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
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物质之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前,我国面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更加艰巨,必须深刻认识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有效对策。
一、粮食生产效率低下我国每年的耕地面积大约为1.8亿公顷,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不利的影响,每公顷的产量仍不及一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导致我国现有的粮食总产量无法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
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对策:加大科技投入,在种子、肥料、农机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提升粮食生产效率,推广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耕地面积下降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是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活用地增加和经济发展等因素造成的。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对土地的利用趋势更加强化,耕地面积的保障显得更加重要。
对策:实施科学粮食总量控制,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管控城乡建设用地,限制开垦新的耕地,保障耕地占有量和质量。
三、粮食质量总量有待提升在过去,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带来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土壤流失加重,耕地空气质量下降,泥沙淤积等问题日益突出。
对策:采用有机农业等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持续推进环保型农业的发展,严格监管食品质量,做好抽检和评估各个环节的食品质量,保障公众食品安全。
四、应对气候灾害气候灾害依旧是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风灾、水灾、干旱等气象灾害常常使大量粮食作物损失。
如何应对这些灾害已经成为了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
对策:研究建立更加科学的粮食生态系统,共同抵御气象灾害的发生,提高种植、采收和贮存粮食的技术水平,保障粮食安全。
综上所述,当今粮食安全面临着多重挑战,同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并调整农业骨干,加强食品质量和技术的监管,保障粮食产能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的生存与发展。
粮食安全的调研报告
粮食安全的调研报告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愈发突显。
为了解我国的粮食情况,我进行了一些调研,并得出以下报告。
一、粮食总体情况从根本上讲,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千万吨。
同时,大量的粮食进口保证了国内的供应,确保了中国人口的基本需求。
近年来,中国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节约能源等措施,加强了粮食生产。
我国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促使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我们也要看到,粮食消费需求和人口增加速度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农业生产中的很多问题。
二、地区差异在中国广大的陆地面积中,作物生长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部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常年降水量足够,并且气候仍然温暖。
但是,西北、东北和内陆高原的农业区面临的挑战非常大,例如各种风、雪、水文和干旱等,这些都会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经济的供给。
三、农业现代化进行中随着30年的改革,中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使得中国农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
这意味着使用更灵活、更现代的农业技术来加强粮食种植、监测种植区域效果、协商当地社区园区经济等资源和权利进行管理。
旨在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保障、提高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
四、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尽管农业开发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我国在农业和生态保护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例如,制止了农业固体物和化学物质的过渡使用,促进生态农业;同时,推广生态旅游、使用风力水力发电等节约和环保措施,全面提高生态环境。
五、食品安全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包括食品加工业和饲料生产。
大力推进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和食品安全政策完善。
同时,监管部门还在制订加强监管的机制,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消费者也应当对食品质量保持警觉,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六、农业家庭生活随着现代化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和惯例也会产生改变。
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当地耕地模式、社区发展和民生农业。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研究报告(通用20篇)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研究报告(通用20篇)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日前,农业农村部宣布,今年我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可谓是在特殊的年份完成了特殊的壮举,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来自于田埂上的信心和底气。
田埂上的自信,来自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
“农,天下之大业也。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率先在农业领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小岗村“大包干”打响改革第一枪,再到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突围,创下了连续16个夏粮丰收季,养育了世界近1/5人口,等等,这一个个丰功伟绩,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而今年春耕与疫情“撞期”,再加上倒春寒的不利因素,夏粮仍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是广大农民和农业战线工作者辛勤劳作的结果。
他们用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继续书写着“中国奇迹”,彰显“中国自信”。
田埂上的自信,来自“金扁担”的“科技范”。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金扁担”持续发力,农业生产从“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大马力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智能插秧机、智能化灌溉等“硬核”农业科技“装备”飞入寻常百姓家,“扬鞭催马送粮忙”的“三夏”大忙时节变成了“只见农机不见人”收获之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也变成了“脚不沾泥、手不碰水,开着机器种田”的新型职业农民。
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
疫情期间,“金扁担”更是发挥重要作用,北斗卫星导航、人工智能遥控、机械化自动收割等新农机、新技术把粮食生产基础夯得又牢又实。
田埂上的自信,来自国家的支持。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中央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而保粮食能源安全处于“六保”中基础性、前提性的地位,同时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硬”举措,有发放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直接领取的政策“红包”,还有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政策“优惠券”,这些“拆到手软”的政策“福利”为应对风险和挑战争取了主动,调动并保护农民和地方的积极性,让农民种粮不亏、地方抓粮不难,托举起亿万农民对“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信心。
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
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将首先对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挑战进行概述,分析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接着,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出发,探讨耕地资源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深入探究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制,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结合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际,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粮食安全是国家的生命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在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紧张。
