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11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
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
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24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 (15mg/dl),或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5.6-34μmol/L(1.5-2mg/dl);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
(二)证候诊断1.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
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2.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982016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5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9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63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3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7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0 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4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01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诊疗规范(16个病种)
吴家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目录一、感冒二、咳嗽三、乳娥四、肺炎喘嗽五、哮喘六、泄泻七、便秘八、厌食九、腹痛十、痫证十一、儿童抽动证十二、遗尿十三、紫癜十四、五迟、五软、五硬十五、小儿肌性斜颈十六、胎黄感冒中医病名:感冒西医病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临床表现:(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
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因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3)确定次数需连续观察1年。
(4)反复肺炎是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需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二、辨证论治1.肺脾气虚证证候:屡受外邪,咳喘迁延不已,或愈后又作,面黄少华,纳呆食少,倦怠乏力,或恣食肥甘生冷,肌肉松弛,或大便溏薄,咳嗽多汗,唇口色淡,舌质淡红,脉弱,指纹淡。
治法:补益肺脾。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防风、白术、党参、山药、煅牡蛎、陈皮、甘草。
中成药:童康片、玉屏风口服液、玉屏风颗粒等。
2.气阴两虚证证候:反复感冒,手足心热,低热,盗汗,神疲乏力,平时多汗,口干喜饮,纳呆食少,肌肉松弛,咽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玉屏风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黄芪、防风、白术、沙参、麦冬、五味子、鸡内金、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3.肺胃积热证证候:反复感冒,口渴,伴口臭或口舌生疮,夜寐欠安,纳差,大便干,咽红,舌红,苔厚或黄,脉滑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讲义:胎黄(分类,辨证论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胎黄(分类,辨证论治)定义: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的病证。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于4~6天达到高峰,10~14天后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血清总胆红素低于221μmol/L)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出生后24小时内)、发展快(血清总胆红素每天增加超过85.5μmol/L)、程度重(总胆红素超过221.2μmol/L)、消退迟(超过2~3周)或黄疸退而复现。
病位:肝胆脾胃病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
治疗原则:利湿退黄分证论治:常证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味(茵陈、栀子、大黄、泽泻、车前、黄芩、金钱草)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加减3)气滞血瘀: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变证1)胎黄动风:平肝熄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加减2)胎黄虚脱-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胎儿期保健(添加辅食原则)胎儿期保健包括饮食营养;寒温调摄;防感外邪;避免损伤;劳逸结合;调节情志;谨慎用药。
第一节新生儿期保健(断脐~28天)小儿几种特殊生理状态: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散在黄色碎米大小隆起颗粒,称为马牙,会于数周或数月自行消失,不需挑刮。
女婴出生后3~5天乳房隆起如蚕豆到鸽蛋大小,可在2~3周后消退,不应处理或挤压。
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少量流血,持续1~3天自止者,为假月经,一般不必处理。
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脂肪垫隆起,称为螳螂子,有助吮乳,不能挑割。
1、拭口洁眼 ;2、断脐护脐;3、祛除胎毒;4、洗浴衣着;5、生后开乳。
第二节婴儿期保健(28天~1岁)喂养方法: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添加辅食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
儿科诊法概要(内治法、捏脊、雾化)一、内治法用药原则: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2、处方轻巧灵活3、注意固护脾胃4、要重视先证而治5、不可乱投补益6、掌握用药剂量给药方法:口服给药;鼻饲给药;蒸气及气雾吸入(适用于治疗肺炎喘嗽、哮喘、感冒、咳嗽等,注意只能用注射类药剂,如穿珀宁注射液);吹鼻法;直肠给药;注射给药。
