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0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合集下载

儿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是指心脏、血管及相关组织和器官所出现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对儿童的生活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儿科护理师在对循环系统疾病患儿进行护理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管理。

首先,对于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护理师需要了解患儿的病情和病史,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患儿的身体状况、体重、生长发育情况、心肺功能等。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和护理需求,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其次,护理师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和心电图等监测结果,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生。

例如,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护理师需要观察患儿的喂养情况、心肺功能、肢体发绀程度等。

对于心肌炎患儿,护理师需要监测患儿的体温、心肌酶谱等指标。

另外,护理师需要帮助患儿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通过保持室温适宜、提供足够的氧气、促进患儿良好的休息和睡眠,减轻患儿体力消耗。

对于血液循环不良的患儿,可协助家属进行康复训练,通过肌肉锻炼和呼吸训练促进血液循环。

此外,护理师还需提供患儿的健康教育。

例如,对于心脏病患儿,护理师需要指导患儿及家属合理饮食,控制食盐摄入,减少盐分对心脏的影响。

同时,还需向家属解释心脏病的发作诱因,引导他们注意避免触发该病情况的因素。

最后,护理师还要与多学科团队合作,为患儿提供全面的护理。

与儿科医生、心内科医生、康复医生等进行沟通和协作,制定出更全面和系统的护理计划,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对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需要护理师进行全面评估、密切观察、维持血液循环、提供健康教育和与多学科团队合作等。

通过科学的护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患儿的痛苦,促进其身体康复。

儿科护理学(第十章)

儿科护理学(第十章)
儿科护理学
PEDIATRIC NURSING
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学习目标
Learning Target
★ 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 熟悉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目录
CONTENTS
1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轻微炎症即可出现声音嘶哑
小儿上呼吸道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二)下呼吸道
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胸廓及纵隔。
部位
气管、 支气管

胸廓、 纵隔
特点
临床意义
气管、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软骨柔
软,缺乏弹力组织,支撑作用差;黏膜 易感染,致呼吸道阻塞,感染后痰液
第三节 急性支气管炎
(二)护理评估
3.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 常改变,或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 增浓。 (2)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 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 胞计数相对增高。细菌感染者白细 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4.治疗要点
控制感染及对症治疗,如止咳、 化痰、平喘等。禁用镇咳剂或镇静剂, 以免抑制咳嗽反射,影响痰液排出。
小儿肺活量、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和 气体弥散量均较成人小,如小儿的肺活量 仅为成人的1/3;同时小儿气道管径细小, 呼吸道阻力较成人大,故小儿各项呼吸功 能的储备能力较低,患呼吸道疾病时,易 发生呼吸道功能不全。
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三、免疫特点
小儿呼吸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 差,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功能差,对吸入呼吸道的 尘埃及异物颗粒不能有效清除。婴幼儿体内免疫球 蛋白含量低,尤以分泌型IgA(SIgA)为低;肺泡 巨噬细胞功能差,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补 体等数量和活性不足,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重医大儿科护理学教案10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重医大儿科护理学教案10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盖,卵圆孔处第一房间隔紧贴着作为此孔的幕帘,血流可由右侧推开幕帘流向左侧,反向时幕帘
遮盖卵圆孔而阻止血液自左房流向右房。如心内膜垫未与第一房间孔(或原发孔)结合,第一房
间孔未封闭,形成房间隔第一孔缺损(或原发孔缺损);如第一房间隔上缘吸收太多或第二房间
隔发育不良不能遮住第二房间孔,形成房间隔第二孔缺损(或继发孔缺损)。
《儿科学》第 7 版沈晓明主编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学》第 1 版 王惠铃主编 《实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第 1 版 秦永文主编 《实用儿科学》第 7 版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教研 室意 见
教学组长:
教研室主任: 20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辅助手 段、时 间分配
第十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常小儿心率、血压值。 2.掌握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临床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并发症、护理。 3.熟悉胚胎期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及治疗。 4.了解心脏的胚胎发育过程、正常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出生后的改变、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动
总干分为主动脉与肺动脉。由于该纵隔自总干分支处成螺旋形向心室生长,使肺动脉向前、向右
旋转与右心室连接,主动脉向左、向后旋转与左心室连接。如该纵隔发育遇障碍,分隔发生偏差或
扭转不全,则可造成主动脉骑跨或大动脉错位、主动脉狭窄或肺动脉狭窄等畸形。在主、肺动脉
根部,由于管壁内膜生长增厚,形成主动瓣和肺动脉瓣。
房室管。两 个管口的心内膜发生横向皱褶形成二尖瓣、三尖瓣。
+讲授
2.心房的分隔:心房的左右之分起始于胚胎第 3 周末,在心房腔的前背部长出一镰状隔,为第一 5 分钟 房间隔,其下缘向心内膜垫生长,暂时未融合时所留孔道称第一房间孔(或原发孔)。在第一房间