虽然我国耕地总量较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耕地资源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体现在耕地数量的减少,更体现在耕地质量的下降。
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部分耕地出现了土壤退化、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粮食生产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以谷物为主,而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例相对较低。
这种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不仅增加了粮食市场的风险,也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粮食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一、本文概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现状,并探索相应的对策。
通过梳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优势,本文希望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概述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包括粮食总产量、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粮食自给率等关键指标。
我们将分析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耕地资源的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等。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市场机制等手段,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供给和价格稳定。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耕地资源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突出。
二是水资源短缺,部分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紧张,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在粮食消费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
这既为我国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粮食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安全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需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粮食安全对策建议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我们需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措施,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愈发凸显。
尤其是在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受到了更多的挑战和考验。
加强对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保障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1.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品质和种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城市居民对高品质、多样化的粮食需求日益旺盛,这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资源约束的加剧:我国的土地、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生产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源约束。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更大的影响。
3.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市场的开放和竞争加剧,给我国的粮食生产和贸易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国际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都会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4.科技发展的不断推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不断更新换代,农业科技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1.加大粮食生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粮食生产总量,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2.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保障农民权益:建立健全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5.加强粮食安全监管:完善粮食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全产业链的监管和服务,确保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的安全和质量。
6.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大对外合作力度,提高我国粮食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拓展和稳固国际市场。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粮食安全生产一直是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涉及到广大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环境的恶化,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粮食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我国的粮食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农作物受灾较为严重,造成粮食减产。
在应对这一问题上,我们建议做好灾害防治工作,提前做好气象预警,采取措施减少农作物受灾程度,确保粮食产量。
土地资源稀缺和质量下降也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另一个困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田被征用用于建设,土地资源严重受限。
过度化肥农药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质量也随之降低。
我们建议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是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引入智能化农业设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粮食产销衔接不畅是粮食安全生产的一个难题。
农产品产销脱节导致农民难以销售农产品,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建立健全的粮食市场体系,加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联系,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加强管理,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的双赢局面。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粮食安全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450】第二篇示例: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了粮食安全生产的发展。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次禹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
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04
十四五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对 策建议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保护耕地和水资源
通过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 性。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开展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 平。
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质量监管不力
我国粮食质量监管体系还存在漏 洞和不足,如检测设备落后、检 测标准不统一等,难以保证粮食 质量安全。
03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问题的原 因分析
自然因素影响
01
02
03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 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 发生,对粮食生产造成不 利影响。
土地退化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导 致土地退化,使得粮食产 量下降,品质降低。
生态农业发展不足
尽管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 和品质,但由于其发展缓慢,导致 其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较低。
缺乏科技创新
在粮食生产方面,科技创新的投入 和应用相对较少,制约了粮食生产 效率和品质的提高。
粮食储备体系问题
储备设施不足
我国粮食储备设施陈旧、分布不均和容量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难以满足大规模、高效、安全的储备需求。
建立多元化储备体系
