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鲁迅_野草_的生命哲学
[精品资源]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于仲达《野草》题辞中那段话——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一过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因死亡而证实了生命的意义,死亡绚烂正是出于生命的爱与美。
在鲁迅看来,生死是相融的,正因为生是美的,死也是美的,前面讲到鲁迅如此的黑暗,冷酷,但现在,我们感觉得到,他的生命的底蕴是对美的神往与热爱,他的生命是大生命。
他对宇宙基本元素的想象,展现了他生命的境界,这境界构成他生命的底色,这底色让他有勇气正视现实中人的种种生存困境,有勇反抗绝望。
钱理群先生说,鲁迅的《野草》主要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凝视,是对作个体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无情提示。
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墓碣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这句话包含了狂热与寒冷之对立与换的各种涵义,于天上看见深渊——这样的眼光,自然是向下向下再向下,于是看透了天堂中的地狱!《墓碣文》中,还有这一句——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如大毒蛇般的游魂就是缠绕在鲁老头心里的毒气和鬼气——不以啮人,自啮其身——是用来自我解剖的。
《墓碣文》中的死尸,他的心灵的历程载在墓碣文上。
墓碣文阳面上第一段的四句话真正是充满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带有屈原《天问》的奇瑰。
第二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这是心灵的历程,也是战斗历史的象征化。
实际上,也是五四前后两次思想历程的象征。
即经历了狂热和兴奋,又经历了冷落和寂寞;梦恋过光明,遇到过黑暗。
于是在后两句中就有沉痛悲愤的声调: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鲁迅的小说《野草》,原名《野草·题辞》,集中地体现了他创作时期的基本思想。
《野草·题辞》有些激愤,我们读来很不舒服。
但是,“立此存照”四个字又让人不能不佩服。
上面这段文字,既表明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缘由,也指出了写作的目的——“立此存照”。
后面一句话虽然和前一句意思不一样,但内涵却是一致的。
为什么说“立此存照”呢?在这里鲁迅表示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
其实,这几句话可以引申出许多深刻的含义,如鲁迅对国民性劣根性的憎恨;对青年一代的热切期望,以及他借此所想到的种种关系的方面;鲁迅对于外部世界的矛盾心理;鲁迅对社会事物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强烈愿望;对友情、亲情的珍视和眷恋等等。
可以说,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大声疾呼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表现了自己的战斗精神和积极的入世的态度。
下面的一段文字更能表达我对鲁迅《野草》的感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我想做一个落花生,因为落花生最有用,最不碍事,它总是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奉献。
这就像人,再优秀,再杰出,不为人知,不被重用,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当今社会上不正缺少这样的人吗?比起一般的人,他们总是显得默默无闻,但是,正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给我们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比较而言,“与这个主题有关的是其中的两段文字,一段是文末的《希望》,一段是篇首的《风筝》。
”前者是《希望》,指鲁迅弃医从文后所著《希望》。
《风筝》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写作时间是1926年10月20日。
前一篇有说不尽的哀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一篇是鲁迅的自叙,是“用以记录一己的悲欢,和反省一国的文化”。
鲁迅在回忆中谈了自己病中求医的经过,谈了做风筝的故事,同时也谈到了自己在求医过程中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目的”。
后一篇文字透露出作家对未来的信念,充满着坚定的必胜信心。
与这个主题有关的是其中的两段文字,一段是文末的《希望》,一段是篇首的《风筝》。
浅析鲁迅《野草》中的哲学思考
浅析鲁迅《野草》中的哲学思考作者:张凯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张凯莉(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119)摘要:《野草》中所有的23篇散文诗都创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与其一贯的写作不同的是,这本集子更侧重鲁迅本人内心的感受,并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
这23篇散文诗创作时间集中在1924年至1926年正是革命的发难期。
鲁迅的内心感受离不开时代的变化,因此,《野草》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来自带有时代色彩的忧愤深广。
而正是这样令人窒息的现实环境才有了作者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在梦与现实之间来回转换;在生与死之间痛苦抉择;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不断战斗。
这就是“野草”的象征,也是鲁迅所做的思考。
关键词:野草;时代;象征;哲学中图分类号:I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82-03一、梦与现实的距离(一)《野草》中梦境与现实的描写以梦境来参与现实生活,在《野草》中很常见。
其中有九篇是写梦境的,也就是大多以“我梦见”为开头的。
这许多梦魇给《野草》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添了悲凉、深沉而朦胧的美。
鲁迅用了现实和梦境的真实与虚幻的特点来写他自身对当下发生的政治事件的感受与思考。
正如他在《〈野草〉英译本序》中所说的“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所以梦中的所见所思亦真亦假。
《失掉的好地狱》中“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与鬼魂战斗,“地下太平终究只是假象,只有经过炼狱般的战斗才会真正实现‘地下太平’”[1]。
《影的告别》中那迷离恍惚的影,以及影的阴森森的细语,和那真真假假的梦的情调是非常和谐的。