儿科护理学-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心脏的胚胎发育原始心脏于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4周时心房和心室是共腔的,8周房室中隔形成,成为具有4腔的心脏。

所以,胚胎发育2~8周为心脏形成的关键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期。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胎儿与出生后血液循环比较A胎儿期B出生后由母体循环完成气体交换由肺循环完成气体交换多为混合血,心、脑、上半身血氧含量高于下半身静脉血和动脉血分开卵圆孔、动脉导管、静脉导管开放卵圆孔、动脉导管、静脉导管闭合肺动脉压与主动脉相似,肺循环阻力高肺动脉压下降,肺循环阻力低右心室高负荷左心室高负荷出生后循环的改变出生后脐血管阻断,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循环压力下降,从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的血流增多,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流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增高。

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数闭合。

自主呼吸建立后血氧增高,动脉导管壁收缩。

足月儿约80%在出生后24小时形成功能性关闭,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生后一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

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的存在。

脐血管血流停止6~8周后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三、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1.心脏特点(1)心脏重量:新生儿的心脏相对较成人大,其重量约为20~25g,1岁时为出生时的2倍;5岁时为出生时的4倍;9岁时为出生时的6倍,青春期后心脏重量的增长为出生时12~14倍,达成人水平。

(2)心脏容积:出生时,心脏4个腔的容积为20 ~22ml,1岁时达到出生时的2倍,2岁半增大到3倍,近7岁时5倍,约为100~120ml;其后增长缓慢,青春期始心脏容积仅为140ml;以后增长又渐迅速,18~20岁时,心脏容积已达240~250ml,为出生时的12倍。

(3)心脏位置: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心尖搏动在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2岁的以后,小儿心脏由横位逐渐转成斜位,心尖搏动下移至第五肋间隙,心尖部分主要为左心室。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ppt课件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ppt课件

