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9-适合农村青年教师发展的专业成长模式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合农村青年教师发展的专业成长模式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农村青年教师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质量。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青年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之基、竞争之本、质量之源,是关系学校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不仅对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我县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731人,大都分布在农村,他们刚走上讲台,对教育教学业务不熟,加上农村学校条件艰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编制紧,教学任务繁重,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少,缺乏业务学习的平台和空间。这些问题,成为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的“瓶颈”。建立一支结构稳定、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农村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正是基于此背景,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青年教师成长,我县开展《适合农村青年教师发展的专业成长模式研究》,希望以此为县域内青年教师队伍探索专业成长新路。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地处县城以下乡镇的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理论视角,研究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价值等理论;(2)基于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的视角,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学校培养方式、管理策略、激励机制等,初步设想“学校培养、自身成长”的二元整合策略;(3)基于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视角,研究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成长环境、成长规律、成长内容、成长途径等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和应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8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2、中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作为两大战略重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湖北省十堰市遵循“因校制宜”、“因师施教”的原则并依据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状况,构建了适合本地的“三型十环”培训模式,其中提到欠发展型学校用“学习—岗练—考评—分层”的教师培训模式。

3、美国的霍姆斯工作小组分别在1986、1990年发表了《明日之教师》、《明日之学校:专业发展学校设计之原则》两个报告,提出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改革职业发展的目标。

4、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了9项建议,其中第7项建议专门强调教师专业化问题,认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重要策略。

纵观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围绕着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内容等问题进行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但对于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尤其是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现状缺乏深入地研究,大多数农村老师还只是停留在一个学期上一堂“公开课”的基础上,没有形成一条切实提高农村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师德修养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的培养途径。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考核制度,以及名校在师资队伍打造、名师培养等方面的举措,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如果能够在农村学校形

成一定的培养模式,则能够使得更多的农村青年教师得到快速成长,促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1、现代管理学发展的需要:现代管理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以人为本”,重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来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办好教学的关键所在,而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青年教师,谁就掌握了教育的明天。

2、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理念,也是成为教师素质的基本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将越来越成为学生成长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问题的导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学校培养一支合格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已成当前教育发展的共识。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显得格外重要。

3、人才培养的规律性的需要:人才培养既受到历史、文化水平的影响又受到客观条件、工作环境的影响,教师队伍建设更是如此。由于农村学校生源的广域性和差异性,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素质。我们着眼于青年教师群体、开展青年教师成长特征分析和培养策略研究,这不仅是我县在新形势下的一个主要课题,更是我们大规模学校人才资源的开发,满足人才资源需求的具体实践。

4、学校的发展的需要:我县农村学校存在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趋势。青年教师学历高、接受新事物快、有热情、有干劲,正处在发展之中并且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年轻教师身上,也存在经验缺乏、容易冲动、不安于教学岗位等缺陷,年轻教师的教学教育科研的能力亟待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加快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推进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使之成为经常性制度。

2、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的指导。《中国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向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自身素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引导。教育领域也如同其他领域一样,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才能适应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是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

4、教育学依据。教师的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他需要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智能、情感,乃至世界观,内化为自己的智能、情感、世界观。并通过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身的德性、人格、情感、意志、世界观等去感染学生,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本研究意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符合教育学基本原理的。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农村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并提出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和重点。

2、通过研究,提出更具操作性和高效性的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模式和教师专业成长策略,形成具有多样化的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培训和专业化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