在影、黑暗与光明的关系里,鲁迅是这样描述的“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1]这种扑朔迷离的关系让“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地方,“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独自远行,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野草”燃尽,逢春又生——《野草》中的“生死哲学”
语言文学研究“野草”燃尽,逢春又生—《野草》中的“生死哲学”高雪洁1姜仕烨2(1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00)摘要% “野草”虽无装饰优雅殿堂的命运,却是庞大的生命体象征,鲁迅先生将作品取名《野草》大概就是看透了生命的 本质:除却矫饰的欲求,呐喊出孤独生命的巨大力量。
孤独的生命都具有反思的特质,然而思考得越深,所看的景象和得出的 结论就愈发富有超验的色彩,变成形而上的哲学。
《野草》中“我”所体验的复杂世界以梦境为背景展开,梦是超验世界的镜像,在梦境里“我”对自己进行了深度思索,将“生”与“死”的意义最终确定在本是一体的回答上。
关键词%《野草》“我”梦境生死!、面向自我的言说方式“我”是《野草》独语式表达舞台上的主角,也是一切独 语表达指向的目标。
《野草》每个篇章想象的完成,都是对 “我”的重塑。
通过将“我”在不同境遇下的体验相互交错,“我”这个形象终于清晰。
“我”总在不同的身份间辗转,有时 是困厄的遭受者,有时是苦境中的寻觅者,有时是替他人的 荒诞和虚伪自责的人,有时是不露感情只以威严之面旁观 的人。
以“我”为核心的独语式 他 形式的,的。
这 表面上看,是语词运用的跳跃,因逻的。
因为有“”,这 式 。
二、“梦”即现实的独白对《野草》的,的《的》,以求在 面 “”这一 的在形式。
,也是的的《野草》之中的为对,是者在上'在《野草》中的。
的《苦的象》中篇以为 对象的章,对的和的在一上对 的的。
上 的,《野草》清晰 自我,终现这个意图。
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梦”都涵着一个做梦者完整、清晰的图。
《野草》中的境是考的外衣,是暂时引领者到达独我之境的一个假设,在外衣之下是者苦苦追问死的执着,这执着清醒到境是连续的。
在 假设之后是者将自己推向探更体验的冲动,不在走 便烟消云散的轻松。
境是 对深邃自我的追寻之境,那个自我近于澄澈、痛快地感受一切爱憎、得失 和随后的灰冷,抑决然反抗。
鲁迅《野草》读后感
鲁迅《野草》读后感《野草》读后感1鲁迅的《野草》是独语式抒情散文,它是以丰富的、深刻的、幽深的、神秘的意象,把鲁迅生命哲学的体验传达出来了,这种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我国的现代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所以说,现代有知识的人应该去读一读鲁迅的《野草》,而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讲是学习进步的最好读物,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
我从文中节选了《死火》“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
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
一切冰冷,一切青白,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
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
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
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象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
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死火》它很美,跟写一个故事不一样,讲了一种内心情绪、内心的哲学思考,讲了被冻灭的热情,一种想象,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革命者的战斗情绪,一代人追求者的灵魂。
他冻死了,还要把他救出来,自己想用生命把他救出来,最后死火一跃而起把他救了,他却死了,而死火也同归于尽。
你想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吗?你想走进鲁迅的深层世界吗?多读几遍鲁迅的《野草》,更能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最深的东西,因为它是一个窗口,是看鲁迅灵魂的篇章。
《野草》读后感2今天,老师讲了一篇课文《野草》,我深受感动。
你知道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什么吗告诉你你可能会大跌眼镜,那就是植物的种子!你见过竹笋的成长吗你见过被压在大石头下一粒幼苗的成长吗他们追求阳光,渴望生长,用坚强的生命力顶开了他们头上的石头,将根挤进了身下的石缝。
坚强地挺立在了贫瘠的山崖上。
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
科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办法都没有分开它,后来有一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将一粒种子放进头盖骨里,给它营养和温度,这粒种子,硬是将一切机械力所无法分开的.头盖骨完整的分成了两半。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野草的读后感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野草的读后感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野草》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部重要散文集,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对人生及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而著名。
这本书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野草形象,全方位地展现了人性和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阅读《野草》后,我深感鲁迅的洞察力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在《野草》中,鲁迅以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描写各种各样的野草,以及其中蕴含的意象,表达了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像是一株野草,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和价值。
