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
《比例尺》数学的教案与教学反思
比例尺:数学的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比例尺的定义和含义。
•能够运用比例尺求解实际问题。
•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重难点•比例尺的定义和含义。
•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如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课堂讨论和演示法。
•个别辅导和集体探讨相结合的教学法。
1.4 教学过程1.4.1 热身首先,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介绍比例尺的基本概念。
比如,一张平面图上有一个10米长的道路,而这张纸比实际的地图缩小了100倍,那么这张图中表示这条道路的线段长度是多少?1.4.2 探究活动现场展示一个地图和一个比例尺标尺,让学生根据比例尺算出地图上几处交通指示牌的实际距离。
1.4.3 练习环节让学生自行上网搜索地图和比例尺,找到并计算一个真实的地图的比例尺,并试着使用比例尺计算出地图上两个城市的直线距离。
1.4.4 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请学生们分享自己在计算比例尺时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和讨论。
1.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演示和练习,评估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掌握程度,并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成果通过本次课程的探究,学生们基本掌握了比例尺的定义和用法,并且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尺求解一些简单的测量问题。
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这些成果证明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
2.2 教学不足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比例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还不是很清晰,需要教师再进行一些详细的讲解和练习。
同时,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注重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和探究,避免过度解答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2.3 教学改进针对教学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增加更多的练习环节,让学生们深入理解比例尺的各个方面,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教师还需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三、总结本节课程针对比例尺这一重要的数学概念,着重讲解了其基本定义和应用方法,并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例尺》六年级教学案例及教后反思教学评析
《比例尺》六年级教学案例及反思片段:一、复习旧知1.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2.什么叫做比?3.化简下面各比10厘米:100厘米2米:140厘米二、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比例尺。
师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比例尺?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查看。
(地图、建筑平面图、机器零件图纸等)教师也打开课件展示给学生看。
问:这些图形是怎样画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放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
这就确定了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这个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例尺。
三、新课探究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4(电脑出示),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a.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相同吗?单位不同怎么办?b.学生试做。
(2)学生边口答,师边板书如下: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厘米:10米=10:1000=1:100 (3)归纳总结:根据例4,说说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拿出学生收集到的不同图纸,让学生同桌互相说出它的比例尺。
表示什么意思。
师总结:a.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比,它不带计量单位。
b.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和实际一定要先化成同级单位后再化简。
c.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如例4的比例尺应写成1:100或。
注意有时放大的比例尺后项为1。
2.练习。
(课件出示)(1)下面这段话中的各比,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a.把一块长5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一幅平面图上,长画25厘米,宽画5厘米。
那么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200/1。
b.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200/1。
c.图上周长与实际周长的比是200:1。
d.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40000/1。
比例尺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比例尺教学设计及反思《比例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能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3、能够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4、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导学卡教学过程:一、复习1千米=()米=()厘米1千米=()厘米20千米=()厘米60000厘米=()米=()千米二、脑筋急转弯1、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大约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了5秒钟,这是为什么?2、板书课题:比例尺三、自学打开课本48页,自学48页内容。
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比例尺?比例尺是一把尺子吗?2、比例尺除了用比号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3、根据表现形式不同,比例尺分为哪两种类型?自学后学生做汇报。
(老师板书)出示中国地图(含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请学生思考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
四、小组合作学习1、学习内容数学书49页。
2、先看书并在B本上完成做一做。
3、小组长组织讨论:a、图中的2:1表示什么?b、求比例尺时要特别注意什么?五、智慧城堡1、说一说2、填一填3、判一判4、选一选5、练一练六、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比例尺定义:一幅图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计算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分类: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教学反思:本节教材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实用性也较强,加上教材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因此在学生搞好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老师少讲解、多点拨、简单教数学的目的。
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为本节课的放手打下了基础。
我先布置学生预习自学,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整节课我大多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只是适当点拨。
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语言的严密性,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比例尺的学习的重要性,整体时间的把握等等。
《比例尺》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看、操作与沟通,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关于学问,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同学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同学用数学眼光观看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准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关于学问,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家的房子要扒了,老师想买个面积大一点的房子,现在老师有两套房子的平面设计图,你能帮老师选择买那套房子吗?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
