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随堂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作用(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预习评价】1.(判断)余粮收集制使苏俄农民得到了足够的补偿。

(×)2.(判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3.(思考)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对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①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②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预习评价】1.(判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农民可以自由支配收获的全部粮食。

(×)2.(判断)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途径。

(×) 3.(思考)列宁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

一二三目标导航Fra bibliotek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3.历史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 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拓展延伸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 许私人经济等◆多全书种优质经试题济随意编成辑 分◆ 课的堂教存学流在程完,美允展示许◆商独家品研发经错题济组卷系的统 发展。新经济 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一二三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二、新经济政策 1.实施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 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1921年,苏◆ 全俄书优的质试一题随个意编海辑 军◆ 课基堂教学地流程发完美生展示兵◆变独家,研引发错起题组了卷系列统 宁等人的高 度重视。
目标导航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 大林模式”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1.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学习要点 (1)“战时共产◆ 全主书优义质试”题政随意编策辑 实◆ 课施堂教的学流背程完景美展、示 内◆ 独容家研发、错题特组卷点系统和作用。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这是某位同学上课时做的笔记,笔记的部分内容如下:
这主要反映了苏俄(联)( ) A.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的变化 B.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 ◆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C.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的变化 D.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取消自由贸 易”“义务劳动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内容,而粮食税则 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____________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____________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______、______,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实行______________。

(2)大中小____________全部实行________。

(3)取消__________。

(4)实行普遍______________。

4.特色:兼有“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特色。

5.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______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______危机。

2.内容(1)农业:以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__________;以______的方式让______________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分配:废除______________。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__________的发展。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______积极性,促进了______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____________。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立。

(2)1924年,___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由于我的伤势影响加上过度劳动的原因,1927年,我几乎完全瘫痪 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但严重的疾病束缚得住我的肉体,却束缚不 了我的精神。在病床上我找到了“归队”的力量。我要用文学创作 的武器开始我的新生活。我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的未来会一片光明, 我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
•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在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了什么成就?建立了怎样的模式?这种模式对苏联有何影响? 日后又是如何改革的?结果怎么样?
• ●历史特征
• 本单元概述了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至 1991 年苏联解体这段历史。十月革命后,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 到新经济政策,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取得巨 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二战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 改革,结果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 体。本段历史突出了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的条件下,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探索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列宁、斯大林等人在不同时期进 行探索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 ●高考聚焦 • 学习本单元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注意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道路的基本历程,认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 变的必要性;二是注意“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三 是注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四是注意运用 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 ●情境设疑 • 列宁和斯大林是苏联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人物。列宁逝世后,斯大 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 1925年12月、1927年底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十五大分别决定进 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实行农业集体化。1929年底,斯大林宣布 停止新经济政策,在几年之内全盘实现农业集体化,个体农民变成 了集体农庄成员,农业成为直接听从党政机关指挥的部门。这些变 化使城市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供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不仅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 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问 题。其中,采用行政命令和威胁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使得 苏联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矛盾重重,严重阻碍了日后苏联经济的 发展。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必修Ⅱ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班级:组别:姓名:等级:第 20 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012年江苏高考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

考点分析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国内叛乱、国外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2.目的:集中全国,支持,战胜;2.内容:(1)农业:;(2)工业:将;(3)分配:取消,实行配给制;(4)劳动:实行普遍等。

4.特点:兼有“”和“”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评价:(1)积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保障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保证,巩固苏维埃政权(2.考点分析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1)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和危机。

(2)直接原因:1921年2月苏俄水兵兵变。

2.标志: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1)农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剩下归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①解除了对大部分企业和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企业;②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的方式让投资开发;(3)商业:改变国家贸易的做法,恢复和;(4)分配:废除。

4.评价:提高了,促进了,有利于。

到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考点分析三:“斯大林模式”。

(一)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为了迅速增强和,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的方针,由和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实行高度集中的,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之外的经济体系。

3、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到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二)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经验:同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史料解读素材北师大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史料解读素材北师大版必修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1.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史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史料二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史料解读]史料一说明外部环境决定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二说明苏联通过税收、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剥夺农民,满足工业化的条件。

