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导学案_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1、【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2、【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
本课三目成因果关系,在前几课学习两汉政治、经济史基础上,阐述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新课导学
【自主梳理】(5分钟)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四、【延伸拓展】(10分钟)
关于建设“一带一路”的设想
五、【知识网络建构速记】(5分钟)。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共37张PPT)
2、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在马来西亚发掘汉代 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 ,在印度尼西亚出现 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 了汉代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 什么问题?
马来 半岛
印度半岛南 端和斯里 兰卡岛
孟 加 拉 湾
穿过马六甲海峡
马来半岛
马六甲 海峡
现 代 丝 绸 之 路
亚欧大陆桥:
今天的第二亚欧大陆桥东 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
知识模块三 西域都护的设置
自主阅读课本P65内容,完成第4 题。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管理权 限,意义。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
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
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 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 人有事做。
在疏勒 ( 今新疆喀什 ) 一间丝绸店里,老板向
我们炫耀:店里有一种丝绸——古罗马执政官凯
学习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
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 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 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 进取意识。
【学习重点】
目的
成果
公元前 138年
公元前 126年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他(张骞)是一个冒险 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 ,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 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 物也。” ——翦伯赞(历史学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秀课件
课程导入
结合教材思考:
你知道张骞是谁?西域在哪? 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又有什么
关系?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西汉疆域图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 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 的广大地区。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敦煌壁画里有一幅“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1.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1) 时间:公元前60年。 (2) 地点:乌垒城。 (3) 作用: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正式归 属中央政权。 (4) 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 区。
夯实基础
三、 经营西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2.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1) 背景: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东汉派兵出击匈奴。 (2) 概况: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派甘英出 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公元前 138年
公元前 126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如何评价张骞?
“他(张骞)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 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 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历史学家)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2)开通后的状况:
经济上:
中国
丝绸、漆器、茶叶……
西方
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
开渠、凿井、铸铁技术…… 文化上: 中国 多种乐器、歌舞…… 西方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导入新课
葡萄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葡萄的植物化石发现 于第三纪地层中,说明当时已遍布于欧、亚及格陵兰。
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 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 集中分布在北半球。那么,这种 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新课讲解
①山东沿岸→②穿过黄海→③到达朝鲜、日本
“海上丝绸之路”
新课讲解
①东南沿海港口出发→②经中南半岛南下→③绕过马来半岛→④穿过马六甲 海峡→⑤孟加拉湾沿岸→⑥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新课讲解
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丝绸之路的地位: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 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 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促成汉 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 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 作用。
新课讲解
三、对西域的管理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归纳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职能、内容。 (1)时间:公元前60年。 (2)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3)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其管辖范围 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归纳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原因、结果。 (1)时间:东汉明帝时(公元73年)。 (2)原因: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 (3)结果: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 联系更加密切。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分析归纳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张骞通 西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公元前 138年
公元前 126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张骞通 西域
虽未能联络大月氏攻打匈 奴,但使得汉朝了解到了 西域的具体情况。
丝绸之路
丝
葡
绸
萄
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石 榴
核桃
哈哈,你 知道这些 物品哪些 是我从西 域驮回来 的?哪些 是从中原 驮过去的
吗?
良种 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丝绸之路
良种马 葡萄 石榴 苜蓿mùxu 核桃
路
响 材料一:丝据《绸汉之书》路记载的,张影骞响通西:域后,丝绸之
路呈现繁荣状态。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金器、漆
器、丝银绸器源之源不路断传是入古西方代,西东方的西香方料、往珠宝来、的皮货
、 大药动材也脉不断,运对到中于国。中国同其他国家和
材料二:中国的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西传,为人类
文 地明区发展的作出经巨济大贡与献。文西化方的交各流种宗,教:起佛教到、了基
2、班超经营西域 (甘英东出汉使)大秦
➢ 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 罗马帝国)。
意义: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
对西域的 管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①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②在当今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重要作用;③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三、海上丝绸之路
1.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2.路线:
①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②广东沿海港口→马来半岛→→孟加拉湾沿岸→(最远)
3.意义:方便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通商联系
四、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时期:
措施:(西汉汉宣帝)设置
意义:标志着西域(今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2.东汉明帝时期:
措施:①派再次出使西域②班超派出使大秦③班勇继承父业,也出使西域。
预习填空答案:
一、西域;张骞;匈奴;
二、汉武帝;张骞;河西走廊;核桃、葡萄;
三、马六甲海峡;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岛;
四、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新疆;班超;甘英
绸之路。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为线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本课主要内容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能够结合地图,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同时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掌握其主要路线和地理位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PPT,清晰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走向。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商人的往来、文化的交流,使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贸易往来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为主,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地理位置。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案例分析:分析丝绸之路沿线的典型国家和地区,了解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主线,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勇气和智慧。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并认识到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张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4.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丝绸之路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世界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地位的认识;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质课件
【 丝路之旅】——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的路线
欧 洲
中亚
西亚
西域
河西走廊
长安
回到汉朝,如果你是 一名西域商人,要在 长安开一家西域商品 专卖店,那你会卖些 什么?
