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的困境及对策
教学文本解读中的问题与对策
教学文本解读中的问题与对策
1. 教学文本难度过大:
对策:
(1)针对不同学习能力和领域学习知识的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提供文本教学,比如提供視頻、微课件、网络教学等,让学生均能清楚的掌握教学内容;
(2)通过文章格式的改造,采用图片、动画、图表等互动形式,增强对文本的认知能力;
(3)多从实际出发,结合生活示范故事,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教学内容,并赋予语言文本真实的感受力及应用性。
2. 教学文本内容过于简单:
对策:
(1)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量力而行的把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增加相关拓展知识;
(2)安排合理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可以从实际例子中探究和发现,进而达到文本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3)善于引导学生将基本概念运用到相关话题中,让学生把握
文本教学内容意义,并赋予文本教学真实用途及应用性。
3. 教学文本质量不够:
对策:
(1)教师在制作教学文本时注意全面收集资料,浏览相关书籍、文献论文,打造精品教学文本;
(2)结合生活与实际,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具体的范例内容阐述,使其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的学习内容;
(3)引导学生可以自主活动,灵活运用文本教学内容,实现文本操作后的技能提升,让其能够更好的应用课堂教学内容。
简要说说当前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简要说说当前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是发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从文本本身的发现,也可能是从教学中文本处理文本角度的发现.一个不能发现新问题的教师,肯定是缺少教学智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没有解决——就会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和质量.可以说,凡是成功的课堂,智慧的教学,都会展示着教师问题发现的能力.而死死抓住教学参考上的问题进行教学的课堂,是绝不可能体现教学智慧的.教学《金岳霖先生》一文,初步阅读中就觉得全文是扣住一个“趣”字展开的,可到底是如何写趣的呢,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反复阅读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发现文章是通过写先生的童趣、风趣、雅趣和士趣,表现先生的个性和人品.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也收入了经典课文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但版本和人教版有很大差异,保留了被一些版本删除的内容.对此,很多老师颇有微词,教惯了老版本的我一开始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反复研读后发现,只要从文章结构和中心观点的角度入手,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有教学价值的问题.于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研读文本,讨论是删除更好还是保留更好,既解决了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又借此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解读了文本,同时培养了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结构意识和阅读探究的能力,真可谓一石三鸟.。
教师语文教学困境与对策探析
教师语文教学困境与对策探析1.引言:介绍教师语文教学困境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教师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
然而,当前教师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例如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教材内容单调乏味、教学方法单一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
2.困境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兴趣,而学生被迫应付考试。
对策一: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取,力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兴趣相结合,在关注学科本身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困境二:教材内容单调乏味。
教材内容单调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对策二: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用文学经典、增加练习和活动等方式,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困境三: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策三: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小组合作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困境四:考试导向教育。
当前的教育体制普遍存在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现象,使得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对策四: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减少对应试技巧的过度依赖。
6.困境五:家庭教育缺失。
一些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认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力。
对策五:教师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培养家长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共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7.困境六:教师专业发展不足。
