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案

合集下载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件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件

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可以用来代表一组 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 ,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集 中趋势。
平均数的特点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集中 趋势的代表值,它受到数 据中极端值的影响较小。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直接计算法
将所有数值相加,再除以 数值的数量,即可得到平 均数。
利用计算器法
将所有数值输入计算器, 选择平均数功能,即可快 速得到平均数。
验证结果
在得出计算结果后,应进行验证和复核,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通 过与其他方法或工具比较结果来进行验证。
CHAPTER
05
练习与巩固
练习题一: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总结词
掌握基本方法
详细描述
提供一组数据,要求使用计算器计算其平均数。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可以掌握 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了解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步骤。
CHAPTER
02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
打开计算器并按下相应的键
01
打开计算器应用程序,确保计算 器处于标准模式。
02
熟悉计算器的按键布局,特别是 数字键、运算符键和功能键的位 置。
输入数据并按下相应的键
将要计算的数据逐个输入到计算器上,注意检查每个数字的 准确性。
根据需要按下相应的运算符键(如加号、减号、乘号或除号 )进行运算。
利用Excel法
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中, 利用“平均值”函数,即 可快速得到平均数。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成绩评估
在教育领域中,我们经常使用平 均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了
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工资计算
在企事业单位中,我们经常使用平 均数来计算员工的工资水平,以确 定员工的薪酬。
市场调研

八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及时给予反馈。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简单的统计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平均数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此外,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有一定的基础,但操作熟练度有待提高。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数据分析。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生活实例,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重要性。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平均数的应用。
3.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涉及平均数的问题,并使用计算器求解。
要求:问题设计合理,解答过程清晰,充分展示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如众数、中位数)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要求:理解并分析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能结合实际情境进行说明。
-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如众数、中位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尊重他人的意见。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求解平均数。
-基础题:直接给出数据,求解平均数。
4.针对不同学生的作业表现,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1.基础题:根据课堂上给出的数据,使用计算器求解平均数,并简要说明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计算器是一种非常便捷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各种数学运算。

其中,计算平均数也是常见的操作之一、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如何使用计算器来求平均数,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通常用符号X表示平均数,计算公式如下:X = (x1 + x2 + ... + xn) / n其中,x1、x2、..、xn表示数据集中的各个数据,n表示数据的个数。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如下:1.通过一些实验或测量,获得一组数据。

2.将数据依次输入到计算器中。

3.计算器会自动对这组数据进行求和。

4.将求和结果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以下是一个例子,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使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假设你要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组数据是:8,9,12,15,18步骤1:将数据输入到计算器中。

请确保你的计算器具有求和和除法功能。

步骤2:将数据依次输入到计算器中,按下"+"键进行求和。

8+9+12+15+18=62步骤3:按下"="键进行求和。

62步骤4:将求和结果除以数据的个数,按下"/"键进行除法。

62/5=12.4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2.4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1.学校班级的数学成绩:假设一个班级有30个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5,90,75,92...等等。

先将这些成绩依次输入到计算器中,然后按下"+"键进行求和,最后按下"/"键进行除法,即可得到全班数学成绩的平均数。

2.气象数据的分析:假设你需要分析一个地区一周的温度变化情况,每一天的最高温度分别是25摄氏度,28摄氏度,30摄氏度...等等。

将这些数据依次输入到计算器中,按下"+"键进行求和,再按下"/"键进行除法,即可得到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温度。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2. 学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 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实例;2. 学生准备计算器,用于计算平均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数据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新课讲解通过PPT课件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平均数。

3. 实例演示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个实例,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平均数,加深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4. 练习巩固通过PPT课件展示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的计算2. 板书内容:-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2. 提高练习: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拓展练习:研究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课件、实例演示和练习巩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学会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后作业设计中,要注意作业的层次性,既要有基础练习,也要有提高和拓展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八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教案、教学设计
4.针对学生的作业表现,教师可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经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总结并给予肯定。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实际应用等方面,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
2.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和解答思路,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3.设想三: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安排充足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器操作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方差计算步骤的理解,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想四:互动交流,共同提高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参与讨论,通过同伴互助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5.设想五:反思总结,巩固提升
教学开始时,可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整体特征和个体差异,自然引出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
2.设想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在于掌握基本概念和简单计算;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挑战更复杂的数据分析和计算。
3.完成课本后的练习题,涵盖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与应用。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注意计算器的操作规范,提高解题效率。
4.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平均数和方差的小论文,主题为“平均数和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内容包括:概念解释、计算方法、实际案例及分析等。
5.教师提供一组数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出该数据集的平均数和方差,并尝试找出数据中的异常值,分析异常值对统计量的影响。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案教案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案教案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案教案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前准备估计黑板的长度,记录全班每位同学的估计值,并计算这些估计值的平均值探索新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掌握其操作方法新知运用例:某中学八年级(1)班35位同学上学路上所花时间如下图。

