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适的论文
[其他论文文档]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
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次年鲁迅又发表了《狂人日记》,自此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1917年1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上,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引发了关于白话文、文学革命及其本质的讨论。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将,师从美国学者杜威先生,将实用主义引入中国学界,在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胡适拥有哲学、历史研究的根基,20世纪前期,在学术领域中,他凭借着革故鼎新、孜孜不倦的积极态度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中,其在理性、反思、逻辑观念的构建中具有很大建树。
之后他继续致力于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史观的建设,先后发表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另外,他提倡新文学,相继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如诗集《尝试集》和《真如岛》《我的车和我的车夫》等白话短篇小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迈向近代文学的步伐,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一、提倡八事规范,自由创作陈独秀和胡适同为安徽人,虽然胡适于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便离开了中国,但是陈独秀可能早就对其有所注意。
1916年,胡适给陈独秀写过一封关于翻译的信,信中指出,西方名著是新闻学创造中不可缺少的,因此,要选择一些与中国人心理相近的好作品,并把自己翻译的俄国小说《决斗》寄给了陈独秀。
同年,胡适就八事理论在《寄陈独秀》一信中做了简单阐述,并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中。
《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古文,旨在文学改良,文中胡适提倡文学界突破规范、自由创作,并经过认真研思,与友朋辩论之后,提出了八条操作性极强的文学规范,即须言之有物须讲求文法不用典不摹仿古人不讲对仗等。
在他看来,这八条都是文学上的根本问题,每一条都清晰明了,并且能在诗论、史论中找到影子,直指文学的最根本。
在信中,胡适指出他读了《新青年》某君被记者称为代表国人精神的稀世之音的一首长律,不管诗句的格调如何,单单就使用古典套语来说,诗中至少涉及一百事,单句用典不当,文法不通,上下用典不切等问题层出不穷。
0624谈谈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谈谈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首发)张海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胡适看来是对实验主义方法论的经典概括,也是他一生念兹在兹的科学方法。
胡适这所谓“科学方法”,不仅为他个人所钟爱所痴迷,也被“五四”以来一大批知识精英奉为圭臬,身体力行。
它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影响既深且巨,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为过。
这正如耿云志先生所说:“这十个字的影响,实在超过了胡适的任何一部著作。
”1在胡适看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得益于他的老师杜威的思想,体现了实验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验主义自然也是一种主义,但实验主义只是一个方法,只是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
他的方法是: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实证。
2近几十年来我总喜欢把科学法则说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我总是一直承认我对一切科学研究法则中所共有的重要程序的理解,是得力于杜威的教导。
3实验的方法也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然而因为材料的性质,实验的科学家便不用坐待证据的出现,也不仅仅寻求证据,他可以根据假设的理论,造出种种条件,把证据逼出来。
故实验的方法只是可以自有产生材料的考证方法。
4确如学者们所说,胡适对实验主义的处理,体现了一种化约主义的倾向。
5他先是把实验主义化约为方法,再继而把实验主义的方法化约实验的方法与历史的态度,再由实验方法的“五步法”化约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两句话十个字,当然,有时还把“五步法”化约为“三步工夫”,再三步并为两步而为“两步工夫”,最后再化约为这“十字真言”。
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
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的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工夫。
然后根据于一生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工夫。
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像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什么样的效果,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
胡适疑古思想再探讨——兼论20世纪30年代的胡、顾关系
·专题研究·胡适疑古思想再探讨———兼论20世纪30年代的胡、顾关系王学进内容提要疑古辨伪是胡适学术思想的重要特征。
顾颉刚在《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中称,胡适曾于1929年对他说其不疑古而要信古。
受顾颉刚的历史叙述影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胡适在1929年之后疑古思想发生转变,将此视为胡适与顾颉刚及古史辨派分道扬镳的肇端。
二者疏离固为事实,然别有隐情,学术观点的差异并不表明胡适疑古思想发生了变化。
从胡适在30年代前后的学术研究情况尤其是禅宗史研究来看,其疑古思想一以贯之,甚至较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键词胡适疑古思想顾颉刚禅宗史20世纪早期,疑古思潮催生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
作为胡适的学生,顾颉刚的疑古思想受胡适的影响颇大,也可以说是胡适引导他走上疑古辨伪之路。
顾颉刚所言“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与胡适提倡的“历史的观念”如出一辙。
顾颉刚的疑古思想又反过来影响了胡适,胡适的“滚雪球说”与顾颉刚的“层累说”所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一致。
