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功能评定17254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0c0b16d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b.png)
一侧下肢,足跟先后放在对侧下肢的膝部和趾上。
11.旋转试验 嘱患者上肢在身体一侧屈肘90°,
前臂快速反复地作旋前、旋后动作。
跟-膝一胫试验
·下肢协调评定
12.拍地试验 足跟触地,抬起足尖,做拍地动作,可以双足同时或分 别进行。
13.拍手试验 嘱患者屈肘,前臂旋前,用手拍膝。可以双手同时或 分别进行。
协调功能评定
一、理论基础
(一) 概述
· 定义 协调是指人体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相互配合,进行平
稳、准确、良好控制的运动能力。协调运动的特征为适 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力量及达到正确的目标。 协调是完成精细运动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
·协调障碍的机制
协调运动需要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和运 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协调控制的为小脑、基 底节和脊髓后索等。感觉系统中前庭神经、视神经、 深感觉等在运动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上述结 构发生病变时,协调动作即会出现障碍。
2.指一指试验 嘱患者伸直示指,屈肘,然后伸直前臂以示指触碰对面检查者的
示指。分别在睁眼和闭眼时进行试验。若总是偏向一侧,则提示该侧小脑或迷路 有病损。
3.肢体放置 嘱患者将双上肢前屈90°并保持,或让患者将膝伸直并保持。
·上肢协调评定
4.轮替试验 嘱患者屈肘90°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转动(也可以
·共济失调
5.辨距不良:对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判断失误,达不到目标或 超过目标。
6.肌张力低下:肢体被动抬起后,突然撤除支持时,肢体发生坠落。 7.书写障碍:患者在书写中不能适度停止,往往出现过线,画线试验(+)。 8.运动转换障碍:模仿画线异常。 9.协同运动障碍:包括起身试验、立位后仰试验(+)。 10.其他:包括眼球震颤、构音障碍。
第二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第二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04a1af3d3186bceb18e8bb4a.png)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测试法
【静态平衡】
患者单腿站立,另腿悬于一侧,双手叉腰,让患者保持10秒, 另侧下肢再重复相同动作,此方法可测试患者的直立平衡; 患者用健腿站立,将另腿放置于健腿的内侧膝关节部位,双 手交叉放在腰部,指示患者闭眼,然后将负重腿的足跟抬起 离开地面并尽可能长时间保持此体位不动。治疗师应准确记 录下患者保持的时间,以记录评定情况; 患者一足立于棍上(尺寸3cmX3cmX32cm),可与棍的 纵轴方向交叉,也可与棍的纵轴方向平行,测试患者是否能 保持此体位。
精细运动为小肌群参与的动作。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 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
14Leabharlann 协调功能的评定协调功能障碍又称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不同 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小脑病变影响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造成步态、 姿势和运动方式异常,表现为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 姿势性震颤、轮替运动障碍、运动分律。
23
协调功能的评定方法
固定或保持肢体位置 包括上肢坠落试验和下肢坠落试验。 上肢坠落试验,被检查者取坐位或立位,检查者使 其上肢向前保持水平位,突然松手观察肢体坠落情 况。 下肢坠落试验,被检者取仰卧位,屈膝,足跟着床, 突然松手观察肢体坠落情况。
画一个圆圈 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
10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仪器评定
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来评定躯 体感觉、视觉、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控制的作 用与影响,其结果以数据与图的形式显示。能精确 的测量人体重心位置、移动的面积和形态,评定平 衡功能障碍或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可评定康复治疗 的效果,同时,也可用作平衡训练。
试题《康复评定》第五章协调功能评定
![试题《康复评定》第五章协调功能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65624f1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6.png)
试题《康复评定》第五章协调功能评定第五章协调功能评定一、名词解释1.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2.共济失调: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从事随意运动,需在大脑皮质、基底节、小脑、前庭迷路系统、脊髓后索、视觉等共同作用下,依靠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相互协调完成,其中任何部分损伤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和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三种类型。
3.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的姿势下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姿势、平衡的运动的成份。
主要包括粗大运动。
4.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时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运动的成份,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检查。
5.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多由中枢神经的传导本体感觉纤维(脊髓后索为主)、小脑、基底节、前庭器官及核的病变引起,临床表现各有异同。
二、填空:1.协调运动评定方法包括、。
非平衡协调检查、平衡协调检查。
2.协调是指人体进行运动能力。