01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合作,建立多元化的粮
食储备体系。
提高储备设施水平
02 加强储备设施建设,提高储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确
保粮食储存的安全和品质。
加强储备调控能力
03
加强政府对储备的调控能力,确保储备粮的合理使用
和市场的稳定。
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
优化物流布局
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一、背景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每个国家的基本任务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供给、需求、气候和自然环境等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二、影响因素1.供给因素我国农业实力逐渐提升,但仍存在着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严重的瓶颈制约,这对粮食的供给带来了不利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由于部分地区的农民流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粮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
其次,农民在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也要面临粮食市场价格下跌而导致收入下降的问题,这种矛盾往往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计,也会对粮食产量带来负面影响。
最后,市场需求起伏不定,农民需要应对市场变化调整种植结构,但是不能完全保障粮食生产。
2.需求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粮食需求量与日俱增,且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同时,我国大部分人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粮食占用很大部分收入。
因此,不仅数量需求,质量需求也持续增加。
这些需求的成分包括婴幼儿、老人、中青年,他们的营养需求差异较大,陈述的知识有差异。
这些因素都对粮食的消费量和质量产生了影响。
3.气候因素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气候因素对粮食产量影响尤为明显。
天气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会对粮食产量造成极大影响。
例如,2019年,黄河中下游地区连续多日暴雨,导致大面积农作物受灾,严重影响了当年粮食产量。
同时,气候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粮食生产,降雨量和温度异常,以及干旱、水涝等灾害都会对粮食产量和品质带来影响。
4.自然环境因素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资源日渐受到了破坏和污染,对于粮食质量和数量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粮食安全方面调研报告
粮食安全方面调研报告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为了了解我国粮食安全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我进行了一次粮食安全方面的调研,并将调研结果整理成以下报告。
一、粮食供给足够,但存在一些问题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粮食供给总体上是足够的。
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进步,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然而,尽管粮食供给足够,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田质量下降。
长期以来,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大规模水土流失等问题导致了农田质量下降,对于粮食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次,粮食过度依赖进口。
虽然国内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进口粮食的比例也在增加。
这种过度依赖进口粮食的情况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最后,粮食储备管理不够规范。
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由于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存储效率低下和粮食损耗增加。
二、粮食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也存在挑战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
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
然而,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污染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粮食的安全性,这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
其次,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以及干旱、洪涝和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对农作物产量和粮食供给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导致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使得很多年轻人放弃从事农业劳动,导致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
三、加强粮食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为了加强我国的粮食安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加强农田管理,提高土壤质量。
通过科学施肥和合理轮作等措施,提高农田的质量,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研发适应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及其政策建议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及其政策建议论文报告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概述二、粮食生产形势及其对策三、粮食储备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四、粮食加工与流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五、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粮食消费和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和国家粮食安全,一系列的减产补贴、粮食储备、粮食贸易等政策已经相继出台。
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概述近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2万亿斤左右。
然而,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与粮食安全相关的问题。
一方面,粮食生产资源的调配不够合理,粮食产业链的配套服务也不足;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
因此,在粮食生产方面,我们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产业链的配套服务,并根据保障稳定高质量粮食生产环节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确保我国的粮食生产更加科学、高效。
二、粮食生产形势及其对策随着国家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也趋于规模化、集约化。
但同时,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也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大力推广高效技术,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粮食生产水平。
其次,针对农民的人力资本不足问题,鼓励以土地合作社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与农民互助合作。
最后,政府还应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最大化利用。
三、粮食储备问题及其应对措施面对不断增长的粮食方面需求,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我国在粮食储备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预算不足、管理失效等。
因此,在面对大规模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我们应建立起稳健有效的粮食储备体系。
同时,还应在粮食存储与运输的过程中加强管理,提高储备效率,确保粮食储备充足并不浪费。
四、粮食加工与流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粮食加工和流通是保障粮食最终消费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问题
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
题之一。
粮食是人类基本需求,既是日常必需品,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粮
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
幸福。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许多的现状和问题。
首先,我国粮食生产能力
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主要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的单产水
平较低,粮食生产区域性、季节性强,易受自然因素影响。
其次,我国粮食
市场需求旺盛,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此外,我国
粮食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服务等多个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基础
