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的名词解释
恶性心律失常的名词解释恶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Arrhythmia),指的是一种严重且危险的心脏节律紊乱情况。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脏会以规律的节奏跳动,这由心脏内的起搏细胞通过电信号控制。
然而,某些情况下,这种心脏节律会受到干扰,导致心脏跳动异常加速或减速,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快速型和慢速型。
快速型恶性心律失常以心动过速为主要表现,心脏跳动过快,超过每分钟180次。
常见的快速型恶性心律失常有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和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心脏的电信号起源于心脏上腔,而室性心动过速则是心脏的电信号起源于心脏室壁。
慢速型恶性心律失常则以心动过缓为主要表现,心脏跳动过慢,少于每分钟50次。
常见的慢速型恶性心律失常有窦房传导阻滞(Sinus Node Dysfunction,SND)和窦房阻滞(Sinus Block)。
快速型恶性心律失常的症状常常突然出现,包括心悸、呼吸困难、胸痛、心慌等。
这些症状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适和危险,因为心脏跳动过快会导致心脏无法充分灌血,进而引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而慢速型恶性心律失常则常常导致患者心率过低,血液循环不畅,造成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晕厥。
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方式多样,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快速型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可以采用药物干预,如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调节心率。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通过电复律手段将心脏的电信号重置。
此外,也可以考虑进行射频消融手术,通过破坏异常起搏细胞降低发作的风险。
慢速型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则主要包括安装心脏起搏器,通过电信号同步器实现心脏跳动的正常节奏。
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关键在于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定期体检等。
此外,重要的还包括保持心理健康、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遵医嘱用药等。
《恶性心律失常》课件
研究展望与挑战
总结词
未来研究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索,以克服当前 研究的局限性和挑战。
详细描述
目前,恶性心律失常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发病 机制的复杂性、个体差异以及缺乏长期随访数据等。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利用先进的技 术手段和方法,深入探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和 病理生理过程。同时,需要关注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和 需求,开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此外, 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恶性心律失常 领域的发展。
猝死
恶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引发猝死。
PART 03
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REPORTING
诊断方法
01
02
03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恶性心律失 常的首选方法,能够记录 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发现 心律失常的迹象。
动态心电图监测
对于间歇性或偶尔发作的 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监 测能够长时间记录心电信 号,提高诊断准确性。
病例二:房颤的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房颤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心率和 抗凝治疗。控制心率的药物有β受体 拮抗剂和钙通道拮抗剂等,抗凝药物 则包括华法林和新型抗凝药等。
导管消融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房颤 病人,导管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 段。通过导管消融,可以消除房颤的 病灶,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体征
心律不齐
心脏搏动节律不规则,可出现早 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症状
。
心音异常
第一心音、第二心音发生改变,可 出现心音分裂、心音强弱不等等现 象。
脉搏异常
脉搏细弱或消失,或出现交替脉等 异常脉象。
并发症
脑梗塞
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脑梗塞 。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恶性心律失常指的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和室速。
这类心律失常往往突发且持续不断,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如果不迅速进行抢救和治疗,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因此,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应采取紧急、快速和有效的措施。
对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首先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这包括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维持循环功能等。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快速反应: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急性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迅速反应。
在发现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启动心肺复苏和急救设备。
2.紧急除颤:对于室颤和室速,即使在没有检测到脉搏的情况下,也应立即进行除颤。
通过电击恢复正常的心脏电活动,恢复心脏泵血功能。
3.确保氧供:失去心脏的有效搏动后,患者的氧供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将氧气供应给患者,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4.监测心电图: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的心律失常。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恶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给予药物治疗:除颤以后,为了稳定心律,医生可能会给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利多卡因等,抑制心肌细胞的异常兴奋。