(出示投影)二.探究新知、1、计算师:下面就请你们来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课前我们已测量出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你们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并履行表格。
师:在画之前,先看清晰要求。
(课件显示):(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分页代码(设计意图:生活中同学对平面图有肯定的熟悉,让同学画球场的平面图,调动同学的生活阅历,激活同学的思维,带着乐观的情感投入当前的学习中。
)2、呈现沟通你这样想?怎样画?请告知大家。
(同学呈现沟通)谁有不同的想法、画法?(同学充分沟通不同的建议或意见)(设计意图:在沟通中同学思维相互碰撞,提高熟悉。
另外,有利于老师了解同学的学习基础。
)3、评析感受感受比例尺的价值他们画得像吗?(指画得像的图片)问:其中的奇妙是什么呢?请想一想,说一说。
明确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是肯定的,画出的平面图才逼真。
(设计意图:思索图形画得象不象?为什么?造成或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深层次的思索。
)4、揭示概念象这样,在绘制平面图时,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1《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例尺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离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产生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上课伊始,呈现了两个同学画的教室平面图,让学生讨论哪一幅画得合理,从而初步体会“只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都相等,画的图才比较合理。
”。
然后又呈现了一幅画得合理而且标有比例尺的平面图,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提供了支撑,并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比例尺的概念和怎样求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况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课前安排学生自学教材21页和22页上面的内容以及搜集了比例尺,学生在汇报搜集到的比例尺时直接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看着比例尺来说一说比例尺的意义。
学生基本都能根据比例尺说出它所表示的意义,但是可能由于没有把意义板书出来的缘故,有部分学生对于单位的换算不是很清楚,导致之后在做题时后进生容易把单位是厘米还是米(或者千米)弄错。
在概括比例尺公式的这一环节,在学生的自学单上让学生先尝试去求比例尺,课堂上再让学生来汇报。
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
学与教的统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保康县寺坪小学姜琼嫣【教学背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分析研究】当前,我们在大力提倡、推广、普及“生本教育”、“生本课堂”,许多老师认为:我把学生“充分地”放在主体地位,那么老师就没有事可做了啊,老师就纯粹当成了“看客”。
这样的课堂是否就是高效的呢其实不然,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个“统一”应是有机的、高度的。
高效的数学课堂不能脱离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以《比例尺》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来看看在教学中“学”与“教”的有机统一。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在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沟通了比和比例尺的联系,还介绍了线段比例尺,把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联系起来,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
学情分析《比例尺》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比,比的名称,化简比以及长度单位间的转换、倍数关系等知识。
《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doc
《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doc本篇文章主要对一篇《比例尺》教学案例进行评析与反思。
该教学案例主要教授中学数学关于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如何根据比例尺进行测量、绘图等技能。
本文旨在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析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评析本文所评析的教学案例中,教学目标包括了知识和技能目标,但并没有体现出情感、态度目标。
在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分为了基础知识、概念知识和基本原理三个层次,而技能目标主要体现了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目标上,缺乏明确的学生表现目标,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技能、行为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了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和自主探究三个环节。
在引导环节中,教师首先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传授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在合作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练习与探究任务。
在自主探究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例尺的运用实践,并形成自己的经验和认识。
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问题,渐进展示知识点,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概念和技能,例如通过展示图片、模型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形象理解比例尺,并可以在地图上测量距离等。
在将理论知识向应用实践方面拓展时,教师通过引入具体实际问题,如场地布置、房屋设计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时可能存在内容复杂、信息量大,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和学习反馈,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可能受到影响。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问题引导、实践探索等多种手段,尤其是在实践探索环节中,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手段,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然而,教学手段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依赖性,需要多种手段的协作使用,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比例尺》教学反思9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9篇《比例尺》教学反思【篇1】比例尺是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功之处:1注重知识教学的技巧。
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学生通过观察北京地图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教学中要强化求比例尺时,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先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成前项是1或后项是1的比例尺;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分类转化时,只需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换算一致,再写出比就可以了。
这样减轻学生对知识点的再认识过程。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
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让学生自主经历比例尺意义的形成过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如:1: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是5000000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0倍。
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还存在不会根据公式求比例尺,解题步骤过于简化。
如省略过程直接得出比例尺。
2对于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个别学生还没有掌握好此知识解决问题的要领。
改进措施: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比例尺以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要领,特别要强调在画线段比例尺时,一定要画出标准1厘米的距离,实际距离要写单位。