一些教师在教师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发展还不够充分,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师范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师范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作为公民读书识字的启蒙者、引路人,对普及、推广语言文字规范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幼儿师范作为直接培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更应该抓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使学生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关键词】幼儿师范语言文字基本功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作为公民读书识字的启蒙者、引路人,对普及、推广语言文字规范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幼儿师范作为直接培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更应该抓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使学生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一、存在的问题目前,在我校就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而言,仍存在许多问题,急需改进与提高。
(一)信息化时代给语言文字规范化带来冲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的语言生活己进入了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语言面貌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但是,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层出不穷,社会语言生活也出现了若干不良倾向。
这些不良倾向也冲击了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主要体现在了学生的周记、作文中。
首先,文字运用不规范。
繁体字、二简字和在网络上泛滥的所谓“火星文”屡屡出现在学生的作业、周记、作文中。
如学生周记中有这样一段火星文:妗忝天氚狠OK,但溅卸①啶乜卟高典,泅西溅Ⅱ导宫怔流演,溅渴望穗翔,谷口被愆断栩溟。
老师读了后简直哭笑不得。
其次,滥用中西合璧语、港台语。
如在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靓女”、“粉丝”、“好嚼”、“便当”、“帅呆”、“酷毙”等词汇,还有把英文缩写夹在汉语里的新说法,组合出“当上了CEO,特爱KTV,专喝XO,还知道点WTO”之类的“时尚”句子。
(二)写字不规范。
无论是钢笔字还是粉笔字,许多学生习惯写行书或草书,书写楷书时要么是字体不规范,要么是错别字或者笔顺错误。
这种问题出现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上尤为致命,因为她们是小学生识字的启蒙者,她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未来,如果自身都达不到规范书写汉字的程度,又如何教好小学生呢?笔者就曾在所教班级学生试讲时发现板书里竟然有两个错别字,多个字笔顺错误,不禁为学生的文字书写基本功不过关而担忧。
语文教学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
语文教学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升都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下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学方法单一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学方法往往较为单一,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但却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参与感和主动性。
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对策:1、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等。
例如,在教授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讲解小说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让语文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讲解风景名胜的课文时,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都有所不同,但在一些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所有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布置相同的作业,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另一些学生则觉得“吃不饱”。
对策:1、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
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2、个性化辅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个性化的辅导。
可以在课后安排专门的时间,为有需要的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的漏洞。
三、阅读与写作教学不足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两个方面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师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和思考-精选文档
教师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和思考王尚文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
文章的题目其实隐含了这样一个论断,即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有“没有走在语文的路上”的现象。
其他学科的教师可能甚怪异之:语文课不教语文,那在干什么 ?一个学科教师不教本学科确实是很不可思议的事。
但眼下的不少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也确实出现了种种偏离语文教育轨道的现象。
纵观此类现象,笔者归之为三类。
其一是脱离教材文本,天马行空地热议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社会使命感之类的。
语文课成为文化课。
其二是或插足于其他学科,或抛弃语文学科独特的学科内涵,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综合科目。
其三是徘徊于低水平教学。
如教学只滞留在段意、中心思想的归纳上,滞留在人物形象的浅表解读上;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记住文本的内容,寻找文本的确定含义。
笔者到小学里听课,发现学生的课本上仍然抄满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古诗的逐句翻译、重点句子的理解,学生说“这些都是要考试的,老师要求我们逐字逐句背出来”。
诸如此类的语文课堂屡见不鲜,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和误区。
其一是缺乏原创性,人云亦云,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所谓“心得”和“体验”均来自于教学参考用书,可称之为“鹦鹉学舌型”。
有的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滞后,知识结构浅陋,远离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有的教师懒得用心研读文本,懒得查找资料,沿用“老黄历”教案。
教师如此解读文本,课堂教学就无法向纵深发展,师生对话就无法进入文本的深层内涵。
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说过,他非常重视自己对文本的初次阅读,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并且要对出具有原创性的东西,之后才去看教学参考用书及其他资料。
