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小班科学教案运动和力

小班科学教案运动和力

小班科学教案运动和力科学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力、力的方向和大小、力的作用和结果的概念;了解平衡力、摩擦力等;熟悉力的单位和力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观察、实验、讨论、归纳、辨别、比较、测量等。

3.态度与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和动手实践的兴趣,培养观察、实验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分类2.力的方向和大小3.力的作用和结果4.平衡力和不平衡力5.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师生共同观察并讨论班级里的一对物体,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2.探究(20分钟)a.学生进行力的实验: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所受的力,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b.学生观察力的方向:通过实验的结果和记录,学生找出力的方向,并理解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

c.学生归纳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归纳总结力的特点。

3.讲解(15分钟)a.教师介绍力的概念和分类,并解释不同类别的力的特点。

b.教师讲解力的方向和大小的概念,并解释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c.教师讲解力的作用和结果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力对物体的影响。

4.巩固(15分钟)a.学生进行力的测量实验: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所受的力,并记录实验结果。

b.学生进行平衡力和不平衡力实验:将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物体是否平衡,并分析平衡力和不平衡力的特点。

5.拓展(15分钟)学生进行力和运动的关系的探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并进行简单的问答。

四、教学资源:1.弹簧秤2.不同物体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归纳总结方面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发现力的特点和方向,并帮助他们总结力的作用和结果。

小学科学教案力与运动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案力与运动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案力与运动的关系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能够解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力与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2. 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力与运动之间的具体关系。

2. 分辨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小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器材、课件学生:笔记本、铅笔、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用示意图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引起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注意。

2. 教师提问:物体怎样才能开始运动?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引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教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本节课将通过实验来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 教师呈现课程目标和重点,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二、理论学习(15分钟)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例子详细解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理解。

三、实验操作(2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先提供材料和实验步骤,让学生自行操作。

2. 实验内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对一块滑板的影响,记录测量结果。

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结论。

四、实验结果分享(10分钟)1. 选取几位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享。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巩固与拓展(20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涉及的力与运动关系。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3.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力与运动的常见关系,如推力、拉力、重力、摩擦力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上关于力与运动的习题。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力与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力与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力与运动》教案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续写小诗,探讨力的存在与可见性。

举例说明降落伞、汽车、风车、磁力小车、皮球、潜艇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一)力改变运动状态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如自行车停下来、风车转动、磁力小车拐弯、皮球弹起来、潜艇浮出水面等。

明确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与方向。

二)力改变速度进行实验探究,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实验器材包括小车、钩码、定滑轮、秒表、细绳。

通过确定起点和终点,用垫圈的重力做拉力,用固定的滑轮将线绳位置一定。

提出假设: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慢。

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拉力大小,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距离,需要记录的是时间和垫圈数量。

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假设,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三)磁力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研究磁力是否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实验器材包括磁力小车、磁铁、木板等。

通过观察磁力小车在不同磁铁的作用下运动的方向与速度,研究磁力对物体运动方向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假设,探究磁力是否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四)总结与归纳通过以上实验与探究,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速度与方向,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假设,利用证据来验证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假设。

实验探究1:力改变速度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小车和垫圈来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速度的关系。

我们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增加了垫圈,并记录了小车的运动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慢。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不能用手推小车,并且要注意小车的行驶路线。

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一人负责确定起点,一人负责改变拉力的大小,一人负责记时,一人负责记录实验数据。

最后,我们需要填写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如果在第一个实验中,拉力不变,而往小车上加重物,我们可以预测小车前进速度会变慢。

因为重物越重,小车的速度越慢。

实验探究2:磁力改变方向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木框架、塑料槽、小钢珠、磁铁、白纸和笔来探究磁力是否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第8课,题为《力与运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且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发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探究拉力大小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课已经学习了一些与力相关的内容,对推、拉等概念已有一定了解。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快慢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和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实践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拉力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力与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是一个小车。

2. 老师:大家看一看,这是一辆小车。

如果我们要让它前进,应该怎么做?3. 学生:推它、拉它、用力推。

4. 老师:非常好!你们提到了推、拉和用力推。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力,它们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那么你们觉得拉力的大小对物体的运动快慢有没有影响呢?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老师拿出一个小车模型。

2. 老师:现在,我用一根绳子把小车拉着,你们观察一下小车的运动。

3. 老师拉着小车走动一段距离,让学生观察小车的前进快慢。

4. 老师:你们觉得拉力的大小对小车的前进快慢有没有影响?5. 学生:有!拉力越大,小车前进得越快。

第三环节:实践与探究1. 老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辆小车模型和几根不同长度的绳子。