《比例尺》教学反思【篇2】《比例尺》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新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脑筋急转弯游戏,学生兴趣高涨,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就象一个浇了油的火把,等待教师去点燃。
《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doc
学与教的统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保康县寺坪小学姜琼嫣【教学背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分析研究】当前,我们在大力提倡、推广、普及“生本教育”、“生本课堂”,许多老帅认为:我把学生“充分地”放在主体地位,那么老师就没有事可做了啊,老师就纯粹当成了“看客”。
这样的课堂是否就是高效的呢?其实不然,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个“统一”应是有机的、高度的。
高效的数学课堂不能脱离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以《比例尺》的儿个教学片断为例,来看看在教学中“学”与“教”的有机统C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在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C教材沟通了比和比例尺的联系,还介绍了线段比例尺,把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联系起来,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
学情分析《比例尺》是学生在己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己经知道了什么是比,比的名称,化简比以及长度单位间的转换、倍数关系等知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1比例尺的概念是根据课本的思路径直予以同学,还是由同学动手画图后归纳发觉?以往本人在教学认识比例尺时,都是死扣教材把比例尺的概念径直予以同学,总感觉这一概念来得太突然,同学理解不透,掌控不坚固。
我校冯琼老师执教的《认识比例尺》这节公开课对我的.启发太大,她课堂设计奇妙,同学自主绘制教室平面图时,遇到怎样将教室平面缩小的问题,由实际的需要顺当发觉、归纳特别自然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同学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新知的自主构建过程。
本人在教学这一知识时也欣然借用了冯老师的独到精致的教学设计,效果果真良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发觉一些同学在绘制教室平面图时,是顺手一画的,根本就没有按比例缩小。
我盯住了一个同学,他的长方形画得瘦长瘦长,实在太苗条了,与教室平面反差太大了。
我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在画得正确的同学汇报完了之后,我在全班展示了这个同学的作品。
同学们观测后,都认为画得不像,我要求同学分析其中的缘由,大家特别愉悦地接受了“同一幅图的比例尺需要是全都的”这一知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2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一张老师自己的生活照。
师:看了老师的这张照片,说说感觉如何?生:很帅。
生:你人那么高,照片里那么小。
师:是吗?老师量照片中人的高度,得出是5厘米。
师:我的实际身高是170米,怎么到照片上只有5厘米了呢?生:按肯定的比例缩小了。
师:是吗?那实际身高与照片的比是多少?生:5:170=1:34生:应当是34:1师:学校这个学期规划造一幢地面为长方形的教学楼,长40米,宽10米。
假如要把它画在一张纸上,你打算怎么表示?生:用40厘米表示40米。
生:用4厘米表示40米。
生:用8厘米表示40米。
师: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
反馈〔略〕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是什么?生: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师:比例尺有什么用?反思:尽管“比例”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未正式教学过,但六班级的同学并不是一物不知,他们看到照片就知道是“按比例缩小”了,要把教学大楼地基的'平面图画下来就会想到可以用40厘米、4厘米、8厘米表示40厘米。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20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20篇〕《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20篇〕《比例尺》教学反思篇1《比例尺》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根本性质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开展的教学目的,课的开场,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梅山爬到泉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
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展自学: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考虑的才能。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
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途?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化地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比照例尺也进展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
可以说,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
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几个知识点很容易做到,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培养顽强的数学精神实在是任重道远。
因为教学内容是比拟新的东西,我采取换位备课和换位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研究学习来大胆展示自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创造还给学生。
《比例尺》教学反思篇2《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根本性质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8篇)
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8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篇1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得出一下教学反思,供大家讨论: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平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起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
(1)9厘米:9米=9:900=1:1006厘米:6米=6:600=1:100(2)6厘米:9米=6:900=1:1504厘米:6米=4:600=1:150(3)3厘米:9米=3:900=1:3002厘米:6米=2:600=1:300(4)18厘米:9米=18:900=1:5012厘米:6米=12:600=1:50让学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
《比例尺》教案及反思
《比例尺》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能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平时都喜欢玩脑筋急转弯,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一只小蚂蚁从宜昌爬到武汉只用了5秒,这是什么原因?生:在地图上。
2、师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白宜昌到武汉的图上距离很短。
3、生拿出地图,画出宜昌到武汉的垂直线段。
4、比较老师的地图和同学们的地图上宜昌到武汉的距离长短,使学生明白因为比例尺的不同,导致同一路线的图上距离的长短不一,导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1、认识比例尺(1)出示比例尺,学生观察比例尺,了解比例尺中的两个量,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学生观察几种比例尺,能说出它的含义。
(3)师介绍比例尺的前项通常化简为1.2、应用比例尺(1)求出宜昌到武汉的实际距离学生分组解决问题后全班交流,说清楚解题思路及过程。
(2)小组活动找出你喜欢的两个城市,先目测两个城市间的图上距离,再估算出实际距离,最后测量出这两个城市间的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然后比较两个结果的准确性。
使学生明白如果在测量过程中出现小误差,就会导致结果出现大的出入。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1、算出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解题过程。
2、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3、一块长20米,宽18米的长方形麦地,在比例尺是1:2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4、一块长方形地的长是50米,宽是20米,把它画在一幅平面图上,如果长画20厘米,那么宽应画多少米?5、在一张精密仪器图纸上,用5厘米表示实际长5毫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四、总结深化、活化知识这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五、研究性作业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图纸上量得一块三角形实验田的长为4厘米,高是3厘米,算一算这块实验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并计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15篇)比例尺教学反思篇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
