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合集下载

2020浙江高考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之景物形象

2020浙江高考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之景物形象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 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 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 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 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词句注释】 (1)“松径”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意。松径,指 隐居的园圃。 (2)“黄菊”句: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 (3)泼醅(pēi):没有漉过的酒。 (4)“白衣”句: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 故。陶渊明九月九日在宅边菊丛中,坐了很久,正苦无酒,忽值江州剌史王弘派白衣送 酒至,陶渊明于是就酌,烂醉而归。白衣,给官府当差的人。
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 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 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 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 需要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对点学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景物形象-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课件

景物形象-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课件

4. 猿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5. 杜鹃鸟。“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 山。”“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 声里斜阳暮。”
6. 斜阳(夕阳、落日),“夕阳无限好,只是 近黄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征 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01
咏物与写 景的区别
02
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 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诗 中的景物描写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 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 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 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 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方法
1.看写景的顺序:高低、远近、内外、整体局 部;俯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
2.看描景的角度: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 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的特点
3.看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情景结 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解:①吕本中:南宋著名诗人,理学家。②木芙蓉,又名“木 莲”“拒霜”③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顽强坚韧、高洁从容的形象,即使风吹雨打,也按自 己的本性,自开自落;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恶劣环境,也要坚持走自己 的道路的态度。范诗写的是孤独辛苦仍然豪迈乐观的形象,木芙蓉辛苦 孤独心酸,处境凄凉,即使霜欺雪压,但不怨天尤人,寄寓了作者少年 时昂扬的精神和志存高远的情怀。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3 赏析意象 (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3 赏析意象 (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

(2020·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鉴赏 首联通过写绿植和小路,表现了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颔联中的 “果烂”“稻熟”“渚禽肥”写出了农忙时节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颈 联描绘了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寄寓了渴望来年丰收之情。尾联视听结 合,描写了农人送饭归来的悠闲自得的场景。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动静 结合,描写了农村农忙时节的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用语平朴,意境 优美,呈现出浓郁的田园气息。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 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寓意,即 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表现的不 是“惜别怀远”,而是烂漫的春光。
分析意象作用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创设情境,提供背景;③衬托人物,铺垫蓄势;④表情达意,感发兴 寄;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 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 写下自己无尽的思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 诗篇洋溢着一位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右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 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眼前江南,农事 春景 ②表达对儿女的舐犊之情 ③梦回现实,寄诗遥念
点拨关键
分析意象内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 性上去体味。形容词要抓住形容描摹的声、形、色、味等体味。 2.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 独有情味。 3.注意其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 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柳”寓“惜 别怀远”之意。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 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 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 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 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 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 漫的春光。
《卜算子•咏梅》)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 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 围?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等
形 象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
借 《雨霖铃》)
景 抒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情 《石灰吟》)
与 托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物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言 志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 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寒塘 赵嘏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高考 鉴赏诗歌的形象以及典型例题 试题

高考 鉴赏诗歌的形象以及典型例题 试题

鉴赏诗歌的形象历恰面日期:2020年1月1日【考点打破】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

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

景物形象那么是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廓等等。

诗歌里,形象和情意结合被称作意象,意象是古典诗歌鉴赏题考察的一个重点。

〔考察意象的题目,主要有把握意象的特点、分析形象与内容情感的关系、理解形象的寓意、表现形象的技巧、通过形象理解意境、通过形象理解哲理等。

〕鉴赏诗歌形象,首先是识别,也叫感知。

要理解诗中写了哪些详细形象(具象),有些形象还呈迭加形,这些具象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

其次是分析特点。

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根底上,进展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的形象使用,往往是有规律的,他们的联想思路与当时的文化意识有关,诗歌中很多形象往往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

这一系列意象都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的门径。

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典诗词意象方面的材料,作一些鉴赏练习,以进步鉴赏才能。

【典例调研】【典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答复下列问题。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这两首诗中的意象各自有何特点?它们各自实际的寓意是什么?2.这两首诗同是以柳为吟咏对象,从形象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两道题考察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并由此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才能。

