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2章 抽象与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一章 方法论部分
3 抽象与具体
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包括感性的具体和思维的具体。
感性的具体:人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
对感觉具体的否定。
生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人们认识的起 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
点。
成各个部分,区分开
思维的具体:事物自身各方面的矛盾 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
组成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偶然的现象的方面,
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
可靠性
较差 强
创造性
强 一般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 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指明归纳的目的和方向。
- 归纳和演绎互为补充。 归纳虽然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不能摒弃片面性和表面性,所得结论还不是充分可靠的,因此,归纳必须靠 演绎来补充和修正。
发散思维
陶行知
收敛思维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 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1 系统方法 2 控制论
3 信息论
-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 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 证思维方法
4 突变论 * 混沌理论
*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发展程序和自然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
普普 通通 地化 质学 学
生物学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个体 - 类(种群)
逻辑发展程序和人类认识自然历史的过程相一致。
热
经
力
典
学
力 学
量热学 - 热力学(热一、热二、热三)
动力学
运动学
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在数学思维中也是两个很常用的思维方法。
特别是在概念形成的学习中,主要是靠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一、抽象所谓抽象,就是对同类事物,抽取其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
任何抽象都依赖于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质、特点和研究它的目的。
概念的抽象也同样地要依赖于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质、特点和研究它的目的。
1.等同性抽象(或称弱抽象)。
等同性抽象就是从同一类事物中抽取其本质特征,同时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这种抽象的特点是把同类事物按其同一的共同属性,建立起等价集合类,并且从等价集合的观点看,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性质,从而抽象出这类集合的共同性质,形成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即是这类等价集合的共同特征。
在概念的等同性抽象过程中。
它表现为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分类、提取、舍弃等一系列过程。
这一过程表现为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2.强化性抽象(或称强抽象)。
强化性抽象就是指通过把一些新的特征加入到某一概念中而形成的新概念的抽象过程。
这种抽象从逻辑上讲,主要表现为“种加类差”形式的抽象。
强化抽象总是在某一概念基础上的抽象,抽象的结果(新概念)又类属于原概念,即是原概念的类概念。
它们之间是一种从属关系。
因此这种抽象过程,容易形成概念间的关系结构——概念体系。
从现代认知观点来看,强化性抽象表现出一种概念的认知同化过程,即类属同化过程。
3.理想化抽象(或称构造性抽象)。
理想化抽象是指从数学研究的需要出发,人们构造出一些理想化的对象(数学概念)的思维过程。
这种抽象的结果是一种理想化的观念形态。
这种观念形态虽不是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的实物对象,但它的出现(抽象结果)有利于数学研究。
例如,几何中的“点”、“线”、“面”、“体”,代数中的“虚数”等概念就是理想化抽象的产物。
4.公理化抽象。
公理化抽象是数学中或出于逻辑上的需要,或为了克服数学内部的矛盾(悖论)而形成的一种数学抽象。
前者如自然数的皮亚诺公理,就是一种对自然数(序数)的概念的一种抽象所得的结果。
(完整word版)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笔记(精心整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人的心理的本质:1. 心理是脑的功能。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 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4. 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1.构造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2.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3.格式塔心理学派:魏特海墨等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詹姆士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研究心理学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辨证发展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3.个案法4.实验法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神经元功能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又是植物神经系统工程;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副支交感神经;与情绪反应有密切的关系。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1.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大脑包括脑干、间脑和端脑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网状结构调节睡眠与觉醒和神经结构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下丘脑是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在中央后回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割裂脑”实验(罗杰。
1、逻辑包括两大类: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普通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