两人在整理国故中对古书古史的怀疑和考辨可谓心有灵犀,相对于他人对胡适整理国故的误解和批评,顾颉刚对胡适的意图心领神会,与胡适步调高度一致。
后因局势的发展,两人“南辕北辙”。
顾颉刚在《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一文中称:“到了一九二九年,我从广州中山大学脱离出来,那时胡适是上海中国公学的校长,我去看他,他对我说:‘现在我的思想变了,我不疑古,要信古了!’我听了这话,出了一身冷汗,想不出他的思想为什么会突然改变的原因。
”①①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顾颉刚全集》(1),中华书局,2010,第160页。
281受顾颉刚的历史叙述影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胡适在1929年之后疑古思想发生了转变。
刘起釪在《顾颉刚先生学述》中根据顾颉刚所说,认为胡适后来不再疑古,从此两人分道扬镳。
①路新生认为随着疑古运动的发展,胡适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胡适发表的对于考信辨伪的方法论检讨的系列论文,我们实际上也就可以将其视为‘疑古派’分化的标志”。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浅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摘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这部哲学史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也处处体现出作者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时代精神。
不过同时,由于该书的一些疏漏,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梁启超的一些批评与争论。
时隔近一个世纪重读这本著作,应该能引起我们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评价与争论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2-02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写作背景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
1902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留学生,出国留学。
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哲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
胡适的《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大量学者认同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哲学”一词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多人在哲学一词传入我国后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但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材料极为杂乱,把经学、史学、文学材料一锅煮。
当时人分不清楚哲学和哲学史的分别,对于哲学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当时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胡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
胡适自传中说:“这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学术史’的见解。
”但梁启超在论其中的“全盛时代”时,把诸家学说的本论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胡适想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这便是胡适著《大纲》的初衷。
胡适早年上海时期思想述评论文
胡适早年上海时期思想述评摘要:1917年,胡适自美国留学归来后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
一般认为胡适的思想体系即成型於留学期间,而对胡适留学此前在国内的教育与思想历程较少关注。
但经本文考察,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求学经历(1904—1910),亦对日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且颇能代表那一带学人的成长过程。
具体来说,一方面使其家乡教育时期的点滴观念延伸、系统化,成为胡适思想体系的种子之一;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乃是在他赴美接受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之前,为之奠定一个带有当下中国烙印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胡适早年思想《竞业旬报》梁启超新文化运动1904年春天,15岁的胡适结束家乡的传统教育,跟着三哥来到上海求学。
根据《四十自述》,胡适在上海先后就读四所学校:梅溪学堂(1904至1905年),澄衷学堂(1905年至1906年),中国公学(1906年至1908年),中国新公学(1908年至1909年)。
当然胡适与外界的交流还不止于这学制内的时期,从1908年9月新公学解散起,胡适一边担任小学教职,一边“遇着一般浪漫的朋友”,开始了“堕落”的生活,直到1910年决心赴京应考为止。
我们从目前的材料可以先作这样的概括:20世纪初的上海凭借其口岸城市的条件已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之地,胡适在上海的环境中接受的知识和训练,一方面使其家乡教育时期的点滴观念延伸、系统化,成为胡适思想体系的种子之一;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乃是在他赴美接受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之前,为之奠定一个带有当下中国烙印的思想基础。
虽然较为遗憾的是,关于胡适先生上海求学时期的文献并不比其他五四学人少年时期材料来得完备,但是当时的纪录与本人的追述俱在,两相释证,也足以为我们清晰地映现出辛亥前夜的这颗小小晨星的明暗闪烁。
我作为依据的主要是以下的材料:1.《四十自述》。
这是胡适本人对于自己少年生活的回顾与评价。
从胡适自己对于少年往事的片断择取和评析中,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胡适所意愿展现给后世的“胡洪骍”,而传主在书中突出强调的,正是那些与日后的“胡适思想”衔接得最为紧密、一脉相承的部分。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
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篇论文提出了胡适对中国文学的改革思想,并对当时中国的文学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胡适在文中认为,中国文学需要进行改良,才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他提出了“文学要有生命力”、“文学要有时代性”、“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等一系列观点,并强调文学应该从古典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向现代化。