6.密切观察: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进行密切观察。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恶化的情况。
7.记录和报告: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时报告给医生,以便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支持和教育。
在紧急情况下,家属往往会感到恐慌和焦虑,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沟通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患者目前的状况,并提醒他们尽快寻求医疗帮助。
在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还需要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进行紧密合作,如医生、急救人员等,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恶性心律失常通用课件
03
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 药物,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
滞剂、普鲁卡因胺等,以减缓心 率和改善心律。
直流电复律
对于某些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和 室性心动过速,直流电复律是一种 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电击将心律 转复为正常心律。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
对于有猝死风险的患者,植入式心 脏除颤器可以持续监测心脏电活动, 并在需要时进行自动除颤。
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 主要的治疗方式。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高 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关资源推荐
相关书籍
《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相关网站
中国心脏联盟网站上有关恶性心 律失常的部分内容
相关数据库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恶性心律失常的 症状或体征,应立即采取 措施控制病情,包括药物 治疗、电复律等。
05
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例分享 与讨论
病例一: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治
总结词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猝死。
详细描述
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心室肌的异位心律,通常由心脏结构异常、缺血或炎症等引起。患者常常出 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猝死。诊治室性心动过速的关键是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的 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等。
的类型和原因。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0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方案。
定期随访
03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效果。
一个动作,终止恶性心律失常
48快乐养生 2019.08栏目编辑:邱婷婷****************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每4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患有心律失常。
有的心律失常是良性的,比如窦性心律,对人体没有太大影响;而有的心律失常是恶性的,比如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心室停博、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会给我们的生命造成威胁。
有资料表明,80%的心源性猝死来自心律失常。
房颤是最乱的心律失常心脏就是一个永不停跳的“泵”,只不过泵出来的不是水而是血液。
当心脏不收缩或“无效”收缩时,心脏无法完成泵血功能,就会造成全身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这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被称为“致死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的症状多种多样。
据临床研究发现,心脏病并发的心律失常可出现心悸、气促、心衰和休克,部分患者有头晕的症状。
在心内科接收的急诊患者中,最常见的则是房颤,它可以说是最乱的心律失常。
当发生房颤时,心房只能颤动而不能进行完整有力的收缩,从而失去将血液从心房送入心室的功能,心室输出血量减少会使患者心悸、憋气、头晕等,可一个动作,终止恶性心律失常⊙富顺县晨光医院 余平华以诱发心力衰竭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常不容易控制,需要立即除颤和急诊抢救。
瓦氏动作可终止恶性心律失常瓦氏动作全称为瓦尔萨瓦动作,改良的瓦尔萨瓦动作比传统动作更容易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但应注意动作要点——第一步:让患者半卧位吹气15秒,吹气压力40毫米汞柱(吹气压力在家难以测量,可对着10毫升的针筒用力吹气)。
第二步:摇平床快速让患者平躺,由他人抬高患者双下肢。
第三步:1分钟后观察是否恢复节律,如果恢复过来患者自身会有明显的感觉,心电监护和心电图可以证实,如果没有恢复节律可反复几次。
要注意,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实施瓦氏动作。
因为这种动作会增加胸腔内压力,静脉回流会受阻,血压可一过性增高。
有过视网膜出血病史者或是高龄患者,不要自己尝试,一定要在专业的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
恶性心律失常识别与紧急处理方法
心电图上出现心率低于40次/分,可 能导致晕厥或阿-斯综合征。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上出现连续三个或以上的室性 早搏,心率常超过100次/分。
严重心动过缓
心电图上出现形态不规则的颤动波, 心脏无法有效泵血。
紧急识别流程
观察患者症状与体征,如出现心 悸、晕厥、呼吸困难、疲劳等症 状,应立即警惕恶性心律失常的
吸氧
给予患者氧气吸入,提高血氧饱 和度。
减少刺激
避免过度紧张和情绪波动,减少 外界刺激。
紧急药物治疗
1 2
3
抗心律失常药物
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 碘酮等。
血管活性药物
对于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如多巴胺、阿拉明等。
镇静止痛药
对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镇静止痛药,如吗啡、哌 替啶等。
除颤与心肺复苏
除颤
对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应尽快进行电除颤,以恢 复正常心律。
心肺复苏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措施, 以维持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
04
预防与日常管理
预防措施与建议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经验一
经验三
早期识别至关重要,注意患者心悸、 胸闷等症状,及早进行心电图检查。
熟练掌握电复律和心肺复苏等紧急抢 救措施,分秒必争。