鲁迅的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如何。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那些“野草”一样的人,鲁迅的作品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其次,鲁迅通过《野草》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以恶劣的社会环境和冷酷的现实为背景,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困境。
他以犀利的笔触刻画了各种社会现象,例如封建压迫、官僚主义、教育问题等。
这些描写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问题,进一步激发了我的社会责任感。
从中我也看到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对我有着启发和改变。
此外,我在《野草》中也发现了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考。
鲁迅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面对困境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我读到了许多关于坚持、勇气和希望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受益良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常让人感到迷茫和无助,而《野草》中的故事给予我了对人生和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鲁迅的作品引导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教会我在困境中坚持,并相信未来会更好。
总结起来,《野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使我对人性、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通过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细节的关注,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也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读完《野草》,我更加坚定了改善社会和追求人生意义的决心,期待将来能有机会读到更多有启发性的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见识。
鲁迅《野草》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鲁迅《野草》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鲁迅《野草》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野草》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野草》读后感1鲁迅的《野草》是独语式抒情散文,它是以丰富的、深刻的、幽深的、神秘的意象,把鲁迅生命哲学的体验传达出来了,这种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我国的现代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所以说,现代有知识的人应该去读一读鲁迅的《野草》,而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讲是学习进步的最好读物,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
我从文中节选了《死火》“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
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
一切冰冷,一切青白,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
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
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
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象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
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死火》它很美,跟写一个故事不一样,讲了一种内心情绪、内心的哲学思考,讲了被冻灭的热情,一种想象,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革命者的战斗情绪,一代人追求者的灵魂。
他冻死了,还要把他救出来,自己想用生命把他救出来,最后死火一跃而起把他救了,他却死了,而死火也同归于尽。
你想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吗?你想走进鲁迅的深层世界吗?多读几遍鲁迅的《野草》,更能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最深的东西,因为它是一个窗口,是看鲁迅灵魂的篇章。
《野草》读后感2今天,老师讲了一篇课文《野草》,我深受感动。
你知道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什么吗?告诉你你可能会大跌眼镜,那就是植物的种子!你见过竹笋的成长吗?你见过被压在大石头下一粒幼苗的成长吗?他们追求阳光,渴望生长,用坚强的生命力顶开了他们头上的石头,将根挤进了身下的石缝。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于仲达【内容提要】《野草》使我感到鲁迅是真实的,不同于他在其它的作品中对生活的旁观与理性的剥脱,《野草》中的鲁迅面对的是自己,而且仅仅面对自己,仿佛一个人对赤裸裸的自己做了痛苦的解剖。
这是一种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如同深夜里一个人对内心的造访。
史铁生曾说过:“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
”《野草》是鲁迅刻意为自己营造的黑夜,在夜的静默与黑暗的包围下,白天的一切浮华与伪装沉淀,所有防御的面具一一卸下,人便在这样的夜晚,变得脆弱了。
《野草》中的鲁迅是脆弱的,他的脆弱来源于自我的真实。
因为真实所以拒绝麻木;因为真实所以还会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感到痛苦;灵魂的痛,隐隐作痛的痛,因晨昏交替而痛,因动荡与愚昧的人群而痛,在这样的脆弱的鲁迅眼里,平凡的人事里都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鲁迅式的疯狂表现在:拒绝,拒绝妥协;反抗,反抗绝望;批判,批判丑恶,用所有的激情去关注,在黑夜里吞下自己的悲哀与脆弱,冷静着,并希望着……野草在地表生长,在希望中绝望的脆弱的死者没有隐没,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勇士,书写着死者在绝望中的希望。
野草中包含着许多成对的形象和观念: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腐朽,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矛盾的并列正是勇者在对脆弱内心的审视下无声的言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鲁迅曾对章依萍、萧军等青年人说过,自己的哲学思想都体现在《野草》中,所以不主张年轻人去读《野草》。
