
以陈独秀、李大大钊、毛泽东、徐一冰等为为代表的新文化战士高举反反帝反封建以及民主科学的旗帜,宣传马克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思想文文化。
其中毛泽东等人用近近代科学的观点研究和提倡倡体育,特别是对学校体育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较深深入的研究,对学校体育学学的启蒙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独秀认为中国封建旧教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在于偏偏重学生脑部的教育,而忽忽略身体锻炼,他把健全全体魄作为青年1 / 5爱国的条条件之一,主张全身的教教育,使学生都能发展成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代青年。
从改良主义运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动,对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对我国近代以来学校体育育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也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思思想史中几乎无学校体育思思想的历史。
二、我国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借鉴包括军国民学校体体育思想的引入、自然主义义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以及及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育思想的引入。
军国民民学校体育思想脱胎于军国国教育思想,是军国主义在在教育方面的体现,即对学学生实行军事训练与教育,,使之成为统治者的侵略工工具。
请对近代以来主导我国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述评
请对近代以来主导我国的体育教育思想进展述评,并谈这些体育教育思想对体育教育实践的影响1军国民体育思想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思潮是培养国民的军人素质、寓兵于民、全民皆兵的爱国教育思潮。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武的优良传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认识到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尚武崇军的重要性,起而提倡军国民教育。
社会达尔文主义传入后,“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等观念激起了国民的民族危机感,为军国民教育提供了理论根底。
德、日等近代国家或为了建立统一国家或为侵略扩,大都实行军国主义教育,为军国民教育起了借鉴作用。
但军国民教育与军国主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拒俄运动为军国民教育思潮形成的直接原因。
在知识分子的大力鼓吹、政府的倡导及民众的积极参与下,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的社会思潮。
军国民教育思潮在清末民初历经五个时期。
1904年前,军国民教育只是个人的倡导,社会反响不大,为早期宣传;1904年后,由于政府的倡导,报刊的宣传也较以前广泛,社会各界反响较大,相继成立了一系列社团,这一思想趋于成熟,民国成立前夕已深入人心。
1912年到1914年,中华民国成立,封建帝制被推翻,革命任务完成,对军国民教育为保守的提倡,从宣传角度来看,已不及清末。
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为抵御外侮、武力统一中国,袁世凯大力提倡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潮有复兴势头。
1919年,德国战败,和平呼声高涨,国人以为世界可永享太平,无须再提倡武力,军国民教育鲜有人提及,趋于衰落。
军国民教育思潮批判传统柔性文化,提倡尚武精神,增强国民体质,在学校中实施军事体育,教授军事知识,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使学生和普通民众具有军人品德与能力,寓兵于民。
军国民教育思潮在一定意义上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力量,改变国民重文轻武、以当兵习武为耻的观念,“尚武崇军〞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近代体育走向社会,唤起了人们的国家意识,增强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国防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国防近代化。
军国民体育思想
摘要:当西方体育逐渐完善并在学校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仍然处在落后的封建科举制度之下。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人被迫学习西方人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体育就此诞生。
在强烈的功利主义面前,学校体育的发展完全束缚于统治者,因而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体育思想。
但是,认清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了解学校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对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一、中国近代学校体育诞生的背景1.西方国家近代学校体育逐步发展并趋于完善。
从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欧洲人就开始痛斥天主教的禁欲主义,主张人的自然存在,提倡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后来对古希腊体育文化遗产的发掘,为近代体育的诞生提供了借鉴。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们强调人体健壮的重要性,认为“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主张把体操定为学校教育的固定课程。
经过维多里诺等人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最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使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国教育家洛克,倡导英国实行“绅士体育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使得英国的业余体育活动逐渐开展起来。
1774年,德国教育家巴赛多在德绍创办了第一所博爱学校,最早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
之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实现课程化和体系化,体育师资得到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得以确立。
当时著名的体育课程主要有德式体操、瑞典体操和英国的户外运动。
西欧和北美的学校体育不断发展,体育思想也逐步建立起来,不但使他们的教育更加完善,也锻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
2.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教育背景。
早在商朝时期,我国便有了学校教育,到西周发展迅速,但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
由于当时奴隶主的统治需要,奴隶主贵族学校进行的六艺教育中,射、御和乐中的舞蹈都具有体育的性质,当时的学校教育还是比较重视身体的练习和锻炼。
但是自西汉以后,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一般只重视德育和智育,而忽视体育。