但我们仍有不少教师还在依着教参“画葫芦”,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当下某些教师离开“教案”“教参”“网络”之类的拐杖似乎已寸步难行。
某市小学高级教师职评理论考试时有一试题,要求赏析诗歌《村小:生字课》( 曾获第五届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单篇佳作奖 ) 。
分析语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分析语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解决方法:针对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问题,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1. 鼓励学生多读多思考。
通过多读经典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提高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所理解的内容,帮助他们通过口头表达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 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并且在阅读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问题二:学生缺乏写作技巧,写作表达能力不足。
解决方法:针对学生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步骤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写作,将写作过程分为素材收集、文本组织、语言运用等几个步骤,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
2. 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和句型。
提供给学生一些常用的、灵活的表达方式,并指导他们在写作中适当运用。
3. 提供写作素材和写作题目。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主题的辅助材料、图片或者前后文等,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问题三: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
解决方法:针对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问题,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分层次、分类型的阅读材料。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阅读能力的不同,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阅读材料。
3. 打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阅读分享会或者阅读俱乐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和展示的机会。
问题四:学生应试思维严重,缺乏创新意识。
解决方法:针对学生应试思维严重,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1.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解决方法,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
2.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
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并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的困境和对策探讨
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的困境和对策探讨【摘要】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目前在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困境,比如学生缺乏写作能力、教师教学方法不足、实践机会缺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如加强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等。
通过这些措施,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并取得成功。
【关键词】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困境、对策、学生、教师、实践机会、重要性、问题、原因、方法、加强、探索、有效、提升、提供。
1. 引言1.1 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语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语言文字功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师范院校中,语文写作教学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学生将来要成为教师,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语文写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还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梳理自己的思绪,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进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对于未来成为优秀的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人生和价值的引路人。
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良好写作能力和正确思维方式的优秀教师。
师范院校应当重视并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当前存在的问题在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欠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能力要求,但是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表现为表达能力不足、逻辑混乱、语法错误等,无法胜任未来的教学任务。
语文教育中的困惑与解决方案
语文教育中的困惑与解决方案语文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科目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语文教育面临着诸多困惑和挑战。
本文将从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内容设置的困惑与解决方案目前,语文教育的内容设置困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面过于宽泛,二是对现代文学的关注不足。
对于知识面过于宽泛的问题,我们应该着重强调“厚道”而不是“广度”。
即依据学生年龄段和兴趣发展,合理地布置语文知识点,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语文的精髓。
