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精读引领课《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名师教案
《古诗词三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致位置。
)2、(课件展示)教师以导游身份介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
”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
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而“京口”不只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词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词: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3、板书诗题,读题。
4、解题:“泊船”是什么意思?“瓜洲”是哪里呢?预设:“泊船”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面,长江北岸。
5、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争取流利朗读。
2、指名读,互相评价,正字音。
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教师范读,学生再反复读,和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读互评。
4、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件第一首古诗:《人月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表达了岁月如梭,人事如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
诗歌分析该诗以描写春天的梨花开放为开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映衬人事的薄凉和匆忙。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句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事的瞬息万变相连结,凸显了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
而“狐裘不暖锦衾薄”一句则形象地表达出人们在富贵之中所感受到的苍凉和虚幻。
授课要点1.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写的花开和时间的变迁,感受岁月的流转和变化;2.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识到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个当下。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和人生追求的主题。
诗歌分析诗中以作者登高望远的景象为描写开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壮丽。
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对事物不断追求和超越的观念。
这种追求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人生不断追求的态度。
授课要点1.给学生讲解诗歌中的山河景色,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首古诗:《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松露一丝。
柔筋缠岩屋,鬼火载骤帷。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描绘了夜晚牛渚江上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和传统的怀念之情。
诗歌分析诗中以夜晚的牛渚江为,“牛渚西江夜,青松露一丝”以江、树的形象描绘出江边的静谧与孤寂。
诗的后两句“柔筋缠岩屋,鬼火载骤帷”则以对比手法来表现过去历史的巨大变迁和文化的消逝。
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诗歌既展示了当下的景色,又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思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这一课,为我们展示了三首优美的古诗词:《长相思》、《山行》和《枫桥夜泊》。
这三首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们不仅在语言上优美动人,而且在意境、情感、哲理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内涵。
首先,从语言上看,这三首诗都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从意境上看,这三首诗都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再次,从情感上看,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流露,既有喜悦、欢愉,也有忧愁、悲伤。
最后,从哲理上看,这三首诗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导我们思考人生、自然和社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诗词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三首诗的深层次内涵和哲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感悟、思考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自然和社会,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学难点:对诗的深层次内涵和哲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感悟、思考中掌握诗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精读引领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吴志慧
A、小组合作探究。
(1)精读古诗中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B、讲一讲你的发现,填写学习单(一)。
课文
阅读与表达
我的发现
精读内容
表达方法
泊船瓜洲
借景抒情
四、阅读丛书文章,体会方法。
借鉴: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填一填。
1、品读《西江夜行》填入学习单(二)。
安全提示
教室走廊不嬉戏,同学玩乐守秩序。
教学课题
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古诗词三首精读引领课
教
学
目
标
1、赏读文本,感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解读文本,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借景抒情,体会作者的感受。
3、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
赏读文本,感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读文本,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丛书文章
情归故乡
阅读与表达
我的发现
精读语段
表达方法
西江夜行
秋思
望月怀远
2、读 写 结 合。
故乡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故乡让我们认识了丰富、美丽、和谐的世界。运用今天学 到的抓住细节(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语言情感的表达方法,写一写你童年时在故乡时的所见所闻。
拓
展
阅
读
五年级丛书·上(2)《情归故乡》之诗意故乡中的《西江夜行》《望月怀远》、《秋思》、《乡愁四韵》等。
板
书
设
计
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教后反思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利用歌曲《大海啊,故乡》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再播放第三段录像: “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赞美秋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刘盖菊残君橙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景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21《古诗词三首》(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体会诗词中的美感和哲理。
教学内容:1. 诗词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词,包括《登鹳雀楼》、《春晓》和《静夜思》。
2. 诗词背景:了解每位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3. 诗词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2. 教学难点: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美感和哲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诗词学习(15分钟):a. 学习《登鹳雀楼》:引导学生朗读诗词,解释生词和句子,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b. 学习《春晓》: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c. 学习《静夜思》:通过朗读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4.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诗词,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2. 《春晓》3. 《静夜思》4. 古诗词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作业设计:1. 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包括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深度解读和感悟还有待加强,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对比分析”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对比三首诗词。
例如,《登鹳雀楼》是一首七言绝句,而《春晓》和《静夜思》都是五言绝句。
《古诗词三首》教材解析
《古诗词三首》教材解析《古诗词三首》是“触摸自然”主题下的一组诗词,由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还有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组成。
作者年代唐宋皆有,作品体裁诗词兼顾。
三首作品中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有日暮江景,有西湖雨景,也有山村夜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的景物总是投射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心境。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羁旅途中写下的。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始终萦绕着“愁”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谪居杭州时所写,描绘了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短短四行,涵盖了雨前、雨中、雨后的全过程,大开大合的笔墨与作者豪放的胸襟融为一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被奸佞中伤,弹劾罢官之后,在上饶家居时,经过黄沙岭道所作。
简单的文字有着扑面而来的恬静和野趣,透着淡淡的愉悦,于平淡中见洒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以此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由于诗词文体的特殊性,简练的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学习诗词的时候,更需要运用这一方法。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如《宿建德江》表达的是作者的羁旅之愁,教学时,可以唤起学生孤身一人离开父母时的情感体验,从而走近诗人内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夏日暴雨,这样的生活经验每个学生都有,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的暴雨,再将自己的表达和诗人的语言比较,想象画面,感受诗句凝练的语言中包含的精妙联想。
2.从作者的处境想开去。
唐诗宋词多有着作者生平经历带来的鲜明个性标签。
所以,作者的生平、同作者的相关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内心。
读《宿建德江》要引导学生去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读一读孟浩然的《自洛之越》,从而体会诗人的“愁”。
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联想到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被贬谪的无奈,才能进一步理解词作体现出的难得的、淡淡的愉悦。