2. 老师:现在,你们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实践和探究。

小学科学31力与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31力与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31力与运动(教案)力与运动(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帮助小学学生理解力的概念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实际案例和游戏化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同时,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能够描述力的性质和作用。

2. 掌握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够解释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3. 通过实践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性质a) 通过图片和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力有哪些。

b) 引导学生探究力的性质,如大小、方向等。

c) 利用实验或示意图,演示不同力对物体的影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

2. 力的测量a)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

b) 通过简单的实验,教授常用的力的测量方法,如弹簧测力计。

c) 让学生亲自操作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所受的力,并记录结果。

3. 力对物体的影响a) 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如力能够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b) 通过实际案例或动画,展示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c) 让学生参与游戏化学习活动,如“推车比赛”或“扔球比赛”,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摩擦力和重力a) 引导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物体受到摩擦力时的运动情况。

b) 借助实验或示例,让学生实际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c) 通过简单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受到重力时的运动情况,并与其他力进行比较。

5. 总结和应用a) 让学生总结所学的力和运动的知识,编写一份学习笔记或知识卡片。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如何利用力推动自行车前进。

c) 设计小练习或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力与运动的理解程度。

【教学方法】1. 图片和实例引导:利用图片和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实验和示意图演示:通过实验和示意图演示不同力对物体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力与运动的理解。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8《力与运动》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8《力与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第三单元常见的力8 力与运动1、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可以转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

2、懂得物体运动状态的转变离不开力。

3、通过试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懂得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

4、通过试验,争论磁力能否转变钢珠的运动方向,懂得力能够转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5、连续培育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疏力的作用,通过试验探究力能够转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教学难点通过试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探究磁力能否转变钢珠的运动方向。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试验探究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活动一:生疏力1、出示课本 23 页的一首诗。

你看得见力吗?你看不见,我也看不见。

但我知道,当降落伞从空中飘落时,那里有力。

你看得见力吗?你看不见,我也看不见。

但我知道,当汽车在大路上行驶时,那里有力。

……2、学生自由朗读小诗,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想一想,在这首小诗中,作者从哪里看到了力?从降落伞在空中飘落、汽车在大路上行驶中看到了力。

3、除了这些,我们还能从生活中的哪些东西身上看到力?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看到的力。

4、出示课本 24 页的五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图中看到力吗?预设:图 1,使运动中的自行车停下来,需要力。

图2,使风车运转起来,需要力。

图 3,磁力小车拐弯,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完成。

图4,让皮球弹起来需要力。

图5,潜艇浮出水面也需要力。

5、教师引导:从刚刚大家列举的很多例子中,我们觉察物体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转变需要力的作用,那么到底是什么力呢?力又有什么作用呢?6、出示课本 24 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转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

物体运动状态的转变离不开力。

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力,力有什么作用。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帮助学生回顾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加速度、摩擦力、重力等。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运动和力的关系(加速度、摩擦力、重力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运动和力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

2. 通过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导: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讲解牛顿三定律的定义、含义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力和运动关系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探讨加速度、摩擦力、重力等概念。

5. 汇报总结: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案细节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适当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的图片和动画。

3. 参考资料:牛顿三定律的案例和应用实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第二课时:讲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第三课时: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教案标题: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知道力的作用和种类。

3. 理解运动的三要素。

4. 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5分钟)1. 准备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图片和玩具,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

2.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力的种类: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

4. 运动的三要素:物体、力、运动状态。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探究力的作用- 准备一块光滑的桌面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用手控制力的大小,尝试将书从桌面上推动到桌边。

- 学生记录推动的结果,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实验二:探究力的种类- 准备一本书和一条绳子- 要求学生用绳子拉书,用手推书,比较拉力和推力对书的作用。

- 学生总结拉力和推力的区别和作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回答问题:-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力?- 有哪些种类的力?-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如何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和种类,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更多运动和力的例子。

2.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运动和力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认识不同种类的力以及运动的三要素。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最新范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最新范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最新范文【导语】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物体受到力(合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方向,或大小,或方向)改变.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我们的小缆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过程与方法: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3、学生交流讨论: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7、学生实验8、交流汇报四、小结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学生讨论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1、发现问题.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学生比赛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3、实验验证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4、解释说明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四.小结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过程与方法: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2、学生实验、解释.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二、安装小车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3、学生动手操作.三、用气球驱动小车1、调试小车.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1)讨论测量方法(2)测量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4、实验.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1)学生汇报(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四、小结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测量力的大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二、认识弹簧测力计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1牛=100克力三、使用弹簧测力计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出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5、交流汇报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四、制作弹簧测力计1、讨论制作方法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揭题:运动与摩擦力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2、学生交流、讨论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记录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2、设计对比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五、小结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滑动与滚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过程与方法: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三、制作滚珠轴承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四、小结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运动与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过程与方法: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4、学生讨论交流.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3、学生探究.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1)刹车:增加压力(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四、小结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制作小赛车.情感、态度、价值观: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2、学生介绍.3、揭题: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1、提问: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出示“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和赛车的图片.2、提问: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3、学生观察、讨论.4、交流汇报.(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1、过渡提问: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3、出示挑战任务(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4、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2、测试、比赛.五、小结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doc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8058字]编辑推荐:下载Word文档。