第一章:引论1、逻辑包括两大类: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普通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
2、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3、思维分为三大类: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一般思维指抽象思维。
4、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是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
6、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机构的基本组成要素。
8、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它是由概念组成的,同时,它又为推理提供了前提和结论。
9、思维有两个基本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10、思维的逻辑形式指思维内容各部分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也叫思维形式的结构。
11、普通逻辑的研究推理,正是要研究从不同的推理内容中抽取出来的各种共同的逻辑形式。
12、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3、同一律要求:一个思想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不能把不同的思想混为一谈。
14、矛盾律要求:在互相否定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假的,而不能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15、排中律要求:在互相矛盾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真的,即二者必居其一,排除第三种可能性。
16、充足理由律要求:断定任何一个思想为真,都必须拿出充分的理由。
17、普通逻辑是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
18、普通逻辑的工具性表现在:它本身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能够为人们进行正确思维,获取新知识,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手段和方法。
19、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1、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获取新知识,2、有助于人们准确地表达思想,严格论证思想,3、有助于人们识别、驳斥谬误与诡辩,4、有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科学知识,5、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办事效率。
20、逻辑学有两千多年历史,发源地为古代中国、印度、希腊。
抽象与概括的名词解释
抽象与概括的名词解释一、抽象——从具体形象中概括出本质。
1.它的特点是舍弃了事物的细节,并根据本质属性对其加以抽取。
2.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先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
(如,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电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弄清楚原子是怎么回事) 3.学会抽象,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1.概念:一般来说,凡是能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并且人们能够自觉的运用的东西,都可称为概念。
2.类别:指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不同属性。
概念有多种分类方法。
( 1)按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个别概念,一般概念,抽象概念;( 2)按反映事物本质的层次不同,可分为:本质概念,非本质概念。
( 3)按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可分为:全称概念,部分概念。
2.抽象性:指事物的非本质性、外在的联系,这是与事物的本质属性相联系的概念。
而非本质性是事物的外在联系。
由于事物的非本质性,决定了概念与对象的不同。
( a、在内容上,概念不反映对象的任何个别特性,而只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
b、在形式上,概念的反映是一般到个别。
)3.概括性:指事物的共同点和区别。
概括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在此过程中,必然是舍弃个别,抓住一般。
概括是对具体的深入和精炼。
比如:“地震使很多人无家可归”、“新疆大旱灾”、“今年高考录取率是40%”、“全国中小学开展了读书活动”、“残疾儿童教育问题值得关注”等,就是一种典型的例子。
但是,总之,从一个个体事物上升到一般,这本身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我们经常使用“抽象”和“概括”这两个词语。
二、概括——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将其事物本质特征反映在一起。
以上三者是统一的。
(一)本质是事物的一种特殊的矛盾性或同类现象的共同点。
(二)概括是将本质特征集中在一起。
(三)所谓本质,是指具体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特点,就是该事物所具有的同类现象的普遍性。
三、抽象和概括的辩证关系: 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概括是抽象的高级阶段。
2.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二章 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此题用综合法探索时,其思路可表示如下:
(二)综合法的作用
• 1.综合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 • 2.综合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 3.综合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 用 • (1)综合法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论证 方法 • (2)综合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4.综合法克服了分析法的局限性
• (二)观察法的作用
• 1.在数学中,通过观察不仅可以收集新材料,发 现新事实,获得新知识,而且常常还可以促使数 学的发现和理论的创新。 • 2.在数学教学中,观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观 察既可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有助于数学概念的 形成,也可把握事物间的关系,有助于数学命题 的发现。 • 3.对于数学解题教学,通过观察可发现已知与未 知或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解题思路的突破, 有助于迅速而且正确地找到解题方法。
• (二)实验法的作用
• 1.具有简化和纯化数学对象的作用。 • 2.具有强化数学对象的作用。 • 3.具有重复再现研究对象的作用。
• 例2 证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内角和定 理”. • 教师在讲授此定理时,一般可通过定量实 验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定理,如用量角器测 量三角形内角并求和.也可以用割补 法.用纸片剪下一个三角形,然后“撕下” 两个角,并将它们拼在另一个角的顶点处, 这样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就可结合在一起形 成一个平角。
