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系统,而教材则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材,甚至成为教材的“搬运工”,而忽视了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我们应当注重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其编写和选择是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的。
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启发性。
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理解教材的设计理念和背后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将教材与教学目标、学生发展水平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用好教材,将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发挥到最大限度。
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效果。
而不是要求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学生实际需求,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使用方法。
对于一些教材内容反映不够全面和深刻的问题,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让学生参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材料,其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教材的审核和评价工作,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扩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
不要盲目地崇拜教材,而是要理性地对待教材,扬长避短,善加利用,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作为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教材的反思和研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真正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用好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而忽略了教材所蕴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它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支撑。
教材教学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囿于课本内容的传授,而应该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一种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思是说教师应该运用教材,而不是仅仅传授教材内容。
这种理念的提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和支撑,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
教材的编写者会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
但教师在运用教材时,不应该仅仅被动地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正如钱学森所说:“教师应该是教学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俘虏”,教师应该是能灵活运用教材的人,而不是被教材所束缚的人。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 passively接受,并进行记忆和操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了。
用教材教,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创新的思考和探索。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素质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多角度地理解和应用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活跃的参与者。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和转化。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方面,教师应当了解教材的组成和结构。
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教材,才能才
能将其深入人心的内容更加清晰地传达给学生。
在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教材中所包含的一
些实用而又重要的内容,如重要概念和基础知识。
同时应注意教材的特殊性质,对于不同
学科的教材,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布置。
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主动思考教材所对应的实际情境,以及怎样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通过思考,教师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的生动细节,这些细节可以成为自己课堂教学的优
美载体。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选材和题材,在课堂上设计相关的互动活动,以激发学生
的主动参与。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教而不是只是教教材,使学生能够更完整地学习、掌握知识。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教材中的误导性信息。
教材的出版方和编写者也是有局限性的,他们的视角和经验都是有局限性的。
可能存在的盲点和遗漏,在教学中也会反映出来。
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辨别力,不断挖掘教材的优点,弥补教材缺陷,保证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应该拥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学习,找
出教材中有价值的细节和实用技能,再加上自身的互动操作,多元思考,促进学生的价值
发掘。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学习,更是考虑了学生的主观愿望和需要,
是一种真正帮助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教材,通过教材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和思考。
良好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现实中有些教师却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过分追求教材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需求及创造力。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缺乏兴趣,也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材本身的知识面和内容也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如果教师仍然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就很难适应时代的需求。
“教教材”意味着教师将教材视为教学的全部内容和全部依据,通过简单、机械地词句、概念、公式的教授来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长期下去会损害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而且,很多教材的内容难免有一定的偏颇,特别是涉及一些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科学理论等,如果教师不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那么学生就很容易陷入教材所呈现的片面内容之中,这对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能力也是一种伤害。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工具和资源,而不是教学的全部。
用教材教,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延伸意义,刻意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讨论、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组织实践、展示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体味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学习任务和挑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欲望,在教学中合理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和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去扩展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善于融合当地文化和实际情境,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认识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其中之一是教材。
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和教
师的教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然而,很多教师却过于依赖教材,而不了解如何将其正确地应
用到教学中。
因此,我们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角色。
教
师应该在教学中起到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如果教师仅仅是机械地按照教材上的顺序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将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
识。
其次,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
改进。
教材上的内容是标准化的,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却有所不同。
因此,教师应该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知识。
最后,教师应该借助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被教材所限制。
教材不应该成为教
学中的绊脚石,而应该成为教学的助推器。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工具,教师应该