科学小学四年级力和运动教案

科学小学四年级力和运动教案

科学小学四年级力和运动教案【科学小学四年级力和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解力对于物体运动的作用;2. 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种类和测量方法;3. 了解物体受力后的运动变化,认识力对物体的影响;4.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力的概念和种类;2. 力对物体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小车、弹簧秤、砖块、滑轮、细绳等;教学素材:图片、动画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师生对话:老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力吗?力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呢?学生:...老师:很好。

力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物理量,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对物体产生运动或变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力和运动的知识。

2. 观察实物:老师出示一根弹簧,让学生自由观察、摸索。

Step 2 探究实验1. 实验一:力的分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实验:a) 在桌上放一本书,请同学们推动书本,观察推动时的感受。

b) 然后每位同学观察其他同学推动书本,看看书本是如何移动的。

c) 学生们回到座位上,思考并讨论推动书本时的感受和观察结果。

2. 实验二:力的测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实验:a) 每位同学分别拿起一本书,感觉书是轻还是重。

b) 学生们回到座位上,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每个人拿起的书都不一样重。

Step 3 理论知识解析1. 力的概念和分类a)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变形。

b) 探讨实验一的结果,引导学生归纳出力的分类(推、拉、打、托、挤等)。

2. 力的测量a) 弹簧秤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

b) 指出力的大小用单位牛顿(N)表示。

3. 力对物体的影响a)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二,讨论力对物体的影响。

b) 引导学生思考: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或变形程度会怎样?Step 4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图片或动画资料,进一步了解力的应用和作用。

力与运动(教案)科学四年级上册

力与运动(教案)科学四年级上册
这样得场景,他们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什么力有关?
(1)运动中的自行车为什么会停下来?
(2)潜水艇是靠什么浮出水面的?
(3)想让磁力小车拐弯,你会怎么做?
5.回答:这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都与力有关:
(1)刹车皮与轮辋间的摩擦力使运动中的自行车停下
来;
(2)水对潜艇的浮力使潜艇浮出水面;
(3)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磁力)使小车拐弯。
【板书设计】
3.1力与运动
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
【当堂检测】
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 )。
2.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 ),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 )
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 )。
3.拉力的大小( )影响小车前进的快慢。拉力大,小车前进( );拉力小,小车前进( )。
(3)再次让钢珠从斜面顶端滚下,观察并记录钢珠的运动路径。
3.思考:钢珠为什么会改变方向?
4.小结:钢珠改变运动方向,是因为磁铁对钢珠有磁力,
使钢珠的运动路径朝着磁铁的方向偏转。
五、拓展
拉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前进的快慢。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
2.学生回答:充气的皮球有弹性,拍球时地面对皮球的弹力使皮球向上弹起。用力越大皮球弹起得越高。
3.谈话:如今很多的旅游地都会举办风车节,你们
见过这样的风车风车通道吗?风车为什么会转动?
是什么让风车转动的有快有慢?
4.学生回答:风具有能量,风力使静止的风车转动起来;
风力的大小可以影响风车运动的快慢。
5.讨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生活中还有一些
7.小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

科学运动和力教案

科学运动和力教案

科学运动和力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培养幼儿观察和实验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参与科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各种车辆模型、重力小车、小球、斜面、拉力器等实验材料。

2、实验记录表、笔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幼儿兴趣。

引导幼儿观察各种车辆模型,发现它们的动力来源。

引导幼儿体验重力小车的运动状态,了解力对小车的运动作用。

二、引导发现,观察实验材料。

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引导幼儿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三、自主探索,尝试实验操作。

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尝试用不同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

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引导幼儿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感受,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拓展延伸,巩固知识掌握。

出示踢球情境,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更多与运动和力相关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探究。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自然界中的力和运动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自然界中的力和运动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自然界中的力和运动【教案一】认识自然界中的力和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