(二)分析和逆推
• 分析在数学中还特指从结果(或结论)出发追溯 其产生原因的思维方法,即执果索因法。这种方 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逆求法;另一种是逆推法。 • 如果在执果索因过程中,每一步分析得到的是充 要条件,即所进行的变换是等价变换时,则称这 种方法是逆推法。其思维过程的主干可表示为:
•
• 如果每一步分析是从结论出发寻求其成立 的充分条件,则这种方法称为逆求法。其 思维过程的主干可表示为:
《数学思想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思想方法》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任务《数学思想方法》是研究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的一门课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有着全局影响的数学思想方法其重要性日益凸现。
鉴于数学思想方法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数学思想方法》被列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比较系统地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掌握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员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两个源头、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几次重要突破、数学的真理性、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演绎与化归、抽象与概括、猜想与反驳、计算与算法、应用与建模、数学思想与方法与素质教育、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学、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学案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关键在于使学员建构起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结构,认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增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自觉性,提高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部分学习,帮助学员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源头、几次重要突破和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并能正确理解数学的真理性,确立动态的、拟经验主义的数学观。
通过“数学思想方法例解"部分学习,使学员掌握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部分学习,使学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特点,并能将所学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
三、教学媒体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要用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媒体,是教和学的根本依据。
文字教材名称:《数学思想与方法》(顾泠沅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数学思想与方法》录像教材共18讲,由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姚芳主讲。
5抽象与概括
四、常用的数学抽象方式 1.弱抽象是指由原型中选取某一特征或侧面加以抽 象,从而形成比原型更为一般的概念或理论。 2.强抽象是指通过把—些新的特征加入到某一概念 中而形成的新概念的抽象过程。 3.理想化抽象(或称构造性抽象) 是指从数学研究的 需要出发,人们构造出一些理想化的对象(数学概念)的 思维过程。 4.公理化抽象是数学中或出于逻辑上的需要,或为 了克服数学内部的矛盾(悖论)而形成的一种数学抽象。 5.可实现性抽象是理想化抽象的一个特殊情况。通 过这种抽象,使得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对象成为 了可能。
一个概括过程包括比较、区分、扩张和分析等 几个主要环节。 比较和区分的具体做法与抽象过程中的一样, 不过在概括过程中,通过比较和区分要得到的 是某类对象的共同本质。 扩张指的是把由比较区分得到的关于对象的 共同点推广到包括这些对象的一类更广泛 的对象的共同本质。这是区别于抽象的一个 环节,是概括的关键。
二、概括的含义及其过程 概括是指在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把所研 究各部分事物得到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系 起来,整理推广到同类的全体事物,从而形成 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概括通常可分为经验概括和理论概括两种。经验 概括是从事实出发,以对个别事物所做的观察 陈述为基础,上升为普遍的认识——由对个体 特性的认识上升为对个体所属的种的特性的认 识。理论概括则是指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由 对种的特性的认识上升为对种所属的属的特性 的认识,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的认识。 在数学中经常使用的是理论概括。
(2)从运算意义的角度探索 说出下面左、右两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并 计算结果。
在平面上从一点出发引出3条射线,可以构成 小于平角的角最多有多少个?引4条呢?5条 呢?…?请你抽象概括出平面上从一点出发引 n条射线可以构成小于平角的角最多个数的计 算公式。
《乡土本色》各章段意概括(1—10)
第一章“乡土本色”段意概括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2、乡下人、我们民族离不开泥土。
3、“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在我们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重要。
4、不流动是“土”的特性,因之而产生“土气”。
5、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
6、人口宣泄出去,但老根不常动。
7、农业本身没有聚居的需要,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
8、中国乡下大多聚村而居,与美国不同。
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四点原因:耕地面积小、水利需要合作、为安全保卫、为继承。
10、村和村之间是孤立隔膜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11、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会。
12、熟悉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
13、14、熟悉社会的规矩是礼俗。