协调障碍是用于描述以、和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能力。
平稳、准确、有控制的。
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
三、问答题1.协调评定着重检测哪几方面的能力?答:协调评定着重检测以下几方面能力:①评定对抗肌群间逆转运动的能力;②评定肌群共同协调地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③检查测定或判断运动的速度和距离的能力;④评定将肢体保持在某一位置上的能力;⑤评定维持平衡和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2. 试说明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
答: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标准是:0分不能完成活动。
1分重度障碍:仅能发起运动。
运动无节律性,明显不稳定,摆动,可见无关的运动。
2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
但动作慢,笨拙,不稳定。
在增加运动速度时,完成活动的节律性更差。
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7da765b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b.png)
灵活性:观察受试 者在完成指定动作
时的灵活性
评定工具
01
量表:如SF-36、 WHOQOL-BREF等
03
问卷调查:如生活满意度调 查、心理健康调查等
02
仪器:如平衡仪、步态分析 仪等
04
访谈: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访 谈,了解其生活状况和需求
评定流程
确定评定目的: 明确评定的目的 和需求,如康复 治疗、运动表现 等。
2
评定结果分析
协调能力
01
评定方法:采用标准化测试 方法,如平衡测试、协调测 试等
03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健 康状况、运动经验等因素对 协调能力的影响
02
评定结果:根据测试结果, 分析受试者的协调能力水平
04
训练建议:根据评定结果, 为受试者提供针对性的协调 能力训练建议
平衡能力
01
静态平衡:站立、坐立等 静态姿势的平衡能力
02
动态平衡:行走、跑步等 动态姿势的平衡能力
03
反应平衡:对突然变化 的平衡反应能力
04
协调平衡:身体各部位协 调配合的平衡能力
05
平衡稳定性:在不同环境、 条件下的平衡稳定性
06
平衡持久性:长时间保 持平衡的能力
综合评价
评定结果:协调与平衡功能的综合 评价
评价标准:根据评定结果,分析协 调与平衡功能的优劣
职业培训
01 02 03 04
01
培训调与平衡的理论 知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03
培训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方式,如模拟操作、小组讨论等
04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考核和反馈,了 解员工在协调与平衡方面的提升情况
谢谢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https://img.taocdn.com/s3/m/c35e430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d.png)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协调能力的工具,通常使用从低到高的分级量表来对个体的协调功能进行评定。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示例:
1. 无法完成基本协调动作
2. 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基本协调动作
3. 能够完成基本协调动作,但缺乏流畅性和稳定性
4. 能够完成基本协调动作,并具备一定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5. 能够完成高级协调动作,具备较高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6. 能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完成高级协调动作
这只是一个示例,实际的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的分级和描述会根据评定工具和评估者的要求而有所调整。
此外,在实际评估中,评定者可能会根据个体在不同协调动作上的表现进行打分,并综合考虑各项指标来确定最终的评级。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cfff145a0912a216147929fa.png)
平衡反应检查内容如下: (一)卧位倾斜反应:俯卧位、仰卧位 (二)膝手位反应 (三)坐位平衡反应 (四)跪位平衡反应 (五)迈步反应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1、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2、稳定极限由小变大 3、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4、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从睁眼到闭眼 6、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二、逐步提高难度的训练方法
(一)扩大稳定极限 (二)干扰视觉输入 (三)干扰躯体感觉输入 (四)改变活动的复杂程度 (五)实施干扰
(一)扩大稳定极限
患者的异常姿势得到纠正,身体的稳定性增加 后应进行扩大身体稳定极限的训练,即身体摆动或 重心转移的训练。
(二)干扰视觉输入
减少视觉输入 ,如戴墨镜 阻断视觉输入, 如闭眼或戴眼罩 输入不确定的信息 如墨镜上涂液体石蜡或 透过棱镜看事物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
平衡是人体保持姿势与体位,完成各项日常生 活活动,尤其是各种转移动作、行走以及跑、跳等 复杂运动的基本保证。
平衡功能的康复训练是物理疗法的重要工作内容
平衡功能评定是制定平衡功能计划的重要步骤
概述
基本概念 平衡( balance)是指物体 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 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 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 定律)。
•闭目站立
•两脚一前一后站立
•双脚并拢站立
•单腿站立
结果分析
0~20分:提示平衡功能差,患者需坐轮椅; 21~40分:提示有一定的平衡能力,患者可在辅助下步 行; 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患者可独立步行; <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
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b31b08f6dd88d0d232d46a57.png)
三、共济失调的症状