此外,可以通过主题式教学的方式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对现代文学的关注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扩大阅读面,引导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语文的生动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品味和思考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方法的困惑与解决方案语文教学方法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过分强调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展。
我们应该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即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另外,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科内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学生的实际感受,将语文知识融入到其他学科中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
三、评价体系的困惑与解决方案当前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的“刻板评价”和对写作的过分强调。
刻板评价是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数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应该转变评价的观念,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考、表达以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一、问题之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着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引导。
这种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主动性,容易使他们产生枯燥乏味、不愿意思考和探索语言魅力的态度。
二、问题之二:对于阅读能力培养的忽视语文教育应该强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偏重于填鸭式的应试训练。
也就是说,在备考阶段会过分注重题海战术而疏忽了对真正理解文章内涵及提高阅读素养等方面内容的指导。
长期以来这样机械化记忆答案取得分数最高时间长阅读。
这使得很多学生在面对真实语篇时感到困惑。
三、问题之三: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中,教材、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关联,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产生困惑。
传统的抽象概念和理论无法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和共鸣。
他们更愿意追求透过文字反映出的真实情感和世界观。
四、问题之四:对写作技巧的疏忽在当前流行新媒体和社交网络时代,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写作的能力。
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对写作技巧培养的忽视。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常以讲解知识点为主,而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写作能力及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内容指导。
五、问题之五:价值观引导缺失语文不仅是一门纯粹的工具性科目,还承载着传播人类文化、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等重要功能。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考试成绩压力和其他种种原因,很少有老师能够给予足够关注这些方面内容指导。
这也导致了很多青少年产生动机不足,对语文教育的价值产生疑问。
六、解决途径之一:引入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我们可以引入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
例如,老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和参与式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权利和自主选择权,培养他们主动钻研语文知识的习惯。
七、解决途径之二:强化阅读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注重理解文章内涵、推测作者意图以及分析语篇结构等技巧。
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状况的思考及对策
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状况的思考及对策 文本解读能力既是我们必备的学科职业素养,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
在日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在一定的欠缺,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存在的问题1、一是肢解文本,将完整的文本拆得肢离破碎,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
这一现象随着课改的深入,正在逐渐减少。
主要是因陈旧的教学理念,平推式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将完整的文本拆得面目全非,寡淡无味。
2、二是浅尝辄止,将解读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忽视了文章的内隐性;。
这主要体现在解读文本不到位,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不深入体味。
3、三是脱离文本,将课外大量的所谓相关知识引进来,搞所谓的“资源整合”,忽视了文章的主体性、本源性;。
这在有些课上表现得特别过分,将大量的所谓相关的课外知识引进来,东拼西凑,美其名曰“资源整合”。
侵占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对课文内容的解读。
4、四是曲解误读,自己没有真正领会文本的主要价值,强灌硬输,忽视了文章的主旨性。
这一点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
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我们有些教师片、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
、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
浅析师范生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方法 ; 学习借景抒情与直接抒情 相结合的手法等。
二、 从作者的角度解读 文本
师范生在解读文本 时 , 时只注 意 到文本 自身 的存在 , 有 却忽略 了作者本身和时代 的背景 。文 本是作者 的精神产 品 , 创作者永远是文本最有 权威 的诠 释 者。一位 作家 在长期 的
创作实践 中形成的写作 观点往 往会 稳定 地影 响他 以后 的创
快乐 ; 体悟作者对大榕树这 种生命 现象的热爱 、 美外 , 赞 还要
特别关 注编者 的编排意 图 , 即领悟 作者 的表达 方法 , 让学生 在解读文本 时 , 重点关 注“ 么写” 掌握 静态 与动态的描写 怎 :
倍 的效果 。反之 , 则无法对 即将 开展的教学活动 奠定坚实 的
基础 。
