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

一、什么是探究

探究:探索研究。这样理解就简单化了,词典中的解释也是“探索、研究”。探可以理解为探索,究不能理解为研究。究的本意和引申的意义都不是研究。究《诗经》中用过,其意思是源头。所以探究就是探索事物的原因。扩展——探索事物的特点、性质、结果。简单的说就是探索来龙去脉。

探究:究:小溪的源头。 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

英文中,探究这个词实际上更加简单化,罗列了探究的行为。探究最早就是询问,问什么呢?问路,问小溪的源头。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打听,后来扩展到其它的方式。

:询问、调查、研究

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就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①之所以这样表述,乃是由于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讨论科学教育的文献中,不管是使用探究()还是科学探究( )这个词,除特别注明外都是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探究。

探究的三维模型

这是把探究作为一种人的活动来认识

对象:自然现象(生物、物质、地球与宇宙)、社会现象(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现象(智力、性格、情绪)、人造事物(日用品、工具、机器)、符号系统(语言、数学、图画、音乐)

我们把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划等号,是因为我们过分地把探究的目的局限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角度了。

目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家里的灯泡坏了,换灯泡)、表达观念(贾岛的“推敲”,做广告,用一副画表示水资源的危机)、训练技能(我国现在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训练的探究,研究性学习不能等于发现学习。)

探究的方法五花八门。

方法:询问、调查(间接的探究)、 观察、实验(直接的探究、有计划的) 讨论、资料分析、思考 (按探究的方法分类是不合适的,因为探究时是多种方法一起使用的)

二、什么是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教学)是世纪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提出的。对于探究学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因此作具体界定时会给出不同的定义。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探究学习一般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些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

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对象 方法(工具)

习过程。

二、探究学习的特征

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在理解和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容易出现两方面的偏差,一是对探究的泛化,另一是对探究的神化。前者就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如一个从目的到内容再到方法、步骤,甚至连表格都画好了的实验活动设计,却不仅被冠以探究而且是自由探究的名称;后者则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主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探究。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意义,如不加以澄清和纠正,将极大地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区别事物的基本方法就是把握它们的特征。要正确实施科学探究式的教与学,必须把握其基本特征,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年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本专著,对科学探究式教与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比较有说服力的阐述,其中,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②.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所谓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生物体和事件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他们进行实验研究,导致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的活动。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符合上述标准的一个问题可以是大黄粉虫幼体是如何对光做出反应的?对高年级学生,可以问:基因如何影响人的眼睛的颜色?而即使对高年级学生,提出今后一百年问全球气候将会如何变化这样的问题也是不合适的。这个问题虽具有科学性,但过于复杂,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决不可能全面考虑预测范围内有关的证据和论据。学生可能只会考虑个别因素,如云量的增多对气候变化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或者可能考虑一些因果关系,如气温升高(或降低)对植物、气流、天气将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与其他认知方式不同的是,科学是以实验证据为基础来解释客观世界的运行机制。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测量获得实验证据,而实验的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如海洋,也可以是人工环境如实验室。在观察与测量中,科学家利用感官感知,或借助于仪器如望远镜延伸感官功能进行观察,甚至用仪器测量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物质特性,如测量磁场。有时,科学家能控制条件进行实验;而另一些时候则无法控制,或者实行控制将破坏实验现象。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只有对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进行大范围、长时间的观测以便推断出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改进测量、反复观察,或者就相同的现象收集不同类型的实验数据的方法提高所收集到的证据的可靠性。证据是可以被质疑和进一步调查研究的。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也需要运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学生对动植物、岩石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它们的特征;对温度、距离、时间进行测量并仔细记录数据;对化学反应和月相进行观测并绘制图表说明它们的变化情况。同时,学生也可以从教师、教材、网络或其他地方获取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

.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科学解释借助于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科学解释须同自然观察或实验所得的证据一致,并遵循证据规则。科学解释还须接受公开的批评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与科学有关的一般认知方法(如分类、分析、推论、预测)以及一般的认知过程(如批判性推理和逻辑推理)。

解释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界,这意味着知识的增长;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两种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