小脑共济失调---症状以四肢与躯干失调为主,受 试者对运动的速度、距离、力量不能准确估计而发 生辨距不良、动作不稳,行走时两脚分开较宽、步 态不规则、稳定性差,即醉酒步态。
基底节共济失调---此类病变的受试者主要是肌张 力发生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震颤、肌 张力过高或低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多。
②姿势性:做某种姿势时出现震颤:如伸双 手时,手不停震颤;坐位时头颈不停摇晃
③静止性:静止时有震颤,活动后减轻。
4.轮替动作障碍:快速重复动作不良。即完 成快速交替动作有困难,表现出笨拙、缓慢
5.辩距不良:对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和 范围判断失误,结果达不到目标或超过目标 如用患侧手拿杯子,手在杯子上方摆动就是 拿不到。
(二)不随意运动---清醒状态下出现的不 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
1.震颤:见于帕金森病患者;当肢体处于固 定姿势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精神紧张 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出现在上肢者呈拇指与其他二指交替屈伸, 拇指内收外展样的搓丸样或点钞样动作。
2.舞蹈病:为一种无目的,无节律,无规则 的动作。表现为面、舌、唇、全身或一侧肢 体的远端出现无次序不连续的突然运动。
功能障碍的原因; 为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
疗效进行评估; 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六、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 ①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②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③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④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⑤睁闭眼时有无差别; ⑥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控制细小物品的能力
二、分类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 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 重要的作用。
7.1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7.1协调功能评定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1ac238efd0a79563c1e72a0.png)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一.概述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速度和距离,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
协调障碍即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
又分为三种类型:
1.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辨距不良、轮替运动障碍。
2.基底节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改变和随意运动障碍。
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本体觉障碍,受视觉影响明显。
二.评定步骤
我们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
1.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2.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3.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4.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5.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
6.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三.协调评定方法
包括
1.观察法
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2.协调试验
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平衡性协调试验主要包括睁闭眼单双足站立、不同路线步行等。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主要包括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轮替试验等。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评分4分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评分4分](https://img.taocdn.com/s3/m/5a8e461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8.png)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评分4分
摘要:
1.协调功能评定标准的重要性
2.评分4 分的含义
3.协调功能评定标准的具体内容
4.如何提高协调功能评定标准的评分
正文: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评分4 分,意味着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或者行业中,该标准的协调功能表现较为优秀。
协调功能通常是指一个系统、组织或个体在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时,通过调整自身结构和功能,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能力。
在评定标准中,评分4 分代表着该系统、组织或个体在协调功能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组织结构、沟通机制、资源配置、适应能力等方面。
这些方面在评定标准中都有详细的指标和要求,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分,可以综合评价一个系统、组织或个体在协调功能方面的表现。
如何提高协调功能评定标准的评分呢?首先,需要优化组织结构,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顺畅,信息流通无阻。
其次,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效率,减少误解和冲突。