儿科胎黄病(黄疸)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科胎黄病(黄疸)中医临床路径(试⾏版)胎黄病(黄疸)中医临床路径(试⾏)路径说明:本路径适⽤于西医诊断为黄疸的住院患者。
⼀、胎黄病(黄疸)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对象中医诊断:第⼀诊断为胎黄病(TCD编码:BEX010)。
西医诊断:第⼀诊断为黄疸(ICD-10编码:R17 01)。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民共和国中医药⾏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11年版)。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民卫⽣出版社,2002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案(试⾏)》。
胎黄病(黄疸)临床常见证候: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瘀滞证(三)治疗⽅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案(试⾏)》。
1.诊断明确,第⼀诊断为胎黄病(黄疸)。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为≤18天。
(五)进⼊路径标准1.第⼀诊断必须符合胎黄病(黄疸)的患者。
2.年龄:14天~6⽉。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院检查项⽬1.必需的检查项⽬(1)⾎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
(3)腹部B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根据病情需要⽽定,如巨细胞病毒抗体、⼄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体、⾎培养、肝胆核磁、同位素扫描等。
(⼋)治疗⽅法1.辨证选择⼝服中药汤剂、中药散煮剂或中成药。
(1)湿热内蕴证: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2)脾虚湿困证:祛湿健脾,利胆化瘀。
(3)⽓⾎瘀滞证:化瘀消积,疏肝退黄。
2.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新生儿黄疸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新生儿黄疸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2. 起病或急或缓,有皮肤、巩膜不同程度的黄染。 3. 可伴或不伴有拒奶、吐奶、腹胀、腹泻、发热、烦燥、易惊、嗜睡、口周发绀、呼 吸 、心律节律不齐、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新生儿原始反射亢进或减弱等。 4. 实验室检查: 依据不同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日龄所对应的总胆红素值光疗曲 线 图,胆红素水平高于第 95 百分位时诊断。
西医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一、 症状
1. 常有母婴 RH 或 ABO 血型不合、G-6PD 缺陷症、喂养不足、胎粪排出延迟、寒冷、 感 染、窒息等诱因。
2. 起病或急或缓,有皮肤、巩膜不同程度的黄染。 3. 可伴或不伴有拒奶、吐奶、腹胀、腹泻、发热、烦燥、易惊、嗜睡、口周发绀、呼 吸 、心律节律不齐、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新生儿原始反射亢进或减弱等。
若黄疸动风,见神昏、嗜睡、抽搐,治宜平肝熄风,利湿退黄,方选羚角钩藤汤加减。常 用药:羚羊角粉(另冲)、钩藤、天麻、茵陈、生大黄(后下)、车前子、石决明、川 牛膝、僵蚕、栀子、黄芩等。
黄疸虚脱,见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治 宜大补元气,温阳固脱,方选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附子、干姜、五味子、 麦冬、茵陈、金钱草。
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胎黄以皮肤、面目发黄为主证,辨证首先要区别其性质,以黄疽出现的时间、程度、消退 情况,结合全身症状以区别属生理性胎黄还是病理性胎黄。其次辨别胎黄的阴阳属性,凡 黄疽色泽鲜明如橘,烦躁多啼,门渴喜饮,舌红苔黄腻,属阳黄;黄疽色泽晦暗,久久不 退,神疲肢凉,腹胀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薄,则属阴黄。
分析:此为阳黄证。湿热之邪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面目皆黄;热为阳 邪,故黄疸色泽鲜明;热甚于内.故门渴唇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胎黄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胎黄本文旨在为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提供参考,其中重点介绍了胎黄这一病症的相关内容。
本文属于科普文章,旨在向广大读者介绍中医儿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中胎黄是其中一个常见的儿科疾病。
在搜索相关资料方面,本文主要参考了《中医儿科学》等权威教材和文献,并从中整理出有关胎黄的相关信息。
胎黄又称为“胎疽”,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皮肤出现黄疽的症状。
引发胎黄的原因较多,如母亲孕期饮食不当、新生儿感染等。
胎黄的主要症状为皮肤黄疽、尿黄、便秘等。
在整理文献综述方面,本文将不同资料中关于胎黄的症状、病因、治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胎黄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如采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中药治疗,同时配合饮食调理等。
接下来,本文编写了一个详细的文章大纲,包括胎黄的基本概念、病因分析、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部分。
在逐步展开临床案例的过程中,本文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胎黄病例进行阐述,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胎黄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在总结与提高部分,本文对胎黄的临床诊疗指南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提高的建议。
例如加强孕妇孕期饮食调理、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观测黄疸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措施,以提高胎黄的治疗效果和预防率。
