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025.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025.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住院患者。

一、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黄疸病(TCD编码:BNG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ICD-10编码:K83.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

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常见证候:(1)阳黄湿热兼表证肝胆湿热证瘀热互结证(2)阴黄胆郁脾虚证寒湿内停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患者符合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表现及生化改变;2.胆道成像具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典型的影像学特征;3.除外其他因素引起的胆汁淤积症。

若胆道成像未见明显异常发现,但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疑诊者,需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确诊或除外小胆管型PSC;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的不同证候特点,重点观察本病的主要症状如身目发黄、胁肋疼痛、小便黄赤、倦怠乏力等,次要症状如口干、口苦、纳呆腹胀、瘙痒、脘腹痞满、发热等,以及舌苔、脉象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肝功能、自身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血清免疫球蛋白(IgG4)、腹部超声、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中医治疗黄疸医案六则

中医治疗黄疸医案六则

中医治疗黄疸医案六则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对疾病的治疗方法更是自成体系,比如对单单一种黄疸疾病,针对不同证型就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现将部分典型医案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例一胡××,男,31岁。

入院日期:1962年6月10日。

因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暴发型)入院,(6月12日)除西药治疗外,并邀中医会诊。

婺勘樯矸⒒疲玳僮由裨瓴荒才钗蕹#蒴诳室矣欢瘢纱簦蟊阋?日未解,小溲黄赤,舌苔黄燥,质红绛,脉弦滑而数。

辩证:湿热炽盛,肝胆郁结,腑气不通,营液灼耗,心神被扰。

病起一周,证属急黄。

治法;清热通腑,凉血解毒。

方药:生大黄、黑山栀各12克黄柏、枳壳、郁金各9克菖蒲6克鲜生地24克茵陈30克鲜白茅根30克先煎汤、去滓取汁代水,放入上述各药浓熬,服2剂。

6月14日(二诊);大便解过三次,色焦黄,神智略定,黄疸未见加深,呕恶已止,小便黄赤,舌苔略润,质仍红绛,脉象弦滑,前方去菖蒲加血余炭、地榆炭,2剂。

6月16日(三诊):神志转清,黄疸亦见减轻,但仍懊,苔转黄腻,质尚红,脉象弦滑,再以清热养阴疏肝利胆。

方用:生大黄6克黑山栀12克郁金、黄柏、麦冬、鸡内金各9克枳壳6克川石斛12克茵陈30克半枝莲30克先煎佛,去滓取汁代水,放入其他药再熬,服4剂。

6月20日(四诊):前方略有加减继服。

例三孙××,男,三个月,初诊日期:1971年11月18日。

患儿出生半月后,皮肤及巩膜开始发黄,大便色白,溲黄,一周来吐奶。

1971年11月1日血查黄疸指数79单位,总胆红质6.82毫克%,直接胆红质6.6毫克%,凡登白氏试验,直接迅速反应,谷丙转氨酶150单位,麝浊3单位。

诊为:粘液性(不全)阻塞性黄疸。

治以利胆清热化湿,连服12剂,黄疸虽未加重,但也未见消退。

1971年11月18日转诊,症见一身发黄,吐奶,溲黄。

指纹深紫,舌苔白。

辨证:湿热中阻,瘀热发黄。

治法:清热利胆,芳化活血。

方药:茵陈6克郁金3克酒芩6克土茯苓6克藿香3克杏仁3.5克橘红3克赤芍6克藕节6克泽兰6克车前子6克治疗经过;以上方为主,间断取药30剂,1972年4月7日复查:谷丙转氨酶193单位,总胆红质小于0.3毫克%,黄疸指数4单位。

儿科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11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

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

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24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 (15mg/dl),或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5.6-34μmol/L(1.5-2mg/dl);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

(二)证候诊断1.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

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2.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

黄疸初步治疗方案中医

黄疸初步治疗方案中医

一、黄疸病的病因病机1. 病因(1)外感湿热:感受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饮食不节:饮食不洁或过食油腻、辛辣之品,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3)情志所伤: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4)久病体虚:久病耗伤正气,肝、胆、脾、肾功能失调,发为黄疸。

2. 病机(1)湿热蕴结: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3)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4)肝肾阴虚:久病耗伤肝肾,阴虚火旺,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二、黄疸初步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疏肝利胆:调畅肝气,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