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
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学反思篇2个人认为比例尺教学是第十二册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一部分知识了。
非常的有趣,且有意义。
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较简单的。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线段比例尺的。
直接用一厘米来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这样的表示方法是比较多的。
直接用比来表示,数字比较大,实际用时还是需要单位名称的转化。
不怎么方便。
今天教学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
教材上都要求学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来做,这样的方法虽然比较好思考。
但是,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方法。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不愿意列方程,因为列方程要解设,麻烦。
第二、用算术方法更简单、更好思考。
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
《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B 类)《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分析]“比例尺”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该单元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弄清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教材从学生已熟悉的化简比出发,去揭示比例尺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两幅地图的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零件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
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 1 的比。
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得出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求法。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部分“比例”的知识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比例尺是在学生学过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于常见的平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和它的特殊书写形式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
关于借助比例尺公式来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学生自然能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灵活解答。
基于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我认为在教学时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真实的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在解决问题之后,感受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还渗透给学生一种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
在设计上给予了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在充分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感知产生比例尺的需要,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体会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在整个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6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比例尺》教学反思篇1《比例尺》一课是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以比、比例为知识基础。
本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三大板块:一、设疑: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两张中国地图上(出示两张中国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奥密吗?二、学习探索中国地图。
请学生量出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并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为什么这几个比是一样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图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拓展题: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的距离是4厘米,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588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题可以依据比例尺一定写出比例计算。
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处理一个生成环节的时候,学生讨论得尤为激励:在第三环节计算图上距离时,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绘制两个城市的距离,与刚才这幅1:41880000的地图上比较,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短一些,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长一些,这时教师适当地点拨:数据比较大,你能否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于是,学生讲出了1:10和1:100两个比例尺,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厘米,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长在图上画的就越小。
本节课欠缺之处:1、教师扶得比较多,学生的活动没有充分展开。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精选15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篇1《比例尺》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从“脑筋急转弯:一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钟,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有趣的猜谜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请在纸上画一条5厘米、10厘米、10米长的线段,引起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图形的缩放画出来,从而导入笑笑家的平面图,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体验新知,系统理解新知部分,通过房屋平面图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构,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
这样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
然后我通过:①求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⑵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③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评课时,我校所有听课的数学老师及青阳另外3所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出很的建议与意见,特别是在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教师应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应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明白了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
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篇2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梅山爬到泉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同时出示保康县平面图和襄阳市平面图)为什么同一个保康县,在不同的地图上大小却不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得出跟比例尺有关。)
师:观察两幅图中的“保康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比例尺不同,大小就不同。但是,形状是没有发生变化的!