既强调《野草》里有自己的“哲学”,又希望青年脱离它的影响,这似乎是矛盾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鲁迅对朋友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野草》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相对真实、深入地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与个人话语的存在,《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
《野草》也就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
《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2010-12-08 13:37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散文诗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这部满含着鲁迅的冷静和热情、绝望和反抗的作品集,同时也是鲁迅唯一部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生命哲学的散文诗集。
这部在鲁迅一生中极为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完成的作品集,以它深邃的思想内含,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鲁迅的丰富的想象力、无羁的创造力,和对国民素质深刻的剖析,成为中国现代散文诗领域的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
鲁迅的《野草》,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哲学世界呢?一位学者这样评价《野草》中的"哲学"。
他说:"这里所谓的哲学,主要是生命哲学。
人们当然可以从《野草》中离析出鲁迅的历史哲学,社会哲学,而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生命哲学或存在哲学。
"而对《野草》中的"生命哲学"的解读,李何林、许杰、孙玉石等资深的研究专家,以其深厚广博的学识,致力于"走进或走近鲁迅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来解读其《野草》中的"生命哲学",并取得了《野草》研究里程碑式的显著成果,但难以避免的,他们的研究还是印上了很深的时代的烙印。
与此不同的是,钱理群、李欧梵等著名学者另辟蹊径,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野草》,其解读给后学带来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启发。
有感于此,作为离鲁迅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越来越远的一代人,我尝试着从一个新角度去解读《野草》中的"生命哲学"。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基于此,我将我眼中的《野草》里的"生命哲学"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反抗绝望的意识在《过客》中,鲁迅表达了:对人生的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是人生在为一种目标而奋斗的道路上的行为方式的选择。
同时,鲁迅也借此暗示,人生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为"理想",而坚定不移的实践的过程,其生命本身就体现着人的生命存在的重要价值。
从《野草》文本中看鲁迅的生命意识
、
孤 独 寂寞 的荒 原
英 国象 征 主义 诗 人 艾略 特 的代 表 作 《 原 》 , 曾为我 们 展 示 荒 了一个 万物 萧 瑟 ,生 机 寂灭 的西 方社 会 。春 天 原本 该 万物 复 苏 , 生 意盎 然 ,而 在 诗人 的笔下 ,现代 文 明的象 征— — 伦 敦却 是 一 片 枯 萎 的 荒 原 。 在 这 没 有 生 气 的栖 息 之 所 ,人 不 生不 死 , 虽 生犹 死 ,心 中唯有 幻 灭和 绝 望 ,人 们 在浑 浑 噩噩 中走 向死 亡 。诗 人 把 现 实社 会 比作地 狱 ,把 现代 人视 为 没有 灵魂 的幽灵 。 作 品是 时代 的写 照 ,是 作 家情 感 世 界 的投 影 ,散 文 诗集 《 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野草 》共 二十 三 篇 , 1 2 年至 1 2 年 写 于 北京 ,1 2 年 结 94 96 97 集 出版 。它 虽然 仅是 一 本 七十 余 页 的小 书 ,但 由于艺 术 的 奇诱 、 风 格 的独特 、思 想 的深 邃 ,成 为 中 国乃 至世 界 文 学艺 术 宝库 的经 典 。 《 草 》是 一部 既关注 现 实 历史 和 个人 生 活 , 又超越 现 实 历 野 史 和个 人 生活 ,也是 鲁 迅 思索 人 生 、 叩问存 在 的 生命 之 诗 。其 中 流 露着 他 把握 不 住人 生 的苦 闷和 寂 寞 ,又燃 烧 着 他不 断探 索 追 求 的进 取 精神 的火 焰 ,作 品表 现着 鲁 迅独 有 的精神 世 界 。
草 》也 为我 们 展现 了一 片荒 原 世 界 。1 2 年 一 1 2 年 ,正是 北 洋 94 96 军 阀统 治 北京 ,各派 军 阀不 仅 充 当帝 国主义 列 强 的走 狗 ,而 且 连
关于鲁迅《野草》
鲁迅曾对人说过,他的哲学全在《野草》里。
《野草》所表现的正是作为孤独个体的鲁迅的种种生命体验和认识。
传统文化被冲击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构成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在极其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找不到希望的绝望;独自面对死亡而体验到的生命的荒诞和虚无……。
把主观心理体验作为思考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探求个体存在的意义。
《野草》是鲁迅最个人化的著作。
《野草》是鲁迅心灵的诗,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文学个人话浯的存在,相对多的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
《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
曾在作者心中酝酉良10年之久的《过客》,又可以看作是《野草》的“主将”。
《过客》熔铸了鲁迅个人生活的痛苦经验和独异思考。
鲁迅后来把这种永远向前走的过客精神概括为“反抗绝望”。
我对他的散文曾研究过,是浅的那种,一直处于朦胧感觉,但总感到鲁迅的笔像刀,锋利的刀,那东西不是写出来,是雕出来的,是刻出来的。
无疑,他那激励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人们的热爱和尊重。
《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学是鲁迅的精神内核。