15、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16、从熟悉里的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17、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第二章“文字下乡”段意概括1、乡下人的“愚”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2、乡下人因为不识字而被认为是“愚”我不甘服,因为识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3、教授们的孩子和乡下孩子之比较。
4、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没有需要和没有练习的机会。
5、乡下人“愚”是因为(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多。
6、7、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熟悉)的社会。
8、文字是为克服人和人接触的阻碍,在面对面社会中无需。
9、文字所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10、说话时,可以不完整、不合文法,因为我们有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
11、文字是间接的不太完整的工具。
12、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直接接触,无需文字。
13、在特殊生活团体里,必有他们的特殊语言。
14、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15、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有特殊语言。
16、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并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
17、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18、熟人中,抛开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所以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以抽象的概括的普遍的形式来陈述课程
以抽象的概括的普遍的形式来陈述课程1抽象概括是学科学习的重要思维形式抽象思维的最显著特点是抽象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认为,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概括是思维的首要特性。
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即思维是一种概括的现象,在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中,几乎每个学科都涉及抽象与概括的能力。
抽象和概括应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以概括为例,林崇德指出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目的性、层次性、生产性,而概括性是最基本的特点,概括是思维的基础。
胡卫平教授认为概括是思维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度等思维品质的基础,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就不可能有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没有概括就没有了“缩减”的形式,就不能有思维的敏捷性,没有概括就形成不了知识和概念,就形成不了学科的结构。
2学生的思维能力仍存缺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重要,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高低跟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是呈现正相关的。
以初中生为例,学生正好是处在一个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并经历由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
既表现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的一个群体性特征,也表现为我们具体的教学对象、我们的任教的班级群体性的特征,以及个性化的特征。
但是基于我们已有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遍还是相对滞后,或者说他们思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高认知的思维,例如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发展不均衡。
但是我们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事实上是比较高的,所以各位老师在本学科的任教过程当中,也会感受到一些困惑。
例如语文学科,老师会发现学生往往很难去准确地概括一篇文章的主旨;在写作的时候缺乏逻辑、结构;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不能够准确地概括别人讲话的主旨;在自己去表达的时候,又缺乏逻辑不着要领。
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可能表现为不能发现规律,不能用规律公式概念定理去解决问题。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 学习笔记第1章 本章知识网络
本章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学习笔记知识网络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学习目标] 1.认同在科学探究中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提出新概念以及应用符号体系表达概念的重要性。
2.通过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的科学思维。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优点豌豆的特点优势____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一般都是________具有易于区分的______且能够稳定地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遗传给后代花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子代个体数量较多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更可靠,且偶然性小2.相关概念(1)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如植物的______________、同株异花传粉均属于自交。
(2)相对性状:______生物的______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3)父本和母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提供花粉的植株叫________,接受花粉的植株叫________。
判断正误(1)玉米的黄粒与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2)兔子的长毛和狗的短毛是一对相对性状()(3)小鼠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任务一:杂交实验的一般流程1.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图中的序号完善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步骤。
①(________)→套袋→②(________)→套袋。