的错误读音听而不 闻、 置可 否 ; 有很 多师 范生 因为 自己 不 还
作者简介: 杨青(99一 , , 17 )女 山东菏泽人 , 教师, 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一
3 — 5
的方言问题而把别人 的正确读音 当做错误 来“ 纠正” …… 许多文质兼美 的课 文 , 是要求 小学 生全 文背诵 的 , 些 一 课 文的精彩 片段也要求学生背诵 积累。其 实 , 要求小 学生 做 到的 , 我们这些即将成为 教师 的师范生 们也 必须首 先做 到。
认真真地来进行 。但文本解读 也不是孤立地看 待一篇文章 ,
而应从 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
一
深化对作者和文本 的理 解 , 给文 本 的价值取 向准确定 位 , 从
而进行有效的解读 。
、
从“ 新课标” 的角度解读 文本
三 、 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从
作为即将成为教师 的师 范生们 , 仅要 自己读懂 文本 , 不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老师和学生都像是在走一条曲折的小径,时不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让人哭笑不得。
首先,咱们得谈谈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孩子,能吸引他们的可真不少,比如游戏、视频等等,学语文的兴趣可谓是“灰飞烟灭”。
你让他们读课本,恨不得跟你讲“太难了,没兴趣”。
这时候,老师们就像是一个个“丧失灵魂的行尸走肉”,试图用各种方法去点燃他们心中的小火花,可往往效果不佳,真是让人苦恼。
再来,咱们说说教材的问题。
现有的语文教材,有些内容确实写得美,可是老实说,有些古诗词、课文看得让人一脸懵圈,简直是“读不懂、听不明”。
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偏偏教材却像是在考验他们的智商。
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不仅觉得“难以下咽”,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心里想:“干嘛要我背那些难懂的东西啊!”这不就是给老师增加了无形的负担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氛围。
咱们都知道,语文课要讲究交流,可有些老师上课就像是在独白,一言不发,学生们则在下面打瞌睡,真是“谁都别想好过”。
这时候,老师该如何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呢?其实,方法不多,但关键在于互动。
老师可以多问问学生的看法,带动他们参与讨论,哪怕是聊聊最近的热点话题,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大家都能参与其中。
然后就是考试了。
你要知道,考试对于学生来说,那简直就像“临阵磨枪”,一紧张就啥都忘了。
这时候,老师就得让他们明白,语文不仅仅是考试的分数,更是生活的乐趣。
可以通过一些轻松的活动,比如诗词接龙、故事分享,来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这样,考试也许不再是那么让人头疼的事情。
当然,老师的角色也不容小觑。
许多老师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有时也会感到无奈。
试想,备课时想着怎么让课堂活跃起来,结果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些老师可能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感到不适应,甚至不知道从何下手。
这时候,如果能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肯定会减轻不少压力。
毕竟,大家都是同舟共济,互帮互助嘛!接着,我们得聊聊家长的角色。
提高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几点思考
提高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几点思考作者:李珊珊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15期李珊珊内容摘要:作为一名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师范生在文本解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师范生文本解读问题笔者乃师范大学的一名中文系免费师范生,在目前所接受的紧锣密鼓的教师技能培训中,发现当代师范生作为一名准老师的许多局限。
其中最令人担忧,最亟待解决的便是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偏低的问题。
语文教师的工作绝大部分是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来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思考方法、情感态度的培养与提升,若教师本人的文本解读能力不高,那又如何能指望去教好学生呢?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中文系出身的师范生,其文本解读能力的基础还是比较牢固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模式化心理预期的影响严重经典文本之所以不朽,往往在于其不同寻常之处,这也是在教学中需要仔细探讨的地方。
然而这些作品中的闪光点,却往往为模式化心理预期所不容,导致被遮蔽,使文章的意脉变得更难以把握。
《木兰诗》一课的教学中,对花木兰形象的分析乃是重点。
花木兰形象之经典就在于她作为一名女性不同于刘兰芝之类温柔、贤惠的传统形象,同时作为一名将士,又不同于男性的阳刚、勇猛的英雄形象。
花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特殊性,这便是分析时应该重点突出之处。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把花木兰解读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女英雄,并且试图在文本中找出证明其英勇的文字。
这种解读自然是偏离了文章的意脉,木兰形象于学生而言仍是模糊的。
在文本解读中,受模式化心理预期的影响是普遍的。
比如谈到《麻雀》中的老麻雀救小麻雀时,人们往往一厢情愿地将其视为对母爱的赞颂,可为何老麻雀不能是父亲呢?因此在解读中将其阐述为对亲子之情的赞颂是更为妥当的。
类似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屡见不鲜。
二.对文本的解读浅尝辄止,不够深入受自身理解程度的限制,许多人在对文本的解读中都停留在表层而无法深入,尤其是在教学《逍遥游》《赤壁赋》等文章内涵丰富的文本时。
师范生语文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年6月第18卷第6期Jun.2021Vol.18No.6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师范生语文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许文君(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摘要:教学设计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论课程的重要内容。
目前高师中文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本解读能力薄弱,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等。
因此,中文专业的师范生应该重视文本解读训练,多层次阅读文本;拓宽了解教学对象特点的渠道;研究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案例并进行多样化的训练。
