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的特征与功能

合集下载

美育

美育

3、西方古代美育思想
缪斯是艺术美女神,古希腊重视人体美。 柏拉图主张通过艺术美(音乐)和自然美培养人 们热爱美和容美于心的好习惯。 亚里士多德:音乐的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作 用

4、西方近代美育思想

席勒主张用游戏活动(审美活动)克服由于感性 冲动和理性冲动分裂造成的人性创伤。“只 有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 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美 育是“培养我们感性的精神力量的整体尽可 能和谐”席勒上承康德下启马克思。
(二)美育的功能

人在审美活动有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形成新 的审美观,新的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契机, 最大限度的发展人的精神道德力量和创造力 量。
1、陶冶情性



审美欣赏是能够使人超脱,但不是逃避。 欣赏美的事物能让人感到安静、愉快,能洗净人身 上的世俗气而获得精神升华,积淀审美素质。 审美活动能使心灵得到荡涤和净化,从而培养出一 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美育是一种身心陶冶,是人性的自我品味和人格的 陶塑:一方面侧重于把感性的人塑造成理性的人; 另一方面侧重于将单向度机械枯燥的人塑造成完整 的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一)美育的由来

1795年德国戏剧家诗人席勒发表了一部重要 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在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 美育的性质、特征、作用等理论,被公认为 “一部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1、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孔子诗教、乐教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 以艺为手段。 A、“兴于诗”:因为《诗经》是百科全书,知识 是美德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兴于诗;塑造生命活力 B、“立于礼”:就是要诗教乐教把人培养成符合 礼的要求的人,从而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治理中。 C、“成于乐”:通过集诗乐舞于一身的“乐”, 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培养高尚审美趣味和审美能 力。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教育美无处不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引发了社会、专家的讨论。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这里也冒昧的浅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见解: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的审美标准和底线在报警了。

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在大打折扣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在退色。

无数人在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提高学生审美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不可分的,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只有做到了“真、善、美”才能保证美育的动人性,纯洁性,审美素养是脱俗的、是没有公利性的,、是纯粹的、高尚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

人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

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

外表的美,是经不起风雨的、是坛花一现、是没有灵魂的,而内在美是一种修为,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供养。

所以只有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改进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呢?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而提高人文素养又是提高学生审美的必经之路。

改进美育教学要以感动人性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来体现“真、善、美”。

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美的教育本来就是在情感世界里寻找记忆,让个体的情感与心灵发生碰撞而产生灵魂的火花来修炼个体。

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的效果是“煽情而动”或者说是“动之以情”。

美育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

美育无处不在,所以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

《美学》第七章 美育

《美学》第七章 美育
⑻心理平衡功能。指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娱乐,是主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衡。如观赏喜剧可以冲淡人们的郁闷心情,保持情绪的稳定。
⑼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并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如小说《人到中年》引起领导人对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从而制定了新的政策。
⑽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如在唐代与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交流中,诗歌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⑵它轻微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刚才明明使人觉得很亲切、很美,可是转眼之间,又会给人另一种感受,真令人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叹。
⑶它的差异性特别大,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明明是同一个对象,可是由于各人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个人的感受也会很不一样。
⑷当然,我们说不易把握,并不是意味着不能把握,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⑾商业广告功能。这是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在现今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兼具审美与商品两重价值,商业广告功能即源于此。
简述美育与智育的关系。
答:美育与智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⑴美育与智育有着根本的区别。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智育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系统为教育内容,美育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内容,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美育直接与需要、愿望、冲动、快乐、悲痛、幸福等个体生命的状态相联系,并以个性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借助于审美的途径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缺乏内在的自发性。

简述美育的特点

简述美育的特点

简述美育的特点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美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形象性:美育是通过感性形象来进行的,它通过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知的形象来感染和教育人,引发人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2. 情感性: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 自由性:美育是一种自由的教育,它不强迫人们接受某种观念或思想,而是通过美的形象来自由地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让人们自主地感受和领悟美。

4. 普遍性:美育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教育,它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也适用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仅适用于青少年,也适用于成年人。

5. 实践性:美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它不仅要让人们欣赏美,还要让人们创造美,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育是一种全面的、多元化的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和情感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融于幼儿生活

