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引言: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
在维持自身生存与正常功能的过程中,生物体需要维持其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本教案旨在介绍内环境与稳态的基本概念、作用和调节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概念。
一、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1 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生物体内部外界与生物体之间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与平衡状态。
它包括细胞内液、体液和组织液三部分。
1.2 稳态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环境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作用与意义2.1 维持生命活动内环境与稳态的维持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通过保持稳定的内环境,生物体能够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物质交换以及合适的温度、pH等生理参数。
2.2 保护细胞稳定的内环境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通过维持适宜的温度、水分、离子浓度等,生物体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2.3 适应环境变化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能力使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可以通过调节内环境来维持稳态,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3.1 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内环境与稳态调节的一种重要机制。
当某一生理参数偏离正常范围时,生物体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该参数回归正常范围。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身体会通过增加出汗和扩张血管等措施来降低体温。
3.2 激素调节激素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信使分子。
激素能够在体内迅速传递信息并调节相应的生理功能。
例如,胰岛素能够调节血糖水平,甲状腺激素能够调节新陈代谢等。
3.3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系统。
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生物体能够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四、教学活动4.1 实验演示:负反馈调节模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模拟负反馈调节的过程。
例如模拟体温调节,让学生通过增加或减少环境温度,观察身体出汗和血管扩张收缩的反应,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第一节人体稳态一内环境与稳态学案
第一节人体稳态一内环境与稳态学案第一篇:第一节人体稳态一内环境与稳态学案高三生物导学案一内环境与稳态金沙二中高三备课组叶子教师寄语: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学习目标:1、能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明确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图解表示;2、举例说出内环境的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
学习难点:内环境的概念教学时数:1课时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点1:内环境预习与探究:1、体液可以分为和2、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和3、阅读P6图1-1后总结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的关系:4、体内细胞只有通过,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5、是否所有细胞所处的内环境都是由以上三种成分构成?请举例说明。
知识点2:稳态的概念预习与探究:1、2、探究活动:人体是怎样使内环境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3、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和的调节下,通过各个、知识点3:稳态的生理意义预习与探究:1、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降低时,成年人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达标: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3.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A.血液B.血清C.淋巴D.原尿 4.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A.淋巴液B.组织液C.血浆D.唾液 5.血浆中的水来自()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D.淋巴.组织液 6.下列何种情况与发生组织水肿无关()A.毛细淋巴管堵塞B.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 C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多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7.对人体内环境中pH及调节途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血液的pH通常维持在7~7.45之间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C.血液中Na2CO3过多,就与H2C03结合成NaHCO3 D.血液中C02过多时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8.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内的消化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9.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0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0 2++2-C.纤维蛋白原、Ca、载体D.Na、HPO4、葡萄糖、氨基酸10.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 1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12.稳态的生理意义是()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使体液的PH 保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3.与维持内环境稳定无关的生理活动是()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作业布置:教材P7复习题学后小结:第二篇:《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扫描高考】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存在于人体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和组织液等。
内环境与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功能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人体内环境由各种生理平衡参数构成,如酸碱平衡、水分平衡、温度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有利于细胞正常生长和代谢。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例如,大脑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心脏收缩和舒张,使心脏维持正常节律。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又分为神经体液调节和体液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调节内分泌器官的分泌,以达到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目的。
体液体液调节指的是通过体液中的溶质浓度、压力等变化,来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平衡。
(3)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血流来调节内环境稳态,包括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导来实现。
三、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内环境的兴趣,如引导学生思考体力劳动后出汗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运动后会口渴等。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内环境与细胞生存的关系。
3.呈现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内环境失去稳态会对人体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4.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
5.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感受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6.总结:通过回顾讲解内容,让学生总结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表现。
2.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内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血液)。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内环境的特点和其在维持生命中的作用。
1.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体内环境重要性的小作文。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小作文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人体稳态的概念与机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2 教学内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人体稳态的机制(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稳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稳态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稳态调节模型,如体温调节。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模型设计和解释能力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稳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人体水分与电解质平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3.2 教学内容: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来源和排出途径。
高二生物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一.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内环境概念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的关系;稳态的概念,稳态的实现;教学重点、难点:1、内环境概念,体液间的交换,2、稳态的实现;教学过程:内环境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可是人体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
大多数都生活在液体环境中,而且细胞内部也有大量的水。
因为新陈代谢的多种反应是而且只能在水中进行。
所以,水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成分。
约占体重的60%,水及溶于其中的多种物质构成了人体的液体部分——体液。
按照体液分布的位置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正常成年男性的体液含量约占体重的60%。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约40%。
20%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分析人体细胞外液有几种:(一)血浆:血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血管中细胞外液。