胡适的这篇论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在此之后,中国的文学创作开始逐渐脱离古典主义的束缚,走向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道路。
同时,胡适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
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同时也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文学史意义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文学史意义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
著作之一。
这篇论文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学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的
观点,成为了新文学运动的开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文学改良刍议》首先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胡适指出,古代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保守性,
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他批评了古文的啰嗦冗长、过分依赖经典、不注重真实感等问题,呼吁对古代文学进行重新审视和改进。
其次,胡适倡导了西方文学的引进与研究。
他认为中国文学需要
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以提升自身的品质和水平。
胡适在文中
详细介绍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包括情感真实、艺术自由、表达个性等,呼吁中国文学家积极学习和吸纳西方文学的成果。
此外,胡适还对文学创作的思想态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强调了
文学应当坚持真实性和个性表达,摒弃虚假和做作。
他主张充分表达
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思想,独立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思想态
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引领了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开拓了文学的边界和思维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和革新。
这篇论文的影响延续至今,成为中国
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王伟迪13124157 理科基础班)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博学多才,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获得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
同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本文首先介绍胡适的人生经历,然后说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后探讨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胡适简介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对于胡适而言,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的。
但是在胡适的记忆中,他仍然记得父亲教他写字。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赴京报国,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梦想,死在厦门。
他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的养育他。
胡适五岁开始在私塾里上学,学了九年的古文,为他后来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
早年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
1904 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
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后来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学习。
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1917 年胡适回归祖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1)儒学成就: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 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2)哲学成就: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
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
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艺评论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和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开拓性的眼光和辨识力,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非常前卫,他主张推动文化的现代化、开拓人类的精神境界,反对陈旧的观念和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人格解放。
他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念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此外,胡适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文艺评论家,对于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有着极其崇高的追求,他的“文学为人类服务”的理念和批判视角,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主流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胡适倡导的自由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同时受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