苜蓿mù xu
核桃 中原原有 :丝绸、漆器、铁器、凿井技 哈哈,你知道这些物 术、佛教 、水稻、小麦 品哪些是我从西域驮 回来的?哪些是从中 从西域传入:葡萄、苜蓿、核桃、石榴、 原驮过去的吗? 胡萝卜、良种马、胡琴、香料、玻璃、 石榴 葡萄 宝石、歌舞等等
思考:
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 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 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时间 背景 目的 作用
第 一 次
公元前 匈奴从西域不 138年 断向中原发动 进攻和掠夺控 制西域各国。
联络大月 了解了西域, ròu氏zhī,以及他们想 共同夹击 和汉王朝往 匈奴。 来的愿望。
张骞
他原来是一名 郎官(即平时守卫宫 殿门户,皇帝外出时 伺候车骑。) (前164年―前 114年),字子文, 汉中郡城固(今陕西 省城固县)人,中国 汉代杰出的外交家、 旅行家、探险家。
神秘的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匈奴
西汉初年,西域分为 36国,分布在沙漠绿洲和山谷盆 小国林立 地中。最大的国家乌孙,号称有63万人;最小的“依耐 国”只有600多人。西域各国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随畜 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牧逐水草而居,住无定所。西汉初年,匈奴由蒙古草原向 受到匈奴的侵扰 西域侵扰,逐渐成为这里的霸主。
调遣军队 征发粮草
3、作用: 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质课件(含视频)
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熟 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1.中央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
的 衰
2.黄巾起义
败
184年、张角、太平道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阿尔泰山
准葛尔 盆地 天山
塔里木 盆地 昆仑山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今新疆地区和更远 的地方。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 的将军,外交家。史学家 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 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 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 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 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 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凉州词》(《出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遗址(西域之玉多从此进入内地)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遗址(今甘肃敦煌西南)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示意图
公元前138—前126年,历经13年磨难的张骞 返回长安,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反 映了西域各族希望同汉王朝往来的愿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这条沟通中外文明的古代交通路线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往的历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探究,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史学研究能力。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促进师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资料: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相关图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范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名的“丝绸之路”(共27张PPT)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西域”指敦煌玉门关、阳关以西,包 括今天的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西 域
玉门关 阳关
西汉初年,匈奴征服西域各国,匈奴贵族向西域各国征 收赋税,榨取财富,把当地人民当作自己的奴隶。匈奴单 于杀死大月氏国王,并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颅作为饮酒器。
一、张骞通西域
陛下放心,然匈 奴一日未了,则 国无宁日,臣一 定不辱使命,完 成任务。
匈奴的 强大的匈奴控制着西域 力量 各国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目的 结果
目的没达到,但使汉 朝了解了西域
材料研读: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 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思考: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 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 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一、张骞通西域
匈
大月氏
奴
西汉
一、张骞通西域
“(大月氏)地肥饶,少 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 (远离汉朝),殊无报胡 (匈奴)之心” ——《汉书·张骞传》
张骞没能联合大月氏,返回长安
匈 奴
大月氏
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没有达到,是否能就此否定张 骞的这次西域之行呢?
张骞通西域
时间
第一次 前138 第二次 前119 匈奴败于汉朝,西域多 国已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友好访问西域各国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 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
创造 条件
丝绸之路形成,沟通中外文明
结 果
汉朝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
(设置西域都护)
爱卿,此去西 域凶险异常, 多多保重!
请依据图片和材料,描述当时西域的情况 当时没有人去过西域, 传说西行之路上有寸草不生 的漫漫黄沙,还有烈火熊熊 的火焰山,日落后昆仑山上 还有长着豹尾的食人怪兽。 ——译自《山海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共24张PPT)
历经13年之久,百余名随从只剩下一人,但是他临走时汉武帝赐给他的汉节,他却 一直带在身边。张骞把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以及西域各族人民很 想同汉朝往来。 ,向汉武帝做了详细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已经取得重大胜利。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 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 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路线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 丝绸等货物,从长安 穿过河西走廊,经西 域运往中亚、西亚, 再转运到更远的欧 洲;又把西域的物产 和奇珍异宝运到中 原。这条沟通欧亚 的陆上交通道路,就 是著名的“丝绸之 路”。
区分哪些是源自西域,哪些是中原传入西域的?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 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良种马、香 料、玻璃、宝石等,以及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孟加拉 湾沿岸
印度半 岛南端
广东沿 海港口
马来半岛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设置西域都护
时间: 公元前60年
最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
职能: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标志西域(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
意义: 权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字(
)
A、秦始皇
B、张骞 C、汉武帝
D、班超
2、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
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新课讲解张骞通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张骞出使西域通过大屏幕出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经过、结果的对比表格。
问题思考(p.68)张骞曾两次被向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当学习张赛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想一想:(1)张骞通西域有什么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学习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情景导入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
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
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当时汉朝的兴盛也产生积极作用。
知识模块三对西域的管理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管理权限,意义。
(1)公元前60年;
(2)西汉王朝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3)今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课堂小结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历史意义了不起。
三、板书设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二、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