(2)上述实验中父本和母本分别是哪株豌豆?判断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什么时间对豌豆进行去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二次套袋前,虽然已经完成了人工传粉,但存在部分传粉不成功的可能,如果不套袋,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套袋是防止____________、保证父本的花粉来自杂交实验指定父本的有效措施。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逻辑思维能力章节考点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逻辑思维能力章节考点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逻辑思维能力章节考点导语:“商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指具有商品这个概念内涵的,在市场上出售的所有商品。
关于逻辑思维能力的中学综合素质内容你清楚了吗?一、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了解]:(一)概念1、定义反映事物(对象)本质属性和范围的思维形式;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是构成判断、推理的要素。
2、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笔”是个概念,内涵是“用来书写的工具”3、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统称概念的适用范围。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指具有商品这个概念内涵的,在市场上出售的所有商品。
4、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规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影响着概念的内涵。
即概念的外延由它的内涵决定。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少;反之,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多。
5、概念间的关系两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相容关系1)全同关系(同一关系) 2)包含关系3)包含于关系 4)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1)全异关系 2)矛盾关系3)对立关系 4)不相容并列关系6、概念划分(1)划分的母项——属概念(2)划分的子项——种概念(3)划分的标准——给种概念分类的标准7、概念的限制和概括(1)限制——缩小概念从属概念推演到它所包含的某一概念的逻辑方法。
(2)概括——扩大概念从种概念推演到包含它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
(二)判断1、判断的性质对于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人从认识主体出发对认识客体作出的一种断定,表达主体的观点。
(1)必须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
肯定或否定(2)必须有真和假的区分。
2、判断的语句形式一个语句只有有所断定时,才表达一个判断。
疑问句一般不表达判断,除非“无疑而问”(反诘句)。
3、判断的真假问题一方面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判断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否合乎逻辑。
略论抽象、概括和归纳及其关系
莱 否认 人 的抽 象 能力 , 当然 更 否 认 抽 象 的 普 遍 观 念 的存 在 。他 说 : 凡 提到普 遍 观念 时 , 们 往往 “ 人 以为他 们是 借 抽象作 用 所形 成 的。但 是我 们运 用
的语 词如果 有 其 意义 , 而且 我们 所 说 的也 只 限 于 我们 所能想 像 的 , 么我 相信 , 们将会 承 认本 身 那 我
Vo .1 . 1 0 NO 3 S p.2 1 e t 01
文章 编号 :0 6 4 0 ( 0 1 0 —2 8 0 1 0 —3 3 2 1 ) 3 0 6 — 4
略 论 抽 象 、 括 和 归 纳 及 其 关 系 概
黄 少青 。 小 水 ,王 云峰 周
( 江 工 业 大 学 政 治 与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江 杭 州 3 02 ) 浙 浙 10 3
属 于认 识 的 内容 , 映对 象 的特 有 属 性 。外 延是 反
具 有 概念所 反 映 的特 有 属性 的对 象 。概 念 的 内涵
种 概 然性 和有所 保 留 的态度 。 还 有一 种把 演 绎 说成 概括 的情 形 。 例 如 , 谓
与外延 一般 存 在反变 关 系 。内涵较 少 的概 念外延
实 , 至 多 只是 概 括 的属 性 , 不 是 概括 的特 性 。 这 而
普 遍 性 并 不 在 于 任 何 事 物 绝 对 的 , 极 的 本 性 积 ( 或概念 ) 只在 于它 和 它所 表 像 的 那许 多 个 别 事 , 物 所有 的关 系 。通 过 这 种 途 径 , 性 还 原 为个 别 本
一
特 点 和功用 是 与概括 、 纳 区别开来 的第一 步 。 归
五年级上册美术学画抽象画教案
五年级上册美术学画抽象画教案第一章:抽象画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抽象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抽象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 抽象画的定义:抽象画是指不受客观形象和具体内容的约束,以点、线、面、色彩等元素自由组合,表现艺术家内心情感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
2. 抽象画的特点:没有具体的形象和故事情节,注重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元素的组合和构图。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抽象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欣赏:展示一些经典的抽象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抽象画的美。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抽象画与现实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欣赏,了解抽象画的基本特点,并在练习纸上用铅笔画出自己的抽象画构思。
评价标准: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抽象画的特点,并能在练习纸上表现出自己的抽象画构思。
第二章:抽象画的色彩运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抽象画色彩的基本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色彩的基本概念:色相、明度、纯度。
2. 色彩的运用方法:对比色、类似色、冷暖色等。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2. 欣赏:展示一些运用色彩精彩的抽象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色彩在抽象画中的作用。
3. 实践: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用彩色铅笔或水彩颜料进行色彩练习,掌握色彩的运用方法。
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欣赏,了解色彩在抽象画中的运用方法,并在练习纸上用彩色铅笔或水彩颜料进行色彩练习。
评价标准:学生能准确地描述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并在练习纸上表现出色彩运用的能力。
第三章:抽象画的线条与形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抽象画中线条与形状的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线条与形状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线条与形状的基本概念:直线、曲线、几何形状等。