浅谈清末新政时期军国民教育的体育思想
实施 了一系列 内容涉及经济 、 政治 、 文化 、 育 、 教 军事等 多个
方 面 的 改革 , 始称 “ 清末 新政 ” 它 的实 施 , 进 了 中国 的 全 。 促
面发展 , 开启 了中国社 会走 向初步现 代化之路 。这 些改革
收稿 日期 :0 7— 9— 3 20 0 0
基 金 项 目 : 项 目为 20 本 07年 贵 州 民族 学 院科研 基金 项 目。
作 者 简 介 : 佳 (9 1一) 女 , 教 , 究 方 向 : 育 史 学 、 育 社会 学 。 韦 18 , 助 研 体 体
■ 州 族 院 报0 ・ 贵 民 学 学 2 81 0
措施 不 仅 涉 及 到 体 育 领域 也 引发 了体 育 领 域 的革 新 。在 此
育思想 , 便是 以宣扬 尚武 精神 , 重视 军事 化身 体训练 , 尤其 重视学校体育 , 提倡强 国强种 为主 要 内容 的军 国民教育 的
体 育 思 想 。 它 是新 政 时 期 中国 体 育 的 核 心思 想 。 ( ) 国 民教 育 的 体 育 思 想 生成 的原 因 一 军
键。西方各国实行的军 国民教育在对外战争过程 中显示 出
的极 大 的优 越 性 给 了他 们 很 大 的启 发 。军 国 民教 育 对 人 体
国民教育。军 国民教育 自此在中国逐步被普及。 新政 时期 , 由于有政 府 的支 持和社 会各界人 士的大力
倡 导 , 国 民 教 育思 潮 极 度 流 行 。这 种 思 潮 后 来 被 总 结 为 军
《 辛丑 条约 》 签订 以后 , 了摆 脱 E益 严 重 的内外 危 为 l
不同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态与内容
不同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态与内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百余年来,分别在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民族主义体育思想、主智主义体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的主导下,向世人全面展示了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价值。
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回顾和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深刻描述了8种学校体育思想的内容与特征。
标签:学校体育;体育思想;体育形态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近110余年以来,在不同阶段学校体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校体育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着。
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回顾和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阐述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民族主义体育思想、主智主义体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等学校体育思想在不同阶段发挥的相应作用,向世人全面展示了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价值。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20年代)清王朝末年,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一些有志之士意识到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纷纷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清朝末年的学校体育也开始引进、学习、借鉴国外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19世纪后半叶,外国传教士在我国开办教会学校,如上海的圣约翰书院等,其中广州的玛利逊学校开始设置游戏一科,开展足球、棒球、网球等球类运动;洋务派新式军事学堂,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等学校开设体育科目,重点设置了兵式体操。
一些学校先前开设的“游戏”或“体操”科目,开启了学习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经验的帷幕,为学校体育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1894年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开始思考用改良主义思想推动小学教育的变革发展,更加注重学习西方教育思想,尤其是学习日本教育方式。
1902年留洋日本的蔡锷以“奋翮生”笔名最先在《新民从报》上发表《军国民篇》,倡导国民应具备“军人之智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
随后,蒋百里、梁启超等人大力支持和倡导该思想。
中国近代以来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及特点研究
中国近代以来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及特点研究作者:张然来源:《体育时空》2012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1摘要“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擅变,是与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同步行进的,也是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曲折命运相联系的”。
它的发展与我国社会、教育发展历史的阶段性和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的阶段性紧密相连。
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特点首都体育学院周登篙教授将我国近代以来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见表1。
表1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从表1可以看出,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学校体育思想的阶段性特点,对我国近代以来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进行分期的。
本文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将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1.军国民体育思想时期(1840年-1919年);2.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时期(1919年-1937年);3.自然主义和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共存时期(1937年-1949年);4,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时期(1949年-1966年);5.劳动、军事代替体育思想时期(1966年-1976年);6.学校体育思想繁荣发展时期(1977年-至今)。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时期(一)本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趋势与过程清末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由日本传入我国,并伴随着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学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这个时期,社会各阶层和政府都极力提倡和推行军国民主义教育方案及其实施办法。