(2)健脾化湿:健脾利湿,消除湿浊,恢复脾胃功能。

(3)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之邪。

(4)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恢复肝肾阴虚。

2. 方剂选择(1)茵陈蒿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利湿化浊。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主治:肝气郁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4)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功效:滋阴养血,补肾填精。

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黄疸。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6克。

3. 非药物疗法(1)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之品。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3)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身体。

(4)针灸疗法:针灸穴位如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以疏肝利胆、健脾化湿。

(5)按摩疗法:按摩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以调和气血,促进肝胆功能。

中医治病中医方剂-胆肝炎黄疸硬化

中医治病中医方剂-胆肝炎黄疸硬化

1、甲肝:一般一周好,症一般有发烧、黄疸、发烧,不能食荤、恶心柴胡36茵陈30茯苓40猪苓30栀子30泽泻30白芍30甘草15大黄10芒硝5。

发烧加黄芩黄柏;腹胀、满加厚朴枳壳;便不秘大黄芒硝可去,可少用,也可用栀子2、乙肝:柴胡30茵陈50茯苓40泽泻30连翘25枳壳25白术30 白芍30当归30丹皮30甘草15栀子?3、胆囊炎,女,42岁,右肋疼,时有口苦,舌淡,苔薄白,脉弦。

柴胡30桂枝30茯苓40甘草15白芍30枳壳30川芎15 7剂4、胆囊炎:发热不恶寒----大黄10丹皮30芍药30当归20栀子20茵陈20郁金20芒硝15枳壳15; 恶寒加银花30连翘30牛子25葛根405、黄疸:利胆汤(肝问题黄疸,是胆汁回流到大循环,有小便不利、少腹急结也不是蓄血)大黄10(后下,煮分钟)柴胡30茵陈30郁金15栀子306、肝硬化,人常常肝脾肿大—坏死—萎缩,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看看有没有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用大黄蟅虫丸(所有淤血都是满),虫药适合久郁----肌瘤、细胞瘤、腺体瘤等一些恶性肿瘤、肝硬化(没有腹水)、肝脾肿大,息肉不太适合大黄42黄芩28甘草42桃仁1升杏仁一升白芍56生地黄140干膝14芒虫1升水蛭百个蛴螬1升蟅虫半升,练蜜为丸,小豆大,酒饮服五,日三。

若无热可去黄芩;肺部没有症状杏仁可不用;血小板特少,可不用,药后有可能鼻子流血,1、病理1、男性,58岁,体重适中,患乙肝五年,肝功时好时坏,几年下来已吃几百服药,最近又不正常:小便发黄,大便微干,食欲不好,无力,舌干,口苦,脉玄数,总胆红素91.8,谷丙转氨酶169,谷草转氨酶83,大三阳:柴胡30茵陈50茯苓40泽泻30连翘25白花草30赤芍30当归30丹皮30白术30枳壳20甘草13,一月正常。

可去掉白花草,加栀子、党参。

大便一般不是干就是稀。

2、马美兰,女,64,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DNA(HBV-DNA)1.16e+004,参考《420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蛋白胆固醇高,血糖高。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一、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黄疸病(TCD编码:22.3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ICD-10编码:K74.5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2)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常见证候:肝胆湿热证瘀热互结证痰瘀阻络证寒湿内停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

2.患者主症明显,肝功能TBIL<5倍正常值。

3.除外重叠综合征。

4.患者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肝功能;(2)抗线粒体抗体;(3)B超(肝胆脾);(4)AFP。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免疫球蛋白、CT等,必要时可行肝穿刺病理活检。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胆湿热证:清热化湿。

(2)瘀热互结证:凉血活血,清热解毒。

(3)痰瘀阻络证:化瘀祛痰。

(4)寒湿内停证:温化寒湿。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摘要】病因病机分析;免疫损伤,毒性胆汁酸的淤积致肝气郁结血瘀于肝络,久病必虚,肝病及肾脾气虚。

辨病、辨证及治疗:用西药对症,中药疏肝利胆补气化瘀,清热利湿解毒疏肝补肾,柔肝化瘀健脾补肾。

讨论:中药为善扶正补虚、活血化瘀、疏肝利胆、补肾柔肝。

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改善肝内循环,提高肝细胞供氧状态,有利于PBC的恢复。

【关键词】化瘀补虚;保护肝细胞;调整免疫功能;促进胆汁代谢。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为一种原因尚不清楚的慢性肝内胆汁郁滞,最终形成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