用计算器计算该班35位同学上学路上所花时间的平均数当堂反馈1、某足球队在去年比赛中的进球数如下,用计算器求该队去年平均每场比赛进球数2、抽样检查了10名学生蚊子录入的速度(字/min),数据如下。

用计算器求样本的平均数38,41,43,62,63,70,74,90,69,72拓展延伸1.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的平均数:(1)1576 1573 1564 1708 1625 1594 1478 1479 1625 1601 1785 1432 1597 1591 1602 1701(2)2.在育民中学举办的“艺术节”活动中,八·二班学生成绩十分突出, 小刚将全班获奖作品情况绘成如图的条形统计图(成绩为60分以上的都是获奖作品)(1)请根据图表计算出八·二班学生有多少件作品获奖?(2)用计算器求出八·二班获奖作品的平均成绩.(3)求出这次活动中获奖作品成绩的众数和中位数.3.一个池塘养了某种鱼5万条,从中捕获了10条,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1)计算这10条鱼的平均质量.(2)根据计算结果估计一下池塘中所有这种鱼的总质量.4.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表:(单位:分)(1)利用计算器求这20名学生英语口试的平均成绩.(2)与同伴交流,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更能体现这次英语口试的平均水平呢?5.为了了解某种节能灯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10个进行试验,试验中分别测得它们的使用寿命(单位:时)是:6302,6815,6954,6453,6418,6704,6635,6578,6421,6370,试计算这批灯的平均使用寿命.。