他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批判,往往被人认为是对民族文化的污蔑和抨击,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反感和斥责。
总的来说,胡适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思想与奋斗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里程碑。
胡适的简介和事迹
胡适的简介和事迹胡适的简介和事迹摘要:胡适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语言学家、翻译家,被誉为“思想解放的先驱”、“文化传统的批判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等,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究胡适的生平和事迹,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关键词:胡适,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文艺评论家一、胡适的生平胡适,字适之,江苏无锡人。
1896年,胡适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著名学府就读,于191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他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校长等职务。
1946年,胡适去世,享年59岁。
二、胡适的思想和贡献1、思想和教育理念胡适主张“为国家之需而改造个人”,他提倡“现代教育,爱国主义和新文化”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个人才干,更具有行动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使学生具备成为独立人格的能力。
2、语言学与翻译胡适曾翻译了《巴尔扎克全集》、《莫泊桑全集》等经典作品,他的翻译方式革新了当时的翻译风格。
胡适强调译者要“摆脱源语的枷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理解,灵活运用语言,准确表达原著的意思和风格,并在翻译方面有豁达的思维和超越的个性。
3、文艺评论胡适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还拥有一手批评文艺的才华。
他认为文艺的评价必须独立于思想、信念、政治和艺术的意识形态,强调评价艺术的标准应该是美而不是政治。
他建议将评价文艺的标准与世界上最好的文学作品作比较,并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普遍性、永恒性,不应该受到时代和政治的局限。
4、思想解放和文化传承胡适倡导思想解放,反对封建文化的束缚,提倡接受西方文明和现代科技知识,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他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他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是互补共生的,没有必要排斥传统文化,而应该在融合中创新。
结语胡适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胡适新诗改革看新诗出现不足论文
从胡适的新诗改革看新诗出现的不足【摘要】诗歌的发展到了21世纪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困境,特别是形式的困境,这使得新诗的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究其根源,这和胡适的新诗理论和新诗实践存在着种种不足有直接原因。
【关键词】胡适现代诗歌形式一、旧体诗向新诗转化的必然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其中又以唐诗格外辉煌。
唐诗的时代可以说是诗歌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产生出众多伟大的诗人,无数杰出的诗歌作品把唐朝的诗歌艺术推向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峰。
但是到近代,汉语旧体诗歌出现了一些弊病。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的内容上。
旧诗创作在内容上宗经、征圣、载道观念渐渐严重,限制了作家个性的表现,加之封建政治的严酷压制,旧诗的表现内容日显偏狭,自觉不自觉地使诗沦为专为封建统治者点缀升平的“帮闲诗”。
如果只满足于模仿,诗必然会降低艺术水准,失去诗人的真我个性。
新的文学体式的出现充分暴露了旧体诗的弱点所以,探索新的诗歌形式,表现新的社会、时代内容就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无可推卸的责任。
二、胡适倡导的新诗随时代的变化应运而生1919年10月,胡适发表《谈新诗》一文提出新诗要从内容上进行改革,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道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
因此,中国的新诗运动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入到诗里去。
同时胡适还指出,新诗应该“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
”从胡适的《谈新诗》和《尝试集》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创出白话新诗的道路以后,中国出现一大批著名的白话诗人,新诗的艺术创作也是成果极为丰硕,白话新诗理论研究在多年的历练下取得了许多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
胡适学术成就探因历史的论文-模板
胡适学术成就探因历史的论文胡适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颇多,这在学术界已逐渐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本文通过对胡适生平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出了他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四因子”:雄厚的国学基础,这为他后来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新知识、新思想,为其治学提供了参考比较的材料;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是他治学的一把利刃;现实社会的需求,是他治学前进的动力。
有这四个因素,才使他能够在学术研究中驰骋,也正是在这四个因素的作用下,才使得他在学术的研究中取得了卓然的成就。