美育,融于幼儿生活

美育,融于幼儿生活美育,是指通过对美的认知、理解和欣赏,促进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人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幼儿教育领域,美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应该融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美育的重要性美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幼儿时期正是审美敏感期,幼儿对于美的感知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因此在这个时期进行美育教育尤为重要。

美育能够引导幼儿感知美的事物,激发幼儿对美的热爱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美育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美育能够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给予幼儿美的启发,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状态。

美育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美育与幼儿生活的融合美育不仅仅是个别的教育活动,更是融入幼儿生活的一种态度。

幼儿美育应该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下面就介绍一些美育如何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

1. 美育与游戏游戏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游戏中,可以融入各种美育元素,比如通过游戏中的美术活动,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通过音乐游戏,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好,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感;通过戏剧游戏,让幼儿体验戏剧的魅力,激发他们的表演兴趣。

在游戏中融入美育元素,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和智力发展,更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艺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美育融入幼儿生活的重要方式。

通过艺术活动,可以让幼儿接触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让幼儿感受不同形式的美。

11第十一章 美育-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11第十一章 美育-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第十一章 美育
• 美育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区别主要在于美学是侧 重理论,而美育侧重于践行。美学对于美育的意义,就是 提出美育所要践行的目标。也就是说,通过美学的研究, 能理解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了解审美活动对于人类和社会 的意义。而对美育的重视,则是看到了美学研究所提出的 目标要通过美育来实现。因为美育既是审美方式的教育活 动,又是教育方式的审美活动。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美学家与艺术家们纷纷呼吁恢 复美育的地位,引起了有关领导的关注。经过20多年的努 力,1999年3月中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同年6月召开的第三 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正式列入素质教育 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节 三、美育的特性
• 首先,从施教手段来看,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也就是 说,美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施行,而作为这种媒介, 必定是审美对象。
• 其次,从受教者的受教方式来看,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也就是说,美育要激发起受教育者感情的活动,并通过情 感的体验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 其三,从受教者产生的受教效果来看,美育是一种快乐 的教育。
• 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艺术活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且对于物质生产活动意义也十分重大。
第二节 二、陶冶性情
• 美育由于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是让人进入审美活动之中, 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与体验中获得愉快的感受,才能对人 的性情起作用。
• 美育对人的情感的培育与陶养,不仅要使人的情感趋于 丰富与纯洁,还要使人获得对事业的巨大激情与动力,这 也是美育的特殊目标之一。
第二节 美育的功能
• 一、培养审美能力 • 二、陶冶性情 • 三、完善人格 • 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的基本特点

美育的基本特点

美育的基本特点
美育是以美术为主要手段的艺术教育形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美育通过多种形式,如绘画、雕塑、手工、设计、音乐等,涵盖了广泛的艺术领域,以及相关的知识、文化、历史等方面,使学生在感性体验的同时,也能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2. 强调审美教育: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
生自然地了解艺术产生的背景、社会意义和审美标准,并在教学中注
重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

3. 强调创造性:美育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
创造能力和表现力,引导学生通过艺术表达自我,发挥自身潜能。

4. 目的在于全面发展:美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旨在使学生在审美、思维、情感、表现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提高
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5. 科学化与系统化:美育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注重
科学性和系统性,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并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需求。

举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征

举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征

举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征美育是指通过艺术和文化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是培养人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过程。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举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征。

1. 多元性:美育的目标是使人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例如,在美育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油画、素描、水彩画等,并通过实践来培养自己的艺术才能。

2. 创造性:美育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绘画、雕塑或音乐演奏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3. 情感教育:美育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培养人们的情感丰富性和情感表达能力。

例如,通过欣赏音乐、观看戏剧或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个体差异:美育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进行学习和实践,以发展自己的个人才能。

5. 跨学科性:美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为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学习机会。

例如,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几何学、色彩学等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6. 跨文化性:美育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例如,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7. 社会意义:美育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益,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8. 持续性:美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例如,艺术家需要不断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9. 公平性:美育应该普及到每个人,不论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

例如,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艺术。

10. 实践性:美育注重实践,通过实际的艺术创作和表演来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大学美育学习资料总结

大学美育学习资料总结

绪论一、什么是美育?美育是指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审美与美感审美:人感受、体验、判断、评价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

