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今世说·林西仲少嗜学》篇的不可信

合集下载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1、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及翻译郑燮原文: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

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解释】①刻急:苛刻严峻。

②上帝:老天。

③犹子:兄弟之子。

④家人:仆人。

⑤飧:熟食品。

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译文:我五十二岁才有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但是爱孩子一定得有规矩方法,即使是孩子们在一块游戏玩耍,也必须让他忠诚厚道,不要苛刻严峻。

我这辈子最不喜欢在笼子中养鸟,我贪图快乐,它在笼中,有什么情理,一定要让它的性情屈服来适应我的性情。

至于用头发系住蜻蜓,用线捆住螃蟹,作为小孩的玩具,不到一会儿拉扯就死了。

上天也有爱恋之心,我们竟然不能体谅上天的用心,把它当作对待万物的心吗?我不在家,儿子就由你管教。

要紧的是必须培养他的忠诚厚道的感情,消除残酷冷漠的性情,不能认为他是我的儿子就纵容他。

家中仆人的子女,是天地之间一样的人,应该同样爱护,不能让我的儿子欺负虐待他。

凡是给孩子们鱼肉果点等,应该平均发放,使孩子们欢喜蹦跳。

假如让我的儿子坐着独吞好吃的,而叫仆人的子女远远地站着观望,(想吃而)不能够吃上一丁点,他们的父母看见了爱怜他们,没有办法,只得叫孩子离开,这样做难道不是像割心挖肉一样难受吗?2、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翻译译文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翻译译文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翻译译文1、《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翻译译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翻译一、译文1.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世说新语》三则(荀巨伯,庾公乘的卢马,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译文《世说新语》三则(荀巨伯,庾公乘的卢马,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刘义庆世说新语刘义庆荀巨伯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解释】①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

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

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②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

【译文】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兵进攻郡城。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避暑录话》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避暑录话》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避暑录话》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动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

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

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

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货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

众人异之,或问其故。

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②者,先假之,一端③酬二百金。

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

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节选自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注释】①鬻yù:卖。

②皂:黑色。

③端:量词。

布帛的长度单位,倍丈为端,一说六丈为一端。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不敢出一言以复.不复.出焉周而复.始无以复.加B.未尝稍降辞色色.色.愈恭喜形于色.和颜悦色.C.益.慕圣贤之道香远益.清受益.匪浅延年益.寿D.计.日以还计.日而待也不计.其数不计.成败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江苏高考语文近五年附加题(含答案)

江苏高考语文近五年附加题(含答案)

第一套(2010年)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驷、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

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 20.“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通常指哪四类?(2分)答:21.《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2分)答:二、名著阅读题(15分)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阿Q正传》中,阿Q为了革命,用砖砸开了静修庵,砸了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

B.《女神•湘累》中,屈原在洞庭湖上说:“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

”作者借此表现了五四个性解放精神。

C.在《边城》的结尾部分,傩送出走了,白塔倾圮了,老船夫也死了,老马兵觉得自己却成了翠翠“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

D.《哈姆莱特》中所写的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三人复仇的举动,既是为了各自故去的父亲,也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

E.《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

23.简答题(10分)(1)《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答:(2)《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6分)答: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在健康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能以剥夺农村为手段采发展自己。

因为城市并不必然代表先进,农村更不意味着落后。

工业区边界的推进和农田的退缩并非天然正当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专项难题提优专项训练试卷1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专项难题提优专项训练试卷1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专项难题提优专项训练试卷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岳柱八岁指瑕岳柱字止所,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钏,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之?”何大惊异。

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注释】⑴陶母剪发:晋朝政治家、军事家陶侃少年时家贫,一次朋友来访,陶母无力招待,便剪下自己的头发,卖钱换酒,招待客人。

⑵钏(chuàn):镯子⑶诘:问(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①金钏可易酒________② 观此可以知画理矣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之?”(3)这则故事可以看出乐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文言文阅读《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学而时习之C.因往晓之D.如日中之光(2)师旷论好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狄青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

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

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

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

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

”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注)狄武襄公青:即狄青,北宋名将。

(1)在《古汉语词典》中“频”有以下几个义项,“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中的“频”的意思是( )A.危急B.多次,连续C.并列D.同“颦”,皱眉(2)从选出文看,狄青能够被天下称贤,是因为:________。