设施落后、粮食浪费现象严重、粮食价格波动较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国加大了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
其次,我国积极推广粮食节约消费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粮食节约行动,减少了粮
食浪费。
此外,我国加强了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加大了粮食价格调控力度,
稳定了粮食价格。
总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问题,但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
措施,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就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深入了解和研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生产的挑战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新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影响粮食生产效率。
农田面积不断减少,农田资源受到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的冲击,造成粮食生产空间受限,粮食产量受到影响。
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频发,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小的不利影响。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供给的短板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供给也面临一些短板。
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竞争有限,导致粮食价格波动较大。
粮食流通体系不畅,粮食流通成本高,粮食供给效率偏低,制约了粮食市场的发展。
粮食储备体系不够健全,国家粮食储备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应对粮食市场波动。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消费的新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对粮食质量和品种的需求不断提高,对绿色有机粮食的需求增加。
粮食消费量不断增加,人均粮食消费量逐渐增多,粮食需求量逐年增加。
粮食消费习惯发生变化,快餐文化的兴起,外卖食品的普及,都对传统粮食消费习惯造成了较大冲击。
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亟待得到有效保障。
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产量。
要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竞争,稳定粮食价格。
要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供给效率。
还要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增加国家粮食储备能力,做好粮食市场调控工作。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而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所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粮食大国,拥有丰富的粮食资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问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生产力下降,粮食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据了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的粮食生产总量已经连续多年不足预期,粮食供需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近年来,我国面临的粮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主要体现在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粮食损耗增加、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冲击。
粮食生产方式亟需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以数量为主,注重增产扩种,导致农业生产模式单一、品种单一、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
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也增加了我国粮食生产的风险。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粮食供需矛盾加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粮食供给不足,粮食价格上涨,进而导致粮食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2. 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粮食生产效益降低。
近年来,随着物价上涨、人工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农民的耕种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粮食生产能力下降。
3. 粮食资源环境压力增加导致土地资源的消耗。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也逐渐受到了污染,粮食生产环境也在不断恶化。
要解决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1. 调整农业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河南农业2016年第4期(上)NONG YE ZONG HENG农业纵横内仍不会有缓解迹象。
同时,南方雨量丰沛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也日益凸显。
在全球变暖对农业的若干重要影响中,知之甚少的是极端气候的可能变化。
随着气候变暖,干旱、洪涝、高温、冷冻害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有文字记载的严重旱灾是1 056次,严重洪灾1 029次,泥石流、滑坡、台风、尘暴、病虫害等也很常见。
现在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 000亿元,约占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农田整治,推行沃土工程,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奖励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和间接补贴。
(二)推进低产农田整治,土地复垦,提高农田利用率,建设稳定、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农业与自然天气的关系紧密相关,干旱和洪水等天灾很容易使脆弱的农业损失惨重,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农业保险替他们分确保随时有粮可用。
县、送等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科学技术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和长期因素,我国的农业科技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对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改造优化产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强大。
因此,建立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十分重要。
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力争粮食单产有大的突破;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强化农业河南农业2016年第4期(上)NONG YE ZONG HENG农业纵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科研攻关,实施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等科技工程,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提高生物育种的研发能力和扩繁能力。
同时,建立农业和粮食的良种体系、安全储备体系、精深加工开发转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是保障粮食增产、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
世界粮食危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相关研究
世界粮食危机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一、世界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一)干旱使一些国家粮食大幅减产长期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的增多,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加大,世界农业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严峻考验。
2005-2009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这是粮食供应短缺的重要原因。
(二)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同步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显示,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上呈现同步性。
石油价格的上涨使粮食生产的燃料成本增加。
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的上涨。
带动了粮食生产和贸易成本增加,粮食生产成本和贸易过程中增加的成本,在粮食供不应求的条件下,必然迅速传导到粮食价格中。
推动粮食价格的上涨。
二、世界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需求的现状(一)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载体,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目前世界上可用耕地的土地面积约为420000万公顷,仅占世界土地面积的30%左右。