八年级数学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2)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2)教案 北师大版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2)●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4)能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二)能力训练要求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2.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3.初步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等能力.●教学重点1.本章知识的网络结构.2.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X:第一X:(记作§A);第二X:例题(记作§8.4 B);第三X:例题(记作§8.4 C).●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本章学了哪些内容?[生]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3.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求法.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对这些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Ⅱ.讲授新课[师]刚才我们已总结了本章内容,那么这些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请大家思考和交流.(给学生留时间让他们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作一总结.首先我们由篮球比赛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队员的身高入手,引入了算术平均数,又有公司招聘人员需要从不同方面按比例决定成绩引入加权平均数,并讨论了他们的联系与区别,接着引入反映“平均水平”的另两个数据代表众数和中位数,还讨论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者各自的特征,最后又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又回到了应用上面.刚才我们的讨论可以用网络结构图来表示.下面我们根据网络结构图,把主要知识点再回顾一下.(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生]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把n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1、2、3、5、6这一组数中,3是中位数.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生]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但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征. 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注的一个量.它的可靠性较差,且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例1中,若把三项测试项目的成绩求平均值,这时的平均成绩就是算术平均数,若三项测试项目成192绩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这时的成绩为加权平均数,其中4、3、1就是权.(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生]因为计算器类型不同,所以计算程序可能不同,首先要探索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然后进行求平均数的计算.投影片(§A)[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生]解:(1)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为:(1800×1+510×1+250×3+210×5+150×3+120×2)÷15=320.众数为210,中位数为210.(2)根据题意,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销售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20,我认为不合理,因为能完成任务的只有2人,应为销售额定为210比较合理,因为有三分之二的营销人员能够完成任务.投影片(§8.4 B)[生]解: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90×40%+92×20%+85×40%=88.4(分)[师]如果把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30%、20%、5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这三项的得分不变,请计算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生]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90×30%+92×20%+85×50%=87.9(分)[师]从这两个结果来看,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生]在加权平均数中,由于权的不同,导致了结果的相异.投影片(§8.4 C)[生]解:这8本书的平均价格为(28+29+7+14+12+40+14+18)÷8=20.25(元).Ⅲ.课堂练习1.2002年5月,某市一单位举办了英语培训班,100名职工在一个月内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如下表所示:求这个月每名职工平均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是多少?求这个月每名职工参加英语培训次数的众数.[生]解:这个月每名职工平均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是(4×15+5×20+6×30+7×20+8×15)÷100=6(次)这个月每名职工参加英语培训次数的众数是6.2.某校规定学生的语文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外阅读及说话占成绩的25%,课内基础知识占成绩的35%,作文占成绩的40%,小明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84、80、85分,则小明这学期的语文成绩是多少?[生]解:小明这学期的语文成绩是84×25%+80×35%+85×40%=833.某校招聘一名教师,对三名应聘者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下面是三名候选人的素质测试成绩:学校根据需要,对基本素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三项测试成绩分别赋予2、3、4.这三个人中谁将被录用?[生]解: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小周的测试成绩为(70×2+50×3+80×4)÷(2+3+4)=67.77777778(分)小吴的测试成绩为(75×2+65×3+70×4)÷(2+3+4)=69.44444444(分)小X的测试成绩为(65×2+55×3+80×4)÷(2+3+4)=68.33333333(分)因此候选人小吴将被录用.Ⅳ.课时小结本节课系统归纳了本章所学内容,并进行了相应的练习.Ⅴ.课后作业复习题.Ⅵ.活动与探究某市有人口100万,在环境保护日,该市第一中学八年级学生调查了其中10户居民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情况如下表:(单位:千克)(1)在这一天中,这10户居民平均每户产生多少千克的生活垃圾?(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在这一天中,这10户居民平均每人产生多少千克的生活垃圾?(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若以(2)的结果作为每人实际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则该市一天大约产生多少吨生活垃圾?用载重量为6吨的汽车运这些垃圾,每天运4次,需要多少辆这种汽车才能当天运完?解:(1)这10户居民平均每户产生的生活垃圾为××2+5×××1)÷≈3.6(千克)(2)在这一天中,这10户居民平均每户有人口数为(3×2+2×3+1×4+3×3+1×5)÷10=3平均每人产生的垃圾数为÷3≈1.2(千克)×1000000=1200000(千克)=1200(吨)1200÷(4×6)=50(辆)●板书设计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2)●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4)能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二)能力训练要求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2.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3.初步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等能力.●教学重点1.本章知识的网络结构.2.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X:第一X:(记作§A);第二X:例题(记作§8.4 B);第三X:例题(记作§8.4 C).●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本章学了哪些内容?