再次,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各个部门和员工能够获得所需的支持,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
最后,提高适应能力,鼓励创新和变革,使系统、组织或个体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总的来说,协调功能评定标准的评分4 分,是对一个系统、组织或个体在
协调功能方面表现的高度认可。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32fd00b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d.png)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是一种对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平衡和协调是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对于日常生活和运动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估个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运动表现和可能存在的障碍,从而为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和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一、平衡功能评定方法1. Berg平衡量表:该量表是评估老年人平衡功能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包括14个项目,涵盖了静态和动态平衡的各个方面。
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任务下的表现,如站立、转身、闭眼等,可以评估其平衡能力的好坏。
2. Timed Up and Go(TUG)测试:TUG测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评估老年人行走和转身能力的方法。
被测者从坐姿起立,行走3米,然后转身回到椅子上坐下,计算整个过程所需时间。
时间越短,说明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越好。
3.单脚站立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一个脚上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平衡。
正常成年人应能够在闭目的条件下,至少保持30秒以上。
如果个体在闭目条件下不能保持平衡,说明其平衡功能存在障碍。
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1.网球抛投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用右手连续抛投网球,持续时间为30秒。
然后再用左手进行相同的测试。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抛投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评估其手眼协调能力。
2.直线行走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一条直线上尽可能快地行走。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步态和身体姿势的稳定性,可以评估其协调能力的好坏。
3.小球传递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两手之间传递一个小球,同时进行看、想、传三个动作。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传球准确性和速度,可以评估其手眼协调和反应能力。
三、评定方法的应用价值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制定康复计划:通过评定个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以了解其存在的障碍和运动表现,从而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康复措施,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4d4030bfb14e852458fb57f8.png)
平衡性协调试验常用方法
(一)立位保持与立位平衡 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 2、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 3、双足站立:足趾碰及另一足足跟的站立 4、单足站立 5、站立位,上肢的位置交替的放在身旁、头上
方或腰部 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的使患者失去平衡 7、弯腰,返回直立位 8、身体侧弯 9、站立位睁眼和闭眼
脑变性、多发性硬化等常导致小脑共济失调
表现以四肢与躯干失调为主,患者对运动的 速度、距离、力量不能准确估计而发生辨 距不良、动作不稳,行走时两脚分开较宽 、步态不规则、稳定性差,即蹒跚步态。
基底节共济失调
基底神经节是位于大脑皮质深部的一组核团,在 复杂的运动和姿势控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生儿窒息、帕金森病、脑动脉硬化、基底节 血管性病变、氯丙嗪药物反应等常导致基底节
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 身体平衡发生障碍,这种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 调。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包括小脑、基底
节和脊髓后索。根据部位的不同,共济失调分为小脑共济 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小脑共济失调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维持身体的平 衡和调节随意运动。小脑肿瘤、酒精中毒性小
协调运动
分类:
⑴粗大运动: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的保持、平 衡等,如翻身、坐、站灵 巧性、控制细小物品的能力等
协调运动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 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重要 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 便产生了制动作用。
Q:
患者,男,67岁,因脑卒中入康复科治疗,主要 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不自主运动增多,
其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个部位病变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Ⅹ.
向侧方迈步和交叉前行
Ⅺ.
跳跃行走,退步向后走货变换速度行走(可加重协调障碍)
Ⅻ.