D.供给足够的液体 E.保持呼吸道通畅
答案:D
.
7.男孩5岁,平时无青紫但活动后气短,易患肺炎。发育落后
于同龄儿,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4级全收缩期杂音,P2
亢进。考虑为( )
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肺动脉瓣狭窄 E.艾森曼格综合征
答案:B
3岁患儿,气促、紫绀2年余,活动时喜蹲踞,诊断为法洛四联
VSD血液动力学变化
.
(二)室间隔缺损(VSD)
临床表现:决定于缺损的大小和肺循环的阻力 小型缺损(缺损<0.5cm) ➢无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杂音 中型缺损(0.5~1.0cm),大型缺损(> 1.0cm) ➢喂养困难,吸吮时气急,面色苍白,多汗, 生长发育落后 ➢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心力衰竭 ➢晚期出现艾森曼格综合征:肺动脉高压
第十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
什么是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调 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成。
.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心脏解剖图
育一 、 心 脏 的 胚 胎 发
.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2周时开始形成原始心脏 ➢4周开始形成房室间隔,并有循环
作用 ➢8周房室间隔已完全形成 ➢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是胚胎
症。现患儿哭闹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随即昏厥、抽搐。
8.患儿昏厥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脑栓塞
B.肺栓塞
C.脑脓肿
D.缺氧发作
E.急性心力衰竭
答案:D
9.此时应采取( )
A.仰卧位
B.俯卧位
C.膝胸位
D.左侧卧位
E.右侧卧位
答案:C
.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 科护理学
汇报人: 2024-01-06
目录
• 循环系统疾病概述 • 护理评估与诊断 • 日常护理措施 •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 患儿及家属教育
01
循环系统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循环系统疾病是指涉及心血管系 统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 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生活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 新鲜,预防感染。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 间,避免过度疲劳。
适当运动与锻炼
根据患儿身体状况,进行适当 的运动和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保暖与防晒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避免感冒和中暑等常见疾病。
病情监测与记录
定期检查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 相关检查,如血压、心
03
日常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
01
02
03
04
制定科学饮食计划
根据患儿病情和医生建议,制 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
均衡。
控制盐和糖的摄入
减少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并发症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
保持肠道通畅。
注意饮食卫生
确保食物新鲜、清洁,避免食 物中毒和胃肠炎等并发症。
电图、血常规等。
观察症状变化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如出现心悸、气短、 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记录护理过程
详细记录患儿的护理过 程,如饮食、运动、睡 眠等情况,为医生提供
参考。
与医生保持沟通
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 患儿病情进展和治疗方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

E.完全性大血管错位
动脉导管未闭当有显著肺动脉高压时发生青紫的部位是
A.左侧肢体
B.右侧肢体
D
C.上半身
D.下半身
E.全身
第二节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 病理生理
法洛四联症
❖包括以下4种畸形
➢肺动脉狭窄(最关键)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骑跨 ➢右心室肥厚
法洛四联症血流示意图
法洛四联症
临床表现
1、发绀:出生后发绀逐渐加重为主要表现。
预期目标。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胚胎第2周:形成心脏 ❖胚胎第4周:有循环作用 ❖胚胎第8周:形成四腔心 ❖妊娠第2~8周是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是预防先天性心血
管畸形的重要时期。此期间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的影响, 导致心血管发育畸形,导致先天性心脏病。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2岁: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cm。 ➢ 3~7岁: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 ➢ >7岁: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lcm处。
心率:年龄越小,心率越快。由于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 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但心脏每搏输出量有限,所以只能通 过增加搏动次数来满足需要。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进食、 活动、哭闹和发热可影响导致心率增快,一般体温每增高1℃, 心率每分钟可增加15次。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 脐带结扎
3 动脉导管
关闭
2 卵圆孔 关闭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 脐带结扎:出生后脐带结扎,脐带胎盘血液循环停止。脐血管在血流停 止后6~8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肝圆韧带和膀胱脐韧带)。
❖ 卵圆孔关闭:婴儿出生后肺循环建立,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的血液增多 ,左心房压力因而也增高,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压力时,卵圆孔则 发生功能上的关闭,出生后5~7个月,卵圆孔解剖上大多闭合。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课件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课件
活动。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 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少量多餐。
药物治疗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病毒药物 、免疫调节药物等治疗 ,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
用。
心理护理
关心体贴患儿,消除其 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4
心力衰竭患儿护理
心力衰竭病因与分类
病因
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律失常、心脏负荷 过重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心律失常患儿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 征及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 。
心理护理
给予患儿及家长心理 支持,减轻焦虑和恐 惧情绪。
生活护理
保持患儿生活环境安 静、舒适,避免过度 刺激。
饮食护理
给予患儿清淡、易消 化饮食,避免过饱或 过饥。
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患儿抗心 律失常药物,注意观 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 应。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 科护理学课件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循环系统疾病概述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护理 • 心肌炎患儿护理 • 心力衰竭患儿护理 • 心律失常患儿护理 •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心理护理及
健康教育
01
循环系统疾病概述
循环系统解剖与生理
01
02
03
心脏解剖
包括心房、心室、心瓣膜 等结构,以及冠状动脉循 环。
增强患儿安全感
提高治疗效果
家长陪伴能减轻患儿的焦虑和恐惧,增强 其安全感。
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有助于患儿遵医嘱 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心理康复
建议与医护人员保持良好沟通
家长的鼓励和支持有助于患儿树立信心, 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儿科护理学_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_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小儿神经系统特点1.大脑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8~1/9。