发挥自己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
教师应该借助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被教材所限制。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更
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来进行教学活动。
对于教师来说,仅仅用教材进行教学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教教材的方式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需要明确两者的含义。
教教材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分析和梳理的过程,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学目标等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并为学生提供准确和系统的知识。
而用教材教则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
两者的关注点也不同。
教教材的关注点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理解,教师需要通过教材内容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并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
而用教材教的关注点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两者的目的也不同。
教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学习基础。
而用教材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不是简单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教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解读,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而用教材教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来进行教学活动,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存的,只有教师既能够教教材,又能够用教材教,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育领域中,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材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真正地教他们。
这意味着,教师只是宣讲教材内容,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理解。
这种方法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甚至无法理解教材内容。
然而,要真正的教授学生,我们需要采用一种更广泛的方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只是一个课程大纲。
对于教师来说,这意味着需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反馈,确保他们可以有效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
这需要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的知识,同时还需要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首先,教师需要知道如何与学生有效地沟通。
这意味着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文化和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传达所需的信息。
教师应该提供一种交互式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提供批判性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次,教师需要知道如何组织教学,在课堂上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这包括使用示例和案例研究,鼓励团队合作和探究式学习,以及提供足够的练习、作业和实验等。
最后,教师还应该知道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意味着要使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包括检查单和项目完成情况的监督,以及期末考试和作业。
在实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要理解,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所以教师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这些需求。
总之,采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方法是一种更综合、更交互式和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教师应该优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理解,而不仅仅是教授教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学生引领到持久的学习和成长之路。
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联系教学实际反复思考,深感大有必要。
教材是什么,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
教学实际不同,教学的目标有别,教学中使用的材料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使用教材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完教材。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用来束缚限制教学的。
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应甘作教材的奴隶。
教材不只是课本。
课本往往只是教材的核心部分。
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自主地选择、组织适合自己需要的教学材料,而不能过分依赖手中现成的课本。
教科书和教参凝聚着教材编写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吸取了广大教师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的宝贵经验。
应当潜心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分析教材的优势和弱点,认认真真地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
教材编写会尽可能地考虑不同教学实际的需要,但这种努力肯定会受到很多限制;而且,教材编写者也是人,也会出现失误。
不能盲目地崇拜教材、迷信教参。
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和机械被动地依赖课本和教参绝对是两码事。
教师应成为教材的主人,使教材为我所用。
再好的教材也只是演出的脚本。
成功的演出往往要在脚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调整、改造、扩充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再创作”的过程。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就要从实际出发,取教材之长、补教材之短,“自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教材。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所谓组织,包括选择课程资源,参与课程的研制开发等,教材的调整、改造和扩充即在其中。
图省事,吃现成饭,不能很好地履行“组织”职能,那是教师失职。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客观求实地看待教材,自主创新地选择、组织和使用教材。
例谈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例谈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水平回归、向学生的经验回归,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利用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深刻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使用新教材八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其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下面是我在“梯形第2课时”的教学中,设计的六个教学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什么叫梯形?在梯形问题中,我们重点研究了什么?2.什么叫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3.怎样判定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呢?[活动二]动手实验,猜想结论1.画一画:在下面的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得到一个等腰梯形?2.想一想:(1)能得到等腰梯形的三角形有何特征?(2)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猜想?[活动三]合作交流,证明猜想1.猜想: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你能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吗?3.归纳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方法1:等腰梯形的定义。
方法2: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4.你能谈谈等腰梯形和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活动四]例题指导,应用新知例题.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de∥ab,de=dc。
(1)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2)若∠a=100°,求其他三个内角的度数。
变式一: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e是bc的中点,ae=de,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1. 引言1.1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概念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概念。