今世说文言文翻译答案

今世说文言文翻译答案

原文:《刘义庆·今世说·卷五》载:“王导、谢安共宴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时春和景明,群贤毕至。

王导曰:‘今日之美,实为世所罕有,吾辈宜共乐之。

’谢安曰:‘然则吾等何为而来?’王导笑而答曰:‘为欢而来,非为乐而来也。

’谢安曰:‘善哉斯言!夫欢者,所以适情也;乐者,所以养性也。

二者并行不悖,岂可偏废?’王导曰:‘吾固知子之善谈,然子之谈,未免有傲物之意。

’谢安曰:‘吾非傲物,诚以心论之耳。

子之谈,未免有矫饰之态。

’王导笑曰:‘子之言,吾信之。

然欢乐之极,未尝不伤人,是以古人有戒之者。

’谢安曰:‘子言极是。

然欢乐既过,哀愁随之,是亦人生之常也。

’”翻译:《刘义庆·今世说·卷五》记载:王导和谢安一起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设宴,当时正是春光明媚,众多贤才都聚集于此。

王导说:“今日的美丽景色,确实是世间少有,我们应该共同享受这份欢乐。

”谢安问道:“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而来?”王导笑着回答:“我们是为了欢乐而来,而不是为了享乐。

”谢安说:“说得真好!欢乐是为了顺应情感;享乐是为了培养性情。

二者并行不悖,怎么可以偏废其中之一呢?”王导说:“我知道你善于言谈,但你这些话,似乎有些傲慢。

”谢安说:“我并非傲慢,实在是用心去谈论。

你的言谈,似乎也有矫饰之态。

”王导笑着说:“你的话,我信了。

然而欢乐到极致,未尝不会伤害人,所以古人有提醒我们要警惕的。

”谢安说:“你说得极是。

然而欢乐过后,哀愁随之而来,这也是人生常有的现象。

”评述:这段文言文通过王导和谢安的对话,展现了两位士人在欢乐与享乐之间的思考。

王导认为,来此是为了欢乐而非享乐,意在提醒人们应把握适度的欢乐,避免过度追求享乐而失去自我。

谢安则认为,欢乐和享乐应当并行不悖,不可偏废,因为人生在世,欢乐与哀愁总是相伴相生。

这段对话反映了古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当时士人的高雅情趣和道德修养。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同时兼顾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1、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顾炎武原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

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顾炎武《与友人书》2、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译文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顾炎武原文:吾观三代①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雕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②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江苏兴化2019高三上寒假功课文科附加题(1—5)--语文

江苏兴化2019高三上寒假功课文科附加题(1—5)--语文

江苏兴化2019高三上寒假功课文科附加题(1—5)--语文文科附加题〔一〕2018年1月19日〔作业用时:30分钟〕【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人之为学,不日进那么日退。

独学无友,那么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那么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假设既不出户,又不读书,那么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顾炎武《与人书一》20顾炎武,明末清初闻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他与哪两个人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2分〕答:21针对“人之为学,不日进那么日退”,顾炎武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答:二、名著阅读题〔15分〕22、以下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女神》表达了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歌颂光明,赞美力量,色彩亮丽,激情澎湃,如《地球,我的母亲》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母亲”。

B、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但不并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思虑过多却在行动上犹豫不决,作为王子被民众爱戴的他却不相信民众。

C、蘩漪追求个性自由,追求人格独立。

这与周朴园的封建伦理观格格不入,因此周朴园就视她为“疯子”,一定要给她“治病”,甚至要儿子跪下逼她喝药。

D、夏瑜被自己的叔叔出卖而牺牲,母亲上坟时满脸羞愧,连亲人都不理解革命者,小说借此表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完全,但作者在坟上平空添了个花环来鼓舞革命者。

E、史湘云是《红楼梦》中光彩照人的形象,她开朗豪爽,才情超人。

她的诗句“寒塘度鹤影,冷月葬花魂”意境凄冷,暗示了她悲惨的结局。

23、简答题〔10分〕⑴“我只有琴童人两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

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这段京剧唱词讲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请作简述。