2.脊髓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4~1/5,脊髓的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缘,新生儿时达第3腰椎水平,随年龄增长,4岁时达1腰椎上缘。

所以腰椎穿刺时注意。

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二)神经反射1.终身存在的反射(1)浅反射:出生时即生存,终生不消失的反射,包括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

提睾反射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

(2)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

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结合处或小脑病变。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随着年龄增长,在一定年龄反射消失。

(1)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

3.病理反射巴宾斯基(Babinski)征(2岁以下小儿巴宾斯基征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Hoffmann)征、查多克(Chaddock)征等。

4.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

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2)临床表现熟练掌握(3)辅助检查了解 1(4)治疗要点掌握(5)护理措施熟练掌握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

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致病菌]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体有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其中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多见。

入侵途径致病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脑膜:(1)最常见的途径是通过血流,即菌血症抵达脑膜微血管。

致病菌大多由上呼吸道入侵血流(菌血症)。

(2)邻近组织器官感染。

(3)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如颅骨骨折。

临床表现大多急性起病。

儿科护理学教案

儿科护理学教案

儿科护理学教案儿科护理学教案教案首先介绍儿科护理学的基本基础知识及理论如:儿童的生长发育、儿童营养、新生儿的特点等,其次介绍新生儿疾病和各个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最后介绍传染病和小儿惊厥的护理。

为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正确应用护理程序,用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护理病人,促进整体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故本教案是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组织讲解具体内容。

为适应我室的教学需要,结合近年教改的成绩,依照新修订大纲的要求,本着培养护理本科学生的目标,增加了一些病例分析、社会实践、临床见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

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必需认真备课。

要求教师在使用本教案时结合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丰富具体授课内容;备课时,教师必需熟悉相关课程知识如解剖学、胚胎学、基础护理学及临床各学科知识,做到儿科护理学与基础等学科相结合。

2、教师必需研究教学法,以培养护理本科生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护生自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护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材选用护理学专业儿科护理学第三版) 崔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参考书籍与常用地址参考书籍:《儿科学》《解剖学》《组胚学》《病理学》常用址:.37中华护理医学护理授课章节第一、二章绪论及生长发育授课对象护理本科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时间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授课地点主楼四层本班教室教学目的与要求一)了解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二)掌握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三)了解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难点: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电脑、AI授课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儿科护理学任务和范围5分钟)第二节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10分钟)第三节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25分钟)第四节我国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5分钟)第五节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5分钟)第二章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一、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30分钟)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20分钟)思考题或作业1.小儿年龄的分期?各有何特点?2.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3. 5天、5个月、5岁、15岁各属何年龄期?有何特点?保健应注意什么? 授课章节第二章生长发育授课对象护理本科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时间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授课地点主楼四层本班教室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儿科护理学循环系统教案

儿科护理学循环系统教案

徐州医学院教案讲授章节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授课专业护理学授课班级授课日期教学时数3学时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儿科护理学》第5版崔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资料:儿科学(第七版). 沈晓明,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学(第6版).金惠铭,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护理诊断手册. (美)LYNDA JUALL CARPENITO-MOYET著.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06.教学目的1.了解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血流动力学及其分型。