[生]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3.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求法.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对这些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Ⅱ.讲授新课[师]刚才我们已总结了本章内容,那么这些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请大家思考和交流.(给学生留时间让他们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作一总结.首先我们由篮球比赛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队员的身高入手,引入了算术平均数,又有公司招聘人员需要从不同方面按比例决定成绩引入加权平均数,并讨论了他们的联系与区别,接着引入反映“平均水平”的另两个数据代表众数和中位数,还讨论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者各自的特征,最后又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又回到了应用上面.刚才我们的讨论可以用网络结构图来表示.下面我们根据网络结构图,把主要知识点再回顾一下.(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生]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把n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1、2、3、5、6这一组数中,3是中位数.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生]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但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征. 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注的一个量.它的可靠性较差,且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例1中,若把三项测试项目的成绩求平均值,这时的平均成绩就是算术平均数,若三项测试项目成192绩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这时的成绩为加权平均数,其中4、3、1就是权.(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生]因为计算器类型不同,所以计算程序可能不同,首先要探索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然后进行求平均数的计算.投影片(§A)[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生]解:(1)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为:(1800×1+510×1+250×3+210×5+150×3+120×2)÷15=320.众数为210,中位数为210.(2)根据题意,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销售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20,我认为不合理,因为能完成任务的只有2人,应为销售额定为210比较合理,因为有三分之二的营销人员能够完成任务.投影片(§8.4 B)[生]解: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90×40%+92×20%+85×40%=88.4(分)[师]如果把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30%、20%、5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这三项的得分不变,请计算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生]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90×30%+92×20%+85×50%=87.9(分)[师]从这两个结果来看,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生]在加权平均数中,由于权的不同,导致了结果的相异.投影片(§8.4 C)[生]解:这8本书的平均价格为(28+29+7+14+12+40+14+18)÷8=20.25(元).Ⅲ.课堂练习1.2002年5月,某市一单位举办了英语培训班,100名职工在一个月内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如下表所示:求这个月每名职工平均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是多少?求这个月每名职工参加英语培训次数的众数.[生]解:这个月每名职工平均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是(4×15+5×20+6×30+7×20+8×15)÷100=6(次)这个月每名职工参加英语培训次数的众数是6.2.某校规定学生的语文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外阅读及说话占成绩的25%,课内基础知识占成绩的35%,作文占成绩的40%,小明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84、80、85分,则小明这学期的语文成绩是多少?[生]解:小明这学期的语文成绩是84×25%+80×35%+85×40%=833.某校招聘一名教师,对三名应聘者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下面是三名候选人的素质测试成绩:学校根据需要,对基本素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三项测试成绩分别赋予2、3、4.这三个人中谁将被录用?[生]解: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小周的测试成绩为(70×2+50×3+80×4)÷(2+3+4)=67.77777778(分)小吴的测试成绩为(75×2+65×3+70×4)÷(2+3+4)=69.44444444(分)小X的测试成绩为(65×2+55×3+80×4)÷(2+3+4)=68.33333333(分)因此候选人小吴将被录用.Ⅳ.课时小结本节课系统归纳了本章所学内容,并进行了相应的练习.Ⅴ.课后作业复习题.Ⅵ.活动与探究某市有人口100万,在环境保护日,该市第一中学八年级学生调查了其中10户居民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情况如下表:(单位:千克)(1)在这一天中,这10户居民平均每户产生多少千克的生活垃圾?(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在这一天中,这10户居民平均每人产生多少千克的生活垃圾?(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若以(2)的结果作为每人实际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则该市一天大约产生多少吨生活垃圾?用载重量为6吨的汽车运这些垃圾,每天运4次,需要多少辆这种汽车才能当天运完?解:(1)这10户居民平均每户产生的生活垃圾为××2+5×××1)÷≈3.6(千克)(2)在这一天中,这10户居民平均每户有人口数为(3×2+2×3+1×4+3×3+1×5)÷10=3平均每人产生的垃圾数为÷3≈1.2(千克)×1000000=1200000(千克)=1200(吨)1200÷(4×6)=50(辆)●板书设计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2)●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4)能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二)能力训练要求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2.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3.初步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等能力.●教学重点1.本章知识的网络结构.2.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X:第一X:(记作§A);第二X:例题(记作§8.4 B);第三X:例题(记作§8.4 C).●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本章学了哪些内容?[生]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3.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求法.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对这些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Ⅱ.讲授新课[师]刚才我们已总结了本章内容,那么这些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请大家思考和交流.(给学生留时间让他们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作一总结.首先我们由篮球比赛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队员的身高入手,引入了算术平均数,又有公司招聘人员需要从不同方面按比例决定成绩引入加权平均数,并讨论了他们的联系与区别,接着引入反映“平均水平”的另两个数据代表众数和中位数,还讨论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者各自的特征,最后又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又回到了应用上面.刚才我们的讨论可以用网络结构图来表示.下面我们根据网络结构图,把主要知识点再回顾一下.