一种重要的溶液,成分十分复杂。
溶质中最多的是各种血浆蛋白(总称其中,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器官)。
还有无机盐、糖类、氨基酸等。
功能主要是运输功能。
补充:1、红细胞: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
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主要功能:运输O2和CO2。
是依靠细胞内血红蛋白完成的。
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
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血红蛋白低于10g/100ml,则为贫血。
贫血病人运输O2能力不足,可能引起各种缺氧症状。
如果把红细胞放在清水中,水分子由于渗透作用向细胞内渗透。
红细胞涨大,直至破裂。
所以,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大量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线粒体,无法进行有氧呼吸,不消耗氧,进行无氧呼吸。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定义与组成内环境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定义与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重要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运动后的口渴感,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讲授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部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强调内环境的重要性: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维持作用。
介绍内环境稳态:解释内环境稳态是指通过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各项生理参数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
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温度、pH值、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互动教学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4 教学活动:讲授内环境的组成:介绍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成分及其比例。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展示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小组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对这些特性的维持作用。
2.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组成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特性的认识。
第三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理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相互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系统:反射弧、神经递质等。
体液调节系统:激素、渗透压等。
内分泌调节系统: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原理。
内环境稳态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能够说出组成细胞外液的三个主要成分及内环境的概念。
2、利用图解,训练学生识图能力,进而能归纳总结出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分析,让学生能认识到其中所反应的生物学原理。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展示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结合初中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如何通过内环境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新旧知识的融合与贯通,增强对本章首页题诗的理解
学生回答本节聚焦问题
教师展示本节聚焦问题,进行问答式小结
1、什么是内环境?
2、内环境具有哪些理化特性?
3、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用问题的形式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语言回答,化繁为简,便于学生记忆。
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常识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
1、当日的气温情况如何?
2、个人的体温情况是否像气温那样变化?
3、如果出现剧烈的体温变化将会产生何种结果?
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对人体各项指标的相对稳定有初步的概念。
观察细胞外液各成分相互关系的FLASH,能用概念图的形式归纳整理
播放细胞外液各成分相互关系的FLASH,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各成分之间的物质进出情况
通过对动画的分析和整理,训练学生的识图和归纳能力。
通过对血浆成分表格的分析,回答教师问题
展示血浆的化学组成,提出问题
1、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
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内环境的知识和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内环境与体内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学会分析由内环境破坏引起代谢紊乱的生理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举例阐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三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1.使用多媒体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四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预习。
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
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
无论是投影演示、实例分析,还是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五、教学过程导课:通过以往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单细胞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例如,草履虫(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分析并口答:单细胞的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下面我们以人体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内环境学生阅读:(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教师指导:1.引导学生识图,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
2.诱导性地说明内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内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设计问题问卷,测试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稳态的概念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稳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2.2 教学内容稳态的定义: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意义: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肾脏调节等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实际操作2.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稳态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3.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具体作用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传递、反射弧构成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3.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神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内分泌调节与内环境稳态4.1 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等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分泌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分泌调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5.1 教学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水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等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肾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6.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功能障碍等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疾病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8.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理解和经验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保持内环境稳态生活习惯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9.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稳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内环境稳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展望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研究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重点环节: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目标: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以及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2.了解稳态的含义及其在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中的作用;3.掌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概念及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2.稳态的含义及其在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中的作用;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
教学难点:1.掌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
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图片、生物学实验室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先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只独木舟在湖面上稳定地行驶着。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独木舟可以稳定地行驶在湖面上?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是因为独木舟在行驶时保持着船体的稳态,而稳态的维持是通过船体内的环境保持平衡来实现的。