经验二
保持镇静,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 药物及时给药。
教训与改进建议
教训一
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 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 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恶性心律失常课件
心力衰竭:恶性 心律失常可能导 致心力衰竭,影 响生活质量
脑卒中:恶性心 律失常可能导致 脑卒中,影响认 知功能和运动功 能
心理压力:恶性 心律失常可能导 致心理压力,影 响生活质量和社 交活动
2
恶性心律失常的 病因
遗传因素
01
家族遗传:恶性心律失常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02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恶性心律失常
谢谢
疾病因素
A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病 史
B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 冠心病、心肌病等
C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D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 能导致恶性心律失常
3
恶性心律失常的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心电图检查:通 过心电图检查, 可以观察到恶性 心律失常的特征 性表现,如室性 心动过速、心室
颤动等。
03
遗传综合征: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04
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个体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长期暴露 于污染环境中可能导 致恶性心律失常
温度变化:极端温度 变化可能导致恶性心 律失常
噪音污染:长期暴露 于噪音环境中可能导 致恶性心律失常
海拔高度:高海拔地 区可能导致恶性心律 失常
03
恶性心律失常可能由多种原 因引起,如心脏疾病、药物 作用、电解质紊乱等。
04
恶性心律失常需要及时治疗, 以避免严重后果。
恶性心律失常的分类
快速性心律失常: 包括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等
01
缓慢性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等
02
心律失常综合征: 包括Brugada综 合征、长QT综合 征等
恶性心律失常通用课件
06
总结与展望
恶性心律失常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大 难题,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目前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和挑战,如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消融 治疗的复发率等。
机遇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恶性心律 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和完善。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出现, 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 的预后。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 冷刺激等诱发因素,降低心律 失常的发作风险。
日常管理建 议
监测病情变化
定期监测心电图等指标,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 整治疗方案。
关注自身症状
留意自身症状,如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等不适, 及时就医检查。
合理用药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恶性心律失常的研究和治疗水平听
电复律是通过电击将心律失常纠正为 正常心律;导管消融是通过导管将心 律失常的病灶消除;心脏起搏器则是 通过人工起搏器来控制心脏的节律。
紧急处理与急救措施
恶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与急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除颤器、 急救药物等。这些措施主要针对心律失常引起的严重症状, 如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等。
心肺复苏是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采取的紧急措施,通过胸外 按压和人工呼吸来恢复心脏搏动和呼吸;除颤器则是通过电 击来纠正心律失常;急救药物则是在紧急情况下通过静脉注 射或舌下含服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通用课件
CONTENCT
录
• 恶性心律失常概述
01
恶性心律失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甚至猝 死。它通常是指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室性停搏等严重的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
三、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heart defibrillator, ICD)患者的电风暴
ICD 是一种能及时终止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多功能、多参数的电子 装置,主要用于可能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而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器质性心 脏病患者。已植入 ICD 患者在 3 年内电风暴发生率约 25%,其中早 期研究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经开胸置入 ICD 心外膜电极等相关,在 1 次电风暴中可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约 5~55 次。
恶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一、室颤/无脉搏室速
1.抗心律失常药首选胺碘酮; 2.利多卡因也可以用(未确定类); 3.若为扭转型室速,考虑使用镁剂。
恶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宽QRS心动过速
1.若考虑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传,按室上速处理,可用维 拉帕米、腺苷;
2.有症状的单形宽QRS心动过速,可以考虑同步电复律;
多形性室速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该按照室颤处理。 2.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鉴别有无QT延长:
QT延长者为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不伴QT延长者为多形性室速。
发生获得性长QT的危险因素
老年、女性、心脏和其他基础疾病、电解质紊乱(尤其是 低血钾和低血镁)、肝肾功能异常、心动过缓或伴长间歇 的心律失常、使用了一种以上的QT间期延长药、遗传易 感性(既可能是遗传学长QT,也可能是功能性的基因多 态性所致)。
恶性心律失常
心血管内科
定义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律失常造成血流动力学 的不稳定而危及生命。恶性心律失常主要是快速 性室性心律失常。
临床上关注的问题
1.哪些患者是否会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2.如何看待已经发生的心律失常? 3.发生了的心律失常怎么办?