2. 能够区分不同的力和运动。

3. 掌握力和运动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 掌握力的定义及常见的力。

2. 理解运动的概念及运动的方式。

3. 掌握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实物模型、图片、PPT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师生互动:请学生们观察教室中的物体,有哪些是在运动的?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二、呈现(15分钟)1. 分享科学实验:使用实物模型进行示范,展示不同的力对物体的影响。

2. 使用图片或PPT展示不同的力和运动的实例。

三、探究(30分钟)1. 分小组讨论: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力和运动现象。

2. 小组交流: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力和运动现象。

四、总结(10分钟)1. 整理概念:与学生一起总结力和运动的定义及常见形式。

2. 引导思考:请学生们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拓展(15分钟)1. 引导探究:给学生们提供一些例子,请他们判断哪些是力,哪些是运动。

2. 学生表演:请几位学生站在表演台上,通过模拟不同力的作用,观察他们的运动变化。

六、达标检验(15分钟)1. 教师提问:随机抽取几个学生回答力和运动相关问题。

2. 练习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课堂延伸】参观体验型博物馆,深入了解自然界中更多的力和运动现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并能够举例说明。

但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力和运动的区分还存在混淆,需要在巩固相关概念的同时,提供更多实例让学生们进行观察和思考。

同时,在讨论环节的时间安排上,需要控制好学生的讨论时间,避免时间过长而导致课堂进度跟不上。

小学科学31力与运动(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力与运动(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力与运动(教案及反思)力与运动(教案及反思)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测量方法。

2. 能力与技能: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力的应用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规律的兴趣,注重团队协作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与分类2. 力的测量方法3. 物体的运动状态4. 力的作用和效果【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力的应用问题。

2. 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力的概念图片,引发学生对力的认知,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20分钟)1. 讲解力的概念和分类,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介绍力的测量方法,包括弹簧测力计和天平测量法。

三、实践操作与体验(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天平进行力的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影响,并讨论结果。

四、概念讲解与应用(30分钟)1. 讲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和效果,提供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力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解决力的应用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辅助手段】黑板、教具箱、弹簧测力计、天平、实验器材、图片等。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评价:对学生操作过程和数据记录进行评价分析。

2. 应用问题评价:对学生解决力的应用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进行评价。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侧重力与运动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力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力的应用问题。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教案I. 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力与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II. 教学目标1. 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关系;2. 掌握计算力的公式与单位;3. 能够解析力与运动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分析能力。

III.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分类- 力的定义和作用;- 力的分类和特点。

2. 运动的分类和相关概念- 运动的定义和描述;-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等;- 运动的相关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 力的计算- 力的计算公式:F=ma;- 力的单位及其换算。

5. 力与运动问题的解析与应用- 分析力与运动问题的步骤;- 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IV.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力与运动的规律和关系,提高他们的学科探究能力。

2. 模拟演示教学使用模型、图表等工具,模拟力与运动的过程,直观展示相关现象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或解决力与运动问题,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与解答设置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加深对力与运动的理解。

V. 教学活动1. 活动一:力的实验探究学生进行不同力的实验,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讨论实验结果。

2. 活动二:力的模拟演示老师利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的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

3. 活动三:力的计算实践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计算相关力的大小,并进行单位换算。

4. 活动四:力与运动问题解析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力与运动问题,通过讨论和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力与运动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力与运动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力与运动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力,能够简单描述力的作用;2. 了解常见的力;3. 掌握力的方向和力的大小的概念;4. 了解物体的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2. 实验工具:弹簧测力计、小汽车模型、纸片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力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注意和思考。

例如,抛掷物体、推动物体等。

Step 2:概念讲解1. 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力是一种物体相互作用的表现,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方向或形状。

2. 与学生一起探讨力的种类,如推力、拉力、重力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方向和大小。

举例让学生推测力的方向,并通过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Step 3:实验探究1. 给学生提供一辆小汽车模型和一张光滑桌面上,让学生尝试用手推动小汽车。

观察小汽车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使小汽车运动。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使用纸片提供不同的阻力,观察小汽车在不同阻力下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发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Step 4:巩固和拓展1. 通过课件演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对物体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力的应用,如人行梯、蹦床等。

Step 5:概括总结与学生一起概括力与运动的关系,总结力的方向和大小的概念。

四、教学延伸:将力与运动的概念扩展到其他实例,如水流推动船只、风力推动风车等。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其他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力的方向和力的大小的概念。

同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兴趣。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力与运动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和运动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

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
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

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

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正确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

投影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
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

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

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

确定教学目标
导入课题
提供感性材料
分析推理
形成定律
反馈强化
巩固应用
小结综合
朱红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