Step 2:概念解释(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独木舟的例子,并提出生物体也需要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教师解释内环境是指生物体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边界,是生物体细胞所处的环境。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各种生理参数(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教师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它保证了生物体中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运行。
Step 3:稳态的机制(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提出了负反馈调节的概念。
教师解释负反馈调节是一种生物体通过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反应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负反馈调节的基本原理,即负反馈控制机制包括感知部位、集成中枢和执行器三个组成部分。
Step 4:实验展示(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以进一步了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实验内容可以设置为: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
教师将一组学生的体温进行监测,并观察体温的变化。
然后,教师向学生解释实验过程中体温有所变化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产生体温变化的因素以及维持体温稳态的机制。
Step 5: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内环境?为什么内环境的稳态对生物体很重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 了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4. 能够分析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5.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关于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视频等教学材料。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重要性。
2. 讲解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其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3. 讲解内环境的组成:介绍内环境的各组分,如血液、淋巴、细胞外液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讲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介绍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如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
5. 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内环境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复习:总结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稳态的调节机制,复习相关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实验或研究项目。
2.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掌握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二、教学内容1. 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关系。
2.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内环境与稳态的思考。
例如,问学生何时感到身体不舒服时体会的是什么感觉?在不同环境下如何让身体迅速适应?2.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简单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让学生对两者有基本的认识。
3. 内环境与稳态的关系(15分钟)通过图示或生理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内环境与稳态之间的关系。
例子可以包括如何保持体温稳定、血糖水平的调节等。
4. 内环境稳态调节原理(20分钟)介绍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和作用。
通过图示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负反馈调节的基本原理。
5. 常见内环境稳态调节(20分钟)列举一些常见的内环境稳态调节案例,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通过讨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理解。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负反馈调节的作用。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预告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2. 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教学过程。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状态。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3. 学生参与课堂小组讨论,检查他们对内环境与稳态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指身体内部的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等。
- 稳态:指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 内环境稳定重要性:维持生命活动,保持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必修三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葡萄糖才能够正常分解提供能量?在何种情况下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______稳态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例题:
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组织液吸水会导致组织水肿: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理念: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仅仅依据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充分理解这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又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的讲解主要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自主建构“多细胞动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内环境稳态”模型的概念,从而让学生达到理解并运用的效果。
2.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对应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章重点讲述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动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要维持生存,必须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动物的这些反应都是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调节的。
因此维持内环境是接下来“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内容学习的基础。
3.教学重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4.学习者分析:
尽管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但一方面高中生对事物的认知以抽象思维为主,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之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较有优势。
高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初中低,学生在上课的参与力度也相比较弱,所以利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分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能力目标:
1、形成图形辨析能力、图形文字转换能力。
2、巩固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列举生活中与稳态有关的实例。
3.建立小组合作精神。
6.教学策略、方法、手段
问题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观看草履虫与其生存的环境物
质交换的过程图片。
提问:单细胞生物如何与外界环
境进行物质交换?学生观看
学生回答:单细胞生
物的细胞能直接与外
部环境接触,所需的
食物与氧直接取自外
部环境,代谢废物直
培养学生看图分析总
结的能力
教师总结:
单细胞的动物物质交换过程比较简单,取自外部,排至外部,而多细胞生物的结构比较复杂,绝大部分细胞不能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而是多了细胞外液,请大家阅读书本第15页,回答细胞外液及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
接排到外部环境。
学生倾听
学生阅读回答
内环境概念: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这个液态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一、内环境调节活动观看多细胞动物的细胞与其生
存的环境物质交换的过程视屏,
完成填图。
过渡: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
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
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但通过各种
调节反应,动物机体内部环境可
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
态。
提问:稳态有哪些特性?
学生观看培养学生即时记忆能
力
二、内环境
稳态的理化性质展示学生的“体温日变化规律”
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
题:
1.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
别同学的体温数据,能得出什么
结论?
2.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
致吗?这说明了什么?
3.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之内
有变化吗?与当地气温的日变
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总结:不同年龄、
性别、个体的人的体
温均有差异,同一个
人一天中的体温也是
有差异的,但差异不
大,不超过1℃,正
常人体温始终接近
37℃,处于动态平衡
中。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
力
学生了解人体温的相
对稳定情况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
归纳总结的能力
随堂练习1.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
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
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
关系的是()
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学生作答检测新知识的掌握,
巩固学过的知识点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CO2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作业作业:(小组讨论)生活中你能
找到那些与内环境稳态有关的
例子以及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
失调、保持机体健康?激发兴趣
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一、内环境概念
二、体液1)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2/3)
2)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①血浆
②组织
③淋巴
三、
四、内环境稳态概念
五、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指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