解答此两题,要从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入手,分析其各自特点,并由此探究诗人表达的感情。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素材pdf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素材pdf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答案】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专练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专练
16.结合领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6分)
(2020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1】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送李琴泉 吴大有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起笔两句,写出离别的地点,词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 君的伤感。 B.“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二句,承接上两句,“酒阑”与“旗亭”互相照应; “呼渡”“沙鸥”与“江上”照应。 C.下阕开头两句,承接上阕点明离别的时间,由“萧萧”“香冻”可见,此时正值深 秋,风雨萧萧秋意寒,描绘出一片凄凉之景。 D.下阕结尾两句“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描绘了一幅“暮雨江畔送行图”,呼应标 题,照应上阕开头,意蕴深远。 16.这首词意象丰富,描写细腻,虽似写景却句句含情,试做简要赏析。
(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请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诗歌形象1景物形象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诗歌形象1景物形象


梅花
菊花 杨花/柳
絮 野花
落花
兰花
高洁(唐以后) 坚贞不屈,春天的含义
孤傲 离愁别绪,游子思归
不为人知,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青春易逝 姿态优美,清高
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柳岸晓风残月。
独怜幽草涧边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 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14
【常见设问2】分析意象作用
返回
(1)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分析意象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返回
江上
董 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
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什么作用?(4 分)
参考答案: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 相间的江上秋色图;(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反衬了诗人的孤 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 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铁骑:金国军队。 河洛:泛指中原。
诗中描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引用原文

2020年高考天津版高考语文 (一)古典诗歌鉴赏

2020年高考天津版高考语文           (一)古典诗歌鉴赏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语言诙谐、风趣或辛辣。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想象丰富奇特,气魄雄伟宏大,意境辽远壮阔, 感情横溢豪迈,胸襟豁亮旷达。
例句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 “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描写,更是对其神韵、品 格的高度概括。
7.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例句
分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考点清单
清单一 诗歌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
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分类
人物形象:A.“我”——诗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描绘的事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诗人形象:
分析
梨花盛开时,雪白的花不是一朵一朵的,而是一团一团的,花团锦簇,梨 花压枝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相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势之大, 更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与温暖。
2.比拟: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 写。 作用:使事物栩栩如生,使诗歌更生动,增添情趣。
例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 1.树木、花草等植物类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系列: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考点阐释】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味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困园层》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存在因伤时而进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修地发出哀喂。

诗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货析、意境品味。

1.意象赏析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2.意境品味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品味题目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描绘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方法探究】一、景物形象鉴赏要求1.“诗中赏画”。

古代写景诗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赏析画面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静态。

2.“画中品诗”。

由景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即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意象赏析角度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设问示例: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020高考古诗词形象鉴赏知识点梳理(附练习答案解析)

2020高考古诗词形象鉴赏知识点梳理(附练习答案解析)

【解析1】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 水面上碧波荡漾,
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
旷神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
5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释】 [1] 春中( 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 [2] 鸠( ji ū):鸟名,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3] 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4] 觇( chān):探测、察看。泉脉:地下的泉水。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 称之泉脉。觇 (chan)泉脉 :查看泉水的通路 [5] 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6] 觞( shāng):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御:进用,饮、喝的意思。临觞忽不 御:(诗人)面对着杯中酒,忽然又停住了喝。 [7] 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 。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人物形象,而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题型解析: 第 (1) 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应重点关注这两首诗的三、 四句。 第 (2) 题考 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 以景衬人, 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 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 ( “欲语低头笑” ) ,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 手法”。
三、鉴赏事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
《卜算子 ?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

2020年高考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020年高考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020年高考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2020年高考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技巧点拨★★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意境类题目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5.“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高考诗歌鉴赏_景物形象和意境(意象内涵)

高考诗歌鉴赏_景物形象和意境(意象内涵)

牛刀小试3《核按钮》P10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 营造了 怎样的氛围?(3分) •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 用。(5分)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 什么情感?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
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 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 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芭蕉 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 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 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 舒卷有舍情。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 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 雨也飕飕。
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 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 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思考,避免出错。
小结:
1、从意象入手 2、注意表达技巧 3、概括图景,延伸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模式: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刻画, 描绘出……图画,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新高考诗歌鉴赏 鉴赏景物形象