教教材是指教师对教材本身进行学习、研究、分析和解读的过程,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和思想脉络,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而用教材教则是指教师通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教材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教学活动,它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教材还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更新和创新,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用教材教是一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直接运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教材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教教材注重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解读,用教材教注重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二者在实践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 研究价值"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概念"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需要精心设计和选择教材,又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教材来开展教学。
"研究价值"体现在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推动和深化上。
研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这一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创新,让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
通过深入研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有助于揭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深入研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更能为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怎样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怎样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怎样用教材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实际上是个“大课题”。
用教材来教是最直接的教学手段,每个教师都有“用教材教”的体验,但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还存在着很大的疑惑。
(1)重新定位。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在文字上要求准确和简洁,每课文字数控制在1000字左右,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细节无法呈现在教材上,导致历史教材可读性差,学生不爱学习。
因此,教师用教材教学的时候,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文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再开发,进行重新定位。
如“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可通过学习有关北京人的挖掘过程、化石、发现意义等,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
(2)确定“灵魂”。
每一节课的教学,应确立本课的本质内涵,注入“灵魂”,贯穿教材。
如讲述“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应让学生把握该课的中心概念:传统的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不同。
传统的社会主义没有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迁移处理。
应重视教学创新。
初中历史老师应善于讲与本课内容直接相关的历史故事,介绍历史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
如鸦片战争中虎门战役,教师可以讲述中国与英国武器准备的对比的历史,反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武器先进;农耕文明下的中国,武器远远落后于英国。
从而加深对战争胜负的认识。
(4)添加“佐料”。
初中历史老师要为教材添枝加叶,即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为教材添加“佐料”。
如何让添加的“佐料”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生活,要靠老师去挖掘。
如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可简单介绍中医学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
为何有“心想事成”,而不是“脑想事成”呢?这是因为明朝以前的中医学都认为人是靠心想问题的,直到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宣传介绍人是靠脑想问题的,中国人才逐步接受脑想问题这一结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才改变以往的“心想”为“脑想”。
例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例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李新凤《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在设计科学课的目标时应该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笔者认为:“用教材教”的核心应该在于教师如何创造性地驾驭与拓展教材。
因为教材的更新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着力于自身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与提高,做到创造性地运用与延伸现行教材,这样才能让任何时代的教材都能在同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教科版科学教材中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一个课题本身就很具吸引力和探究价值的内容,一段时间成为各地教师研究的热点和亮点,也探究出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受此感染,笔者也尝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另僻溪径,成功地实现了“两个突破”,真正地体验到“用教材教”的价值。
一、形式上的突破:以一个“谜”来贯穿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让探究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探究欲望都得到进一步增强。
每一个儿童从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揭开科学现象神秘面纱的需要,如果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在一个“揭谜”的情境中展开,那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就会更浓厚,这种需要也随之愈强烈。
那么到底是让学生自主地在亲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一个典型科学探究过程中去提出并解决问题还是质疑并揭开谜底呢?笔者觉得后者更符合中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引谜—探谜—验谜—揭谜—用谜—拓谜”,基于这一点,本堂课的科学探究思路就可以确定为:并把探究的课题改为《马铃薯的沉浮之谜》,探究的过程简述如下:1、“引谜”——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现象:猜测、演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让学生产生迷惑“都是马铃薯,为什么大的沉、小的浮?”,从而引出探究主题“马铃薯的沉浮之谜”。
2、“探谜”——推测并验证马铃薯的沉浮原因:先推测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然后分组验证马铃薯的沉浮与大小无关;再演示大小马铃薯位置交换后出现大的浮、小的沉的又一个矛盾现象;这样一来,学生便由第二个矛盾现象受到启发,从而推测出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水”有关,演示用的一杯是清水,一杯是盐水;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火烧的方法可以证明并分组验证推测是正确的。
怎样理解“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
怎样理解“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怎样理解“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习惯牵着学生的鼻子去学教材、“钻”教材,甚至去背教材。
由于只重视知识结论的教学,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有嘴上功夫、笔下功夫,而无手上功夫。
教材被神化了、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求打破这种观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即既让学生既知道“是什么”、“有什么”,还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怎么样”,通过对知识建构的过程性经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能力发展成为可能。
教学不再以本为本、而是强调书本知识向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注重对教材的多样化解读。
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通过学习了解足够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教学中予以实施才是啊!我认为以下内容是极其重要的:一.正确理解“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很明确是以教材为中心,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搬运式的教学,教材怎么说,我就怎么讲,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惟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视“教”教材为静态过程,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就算完事了,因此是比较狭隘的。
这样不仅学生接受的知识面小,学生也不容易理解知识,造成学生厌学。
而用教材“教”就不同了,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且是要用教材作“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
教材,在这里是一条知识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桥”,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