临床多见疲乏无力,全身瘙痒、黄疸,色素沉着、黄色瘤。

也可见腹痛、恶心、呕吐、水肿、腹水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表现。

此病多发生于中年妇女,女性发病约占80%~90%。

国外文献报道该病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已高达30例/10万人。

从临床主证看相当于祖国医学“胁痛”、“腹胀”、“黄疸”、“症积”、“癖块”、“臌胀”等范畴。

1临床表现1.1皮肤瘙痒、黄疸、尿色深黄、粪色变浅、皮肤色素沉着。

1.2疲乏无力、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质量减轻。

1.3脂肪泻、皮肤粗糙、夜盲症,骨软化、骨质疏松、出血倾向。

1.4黄色瘤。

1.5肝脾肿大、蜘蛛痣和贫血。

1.6晚期皮肤黏膜出血、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肝性脑病。

1.7可伴干燥综合征、硬皮病、钙化——雷诺症——皮指(趾)硬化和毛细管综合征(CRST综合征),慢性甲状腺炎的相应表现。

2病因病机2.1本病是Ahrens等于1950年命名,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

一般认为与感染、中毒、环境因素有某种联系,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损伤有关,毒性胆汁酸的淤积,对病变的加重与病情进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其病理特点为肝内胆管非化脓性炎症,伴有胆管破坏、门脉周围炎症及肝实质碎屑状坏死,最终进展为肝硬化。

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洁、生冷不忌则污浊秽痰湿郁滞中焦。

黄疸病的中医治 疗

黄疸病的中医治 疗

黄疸病的中医治疗摘要】目的探讨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方法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论述治疗黄疸的中医辨治思路和方法。

结论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之法治疗黄疸,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黄疸辨证论治清热祛湿理气活血化瘀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重要依据。

《内经》中有相关论述,如“目黄者,曰黄疸”,“溺黄赤安卧者,黄疸”,“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仲景论黄疸强调湿邪,“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主要是因于湿郁化热,湿热熏蒸肝胆所致。

此处还涉及到火劫黄,萎黄等,范围较广。

把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

谷疸与饮食有关,酒疸因嗜酒而发,女劳疸以肾虚为本,若黄疸病误治,或日久不愈转变为黑疸。

对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治法方药等论述较为全面。

1临床资料本组共67例,男36例,女31例,年龄29天~3个月,结果诊断为肝炎综合征31例,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3例,由溶血所致1例,同时存在肺炎、败血症等其它感染考虑黄疸为其临床表现之一者29例,母乳性黄疸2例,先天性胆道闭锁1例。

2证治方药2.1湿热蕴蒸与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是湿热内蕴中焦的代表方,仲景用其治疗黄疸病。

之所以提出谷疸,是说明湿热内蕴的病机,湿热蕴积脾胃,熏蒸肝胆所致黄疸病。

方由茵陈蒿、山栀、大黄组成。

以茵陈蒿为主药,且用量最大,清热利湿,山栀清泄里热,大黄通腑泄热,兼以化瘀,是利湿、清热、泻下三法结合。

方后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说明茵陈蒿汤有明显的利湿退黄作用,适用于急慢性黄疸之湿热内蕴者,为治黄疸之祖方。

2.2热邪偏盛与栀子大黄汤酒疸是以长期饮酒所致。

酒性热,饮酒日久伤脾胃,是黄疸发病的原因,也属湿热黄疸的范畴,但仲景把热偏盛的黄疸,认为与饮酒有关,所以称为酒疸。

酒性热,主升,热扰胸中,蕴积胃中,故其证“心中懊侬或热痛”,“心中热,足下热”,“腹满欲吐,鼻燥”,治疗以栀子大黄汤。

肝病科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肝病科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以白睛、皮肤粘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组症状。

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与黄色的明暗等分为阳黄与阴黄。

凡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归纳为黄疸病类。

2.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指南。

符合下列三个标准中的两项,则诊断可以建立:(1)存在胆汁淤积的生化学证据,ALP、GGT水平升高。

(2)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阳性。

(3)肝脏组织病理提示非化脓性胆管炎以及小或者中等大小的胆管损毁。

(二)证候诊断1.肝胆湿热证: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小便黄赤,大便色浅,纳呆呕恶,厌食油腻,乏力。