(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生]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把n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1、2、3、5、6这一组数中,3是中位数.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生]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但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征. 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注的一个量.它的可靠性较差,且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例1中,若把三项测试项目的成绩求平均值,这时的平均成绩就是算术平均数,若三项测试项目成192绩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这时的成绩为加权平均数,其中4、3、1就是权.(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生]因为计算器类型不同,所以计算程序可能不同,首先要探索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然后进行求平均数的计算.投影片(§A)[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生]解:(1)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为:(1800×1+510×1+250×3+210×5+150×3+120×2)÷15=320.众数为210,中位数为210.(2)根据题意,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销售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20,我认为不合理,因为能完成任务的只有2人,应为销售额定为210比较合理,因为有三分之二的营销人员能够完成任务.投影片(§8.4 B)[生]解: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90×40%+92×20%+85×40%=88.4(分)[师]如果把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30%、20%、5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这三项的得分不变,请计算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生]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90×30%+92×20%+85×50%=87.9(分)[师]从这两个结果来看,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生]在加权平均数中,由于权的不同,导致了结果的相异.投影片(§8.4 C)[生]解:这8本书的平均价格为(28+29+7+14+12+40+14+18)÷8=20.25(元).Ⅲ.课堂练习1.2002年5月,某市一单位举办了英语培训班,100名职工在一个月内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如下表所示:求这个月每名职工平均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是多少?求这个月每名职工参加英语培训次数的众数.[生]解:这个月每名职工平均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是(4×15+5×20+6×30+7×20+8×15)÷100=6(次)这个月每名职工参加英语培训次数的众数是6.2.某校规定学生的语文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外阅读及说话占成绩的25%,课内基础知识占成绩的35%,作文占成绩的40%,小明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84、80、85分,则小明这学期的语文成绩是多少?[生]解:小明这学期的语文成绩是84×25%+80×35%+85×40%=833.某校招聘一名教师,对三名应聘者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下面是三名候选人的素质测试成绩:学校根据需要,对基本素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三项测试成绩分别赋予2、3、4.这三个人中谁将被录用?[生]解: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小周的测试成绩为(70×2+50×3+80×4)÷(2+3+4)=67.77777778(分)小吴的测试成绩为(75×2+65×3+70×4)÷(2+3+4)=69.44444444(分)小X的测试成绩为(65×2+55×3+80×4)÷(2+3+4)=68.33333333(分)因此候选人小吴将被录用.Ⅳ.课时小结本节课系统归纳了本章所学内容,并进行了相应的练习.Ⅴ.课后作业复习题.Ⅵ.活动与探究某市有人口100万,在环境保护日,该市第一中学八年级学生调查了其中10户居民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情况如下表:(单位:千克)(1)在这一天中,这10户居民平均每户产生多少千克的生活垃圾?(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在这一天中,这10户居民平均每人产生多少千克的生活垃圾?(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若以(2)的结果作为每人实际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则该市一天大约产生多少吨生活垃圾?用载重量为6吨的汽车运这些垃圾,每天运4次,需要多少辆这种汽车才能当天运完?解:(1)这10户居民平均每户产生的生活垃圾为××2+5×××1)÷≈3.6(千克)(2)在这一天中,这10户居民平均每户有人口数为(3×2+2×3+1×4+3×3+1×5)÷10=3平均每人产生的垃圾数为÷3≈1.2(千克)×1000000=1200000(千克)=1200(吨)1200÷(4×6)=50(辆)●板书设计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2)●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4)能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二)能力训练要求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2.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3.初步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等能力.●教学重点1.本章知识的网络结构.2.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X:第一X:(记作§A);。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教案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教案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教学建议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教学设计示例1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四)养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教科书中的符号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能,教科书以用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标准差外,还有数据个数,各数据的和,各数据的平方和.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计算器上的键,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三)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入.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在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就得到方差值.根据表5,得到根据表6,得到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在中学的普及使用.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四)总结、扩展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方法小结:用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布置作业教材P179中A组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1.60,40,30,45,70,582.9,8,7,6,9,7,8教学设计示例2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选择题: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A.0B.1C.约1.414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A.6.3,1.27B.1.61,6.3C.6.3,1.61D.1.27,1.61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1)(2)四、教学注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求平均数》教案14篇