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
用教材教使学生能从乏味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从枯燥的书本中解脱出来。
谈谈你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认识
谈谈你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认识对“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在此谈一谈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能与有不同见解的同仁商榷。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
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式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
“教教材”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和书上的某种方法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是: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这是所有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常谈的话题,对教材的建设和开发是对原有教材的优化,因为教材是有开放性和弹性的。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
在教学实际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是有区别的。
教教材,重在“教”,用教材,重在“用”。
先说说教教材,它是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讲深讲透,把教材分析、讲解、灌输得过细过多,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繁说细讲,在教学中不知不觉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
把教学层次定位在教知识上,这样做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兴趣的产生不利。
再说说用教材教,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更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展、延伸知识结构。
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开发教材、建设教材,并且活用教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知识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老师与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传授者、阐述者,而是教材的建设者、创造者。
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用教材教”时下已成为教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教材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往往决定了教材的使用方式。
在教学中,有“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本文将对这两种教学方式进行辨析,探讨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教教材”的含义是指教师将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对象,以教材中的内容和形式为依据进行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讲解,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和信息。
教师会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进行教学,强调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力求确保学生学到全面的知识。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会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严格遵循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不进行过多的拓展和延伸。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有所不同。
在“教教材”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解教材内容,传授知识和信息。
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内容讲解者的角色,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阐释。
在“用教材教”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往往扮演着学习引导者和情感渗透者的角色,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引导和塑造。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和效果上也有所不同。
在“教教材”中,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和阐释,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教学效果往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主要标准,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
在“用教材教”中,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学效果往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为主要标准,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两种教学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的未来和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优质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只是单纯地讲解教材,而不是采用教材来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还会让他们感到无趣和无助。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教材教学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首先,教材教学法是一种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传统的讲解教学方式侧重于教师的主观性,而教材教学法则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更好地理解知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配合教师授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并且展开探讨和互动。
因此,教材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了解知识。
其次,教材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实际性的教学方式。
因为教材上所述内容都是通过前人经验和实践总结而来的,它更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
因此,教材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并且在实践应用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知识内涵的理解。
这也是教材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掌握能力的原因之一。
最后,教材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讲解教学方式内容单一,学生听课时容易疲劳和失去兴趣,且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去思考和发散。
而教材教学法则能够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更多地亲身体验和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实践探索或创新性地思考,学生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到更多的知识点,并且更好地掌握学习技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教材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益的教学方式。
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
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决定的。
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
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
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
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选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学过程。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和媒介,对于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往往只重视教材的应用,而忽略了对教材本身的了解和把握。
如何用好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了当前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思是教师们应该注重的是如何用好教材,而不是一味地讲授教材内的内容。
教材内容的设置和编写是经过严格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检验的,其中包含了许多有益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信息和知识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教材中所包含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而不是通过机械的传授教材内的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用好教材,使学生在认知上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教而不是教教材也意味着教师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是让他们掌握教材内的知识点。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而不是教教材还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只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固守教材内的内容和知识点,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上才能更加主动、积极和主体。