关键词:胡适学术成就原因Abstract: The acplishment that Hu Shi gets on leaning is quite much. This zais to have gained acception of a major scholar already academic circles. By direct on Hu Shi all one’s life ,collection, the collate of a data, sum up the main bod y of a book having put up “four factors” that he is getting acplishment on learning: The tremendons studies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basics, is that he does scholarly research having laid down solid basics; Rich new knowledge, new thought, provide referential umparative material to do scholarly research; Need of real society, the driving force that is to go ahead that his does scholarly research. Exactly be that have had this four factors, the effect has gone down, he has got just now will do among research of the learning brilliant acplishment just now if he is able to gallop, also to exactly be among academic research among this four factors.胡适在近代史上是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但其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肯定,正如胡明先生在《胡适文化学术思想概论》中指出:“胡适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者中是学科领域涉猎最广、研究面最宽的一位,有所谓‘十项全能’之美称。
胡适的科学文化观
摘要作为上个世纪初中国思想史和科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胡适,终生秉持科学理性态度,以审视的目光重新打量传统思想、文化、制度、风俗、人物,而不是盲从和迷信,并身体力行致力于科学的推广,在他践行科学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文化观。
在胡适看来,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它包含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因子。
科学可以减除人类的痛苦,提高人生的幸福。
现代世界文化的第一个理想目标是充分发展科学,充分利用科学,充分利用科学的成果来改善人们的生活。
因此文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能促进人类的福利事业.中西文化要发展,必须科学化.科学的目的是致知和求真,知识起源于疑,有疑而问是知识增长的源泉。
而实证性、合理性、普遍性则是科学的特性。
胡适一生不厌其烦的事业是推展科学。
在胡适眼中的科学其实是指科学方法,他不断地宣传、倡导“科学方法”。
他提倡的科学方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验主义,二是假话主义。
他一生治学都是围绕着“方法”这一观念打转的。
科学方法几乎遍及他四十多年来所有的著述,并且他将科学方法提高到至高无尚的地位。
胡适将毕生心血放在中国科学的推广上,其一是想在科学不发达的中国普及科学方法,其二是想在科学理性严重匮乏的中国大力提倡科学精神。
胡适提倡的科学精神中,首推怀疑精神,即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二是创新精神,强调有严格的知识探索上的勇气,是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的特征。
三是求实精神,指出科学唯一武器是证据。
这些精神的倡导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扫除愚昧迷信、输入学理、再造文明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在科学与人生观及民主的关系上,胡适也有较多的论述。
他首先强调科学能运用到人生观上来,能建立科学的人生观。
中国是一个缺乏民主的国家,而民主的建立要靠科学的发展。
只有民众的科学素质提高了,民主才能真正地推行。
他为推广民主而终身致力科学教育事业,为中国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胡适:科学;科学文化AbstractHushi,asoneofthemostinfluentialrepresentativegreatmenintheChinesehistoryofideologyandscienceintheearlyoflastcentury,heldthescientificandrationalattitudeinhiswholelife.Hemeasuredthetraditionalthought,culture,system,customandpeoplewiththeeyesofexamininginsteadoffollowingblindlyandsuperstition.Hedevotedhimselftopopularizingthescienceanddevelopingasetofsystematicscienceandcultureconception.AsforHushi,culturewasawayoflifethatcivilizationleadsto.ItincludestWOfactorsmaterialandspirit.Sciencecanlessenman’spainandimproveman’shappiness.Thefirstidealgoalinmodernworld’Scultureistofullydevelopandmakethemostofscience,makefulluseofthescientificresultstoimprovepeople’Slife.Therefore,cultureshouldbaseonscienceanditcancontributetoman’swelfarecareer.TheChineseandWesterncultureneeddevelopment,whichshouldbeputthesciencetOit.Thecharacterofrecentcentury‘Scultureisscientificcultureandit’Sgoalistogetknownandachievetruth,Knowledgeoriginatesfromquestion.Askingwithquestionsleadstotheincreasingofknowledgewhilethespecificpropertyofscienceispositivism,rationalityanduniversality.ThecareerHushidevotedhiswholelifetoistospreadscience.Asamatteroffact,thescienceinhiseyesreferstoscientificmethods,whicharekeptproposinginhiswholelife.TherearetWOaspectsincluded,oneisexperi—mentalism,theotheroneissupposing-mentalism,scientificmethodsarepopularizedinallhisworksduringthe40yearsandputinthemostloftyposition.HushidevotedhisheartandsoultospreadingChinesescience,Firstly,bewantedtospreadscientificmethodsacrosstheunder-developedchina;Secondly,hewantedtoproposethescientificspirits,inwhichthemostimportantisskepticalspirit,nextisinnovativespirit,thenmatter.of-factattitudeisfollowed.11Thesespiritshavepositiveinfluenceonspreadingscientificmethods,wipingignoranceandsuperstitionout,instillingdoctrineandreconstructingcivilization.Hushiexpounded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cience,philosophyanddemocracy.Hestressedthatsciencecanbeappliedtothephilosophyanditcanhelpbuildupscientificone.Chinaisacountrywhichislackingindemocracy.However,thebuildingofdemocracyreliesonthedevelopmentofscience.Onlywhenthepublic’sscientificqualityisimprovedcandemocracybecarriedout.Inordertospreaddemocracy,hedevotedhimselfto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andeducationalcareer.HemadegreatcontributionstoChinese-noderneducationandthedevelopmentofscience.KeywordsHushi;science;sciencecultureIII序言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科学史和思想史上,有一个人的名字是无法抹去的,他就是胡适(1891-1962)。
西方影响与胡适论文言之“死”与白话之“活”
Au h r W a g Gu n h sAso it rfso n C l g fI train lC l r n d c t n to : n a g ei scae P oe s ri ol e o ne t a ut e a d E u ai ,Gu n x e n o u o a gi
nc l hn s a l e h d m n a c si l hns a e dpeu p sdi n u t steste aua C ieew s i 。T e u g e th t l s a ieew s a rsp oe l g ii t — r av j t a c C d n i sc h e l
N r l nvri ( ul 4 0 4, h a ,p c l igi o p rt eLt a r n ec igC ieea oma U i sy G in5 10 C i ) s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n C m aai i rt ea dT ahn h s sa e t i n az n v e u n
me to e a ulrCh n s s t e o ii ll n ua e,whc o ti u e o t e s c e so ie ay rv lto n n fv r c a i e e a h f ca a g g n ih c n rb td t h u c s fltr r e ou i n a d no en r nso main o r d to a i e e c t e l d r ta f r to fta iin lCh n s ul ur . Ke y wor s: i Eu o e n Re a s a c c a sc lCh n s v r c lrChi s De d aie. d Hu Sh r p a n is n e ls i a i e e ena u a ne e a lv
胡适:被忽略的历史角色
胡适:被忽略的历史角色作者:李新宇来源:《关东学刊》2020年第04期大家好!很高兴到这里来,与大家一起聊聊胡适。
需要说明,我不是胡适专家,没有出版过研究胡适的专著,关于胡适的文章也很少。
倒是写过一本关于胡适的书,那是1991年开始写的,写了五六年,至今没有出版。
好在我的学生中不乏胡适专家,比如在座的林建刚博士,就是胡适研究的后起之秀。
还有商昌宝、熊培云等,也都对胡适有研究。
二十年前,熊培云就写过《错过胡适一百年》。
我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学生那里得来的。
不过,我走近胡适比较早,读胡适是在1981年;发表第一篇关于胡适的论文是1982年大学毕业前夕。
那时候,胡适还被称作“反动文人”,所以很少有人理睬他。
胡适热起来,不是在80年代,而是在告别80年代之后。
这本身就很值得研究,但我今天不准备讲,虽然题目已经想好了——《胡适:被炒作与被屏蔽的》,但不准备讲,而是想把它与另外几个话题放在一起,留到以后讲。
今天准备讲的,是胡适这位文化大师被忽略的另一角色:国士、军师、外交家。
我今天刚刚看到海报上的题目,是分为上下两讲,要讲两次,于是临时决定,今天只讲抗日战争中的胡适,或者是胡适与抗日战争。
之所以想讲这个题目,是因为有感于这些年来大陆“胡适热”中的某种“片面性”。
大家知道,在我们这里,时代对历史人物和历史遗产总是有所选择也有所遗漏,有所强化也有所淡化,有所装扮也有所遮蔽。
三十年来,时代更感兴趣的似乎是他对现实的温和态度,是多研究问题而少谈主义,是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一些人从这些方面赞美胡适,可是,胡适的政治理想和现实态度,他在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在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哪个更有价值?这是值得思考的。
胡适是文学革命的领袖之一,是现代学术的鼻祖,是思想文化大师,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他事实上还是一个以国家为己任的国士、一个运筹帷幄的军师、一个战略思想家、一个不被理解的外交家。
我今天要讲的,主要就是这些。
[作者简介]李新宇(1955-),男,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关于胡适由学农转学文的作文
关于胡适由学农转学文的作文胡适由学农转学文,这事儿听起来就很有趣,就像一个人本来打算在一块田地里种满玉米,结果却跑到花园里摆弄起了花朵。
我想啊,胡适当时可能是脑袋一热就去学农了吧。
也许他想象中的学农是那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每天看着绿油油的庄稼,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
可是真正开始学农的时候呢,现实可能给他来了个当头棒喝。
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农田里,面对着那些怎么也搞不懂的农业知识,就像一只迷失在迷宫里的小老鼠,茫然又无助。
比如说,他可能在学习如何给农作物除虫的时候,被那些密密麻麻的虫子吓得不知所措。
那些虫子就像一群小恶魔,在农作物上肆意破坏,而他却毫无办法。
或者是在研究土壤的时候,面对那些复杂的土质分析,他的脑子就像一团乱麻,根本理不清头绪。
这时候,他心里可能就在想:“哎这学农也太难了,简直不是人干的事儿!”但是,转学文就不一样了。
文学就像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
他可以在这片海洋里畅游,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文学的世界里,他就像一只自由的鸟儿,可以飞向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有人可能会说,胡适这样轻易地放弃学农是不是太没有毅力了呢?但我觉得吧,人这一辈子,谁还没个试错的过程呢?如果他一直坚持在学农的道路上,也许我们就看不到后来那个在文学界大放异彩的胡适了。