哪些患者是否会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课件
预后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治 疗方案等
预后结果:根据评估结果,预测患者的预 后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预后管理
01
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
并处理并发症
0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抗心
律失常药物
03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律
02
射频消融术:通过射频能量破坏异常
传导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03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用
于预防和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04
外科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恶性
心律失常,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
04
遵医避免过度劳累、情绪 激动等诱发因素
01
0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 并治疗心脏病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同药物 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恶性心律失常
药物过量:药物过量可能导致恶性心律 失常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导 致恶性心律失常
遗传因素
家族性遗传性心 律失常:家族成 员中存在心律失 常的遗传倾向
01
遗传性离子通道 病:离子通道基 因突变可能导致 心律失常
03
02
基因突变:基 因突变可能导 致心律失常的 发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戒烟、限酒、合理饮 食、适量运动等
恶性心律失常的预后
预后因素
01
年龄:年龄越 大,预后越差
02
基础疾病:如 高血压、糖尿 病等,预后较
差
03
心功能:心功 能越差,预后
越差
04
治疗方案:治 疗方案的选择 和实施对预后
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急诊治疗
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急诊治疗鲁中凡定义:可以导致心脏骤停的严重心律失常称为恶性心律失常,也叫致命性心律失常。
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快室率房扑、房颤、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扑动、室性颤动等。
•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分类:分为窦性、房性、交界性。
病因:房室双径路及房室旁道(占90%)、器质性心脏病、内分泌疾病、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不良嗜好(烟、酒、咖啡、浓茶)。
心电图表现•频率在150—250次/min,节律规则•QRS波群大多保持窦性心律时形态•逆行P波,P与QRS保持固定关系•突发突止,通常有房早触发,其下传的P-R间期延长。
治疗:直流电复律: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器质性心脏病、发作时间过长或药物治疗无效。
禁忌:已应用洋地黄。
药物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器质性心脏病。
1、兴奋迷走神经:深呼吸、刺激咽喉、按摩颈动脉窦、压迫眼球。
2. 维拉帕米:5mg iv,2-3min内;必要时15min后重复一次。
5ug/kg·min ivdrip 维持。
(病窦、心功能不全、宽QRS未确诊时,禁用或慎用)3. 普罗帕酮:35-70mg(1-1.5mg/kg)加40-60ml液体iv,5-7min iv完。
无效后20min后再加量35mgiv。
转复后0.5-1mg/min ivdrip维持。
总量不超过280mg (350mg)。
(负性肌力、抑制传导)4、腺苷:6-12mg快速iv,或ATP 10-20mg。
副作用:胸闷、面红、窦缓。
半衰期短(6s),可重复。
(严重窦缓、哮喘禁用)5、β-b:普萘洛尔2-5mg iv,20-30min后可再5mg iv。
艾司洛尔2.5-5mg iv。
禁忌:心力衰竭、低血压、哮喘。
6.西地兰:合并心力衰竭时首选,0.4mg iv,起效慢。
[学习]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
电复律和电除颤
对房颤、 房扑 、室上性心动过速单形 、室 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若药物疗效不佳,应积极 考虑施行同步电复律。如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一 旦出现,心脏立即丧失排血功能,循环处于停顿状 态。因此应立即施行非同步电除颤。在电除颤的 同时,要进行有效地心肺复苏,以提高除颤的成功 率。由于除颤需争分夺秒,对预测可能出现恶性心 律失常的病人,应将除颤器放置床旁,并经常检查、 充电,以保证性能良好,随时使用。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 心室颤动
严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
恶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和诱因
1、器质性心脏病 2、急性心肌梗死 3、严重心力衰竭 4、急性心肌炎 5、电解质紊乱主要是低血钾或高血钾 6、抗心律失常药物 7、心肺复苏后综合症 8、急性中毒 9、感染 10、ARDS、MODS
处理心律失常不能只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