新高考诗歌鉴赏   鉴赏景物形象

[即时小练] 1.结合常见意境,运用一定的分析诗歌景物形象的方 法,写写这些诗(词)句表现出来的意境。 (1)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答: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答:
(3)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 找景物,组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 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抓住描述景物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景物的自身特征及特 殊内涵,找到多个景物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 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 情调。
答: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答:
(8)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答: (9)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数点渔灯依古岸, 断桥垂露滴梧桐。(戴复古《月夜舟中》) 答: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常见意境特点
类型
术语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恬静、幽静凄凉、萧瑟、幽远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另附四字术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 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静谧寂静、淡雅朦 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 缠绵婉转。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学习重点】1. 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2.积累诗歌相关意象的内涵(知识与素养29页)【学习要点】一、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三、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四、例题分析①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

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

例如: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附:常见意象(知识与素养29页)2、明确意象的作用:①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只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 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 不已的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
A、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人物
形象
诗 歌
即诗人自己 (偏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特定人物形象 (偏重叙事的诗歌)


事物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形象
(自然界中的万物,成为诗人描摹歌 咏的对象,偏重咏物的诗歌)
借以
表达
主观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
感情 的载
景物 形象
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偏重写景的诗歌)
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的留 恋企盼。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亡国破 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 情宣泄心中的愤慨。
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 园香径独徘徊”
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 驿》)
如唐人骆宾王《在狱咏蝉》起首两句: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
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
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 别绪的气氛。
5、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
7、猿啼
表现凄厉、哀伤。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8、“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 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 沙鸥。”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 迹一沙鸥。
三、自然类
四、送别场所
• 另外: • 竹:象征气节、积极向上 •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 • 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牡丹象征高贵、富贵 • 杨花象征飘泊不定、离散 • (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 ) • 兰:高洁、美好的品格。 • (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 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 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 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 “乡愁乡思”。
2、乌鸦
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 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
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 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 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 三只青鸟,一只先被 遣为信使,前来给汉 武帝报信,另外两只 随西王母而来,并服 侍在王母身旁。
2、梅花
(傲雪 高洁 不屈不挠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
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 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梅花是冬 天盛开的花,梅花盛开预示春天即将到来。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 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 也是咏自己。
9/17/2019
1、月亮
(1)以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 之愁。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
名词。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诗词常 用的手法。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
意象类别
1、植物类 2、动物类 3、自然类 4、送别场所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
菊花、梅花、 松柏、梧桐、莲、 芳草、芭蕉、竹子、兰花、牡丹、 桃花、杨花
1、菊花
高洁、隐逸、脱俗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蒋捷《贺新郎》:“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 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3. 水
(1)、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 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 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 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 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
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喻坚贞高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燕子素以雌雄双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 征。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 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 的空闺寂寞,
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的惆怅嫉妒,
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 苦凄冷,
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 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 变,山势北来宫殿高。鸦噪暮云归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可怜緱岭登仙子,犹 自吹笙醉碧桃。”
10、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 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 非晚。”
“桑梓”——中国古代人们喜欢 在住宅周围种桑树和梓树,后来 人们就用“桑梓”代称家乡。
2020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的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蕴含的 意义。
2.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一般的答
题格式。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诗歌作品创造出 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 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主要包含人物 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2)、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 回头
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3)、 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 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 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 女星。”
4、夕阳
常表示荒凉、衰败、好景不常的情感。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 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 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写尽凄凉悲伤之情。
6.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
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4、莲
(1)清白,高洁,正直,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 ”周敦颐《爱莲说》
(2)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 借莲表达爱情的诗句。如:并蒂莲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8.柳——离情的象征
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状,能够 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 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
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除了鸿雁,青鸟、鲤鱼在古代诗歌中 也是传书的信使,可象征书信。
鸿雁、青鸟:在古 代诗歌中是传书的 信使。
李清照: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
6.燕子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 喜欢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 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 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也象征朝代交替,历史兴衰的见证者。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 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 颂。如: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5、梧桐
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 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 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