2.掌握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3.了解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1、临床常见的几型先天性心脏病;2、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教学难点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血流动力学及其分型、临床表现;板书、版图或多媒体课件图文的设计(可添加附页)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特点一、胎儿血液循环途径(二)正常胎儿血液循环途径1、胎儿的营养与气体交换是通过胎盘进行交换的。

2、只有体循环,几乎无肺循环。

3、胎儿体内绝大部分是混合血。

4、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卵圆孔是胎儿血循环中的特殊途径。

5、胎儿时期肝血的含氧量最高,心、脑、上肢次之,而下半身血的含氧量最低。

(二)出生后的改变1、卵圆孔生后5-7个月解剖上关闭。

2、动脉导管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于生后1年解剖上关闭。

3、脐血管6-8周解剖上闭合。

二、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心脏1、心脏的形态2、小儿心脏的位置3、小儿心脏的重量(二)心率新生儿120-140次/分,1岁内110-130次/分。

(三)血压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 mmHg;1岁内血压为70-80 mmHg;1岁后的收缩压推算公式:收缩压=((年龄×2)+80 mmHg舒张压=收缩压×2/3注: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 mmHg 为高血压,低于此标准20 mmHg 为低血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正文教案附页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引言部分复习上次课内容,案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基础部分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心脏的胚胎发育心脏的胚胎发育主要在胚胎期3~8周完成。

胎龄第3周,形成原始心房、原始心室、动脉干、心球及静脉窦等结构,幷扭曲成袢。

心袢形成后,其外表与成熟心脏相似。

约于第4周开始有循环作用。

房、室间隔的形成是先在房、室交界处的背、腹面各长出一个心内膜垫,两垫融合成为中间的分隔结构。

心房的左右之分发生于胚胎第3周末,先是心房腔背部向心内膜垫长出第一房间隔,未长合时其下缘留下第一房间孔,在第一房间孔闭合前,第一房间隔上部形成第二房间孔,左、右心房相通。

至胚胎第5、6周,第一房间隔右侧长出第二房间隔,此隔在向心内膜垫延伸的过程中,其游离缘留下一孔道即卵圆孔。

两个房间隔逐渐接近粘合,房间孔被掩盖闭合,第一房间隔成为卵圆孔的帘式膜,防止血液从左房流向右房。

原始心室底壁向上生长的肌隔与心内膜垫向下生长的膜隔融合,共同构成室间隔。

胚胎第8周房室中隔完全形成,即成为具有四腔的心脏,同时动脉总干被螺旋形主肺动脉隔分开,形成主动脉和肺动脉。

在胚胎的心脏发育期间如果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能够引起心血管发育畸形。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1.正常胎儿血液循环胎儿由胎盘提供气体和代谢产物的交换,肺不进行气体交换。

由胎盘来的含氧量较多的氧合血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循环复习引入新内容了解掌握了解掌握讲授法导入式启发式讲授法举例法讲授法讲授法动画举例法5min10min15min、结合图片和举例讲解心脏的胚胎发育第十一章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护理详细讲解胎儿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方便学生对小儿先心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超过左心,使血液经常自右向左分流,或由于大动脉起源异常,使大量静脉血流入体循环,患儿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青紫。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指左、右心或大血管间无异常通道和血液分流,常见的有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等。

【辅助检查】1.X线检查胸部X线为常规检查,选择吸气相拍摄。

观察心脏位置、大小、形态、搏动情况及肺血情况。

测量心胸比值,年长儿应小于50%,婴幼儿小于55%,呼气相及卧位时心胸比值增大。

2.心电图为常规检查,观察有无心房、心室肥大和心律失常。

分析时应注意年龄的影响(如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3.超声心动图为常规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像检查,可确定诊断。

应用M型和二维切面超声心动图可以直接观察心脏各部分的结构、位置及活动情况。

脉冲和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反映心脏内某一点或某一线上血流的方向、速度及异常血流。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可同时显示心脏某一断面上全部正常与异常血流束的分布情况。

