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原文]梁惠王①曰:“寡人②之于③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⑤凶⑥,则移其民于⑦河东⑧,移其粟⑨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⑩。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11)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12),请以战喻(13)。
填然(14)鼓之(15),兵(16)刃既接,弃甲(17)曳(18)兵而走(19),或(20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21五十)步笑百步,则(22)何如(23)?”曰:“不可,直(24)不百步耳,是(25)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26)望民之多于(27)邻国也。
“不违(28)农时,谷(29)不可胜(30)食也。
数罟(31)不入洿池(32),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33)以时(34)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35)使民养生(36)丧死(37)无憾(38)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39)之始也。
“五亩(40)之宅,树(41)之以桑,五十者(42)可以衣帛(43)矣。
鸡豚(44)狗彘(45)之畜(46),无失其时(4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48)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49)庠序(50)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1),颁白(52)者不负(53)戴(54)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5)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6)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57)而不知检(58),涂(59)有饿莩(60)而不知发(6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62)也。
’是何异于(63)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64)岁,斯(65)天下之民至(66)焉。
”[注释]①梁惠王:战国时魏国的惠王,姬姓,名罃(yīng)。
魏国的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所以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②寡人:古代国君自己谦称,意思是寡(少)德之人。
③之于:复式虚词,一般用作动词谓语句的主语部分,表示一种态度或做法。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深受后世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下面将对其原文进行解析。
【原文】梁惠王曰:“孟子!寡人昔者曾与庄子之徒论仁义而未得其要。
”孟子对曰:“王何为求短?”王曰:“寡人欲使民不杀生,亦欲仁义而未得其要。
”孟子曰:“王循仁义,则民奚杀生?请举其所欲为仁义者而后我言之。
”孟子曰:“王欲仁义,然民夺其一牛,王焉得仁义?”王曰:“寡人得之。
”孟子曰:“王之所得者,民夺之;民夺之,犹有不得者焉。
”王曰:“寡人未之有闻也。
”孟子曰:“王之宫中有神道者,终朝而不省,王焉得闻?所以道者不可闻矣。
王欲闻之与?”王曰:“寡人之宫中有神道者,朝夕而听焉。
所以道者,必由闻之,不闻则不知。
”孟子曰:“王之所以道者,莫乎其宫中不闻也!王之臣有过于道者,必闻之;不闻则不知。
臣闻之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梁惠王向孟子请教仁义的问题。
梁惠王说自己曾与庄子之徒讨论仁义,但未能理解其真正含义。
孟子则反问王为何要求短,梁惠王回答说他希望使人民不再杀生,同时也希望实现仁义但尚未找到方法。
接着,孟子要求梁惠王举出他所认为的仁义的例子。
梁惠王回答说他希望民众不要夺取他的一头牛。
然而,孟子指出,即使梁惠王得到了他所希望的,民众仍然可能会夺取其他东西。
梁惠王对此表示惊讶,孟子进一步解释说,就像梁惠王的宫中有神道却无法亲身体验一样,真正的道理是无法通过听来了解的。
孟子认为,梁惠王只能依靠闻知来了解仁义。
最后,孟子告诉梁惠王,他要通过了解自己的宫中及听闻他臣子的行为来判断他们是否符合仁义的标准。
他引用了一句名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人们应当知足不贪婪,知道适可而止,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和平与稳定。
这篇文章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孟子以问答的形式引导梁惠王思考仁义问题的真正含义。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原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梁惠王下)原文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下)原文及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老婆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 (n ěi ) 其老婆,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可以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以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说明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约公元前 372 -公元前 289 ),名轲,战国邹人 (位于东省西南部,古称邹鲁圣地)。
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谓:对说。
(王之臣)之:的。
托:寄,交托。
老婆:老婆和子女。
(有托其老婆与其友而之楚游者)之:到去。
比:等到。
反:通返,回来。
冻:使冻,受冻。
馁[něi],使.......饥饿,受饿。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弃:扔掉,此指断交。
士师句:士师,古代的司法官。
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官。
后一个士当指士师的部下。
治,管理。
已:止,这里指免除。
四境:国家。
顾:环视周围。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有一位大王的臣子,将老婆子女交托给朋友照料而自己到楚国去游览。
等他回来时,却发现他的老婆子女却在受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应当怎么办?齐宣王回答说:和他断交。
孟子说:假如司法官不可以管理好部下,那该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免除他。
孟子说:若是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该对王怎么办?齐宣王环视左右,把话说题扯到其余地方去了。
这是一段特别出色的。
《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取之”文言文阅读