恶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
目的: 终止心律失常(尽可能短时间内) 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 治疗原发疾病及诱因
恶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
方法
恶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
室扑、室颤和无脉搏室速:心肺复苏 首先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 时机是关键;成功电除颤取决于从心律失常发
安置临时(或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
治疗原发疾病和诱因
恶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药物治疗
阿 托 品 0.5~1 mg+5%GS10 ml 静 脉 推 柱 (注意:伴有青光眼患者禁用,前列腺肥大患者、妊 娠及哺乳妇女慎用)。
异 丙 肾 上 腺 素 0.5~5μg 静 脉 泵 ( 或 滴 ) 入 (注意:对伴有心绞痛、心肌梗塞、甲状腺功能亢进、 嗜铬3.特殊检查:Hotler 食道内心电图 食道调博
恶性心律失常
一.恶性心律失常的概念 二.恶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理 三.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四.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思路 五.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六.心脏电复律
临床表现
1.病史 (1)心脏病史、内分泌疾病、贫血性疾病等 (2)可有类似发作病史
临床表现
2.症状 (1)心悸、心慌、停搏感。 (2)心前区疼痛、胸闷、头晕、乏力、黑矇,
甚者晕厥或抽搐,重者伴休克或左心衰竭 症状,如嗜睡或晕厥、皮肤湿冷、发绀或 苍白。
查体要点
1.血压 可能下降。 2.心率、心律 频率:>100次 心动过速,
< 60次 心动过缓;节律:整齐? 3.杂音 4.神志 重症患者发作时可出现嗜睡或意识
模糊。
理化检查要点
1.心电图 2.动态心电图 3.心脏电生理检查 4.食管导联心电图 5.超声心动图 6.X线胸片
西医诊断
根据心电图上QRS波的宽窄和整齐度判断室 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
窄QRS波心动过速(QRS<0.12秒) 宽QRS波心动过速(QRS≥0.12秒)
窄QRS波心动过速
窄QRS波心动过速 整齐 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整齐 房颤、房扑、多源性房性心动过
速。
宽QRS波心动过速
病理机制
1.自律性增高(冲动的形成异常) 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
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异常自律性的形成
不适当的冲动发放。
心肌细胞
有自律性
窦房结、房内束、 房室交界部、房室 束、浦肯野纤维
组成了心脏起搏传 导系统
无自律性
一般的心房肌和心室肌 工作细胞
是心脏舒缩活动的功能 基础
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
病理机制
2.触发活动异常 触发活动(triggered activity):由一次正常的动
恶性心律失常
SVT伴室内差异性传递 图一 宽QRS诊断流程图-Brugada1
恶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
“5A”治疗
窄RQS心动过速患者,可先尝试迷走神经刺激。如若失败,血流动 力学稳定者可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腺苷、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 剂。 腺苷为天然核酸,1990年被FDA批准,为治疗室上速急性发作时的药物之一。 腺苷可通过与窦房结、房室结的A1受体结合而延长房室结的ERP、减慢房室以及 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延迟后去极化,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腺苷对大部 分室上速患者有效,能终止90%以上的室上速发作;对房扑、房颤无效,但能减 慢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 一项腺苷(12mg)维拉帕米(12.5mg)对比的随机双盲临床对照实验结果 显示两者室上速发作终止率均较高(93%vs91%)使用方法为首剂6mg(1-2s内快 速静注),3min后若室上速未终止,再次快速静注12mg。WeismÜ ller等研究发现, 12mg腺苷室上速终止率为81%,而18mg腺苷室上速终止率则高达94%。更高剂量 的腺苷可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律失常恶化,需慎用。
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依据
2 心电图
心电图为心律失常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 重要依据,不同类型心动过速的QRS波宽度、 图形特征(右束支或左束支阻滞图形),Q 波等各有不同。 1991年Brugada4等提出了宽QRS的心电 图鉴别诊断流程图——Brugada1,指出V1— —V6导联均为RS型或出现房室分离者室速 可能性大(图一); 1994年Antuns在Brugada1基础上提出了 Brugada2流程图(图二); 近年来Vereckei提出了QRS新4步流程图, 根据以上流程图可对90%以上宽QRS作出正 确判断。
B(β受体阻滞剂)
恶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
常见恶性心律失常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生活方式的调整