第二部分,鲁迅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作家。
第三部分,鲁迅理解的进化论是怎样的?鲁迅在理智层面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在意识又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进化论与历史循环论形成了鲁迅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求出路的状态。
鲁迅并没有根本肯定西方主流文化,这样,鲁迅既不可能根本上从中国文化中寻出路,也进入不了西方的信仰之路,这样发展到极端时,就处于一种分裂状态。
那么《野草》中的分裂表现出来的虚无感有从佛教的虚妄向存在主义的虚无过渡的可能性。
佛教的虚妄的灵魂与儒道主体的那种复合体所达到的虚无边界与存在主义的虚无有一定的相通处,这样鲁迅的生存体验就有一种存在主义的特色,但鲁迅没有进入存在主义的语境之中。
这样鲁迅的进化论是一个没有找到真正出路的死结。
鲁迅的精神世界没有跳出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大循环结构,于是产生了鲁迅那种黑暗,孤绝的灵魂。
《野草》的哲学要义
《野草》的哲学要义如下是有关《野草》的哲学要义:《野草》收1924—1926年的散文诗23篇,1927年2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这是一部具有哲理性的散文诗。
写作背景与《彷徨》相同,《野草》反映了鲁迅孤寂的心境和艰难探索精神,交织着“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的矛盾”。
其哲学要义如下:鲁迅的《野草》主要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凝神,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无情揭示。
集中体现了鲁迅的一种悲壮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鲁迅专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带有极强的自我省思色彩,是作家最为内在、深层的个体生命体验的象征性表达。
鲁迅曾评价自己的作品太过黑暗,因为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但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从他的自述中可以对《野草》的基本主题作出概括:即一方面是对人生的黑暗与虚无的深刻的存在体验,另一方面则是对这种黑暗和虚无的绝望的抗战,这两方面紧密相连。
核心内容表现的是鲁迅“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这样重大历史关头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感受:他极端憎恶现实,彻底否定现实,但又难以看到现实会被真正改变的确证。
“希望”与“绝望”因此处于一种势均力敌的拉锯状态。
正是对“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将《野草》内在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个体与世界:《野草》蕴含着鲁迅对整个实在世界的形而上思考,其中确实充满了“黑暗与虚无”。
在他看来,整个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在而又不可捉摸的荒诞存在,即“无地”(《影的告别》),“无物之阵”(曹禺原野仇虎)(《这样的战士》)一切只是存在着,却没有意义,不可理解,因而显得虚无而荒诞。
(2)这种虚无和荒诞贯穿于人的存在之中。
置身于这样一个不可理解的虚无的世界中,人对其存在产生了一种根本性焦虑,即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依据、目的和意义。
在《过客》中鲁迅借过客和老翁的问答,准确地揭示了人在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上所产生的这种根本性的焦虑,一种绝对茫然失措的不安:过客不知自己是谁,不知所来,不知所去,无路可走,又不得不走。
鲁迅笔下野草的象征意义
鲁迅笔下野草的象征意义
野草象征着无限的生命。
鲁迅的野草象征着无限的生命,《野草》是一部充满着象征主义的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野草》区别于鲁迅其它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它隐藏的深邃的哲理性与传达的象征性,它的产生与内涵,都与现实生存处境有深刻的联系。
抒发和赞美了一种永无休止、永远举起投枪的生命哲学。
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
读鲁迅的代表作品《野草》后感
《野草》读后感鲁迅的《野草》集,是我在文学领域中深深敬佩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收录了鲁迅先生在1924年至1926年间创作的23篇散文诗。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感情。
整部作品以“野草”为主题,通过描绘野草的生长、枯萎和再生,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同时,鲁迅先生也通过这些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野草》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对野草的生长和凋零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他认为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但同时也是坚韧而顽强的。
这种对生命的思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之外,《野草》还充满了鲁迅先生对社会和文化的独特见解。
他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揭示了种种不公和不义的现象。
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文化思考。
这些思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读完《野草》,我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鲁迅先生的文字简练而深刻,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总之,《野草》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现代文学经典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现代文学中的瑰宝。
通过阅读《野草》,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今天,我非常高兴地来到文学殿堂,在这里就鲁迅的《野草》这部作品与大家交流,我分3个问题讲:一、《野草》的产生;二、《野草》的生命哲学;三、《野草》的象征艺术。
一、《野草》的产生薄薄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先生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厚重的礼物。