《求平均数》教案14篇

《求平均数》教案14篇《求平均数》教案1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求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求平均数》教案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选择题: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 B.1 C.约1。

414 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A.6。

3,1。

27 B.1。

61,6。

3C.6。

3,1。

61 D.1。

27,1。

61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四、教学注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求平均数》教案2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值的平均值,计算平均数可以使用计算器来简化计算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计算器来求解平均数,并提供一些计算平均数的例子。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来进行基本运算。

大多数计算器具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功能,这些运算是计算平均数所必需的。

一些高级计算器还具有计算平均数的功能,可以在计算平均数时提供更多的便利。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如下:1.将一组数值输入到计算器中。

如果计算器有多个数字键,可以按顺序输入每个数字。

2.使用计算器的加法功能将所有数值相加。

例如,如果输入的数字是1、2、3和4,可以按顺序按下1+2+3+4的键。

3.如果计算器有除法功能,可以按下除法键,然后输入数字的数量。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将输入4,因为有4个数字。

4.按下等号键,计算器将显示平均数的结果。

以下是一个计算平均数的例子:1.输入数字1,按下加号键。

2.输入数字2,按下加号键。

3.输入数字3,按下加号键。

4.输入数字45.按下除号键,输入数字46.按下等号键,计算器将显示2.5,这是数字1、2、3和4的平均数。

除了基本的计算功能,一些计算器还提供其他的高级功能来计算平均数。

例如,一些计算器可以存储一组数字,并跟踪每个数值的数量和总和,从而计算平均数。

这是一个更复杂的计算器使用示例:1.将数字1输入到计算器中,并按下存储键。

2.将数字2输入到计算器中,并按下存储键。

3.将数字3输入到计算器中,并按下存储键。

4.将数字4输入到计算器中,并按下存储键。

5.按下平均数键,计算器将自动计算平均数。

6.计算器将显示2.5,这是数字1、2、3和4的平均数。

无论使用何种类型的计算器,计算平均数都非常简单。

只需按照上述步骤输入数值,然后按下相应的计算键即可得到平均数的结果。

使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可以大大减少繁琐的手工计算,并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另外,计算器还可以用于解决如何通过给定的平均数和总和计算一组数值的问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问题:在上课之初,我会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平均数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生活实例:分享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我们班上个月的平均出勤率是多少?”让学生意识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针对求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我会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如何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处理和平均数计算等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法,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求平均数的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算平均数,不仅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作业要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3.反馈与评价: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作业成果,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数据的分析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数据的分析

功能选择要正确
在选择功能键时,必须确保选择 正确,否则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
偏差。
保养与维护
定期对计算器进行保养和维护, 以保证其正常工作和延长使用寿
命。
04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与 方法
求平均数的步骤
收集数据
首先需要收集需要求平 均数的数据。
输入数据
将收集到的数据逐个输 入到计算器中。
选择平均数功能
缺乏实际应用场景
本次研究主要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未来可以尝试将计算器应用于实际场景中,如商 业数据分析、医学研究等,以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价值。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计算器的种类与功能
简单计算器
只能进行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 适用于简单的数值计算。
科学计算器
具有多种功能,如平方、立方、开 方、三角函数等,适用于较为复杂 的数值计算。
图形计算器
除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外,还能进行 统计、作图等功能,适用于多方面 的数据分析。
计算器的使用步骤
01
02
数据整理
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 分类,使数据更加清晰明 了。
数据分组
根据数据的特征和需求, 将数据进行分组,便于分 析。
数据的表示方式
表格
用表格形式呈现数据,便于比较和分 析。
图表
数据透视表
用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可以快速得 到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 统计指标。
用图表形式呈现数据,如柱状图、折 线图、饼图等,便于观察和理解。
0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收集的方法
01
02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 集数据,确保数据来源的 真实性和可靠性。

八年级数学上册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教案

8.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台儿庄区马兰屯镇第一中学提运民一、学习目标1.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2.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教学重点:1.探索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2.用计算器求平均数.3.从所给条形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加工与整理.教学难点: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教学方法:合作探索法.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有理数》和《实数》的章节中,学生曾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已初步具有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已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和进行探索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习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并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当一组数据比较小,且数字个数不是很多时,我们用笔算就能解决问题,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数字个数比较多时,采用笔算就困难了,因此我们需要找个帮手,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展示引例:2002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师: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生:非常费时,计算困难。

师: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用笔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使学生感到笔算的麻烦与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案.

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案.

8.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一、学习目标1. 根据给定信息, 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2.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 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 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 :1. 探索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2.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3. 从所给条形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加工与整理 .教学难点: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教学方法 :合作探索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 学生已会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 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有理数》和《实数》的章节中,学生曾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已初步具有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已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 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积累了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和进行探索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 . 导入新课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习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并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 当一组数据比较小,且数字个数不是很多时,我们用笔算就能解决问题, 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数字个数比较多时, 采用笔算就困难了, 因此我们需要找个帮手,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展示引例:2002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师: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生:非常费时,繁琐。

师: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用笔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 使学生感到笔算的麻烦与困难, 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八年级数学上册《8.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8.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案