〔6分〕答:⑵尽管“《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李健吾语〕,但它真的是一部悲剧。

《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与友人论门人书》是由顾炎武编写的一篇散文,作品出自《亭林诗文集》。

作品原文与友人论门人书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

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

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

”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而况于今日乎?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

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

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

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

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

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

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

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

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

高明何以教之!作品译文拜接来信,内容殷勤恳切,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

但是想要我仿效过去的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则鄙意是不愿这样干的。

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其中地位高的做到三公九卿,稍次的也可以做博士,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能不称为光荣么?但是班固却评之曰:“这实在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宋.朱熹)朱子读书法卷上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读书已是第二义。

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

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

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

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

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

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学问,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

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

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

师友只是发明得。

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

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

「道问学」是大事。

要识得道理去做人。

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

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

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

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

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

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

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

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学者初看文字,只见得个浑沦物事。

久久看作三两片,以至于十数片,方是长进。

【优质文档】“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阅读及答案-word范文模板 (2页)

【优质文档】“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阅读及答案-word范文模板 (2页)

【优质文档】“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阅读及答案-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阅读及答案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

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辍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令世说)序》)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答案: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思路点拨】根据虚词“凡……者”可短出第一处;根据“因……以”可断出第二第三处;根据“其……者……而”可断出第四第五处。

21.《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

(1分)答案:刘义庆【思路点拨】《世说新语》,中国古代志人小说集,题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实际是他组织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南朝梁刘孝标为其作注。

22.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

(4分)答案: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评述。

【思路点拨】根据“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可概括出第一点;根据“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可概括出第二点;根据“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可概括出第三点;根据“而不敢妄缀一词”可概括出第四点。

颜氏家训·勉学篇 阅读答案附翻译

颜氏家训·勉学篇 阅读答案附翻译

颜氏家训·勉学篇阅读答案附翻译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论》。

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

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

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1【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者,吾非其师。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

官至集贤大学士。

②怀之河内:怀,怀州。

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过人之处。

④更:更换。

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⑥《书》:也叫《尚书》,《书经》。

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⑧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2)师谓其父母曰谓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2分)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的事。

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 ;【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

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的经历。

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

学习书写进生命中熠熠生辉

学习书写进生命中熠熠生辉

学习书写进生命中熠熠生辉
近多有临习鲁公之行书。

今试创二条幅,颇无爽心之感。

貌似有鲁公之意,然结体紧凑,取势过正,笔法尽失,仍不得其髓也。

凡习字,无异于笔法与结体,笔法一事,须多习古人墨迹;结体一事,须多琢磨其取势精神。

问其由,方知其所以也。

近各美院教学,多以精临为主,近与原帖一致者为佳。

余天资不及,信以为得其精神者呼上,与古人者无异有何用乎?但初学书,却是不宜学余的之见异思迁,择一家深入是上策也。

无论智愚,多临摹帖亦为捷径。

九十年代初香港歌坛之流行音乐,多用东瀛之调;时下甚兴之微信,摹仿美帝之脸书;马爸之淘宝,摹仿北美之易贝……善仿者亦是高人也。

古之圣贤,诗书善仿者甚多,《诗经》造句之法,无一句无所本;《左传》之文,多现成句调。

即是韩、欧、曾、苏诸巨公之文,亦皆有所摹拟,以成体段。

况乎学书哉!宜心效仿,收效颇丰也。

古往今来,凡艺学皆必师承,未有师承得其精髓者凤毛麟角,况乎书法一学,未见有半篇精辟之专著,称心之妙文,多为口传手授各秘传其法也。

且余之眼不疾敏,手之不及,涂猫似虎,求鱼得兔。

唯有多思。

思帖文之义,因如此者,先知其义,便于记忆,朗朗上口,晓其下笔之由,多有方便;思帖字之变,唯知字变之由,自成规则,日后创作方有成竹;思整篇之途径,究其来历。

虽粗通其理,然下笔未见功夫,此则须苦心劳神,风霜磨炼,增长见识。

余生性叛逆,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之事,嗤之一笑。

信尚古求新
变者,得天下也。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顧頡剛我二年以來,蓄意要辨論中國的古史,比崔述更進一步。