美感:人从对象中发现、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后激起的肯定性评价和正面情感。

详细定义美育:是运用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美的成果,对人自身进行美化的教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是审美主体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以生动直观的形象为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韵,以激发情感,陶冶性灵,培养情操,追求理想为特征,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也就是说,美育是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鉴赏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对象,运用各种审美方式来熏染感化人,升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纯净人的灵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丰富人的本质,以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美育的发展(一)美育在中国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前•我国较早提倡美育的学者是王国维(1906)。

王国维简介•1877年,(光绪三年)出生,世代清寒,幼年苦读。

•22岁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甲骨文、金文、汉简)。

•1925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

新中国建立前他认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

¡±新中国建立前继王国维之后蔡元培1913年出任民国临事政府教育总长时,首次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为国家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956年:人民政府重视美育并有详细的明文规定。

1957年—1975年:“左倾”思潮影响,我国教育方针中没有美育的地位。

1976年—现在:逐步恢复了审美教育,并于1986年美育重新被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中。

(二)美育在西方的发展古代西方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的论著中。

美育概论

美育概论

美育概论绪论美育学主要探讨审美教育的性质、功能、任务、方法和途径,具有服务于完善人格塑造和素质教育的人文性和应用性。

一、美育学的历史与现状(一)美育学的历史1、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并不细致、充分,社会文化的实践活动、价值意识和学科也并不像当代那样有比较明确的分类界限。

由于古代没有把教育内容严格的按科目分开,也就不可能有相对独立的美育科目。

2、近代以来,社会文化活动和学科的专门化日益发达,与之相应,学校课程的专门化倾向也日益加强。

3、在中国,从周代开始就产生了文物兼备的教育思想,周成王有所谓“文武俱行,威德乃成”的思想;东周时期出现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包含了如今所说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因素。

4、在西方,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与灿烂辉煌的古典艺术创造相适应,美育是当时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现代意义上的美育理论则是在现在工业文明兴起后才形成的。

18世纪以后,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发展迅速,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力量,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密,劳动和教育也越来越专业化。

(二)我国美育学的现状从80年代开始,美育理论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与建国前的美育理论相比,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美育理论的哲学基础,着力阐述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方面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二,美育理论趋于系统化,出现了一批概述美育基本理论的著作。

这些著作各有特色,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那就是以美育本体论、美育功能论、美育过程论、美育实施论、美育方法论等几个方面构成美育理论的基本框架。

使我国的美育理论向深、广两个维度伸展,并形成了偏重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培养、偏重美育与德育相联系的民族特色。

第三,各类专题研究的兴起不仅把美育理论研究引向深入,而且也强化了理论的应用性。

第四,拓宽了美育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研究方法。

在吸收新方法方面,我国的美育理论研究将是大有可为的。

总之,与前一时期相比,这十几年来的美育理论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美育学体系正在形成之中。

举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征

举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征

举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征美育是指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艺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素养,使其能够欣赏、理解和创造艺术作品。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列举美育的基本特征。

1. 多元性:美育应该包括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如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绘画、音乐乐器、舞蹈等,从而培养多样化的艺术才能。

2. 综合性:美育应该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将艺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音乐和数学的关系,了解音乐中的节奏和音高与数学的关系。

3. 个性化: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点和创意。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情感性:美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用艺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音乐、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5. 实践性:美育应该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艺术创作过程,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和创作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绘画比赛、音乐演奏会等活动,锻炼自己的艺术实践能力。

6. 感知性:美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观察、倾听等方式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艺术展览、听音乐会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艺术感知能力。

7. 交流性:美育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艺术交流和合作,让学生能够互相借鉴和学习,共同进步。

例如,学生可以组织艺术团体或参加艺术交流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艺术成果。

8. 培养性: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艺术作品中的道德教育内容,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9. 开放性: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积极探索和创造艺术作品。

什么是美育

什么是美育

第四章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美育的内涵及其功能。

本章的难点是美育的现代转型,美育同艺术教育的关系。

理解美育的内涵,要紧紧抓住美育的作用过程特点、美育的实施效用、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理解。

从作用过程看,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审美形象来作用于人的感情,以情动人,使受教育者受到感染。

从实施效用来看,美育作用于个体的知、情、意,通过培养个体的知情意能力,进而生成和提高个体的符号实践能力。

从育人目的来考察,美育的目标使对人的全面塑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理解了美育的含义,对其功能就不难掌握了。

美育的功能体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文化建构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教材关于这个内容阐述较清晰,应认真领会。