《野草》在文学界始终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一部最美的作品。
它有如《呐喊》、《彷徨》那些叙事书写作品所没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体上有一种难以破解而又可以永远引人沉思的艺术美的魅力。
对《野草》从20世纪二十年代最初产生的零散浮泛的感言,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众说纷纭的理论诠释,人们都可以做言无不尽的论说,而又觉得言犹未尽。
一些难懂的晦涩篇章和抒情的意象、语言,至今很难做出无可辩驳的解释。
但有一点却是大家公认的:到现在很难有人敢言,我已经把一本《野草》都说清楚了。
可以这样说,《野草》已经成为鲁迅全部文学创作中留给后人的一个世纪性的“文学猜想”。
《野草》一共有24篇散文诗,最早发表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最后一篇《一觉》写于1926年4月10日,前后历经一年零七个月。
1927年4月26日,在作品结集出版之时,鲁迅又写了代序言的《题词》。
前23篇,都是写在北洋军阀黑暗势力笼罩下的北京,《题词》是写在国民党实行“清党”、对革命进行大屠杀、十分恐怖的广州。
写作时间和环境,虽然有所不同,而作者的心境和思想、艺术手法,却大体是一致的。
《野草》于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五年后,鲁迅曾经这样说明自己写作《野草》时孤独寂寞而又不断求索的心境:“后来《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鲁迅杂文选集》中的《野草》是鲁迅先生一系列散文的集合,而其中的《狂人日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让人深思。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野草》反思和感悟进行阐述。
首先,鲁迅通过《野草》中的作品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揭露。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病态的狂人形象,讽刺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以一个区区杂草的视角,对当时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了封建文化的腐败和虚伪。
这些作品让人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险恶,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思考,促使社会进步和变革。
其次,鲁迅在《野草》中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悟。
在《一个孩子的故事》中,他写道:“我们既被这些迫害过,现在难道又要这样迫害人吗?”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人性的痛恨和对现实的无奈。
他通过对种种痛苦和苦难的揭示,表达了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对自身的悲惨遭遇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悟,使他更加坚定了改造社会的信念和决心。
最后,鲁迅在《野草》中的作品中还对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感悟。
他在《谈艺录序》中写道:“只有抓住了神韵,写出了特点,才算活的文艺。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文化的重视和对文化独立性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从民族独立的角度出发,才能够创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艺术。
同时,在《文艺的审查》一文中,他也提出了对历史的反思,指出了历史对于人民的痛苦和屈辱,表达了对历史的愤恨和反抗。
这些反思和感悟使他对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杰出作品,其中的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人性和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感悟。
通过《野草》,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荒诞,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改造社会的重要性。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野草》中书写了作者鲁迅先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追求,只能细细品味其中韵味,对提高个人修养和对人生意义有极大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篇一《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
出版收散文二十三篇。
作于1924至1926年间,有《秋夜》《影的告别》《雪》《风筝》等着名的篇目,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视角诠释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去他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会遭践踏,将遭到删刈,直至与死亡而腐朽。
我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为我自己,为友报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和腐朽更不幸。
《秋夜》是我喜欢的篇目之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打他们别人打剩下的枣子,现在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红粉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落了的当初满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身的很舒服,但是,有几株还低亚着,弧顶他曾打造的竿子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株,却也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空的天空,十天闪闪的鬼魅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圆月,使月亮窘得发白。
作者笔下的秋从枣树写起,写秋后早熟的形态,又写月亮的窘白,给人一种凄清冷寂之感。
鲁迅先生文笔细腻而又不失大气。
豪迈的情感他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写的《腊叶》就有很好的表现。