关键词:师范生;语文教学设计;问题;对策教学设计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因此,教学设计能力训练是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学论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从师范生的模拟课堂教学训练和教育实习的反馈情况看,目前中文专业的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与中小学语文教育要求仍然存在差距”一、师范生语文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一)文本解读能力薄弱“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1]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物是语文教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2]设计教学,语文教师首先要钻研课文,思考感悟”教师要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思考如何“用教材教””其次,要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各类资料,分析、选择”文本解读能力对语文教师至关重要,但是它恰恰是中文专业师范生的弱项”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阅读主体缺失,阅读存在浅表化倾向阅读课文缺乏耐心,这是很多师范生的通病”他们匆匆看完课文之后就急于翻看《教师教学用书》或上网查找资料,获得课文的分析结果,一旦离开了教学参考资料,就束手无策”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师范生作为阅读主体是缺失的,阅读的涵泳品味过程也是缺失的,他们扮演着教参传声筒的角色”于是分析文本时,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文章的段落划分结果和段意归纳,关注课文的主旨,关注课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却忽略对作者思路的把握,忽略对词句的推敲品味,忽略对作者情感变化轨迹的追踪把握,忽略体会运用修辞的妙处”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师范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课文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每段讲什么?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教学时就抓住《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下面这一段话的分析进行讲述:“花和人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如何培养师范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如何培养师范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作者:杨娟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3期摘要: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都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对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讲解内容不明确,解读不到位,人云亦云。
究其原因,在于文本解读能力差,思维方式单一。
为文以《伯牙绝弦》的微格教学实训为例,探讨师范生如何在微格教学中停止表演行为,着重文本多角度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文本解读;阅读教学阅读文本、剖析观点、内化理解一直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水平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味的高低。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是指入选教科书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分析的课文,指的是狭义的文本,并非文学、符号学和文化学中的广义文本。
所谓文本解读,是语文学习的顶端,是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过程之后,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它应该是多元的、多角度的、非同一的。
在师范生微格教学降解技能实训中存在为微格而微格,专注表演、忽视文本解读、盲目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微格教学实训课程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无法训练学生教学技能,阻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
本文以人教版十一册课文《伯牙绝弦》为例,讲解如何提高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
一、抛弃教参,力求真实笔者要求学生在《伯牙绝弦》一课的微格实践中,重点分析为什么子期死后,伯牙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本文所选乃一学生对此的分析视频。
师:“同学们,文章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生:“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为什么钟子期死了,他就不弹琴了?”生:“因为他们是知音。
”师:“知音为什么就不弹琴了?”生“因为没有人听得懂它的琴声了”。
整个过程,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表面上看流程清楚,一气呵成,但笔者观看了近30名学生的视频,对该文本的解读分析均为上述对话,因台下学生一致,所以到后期学生的回答已经成为机械式的不自觉反应,而非思考的结果。
笔者考虑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备课几乎都是从教参、网络而来,他们认为那就是金科玉律,决不能改变,所以所有问答流程一致;二是整个过程事先排练,为了微格录像而进行的表演;三是因为台下观众并未改变,学生已经毫不思考,所以也不会有超出想象的回答。
论文: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的困境和对策探讨
学科教育论文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的困境和对策探讨师范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每年,各类大学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
师范院校是我国一种特殊类型大学,专门为社会培养教师类人才,对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但在我国师范院校的语文写作教学中,同样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师范语文写作的整体水平。
一、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的困境目前我国师范院校语文写作教学的困境十分明显,笔者通过细致的调查,总结为以下几点:1、理论题材多,现实题材少大多数学校在设置作文题目时,理论作文会在作文题材中占据的大量位置。
例如,在20xx年,我国高考理论类题材作文占据了70%,这类作文虽然容易掌握作文的立意、把握写作的关键,但是这类文章很难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在被动的完成目标时放弃了对作文进一步的研究,造成了学生只把作文当成一项考试内容,忽视了完成作文之后,作文对学生的深层次的指导作用[1]。