而现在世界上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和消耗。
从2001年开始世界耕地面积增长出现了减缓的迹象。
(1)世界耕地面积增长减缓世界耕地面积变化(2)世界耕地供给呈偏紧状态(二)世界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现状1、主要生产国耕地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国家特别是主要粮食生产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制约粮食生产发展。
加拿大美国。
美国的耕地面积从2001年的17540万公倾增加到2003年的17667万公顷。
可是早2003-2004年,美国的耕地面积锐减到243万公顷,下降幅度为1.38%。
加拿大的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
平均降幅为0.48%。
欧盟主要国家,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为代表的欧盟主要农业国,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减少。
即由2000年的7218万公顷下降至6972万公顷。
降幅高达3.4%。
其中波兰的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最快。
2、世界粮食安全的现状面对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这个棘手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和粮食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粮食生产和供应面临着诸多挑战。
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存在着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需要采取有力的对策进行解决。
一、粮食资源的短缺目前,中国的粮食产能已经到达了世界最高水平,但由于人口逐年增加和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等因素,加上大气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粮食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因此,中国的粮食资源十分稀缺,急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大资源投入,提高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保证粮食的生产与供应。
二、种植结构的失衡虽然中国拥有世界最高的粮食产出能力,但面对市场需求时却表现出不足的一方面就在于其种植结构失衡。
目前,中国农民主要靠种植两个作物之间轮作来保持土地的肥力,而这种作法已经许多年没有改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这种种植方式给种植者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中国的粮食市场还存在价格波动大、供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些与市场体系不完善密不可分。
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不透明,许多粮食企业存在贪污和非法获利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资源浪费。
四、粮食储备与流通难题中国拥有大量的粮食储备,但由于储备粮流通难度和成本较大,致使储存效果差,并且将粮食浪费和浪费的情形发生得更加严重。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应尽快建立超市储备库,同时对粮食流通网络实施全面、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五、粮食安全管理体系的薄弱中国的粮食安全管理体系即使是在全球范围内也属于中等水平。
因此,需要着手建立完善的粮食安全管理体系并从国家层面进行具体的管理。
建立一系列严密的监管制度,包括安全化肥、植保措施、环保水准、粮食品质控制等各个方面。
六、粮食出口难度中国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粮食生产国之一,但其粮食出口难度较大,因此许多粮食企业的出口业务往往受制于其他国家。
这说明了中国需要加强对出口方面的管理和改革,主要包括出口政策的调整以及粮食出口的劳动力资源更充足。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安全和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率逐年提升,一方面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我国粮食安全的负担。
粮食供求矛盾、产量下降、土地利用率提高等问题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我国应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和自给率。
粮食种植面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增加粮食种植标准,提高粮食产量。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协调种植结构,扩大合理种植比例,并鼓励科学种植模式的发展,如绿色种植模式等。
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也必不可少。
政府可以促使农民先进农业技术和完善的粮食生产体系的培训,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正确利用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性,增加农田建设和生态化建设等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
其次,保障粮食存储和管理体系更加严格。
在建设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应加强监管,建立强有力的粮食流通标准。
相应地,可以多渠道建立一些大型的粮食储存仓库,统一策划,统一管理;解决储存设施的不足,为贫困地区提供粮食存储设备,以确保粮食存储的完整性和安全。
在疫情期间,政府应该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粮食质量检验,提高检验水平,尤其是保证餐桌食品质量安全。
再次,增加进口和粮食生产流通。
国际贸易可以为国内供应不足的粮油、棉布等物资提供更多选择。
因此,可以加强与外国政府的贸易谈判,促成大量低廉的进口商品流入国内市场。
在粮食流通方面可以选拔市场领袖,给与相应的资助和质量保障,承担相应的政府监管责任,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社会信任体系,不仅可以保证粮食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再次保证粮食稳定的价位。
最后,应该加强粮食宣传教育。
只有让人们真正认识到粮食安全的实际重要性,才能从社会上形成出一个高度重视粮食问题的共识。
因此,政府可以在各种互动平台上加强粮食安全的宣传,鼓励人们从平时的生活中做起,采用健康、科学的饮食方式,并倡导人们践行生态农业、投资自然农业,建设绿色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七项部署的首位,并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
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关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从中长期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将受人口持续增长、耕地和淡水资源约束趋紧、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变数增多等因素的影响。
1、粮食消费持续增长。
一是人口的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增加了需求。
过去10年,我国人口净增加9000多万人。
目前,全国外出务工和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有2.3亿人,过去这些人在农村种地、养猪,现在已经变成买粮、买肉吃了。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
过去10年,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的支出增加了80%以上,人均消费食用油增加了2成、肉类增加了3成、水产品增加了6成、奶类翻了两番。
三是工业发展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
“九五”期间工业用粮年均增长3.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
2、我国耕地面积数量存在下降的趋势,制约着粮食总产量的提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等因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减少。
1998-2007年九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9亿亩,人均耕地面积降至1.38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
全国有666个县(市、区)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
预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今后每年还要征占一定的农业用地,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耕地的减少直接制约着粮食总产量的提高。
3、淡水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严重地影响粮食生产。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6%,54%的耕地是缺乏灌溉设施的“望天田”。
降水时空分布也极不均衡,80%的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地区,每年农业生产缺水约300亿立方米。
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缺水,近年来,一些地方河湖干枯,水库蓄水减少。
为解决浇地问题,只好打井灌溉,结果是机井越打越深,地下水超采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干旱也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国耕地污染面积已达2亿多亩,占总量的10%,主要的污染来自三个方面:工业污染物排放、农业化学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环境问题已经并将长期对粮食生产和供给构成严峻挑战。
4、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一是农业生产成本的加大,总收益减少。