关于美育的现代转型,指的是在现代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美育的现代使命定位,这是比较难的问题。

要理解这个问题,应从提出现代美育问题的背景、“美育”概念在中国的提出以及美育的现代性进程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鸦片战争终结了古典性文化的进程,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输入,开始了现代性文化建设,而建构中国现代人格成为现代性工程的核心任务,这是美育现代使命定位的现实背景。

美育在中国的出现其目的是以美养善,中国现代美育观从西方的美育观念中吸取了理论资源,初步奠定了德、智、体、美并重的基本教育体制格局,并将美育基本功能从传统的社会伦理规范附庸的地位逐渐剥离出来,树立起“审美无功利”的学说,为现代中国美育的使命定位作好了理论准备。

在此背景和基础上,美育完成了现代转型,扮演了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被赋予塑造符合新文化道德标准、科学标准和审美标准“新人”的现代使命。

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在传统美育理论中二者常常不分,而现在时代的“泛审美”特点使审美教育范畴大大扩展,艺术教育不再等同于审美教育,而是属于美育范畴内的一种类型。

第四章重要知识点西方美育观的演变柏拉图与“心灵的美化”亚里士多德与“净化”说贺拉斯与“寓教于乐”席勒与“游戏”说孔子的美育观孟子的美育观梁启超的美育观“美育之父”蔡元培美育的含义美育的特征“现代性工程”王国维与“趣味教育”现代中国美育的使命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的功能美育的层面美育的方法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1.理想人2.净化无害的快感寓教于乐3.xx审美教育书简4.xx君子5.饮冰室文集熏、浸、刺、提6.审美形象趣味性、感染性、多样性7.情感方面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8.以审美方式启蒙大众二、单项选择1.B.xx2.A,人的启蒙和解放3.c,西方早期社会4.D,启示5.C,xx三、名词解释“净化”说答:“净化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美育理论。

论美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论美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195文|岳 进论美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摘要:美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育的实施促进了德育、智育、体育等各方面均衡发展,并且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在各方面的认知水平与品位;另外,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并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意义一、美育的概念与原则1、美育的概念美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进行鉴赏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也常常被称作是审美教育。

高等教育中美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审美创造以及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提升,以促进其人格的健全以及整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美育需要通过艺术以及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为载体进行美的引导,现阶段高等教育中美育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艺术教育来进行的,在大学生整体的发展中,美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艺术教育在美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与方式。

美育的内在本质特征是在于其强烈的情感性。

在美育的发展历程中,因为不同的时代有着不一样的审美标准,也因此形成美育一定的功利性,并在不同的时代对其道德与伦理观起到制约作用;因为美育情感性的内在本质,也形成其超功利的内在美感,因而,美育的最终价值在于“至高的善”。

美育中强调的审美意识以及人生境界,在不同时代与地域都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

从这个角度上看来,美育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在高等教育中,美育的实施对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发展状态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因此,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高校教育中的美育是为培养学生心灵美以及行为美而服务的,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品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浅谈美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美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美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美育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美的感染和教育,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完善学生的智力结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既有教学内容的科学之美也有教学过程的艺术之美。

其美感能够引发学生的愉悦感、自由感和强烈的求知及探索的欲望,而这些炽热而积极的情感是学生步入智慧之门去追求真理的强大内驱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美的情感,就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以美为先导,将知识与教学赋予美的形态,例如美的语言表述、美的图像、美的学习氛围、美的活动方式,以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育除能引發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效应之外,还因美育具有形象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补的整体思维,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智力结构并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美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美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与善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美中寓善。

善在美的后面,是美的本质,无善则大失其美。

美育本身是以美促美的教育,通过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引导学生鄙视丑恶的事物,热爱美好的事物,帮助学生构建美好、和谐和完善的心灵大厦,这实质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人文教育。

二是美可促善。

美育以令人愉悦的形象,喜闻乐见的方法为人们所喜欢,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并追随美的内涵,这在教育教学中无疑会大大地加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在中学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内容。

既有对祖国山雄水美的描述;也有生态环境遭破坏及生态灾难警钟的敲响;还有关于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表达。

所有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促进学生责任感的增强,从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美育教育的功能与途径