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在学校体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本时期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由于清末民初的民族危机,以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为主导的学校体育被作为强国强民、抵御外侮的有力工具,在“尚武救国”口号声中逐渐被提倡,由此奠定了学校体育的政治地位;一些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从资产阶级全面教育角度来倡导军国民体育,初步确立了它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体育史作业——精选推荐
1 、体育史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 ) ; 二是( ) 。
2、( ) 、( ) 和( ) 是体育产生的基本条件, 它的源头是( ) 。
3、体育的起源是以( ) 为前提, 以( ) 和( ) 为条件, 以( ) 为基础, 并和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
4、( ) 是世界古代不同特色区域体育文化中体育活动共同的本质特征。
5 、( ) 和( ) , 是原始体育形成的主要标志。
6、宋、元、明、清时期养生术式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性的是( ) 和( ) 。
7、孔子私学中推行的是( ) 的体育思想和( ) 的体育实??。
8、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是( ) 。
9、( ) 是旧中国唯一正式的全国性体育组织。
1 0、 1 924 年在武昌举行的( ) , 标志着中国从外国人的手中收回体育主权。
1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的方针, 坚持体育( ) 、( ) 、( ) 与( ) 的发展方向。
1 2、 1 774 年, 德国教育家( ) 将古希腊体操、传统骑士项目、民间游戏等融合在一起, 创造了著名的"德绍五项" 。
1 3、( ) 构建了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 使学校体育彻底改变了以前的贵族性质, 他的体操体系成为近代学校体育的普遍模式。
1 4、( ) 的体育思想中最早体现终身体育的思想, 认为"体育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接受, ......并且要终其一生。
" 1 5、在( ) 的体育思想中已经有了平等的体育意识, 他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严格的受到体育教育。
1 6、( ) 根据身体练习的作用将体操分为医疗的、军事的和竞技3大类。
1 7、提倡女子体操的先行者是( ) 体操体系。
18 、瑞典体操创始人林氏把他的体操体系分为( ) 、( ) 、( ) 和( ) 4 类。
1 9、宗教改革时期捷克著名教育家( ) 提出了"适应自然" 的教育原则, 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学校体育的基础, 被称为( ) 。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摘要:一、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的背景和意义二、五育并举的具体内容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4.世界观教育5.美育三、五育并举方针在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影响正文: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的背景和意义蔡元培,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20 世纪初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这一方针是在当时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过全面的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素质的国民,以振兴民族、振兴国家。
五育并举的具体内容1.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蔡元培认为,要使国家强盛,必须要有强健的国民。
因此,军国民教育要举国皆兵,进行军事训练,十分重视体育锻炼。
2.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蔡元培主张,要给人以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及一定的职业训练。
这样才能使国家经济独立、富强。
3.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完全人格教育的核心,是五育的中坚”。
即自由、平等、博爱。
通过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国民具有独立思考、辨别是非、公私分明的品格。
4.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是超轶政治之教育”,是其教育方针中的最高境界。
蔡元培主张,世界观教育要培养国民具有世界意识,了解世界文化,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
5.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
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培养国民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五育并举方针在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影响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方针,虽然是在近百年前提出的,但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启示和影响。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五育并举的精神,努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健全人格的新一代国民。
军国民体育思想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之比较
军国民体育思想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之比较
陈洁
【期刊名称】《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9)004
【摘要】军国民体育思想从属于军国主义教育形式,它服务并完全服从于国家或战争的需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军事技能的社会公民,因而在现实中突出地表现出工具性和军事性.与之相对,源于欧美国家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自身的实际需要和自由发展,并具有与军国民体育思想相对立的教育目的、内容、实施方式和价值取向等.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陈洁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红河,66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3
【相关文献】
1.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 [J], 吕贤清
2.中西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代表人物比较研究 [J], 王彦收;黄景东;刘少银
3.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创立--卢梭体育思想的产生与历史地位 [J], 董众鸣