六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包括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前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后者则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画,为我们展现了反差非常大的天气下的美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这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还不错,有以下几点与大家一起交流:1、《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因此,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依照常规步骤:(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3)指名读,正音;(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基础砸实。
2、在基础良好的掌握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与诗人共鸣。
3、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基础上,再通过听泛读和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使学生的情感回归到诗的本体上来。
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通过对诗中景物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本课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
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
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
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
习作效果很好。
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
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优秀教案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
(“还”字)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①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③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④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忆江南》是北京实验版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学习。
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
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和思念。
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词意,感受江南春景之美,体会作者赞美与思念之情。
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3.有感情诵读。
教学重、难点: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诵读。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1)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
(2)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3.指名读。
(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
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
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说课稿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和《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三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年四季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不同季节的景或事,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抒发情感,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词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季之美》主要讲了四季当中每个季节最美的是一天的什么时候以及怎样的美。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
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月迹》一文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写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方法。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
”配合描绘四时景色的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本单元教材中,《古诗词三首》中,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四季之美》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景物的动态描写,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鸟的天堂》课文先写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
接着重点写榕树的大和茂盛,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
这一部分属于静态描写。
课文然后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
2.精读引领课《古诗三首》
边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着
湿泥筑巢,春光映照下成对的鸳鸯睡卧在沙滩上, 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绝句》是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 围生机盎然的春色。这首五言绝句,格调高远,意境清 新,勾勒出一幅春天的图画。自然流畅,不露雕琢;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风神别具。表达了对春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意:春天来了,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春风中飘 散着花草的芳香。溪边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泥 筑巢。春光映照下成对的鸳鸯睡卧在沙滩上,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
怎样的景象?
《绝句》春天来了,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山 河无比秀丽。春风中飘散着各种花草的芳香。溪
美好的赞美。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从哪些景物可以知道 春天来了?你还知道 春天哪些景物是什么 样的?
从桃花刚开,鸭子戏水、 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 笋从土里钻出感受到春天 就要来了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我还知道春天小草偷 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小溪里的冰 融化了叮叮咚咚地流 淌;杨柳树都开始枝 条柔软,接着就是扬 出白色的花絮……
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首题图诗。温暖的春天,给万 物带来了活力,使他们充满了生机。竹林里的竹子翠绿翠 绿的,给人一种凉爽、舒服的感觉。在这片竹林的不远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词: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和王昌龄的《采莲曲》。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文学智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材还提供了相应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仍有困难,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也影响到对诗词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感受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意,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了解古代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原文、图片、视频等。
2.教学用具:投影仪、音响设备、诗词卡片等。
3.背景资料:收集有关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古代文化背景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庐山瀑布、绝壁、荷花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停顿和语气变化,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听课笔记课题:《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一、课题导入教师行为:1.播放一段轻松愉悦的田园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2.提问:“你们对乡村生活有什么了解或想象?它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就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古诗词。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学生活动:1.聆听音乐,尝试融入乡村的氛围中。
2.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乡村生活的了解和想象。
3.对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期待学习古诗词内容。
过程评价:教师利用音乐作为导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导学释题教师行为: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提问:“古诗词中描绘了哪些乡村生活的场景?诗人通过这些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古诗词,理解其中的意象、用词和修辞手法。
4.结合诗人背景及创作环境,讲解古诗词的主旨和情感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学生活动:1.认真朗读古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2.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理解。
3.听讲并记笔记,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过程评价:教师在导学释题环节,通过朗读、提问、分析和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板书设计教师行为:提纲式板书设计如下:复制代码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一、场景描绘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2.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二、人物活动1. 大儿锄豆溪东2. 中儿正织鸡笼3.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三、情感表达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板书,逐步梳理古诗词的场景描绘、人物活动以及情感表达,形成清晰的思路。
过程评价:提纲式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通过板书,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所展现的人物活动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词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注意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词,可结合注释和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懂古诗描写的情境,说一说《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对秋天的描述和表达情感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词,可结合注释和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
读懂古诗描写的情境,说一说《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对秋天的描述和表达情感的异同。
情境任务:秋天的散文是美的,秋天的现代诗是美的,秋天的诗也是美的,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里,去品味秋的韵味,撷取秋天古诗的明信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秋天的散文是美的,秋天的现代诗是美的,秋天的诗也是美的,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里,去品味秋的韵味,撷取秋天古诗的明信片。