崔述的《考信錄》確是一部極偉大又極細密的著作,我是望塵莫及的。

我自知要好好的讀十幾年書,才可追得上他。

但他的著作有二點我覺得不滿意。

第一點,他著書的目的是要替古聖人揭出他們的聖道王功,辨偽只是手段。

他只知道戰國以後的話足以亂古人的真,不知道戰國以前的話亦足以亂古人的真。

他只知道楊、墨的話是有意裝點古人,不知道孔門的話也是有意裝點古人。

所以他只是儒者的辨古史,不是史家的辨古史。

第二點,他要從古書上直接整理出古史跡來,也不是妥穩的辦法。

因為古代的文獻可徵的已很少,我們要否認偽史是可以比較各書而判定的,但要承認信史便沒有實際的證明了。

崔述相信經書即是信史,拿經書上的話做標準。

合的為真,否則為偽,所以整理的結果,他承認的史跡亦頗楚楚可觀。

但這在我們看來,終究是立腳不住的:因為經書與傳記只是時間的先後,並沒有截然不同的真偽區別;假使在經書之前還有書,這些經書又要降做傳記了。

我們現在既沒有“經書即信史”的成見,所以我們要辨明古史,看史跡的整理還輕,而看傳說的經歷卻重。

凡是一件史事,應當看它最先是怎樣的,以後逐步逐步的變遷是怎樣的。

我們既沒有實物上的證明,單從書籍上人手,只有這樣做才可得一確當的整理,才可盡我們整理的責任。

我很想做一篇《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把傳說中的古史的經歷詳細一說。

這有三個意思。

第一,可以說明“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

如這封信裏說的,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等。

第二,可以說明“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在孔子時只是一個“無為而治”的聖君,到了《堯典》就成了一個“家齊而後國治”的聖人,到孟子時就成了一個孝子的模範了。

第三,我們在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

我們即不能知道東周時的東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戰國時的東周史;我們即不能知道夏、商時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東周時的夏、商史。

今世说文言文翻译

今世说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贤人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此言也,可谓千古不易。

今世之人,亦当以此为鉴,奋发向前,以图国富民强。

吾辈青年,更应立志高远,以报效祖国,光耀门楣。

自秦皇汉武以来,我国历史久矣。

今世之时,国运昌盛,科技日新月异。

航天事业蒸蒸日上,高铁、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皆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亦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首论教育。

我国教育制度,虽有长足进步,然应试教育之弊端,亦日益显现。

学子们为了考取高分,日夜苦读,身心俱疲。

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却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此乃我国教育之痛,亟需改革。

其次,论及医疗。

我国医疗体系,虽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困扰着广大民众。

医患关系紧张,医德医风亟待改善。

我国政府当重视民生,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以保障人民健康。

再论环保。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我国政府应加大环保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的美好家园。

此外,论及社会风气。

今世之时,社会风气浮躁,道德沦丧。

诚信缺失,欺诈盛行。

我国政府应加强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

然而,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亦有诸多美好之事。

如邻里和睦,亲人间相互关爱;教师敬业,学子勤奋好学;商贾诚信,顾客满意。

此等美好,亦为我国之幸。

总之,今世之事,有喜有忧。

喜者,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忧者,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愿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翻译如下:《今世说》,盖言当世之事也。