4.体育特色幼儿园的课程探究--基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下 [J],
5.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现代诸多体育思想的对比研究 [J], 崔志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当西方体育逐渐完善并在学校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仍然处在落后的封建科举制度之下。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人被迫学习西方人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体育就此诞生。
在强烈的功利主义面前,学校体育的发展完全束缚于统治者,因而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体育思想。
但是,认清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了解学校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对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一、中国近代学校体育诞生的背景1.西方国家近代学校体育逐步发展并趋于完善。
从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欧洲人就开始痛斥天主教的禁欲主义,主张人的自然存在,提倡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后来对古希腊体育文化遗产的发掘,为近代体育的诞生提供了借鉴。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们强调人体健壮的重要性,认为“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主张把体操定为学校教育的固定课程。
经过维多里诺等人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最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使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国教育家洛克,倡导英国实行“绅士体育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使得英国的业余体育活动逐渐开展起来。
1774年,德国教育家巴赛多在德绍创办了第一所博爱学校,最早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
之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实现课程化和体系化,体育师资得到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得以确立。
当时著名的体育课程主要有德式体操、瑞典体操和英国的户外运动。
西欧和北美的学校体育不断发展,体育思想也逐步建立起来,不但使他们的教育更加完善,也锻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
2.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教育背景。
早在商朝时期,我国便有了学校教育,到西周发展迅速,但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
由于当时奴隶主的统治需要,奴隶主贵族学校进行的六艺教育中,射、御和乐中的舞蹈都具有体育的性质,当时的学校教育还是比较重视身体的练习和锻炼。
但是自西汉以后,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一般只重视德育和智育,而忽视体育。
特别是西汉时期,封建统治者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用儒家思想教化国民,这一主张也直接改变了传统的中国学校教育。
孔子认为应该用仁义礼乐致力天下,反对武力;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也提倡以王道和仁政治理天下,反对战争军事准备。
因此,在之后的历朝历代中,身体运动一直受到禁锢,不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
唐朝时期虽然设立了武举考试,但因为文武分途,形成了文者不武,武者无文的对立观念。
到了宋代,理学作为儒、释、道学的统一体,成为当时正统的教育思想,理学主张静、敬,不注意身体的活动,到明清时期更是实行八股科举方法。
总体来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相分离,使得文人和学生身体单薄,“手无缚鸡之力”。
就连中国军队,也因为疏于训练,吸食大烟,变得萎靡不振,中国人由此变成了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
二、清朝末年的学校体育及体育思想1.洋务派“新教育”中的体育。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外国侵略者不断入侵,企图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当时掌握了中国军权的一些大臣和贵族,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冷兵器已经不能与外国列强的火器相抗衡,于是转而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掀起了著名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在国内开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史称“新教育”。
在“新教育”中,洋务派创立了大量的军事学堂,这些军事学堂聘有外国教官(先是英、美、法国人,以后是德国、日本人),依照外国均是学校办理。
军事学堂除开设一些近代军事学科外,还设有体育课程,称为体操课。
教材主要以兵式体操为主,还包括普通体操和田径项目,属于综合性的教材。
洋务派在我国开办新式学堂,把西方的体育引进我国,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没有学校体育的状态,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诞生。
2.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医院和教堂、开设教会学校等权利,帝国主义不但在军事和经济上对中国进行侵略,也开始了文化的侵略。
起初,教会学校很少,每个学校的学生人数也很少,但是随着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教会学校迅速发展,学生人数也大量增加,成为当时中国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时的教会学校,一般没有体育课程,但是却开展极为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
例如,1895年,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每日上午有一次课间活动,称为“放小学”,常做“抢球”游戏;下午有一次课外活动,多做“夺旗”(亦名跑趟)游戏。
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主要有田径和球类活动,球类主要包括棒球、足球、网球、篮球、排球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
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是西方田径和球类运动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之一。
基督教青年会是起源于英国的一个基督教组织,后被美国资产阶级所控制,随着基督教徒在我国的增多也逐渐活跃起来,成为我国当时重要的教会组织。
基督教青年会主要在中国的各大城市组织活动,他们很重视体育活动,并设有体育部。
他们从美国带来了大量的近代体育项目。
例如,篮球就是基督教青年会在1898年由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引入我国的。