湿重者,兼见头身困重,腹胀脘闷,口淡不渴,大便粘滞,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热重者,兼见发热,口渴,尿少,大便臭秽或干结,苔黄腻,脉弦数。

2.瘀热互结证:黄疸较深,经月不退,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右胁刺痛,口咽干燥,大便色浅或灰白,小便深黄,女子或见月事不调,舌质暗红,苔少,脉实有力或弦涩。

3.痰瘀阻络证:身目俱黄,色不甚鲜明,口中粘腻,脘闷不饥,腹胀纳少,大便溏泄,有时灰白色,肢体困重,倦怠嗜卧,面色黯黑,胁下肿块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唇舌紫暗边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或细涩。

4.寒湿内停证:黄疸较深,色泽晦暗,经月不解,皮肤瘙痒,或右胁不适,或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脘痞,小便黄而清冷,大便色浅或灰白,舌体胖,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沉缓。

5.肝肾阴虚证:黄色晦黯,口燥咽干,腹部胀满,肝区隐痛,两目干涩,头晕腰酸,五心烦热,齿鼻衄血,皮肤瘙痒,入夜尤甚,舌红体瘦或有裂纹,少苔,脉濡细或弦细。

6.气阴两虚证:面目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胃脘隐痛或灼痛,口干咽燥,排便无力或大便秘结,舌淡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脉濡细。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标签:黄疸;中医治疗;护理1分型论证治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本病包括阳黄、阴黄。

1.1阳黄证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腹,并加以中药抗病毒。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20g,栀子10g,酒军6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猪苓30g,虎杖20g,连翘20g,五味子30g,板蓝根15g,甘草10g。

伴有腹胀者:加厚朴10g,枳壳10g。

伴有食欲差者:加炒鸡内金20g,金钱草20g。

伴有恶心重者:加藿香20g,竹茹6g。

苔腻明显者:加苍白术各20g,白寇6g,砂仁6g。

小便黄明显者:加滑石20g。

伴有胁痛者:加川楝子10g,元胡10g。

中成药:选用中药制剂: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疗效评估:阳黄在中医黄疸中为常见证候,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各个时期,我们在用上述方法治疗中,使患者黄疸消退日期明显缩短,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1.2阴黄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味:茵陈2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5g,白术10g,桂枝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虎杖20g,连翘20g,板蓝根20g,郁金20g,五味子20g,甘草10g。

如出现阳黄伴有症状,加用同阳黄。

伴有腹水者:加车前子20g。

伴有气虚者:加黄芪30~60g,党参20g。

伴有血虚者:加当归20g。

中成药:选用:茵栀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疗效评估:这时的患者,大多正气已虚,用中药后可以使患者在大量利尿时,效果更明显,同时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2护理2.1精神调摄本病迁延难愈,易反复甚至恶化,加之人们对乙型肝炎的恐惧心里,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黄疸型肝炎,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黄疸”的范畴。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

主要病因病机是外感湿热疫毒,内为饮食所伤,体内瘀血或沙石阻络,导致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湿邪与瘀血是主要病理因素,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脾胃肝胆。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瘀黄与急黄(即瘟黄)。

一、诊断要点1 主症:目睛黄染,身黄与尿黄。

其中目黄是首要症状;若身黄尿黄而无目黄,则不属于黄疸病证。

可伴有恶寒发热,或食欲不振、胃脘胀闷,或右上腹或右胁胀痛等类似感冒、胃脘痛或胁痛的症状。

若黄色鲜明,伴表证、湿热证多为阳黄;若黄色晦暗,伴虚寒证多为阴黄;若黄色日久不退而舌质瘀斑者,则为瘀黄;若病来势急,病情重,色黄如金,则为急黄,亦称瘟黄。

2 病史:有饮食不洁或饮食不节史,肝炎病人接触史,或化学制剂、药物接触与应用史,或胆囊炎、胆石症与肝硬化等病史。

3 理化检查血清肝功能:包括ALT、AST、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LP与γ-GT等;肝脏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与CT等,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二、辨证论治1、湿热发黄证证候:面目发黄,继之全身黄染,颜色鲜明,黄色如橘子色。

湿重者,头身困重,大便溏薄,腹胀脘闷,口淡不渴,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数;热重者,发热,烦渴,尿少,便结,苔黄腻,脉弦数。