在我国师范院校语文写作讲解课程中,大部分讲师都是以理论型文章作为讲解的重点,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枯燥无味,影响了讲师的工作效率。
与理论教材相比较,大部分学生更能接受现实题材,现实题材与现实相关,学生容易懂,对作文的兴趣也高,一些小故事、小题材的作文题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个问题,是今后师范院校语文作文教学要重视的问题。
2、理论指导多,实践指导少我国语文作文教学中,大部分只注重对相关理论的指导,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
实践是创作的基础,是创作的来源和动力,实践影响着创作,但在我国的学校的作文指导过程中,老师指导作文的方式就是将作文的题目举例出来,并结合学生学习的范围,深度解析这个论文题目,整个过程枯燥无味。
师范院校作文写作与高中不同,高中要面临高考的抉择,高中生要面对大量的作文题材,保证在高考过程中能拿到高分,而师范院校作文写作教育是为了应对未来教育工作,不需要过多的理论基础,需要更多的相关写作技巧的训练[2]。
在我国师范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忽视了相关关键词、关键语句和相关术语使用方法的介绍,不利于学生科学自主完成写作创作,这会造成一种情况:老师认为学生写得不够好,学生也不知道如何恰当地利用这些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的困境及对策摘要:一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程度如何,决定着其上课的程度。
教师文本解读的高度,也会影响其引领学生达到怎样的高度。
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们面对教学文本,在语文文本解读中会遇到困惑,需要摆脱困惑。
文本解读的方法探究、原因解析俯首皆是,但是以师范生这个群体作为切入点的研究却是甚少的。
本论文以师范生为对象,通过对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的困境及对策,以期对师范生有帮助。
关键词: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困境;对策文本解读,是语文素养、审美标准、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推理等综合素质的体现。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 [1]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2]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
文本解读这一语文课堂之“根”是不能被抛弃的,文本解读对于中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反思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史,比照各种阅读教学后,笔者发现,阅读教学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存在着极大的困惑,而这些困惑恰恰就是语文文本解读的困境。
阅读教学占语文课堂的大多数课时,可是阅读的低效与无效,时至今日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教师却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教者殚精竭虑,学者费神无补,积弊之深,百年未变。
虽然多年来教学改革五花八门,花样翻新,然未能改变“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普遍抱怨。
[3]这就迫使我们由根部,从哲学上、从思维模式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语文文本解读方法的探究、原因解析俯首皆是,但是以师范生这个群体作为切入点的研究却是甚少的。
本论文以师范生为对象,通过对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笔者期望师范生能够重视语文文本解读中遇到的困境,也希望对今后师范生的培养有所建议或帮助。
一、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现状本调查针对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现状进行调查,以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0 级(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文秘教育)为对象。
为了保证调查信息的真实性,此问卷为匿名调查,在此基础上要求对象真实记录自己语文文本解读的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 份,收回90 份,有效问卷89 份,回收率90%。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进行整合以及结合相关研究,发现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着诸多困境。
下面做出具体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53.9%的师范生都明确知道语文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但是出于各种因素的阻碍,师范生文本解读的情况不容乐观。
影响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的因素有:表一: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影响因素及情况反映表专业知识、阅读数量、课标熟悉度、文本解读方法掌握量、文体意识、文体知识等因素。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师范生目前的语文素养偏低,不能更好的进行文本解读;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低下,自身的知识储备大大影响了其文本解读能力;阅读量方面师范生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课标,76.8%的师范生也只是粗略浏览过,23.2%的师范生也只达到熟悉(多看了几遍)的程度,透彻理解完全达不到;90%师范生对文本解读的方法是空白的,只是凭借已有经验在进行解读,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对于文本,师范生们都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但是81.6%的师范生忽视了编者这个角度,没能充分注意到教材编排的用意,没有站在未来教师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
解读过程中,师范生很少能够做到独立解读文本,对教学参考资料或网络的依赖性强;语文文本解读中还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师范生对自己熟悉的课文直接不做阅读就进行授课,对文本的阅读平均少于3 遍,由此看来师范生在文本解读中有轻视文本的情况;语文教学因不同的文体而有不同的教学内容,78.7%的师范生文体意识薄弱,21.3%的师范生文体意识较强,但是对各种文体知识的熟悉度却令人担忧,56.8%的师范生对文体没能透彻的了解,只是“一般”。
在文本解读中61.8%的师范生侧重于对文本内容、思想的解读,仅38.2%的师范生在解读语文文本的形式(结构、句式、标点等)。
除了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外,笔者还通过其他手段了解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的现状,如参阅文献资料、回顾自身经历以及同其他师范生交流等。
二、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一)轻视语文文本解读师范生对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着轻视。
熟悉的课文篇目不做任何解读,凭借原有印象和已有经验直接讲解,如朱自清的《春》,一上来就是五幅春景图的解读模式,禁锢在了权威、印象、经验中。