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中胎黄的相关内容,包括基本概念、病因分析、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儿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疾病认识: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
在中医学中,流行性腮腺炎被归为“痄腮”范畴,认为其由风热邪毒引起,病位在少阳、阳明经脉所循行之处。
诊断依据: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实验室检查。
典型的表现包括一侧或两侧腮腺肿胀、疼痛,表皮温度升高,质地变硬,甚至伴有头痛、发热、肌肉疼痛等。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采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方法。
黄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黄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
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肝胆,重者可累及心;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久病所伤,体内瘀血或沙石阻络导致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而发为黄疸。
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其中,湿邪是其病机关键。
黄疸有阳黄、阴黄、急黄之不同,临床上更有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复杂病机的存在,可细分为疫毒发黄的急黄病证,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胆腑郁热等阳黄病证,以及寒湿阻遏、瘀积发黄等阴黄病证。
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为原则,结合疫毒、寒热、气血等灵活施治。
2011年8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题项目组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制定了《黄疸诊疗指南》。
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现代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病证分型及选方有了改变,因此有必要在延续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以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20年11月在北京牵头成立了黄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参考国内外共识制定方法,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黄疸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古代医家经验、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初稿,然后按照德尔菲法分别于2021年4月、2021年8月、2022年10月进行了3轮专家投票,逐次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
2023年4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最后审评,通过了本共识。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
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纳入共识。
1概述1.1 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常伴见腹胀、纳呆、呕恶、乏力等症状。
胎黄病诊疗方案
胎黄病诊疗方案胎黄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疸。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胎黄病,我们制定了以下胎黄病诊疗方案。
一、胎黄病的定义和病因胎黄病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的黄疸现象,主要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造成胆红素代谢不良所致。
胎黄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母体胎儿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溶解、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健全等。
二、胎黄病的临床表现1. 皮肤和巩膜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逐渐向下蔓延,最后全身黄疸。
2. 黄疸程度:轻度黄疸时为黄色,重度黄疸时为深黄色。
3. 其他症状:新生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尿色深黄等症状。
三、胎黄病的诊断1.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和巩膜黄疸程度来判断是否患有胎黄病。
2. 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抽取新生儿的血液样本,检测其中的胆红素水平,以确定胎黄病的严重程度。
四、胎黄病的治疗1. 光疗:将新生儿暴露在特定波长的蓝光下,通过光照作用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促进其代谢和排泄。
2. 饮食调理:保证新生儿充足的水分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有助于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3. 药物治疗:对于胎黄病较重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钠、酚酞等,以帮助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五、胎黄病的预防1. 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要进行规范的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血型不合等问题,减少胎黄病的发生。
2. 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出生后,要进行及时的护理,包括保持室温适宜、避免感染、合理喂养等,以预防胎黄病的发生。