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叶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是去年一般灼灼。
假如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了。
将坠的落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植物也也已经秃尽了,枫枫树的更何消说得。
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罢。
《野草》的生命哲学
《野草》的生命哲学
陈嘉忆
【期刊名称】《莲池周刊》
【年(卷),期】2024()2
【摘要】《野草》是鲁迅先生内心的独白,同时是他私人领地的呢喃,它是鲁迅先生个体生命顽强生长的记录。
《野草》一文由多个故事组成,所以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鉴于此,本文将探索鲁迅先生的《野草》一文,总结该作品向国人展示的三种生命哲学,总得来说就是韧性战斗的生命哲学、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向麻木复仇的生命哲学。
【总页数】3页(P0046-0048)
【作者】陈嘉忆
【作者单位】汉口学院文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解析
2.《祝福》《野草》与鲁迅独异的生命哲学
3.决绝而韧性地战斗——由《野草》中《复仇》两篇论鲁迅的生命哲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UWEN JIANSHE 56文学视阈TUOZHAN 拓展本栏邮箱:ywjsxln@163.com谈谈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文学视阈·□ 北京大学中文系 孙玉石《野草》是一本很薄的散文诗集,加序言一共是24 篇,大概在鲁迅著作里是最薄的。
虽然薄,但它可能是鲁迅先生在其一生文学活动中,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最厚重的礼物。
长时期以来,《野草》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最美的一部作品。
最薄的书最有分量,主要是因为它很深刻而优美。
它比《呐喊》《彷徨》这类用叙述方式书写的作品,更具有一种幽深性、神秘性,也有一种永久性。
整体上看,有一种难于了解却又永远引人沉思的审美的艺术魅力。
对这么一本薄薄的书的研究成果,仅专论和专门的论文摞起来就很厚。
然而,对其中一些晦涩的篇章和一些有争议的抒情意象、语言,到今天还很难说都做出了无可辩驳的解释。
不像杂文中的一句话或小说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形象,大家都可以阐释,而且大体上可以互相接近,《野草》是很难做出公认的解释的。
《野草》里大多都是针对不同缘由各自独立写成的小感触,而非系统的、结构的、一气呵成的抒情作品。
从开篇到结束,写作时间拉得比较长,所以《野草》里传达的生命哲学,就很难说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哲学追求和内涵,甚至可以成为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命题。
虽然《野草》不存在一个统一不变的内涵,不存在一个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命题,如果提出其中几个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方面,描绘一种关于整部《野草》丰富复杂内容的客观事实,还是应该允许的。
我想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或者更多一些:韧性战斗,这属于鲁迅生命哲学的思考,追求一种韧性的斗争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向麻木复仇的哲学;关于爱憎和宽恕的哲学;等等。
这些生命哲学都属于独特的个人精神的开掘和显现,不是西方那种形而上的纯粹哲学的思考;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哲学,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玄学的思考。
它有很深的现实感和自己的一些生命感悟。
这些构成了《野草》中鲁迅作为一个孤军奋战的启蒙思想家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是关于韧性战斗的生命哲学。
主要是指对旧社会、旧制度和黑暗势力,对那些对于人和人性的摧残压迫所采取的生命选择和心理姿态。
这种思想的产生,主要基于那种对改革中国社会的艰难的深刻了解,那种对五四以后青年抗争黑暗势力过分乐观和急躁的反省观察。
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特有的清醒,提出了长期作战的韧性的精神思考,成为一种哲学的思考。
开栏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文学视阈栏目终于如期推出了。
文学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内容,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着文学教育的效果,本栏目的宗旨是沟通文学界与中学语文教育界,把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大家深入了解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动向、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鉴赏文学艺术的能力,进而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专业的参考。
2009.1YUWEN JIANSHE 57文学视阈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边,鲁迅讲了这样一段很精辟的话:“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可以说《野草》里边好多篇都暗示地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
《秋夜》是《野草》里的第一篇。
在这里面,他急于要告诉青年的,就是这样一种韧性的战斗的思想。
这篇散文诗,用秋天的夜色和氛围,暗示了两种势力的对峙与斗争。
他描述了在一个充满寒霜与严寒的秋夜里的一种“奇怪而高的天空”,这天空象征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黑暗势力。
它以无比的威严统治着大地,任意摧残蹂躏着那些可怜的野花和小草。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两株枣树的意象,抒发了鲁迅与黑暗天空抗争的一种情感。
这株枣树,脱尽了满身的叶子,落尽了满树的果实,身上还带着打枣的竹竿所带来的皮伤,但是,它以不屈的姿态,向“天空”挑战了:“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天空害怕了,要逃离人间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
鲁迅用扑灯的、最后死掉的小青虫与做着好梦的小粉红花形成一种对比,枣树是即使对手逃了自己还要坚韧战斗的,这里写的小粉红花、小青虫,就是鲁迅在《呐喊·自序》里面讲的“做着好梦的青年”。