目前,我们的农业是一种石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梁淑英(中共聊城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山东聊城252000)摘要:粮食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关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重视粮食生产尤为重要。
我国粮食从整体上看是安全的,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粮食库存充裕,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
但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应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6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94(2010)04-0101-03收稿日期:2010-06-07作者简介:梁淑英(1963-),女,山东聊城人,中共聊城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区域发展。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PC2010年7月第11卷第4期Jul ,2010Vol.11No.4101··农业。
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农资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加上劳动力工资、水资源成本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使用专业化服务,粮食生产成本出现较快幅度的上涨,导致粮食收益减少。
二是农业的相对收益下降,农民不满足农业的单薄利润,而以打工的形式从事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农村中剩下的是“386199”部队,农业经营趋于粗放,对粮食生产也造成一定影响。
农业尤其是种粮比较效益偏低,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5、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涉及水旱、水涝、虫灾、地震、台风、冰雪等,而且,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广度还在日益加深,造成粮食损失越来越大。
2007年,我国南涝北旱、台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相继出现。
2008年更是自然灾害的多事之秋,年初南方发生五十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导致冬季农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在造成人力大量伤亡的同时,给农作物生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农田及水利设施遭到破坏。
紧接着,南方大雨造成贵州、湖南、广西、江西等省区作物减产。
2010年春季的旱灾和夏季的南方涝灾等对粮食生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近5年来,全国粮食作物年均遭受水旱灾害面积5.18亿亩,成灾面积2.94亿亩,绝收面积6900万亩,年均造成粮食损失502亿公斤。
6、全球粮食供求变数增多。
2006年以来,受部分国家粮食减产、生物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粮价剧烈波动,小麦、玉米、大米、大豆价格相继创历史高点,导致一些国家出现粮荒。
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预示着全球粮食供求矛盾加剧,未来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变数增多,这对我国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供需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1、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
中央始终强调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从全球粮食供求格局的角度看,我国年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大约占世界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大约5亿多吨。
目前,全球年粮食贸易总量近2.5亿吨,仅相当于我国年粮食消费量近5成,由于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呈偏紧态势,我国大量进口粮食不仅会引发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而且国际市场也根本无法满足我国巨大的粮食需求。
我国是人口大国,建设现代农业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
一要稳定播种面积。
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强化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分解任务,切实把责任落实到基层,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二要科学调整种植布局,优化品种结构。
在稳定南方地区稻谷生产的同时,促进东北地区发展粳稻生产;努力扩大专用小麦播种面积,优化小麦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扩大东北春玉米区种植面积,提升生产能力;充分挖掘大豆单产潜力,力争大豆自给水平稳定提高;继续扩大优质稻谷、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高油高蛋白大豆和优质薯类杂粮的种植面积。
三要加快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单产水平。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提高优良品种的研发和扩繁能力。
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粮水平。
2、各地区都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的生产、加工、流通、储备等粮食产业发展状况构成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各地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粮食流通、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
因此,《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各地区都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从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落实地方粮食储备任务。
二是加强全国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搞好粮食总量平衡,统一管理粮食进出口,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建立和完善中央粮食储备,调控全国粮食市场和价格。
三是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将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充实地方储备等任务落实到实处,应逐级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
四是粮食主产区要重点加强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梁淑英: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102··设,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着力加强产粮大县建设,确保区域内粮田面积不减少、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
3、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支农惠农的力度不断加强。
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国家应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
一是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
各类支持农业的投入要向产粮大县和基本农田保护地区倾斜,积极扶持种粮大户和专业户发展粮食生产。
二是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加大对粮食生产者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是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在现有基础上中央财政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国家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联动机制。
相关专家认为,如何设计这一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必须从机制上进行梳理,同时,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农资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而国家在监督市场价格的同时,须通过财政手段,及时加大给予农民的补贴。
四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理顺粮食价格。
使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加快形成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的发展局面。
4、积极搞活粮食流通,完善产销衔接。
一是积极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确保农民手中的余粮及时变现。
二是积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抓好政策性粮食收购,同时,引导和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搞活粮食流通。
发展粮食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稳步发展粮食期货交易,建立全国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粮食网上交易。
积极培育大型跨区域粮食物流企业。
大力发展铁海联运,完善粮食集疏运网络,提高粮食物流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三是鼓励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和创新产销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