2. 线条与形状的运用方法:疏密、曲直、大小等。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线条与形状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第一部分:乡土社会的本质第一章乡土本色内容概述:我们常说乡下人“土”,排除这个字的情感因素,“土”字本身却道出了乡土社会的本质。
乡下人以种地为生,生于斯长于斯,土的内涵即为不流动。
不流动在人与人之间的表现就是空间上的隔离,而隔离的单位是村落,即乡土社会中农民是聚村而居的。
聚村而居的后果有二,一是对人熟悉,即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就决定了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二是对事熟悉,即在这个缺少变迁的社会里,不需要抽象的普遍概念,人们只需要依据经验在个别的情况下了解事情即可。
·佳句摘抄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
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的答覆了他的学生。
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
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第二章论文字下乡内容概述:乡下人在城市人眼中是“愚”的,直接原因是乡下人多文盲。
因此要推行文字下乡。
但文字对于乡土社会自身来说真的必要吗?这就要讨论文字的作用了。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象征体系,文字更是。
语义经过多次象征体系的转换可能会歪曲或不准确,在人与人无法直接接触的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文字来传递信息。
而乡土社会如前所述,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甚至有时候连语言都不能很好的传情达意而有“眉目传情”、“闻步识人”,那就更不需要文字作为桥梁了。
因此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内容概述:文字的发生是因为是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
上一章着眼于空间维度,即阐述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会,因此不需要文字;本章着眼于时间格局。
时间格局有两方面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指个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二是社会的时代之隔,指社会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精品课件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及解释
(2)自交法 ①若 A 既有 A,又有 B,则 A 为显性性状,B 为隐性性状。 ②若 B 既有 A,又有 B,则 B 为显性性状,A 为隐性性状。
③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 交→F2(数量足够多)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占3/4的性状 为显性性状。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有( )
实验过程
说明
①P 具有相对性状 ②F1 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 ③F2 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 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3∶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可设控制高茎和矮茎的 遗传因子分别为D、d。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F1的体细胞的遗传 因子组成为Dd。 3.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 子中。F1产生的配子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D∶d=1∶1。
多
果误差小
4.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方法与程序
【思考】 玉米也是常用的实验材料,请分析玉米适于作遗传实验材料 的特点。 提示:①玉米雌雄同株,且其花为单性花,便于人工授粉;②生 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③相对性状差别显著,易于区分和观察; ④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统计更准确。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课标 定位
5.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分析孟德尔是如何验证其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归纳“假 说—演绎法”。 6.分离定律 认识分离定律的实质;举例说出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素养阐释
1.利用结构和功能观解释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的优点, 掌握植物杂交的基本操作。 2.通过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归 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的科学思维,体会假说—演绎法 和孟德尔的创新思维。 3.认同在科学探究中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运用数学 统计方法、提出新概念以及应用符号体系表达概念的 重要性。
《乡土中国》(1-14)各章段意概括
《乡土本色》1-14各章段意概括另有ppt配套的思维导图和段落大意第一章“乡土本色”段意概括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2、乡下人、我们民族离不开泥土。
3、“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在我们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重要。
4、不流动是“土”的特性,因之而产生“土气”。
5、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
6、人口宣泄出去,但老根不常动。
7、农业本身没有聚居的需要,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
8、中国乡下大多聚村而居,与美国不同。
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四点原因:耕地面积小、水利需要合作、为安全保卫、为继承。
10、村和村之间是孤立隔膜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11、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会。
12、熟悉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
13、14、熟悉社会的规矩是礼俗。