世事纷纭,百态千姿,若欲细述,恐笔难尽言。

然世之事物,有可观者,亦不少矣。

今试以文言文译之,以飨读者。

昔者,有贤人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此言也,可谓千古不易。

今世之人,亦当以此为鉴,奋发向前,以图国富民强。

吾辈青年,更应立志高远,以报效祖国,光耀门楣。

自秦皇汉武以来,我国历史久矣。

【读书故事】“书痴”林西冲

【读书故事】“书痴”林西冲

【读书故事】“书痴”林西冲
“书痴”林西冲
【原文】
林西仲少嗜学(1),每探索精思,竟日不食(2)。

暑月,家童具汤请浴(3),率和衣入盆,衣尽湿始觉,里人皆呼为“书痴”(4)。

(选自清王晫《今世说》卷三)
【注释】
(1)林西仲:即林云铭,字西冲。

嗜学:酷爱学习。

(2)竟日:整日。

(3)具汤:准备了热水。

具:准备。

汤:热水。

(4)率:经常。

和衣:连带衣服一起。

(5)里人:同里的人。

邻居。

【译文】
林云铭小时候非常喜爱学习,每天都在研究思考书中的深意,有时整天不吃饭。

夏天,家里的小仆人为他准备好了洗澡的热水请他去洗澡,他常常是穿着衣服就坐到澡盆里去了,等到衣服完全湿了才发觉。

邻居们都叫他“书痴”。

【人物小传】
林云铭(1628~1697)字西仲,号损斋,福建闽县林浦(今属福州市仓山区)人。

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

官徽州府通判(今安徽歙县)。

他治事精敏,听断如神,不但是本府的案子,就是附近府县的疑难大案,也多请他剖理。

但他不善于巴结上司,因此倒被上司乘隙为难,解任候质,但无证可据,又复官如故。

他在徽州9年,去而复,复而去3次。

康熙六年(1607)终被裁缺回乡,迁居建宁。

康熙
十三年(1674)三月,耿精忠叛乱,云铭不愿附逆,被耿拘囚18个月,至清兵破闽始获释,后寓居杭州著述。

卒葬杭州西子湖畔。

_经今古文学_汉代今古文经学两派说考辨_王培峰

_经今古文学_汉代今古文经学两派说考辨_王培峰

收稿日期:2010-04-25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09JK067)作者简介:王培峰(1979-),山东莒南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商洛学院中文系讲师《经今古文学》汉代今古文经学两派说考辨王培峰1,2(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商洛学院中文系,陕西商洛726000)摘要:作为论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权威之作,周予同的《经今古文学》所胪列的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种种对立,或与历史事实不符,或形成于后世,与汉代经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而重新爬梳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证明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争论,其核心在于两个问题:一个是古文经与今文经孰优孰劣,另一个是是否应该立古文经于学官。

《经今古文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与此著作成熟的学术环境与著者的学术立场密切相关。

关键词:周予同;《经今古文学》;今文学;古文学;争论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33(2010)05-0044-05经今古文学之争,始于汉代。

汉末郑玄遍注群经,混淆今古,后人遂不通晓经今古学的分野。

清代经学昌明,渐及古今文经学之辨,至廖平《今古学考》出,今学、古学之分遂明。

其后,康有为、皮锡瑞、章太炎等经学家皆受其影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周予同先生出版《经今古文学》一书,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把汉代以来的经学分为今文学和古文学两个学派,认为这两个学派形同水火、壁垒森严,是关于汉代今古学异同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此书久已被用做初习经学史的入门之作,传播广远。

近几十年出版的各种经学史、儒学史和文献学史著作,大多以此书的观点为背景知识来阐述汉代经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现当代学术界影响最大的经学史著作之一。

但是,书中胪列的汉代经学今文学和古文学的种种对立,不尽合乎历史事实。

故重新爬梳汉代今古文经学争论的有关文献资料,考察汉代经今文学争论的实情,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一在《经今古文学》中,周予同先生首先对经今古文学的异同做了较为系统的叙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今世说·林西仲少嗜学》篇的不可信
发表时间:2015-11-18T15:16:46.7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作者:刘文斌
[导读]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在楚辞研究中,林云铭的《楚辞灯》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林云铭生平的考证也日渐清晰。

刘文斌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756000
摘要:在林云铭及《楚辞灯》研究中,涉及到对林云铭生平事迹的考证。

许多著述在论述林云铭的幼年生活时,都会援引王晫《今世说》中的材料。

然而核之于林云铭《挹奎楼选稿》中的相关记述,我认为《今世说》中关于林云铭的相关记录值得怀疑。

关键词:林云铭《今世说》不可信
在楚辞研究中,林云铭的《楚辞灯》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林云铭生平的考证也日渐清晰。

许多著述在论述林云铭的幼年生活时,都会援引王晫《今世说》中的材料。

《今世说》中记录的与林云铭有关的材料共有两则,《林西仲少嗜学》和《林西仲出理徽州》。

其《林西仲少嗜学》篇曰:
林西仲少嗜学,每探索精思,竟日不食。

暑月,家僮具汤请浴,率和衣入盆,衣尽湿始觉。

里人皆呼为书痴。

而事实上,这段材料的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

首先,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来,后世不断出现一些仿效之作,以致形成中国小说中的“世说”体一派,王晫的《今世说》也是其中的一部。