师范生所谓的文本解读就是研究教学参考书、查阅网络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
“架空”文本的解读,师范生在教学中更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华丽,各种课件、影片、音乐在课堂上层出不穷,创造了让学生应接不暇的课堂,却忽略了与文本的接触。
师范生对文本解读的轻视成为其在语文文本解读中最典型最普通的情况。
一个理科老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解答一道题,那么他算不上一个合格的理科老师。
因为解题是一个理科教师的基本功。
同理,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解读一个文本,那也不能算是个称职的语文教师。
相比之下,语文教师要比理科教师更为艰难,任务更为艰巨。
理科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他们的解释与认识往往是现成的、公认的、唯一的、客观的。
但语文教师所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知识、情感、思想,有着独特个性创造与个性价值的文本。
语文教师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多元的价值与情感的过程,就可能辜负“语文教师”这个称号。
[4] 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和学识对文本进行独特的领悟、探索与发现,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在解读莫泊桑的《项链》时往往只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难道“虚荣心”只是小资产阶级有吗?没有对文本做出细致解读就盲目套用已有观念,忽略了路瓦栽夫人身上特有的诚实、坚韧,滑行于文本之外,无法去发现新的知识,不经过阅读体验就妄加评论。
所以师范生要充分注意到文本的价值,不要因为这是自己熟悉的文章而忽略它,也不要因为受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而抛弃文本这个根。
[5]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读懂文本了吗?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作者怎样写的?等等问题都是需要从解读文本获悉的。
如果师范生受已有观念的影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将是千篇一律的。
如谈到《荷塘月色》就说是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和矛盾,殊不知已受文学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桎梏。
[6] (二)缺乏“裸读”文本的能力造成师范生“裸读”文本的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身因素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能力不强,更重要的是自身意识与素养的欠缺。
(1)文体意识的模糊师范生对于文本解读出现一种自我放逐的倾向,在解读文本中过于随意,过于自由,以致语文文本解读混乱,找不到文本核心,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挖掘不够,或是不到位。
[7]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78.7%的师范生文体知识掌握是薄弱的,师范生对文体的认识是如此模糊,对文体论知识知之甚微,特别是实际运用更是令人担忧。
(2)“编者”换位阅读的缺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同时,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从调查结果来看,师范生对于语文文本的阅读是多角度的,但是师范生这个未来教师的群体却没有站在编者的角度去解读过,更多的只是将目光投掷于学生、教师身上。
大大减弱文本价值的挖掘,换位阅读的缺失也导致了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能力的不够,并将师范生陷入语文文本解读困境之中。
(3)失联于课程标准师范生对于语文文本的解读更多的是受限于现在的身份,他们没有太多的关注语文课程标准,甚至觉得语文课程标准说了一些对的废话,并没有将其看重。
所以师范生的语文文本解读中很少关注课标要求,让解读失联于课程标准,让解读排除于教学环节之外。
(4)语文素养的不足在文本“重构”的过程中,师范生的语文素养、专业基础知识、阅读量、文本解读观念、知识结构、反思能力等都制约着师范生对文本的解读。
在调查中发现师范生的阅读量仅有23.6%是丰富的。
可想而知,在科技、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师范生们更多的投注目光于浅阅读(如微信、微博、日志等)中,对于传统阅读越来越少,这直接影响着其对语文文本的解读。
从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还有师范生们无法离手的《优秀教案》、《教师教学用书》、《唐诗宋词鉴赏宝典》,离开了这些教学参考资料,离开了网上搜索下载课件和教学设计,师范生们对语文文本的解读就会出现片面、肤浅、错误,缺乏整体性与创造性。
师范生独立的解读往往达不到预想的结果,周而复始师范生不再信任自己,他们也不想着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知识结构、阅读体验,而是依赖教参、网络,慢慢丧失掉语文文本“裸读”的能力。
2、外部因素(1)师范教育中对文本解读能力的系统培养不足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能力低下跟师范生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作为师范类院校的师范生,在接受培养中缺乏系统的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和训练。
[8] 首先,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与普通中文本科无太大差别,为体现其“师范性”,不过是多开了几门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法的课程,而基础性的课程诸如文学概论、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作品等与普通中文本科没有什么区别。
即使是在这些基础性的课程中也往往侧重于理论和知识的系统讲授,比如在古代文学史的讲授当中,很多教师都侧重演绎式的讲解,把杜甫诗歌的文学特点逐条地告诉学生,然后举个别诗歌进行验证,使学生仅停留在个人印象和审美直觉的描述上,至于为什么与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不得而知了。
而不是通过归纳的形式,先分析杜甫的具体诗歌作品,然后通过分析解读得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征。
这样的教学导致师范生到中学教课时,面对具体的文本不知如何下手。
再者,高校的师范教育中,很少开设语文文本解读课程,引导学生对具体文本进行系统规范的审美解读,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在诸如语文课程教学论的课堂中一带而过,使得一些作品选读教材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形同虚设。
如此师范教育培育出来的师范生如何承担培育英才的重任呢?正如袁晓薇所直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势必形成了一种技术性、工具性的僵固模式,根本谈不上什么个性化的审美感受;他们走上中学语文教学岗位后,面对诸多种类的文学作品,又如何去引导自己的学生去‘发现和建构作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9] 这给我们师范生的教育敲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