15、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16、从熟悉里的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17、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第二章“文字下乡”段意概括1、乡下人的“愚”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2、乡下人因为不识字而被认为是“愚”我不甘服,因为识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3、教授们的孩子和乡下孩子之比较。
4、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没有需要和没有练习的机会。
5、乡下人“愚”是因为(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多。
6、7、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熟悉)的社会。
8、文字是为克服人和人接触的阻碍,在面对面社会中无需。
9、文字所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10、说话时,可以不完整、不合文法,因为我们有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
11、文字是间接的不太完整的工具。
12、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直接接触,无需文字。
13、在特殊生活团体里,必有他们的特殊语言。
14、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15、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有特殊语言。
16、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并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
17、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室内容、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
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a..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b.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c.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d.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e.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3、学习与教学过程三过程:a.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b.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c.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a. 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b.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育实践意义:a. 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 2章抽象与概括12。
1抽象概述与过程12.1.1抽象概述抽象是对同类事物抽取其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舍去其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
一般说来,人在思维过程中是把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与其他特征分别开来给予单独考虑的,当然,还同时要求用概念、范畴、判断、理论等思维形式来固定这种“单独考察”的结果。
实际上,抽象是与具体相对应的概念,具体是事物的多种规定性的总和,因而抽象亦可理解为由具体事物的多种性质中舍弃了若干性质而固定了另一…些性质的思维活动。
抽象对于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数学认识也具:百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数学中,抽象可以用于“抽象的产物”、“抽象的过程”和“抽象的方法”等几个意义。
当我们说数学概念、数学理论等深刻地反映着现实世界时,所指的就是抽象的产物、思维结果的抽象;当我们说由具体的量“抽象”出自然数的概念,由种种距离的测定中抽象出测度的概念时,所指的就是作为过程和方法的抽象。
12。
l。
2抽象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分析和比较,抽出共同点,撇开差异性的内容和联系,通过综合得出简单的、基本的规定,这就是合理的抽象。
分析、比较和综合是抽象的基础,没有分析、比较和综合,就找不到事物的异同,也不能区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在抽象过程中,分析、比较和综台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抽象的具体过程也干差万别,但都包括如下基本过程:分离、提纯、简略。
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各个对象之间的种种联系。
如研究某事物的数学现象就撇开其物理、化学、生物等现象,确把特定的数学现象从总体现象中抽取出来。
分离本身就是…种抽象,这是抽象的第一步。
提纯就是在思维中排除那些模糊的基本过程以及忽略非本质因素,在纯粹状态下对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进行考察。
这是抽象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简略就是对提纯结果所作的必要处理,即对研究结果的一种简化表达方式。
简略也是一种抽象,而且是抽象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例如,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形成是从学生都看见过的“黑板相对的两边”、·。
笔直的两条铁轨”等,通过观察,撇开它们的不同用途、不同质地的材料、不同的设置、不同的长短等属性,定性定量地抽象表述为“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通过分离把两边的关系抽取出来,提纯得到“在同一平面内永不榴交”这…本质属性,简略得到上面的简化表达方式。
在对事物进行抽象时还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规则l:只有对具有确定联系的对象,或使分析有意义的对象才能进行比较。
例如,实数与复数在性质上具有确定的联系,可以进行比较;三角形的边长和函数的可导性之问就没有确定的联系,不能进行比较。
规则2;比较应在同一标准下进行。
要比较什么由抽象的需要决定,但在一种比较中要按同一标准。
例如,三角形可以比较它的边,也可以比较它的角,也可以同时比较它的边和角,但不能一个按边,另…个按角来进行比较。
规则3:比较应能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并在有限步内得出结果。
这一规则保证“比较”能够“有效”的进行。
例-女f1,自然数“大小,,的比较就是符合这条规则的,它可按下述程序进行:①位数不同的,位数较多的自然数较大;②位数相同的,先比较最高位的数,若不等,则大小已判明;若相等,再比较下一位的数是否相等,等等,因为比较的两个自然数都是有限的,因此这个比较能在有限步内得出结果。
规则4:对同一性质作的比较应在所研究的所有对象间进行,也可以说,要进行完全比较。
例如,对自然数能否被其他数整除作比较,可以发现有的自然数除了1和其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有的有两个以上小于其本身的因数,此外,还有一一个自然数1。
如果不比较l,那么这个比较就是不完全的。
通过合乎以上规则的比较,就可以进一步对对象进行分析,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把对象分为不同的类。
上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自然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三类。