《8.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一、学习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试探题1:如何用计算器求1692.2,3075.6,1254.4,1891.1,1065.5的平均数?2.会进行数据的搜集、加工与整理。

试探题2:估量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本组中各组员的估量结果统计出来(精准0.1厘米),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估量是不是正确?二、问题与例题:1.问题一:用计算器求出估量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1)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样步骤是哪些?(2)用计算器求数据21,9,85,27,53,66,35,46,75,82的平均数.2.问题二:估量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量结果统计出来(精准0.1厘米),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伙儿估量的结果怎么样?3.例题:2002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域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北京1692.2上海3075.6天津1254.5河北584.4山西420.5内蒙古596.2辽宁875.4吉林705.5黑龙江746.8江苏1354.2浙江1891.1安徽520.6福建972.2江西575.1山东831.9河南426.3湖北582.2湖南685.7 广东1065.5广西554.6海南699.3重庆523.2四川538.4贵州316.4云南411.6西藏254.4陕西441.0甘肃328.4青海337.8宁夏458.1新疆340.3利用计算器计算我国各地域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以下问题:(1)若是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2)若是要展现我国农村进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3)从这些数据中,你取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4.练习:(1)教材P263“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P265“习题8.4”第1,2题.三、目标检测题:1.利用计算器计算以下数据的平均数:32.8,42.9,53.4,23.0,64.1,33.5,12.7,22.4,73.9,33.8,94.3,63.2,103.5。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频数分布表、平均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以及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频数分布表和平均数的概念,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频数分布表、平均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以及如何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频数分布表的概念,掌握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会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提高运算效率。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的原理,以及如何熟练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频数分布表和平均数的概念,增强学生的理解。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如何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以及如何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4.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频数分布表、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准备计算器,以便学生在课堂上使用。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些问题的平均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件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件

4
按下计算器上的除以键
5
得到平均数
计算器显示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示例
输入数据:
3,4,5,6,7
求和:
25
输入数据个数:
5
除以:
5
注意事项
1 计算器的操作过程按键顺序要正确 2 输入数据要逐个输入,每个数字后要按下相应的键 3 数据的个数要准确输入,否则平均数会计算错误
练习
输入数据:
10,20,30,40,50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在本课件中,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计算器来求解平均数。通过掌握这一方法, 你将能够更快更方便地求解平均数。
目标
1 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置知识
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步骤
1
输入数据
依次输入所有数据到计算器中
按下求和键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按下计算器上的求和键
3
输入数据个数
输入数据的个数
按下除以键
求和:
输入数据个数: 除以: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_教学设计_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_教学设计_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同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索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一名射手连续射靶5次,其中1次10环,2次9环。

2次8环,则平均每次射中的环数是。

2、一组数据4、5、6、7,它们分别出现的次数为2、3、2、1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3、一组数据5、-2、3、x、3、-2。

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的平均数是;4、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是①;②;③;④;⑤。

二、探究活动:活动一:(阅读教材262——263并计算下列各题)1、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79、124、121、58、203、89、152、180、211、622、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2003、2001、2000、1998、2001、2002、1998、1999、1997、2000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三、复习练习:(选作)1、八年级某班有10位同学进行投篮练习,10次投篮投中的次数分别是3、3、6、4、3、7、5、7、4、9 ,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2、木服装销售商进行市场占有率的调查时,他最应该关注的是服装型号的数;3、如果一组数X1,X2,X3,X4,X5 的平均数是a则另一组数X1,X2+1,X3+2,X4+3,X5+4的平均数是;4、某同学在使用计算器求4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一个数据89输成809则次求出平均和实际平均数的差为;5、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组的10名同学的成绩与全班平均分的差分别是3、3、-5、10、6、-6、-2、-2、0、1则小组的平均分比全班平均分高出;6、木学习小组在一次外语口语测试时成绩如下:100分3人,90分3人,85分4人,68分2人,60分1人54分1人该小组考试成绩的众数是中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一、学习目标
1.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2.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
1.探索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2.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3.从所给条形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加工与整理.
教学难点:
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教学方法:
合作探索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有理数》和《实数》的章节中,学生曾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已初步具有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已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和进行探索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习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并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当一组数据比较小,且数字个数不是很多时,我们用笔算就能解决问题,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数字个数比较多时,采用笔算就困难了,因此我们需要找个帮手,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展示引例:2002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
师: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
生:非常费时,繁琐。