4.心脏磁共振成像由于其不使用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和高分辨率的优点,近几年用于对心血管畸形等的诊断,能显示心脏和大血管内腔、管壁及邻近软组织的解剖结构,与超声心动图联合应用获取心血管解剖结构、功能信息,从而能替代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检查,成为手术前后诊断、评价简单或复杂先心病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法。

5.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应用γ闪烁照相机和显像记录装置进行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于极短时间内连续摄影,观察放射性核素在心脏各房室和大血管的图片讲授X线检查可见右室增大、肺动脉段凹陷使心尖圆钝上翘呈“靴形”心,肺门血管影缩小,肺野清晰(F4)。

第十一章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护理第十一章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护理上腔静脉下腔静脉静脉窦型缺损继发孔型缺损原发孔型缺损主动脉冠状静脉窦型ASD第十一章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护理ASD 血液循环途径肺循环左房左室肺动脉主动脉房缺右室体循环三尖瓣右房腔静脉心动图可以直观显示缺损的形态,观察缺损与毗邻结构的立体关系及其随心动周期的动态变化,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详尽资料。

4.心导管检查右房血氧含量高于上、下腔静脉,心房水平有左向右分流。

导管可通过缺损由右房进入左房。

(二)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为小儿最常见的先心病, 在我国约占小儿先心病的50%,占先心病发病率占第1位, 室间隔缺损大多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它畸形。

缺损直径多为0.3 ~ 3.0 cm。

小于0.5 cm者属小型,位置多较低,常见于肌部;0.5 ~1.0 cm 者属中型;大于1.0 cm者属大型,位置多较高,常见于膜部,较多见。

5岁以内特别是1岁以内的小型缺损有自然闭合的可能性。

缺损由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所致,其分类趋向于与外科手术切口结合起来,更具实用性及直观性,如按缺损部位、缺损边缘组织的性质等。

最多见为膜周部缺损,约占60%~70%。

肌部缺损,占20%~30%,又分为窦部肌肉缺损、漏斗隔肌肉缺损及肌部小梁部缺损。

【病理生理】室间隔缺损时左、右心室之间有一异常通道,由于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血液自左向右分流,造成肺循环血量增多和体循环血量减少,分流量多少主要取决于缺损面积,还取决于心室间压差及肺血管阻力。

小型室间隔缺损:缺损面积<0.5cm2, 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量少,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大,可无症状。

大型室间隔缺损:缺损面积>1.0cm2, 大量左向右分流量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加,当超过肺血管床的容量限度时,出现容量性肺动脉高压,肺小动脉痉挛,肺小动脉中层和内膜层渐增厚,管腔变小、梗阻。

随着肺血管病变掌握了解图片讲授VSD大者,左房、左室增大,伴肺动脉高压时右室、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也有增宽,二维超声心动图常可显示缺损的存在。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还可以显示收缩期彩色血流频谱由左室跨过室间隔缺损进入右室,并可探明分流束的部位、数目、大小及方向。

4.心导管检查右室血氧含量比右房增高,说明心室水平有左向右分流。

部分病例导管可自右室经缺损进入左室。

肺动脉及右室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三)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也较常见,占先心病发病总数的15%~20%。

导管直径多为0.5~1.0 cm,个别可达2~3 cm,长0.7~1.0 cm,形态呈管型、漏斗型、窗型或动脉瘤样。

出生后自主呼吸建立,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动脉导管收缩,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流量显著减少,生后10~15小时,导管在功能上关闭。

多数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在解剖上关闭。

若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并出现病理、生理改变,即称动脉导管未闭。

【病理生理】出生后决定动脉导管关闭的主要因素有:动脉导管的肌层丰富,含有大量凹凸不平的螺旋状弹性纤维组织,使其易于收缩闭塞;体循环中氧分压的增高,强烈刺激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

而在早产儿由于动脉导管平滑肌发育不良,对氧分压的反应低于成熟儿,故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高。