六、胎黄病的并发症和预后1. 胆结石:胎黄病严重的患儿在长期高胆红素状态下,可能会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2. 脑病:极少数严重胎黄病患儿可能发生脑病,表现为抽搐、昏迷等症状。
3. 大部分胎黄病患儿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后,黄疸会逐渐消退,预后良好。
以上是关于胎黄病的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胎黄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胎黄病诊疗方案
胎黄病诊疗方案胎黄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黄疸。
为了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胎黄病,制定了以下标准化的诊疗方案。
一、胎黄病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内浮现皮肤和黏膜黄疸,以面部和头部最先浮现,随后逐渐向四肢躯干扩展。
2. 生化指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值上限的95%。
3.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溶血性疾病、感染、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引起的黄疸。
二、胎黄病的治疗方案1. 光疗治疗:将新生儿暴露在特定波长的蓝光下,可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体内代谢产物,加速其排出体外。
光疗的时间和强度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黄疸程度和生化指标来确定。
2. 保暖措施:保持室温适宜,避免新生儿受凉,以防止寒冷刺激引起黄疸加重。
3. 饮食调理:母乳喂养是首选,母乳中的免疫因子和酶对胎黄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如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可选择配方奶喂养。
4. 补充维生素:新生儿胎黄病常伴有维生素K缺乏,可赋予维生素K1口服或者注射,以预防出血。
5. 监测治疗效果:定期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观察黄疸的变化情况,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三、胎黄病的预后和随访1. 大多数胎黄病患儿预后良好,经过适当的治疗,黄疸会逐渐消退。
2. 随访:出院后定期复诊,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黄疸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四、胎黄病的家庭护理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积聚有害气体和烟雾。
2. 定期给患儿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并注意保湿,避免皮肤干燥。
3. 注意观察患儿的排尿和大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就医。
4. 定期按时带患儿复诊,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和指导。
以上是针对胎黄病的诊疗方案的详细说明。
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以确保患儿的健康和康复。
胎黄病诊疗方案
胎黄病诊疗方案胎黄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表现为黄疸,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内时,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体外所引起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胎黄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
一、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新生儿出生后3-5天内出现黄疸,以面部和头部为主,逐渐向身体蔓延。
2. 检查结果: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对于足月儿超过15mg/dL,对于早产儿超过18mg/dL。
二、治疗方案1. 光疗:将新生儿暴露在特定波长的蓝光下,可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光疗的具体方法包括全身光疗和局部光疗。
a. 全身光疗:新生儿脱光,暴露在光源下,通常每天进行12-24小时,直到黄疸消退。
b. 局部光疗:对于黄疸较轻的患儿,可以将光源照射在黄疸部位,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2. 饮食调理:新生儿黄疸时,母乳喂养是首选。
母乳中的黄酮类物质有助于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如果母乳喂养不足或者不适合,可以选择配方奶喂养。
3. 导泻疗法:对于胎黄病较重或者持续时间较长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导泻疗法。
常用的导泻药物包括黄连素、大黄等,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 中药治疗:中药在胎黄病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柴胡等,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三、预防措施1. 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要注意合理膳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减少新生儿胎黄病的发生。
2. 早产儿的特殊管理:早产儿更容易发生胎黄病,因此需要特殊管理。
包括保暖、控制感染、合理喂养等。
3.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4. 定期随访:对于曾经发生过胎黄病的新生儿,应定期进行随访,以排除潜在的并发症。
总结:胎黄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胎黄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希望对于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请注意,本文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治初生儿胎黄,省钱又高效
中医治初生儿胎黄,省钱又高效小儿胎黄症是一种初生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乃孕妇湿热太盛,小儿在胎中受母湿热之毒,故初生则有此病症。
实为先天之胎毒所致。
治法:渗湿清热,分轻重治疗。
微黄者:生地黄汤。
深黄者:犀角散。
深黄兼胎赤者:生地黄汤酌加黄连、木通。
疗效极佳。