美育教育的功能与途径

美育教育的功能与途径一、美育教育的目标首先,我觉得作为美术教育者,必须要有正确的美育教育目标。

也就是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人的问题,学生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身上充满活力,思维活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让他们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美育标准。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的美育教育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各种不健康的观念泛滥。

就学校教育来说,我们有时有意无意中忘掉了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有健全的人格、有爱心、有责任心的社会人,每个学生都是有不同的个性,长处和短处,只要教育得当,他们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美育教育就会有很大的空间。

二、充分认识美育的内涵与功能美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

审美能力的提高,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美术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有很强的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美育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感动很多人,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标准的制约。

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

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

一切优秀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

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美育教育作用。

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美育教育活动的特征。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加强学生美育观的形成美育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任何不切实际,大而空的教育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我们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偏重于专业知识,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往往没有对学生加强审美思想、审美标准、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追求引导和培养,导致很多学生也许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却思想狭隘、意识盲目,审美标准混乱,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出现很多问题,我们今天应该有很深的感受。

美育学的基本内容

美育学的基本内容

美育学的基本内容
美育学是研究美育的科学,即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为指导,研究美育的本质和特征,美育的任务和功能,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以及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的一门学科。

美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美育的本质和特征: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它通过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特征包括情感性、形象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等。

2. 美育的任务和功能:美育的任务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功能包括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文化传承、心理健康等。

3. 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美育的实施途径包括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等。

美育的方法包括欣赏法、表现法、创造法等。

4. 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传承和创新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美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美育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现代社会,美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总之,美育学是一门研究美育的本质、特征、任务、功能、实施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学科,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传承和创新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美育的功能性质和特征

美育的功能性质和特征

美育的功能性质和特征
美育是一种以美的理念为基础,以美的观念为核心,以美的实践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它的功能性质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育的功能性质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它旨在通过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从美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精神文化。

其次,美育的特征是强调审美的实践性。

它不仅要求人们从理论上认识美,而且要求他们从实践中体验美,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第三,美育的功能性质是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感。

它旨在通过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感,使他们能够从美的角度来感受和欣赏世界,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精神文化。

最后,美育的功能性质是培养人们的审美价值观。

它旨在通过培养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使他们能够从美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世界,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精神文化。

总之,美育的功能性质和特征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实践性、情感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精神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育的特征与功能
袁敬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 457000)
【摘要】美育,即通过审美育人,从而使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生美育观。

为了更好的把握美育这门学科,试论美育的特征与功能。

【关键词】美育;特征;功能
美育是以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各种审美现象为媒介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的情感来感动其心灵,从而内在地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及其精神品质,完善和健全和谐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的了解与把握这门学科,试图谈谈美育的特征与功能。

一、美育的特性
1、形象性
美育的形象性是和智育的抽象性相对而言的,也是由美的形象性所决定的。

美是直接的感知,是对那种浮现在眼前的形象的直觉把握。

例如,大自然中的高山流水,苍松翠柏;文学中的唐诗宋词和古希腊神话;绘画中的万马奔腾、齐白石的虾和西方蒙娜丽莎,米罗岛的纳维斯等等均以生动多彩多姿的美的形象,唤起我们的审美情感,使我们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2、趣味性
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进程对受教育者应具有的吸引力,使他始终对审美的创作与欣赏保持这浓厚的兴趣。

从主题方面看,美育的趣味性源自美对于个性差异的充分尊重,这并不是意味着放纵或容忍,而是一种积极的意义:它意味着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性情感生活需要;鼓励学生个性和独创性的充分发展。

从对象方面看,美育的趣味性来自美育的感性、形象性,美育进程始终伴随着生动可感的形象、始终伴随着对生病形象的体验。

3、情感性
美育的情感性也是以审美形象诉诸人的感官,从而激起人的情感体验与悟解,以陶冶情操、涵养性,从而完成和谐健全人格的建构,最终提升人生境界。

例如,席勒把美定义为“活得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其本意也是指美是生命的形象,他们的观点虽各有不同,却都充分肯定了神没对象的生命本质。

由此可见,美育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是指情感的形象化表现与体悟。

神没对象在本质上是情感生命的形式,它直接诉诸我们的审美创造力和欣赏力。

4、精神性
美育的精神性是指在审美教育中,虽然以审美形象诉诸人的感官,以情感体验感染激发人的心灵,但是美育的最终指向确是人的精神领地,而不是停留在感官享受上,更不是引向物质欲望追求上。