二、品秋日的韵味学习古诗一《赠刘景文》(一)知诗人,解诗题:1.介绍诗人故事: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给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诗题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赠”“刘”。
(“赠”字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曾—赠,就是送的意思。
)3.补充诗人资料,老师补充。
4.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拼音认读,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5.指名读诗,教师相机强调生字读音。
“残”是平舌音,“犹”读二声,“橙”是翘舌音,“橘”读二声。
6.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7.学生模仿读,读出韵律、节奏。
指导学生注意“二二三”式的停顿。
(二)多方法理解诗意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你圈出来。
指名汇报:荷尽、晴雨、菊残、傲霜、橙黄橘绿。
2.课件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1)我用的办法知道了“荷尽”的意思是。
(2)我用的办法知道了“擎雨盖”的意思是。
3.课件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
(1)知道书写“菊”字。
21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21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导入在本节课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比如诗经、唐诗宋词等,然后我们再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古诗词三首。
二、作者介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三首古诗词的作者,他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这些作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课文解读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a. 诗句解释:通过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b. 诗词分析: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炼字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
c.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哲理,并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2. 《青玉案·元夕》a. 诗句解释:通过翻译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b. 诗词分析: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元宵节的诗词,拓宽知识面。
3.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a. 诗句解释:逐句翻译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b. 诗词分析:通过分析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艺术表现手法。
c.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解读和分析,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感情,同时也掌握了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多背、多写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1. 背诵三首古诗词。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写一篇赏析文章。
3. 搜集有关作者的其他古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东坡志林》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稼轩词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漱玉词等修辞手法、炼字技巧、思想感情等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逐句解释、分析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2精读引领课《古诗三首》
4.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古诗《山行》《赠刘景文》。
3.理解诗歌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重点: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古诗《山行》《赠刘景文》。
难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整体读—感知美一、激情导入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乍起,落叶飘零。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面对相同的景象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1)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注意调整说话的顺序。
(2)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用补充句子的方式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3)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4)写作方法的讲解:简单渗透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反复读一一品味美1.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却没有一个“秋”字。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说说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4)采用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古诗。
2.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
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不宋得志的时候,笔下的景物就显得萧瑟灰暗了。
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三.总结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熟读成诵四、小组合作学习《赠刘景文》1.《山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对,秋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去寻找秋天的另一番景象。
2.出示诗人、题目,明确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
3.介绍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词三首电子教案
科目语文授课时间 3.5 授课教师课题4﹒古诗词三首授课班级四年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
亭,读 ti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
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出示课题:《泊船瓜洲》,讲解“泊”的正确读音。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粗知诗意
1、出示预习单(预习要求:(1)诵读古诗,读准诗句。
(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3)借助注释,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认读词语
(2)连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3)古诗大意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
三、巧妙点拨,体会情感
1、知作者,解诗题
(1)你对作者王安石有哪些了解?通过课外资料了解一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2)怎样理解诗题<泊船瓜洲>
(指诗人停船在瓜州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
2、解诗句,抓关键词、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京口与瓜州分别在长江两岸,回望钟山也只相隔几座山。
)
从这两句诗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可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很近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
此句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你觉得哪个字用的最为巧妙?
将“绿”字与诗人之前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
3.读诗句,想象画面。
(1)有同学说,这首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在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2)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3)学生汇报
(4)师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实无法想象。
(5)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4.悟诗情
(1)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2)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3)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板书:不能还)
(4)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5)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6)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
(7)齐读古诗
四、总结学习,指导阅读
(一)学习《秋思》
1、刚刚我们通过读诗句──想象画面——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
4、品读古诗,感悟情感。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意思。
(2)秋风本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5、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学习《长相思》
1、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
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
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
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
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
“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
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的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
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
(3)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4、抓关键词,感受诗境
(1)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在哪里?
(2)学生再谈体会。
5、反复诵读,体会词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词情。
五、拓展阅读,读文实践
1、过渡:《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
《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地思念和热爱。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现在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主题丛书,用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看板书)继续学习这三首古诗:《灞上秋居》、《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
2、出示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进行精读学习,其他两篇略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想象画面,抓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学生在小组内学习,交流。
4、学生汇报
七、诵读积累
同学们,在游子的心中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相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课下请同学们背诵本节课所学的这几首思乡诗,去积累更多关于思乡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