西医将此病症名为:小儿黄疸,治疗方法:据说严重的要用篮光照射,每次收费1000——2000元,需要多次照射篮光。
本来10——20元可以通过中药治好的小病,这一折腾,治疗费用上万,对初生小儿的身体我认为有害无益。
我们父子治疗这种初生小儿胎黄无数,只需要服用6天中药,全部康复良好,希望国民认识到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采用中医疗法,给初生小儿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我发表此博文的意义所在。
胎黄病案举例:彭小宝:男。
长沙市人。
2018年3月份出生。
主证:初生。
小便黄,二天后,皮肤、面部、眼睛、遍体开始发黄,随着出生日期的增加,遍体黄色也逐渐加深。
医院采用篮光照射治疗。
因有亲戚知道我在治疗小儿胎黄症有特效,而求我网上处方治疗。
治法:渗湿清热处方:生地黄汤组成:生地6克、赤芍药3克、川芎3克、当归3克、天花粉6克、赤茯苓6克、泽泻3克、猪苓5克、生甘草2克、茵陈5克。
一剂分二包。
三剂,分6天服用。
服用三剂后完全康复,肤色如常人。
附:《医宗金鉴》对小儿胎黄的原文论述胎黄儿生遍体色如金,湿热熏蒸胎受深,法当渗湿兼清热,地黄犀角二方神。
注:胎黄者,遍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乃孕妇湿热太盛,小儿在胎受母热毒,故生则有是证也。
法当渗湿清热,须分轻重治之,色微黄者生地黄汤,深黄者犀角散。
生地黄汤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天花粉、赤茯苓、泽泻、猪苓、甘草(生)、茵陈蒿。
引用灯心,水煎,食前服。
[方歌]胎黄须用地黄汤,四物花粉赤苓良,泽泻猪苓甘草等,茵陈加入水煎尝。
犀角散犀角(镑)、茵陈蒿、栝蒌根、升麻、甘草(生)、龙胆草、生地、寒水石(煅)水煎,不拘时服。
[方歌]胎黄又有犀角散,甘草犀角与茵陈,升麻胆草生地共,寒水石同栝蒌根。
胎黄病诊疗方案
胎黄病诊疗方案胎黄病,又称为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浮现的皮肤和巩膜黄疸的病症。
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未彻底发育,无法有效处理体内的胆红素所致。
胎黄病在新生儿中非往往见,通常在出生后的2-4天内浮现,然后逐渐消退。
然而,对于某些新生儿来说,黄疸可能会持续更长时偶尔浮现其他并发症,因此需要及时的诊疗方案。
诊断胎黄病通常是通过观察新生儿的黄疸程度和其他相关症状来确定的。
医生会检查新生儿的皮肤和巩膜的黄疸程度,并问询家族史和孕期情况。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以确定胆红素水平是否超过正常范围。
普通来说,如果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浮现黄疸,或者黄疸在出生后的7天内仍然存在,就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针对胎黄病的诊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和监测:对于大部份新生儿来说,胎黄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会在数周内自行消退。
因此,对于轻度的胎黄病,医生通常会建议家长观察和监测新生儿的黄疸程度,并确保新生儿的喂养和排便正常。
如果黄疸逐渐加重或者伴有其他症状浮现,就需要及时就医。
2. 光疗治疗:对于黄疸程度较重或者持续时间较长的新生儿,光疗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光疗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新生儿的皮肤,可以促使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从而缓解黄疸症状。
光疗治疗通常在医院进行,新生儿会被放置在特殊的光疗床上,暴露在荧光灯下。
治疗的时间和频率会根据新生儿的黄疸程度和其他因素进行调整。
3. 饮食调整:新生儿的喂养方式和饮食成份也可能会影响胎黄病的症状和恢复速度。
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鼓励母亲继续母乳喂养,并确保新生儿充分吸收足够的母乳。
对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的配方奶粉,并注意新生儿的消化和排便情况。
饮食调整的目的是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养,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4. 寻觅潜在原因:在一些情况下,胎黄病可能是其他疾病或者病理状态的表现。
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可能会进一步寻觅潜在的原因。
胎黄病诊疗方案
胎黄病诊疗方案胎黄病,又称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使皮肤和眼白部份呈现黄疸的疾病。
胎黄病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婴儿的健康和发育有一定影响。
为了有效诊断和治疗胎黄病,制定了以下标准化的诊疗方案。
一、诊断标准:1. 皮肤和眼白部份呈现黄疸,出生后第2-3天起始,出生后1周内达到高峰,2周内逐渐消退。
2. 除外其他引起黄疸的病因,如溶血性疾病、肝脏疾病等。
3. 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新生儿时期的正常范围为1.7-12.9 mg/dL。
二、诊疗流程:1. 临床观察:对于出生后浮现黄疸的新生儿,医生应子细观察黄疸的程度和发展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2. 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采集患儿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以确定胆红素水平是否超过正常范围。
3. 检查其他病因:除外其他引起黄疸的病因,如溶血性疾病、肝脏疾病等。
4. 评估新生儿的普通情况:包括体重、喂养情况、排尿和排便情况等。
5.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三、治疗方法:1. 光疗:对于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范围的新生儿,可以采用光疗治疗。
光疗通过照射特定波长的光线,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
2. 药物治疗:对于胆红素水平过高或者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新生儿,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酚酞钠、酮康唑等,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3. 饮食调理:对于黄疸较轻的新生儿,可以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和频率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例如,增加母乳喂养次数,增加新生儿的排尿和排便次数,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