《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取之”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齐人伐.燕,取之伐:攻打B.系.累其子弟系:捆缚,拘禁C.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违背2.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B.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C.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D.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
《孟⼦·梁惠王下》原⽂翻译《孟⼦·梁惠王下》原⽂翻译 孟⼦见齐宣王⽈:“所谓故国者,⾮谓有乔⽊之谓也,有世⾂之谓也。
王⽆亲⾂矣。
昔者所进,今⽇不知其亡也。
”王⽈:“吾何以识其不才⽽舍之?”⽈:“国君任贤,如不得⼈,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贤,未可也;诸⼤夫皆⽈贤,未可也;国⼈皆⽈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之。
左右皆⽈不可,勿听;诸⼤夫皆⽈不可,勿听;国⼈皆⽈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可杀,勿听;诸⼤夫皆⽈可杀,勿听;国⼈皆⽈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国⼈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母。
” 齐宣王问⽈:“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对⽈:“于传有之。
” ⽈:“⾂弑其君可乎?”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谓之⼀夫。
闻诛⼀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齐⼈伐燕,胜之。
宣王问⽈:“或谓寡⼈勿取,或谓寡⼈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举之。
⼈⼒不⾄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对⽈:“取之⽽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有⾏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有⾏之者,⽂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也。
” 齐⼈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诸侯多谋伐寡⼈者,何以待之?”孟⼦对⽈:“⾂闻以七⼗⾥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畏⼈者也。
书⽈:‘汤⼀征,⾃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奚为后我?’民望之若⼤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耕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若时⾬降,民⼤悦。
书⽈:‘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征之,民以为将拯⼰于⽔⽕之中也,箪⾷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兄,系累其⼦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倍地⽽不⾏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后去之,则犹可及⽌也。
” (节选⾃《孟⼦·梁惠王下》有删改) 词语注释: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一节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第一节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宣王的时候,宣王给我说他喜爱音乐,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应答。
”接着问孟子道:“国君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宣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后来有一天,孟子拜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告诉庄暴您喜爱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听后脸色一变,惭愧地说:“我喜欢的不是先代帝王留下来的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是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爱音乐,那齐国恐怕就会治理得很好了!在这件事上,现在流行的音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而《梁惠王下》属于《孟子》中的一篇。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十六节原文鲁平公将出。
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
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
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
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
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
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第十六节译文鲁平公将要外出,他宠爱的近臣臧仓请示说:“必定把所去的地方告知管事的臣下。
现在车马都已备好了,可管事的臣下还不知道您要去哪里,我冒昧来请示一下。
”鲁平公说:“要去见孟子。
”臧仓说:“这是为什么呢?您为什么要降低身份去见一个读书人呢?是认为孟子贤德吗?贤德之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礼义,而孟子后来为母亲操办的丧事超过先前为父亲操办的丧事。
君王还是不要见他的好。
”鲁平公说:“好吧。
”乐正子入宫见鲁平公,说:“君王为什么不去见孟轲了?”鲁平公说:“有人告诉我说:‘孟子后来为母亲操办的丧事超过先前为父亲操办的丧事。
’所以我不去见他。
”乐正子说:“君王所所说的超过指的是什么?是说前面办父亲的丧事用士礼、后面办母亲的丧事用大夫礼?还是说前面设三鼎的供品祭父,后面设五鼎的供品祭母?”鲁平公说:“不是,我所说的是棺椁和寿衣的精美不同。
”乐正子说:“这不叫超过,这是前后家境贫富不同而已。
”后来乐正子见到孟子时说:“我告诉了君王,君王本来要来见你的,但有一个他宠爱的近臣臧仓阻止了他,鲁君因此没有来。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梁惠王,是《论语》中的一篇文章,把孟子的一些思想宣扬出来,并且给其他统治者提出一些有益的政治建议,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论语》的“梁惠王下”的全文如下:子曰:“梁惠王之下,必有贤臣。
”孟子说,梁惠王统治下去,必然会有贤臣出现。
孟子对梁惠王有着高度的敬仰,他认为梁惠王是一位有能力可以引导贤臣的好国君,有此贤臣可以协助其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
子曰:“夫佞也,贤臣唯其亡者也。
故曰:‘有贤臣,梁惠王之治也。
’”孟子说夫佞,是指广受宠信的贤臣,只有在他们失败之后,才会有真正的贤臣出现。
所以梁惠王的政治,是有贤臣可以实际帮助其运作的。
子曰:“相因而立,可以明其德;道必乾,可以昭其智;无以为而不贵其贤;可以涤其邪;无以为而不戒其非。