除了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外,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也有助于控制心律失常的症状。
04
恶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 与处理
心力衰竭
总结词
心力衰竭是恶性心律失常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呼 吸困难、乏力等症状。
详细描述
心力衰竭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器官和组织得不到足够的 氧气和营养物质,影响正常功能。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治 疗心力衰竭的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脏功能。
常见恶性心律失常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常见恶性心律失常概述 • 常见恶性心律失常类型 • 恶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控制 • 恶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与处理 • 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例分享
01
常见恶性心律失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可能导致严重心血 管事件的心律失常,如心脏骤停、猝 死等。
房颤
01
房颤是心房的电信号紊乱,导致 心房肌不规则地快速颤动,使心 房泵血功能丧失。
02
房颤可引起心悸、气短、头晕等 症状,长期房颤可导致心脏扩大 、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室上速
室上速是一种快速型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或房室结的快速 电信号传导。
室上速可引起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晕厥 或阿-斯综合征发作。
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性质,恶性心律失常 可分为室性心律失常和室上性心律失 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 过速、室颤和室扑等。
发病机制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
(二)心电图特点
★一系列很快的房性或交接性早搏,频率为160-220bpm,节律规则 ★P’波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或与T波融合,难以辨别有无P’波,如能辨认时,P’波在Ⅱ.aVF导联 直立,P’-R间期>0.12s可认为是房性阵速,若P’波为逆行性,P’-R间期<0.12s,R-P’间期<0.20s者, 则为交界性阵速
25.10.2023
6
认识几种恶性心律失常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阵发室性心动过速 • 尖端扭转型室速 • 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 预激合并房颤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 (一)临床特点 突然发作并突然终止,发作可持续
数秒钟、数小时或数日,部分病人发作 时可伴有晕厥先兆或晕厥。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5bpm
准备立即进行心脏复律(详后)
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对策
• 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心肌梗死最常见),纠 正和预防诱发或触发因素
• 尽快终止心律失常发作,建立稳定的窦性心律 和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 积极持久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防止心律失常 再发
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 • 非药物治疗
二、体征:除基础病的体征外,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体征不同。
➢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率在100~250bpm,心律可规则或略不 规则,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并可有心音分裂。
➢ 多形性室速: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血压下降,老年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
➢ 心室纤颤或无脉性室速、室颤 患者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
• 2.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 大致可分为房室结-希浦系统前传优势型、旁路前传优势型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心律失常概念: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恶性心律失常指在短时间内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短暂意识丧失或猝死的一类心律失常,需要紧急处理。
恶性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的患者。