他就像一颗种子,在学农的土地里长不好,但是移栽到文学的土壤里,却能茁壮成长。
从胡适的这个转变,我也想到了自己。
有时候我也会在选择上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
就像在商场里挑选衣服一样,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道哪一件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不过,胡适的例子也让我明白,当发现自己走在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时,要勇敢地做出改变。
毕竟,人生短暂,不能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浪费时间呀。
关于胡适由学农转学文,这可真是个值得好好唠唠的事儿。
这时候,胡适可能就开始琢磨了:“我是不是真的适合学农呢?”也许他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内心就像在打仗一样,一边是已经投入的精力和对未来的憧憬,另一边是眼前无法克服的困难。
略论胡适对中国白话文学的贡献的论文
略论胡适对中国白话文学的贡献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略论胡适对中国白话文学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对新文学的成长投入了满腔热情,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地积极开拓的元勋,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作家胡适先生。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关于胡适对白话文学的贡献,常戴着有色眼镜来评价这位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也很少对其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这既违背了史家“不掩恶,不溢美”的作史道德,也不符合唯物主义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因此,我们应当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作一个全面的回顾,对在这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胡适先生重新认识和评价。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贡献主要在诗歌和文学主张方面。
早在1915年,二十四岁的胡适在留学美国时,就破天荒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当时与胡适一同去美国的青年,支持胡适的人寥寥无几,但胡适文学改革的意志异常坚定,可以说是义无反顾。
当他的好友梅光迪反对他时,胡适写了一首诗进行反驳并自我鼓励: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
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
吾辈誓不容坐视,且复号召二三子。
革命军前杖马褂,鞭笞驱除一车鬼,再拜迎入新世纪!作歌今送梅生行,狂言人道臣当烹。
我自不吐定不快,人言未足为重轻。
胡适在这首如同大白话的诗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这一主张早于《新青年》三年,可以说,文学革命发轫于胡适一点都不夸张。
与此同时,胡适更不顾在美国留学的同仁们的反对,自己尝试着用白话作文写诗、写剧本。
他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尽管其诗歌写得幼稚且缺乏情趣,但诗集的开拓之功是不容磨灭的。
他在1916年8月4日寄给好朋友任叔永的信中说:“我自信颇能用白话作散文,但尚未能用之于韵文,私心颇欲以数年之力,实地练习之。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初中议论文范文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初中议论文范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最初翻看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时,看到了这句话,我感到又不解又好笑:假设处处都容忍着,让不顺心的事扰着自己,这“自由”还有人要吗?之后又仔细读了一遍,想了想,似乎又有所理解,大概是要尊重别人的自由,所以要容忍吧。
我也就一下子说服了自己,就这么理解了。
有一次,因历史课上的问题去翻查启蒙运动的资料,其中写到了卢梭与伏尔泰:两人生前因观念不同,虽同为启蒙领袖却互相争吵了半辈子。
伏尔泰离世,葬入先贤祠;卢梭病逝,法国人亦把他葬入了先贤祠,并特别选在了伏尔泰的正对面安葬。
法国人为之骄傲地说:“让这对冤家死后继续争辩吧!”卢梭凭什么葬人先贤祠?一个能与所有朋友、无数学者争吵以致无人再愿理睬的暴躁鬼,凭什么?一个已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病的患者,凭什么?一个在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就公然反对私有制的“疯子”,凭什么?或许,正是凭着那一代法国人的容忍。
今天,当一些西方学者奉卢梭为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将他的思想视作反对后现代主义与纯物质文化的利器时,我们才发现,那一代法国人对这个“疯子”的容忍有多么正确,甚至是超前。
因此,我看到了自己先前的观点有多么浅薄。
苏格拉底曾说过,他自己之所以智慧,正在于他看到了自己的无知。
但生活中无知的我们,却总因为无知而觉得自己是最智慧的人。
而当我们抱着这样的无知态度去理解“容忍”时,浅薄也就难免了。
“尊重别人的自由”,在我们这里,说到底,便是一种“大人不记小人过”的口气,无非是为了展现自己“宽容”罢了。
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或许潜意识里就觉得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但我气量大,我容得下他的错误。
别人假设是值得有这份自由,我便忍一忍;别人假设是不配有自由,我也就无须“容忍”了。
或许,这正是一种深藏于人内心的,因受到“宽容”这一声誉诱惑而隐蔽了对控制的欲望的表现。
它不能算是真正的容忍,只是为了获得“容忍”的名号罢了。
正如卢梭在阐述科技与艺术败坏道德时曾提到的,这种为了装点的伪善一旦被识破更令人厌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社会进程
民主科学、自由主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者紧密相连构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
引
用胡适在文章中曾说的那样“:自由主义有许多种”, 那么在对于“自由主义”和“胡适的自由主义”的研究中, 我们是否循着一条真实的道路在前进呢?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 能够在探索和追
溯的道路上清理思路、拨开层层迷雾。
胡适曾说“自由主义最浅显的意思是强调的尊重自由……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
提倡自由, 崇拜自由, 争取自由, 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
那