”孟子说,人彼此因缘而结合,可以显示出他们的德行;遵循正义,可以显示出智慧;没有任何可以掩盖善良的事情,可以消除邪恶;没有任何可以偏袒不义的事情,可以戒备不良。
子曰:“大国者,其责任之大也,大国必尽其责任,小国必择其任务。
”孟子说,大国应当尽其责任,小国则可以自行选择它们自己要承担的责任。
孟子主张大国应该有远见,不应该从细小之事,而是要发展成为一个崇尚正义、自由自在的社会。
子曰:“行邪之正,恶邪之正,安可以谋求而得之?安可以坐而得之?”孟子说,行邪之正,恶邪之正,能够如何期望能够得到?可以做些什么来得到它们?在孟子看来,只有崇尚正义,自由自在,努力奋斗,才能够获得这些正义和恶邪之分,而不是坐着等待获得。
子曰:“梁惠王之治,是以明公正也,动百姓之情,安可以不假其令?”孟子说,梁惠王的治理是以公正为本的,可以引导百姓的意愿,因此是不可能不令人称颂的。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获得后代的支持,就一定要遵循正义,并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百姓,赢得百姓的尊重和支持。
子曰:“百姓之利,必使宗室有利。
”孟子说,百姓的利益,一定会带来宗室的利益。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十五节原文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
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
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
’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
’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
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第十五节译文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个小国,就算竭力去侍奉大国,也不能免除威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从前,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来侵犯。
周太王拿皮裘丝绸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好狗良马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珠宝玉器送给狄人,还是不能免去他们的侵扰。
于是太王召集邠地的父老,对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德之人不拿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害人。
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我要离开这里了。
’于是离开邠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下建城邑定居下来。
邠地的人说:‘这是个仁德之人,我们不能失去他啊。
’追随他迁居的人,多得像赶集市一般。
也有人说:‘土地是必须世世代代守护的基业,不是能自作主张的处理的,哪怕牺牲性命也不能舍弃它。
’您可以在这两个办法中选一个。
”。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 梁惠王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郁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材料二: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太早之望云宽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中“之”的意思不同。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
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①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②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1)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本节举工匠和玉匠两个例子旨在说明什么主张?【答案】(1)①后来工匠们在砍削这木料时,把它砍削小了,那么大王您看到了,一定很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②这为什么与叫玉匠雕琢璞玉不同呢?(2)旨在说明君主利用贤人治国应当发挥贤人所学的治国之道。
【参考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比如要盖大的房子,必定先要派工头去寻找大的木料。
工头找到了大木料,那么大王您一定很高兴,认为他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后来工匠们在砍削这木料时,把它砍削小了,那么大王您看到了,一定很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现在人家从小就学了那圣贤的道理,长大了想要实行这圣贤的治国之道。
大王您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道理,按照我的意思去做。
你看这样如何?又比如现在有块尚未雕琢的.璞玉在这里,即使价值万镒,也一定要让玉匠雕琢它。
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丢弃你所学的道理而听从我的。
这为什么与叫玉匠雕琢璞玉不同呢?”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邹与鲁拱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某某某,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注释: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梁惠王章句下(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下(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原文: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
毁诸?已乎②?”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⑤,泽梁⑥无禁,罪人不孥⑦。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⑧。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⑨好货;《诗》云⑩:‘乃积乃仓,乃裹糇粮⑪,于橐于囊⑫。
思戢用光⑬。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⑭,爰方启行⑮。
’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⑯妃。
〈诗〉云⑰:‘古公亶父⑱,来朝走马,率西水浒⑲,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⑳,聿来胥宇21。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22。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注释:①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
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②已:止,不。
③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④耕者九一:指井田制。