例如,当惊叹于歌特式教堂的高耸入云时,并不因为它能够提供给我们宽敞的住宿;当我们沉浸于《二泉映月》时,并不因为乐曲中流动的泉水能够止渴等等。

当我们面对这些让人沉醉的美时,我们感受到的是精神的震撼,得到的是灵魂的陶冶与净化。

美育从感性出发,而大于理性之巅,从形象感知开始,而终于精神自由之源地。

正是其超越性和精神性的体验。

5、全面性
美育的全面性并不是美育可以独自担负起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任务,而是指美育在促进
个性审美的发展的过程中,内在地包含着对个体诸心理功能与意识的全面开发,并使它们处于相互协调平衡的状态。

其实审美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复杂而综合的活动,它涵盖了极为广泛的生理、心里领域。

康德就把“审美判断”说成是“在心里诸能力的活动中的协调一致的情感”。

①席勒由此提出了美育的全面性,认为在美育的过程中,个性人格的分裂可以消除,以恢复到“人性整体的心境”。

因此美育最充分体现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想。

二、美育的功能
1、美育的表现方式: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长期以来,对美育的工具价值的确信,使美育自身在促进个性自由和人的解放中的作用,却往往被忽视了。

这是因为在审美教育活动中,美育被规定为一种提高教育功效的手段,而使美育失去了自身应该追求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看以往:其一,仅仅把美育当成完成社会教育的目的或灌输知识的手段,而忽视其本身应追求的宗旨就使美育变成德、智、体各育的附庸,使其陷入庸俗功利主义泥塘而背离追求人的解放的根本目标;其二,仅仅看重美育自身的目的而忽视其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导致了美育的空乏与抽象,停留在某种高远的向往而缺乏意义的深度和实验操作的基础,最终缺乏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而难于在教育实践中站稳脚跟。

我认为真正的美育精神应是现代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思想发展的产物,即以人的解放为宗旨,把美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理想境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美育作为外在手段和内在目的的统一。

2、美育的主体建构:立美与审美的同一
一般来说,在审美教育活动中,施教者教的活动应该是立美活动,受教者学的活动应该是审美活动。

②可以说,施教者与受教者、立美与审美之间的相互关系长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尤其在当今,随着人类对自身的深入,一方面作为世界民主化潮流所引起的审美教育领域对审美主体的呼唤,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训与受教、灌输与接收在审美教育领域越来越捉襟见肘,分科教学带来的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知识中心主义造成的高分低能,教师中心主义带来的师生对抗,学生不堪重负出现的厌学逃学、弄虚作假,无不表现出立美与审美的矛盾与冲突。

然而,作为真正的美育精神两者应是同一的。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无论是立美主体还是审美主体,都不能将对方作为异己的对象去认识、去作用,相反双方相互作用才是双方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塑造的重要方面。

3、美育形式的选择:表现和表演的化一
席勒指出:“在权力的国度里,人和人以力相遇,他的活力受到限制。

在安于职守的伦理国度中,人和人以法律的威严相对峙,他的意志力受到束缚。

在有文化教养的圈子里,在审美的国度中,人就只须以形象显现给别人,只作为自由的游戏的对象而与人相处。

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

”③这正是美育的精神所在。

但是长期以来,把审美教育活动简化为良好的外在风度、行为习惯的培养或与众不同的技能技巧、能力的训练,使美育成为个人适应社会,获得某种社会资格的教育。

这种在审美教育活动中重视外部形象的表演,忽视内在精神的表现,暴露了以往美育的无法避免的片面性,从而使本应是重面快乐和创新活动的审美教育活动成了一种单调而枯燥的苦役。

人的自我潜能的发挥和鲜活生命力的表现,不幸被尘封在充满虚饰的外壳之中了。

如何实现美育重视外在形象的表演与内在精神的整合,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综上所述,美育的当今困境可略见一斑,在当今文化急剧分化、多元文化价值观平分秋色的形势之下,在审美教育领域里,如何解决美育的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对立也显得异常尖锐激烈,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美育机制,以实现美育作为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表现,充分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育精神。

这正是当前美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建立一种真正符合文化发展的新美育精神的基础。

从而以使
整个人类“诗意的栖居”的人生美育为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上),第66-67页,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②转引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第51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席勒《美育书简》,第45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