它们是暗示。
一种是做着未来的好梦,一种是做着无谓的牺牲,追求光明最后很快就死了。
作者自己最后坐在屋子里抽烟,默默地祭奠那些青翠的、精致的英雄们。
编制这样一个幻想世界里的故事,是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它实际上是想告诉那些年轻人(或者做着好梦的年轻人,或者轻易就献身的年轻人),不要靠幻想过活,不要拿生命做无谓的牺牲。
鲁迅给许广平的信里,就有这样的话:“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倘荆棘非踏不可,固然不得不践,但若无须必践,即不必随便去践,这就是我之所主张‘壕堑战’的原因,其实也无非想多留下几个战士,以得更多的战绩。
”“对于社会的战斗,我是并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劝别人牺牲什么之类者就为此。
”《秋夜》所传达的思想,正是他同一时间写给许广平的信里所说的这个意思:一方面要战斗,一方面要保护自己的力量。
《野草》中一些作品的内涵,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觉得基本上符合鲁迅所要传达的他思考的核心性的生命哲学。
《过客》在《野草》里是压卷性的一篇,一篇用戏剧形式写的散文诗。
在《秋夜》里面所传达的象征韧性战斗精神的枣树,到《过客》里变成了一个倔强跋涉者的动人的形象——过客。
鲁迅自己说过,“过客”的形象在他心里已经酝酿了十余年的时间。
因此可以说,这里面包含了鲁迅自辛亥革命以来生命经历所积蓄的最痛苦也最冷峻的人生哲学的思考。
他在这里是想告诉人们,自己和一切清醒的启蒙者拥有一种永不疲倦的探索精神。
那个过客,走得已经很疲倦了。
他三四十岁,黑须乱发,眼光阴沉,困顿倔强地一直在荒原上走着。
他遇到了一个小土屋,那里住着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一个小女孩。
他问往前是怎么一个所在,他们说不知道。
老人说是坟墓,小孩说有许多野百合、野玫瑰。
过客问:走完了那坟地之后是什么呢?他们都回答不上来了。
他们劝过客留下来,因为他走得太累了,脚也流血了。
小孩给他一块布,让他包包伤,他拒绝了这种象征布施的关照,也拒绝了这种好意的挽留,继续向前走去。
全篇就这么一个故事。
这里包含了鲁迅从辛亥革命以来,对千万人付出了生命代价的那种最痛苦、最冷峻的现实的人生思考。
他不愿回归那充满驱逐和牢笼、充满皮面的笑容和眶外的眼泪的旧世界,也不畏惧坟墓和死亡,只是为了一个新的希望,永远地向前跋涉。
这里隐含的是一切启蒙者应该拥有的那种永不疲倦的探索精神,是人生道路上最可宝贵的韧性战斗的精髓。
鲁迅写《过客》的目的,我想就是突出这样一种精神传达、一种生命哲理的思考。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过客》的主人公身上,凝聚了YUWEN JIANSHE 58鲁迅自己和许多启蒙者的那种最辉煌的精神特征,他们从生命开始就和世界决裂了,他们再也不会“回转去”,因为那里到处是“名目”,是“地主”,到处是压榨和虚伪,他们憎恶它,绝不回转去! 他们和旧世界彻底决裂,向新世界做永恒追求,为此他们走了许多路,“ 脚早已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但是他们绝不停下来。
《野草》里另外的篇章,像《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等,都表现了那种永不休止的抗争、斗争的精神,都包含了鲁迅这样一种生命哲学的思考。
第二是关于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的精神产物。
但是有一些研究者把这个现实性很强的精神现象过分抽象化了,变成了哲学上的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考,我不太赞同。
我觉得它还是坚持进行反叛抗议中感受到的、孤独寂寞的灵魂的自我抗争和思考。
它的所有这些思考都和现实生存处境有深刻的联系,而不单纯是一种在哲学层面上的抽象的运作。
1981年新发现了当时一个青年读者给鲁迅的一封信,这位读者叫赵其文。
1925年4 月11 日,也就是《过客》刚刚发表一个月以后,这位读者来信问鲁迅《过客》什么意思,鲁迅回答了自己“反抗绝望”的思想命题,鲁迅原话是这样的:“《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但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在‘爱’感激也在内 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
”在这里,鲁迅讲了一个思想,即“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的“反抗绝望”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哲学。
明知绝望而不放弃,自觉悲壮而更加追求,鲁迅的这些说明,非常清楚地揭示了《过客》中思考的生命哲学和精神内涵。
而这种鲁迅独有的生命哲学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具体地说,这种反抗绝望就包括了《野草》中那些心灵自剖性的作品。
《影的告别》是《野草》中最晦涩也最阴暗的作品。
人的“影”要向“形”来告别,并诉说自己告别的原因,明显带着绥惠略夫式的挑战一切的虚无观念。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影既不愿意被黑暗吞没,也不甘心因光明而消失,甘愿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境地,以黑暗和虚无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拥有。
它最痛苦也最痛快的选择,是在黑暗里无声地沉没:“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影宁肯自己全部沉没在黑暗里,也不希望别人再经过这样黑暗的境地。
影以自己的沉没向虚无和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显得更为勇猛,更为悲壮。
在《影的告别》里这种心情非常沉痛。
《求乞者》比较好懂。
“我”在北京的大街上走,满城到处是灰土,大家都各自走路。
有小孩子向自己乞讨,我拒绝施舍,“我不布施,我无布施之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予烦腻,疑心,憎恶”。
甚至向他们投以蔑视的眼光,抒发了自己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对于奴隶式的求乞行为的厌腻、疑心和憎恶。
他不是没有爱心,不是没有钱物,但是对于那种以求乞为职业,甘愿屈服于自己奴隶地位的人,他是表示蔑视的。
鲁迅很早就有一种对于奴隶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
他认为,不知道抗争的一味求乞,是奴隶和奴才的界限。
因贫穷而做奴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任何反抗精神的甘于做奴隶的那种奴才。
《希望》表达的是鲁迅内心深处双重的寂寞感:一个是寂寞于青年的消沉,一个是寂寞于希望破灭之后自我的虚无。
身内的青春飘逝了,身外的青春怎么样呢? 难道它也飘逝了吗? 他寄希望于身外的青春,但是“身外的青春”也多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
他用一种无可奈何的、缠绵的、悱恻的调子倾诉了自己这种发自心2009.1YUWEN JIANSHE 59文学视阈灵深处的痛苦:“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