病机: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排泄不畅,脾胃运化失司。

治法:热重者,清热利湿;湿重者,利湿解热。

方药:热重者,茵陈汤加减;湿重者,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汤:茵陈后下l5g,栀子9g,大黄9g。

茵陈五苓散:茵陈后下l5g,桂枝9g,猪苓12g,泽泻9g,白术12g,茯苓15g。

加减:腹胀脘痞者,加厚朴9g,香附9g,砂仁后下6g以化湿理气;胁肋疼痛,加川楝子9g,延胡索9g以理气止痛;便秘者,加芒硝冲服12g,枳实9g以行气通便;发热者,加金银花9g,连翘15g以热解毒;恶心呕吐者,加陈皮9g,半夏6g以化湿和胃;纳呆者,加鸡内金6g,山楂12g以醒脾健胃。

黄疸中西医诊治

黄疸中西医诊治

黄疸中西医诊治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与黏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μ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为13.68μmol/L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时出现黄疸。

【诊断策略】1.问诊要点确定有否黄疸,黄疸的起病伴随症状、时间与波动情况、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2.查体要点全身状况,腹部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3.辅助检查要点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辅助检查(X线、B 超检查、CT、MRI、PTC等)。

4.中医辨证要点黄疸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阳黄病程较短,阴黄病程较长,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易迁延转阴,缠绵难愈。

阳黄病程较短,如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恼,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属阳黄热重于湿;身目俱黄,但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或濡缓,属阳黄湿重于热;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胀痛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属急黄;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少脘闷,或见腹胀,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属阴黄。

【鉴别诊断】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的皮肤与巩膜黄染常为轻度呈浅柠檬黄色,且常因贫血而伴有皮肤苍白。

溶血性黄疸原因是:①红细胞本身内在缺陷;②红细胞受外在因素所损害。

受损红细胞可在网状内皮系统内提早破坏,或直接在血管内破坏。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主要靠下列实验室检查:①粪胆原及尿胆原含量增加;②血清胆红素增加,凡登伯试验呈间接反应;③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④血清铁含量增加;⑤骨髓红系统增生旺盛。

其他详见溶血性贫血。

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除病史与临床检查之外,常须依靠试验检查。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治疗【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ihosis,PBC )是一种累及多个器官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发病率3~5/10万,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病程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熊去氧胆酸(ursodeoxy cholic acid,UDCA)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延缓患者肝脏组织学进展,是临床上的首选药,但单纯应用西药疗效欠佳,预后不良,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前景广阔。

【关键词】化浊解毒调肝法;中医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发生于中年妇女,是一种原因不明、进行性的、由免疫损害而致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后导致肝硬化。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易误诊或漏诊。

本病约90%发生于中年妇女,男性仅占10%左右。

少数患者于妊娠期发病,欧美国家常见,中国较少见。

目前中医临床对其症侯的认识及其治疗尚处于摸索的阶段。

病因迄今未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免疫因素。

②病毒感染。

③中毒因素。

④内分泌紊乱。

此外,文献上曾有本病伴发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报道,其发病机制不明,但提示两者可能有共同的发病免疫基础。

祖国医学中本病多包括在黄疸病、积聚和鼓胀病中。

如两千年前的《内经·水胀篇》中记载“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侯也”。

《诸病源侯论·辨水侯》载:“腹胀之症,其腹内有结块,韧强在肋间,膨膨胀满,遍身肿,所以为水之症”。

本病预后不良,病程约3—11年,平均5.5年。

黄疸加深、瘙痒或黄瘤消失,腹水出现,均提示病情已进入晚期。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感染为本病常见的死亡原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1.多见于中年妇女,起病隐袭,呈慢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伴瘙痒、尿色深、粪色浅,肝大。

2.病期久后可出现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A、D、K缺乏症,骨质疏松,黄色瘤(眼睑、掌、颈、胸等处的扁平状或结节状黄疣)。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发布时间:2021-09-03T06:38:03.63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李朝春[导读]李朝春(成都锦江大观医院;四川成都610066)西医认为黄疸是一组症候群比如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出现黄疸,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硬化出现黄疸等。