中医病因病机病因: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感受外邪病机: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或邪热、血瘀、痰湿阻滞心脉,出现心悸、怔忡、脉律失常等表现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等脏腑密切相关病性:本虚(气血阴阳亏虚),或标实(邪热、血瘀、痰湿),或虚实夹杂西医病因(1)器质性心脏病:器质性心脏病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等。
(2)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低血钙、酸中毒等,以血钾异常最为常见。
(3)导管检查或心脏手术的直接刺激。
(4)感染、高热、缺氧及低温。
(5)药物过量或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肾上腺素等拟交感神经药物。
(6)其他系统疾病:如甲亢、嗜铬细胞瘤、胆囊炎、胆石症以及中枢系统疾病等。
病理机制冲动形成异常、传导异常、折返及复合性的病理改变(1)自律性增高: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改变或其内在的病变使其自律性增高,导致不适当的冲动发放。
此外,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如心房、心室肌细胞由于心肌缺血、药物、电解质紊乱、儿茶酚胺增多等均可导致异常自律性的形成。
(2)触发活动异常:触发活动是指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低血钾、高血钙与洋地黄中毒时,心房、心室与希斯束浦肯野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被称为后除极。
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抵达阈值,便可引起反复激动而产生持续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3)折返激动:当激动从某处一条径路传出后,又从另外一条径路返回原处,使该处再次发生激动的现象称为折返激动,是所有快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
冲动在折返环内反复循环,产生持续而快速的心律失常。
(4)传导障碍:主要是冲动传导系统传导的速度减慢(传导延迟)或传导中断(传导阻滞)。
主要发病机制有三个:①组织处于不应期;②递减性传导;③不均匀的传导。
理化检查要点1.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非侵入性检查,有助于心律失常的分型(参考各型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2.动态心电图能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便于检查症状的出现与心律失常有无关系。
3.心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和探讨各种心律失常传导系统病变发生的机制、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评价的一种方法。
4.食管导联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一起同步记录食管内心电图,有助于房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鉴别,还可测定窦房结功能。
5.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腔大小、室壁厚度、节段运动、瓣膜活动等,帮助确定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6.X线胸片检查心胸比例,心脏形态变化,肺充血、淤血等,进一步检查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西医诊断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室扑、室颤、房扑、房颤缓慢性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室扑、室颤(一)临床特点室扑、颤动是急诊急救中最危重的心律失常,如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使患者在短时间内致命,故又称为临终心律。
发生室扑与室颤时,心脏失去排血功能,患者有晕厥及阿斯综合征表现。
(二)心电图特点1.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波形。
2.心室颤动频率150-500次/分,心室扑动150-300次/分。
室性心动过速(一)临床特点常有心慌、气促、胸闷、心绞痛、晕厥、低血压,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急性左心衰竭、心室纤颤等。
持续时间<30秒,可自行终止者为非持续性室速,症状较轻微。
发作持续时间>30秒,需药物或电复律才能终止者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常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二)心电图特点①3个或以上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②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秒,T波与QRS 波主波方向相反;③心室率100~250次/分,心律齐或轻度不齐。
尖端扭转型室速(TDP)(一)临床特点尖端扭转型室速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呈室性心动过速特征,患者多发生突发意识丧失、晕厥、四肢抽搐。
(二)心电图特点基础心律时QT延长、T波宽大、U波明显、TU融合。
室速常由长间歇后舒张早期室早(RonT)诱发。
室速发作时心室率多在200次/分,宽大畸形、振幅不一的QRS波群围绕基线不断扭转其主波的正负方向,每约连续出现3-10个同类的波之后就会发生扭转,翻向对侧。