教而不是教教材还意味着教师们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
优质的教学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活动。
而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要把教材看成是“文本”,而不是“蓝本”。
所谓“蓝本”,是指预先规划设计好的,在实施过程中不可改变的蓝图。
如楼房建筑设计图,电视剧、电影剧本等,在实施过程中,建筑人员或导演只能按照这个蓝本去施工或演出,不允许进行任意的拓宽和发挥。
传统的教材,大概就是按照这个要求编写的,教师只要把把教材内容复制下来,将教材呈现的知识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并且做到讲清楚、讲明白,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算完了教学任务。
教材所呈现的知识都是真理,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允许教师和学生有任何的怀疑。
所谓“文本”,是指教材所呈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对教材提供的内容和知识可以再现,可以复制,可以颠覆,可以提出疑问,也可以作出重新解释。
就好象阅读文学作品那样,不同的读者对人物形象有不同的解释。
这就意味着,教材传统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教材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已变成一种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主要课程资源。
教材是“文本”,首先要求教师读懂这个“文本”,也就是说,读懂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前提,也是教好、学好的前提。
教师读不懂教材,就失去了教和学的根本,教学也就回到了原来照本宣科、复制教材的老路子上去。
所谓“读懂”,一是要弄清楚本节教材有那些知识点,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真懂、真会,还有什么疑问,这是浅层次的“懂”。
二是要根据课标要求,分析一下本节教材要求学生达到哪些方面的目标,应选择什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三是思考一下本节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那些疑问,有哪些思维训练点和能力培养点。
四是弄清楚本节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知识,学生需要哪些知识储备,需要联系学生的哪些生活经验,学习了本节教材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等等。
读懂“教材”,还需要教师关注教材的呈现方式,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最适宜学生思考和创造的问题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习惯牵着学生的鼻子去学教材、“钻”教材,甚至去背教材。
由于只重视知识结论的教学,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有嘴上功夫、笔下功夫,而无手上功夫。
教材被神化了、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求打破这种观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即既让学生既知道“是什么”、“有什么”,还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怎么样”,通过对知识建构的过程性经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能力发展成为可能。
教学不再以本为本、而是强调书本知识向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注重对教材的多样化解读。
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通过学习了解足够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教学中予以实施才是啊!我认为以下内容是极其重要的:
一.正确理解“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很明确是以教材为中心,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搬运式的教学,教材怎么说,我就怎么讲,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惟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视“教”教材为静态过程,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就算完事了,因此是比较狭隘的。
这样不仅学生接受的知识面小,学生也不容易理解知识,造成学生厌学。
而用教材“教”就不同了,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且是要用教材作“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
教材,在这里是一条知识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桥”,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
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
用教材教使学生能从乏味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从枯燥的书本中解脱出来。
用教材教能让学生从实际的经历,生活的实践中结合要学的知识,使学生乐学、想学、爱学。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 所以讲究对知识的颠来倒去的分析,看重教师传授到位与否与教学技巧,往往是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统率教书的。
而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的同步和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注重举一反三,是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
前者是教书,后者教人。
用形象比喻的话,“教”教材是一口井,是停靠的码头;用教材“教”是一条河是起帆的绿舟。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形态上或许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骨子里却有分明的界线。
对教材的看法及对教材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底蕴。
如果说,“教”教材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那么用教材“教”,则是教师的高本事了。
教材,究竟是教的,还是用的。
我认为,要
提倡“用”,也就是用教材来“教”。
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扩大视野,有助于追求教学的最大效应,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境界。
教材是相对固定的,用教材“教”,就会考虑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施教,就会把学习对象放在中心地位,就会顾及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状态和不同需求,即使在备课中也会有不同的视角。
二.怎样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
一个“新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我们在一线的老师搞得“不会教了”,其实这个理念就是“活用教材”,把教材用活,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
教材也好,用教材教也罢,首先要把握教材,善于发现课程资源,这是“活用教材”的前提。
所以,教师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所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了解它在中小学阶段所处的地位,前后的联系,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每个教师教学前的必修课。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时代赋予了教师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是一种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
教师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都是学生学习时不可多得的财富,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阅历。
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基点。
课程资源是多方面的,也是极为丰富的。
我们设计教学时,既不能无视资源存在,造成资源的单调、缺乏,也不能出现资源的“拥挤”、“泛滥”,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善于取舍,实现资源之间的最佳整合。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活用教材”的保障。
处理教材,并不是那么简单地事情,我们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头脑,跟上时代的需要,全力以赴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再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是“活用教材”的落脚点,也是根本目标,即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
不管如何“活用教材”,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脱离了这个前提,“活用教材”只能停留在“形”上,永远也抓不住“活用教材”的“神”。
深入的了解学生吧,研究学生吧。
这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主要因素,教材的价值,从某种角度讲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智慧教学来实现的。
我们当教师的一定要尽力把课上得头头是道,还要让学生有想象、发展的余地,使教材成为“知识链”,而不是禁锢学生思想的盖子,我们不仅要考虑教材以内的东西,叫做“深挖洞”,还需要考虑与教材相关或与教材暂时无关但与学生未来有关的东西,可称为“广积粮”,在今天仅仅吃透教材还不能称为高手,还要在用教材“教”上见功夫。
当然,想把一切做得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必须拥有以上的知识,以上的理念,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付出实际行动,竭尽所能去做得更好,做到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无愧于我们“人民教师”这一光辉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