师: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用笔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使学生感到笔算的麻烦与困难, 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另外,给这组数据赋予“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的背景,是想让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注意事项:引例不一定非要算出结果来,只要让学生尝试一下用笔计算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的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就可引入课题,不要过多地耽误课堂时间。

(二)、讲授新课: 1. 探一探:(6人为小组)
(1)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

师:计算器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是:(以科学计算器为例) 1.
进入统计状态。

2. 按键 清除机器中原有的统计数据。

3. 输入数据:键入第一个数据并按 M+ ,完成第1个数据的输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输入了所有的数据为止。

4. 显示结果
5. 退出:运算结束后,可按 MODE 2 退出统计状态进入计算状态; 也可按 SHIFT AC/ON = 来清除所有数据进入下一组数据统计工作。

生:练习操作计算器
三、例题学习:
例1]观察图8—1,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师:首先大家要会识图,从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才能进行计算,那么这个图究竟给了我们什么信息呢?
生:这些队员中,16岁的有1人,18岁的有2人,21岁的有4人,23岁的有1人,24岁的有3人,26岁的有1人,29岁的有2人,34岁的有1人.
师:非常棒,这位同学识图能力很强,那么求平均数的式子能否写一下呢? 生:式子为
15
1
34229126324123421218116⨯+⨯+⨯+⨯+⨯+⨯+⨯+⨯
师:现在同学们开始利用计算器就算上海东在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生:进入统计状态并清除机器中原有数据后,一次按键1、6、M+、18、M+、M+、2、1、M+、M+、M+、M+、2、3、M+、2、4、M+、M+、M+、2、6
、M+、2、9、M+、M+、3、4、M+完成数据的输入,再按键SHIFT 、1、=,则得到结果23.26666667.
师:好,现在大家就可以进行计算了.并把计算的结果和书上的答案进行对照.以检验自己的正确率.
1
234516岁18岁
21岁23岁
24岁26岁
29岁34岁
8---1
51015202530做对7道
做对8道
做对9道
做对10道
学生数图2
(四)活动探究
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 (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价。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准确度,对准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组以资鼓励。

设计意图:活动(1)是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活动(2)是通过相互比较,引起学生对计算方式的思考,做出自我评判,从而正确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活动(3)的评价是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激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创新,把数学做得更好。

注意事项:教师首先要是熟悉本班学生所用各类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其次在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要巡视、倾听,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但在必要时可做适当的指导。

(五)运用提高 1. 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 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见下图2。

根据图表,求平均每个学生做对了几道题?
3. 利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的引例中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
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 (2)如果要展示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
(3)从这些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 第1题是课本上的练习题,直接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第2题是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作用是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

把第2题课本例题放在练习题后,题目显得有梯度,能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3题前呼后应,解决引例中“悬案”,充分体现用计算器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
据的平均数的优越性,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主动意识,以及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
对问题作出评判的能力。

注意事项:第2题有几个相同数据的求和,在输入这些数据时,要让学生注意键M+ 的连续使用。

第3题要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和感想,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当堂训练:
1.下面是某空调专卖店在今年七月份10天的销售数量:90,83,83,75,71,69,68,
67,65,64,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有人对展览馆七天中每天进馆参观的人数做了记录,情况如下:180,176,173,176,176,181,182,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求它们的平均数.(精确到0.01米)
[生]1.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90+83+83+75+71+69+68+67+65+64)÷10=73.5
2.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180+176+173+176+176+181+182)÷7=177.7142857
3.解:它们的平均数为
(1.50×1+1.60×2+1.65×4+1.70×5+1.75×7+1.80×2+1.85×1+1.90×1)÷23≈
1.71(米)
(七)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1. 根据给定信息,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从所给统计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数据的加工与整理。

设计意图: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意事项:在学生发言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八)布置作业
1. 课本习题8.4的第1题。

2. 选做:阅读课本“读一读”《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尝试用Excel
软件制作统计图,求出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与同伴交流。

(九)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数学活动为主,通过情境导入的引例和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量量、算算课桌宽度的探究活动和运用提高,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增强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体验数学活动的趣味与创造,让学生在相互间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