四、预后评估:1. 根据治疗后的胆红素水平和黄疸的消退情况,评估预后。
如果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且黄疸消退,预后良好。
2. 对于部份患儿,胆红素水平可能持续升高或者黄疸无法消退,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五、注意事项:1. 在进行光疗治疗时,应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繁殖器官,避免光线对其造成伤害。
胎黄病诊疗方案
胎黄病诊疗方案胎黄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和巩膜发黄。
针对这一疾病,我们制定了以下诊疗方案,以匡助患儿尽快康复。
一、诊断标准1. 皮肤和巩膜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浮现,黄疸可逐渐加深,最严重时可达全身皮肤和巩膜均明显黄染。
2. 排除其他疾病:通过详细的病史问询、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引起黄疸的疾病。
二、治疗方案1. 纠正营养不良:对于出生后体重低于正常值的患儿,应赋予适当的补充营养,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 光疗治疗:将患儿裸露在特定波长的蓝光下,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照射时间和光照强度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黄疸程度进行调整。
3. 药物治疗:对于重度胎黄病患儿,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酚酞和苯巴比妥钠,但应注意用药剂量和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4. 防治感染:胎黄病患儿免疫功能较差,容易感染。
因此,应加强隔离措施,定期监测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必要时赋予抗生素治疗。
5. 治疗并发症:胎黄病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贫血、肝功能异常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治疗。
三、预后和护理1. 预后:大多数胎黄病患儿在出生后几周内逐渐康复,黄疸会逐渐消退。
但对于一些严重患儿,可能需要更长期的治疗和观察。
2. 护理:对于胎黄病患儿,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和外伤。
定期进行复查,监测黄疸的变化和相关指标的变化。
四、预防措施1. 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毒物和药物,减少胎儿受损的风险。
2. 早期筛查: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胎黄病,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3. 定期随访:对于有胎黄病家族史的婴儿,应定期进行随访,监测黄疸的变化和相关指标的变化。
以上就是胎黄病诊疗方案的详细内容,希翼对您有所匡助。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或者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向我们咨询。
胎黄病诊疗方案
胎黄病诊疗方案胎黄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眼球黄疸。
为了有效诊断和治疗胎黄病,我们制定了以下诊疗方案。
一、胎黄病的诊断标准1. 体检: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体检,观察是否出现黄疸。
2. 黄疸评分:使用黄疸评分系统,根据黄疸的程度和范围进行评分,以确定是否为胎黄病。
3. 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血清胆红素检测,超过正常范围可作为胎黄病的诊断依据。
二、胎黄病的治疗方案1. 光疗治疗:对于轻度和中度黄疸的患儿,可以采用光疗治疗。
将患儿暴露在特定波长的蓝光下,通过光解胆红素来促进其排出。
2. 药物治疗:对于重度黄疸或光疗无效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药物可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加速黄疸的消退。
3. 饮食调理:对于确诊为胎黄病的患儿,饮食调理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合理的饮食可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加速康复过程。
三、胎黄病的预防措施1. 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要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避免感染和药物的不当使用,以减少新生儿胎黄病的发生。
2. 早产儿的特殊护理:早产儿更容易患上胎黄病,因此需要特殊的护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黄疸。
3. 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酶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降低患病风险。
四、胎黄病的预后和复发预防1. 预后:大多数胎黄病患儿在出生后几周内症状会逐渐消退,预后良好。
但对于一些重度黄疸的患儿,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脑损伤等。
2. 复发预防:如果患儿已经经历了一次胎黄病,为了预防复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避免过度劳累和暴露在阳光下。
综上所述,胎黄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通过黄疸评分、血清胆红素水平等诊断手段可以准确诊断。
治疗方案包括光疗、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同时,预防措施和复发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及时诊断和治疗,合理护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胎黄病的发生和复发,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11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 2)血清胆红素显着增高。
(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 5)肝功能可正常。
(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 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V 221卩mol/L (dl ),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V 257卩mol/L