而中医认为黄疸属于病名范畴,病机为感受湿热疫毒、导致肝气受阻、疏泄失常所致,症状以目黄、身黄、尿黄为表现。

1、黄疸的中医医结合治疗。

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方:山栀子15g、姜半夏12g、陈皮12g、柴胡8g、郁金12g、金银花15g、茯苓20g、川连9g、玄胡10g、黄芩12g、茵陈20g、大黄5g。

方解:茵陈、山栀子、黄芩、川连以主清利三焦、湿热,陈皮、柴胡、玄胡、郁金疏肝利胆,金银花、大黄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茯苓、姜半夏起到健脾利胃之功效,诸药同用,对治疗黄疸效果明显。

使用方式。

取温水400ml浸泡药物1小时,之后大火烧开转为文火再熬煮20分钟,取汁200ml,烧开,20分钟后取汁120ml,分早中晚两次温服,一日一剂。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强力宁40~80ml,茵栀黄40~60ml、丹参注射液20~30ml、分别加入IO%GS5OOml静滴,VitC3.0、VitB6O.3、肌苷0.510%门冬酸钾镁30ml。

YitK,4Omg加5%GS250ml静滴,每日一次,另外,初时治疗,宜选用氨苄青5.0加5%GNS2OOml静滴连用5天。

强力宁、茵栀黄、丹参注射液刚开始需要大剂量使用,1周之后患者的病情好转,改为小剂量。

在使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西医治疗。

2、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表现为面部、四肢、躯干的黄疸症状。

临床上可分为生理上黄疸和病理上黄疸。

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时期发生的概率约为60%,早产儿发生的概率在80%左右,一般为2~3天后发生,4~6天后达到高峰,第二周之后黄疸逐渐好转,消失。

中医科治疗黄疸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黄疸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黄疸诊疗常规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之气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病证。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常并见于其它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西医学中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黄为主。

2 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呈灰白色,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

3 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某些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4 肝脏,或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5 血清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谷胺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以及B超,胆囊造影,X线胃肠造影等有助明确诊断。

6必要时作甲胎蛋白测定,胰、胆管造影,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恶性病变。

7 应注意与萎黄、黄胖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阳黄1 湿热兼表症状:黄疸初起,目白晴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例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消露消毒丹。

2 热重于湿症状:初起目白晴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例方:茵陈蒿汤。

3 湿重于热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腔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或滑。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例方:茵陈四苓汤。

4 胆腑郁热症状: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

伴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或大便灰白,舌红苔厚而干,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黄疸告诉你黄疸的中医疗法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黄疸告诉你黄疸的中医疗法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黄疸告诉你黄疸的中医疗法黄疸是指皮肤和黏膜发生黄染的症状,常常与肝脏疾病和胆道系统的问题相关。

中医辩证治疗黄疸主要从整体观察人体气血阴阳等方面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体质等因素,常常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等。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类型进行介绍。

肝胆湿热型黄疸肝胆湿热型黄疸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尿色黄、口苦、口干、便秘或大便干燥等症状。

由于肝胆湿热型黄疸与湿热聚滞有关,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清热利湿。

药物常用的有黄连、栀子、龙胆草、山楂、茵陈、柴胡等。

黄连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清泄胆道热毒;栀子和龙胆草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山楂、茵陈有助于调理脾胃,促进湿气的排出;柴胡则是常用的疏肝解郁的药物。

肝胆湿热型黄疸与肝胆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因此,治疗中需要调理肝胆,舒缓肝脏的炎症反应。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青黛、龙葵子等。

柴胡能够疏肝理气,解除肝胆郁结;青黛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龙葵子寒凉解毒,可用于肝炎引起的黄疸。

肝胆湿热型黄疸常常伴随着体内热毒的产生和蓄积,因此,清热排毒是治疗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青黛、黄连、连翘等。

其中青黛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连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作用;连翘则有排毒杀虫的功效。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适当的调节肝胆的功能,增强体内的自愈能力。

常用的补益药物包括当归、柴胡、黄芪、白术等。

当归能够活血化瘀,调理女性月经不调引起的黄疸;柴胡能够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黄芪和白术则是具有补养气血、健脾益气的效果。

肝胆湿热型黄疸需要避免摄入过多的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葱、蒜等,同时要控制饮食中的油脂摄入量。