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越高。

动脉导管未闭引起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主要是通过导管引起的分流。

分流量的大小与导管的粗细及主、肺动脉的压差有关。

由于主动脉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压力均超过肺动脉,因而通过未闭动脉导管的左向右分流的血液连续不断,使肺循环及左心房、左心室、掌握了解图片讲授PDA又由于室间隔缺损及主动脉跨于两心室之上,使得主动脉除接受左心室血液外,还接受部分右心室的静脉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因而出现青紫。

动脉导管关闭前,肺循环血流减少的程度较轻,青紫可不明显。

随着动脉导管关闭和漏斗部狭窄渐加重,肺循环血量减少,氧合血液减少,青紫日益明显。

患儿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中,可使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也增生肥大。

并且因慢性缺氧,刺激骨髓代偿性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使血液粘稠度高,血流缓慢。

【临床表现】法洛四联症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肺动脉狭窄程度成正比,主要表现为:1. 青紫为其主要表现,大多数患儿于半岁内出现青紫,但重症病例生后即可出现青紫,特点是中央性青紫,吸氧不能缓解。

见于毛细血管丰富的浅表部位,如唇、指(趾)、甲床、球结合膜等。

因血氧含量下降,活动耐力差,稍一活动如啼哭、情绪激动、体力劳动、寒冷等,即可出现气急及青紫加重。

2. 蹲踞症状患儿多有蹲踞症状,每于行走、游戏时,常主动蹲下片刻;蹲踞时下肢屈曲,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减轻了心脏负荷,同时下肢动脉受压,体循环阻力增加,使右向左分流量减少,从而缺氧症状暂时得以缓解。

不会行走的小婴儿,常喜采用胸膝卧位,如被人抱起,双下肢呈屈曲状3. 杵状指(趾)表现为指(趾)端膨大如鼓槌状,称杵状指(趾)。

4. 阵发性缺氧发作多见于婴儿,发生的诱因为吃奶、哭闹、情绪激动、贫血、感染等,表现为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昏厥、抽搐,甚至死亡。

其原因是由于在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基础上,突然发生掌握讲授法法洛四联征发绀法洛四联征蹲距该处肌部痉挛,使右室流向肺动脉的血流突然减少或终止,使脑缺氧加重。

年长儿常诉头痛、头昏,与脑缺氧有关。

此外,还可因缺氧,红细胞代偿性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脑血栓,若为细菌性血栓,则易形成脑脓肿。

体检:可见患儿生长发育迟缓,重者智能发育也落后。

心前区可稍隆起,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Ⅱ~Ⅲ级粗糙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其响度取决于肺动脉狭窄程度。

肺动脉第二音减弱或消失。

紫绀持续6个月以上出现杵状指(趾)。

法洛四联症常见并发症为脑血栓、脑脓肿及细菌性心内膜炎。

【辅助检查】1.X线检查心脏随年龄增长渐增大,典型的心脏外形呈靴形。

肺动脉段凹陷,右室肥大而使心尖圆钝上翘,右房正常或稍大,心底部主动脉影增宽。

有时可见右位主动脉弓。

肺血减少,肺门血管细少。

2.心电图电轴右偏,右室肥大,亦可见右房肥大。

3.超声心动图主动脉根部位置前移,骑跨于室间隔上,并可提示骑跨的程度及主动脉根部扩大。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常可见室间隔缺损处呈双向分流,右室将血流直接注入骑跨的主动脉。

4.心导管检查右室压力增高,肺动脉压力降低,右房压力往往在正常范围内。

若导管自右室直接插进主动脉,即能证明主动脉右移。

如导管自右室插进左室,则显示室间隔缺损的存在。

右室选择性造影可见造影剂自右室经室间隔缺损流向左室。

(五)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治疗(一)内科治疗治疗目的:防止心内膜炎,有效治疗和控制心功能不全和肺动脉高压,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了解杵状指(趾)教案附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