[问题思考](1)斯大林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的认识。

提示(1)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加强国防建设。

(2)材料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这种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史料30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

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史料解读]史料从所有制形式和经济管理模式两方面说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问题思考]据史料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特点。

提示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史论总结]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是小农生产占优势的国家,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材料探究素材 北师大版必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材料探究素材 北师大版必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史料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直接实现**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史料解读]史料说明苏俄用战时共产主义向**直接过渡的实践失败了,开始采用新的政策。

[问题思考]据史料分析,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提示变化: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为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过渡的失败。

中心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史料一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史料二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史料解读]史料一说明要从国家资本主义向国家调节转变,由商品交换向市场转变。

史料二“后退一步”指的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为了前进一步”指的是向**过渡。

[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思考“再后退”指的是什么?(2)综合以上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提示(1)由商品交换后退到市场经济(私人买卖)。

(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过渡。

启示:制定国家政策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应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社会稳定,符合民意。

[史论总结]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特点、实质及意义(1)原因①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种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了失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对如何向**过渡进行了重新思考。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工业化 道路
农业制度 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农、轻、重 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人代制、多党 合和政协制
共同点
背景:当时 都面临经济 困难、社会 动荡 ①都进行农 村经济体制 改革 ②都利用市 场和货币关 系发展经济 作用:都使 经济得到恢 复,社会得 到稳定。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 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积极
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 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消极: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 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 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三年战争结束后, 十年“文革”使经济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 濒临崩溃,社会一片 政策造成了政治危 混乱。 机和经济危机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收集制 任制 放开商品市场,允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许资本家经营企业, 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还允许外国资本家 同时,向国外大力招 到俄国经营。 商。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渐恢复发展起来, 国民经济得到发展, 苏维埃政权得到进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步巩换
粮食和主要消费品实行严 废除配给制,实行按 分配制度 格的配给制。实行普遍劳 劳分配制 动义务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管理建设方法、手段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方面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 弊端: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人教版必修2

(2)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
本完成。
『思考』 民的老朋友, 里姆林官的 “红色资本家 取得苏俄矿 人。哈默为什 开采权?
[答案] 了“战时共产 行新经济政策 让的方式让外 山。
三、“斯大林模式”…………③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__新__经__济____政策被逐渐取消。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苏俄
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 粮食税
(1)农业:以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
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2)工业
国有化
①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______。
经济 本主 资本 主义 节。 一定 资本 即在 提下 中, 义, 主义
『 业产量 第一位 其自身 方面是 本主义 的经济 衰退。
4.评价 (1)积极作用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__反__法__西__斯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___农__业_____和轻工业的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__计__划__指_令__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 持续发展。 ④ 高 度 集 中 的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的 僵 化 , 成 为 以 后 _苏_ _联_ _解_ _体_ 一。
课堂合作探究
主题一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轻巧识记]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易错提醒]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 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第七单元
第20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 国内战争 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 财力 ,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 余粮收集制 。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国有化 。 (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 义务劳动制 。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作用 (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 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 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行的特殊政 策,也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 2.新经济政策是运用资本主义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 济的有效措施,也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3.“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 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新经济政策
(1)材料一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 要分析这种模式对苏联兴衰的影响。 [教你读史] 依据 “ 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 ”“ 发展重工业 ” 等信息分析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教你读史] 依据“1921 年”“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 等信息 分析。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斯大林模式”
1 . 背 景 : 1922 年 , 苏 联 成 立 ; 1924 年 , 斯 大 林 领 导 苏 联,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2.措施 (1)优先发展 __重__工__业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 展提供资金。 (2)实行单一的 __公__有__制__,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推行 ___农__业__集__体__化___运动。1937年,超过90%的农户 加入集体农庄。
【解析】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基本上没有 受到经济危机打击,A项排除;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 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发展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 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项,B项符合题意。D项包含的 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答案】B
1.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为了集中全 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允许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分配
评价
使苏俄度过了严峻的战争 形势,但引起了工农群众 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找到了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径
相同点
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018·江西赣州红旗实验中学期中)新经济政策 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 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 指(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 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 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 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后篇巩固提升(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后篇巩固提升(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故D项符合题意。