12。
2数学抽象的特征数学抽象有以下特征:第一一,数学抽象具有无物质性。
数学抽象摆脱了客观事物的物质性质,从中抽取其数与形,因而数学抽象:具有无物质性。
第二,数学抽象具有层次性。
数学概念是数学抽象的结果,但是不同的数学概念又表现出数学抽象的层次性。
例如,自然数概念是从客观事物中抽缘出来的,字蹲甜表示的数又是在埘数的抽象后的结果。
如d=均,(口,6,9∈z)就是对许多具体的整数的整除性的抽歙的结果。
如果说数的抽象是一级抽象,那么字母表示的数的抽象就是二级抽象,进而还有三级、四级抽象,等等。
第i,数学抽象过程要凭借分析或直觉。
在数学抽象中,表现为分析型抽象的一般模式为:阿斗再画=丽■—网£...。
..........__J 1..。
............................。
..................................................一I..............._J分析型抽象中的分离,就是把事物的本质特征从事物的所有属性中分离出来;提纯就是把分离出来的本质特征加以提炼,即把其中的非本质属性排除出去;简略就是把提纯出来的事物本质特征加以简化,把那些多余的属性省去。
直觉型抽象。
就是不通过分析过程或逻辑思维过程而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抽象过程。
例如,圆的切线是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就是能够通过直觉去把握它的一…种数学概念。
对它的抽象要借助于直觉。
12。
3抽象类型在教学中,抽象的具体形式,按其内容特点来划分,大致分为两大类。
1.表征性抽象表征性抽象是在纯粹的理想的形态下,以可观察的事物现象的特征作为起点的一种抽象,数学中大多数概念就是表征性抽象的结果。
例1 分数概念的形成。
教学分数的意义时,通过演示教具和操作学具,让学生把~一个圆,一个正方形,八根彩色小棒,一条线段,各自分成若干等份,标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撇开各种实物的不同颜色、形状,而仅仅注意它们等分的份数以及所取的儿份。
多次操作后,结合或观图示得出:“把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同类的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然后再介绍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最后再让学生举出几个不同的分数并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
这样,通过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具体实例,分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就初步形成了。
2。
原理性抽象原理性抽象是在表征性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
它已超出…般感性认识的范尉,它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及规律性的联系。
这种抽象的结果则是性质、定理、原理等。
例2教学同分母加法法则。
第…步,由观察图形的合并,抽象为分数的加法运算。
在这里摆脱了图形是圆或长方形等非本质特征,抽取出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数,并把“合并,,转化为加法运算,从图示中理解同分母加法的运算意义。
第二步,观察思考两道算式的共同特征是什么?l 2 3 3 2 5~F一=一一+~=一5 5 5 7 7 7这罩舍弃l『两个加法算式中具体的数不同的非本质特征,抽出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一每道算式的分母相同,表示分数的单位相同,所以分子直接相加,分母不变。
启发学生自己抽象概括为数学语言:“同分母分数~blDI:I,把分f卡目加,分母不变”。
第三步,运用法则,开展演绎。
考虑到提供抽象材料的完整性,冉纠』织学止卜计算:(1)19+兰9:?(2)19十三9=?(3)三8+三8=?(4)三8+三8=?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抽象出:“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最后让学生综合为完整的数学结论。
12.4概括概述与过程12.4-.1 概括概述概括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联结起来,或把个别事物的某些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方法。
与抽象一样,概括这…概念也是既作为一种思维过程又可以作为这种思维过程所得到的结果来理解的。
当我们说从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尉本质属性时,所用的就是“思维过程”的含义;当我们说数学概念是列客观世界的某一领域的性质的高度概括时,所用的就是“思维结果,,的意义。
12。
4.2概括过程概括通常呵分为经验概括和理沦概括两种。
经验概括是从事实出发,以剥·个别事物所做的观察陈述为攀础,上升为普遍的认识——由对个体特性的认识上升为对个体所属的种的特性的认识。
理论概括则是指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由对种的特性的认识上升为对种所属的属的特性的认识,从而达到对客观雎』:界的规律的认识。
在数学中经常使用的是理论概括。
~一个概括过程包括比较、分析和扩张等几个主要环节。
比较和分析的具体做法与抽象过程中的一样,不过在概括过程中,通过比较枷分析要得到的是某类对象的共同本质。
扩张指的是把由比较分析得到的关于对象的共同点推广一到包括这些对绿的…类更』一泛的对象的共同本质。
这是区别于抽象的一个环节,是概括的关键。
,例3由计算知1+2:3:塑2I+2+3:6:—3 x—421+2+3+4:10:兰兰主2l+2+3+…+19+20:210:呈塑2通过对以上19个算式的比较、区分可得出一个共同点:连续若干个从1开始的自然数的和等于最后的那个数乘以其后继数的积的一半。
把这个共同点推广到所有的自然数,则有1+2+3+…+”:!!竺±12例4在平面上,边数最少的多边形是三角形;在空间中,面数最少的多面体是四面体。
它们在“围成图形的元素最少”方面是相似的。
因而可以把平面中关于三角形的一些命题推』。
到空间四面体上。
例如,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对于空间中的四面体则有:两个等底等高的四面体的体积相等。
在扩张中得到的关于更广泛的一类对象的新概念或新命题,对扩张了的对象来说不一定是真的。
为此,就要进行分析。
分析实际上是一个演绎证明的过程,证明扩张得出的结果确实是或不是那一类更广泛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12.4.3 概括与抽象的关系概括方法与抽象方法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抽象是舍弃事物的一些属性而提纯固定出其固有的另一些属性的思维过程,抽象得到的新概念与表述原来的对象的概念之间不一定有种属关系。
例如我们从现实存在的事物中抽象出“重量”概念来,它与原来的“物体”并无种属关系。
概括是在思维中由认识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发展到认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由概括得出的新概念是表述概括对象概念的一个属概念。
例如在数学中可由平行四边形、菱形等图形概念概括出“四边形”概念,它是前几个概念的属概念,还可以进一步由四边形、三角形等概念概括出“凸多边形”的概念,它又是四边形、三角形等概念的属概念。
概括和抽象虽有差别,但又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抽象是概括的基础,没有抽象就不能认识任何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无法概括。
概括也是抽象思维过程中所必须的一个环节,前述“提纯”操作实际上也是一个概括过程,有人就把“提纯”称之为概括,由于对共同点的概括才能得出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完成抽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