宜多食用清淡的食物,如黄瓜、苦瓜、西瓜等,有利于清热利湿。

烟酒对肝胆湿热型黄疸患者的肝脏是一种更大的刺激,会加重病情。

因此,在治疗期间应戒烟限酒,避免肝脏受到进一步的损伤。

某些药物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 751.1-1997 )。

以白睛、皮肤粘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组症状。

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与黄色的明暗等分为阳黄与阴黄。

凡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归纳为黄疸病类。

2.西医诊断:参照2009 年美国肝病学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指南。

符合下列三个标准中的两项,则诊断可以建立:
(1)存在胆汁淤枳的生化学证据,ALP 、GGT 水平升高。

(2)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 阳性。

(3)肝脏组织病理提示非化脓性胆管炎以及小或者中等大小的胆管损毁。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湿热证: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小便黄赤,大便色浅,纳呆呕恶,厌食油腻,乏力。

湿重者,兼见头身困重,腹胀脘闷,口淡不渴,大便粘滞,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热重者,兼见发热,口渴,尿少,大便臭秽或干结,苔黄腻,脉弦数。

2.瘀热互结证:黄疸较深,经月不退,皮肤或有灼热感,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右胁刺痛,口咽干燥,大便色浅或灰白,小便深黄,女子或见月事不调,舌质暗红,苔少,脉实有力或弦涩。

3.痰瘀阻络证:身目俱黄,色不甚鲜明,口中粘腻,脘闷不饥,腹胀纳少,大便溏泄,有时灰白色,肢体困重,倦怠嗜卧,面色黯黑,胁下肿块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唇舌紫暗边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或细涩。

4.寒湿内停证:黄疸较深,色泽晦暗,经月不解,皮肤瘙痒,或右胁不适,或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脘痞,小便黄而清冷,大便色浅或灰白,舌体胖,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沉缓。

5 .肝肾阴虚证:黄色晦黯,口燥咽干,腹部胀满,肝区隐痛,两目干涩,头晕腰酸,五心烦热,齿鼻衄血,皮肤瘙痒,入夜尤甚,舌红体瘦或有裂纹,少苔,脉濡细或弦细。

6.气阴两虚证:面目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胃脘隐痛或灼痛,口干咽燥,排便无力或大便秘结,舌淡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脉濡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热重于湿者,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栀子、生大黄、蒲公英、赤芍、郁金、葛根等。

湿重于热,温胆汤加减,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枳实、厚朴、茵陈、甘草等。

湿热并重者,茵陈蒿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栀子、生大黄、茯苓、猪苓、白术、泽泻、郁金、益母草等。

热重于湿见发热口渴者,加知母、黄芩、生石膏、芦根清热生津;呕逆重者,加黄连、竹茹清热化痰,降逆止呕;脘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行气除胀;湿重于热见身热不扬者,加黄芩、竹叶清热泻火;呕逆重者,加藿香、生姜汁和胃降逆;口粘胸闷者,加佩兰、杏仁理气化湿;大便粘滞而臭者,加黄连、苍术解毒燥湿。

热重兼表证者,甘露消毒丹化裁;湿重兼表证者,三仁汤化裁;兼伤气阴者,加太子参、麦冬、生地益气养阴;黄疸消退缓慢者,可加大赤芍用量,并加用扁蓄、白茅根清热利小便;齿鼻衄血者,加生地、紫草、槐花凉血止血;皮肤瘙痒者,加生地、紫草、槐花凉血止血;皮肤瘙痒者,加紫草、苦参凉血燥湿。

中成药:双虎清肝颗粒、茵栀黄颗粒、熊胆胶囊等。

2.瘀热互结证
治法:凉血活血,解毒化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赤芍、丹参、生地、桃仁、红花、茜草、当归、葛根、栝萎、丹皮等。

午后低热者,加青蒿、地骨皮清虚热:关节疼痛者,加秦艽、豨签草祛湿通络;皮肤痤疮加穿心莲、银花;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鲜皮祛湿止痒;胃脘有振水声者,加茯苓、桂枝温化水湿;胃脘胀满,按之则痛者,合用小陷胸汤宽胸散结;大便干,2~3日一次者,加生大黄、芒硝通腑利胆。

中成药:丹参片等。

3.痰瘀阻络证
治法:化瘀祛痰。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合导痰汤加减。

赤芍、丹参、丹皮、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甘草、香附、橘红、白术、郁金、茵陈等。