(15mg/dl ),结合胆红素V 25卩mol/L (dl )。
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
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24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 mol/L ( dl ),早产儿〉257卩mol/L ( 15mg/dl ),或每日升高〉85卩mol/L (5mg/dl);③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 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卩mol/L (dl );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
(二)证候诊断
1 .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
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2.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
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
3.气血瘀滞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胀满,青筋暴
露,肝脾肿大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唇色暗红,或衄血。
舌见瘀点,指纹紫。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祛湿,利胆退
黄。
推荐方药:
①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淡竹叶、陈皮、生大黄(后下)、生山栀、生甘草
等。
②经验方加减:生麦芽、茵陈、通草、金钱草、泽兰、丹参、黄柏等。
散煮剂:消导散 +三甲散 +胃苓散 +白蔻散。
中成药:清肝利胆口服液、茵栀黄制剂等。
2.脾虚湿困证治法:祛湿健脾,利胆化瘀。
推荐方药:
①茵陈理中汤加减:茵陈、党参、茯苓、薏苡仁、干姜、白术、生麦芽、车前草等。
②经验方加减:马齿苋、败酱草、生薏米、土茯苓、生铁落、贯众、白花蛇舌草、虎
杖等。
散煮剂:消导散 +参苓散 +理中散 +白蔻散。
中成药:肝苏颗粒、四磨汤口服液加太子参免煎颗粒等。
3.气血瘀滞证治法:化瘀消积,疏肝退黄。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郁金、枳壳、甘草、桃仁、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红花、牛膝等。
散煮剂:消导散 +三甲散 +活血散 +白蔻散。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茵栀黄注射液等。
(三)外治法
1.熏洗疗法:适应于湿热内蕴证。
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时给患儿擦洗全身。
每次洗10〜15分钟,每日1剂,5日为1疗程。
2.药浴:根据辨证配方药浴,多用于湿热型黄疸。
3.敷贴疗法:按不同证候,分别将药物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取
一人份,放置于患儿穴位处,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 20分钟,每日 2次。
常用穴位:巨阙、大横等。
4.背部抚触: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与其内脏器官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通过指揉华佗夹脊穴,振奋人体阳气;气满则泻,促进肠道蠕动。
5 •腹部抚触:喂奶后1小时安静状态下进行,室温26C〜28C下进行。
腹部抚触时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增进食欲,并且通过吸吮 - 结肠反射间接增加肠蠕动,加快胎粪的排出,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四)其他疗法
蓝光箱内光照疗法:适用于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患儿。
患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距患儿35〜50cn)或用双光(上下各6个管,下方距患儿25〜35cmj)照射,持续12〜24小时/天,连续或隔天进行,胆红素下降到 120umol/L 以下,停止光疗。
光照时婴儿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外,
其余均裸露。
(五)内科基础治疗
1 .对症治疗:黄疸较重时,可静脉补充适量葡萄糖,或采用光照疗法。
对症治疗药物包括保肝药物如葡醛内酯、促肝细胞生长素、谷胱甘肽等,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等退黄。
2.病因治疗: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 3〜 5天;病毒性肝炎,应予抗病毒治疗等。
3.其他治疗:注意监测黄疸患儿的凝血功能,出现凝血异常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严重感染者,注意纠正缺氧及酸中毒;直接胆红素增高,黄疸持续时间长者,应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A、D、E、K。
(六)护理调摄
1.密切观察患儿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加重或消退时间。
2.提倡新生儿早期开奶,增加哺乳次数以增强肠蠕动,减少胆红素的吸收。
3.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以便及早发现变证。
4.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破损感染。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进行疗效判断
治愈: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正常(L,即2mg/dl以下);体征消失,肝功能
检查正常。
显效:黄疸较前明显好转,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下降大于入院时数值
2/3 。
有效:黄疸较前好转,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下降数值大于入院时数值
1/3
小于入院时数值 2/3 。
无效:黄疸变化不明显,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下降数值小于入院时数值 1/3 ,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1.观察患儿皮肤、粘膜及小便黄染变化情况。
2.记录患儿肝脾肿大变化情况。
3.对比患儿肝功能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
4.治疗前后可由专人进行疗效评价,评价者应先接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