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⑤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
市:集市。
讥:稽查。
征:征税。
⑥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⑦驽(nu):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⑧哿(ge)矣富人,哀此茕(qiong)0独:引自《诗经.小雅。
正月》。
哿,可以。
茕:孤单。
⑨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⑩《诗》云:引自《诗经。
大雅。
公刘》。
⑪堠(hou)粮:干粮。
⑫橐(tuo)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⑬思:语气词,无义。
戢:同“辑”,和睦。
文言文阅读《孟子与梁惠王》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 对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B.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更减少C. 王好战,请以战喻好战:喜欢打仗D. 养生丧死无憾丧死:死亡,安葬11.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 ①⑦/②/③/④/⑤⑥B. ①③/②④/⑤⑥/⑦C. ①③/②/④⑥/⑤/⑦D. ①③/②④/⑤/⑥/⑦12.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B.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方式不是好方法,从而告诉他要实行仁政。
孟子离娄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离娄下原文与解析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孟子”。
他的学说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而其中的“离娄下”是其中的一篇章节。
本文将对《孟子·离娄下》进行原文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孟子·离娄下》原文如下:「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曰:“穷鼠啮狸,千丈之堤也可以毁也。
寡人闻之,大夫莫不小人之朋。
”孟子对曰:“小人者,不堪帅也。
舍人而能人与,弃人而取人与,小人之术也。
小人者,不堪与也。
桀跖之所以见而乱者,必其臣范宣子尚能也。
即大人之所以为不败者,必其臣伯夷、叔齐之所言劝也。
”梁惠王曰:“伯夷叔齐何以异于人?”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梁惠王曰:“善言之。
”孟子曰:“明听于穷儒,暗夜持于百里之外,是亦远略也。
”梁惠王曰:“善言之。
”」以上是《孟子·离娄下》的原文内容。
下面对原文进行解析:《孟子·离娄下》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记载。
对话中,梁惠王谈到了贫穷而具有智慧的小人对大人的危害,认为大夫们多与小人为伍。
孟子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反驳,并提出了伯夷、叔齐这两位传世名士的例子。
梁惠王对此表示赞同,并称赞孟子的独到见解。
孟子用伯夷、叔齐这两位传世名士作为例子,来说明他们与一般人的区别。
他认为伯夷、叔齐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没有怨天尤人的情绪。
这句话表达了伯夷、叔齐对命运的坦然接受,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与宽容。
孟子认为这种心态与伯夷、叔齐这两位伟大人物的言行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他们能够被后世推崇的原因所在。
梁惠王对孟子的观点表示赞赏,并称赞孟子的言辞言简意赅。
孟子的回应也展示了他的见闻广博和智慧,他说他将听从最愚昧的人的建议,也能从极远的距离中捕捉到若干的信息,这就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远见。
总结起来,《孟子·离娄下》是一篇反驳小人观点的对话篇章。
孟子通过引用伯夷、叔齐这两位伟大人物的例子,阐述了他们的不同之处。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与答案解析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与答案解析题目一:《孟子·梁惠王下》太宗曰:“愿闻梁惠王之器。
”孟子对曰:“为人君者必佞。
”太宗曰:“请闻其具。
”孟子对曰:“为人君者必辩。
”太宗曰:“请闻其故。
”孟子对曰:“为人君者必让。
”太宗曰:“善。
愿闻让之实。
”孟子对曰:“让有三:让于天,让于地,让于人。
”问题:根据上述对话,梁惠王之器指的是什么?解析:根据孟子的回答,梁惠王之器指的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即佞、辩、让。
题目二:《史记·滑稽列传》少年时的滑稽多出口而少进头,长大以后,纡朱怀金,变态立异,为人笑者百计,为人恶者千端,为人轻者无穷,为人狂者不可胜数。
问题:根据文段分析,滑稽的特点是什么?解析:根据文段描述,滑稽的特点是多出口而少进头,喜欢展示自己的才华,搞笑,却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和轻视。
题目三:《庄子·天下篇》庄子曰:“今我则歌之。
嗷嗷之声若何?”子脔曰:“呜呼!丘也不适得。
”庄子曰:“桓公游于宋,有宫室之美,鸟兽之声不绝于耳。
逐者百二十里,仕者十有五年,然后一游。
”问题:根据文段,庄子为什么会问“嗷嗷之声若何”?解析:根据文段描述,庄子问“嗷嗷之声若何”是因为他感叹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无法享受到桓公所能享受到的美好环境。
庄子以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的感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题目四:《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晋大夫任高、郤涓侍孝于庄公。
郤涓蚤死,公以为吊。
宰人使于高曰:“可矣,君子行忧,无入于无节。
”于是,高被以职衰,如哭于哀公。
公谓高曰:“寡人闻之:乐道之难行也。
寡人吊亲于哀公三年,不衰其服;宾用辱,无入于廷墙;鞠朝不病;内忧,不见外;召见有故,不敢封也。
召见之日不满一年,君有阙事于晋国,宁舍而不见?”对曰:“善。
”乃止。
问题:根据文段,为什么晋大夫任高要行忧于庄公?解析:根据文段描述,晋大夫任高要行忧于庄公是因为郤涓(他侍奉的人)去世了。
行忧是表达哀悼之情、表示追思之意的一种礼仪行为,晋大夫任高要行忧是出于对郤涓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孟子·告子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窃其国,不为贼;孰当为贼?天下有道,以仁政治天下;无道,以暴政乱天下。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自诸侯出,则天下多事矣。
今天下,诸侯互相征伐,战争不息,是以吾得见王也。
然而,王将何以教之?”
翻译:
孟子拜访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难道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不也有仁义吗?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得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个人得利,上下都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君篡位,窃取国家,我们不说他是盗贼;那谁是盗贼呢?天下如果是有道的,就用仁政来治理天下;如果没有道,就用暴政来扰乱天下。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都由诸侯决定。