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生姜和胃降逆;频繁呃逆者,加旋复花、代赭石降气化痰;口中粘腻者,加苍术、藿香燥湿化浊;脘闷不饥者,加砂仁、白豆蔻健脾醒胃:大便溏泄者,加茯苓、扁豆、厚朴淡渗利湿;倦怠嗜卧者,加党参、黄芪健脾益气;畏寒肢冷者,加附子、干姜温阳散寒;胁肋刺痛,加没药、茜草、郁金活血通经;面色黯黑,胁下块坚硬者,加鳖甲、生牡蛎软坚散结。

中成药: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

4 、寒湿内停证
治法:温化寒湿。

推荐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

茵陈、制附子、肉桂、白术、干姜、茯苓、丹参、郁金、川芎、甘草等。

呃逆,加丁香、柿蒂温胃降气:恶心呕吐,加制半夏、砂仁和胃降逆;口腻、纳呆,加藿香、苍术、白豆蔻化湿醒脾:腹胀苔腻者,加木香厚朴燥湿行气;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健脾益气;腹冷痛便溏者,加吴茱萸、肉豆蔻温阳止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者,合用
四神丸温肾止泻;下肢水肿者,加猪苓、泽泻健脾渗湿;舌暗边有瘀斑者,加当归,姜黄活血化瘀;胁下痞块者,加莪术、红花、地鳖虫软坚散结。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香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

5.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

推荐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柴胡、栀子、当归、茵陈、赤芍、生地等。

腰膝酸软重者,加女贞子、早莲草滋补肝肾:两目干涩重者,加桑椹、枸杞子、石斛养肝;胁肋隐痛者,加白芍、川楝子养阴柔肝:心烦不寐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藤安神;午后低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知母清虚热:津伤口渴者,加石斛、花粉、芦根清热生津;脘腹胀者,加香橼、厚朴花、鸡内金行气除湿化积;苔黄者,加虎杖、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小便短赤,加猪苓、通草清热利湿;大便干结,加火麻仁、肉苁蓉润肠通便;大便滞而不畅者,加香附、枳实行气通便;齿鼻衄血,加紫草、茜草凉血止血;皮肤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祛风止痒:神疲乏力者,加太子参、黄芪健脾益气。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

6.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饮加减。

党参、麦冬、女贞子、早莲草、生黄芪、白术、猪苓、山丹参、葛根等。

肝气郁滞,加香附、郁金、枳实解郁行气;瘀血阻络,刺痛固定,加三七粉、蒲黄行气活血:食少、腹胀,加莱服子、神曲、谷芽、麦芽健脾消食;兼胃热气滞,加黄连、蒲公英、郁金、陈皮清热理气;口干咽燥者,加石斛、玉竹清热生津;若兼气虚发热者,加升麻、柴胡、黄芪升提中气,或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甘温除热;大便干结者,加麻仁、栝萎仁润肠通便。

中成药:贞芪扶正颗粒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

肝胆湿热证可选用苦黄注射液;瘀热互结证可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三)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1.止痒方(白鲜皮10、石菖蒲15、地肤子10、甘草6、白芍10、丹皮15) ,功效:祛风凉血止痒。

水煎服,1 日两服,也可外用熏洗,每日1 次。

2.肝病治疗仪:应用生物信息反馈技术发出与人体心率同步的脉动红外线,在肝脏体表投影区,即右胁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循行之所,进行施灸,激发脏腑经络气机,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的作用。

有效改善肝脏微循环,抗肝纤维化。

( 1 )适应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胁痛者。

( 2 )操作规程:期门、章门穴位照射,每天1~2 次。

(四)护理调摄
1.清淡饮食,宜食新鲜蔬菜、豆类、粗粮,忌食辛辣、油腻、甘甜之品。

忌烟酒。

2.避免剧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3.心理护理教育。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基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枳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肝功
疗效评价:
临床控制:ALP 、GGT 、总胆红素恢复正常,停药3 个月ALP 无反跳。

显效:ALP 、GGT 、总胆红素降低80% ,停药3 个月ALP 反跳<50%。

有效:ALP 、GGT 、总胆红素降低50% ,停药3 个月ALP 反跳<80%。

无效:ALP 、GGT 、总胆红素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1. 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采用《中医四诊资料分级量化表》,采用尼莫地平法。

积分减少(%)=(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实验室指标评价采用监测肝功能变化的方法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