维持两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闭眼时若患者不能保持直立位为Romberg征阳性
试验评分为:5分-正常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缺陷
明显,动作慢,笨唑和不稳定,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 1分—不能活动,以上试验均分别评分记录
Ⅸ.轻叩足 Ⅹ.交替跟膝径试验
患者坐着,足及地,让他用足跖球轻扣地板,膝不能抬起,足跟不能离地 患者仰卧,让他用对侧下肢的足跟交替地触本侧的膝、胫骨和踇跖
Ⅺ.上、下肢绘一圆或8字形 患者用上或下肢在空气中绘一圆形或横8字形,下肢进行时可采仰卧位
Ⅻ.固定或位置保持
患者将手保持在向前水平伸直位,或者 将膝保持在伸位
Ⅲ.指对指试验 Ⅳ.交替指鼻和指指试验 Ⅴ.对指 Ⅵ.团抓试验 Ⅶ.旋前、旋后 Ⅷ.轻叩手
定距离、方向改变时患者的上述能力 让患者两肩外展90°,两肘伸展,然后双手向中线靠近,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 让患者交替地触鼻尖和评定者的食指尖,后者可改变方向和距离 让患者将拇指尖一次和其他的指尖相触碰,速度可逐渐增加 交替地用力握拳和充分伸张各指,速度可逐步增加 臂紧靠躯干,肘曲90°,掌心交替地向上和向下,速度可逐步增加 屈肘,前臂旋前,在膝上轻叩手
辨距不良 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 的运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 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 它。
眼震 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意向震颤 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 有目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 近靶时颤动更明显。
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 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编辑版
9
协调试验
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一)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 以及静和动的成分。 参见平衡功能评定目测平衡评定法
分级 1.
内容 在正常舒适的位置上维持站立位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与共济失调
编辑版
1
协调与协调运动
协调(coordination)是完成平稳运动,准确和控 制良好运动的能力。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 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 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 小脑便产生了制动作用。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 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编辑版
10
(二)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 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成分。
试验名称
具体方法
1.指鼻试验 Ⅱ.指向他人手指的试验
让患者肩外展90°伸直肘,食指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 面对面。评定者将食指举在患者面前,让患者用她的食指尖触评定者食指尖,评定者科变化食指位置,以评
编辑版
5
协调功能分级
I级:正常完成。 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
度和技巧稍有差异。 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
笨拙、明显不稳定。 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V级:不能完成活动。
编辑版
6
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 ①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②运动是否精 确、直接、容易反向做;③加快速度是否影 响运动质量;④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 运动;⑤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 量;⑥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试验评分为:5分-正常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
缺陷明显,动作慢,笨唑和不稳定,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 1分—不能活动,以上试验均分别评分记录
所有试
验应先在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
失平衡 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 剧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编辑版
4
协调评定的目的
协调评定的目的是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 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 动的能力;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 及引起协调功能障碍的原因;为康复计划的 制订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 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此类受试者不能辩别肢体的位 置和运动方向,行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 落地不知深浅,抬足过高,跨步宽大,踏地加重, 而且需要视觉补偿,总看着地走路,闭目或在暗处 步行时易跌倒。
编辑版
3
常见表现
协同不良 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 导致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
编辑版
2
共济失调
小脑共济失调 症状以四肢与躯干失调为主,受试 者对运动的速度、距离、力量不能准确估计而发生 辨距不良、动作不稳,行走时两脚分开较宽、步态 不规则、稳定性差,即蹒跚步态。
基底节共济失调 此类病变的受试者主要是肌张力 发生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 力过高或低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多。
Ⅱ
两组并拢维持站立位
Ⅲ.
一足在另一足前方(足尖靠足跟)维持站立位
Ⅳ.
单足站
Ⅴ.
站着,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腰部等
Ⅵ
外力突然将患者轻轻推离平衡点(注意保护患者
Ⅶ.
维持站立位并交替躯干前屈和返回原位,维持站立位并交替两侧侧屈躯干
Ⅷ.
沿直线走,一足跟直接在另一足足尖之前
Ⅸ.
沿地上标记出的圆圈或8字形走
编辑版
7
协调评定方法
一、观察法 二、协调试验
编辑版
8
观察法
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正常协调功能的人群应具有 以下特征: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具有良好的平衡反 应能力;当固定身体的某一部位时,具有能使身体 的其它部位完成平滑、顺畅运动的能力;观察受试 者在各种体位和姿势下的启动和停止动作是否准确、 运动是否平滑、顺畅。有无震颤。如让受试者从俯 卧位翻身至仰卧位,或从俯卧位起身至侧坐位,然 后进展至四点跪位、双膝跪位、单膝跪位、立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