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尽善尽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质彬彬”说。

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的话,虽然是论人,但也间接而明显地表达了孔子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者关系的看法。“思无邪”的思想,是在评价《诗经》的思想内容,也是阐明思想内容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但孔子并不一味强调思想内容,而是认为形式也很重要,也决不可少。有了好的内容,假若没有好的形式来表现它,那也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所以他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为成人矣。”(《宪问》)要求好的内容(仁义智勇等)应当配以好的形式(礼乐)。至于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的名言,就更直接地表明文学的形式对于文学的内容的重要性及其自身的价值,表明孔子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论者。孔子还曾提出过“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引)的看法,这不仅是要求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且是要求“真”与“美”的统一。二、“中和之美”说。

孔子在《八佾》篇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这就是提倡、赞扬中和之美。孔子的“中和之美”,并不是单指文艺的思想内容而言。而是要求构成一个艺术品的诸因素和谐地统一在这个艺术品的整体内,任何一个因素不要有“过”与“不及”的毛病。这是孔子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过犹不及”《先进》等),在他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上的反映。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中和之美”说,可以视为“文质彬彬”说的具体化。从美学思想上说,“文质彬彬”说,又可以说是“中和之美”说的一种美学要求。

三、“尽美尽善”说。

据《八佾》篇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文》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可知美、善二词,古为同意。但孔子这里使用的美、善二词,显然不是同一个意思。“美”,大概是就形式和艺术性讲的;“善”,大概是就内容和思想性讲的。因为《韶》、《武》,既是乐,又是舞,也是诗。那末美,指乐曲和歌词的悦耳动听,以及舞姿的优美乐见,就比较合乎逻辑。善,指诗、乐、舞的思想内容雅正,也不至于是妄断。用今天的话说,美是指艺术性高,善是指思想性强。“尽美”,是说艺术性极高;“尽善”,是说思想性极强。孔子一贯倡导、尊奉仁义礼让,而古代传说,尧禅让舜,这自然要被孔子和儒家学派视为“至德”。相形之下,武王伐纣而得天下,在孔子心目中就要稍逊一筹。孔子称颂《韶》“尽善”,叹惜《武》“未尽善”,可能就是指此而言。所以孔安国说,《韶》是“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武》是“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这些话恐怕是符合孔子的思想的。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孔子八岁时,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见舞《韶筲》(亦称《大韶》、《大磬》,简称《韶》),叹为观止,惊乎:“德至矣哉!”正可作为孔子后来赞叹其“至善”的有力佐证。孔子的“尽美尽善”说,表明孔子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不仅要求文学艺术要美,要善,而且要求要“尽美”、“尽善”。要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尽美尽善”说,可以视为“文质彬彬”说和“中和之美”说的最高境界、最高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