么究竟这种“自由”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 又在多大可能意义上进行了扬弃? 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自由文学到自由精神。
胡适深受英美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 他投入五四运动虽是
从文学改良入手的, 但在他的文学观中所处处渗透的却是自由
主义精神。
以他那篇影响巨大的《文学改良刍议》的所谓“八不主义”来看, 他是以文体的改革来作为个性解放的一种途径, 已
使文学成为思想自由的表现手段。
他说, 文学应该有“高远之思想”“、真挚之情感”“;不摹仿古人”“,不作古人的诗, 而惟作我自
己的诗”;“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 一一自己铸词形容描写
之”“;不用典”,“自己铸造词句以写眼前之景, 胸中之意”“;不讲对仗”, 以免“束缚人之自由”;“不避俗字俗语”, 提倡白话文学。
总之, 就是要让文学成为真情实感的自由表达。
胡适后来又在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 把他的“八不主义”改作一种肯定的表述“:一, 要有话说, 方才说话”;“二, 有什么话, 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 就怎么说”;“三, 要说我自己的话, 别说别人的话”“;四, 是什么时代的人, 说什么时代的话。
”这些主张其实正是要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一种体现, 要求独立的思想, 自主的表达。
在由《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引发的“白话文运动”争论中, 胡适所持的自由立场是“,此事之是非, 非一朝一夕所能定, 亦非一二人所能定。
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
讨论即
熟, 是非自明。
吾辈主张革命之旗, 虽不容退缩, 然亦绝不敢以
吾辈主张为必是, 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在胡适看来, 陈独秀
之“不容”, 恰恰是中国政治与社会败落的症结所在, 是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认为只有每个人争自由, 达到个体价值的真正
实现, 中国才会有自由。
胡适的自由主义观念是在中西方文化融合并发生碰撞的情
况下而进行的分析、比较, 并且试图在承认、发掘和溯源差异的
同时, 试图以渐进的方式改变中国的现状———“中国古人太看重
‘自由’‘,自然’的‘自’字, 所以往往看轻外面的约束力量……而
我们现在讲的‘自由’, 是不受外力巨数压迫的权利, 是在某一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约束的权利。
”胡适真正地将“权
利”思想向中国的思想界进军, 他认为自由都不是天生
的, 也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 而是一些先进民族用长期
的奋斗努力争出来的。
实质上, 胡适所反对的并非仅仅
〔摘要〕胡适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其主要贡献表现为:在西方哲学介绍方面,大力传播美国哲学)))实验主义,在北大首开西方哲学史课程,系统评介西方当代哲学。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他发表5中国哲学史大纲6一书,成为中国哲学史这一学
科的奠基者;他的中国中古思想史研究,亦有其独到的处理;他发表的大量有关中国哲
学史、思想史的英文演讲和论文,曾对英文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旷新年
从1917年倡导文学革命开始,胡适以他/但
开风气不为师的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哲学、史学、教育、道德、文化等诸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鲜明地体现了五四/重新估定一切价值0的时代精神,胡适和以他为代表的一代启蒙大师的奋斗,使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告别了一个旧时代,并且
有力地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因此使他成了从古代
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过程中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存在着一个胡适之时代。
在五四前夕,胡适明显倾向于精神自由、思想
解放与个性发展的主张。
1915年,他在5调和之
害6的札记中写道:/与人言调和之害。
调和者,苟且迁就之谓也。
张亦农言:-凡人之情,自趋于迁
就折衷一方面。
有非常之人出,而后敢独立直行, 无所低徊瞻顾。
如此,犹恐不能胜人情迁就苟且
之趋势,若吾辈自命狂狷者亦随波逐流,则天下事安可为耶?.此言甚痛,为吾所欲言而不能言。
0 [7](P795)他在答江亢虎的信中说:/今日思想闭塞, 非有-洪水猛兽.之言,不能收振聩发聋之功,今日大患,正在士君子之人云亦云,不敢为-洪水猛兽. 耳。
0[7](P1009)
在五四时期,胡适发表了著名的5易卜生主
义6一文,对于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话语作出了最有力的经典性的表述。
他说:/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
0并借易卜生的话说:
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
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
关于我的事最要紧,其余的都算不得什
么。
,,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
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有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
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胡适是一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人物,或许正如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答陈独秀语所言:“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
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
讨论既熟,是非自明。
”先生亦然。
我只知道,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孤立地去评说,不能脱离其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而用今天的标准,以现在人的智识去要求先生,苛责先生。
先生固然犯过很多错,一些见解并不完全正确,尤其政治见解甚至不免有些错误。
但先生是一个一以贯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坚持他所坚持的那么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爱真理,爱自由的人。
先生于历史的贡献也是不容置疑的,虽其学其说,未必太深刻,也未必能持久,但先生开山有功,不容异议。
先生实在是一个“开风气”的大儒。
暂此,不能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