窦房阻滞心电图特点Ⅱ度窦房阻滞系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突然出现一个漏搏间歇,这一长间歇恰等于正常窦性P-P的倍数,比称Morbiz Ⅱ型;另一种窦房传导逐渐延缓,直到出现一次漏搏,由于每次窦房传导时间增量递减,故P-P间隔反而逐渐缩短,于出现漏搏后又突然增长(文氏现象),称为Morbiz I型。
Ⅲ度窦房阻滞表现为较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或P-QRS 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其与窦性静止较难鉴别。
治疗1.室扑、室颤两者均为心脏电除颤的适应证。
室颤发生至第1次电击时间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除颤成功率及患者存活率。
室颤的早期(1分钟内)通常为粗颤,除颤成功率极高,几乎达100%;若超过2分钟心肌因缺氧及酸中毒可由粗颤转为细颤,除颤成功率仅为1/3,此时应在人工心肺复苏的同时注射肾上腺素1mg后重复电击除颤;一旦循环停止超过4分钟,电除颤的成功率极低。
2.室性心动过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此种情况极易发生心室颤动、心搏骤停,需立即行同步直流电复律。
无脉性或多形性室速视同心室颤动。
行1次非同步除颤,首次单相波除颤能量为360J,双相波除颤能量为150~200J。
血流动力学稳定:选用以下药物治疗:1)利多卡因:1~1.5mg/kg静脉注射,随后1~4mg/min,每5~10分钟以0.5~0.75mg/kg 弹丸式注射,最大剂量为3mg/kg。
禁用于严重心力衰竭、休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
2)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10分钟以上,然后1mg/min持续6小时,随后0.5mg/min超过18小时,如果为复发性或难治性心律失常,可以每10分钟重复150mg,24小时最大剂量为2.2g。
治疗时可有心动过缓、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出现。
禁用于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3)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尖端扭转型室速(TdP)1.对属于获得性病因者(间歇依赖性TdP)(1)静脉补钾和补镁低钾可使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降低,使复极延迟,根据缺钾程度通常用氯化钾静脉滴注方式给予;镁可激活细胞膜上ATP酶而使复极均匀化以及改善心肌代谢等,予1-2g硫酸镁稀释后缓注,继以1-8mg/min持续静滴,即使血镁正常亦无妨。
(2)异丙肾上腺素1-4ug/min静脉滴注,随时调节剂量,使心室率维持在90-110次/min 之间。
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可缩短QT间期及提高基础心率,使心室复极差异缩小,有利于控制TdP的发作。
(3)TdP发作时,可试用Id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但禁用Ia、Ic 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
(4)TdP持续发作时,应按心搏骤停原则救治,有室颤倾向者,可用低能量电复律。
(5)对顽固发作伴严重心动过缓、严重传导阻滞者,药物应用有矛盾,宜安装永久起搏器。
2.对属先天性病因者(肾上腺素能依赖性TdP)(1)β受体阻滞剂为首选药物,常用美托洛尔25-50mg,日2-3次口服或普萘洛尔10-30 mg,日3次口服。
β阻滞剂可使心率减慢,QT间期因此延长,但QTc可能缩短。
治疗效果以长期随访不再有晕厥发作来衡量,而QT间期可能并不明显缩短。
(2)对上述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发作者可采用直流电复律或安装永久性起搏器。
(3)患者应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及精神刺激,禁用延长心室复极和儿茶酚胺类药物。
缓慢性恶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异丙肾上腺素1-4ug/min静脉滴注,控制滴速使心室率维持在60次/分左右,该药适用于任何部位的房室传导阻滞,有较强心脏兴奋作用,增加心肌耗氧量,且可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对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嗜铬细胞瘤者慎用或禁用。
(2)阿托品予1-2mg加入250-5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也可以0.5-1mg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临床主要用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心动过缓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
其不良反应有口干、皮肤潮红、排尿困难等,对前列腺肥大的老年人慎用,青光眼者禁用。
(3)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用于急性窦房结功能不全或急性房室传导阻滞,有利于病变的恢复。
(4)碱性药物(碳酸氢钠或乳酸钠)有改善心肌细胞应激性、促进传导、增强心肌细胞对拟交感药物反应的作用,尤其适用于高血钾或伴酸中毒时。
非药物治疗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中医辩证论治1.邪热伤阴——滋阴潜阳,定悸安神——三甲复脉汤2.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4.气血亏虚——补血养心,益气安神——炙甘草汤5.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6.心脉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血府逐瘀汤7.心阳暴脱——益气回阳救逆——独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