’征伐权由诸侯掌握,那么天下就会多事。
现在天下诸侯互相征伐,战争不断,所以我才得以见到大王。
然而,大王打算如何教导他们呢?”。
梁惠王章句下(九)—《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下(九)—《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②于齐、楚。
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③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④死而民弗去。
则是可为也。
”
注释:
①滕文公:滕国国君。
滕国,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
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公元前414年被越国灭,不久复国,又被宋国消灭。
②间:处。
③池:城池,也就是护城河。
④效:献,致。
译文:
滕文公问道:“腾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司。
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
如果您一定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5题。
(共12分,每小题3分)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 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
① 也。
归市者②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弔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篌③我后,后来其 苏④。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兄父,系累
⑤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 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
(《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注】①云霓:霓,虹霓。
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
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
③篌:
等待。
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
苏:恢复,苏醒,复活。
⑤系累:束缚,捆绑。
⑥重器:指 贵重的祭器。
⑦旄(me )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
倪,指小 孩子。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B. 篌我后,后来其苏
C.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D.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1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14. 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倒悬:头朝上脚朝下吊着或挂着,
比喻处境非常困苦危急)”。
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
C.④⑤⑥
D. ③④⑥ 15.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 种背景下进行的。
B. 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 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 侯的反应。
D. 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6. 翻译画线的句子
东面:面向东 后:后面 伐:攻打 倍:动词,扩充一倍 A. ①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
B. ①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C.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D. ①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也 ②唯才是举 ② 夫晋,何厌之.有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③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A.①②③
B. ②③⑤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④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
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
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
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
《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
'天下人都相信了。
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
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
‘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
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
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
(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
《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
'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您的军队。
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或“像.这.样.怎.么.可.以.呢.”)
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
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
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
12.B (“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
13. C (“以”均为介词,凭借,用)
14. A (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15.A(B 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
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文中
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都说:
?天下各
C孟子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