虽然王晫说自己所记的是“自己四十年来睹记所记”,但《今世说》仍然是一部笔记体小说,并且被收入了《笔记小说大观》里。

被当作小说来对待,其所记述的内容自然会有一些不合于事实的地方。

其次,根据这段文字的记载,林云铭俨然一副富家公子的样子。

家僮,即家童,是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

《史记·吕不韦列传》曰:“不韦,家僮万人。

”《汉书·张安世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

然身衣弋缔,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

”唐时方干《山中言事》诗:“山鸟踏枝红果落,家童引钓白鱼惊。

”清王士稹《池北偶记·谈异二·赵广戴禄》:“戴禄者……先生家僮,亦精六书之学,与子愿书,可以乱真。

”根据《今世说》的记载,林云铭在年轻读书时,家里尚能豢养家僮,条件自然能过得去。

然核之于林云铭的《先孺人韩妣状》,便能发现此段文字存在着诸多疑点。

文曰:“(韩孺人)明天启乙丑,当前妣陈孺人见背之后,归先府君,举不孝云镶、云铭二人。

时府君方贫落。

孺人欣然执鬻,有时乏绝,不肯向人告贷升斗。

日拮据,女红以佐饘粥,夜分犹搰搰不眠,所御粗布襦裙,濣濯补缀……与府君处道山之麓十有八年……”云铭之母卒于顺治己丑年,即1649年,而至去世时已居于道山之麓达十八年之久,则云铭随父迁居道山时当在1632年。

云铭母于天启乙丑(1625)年嫁入林家,三年后生云铭。

迁居道山小斋时云铭方四岁,尚不能读书,《今世说》所记云铭读书“竟日不食”而且能够“探索精思”之事当在林氏家道中落之后。

林氏兄弟有六人,云铭父亲林兆熊又不善经营,家境日渐贫落,一家人艰难度日。

而林家中兴当在顺治戊戌年(1658),云铭出任徽州推官以后,此时林云铭已经三十岁了,自然不能以“少”称之。

在林氏少时读书之时,林家自然无力豢养家僮了。

再次,王晫著《今世说》的原则是“宁褒勿贬”。

他说:“毁人,人亦毁之;危人,人亦危之;害人损人,人亦害之损之;然则毁人适所以自毁也,危人适所以自危也,害人损人适所以自害自损也。

故欲自誉者必先誉人,誉自安者必先安人,欲自利自益者必先利人益人。

”很明显,王晫在著述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在里头,慷慨热情的赞颂称扬是带着具体功利的目的的,那就是追求热情的回报。

有了这样的私心在里头,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记录,本来就带有粉饰美化的特征,自然会有许多夸张不实的东西。

这使得《今世说》中许多记录的真实性本来就为人们所怀疑。

《今世说》中记录的关于林云铭的另一则材料,即《林西仲出理徽州》:
林西仲出理徽州时,有府吏专宠稔恶。

林廉得其迹,逮至欲杖毙之。

吏呼曰:“小人罪固当死,但以不能改过迁善,赍恨泉下耳。

”遂释之。

后吏以善称於时。

及林去,泣于道左曰:“非公之严,我竟以恶为生;非公之宽,我竟以为恶死。

”闻者咸异其言。

林氏在徽州推官任上专司刑律。

这里的府吏犯的是足以“杖毙”的“死罪”,而仅以一句话就得以开释,前后反差太大,这也与一向愤世嫉俗,以“激扬大典”、依律办事为宗旨,坚决站在老百姓立场上的林云铭相去太远。

所以我认为本则记载的可信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今世说》中的这两则材料并不可靠,《林西仲少嗜学》篇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证明林云铭在少年时代曾经刻苦攻书罢了,并不能把它当作可以证明林云铭少年时代生活的直接证据。

参考文献
[1]王晫《今世说·前言》.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页3。

[2]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十一,清康熙三十五年陈一夔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

作者简介
刘文斌,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