基督教青年会也很重视体育理论的传授,美国青年会经常聘请一些知名的专家来华进行体育理论和知识的传授,这些专家除了指导青年会,还到附近的高等学校进行讲学并指导其进行体育活动,这对我国当时的学校体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部经常组织体育比赛,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到后来,青年会甚至把持了我国一切国内和国际比赛,成为当时我国体育竞赛的最高权力部门。
在这种形势下,基督教青年会也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专业人员,还曾在北京、天津、长沙、成都等地举行过体育干事训练班,虽然人数不多,但有一部分人成为了我国著名的体育家。
3.维新运动中的体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洋务派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北洋舰队败给了实力不如自己的日本舰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由此,帝国主义加紧了瓜分中国的步伐。
当时的光绪皇帝和部分大臣,以及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想效仿日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改革,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在维新运动中,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包含了一系列关于开展学校体育的措施。
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的体育思想却对后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最早在我国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他也最早提出了西方资产阶级德、智、体并重的教育思想。
严复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很深,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华民族的体质问题,因此他强调身体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他强调教育,更强调体育是强国强种、自强图存的基础。
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人才的落后,欲国强必先教育强。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康有为提倡德、智、体三育并重。
在操作方面,康有为主张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并重视卫生保健的作用。
梁启超师承康有为,也很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新民”,就是培养新的国民。
梁启超总结了中国重文轻武的原因,认为封建社会和平时间较长,儒家教育的影响、统治者的弱民政策和风俗习惯是中国不尚武的缘由,以至于近代中国人文弱,性格怯懦,受人凌辱。
要想改变中国人的形象,只能靠体育,通过体育锻炼人的身体,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品质,达到心力、胆力和体力的强劲,培养出焕然一新的新国民。
维新运动中建立的大量公立学堂得以继续存在,还开设了大量的私立学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清政府迫于多方的压力,不得不进行教育改革,推行新教育。
1903年,张百熙和张之洞、荣庆等重新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被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新教育学制。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并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体操课程,中国学校教育中从此才正式有了体育。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的学校体育及体育思想1.军国民体育思想。
早起的军国民体育思想是由维新派引进中国的,维新派为了实现清朝的富强,主张用军事训练的手段代替体育,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可以上战场的高素质的新国民,实现全民皆兵,以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因此,军国民教育一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教育思想,体育也被当作培养现代军人的手段来进行授课,完全被军国民教育所把持。
辛亥革命之后,学校体育基本上沿用清朝末年的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
191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教育宗旨中,更明确规定“以军国民教育辅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国民教育在我国达到了高潮。
早期的蔡元培,就崇尚尚武精神,重视体育。
辛亥革命后他担任第一任教育总长后,更加提倡军国民教育,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就是体育,认为体育具有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质和美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蔡元培主张利用体育使得全民皆兵,一方面可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还可以抵制军阀专政。
继蔡元培之后,任教育部总长的范源濂也积极主张军国民教育。
他提出:“诚以充实国力之最良制度,莫如全国皆兵”。
2.民族体育的抗争。
辛亥革命以后,尽管推翻了封建统治,但是复古的教育思想不断出现,军国民教育和传统教育进行了长时间的博弈。
复古的教育思想同样体现在体育方面,就是所谓:“国粹体育”。
当时安福系军阀马良,用武术操的形式创编了一套“中华新武术”,把它说成是我国的国粹,受到军阀和国粹派教育家的支持。
在保存国粹思想的影响下,1918年,第四次全国教育联合会以及中学和专门学校校长会议的决议,提出应“推广新武术”,把武术列入中等以上学校的体操课程,作为军国民教育的补充。
国粹派认为,武术是我国广大人民主要的传统体育活动,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还能防身自卫抵抗侵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武术得到了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提倡,后被北洋军阀政府的国会定义为“中国式体操”,武术一直是学校体育的手段之一。
到国民政府时期,武术被视为中国的“国术”,我国的武术家和很多主张体育军事化者,更加推崇武术,认为应该把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
3.自然体育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自然体育思想,并很快被人们接受,成为美国主要的体育思想。
随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开展,自然体育思想早在清朝末年就传入我国,但是由于当时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辱,出于救国救民的需要,人们一直把军国民教育或军事训练当作体育,因此自然体育思想没有受到重视。
五四运动中,人们提出了民主和自由的口号,教育界也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加上当时中国教育界留美人士较多,美国的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思想得到散播,自然体育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成为民国时期的主导体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