2.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导致出现“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1921年,苏俄已经结束了国内战争,但政府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引发了各种矛盾。

3.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材料反映出苏俄政府要把取消商品经济的政策转变为恢复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故选C 项。

4.影响下表中1920~1925年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农业生产情况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1925年相对于1920年无论是农业总产值还是种植业比重均大幅度增长,而且略高于1913年,这表明国民经济已经恢复,这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故B 项正确。

5.据《苏联经济史》统计,1928~1934年苏联谷物生产总量和谷物征购量对比如下图,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B.粮食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恢复C.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赫鲁晓夫改革极大增加了农民收入,1921年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图可知1928~1934年,苏联谷物产量逐渐降低,说明农业并未迅速恢复,并且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已经逐渐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也不符,故B项错误;据图可知1928~1934年,苏联谷物征购量逐渐上升,而产量却逐渐降低,说明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 的决议。
实代物税替余粮收集制》
3.内容
(1)农业(nóngyè):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措施,帮助农民恢复
生产。
第十二页,共54页。
(2)工业:重要工矿企业仍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
第五页,共54页。
目标(mùbiāo)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 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 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目标
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正确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新经济政策 的特点及实质,探讨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社 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认识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第二十四页,共54页。
提示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史料一 必须(bìxū)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 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代替 了商品交换。——《列宁选集》 史料二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 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
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概念阐释
误区警示(jǐnɡ sh 归纳总结
第十八页,共54页。
史料实证(shízhèng) 深化探 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第二十二页,共54页。
主题(zhǔtí)一 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史料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直接实现社会主 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 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shàng qù),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shàng qù)。”——《苏联兴亡史》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12/31
19
谢谢欣赏!
2019/12/31
20
【小贴士】
新经济政策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 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和恢复发展生产,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和与时俱进。
关于斯大林模式 1.背景: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 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及个人因素。 2.表现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单一的 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计划。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个人崇拜。 文化上:高度集中,行政干预,思想学术问题政治化。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知识梳理建构
『战时共产主义』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要点解读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行政
思维拓展提升
[主题]历史学家看斯大林体制 [史料]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 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 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 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最薄弱环节”的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的胜利,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俄(联)的经济体制探索经历 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体制改革的曲折过程,其间有 成功也有失误,斯大林模式的逐渐僵化和改革的停滞导致苏联经济的不断恶化, 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潜 力。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人教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人教版
的荣光,故表明俄罗斯人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答案] B
据图表可知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历史影响、 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而非仅仅经济影响,④表述错 排除 误
[技法点拨] 在解答本题型时,第一步,要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 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大体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 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第二步,要 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题目中的提示 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 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第四步,联系所学知识,利用 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终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 年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新经济政策 被逐渐取消。
2.内容
工业政策 \
经济体制
重工业
优公有先制发展________
实农行业单集一体的化
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知识拓展] 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 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调整 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探究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 1/4,失去了粮 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 史料二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这种越来 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也日益不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选择题
1.(2018·重庆高一期末)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A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全盘集体化
[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的非常时期,只能实行非常政策,故A项正确。

2.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
C.“功劳”是指该政策巩固了苏俄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
D.列宁已经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中“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可知列宁认为在苏俄长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可行,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超限度实行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苏俄政权,但并未促进经济发展,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此时列宁是否已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错误。

3.(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

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C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解析]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材料中的现象即是反映,针对这种情况,1921年苏俄推行了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经济形势,B项错误,C项正确。

D项是斯大林推广的,错误。

4.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 )
A.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B.建立巩固的工农政策
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解析]本题从新经济政策特点来思考。

新经济政策特点是利用商品和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5.(2018·南京高一期末)《大国崛起》中说道:“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其评价的是( D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的工业化
D.斯大林模式
[解析]材料评价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
6.(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

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

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

”“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

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

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即可。

[答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二、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积极作用”从促进经济发展和为日后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物质基础等方面回答。

[答案]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

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基础。

(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解析]“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认识”在回答时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

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