师: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学生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加以归纳、整理。
【课堂写真】
【片断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从庹家家中来学校上班骑摩托车用了20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从我们家爬到这所学校却只用了1分钟,这是为什么呢?
生(猜想):这只蚂蚁肯定在地图上爬行。
师:(出示保康县平面图)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到庹家和寺坪小学。
带着下列三个问题自学:(1)什么是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4、出示例2(CAI课件)
教师提示:一是根据“ ”可以列出方程;二是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长度单位要统一。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点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过程主题图北京市地铁规划图,使学生学会看设计图,明白地图上比例尺的意义与需要,进而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应用比例尺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反之又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点评: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建立其自信心。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索发现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反思】
《比例尺》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恰当地加强了教师‘导’的作用”。
师:什么时候比例尺的前项比后项大,什么时候比例尺的前项比后项小?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后汇报。)
生:前项大于后项,表示扩大;前项小于后项,表示缩小。
生:我发现是因为前项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后项表示的是实际距离。前项大于后项,也就是说画在图上的比实际的大,放大了;前项小于后项,也就是说画在图上的比实际的小,缩小了。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沟通了比和比例尺的联系,还介绍了线段比例尺,把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联系起来,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
学情分析
《比例尺》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比,比的名称,化简比以及长度单位间的转换、倍数关系等知识。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所以在这节课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看懂比例尺,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比例尺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与学生实际生活不大沾边,所以学生对比例尺感到很陌生,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分析研究】
当前,我们在大力提倡、推广、普及“生本教育”、“生本课堂”,许多老师认为:我把学生“充分地”放在主体地位,那么老师就没有事可做了啊,老师就纯粹当成了“看客”。这样的课堂是否就是高效的呢?其实不然,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个“统一”应是有机的、高度的。高效的数学课堂不能脱离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以《比例尺》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来看看在教学中“学”与“教”的有机统一。
5、出示例3(CAI课件)
师:讨论——请看清题目要求及数据,你想怎样画?
(学生讨论……)
生:先要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否则会出现画的太小了不美观,或者太大了画不下。
生:根据适当的比例尺求出操场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生:还要在图上标出比例尺,可以用数值比例尺,也可以用线段比例尺。
(小组交流所画的平面图,评选出最好的在班级进行展示。)
教师小结:在生产中,有时候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纸上。
【点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比例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造能力。】
师:本图上的比例尺2︰1表示什么?
(学生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汇报)
生:2︰1表示图上距离是2,实际距离是1。
生:2︰1表示图上距离是2份,实际距离是1份。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的含义及其应用时,有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相互改写,有对地图的认识,有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更有试画平面图。尤其是学生试画学校操场平面图,学生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亲自感受画图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同时也看到了比例尺的不同,画出来的图的大小也就不同,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缩小与放大功能。
生:比例尺050km表示地图上的1cm的距离相当于实际地面上的50km。
(2)教师小结: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050km是线段比例尺。
【点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教师出示P49的主题图(CAI课件)。
师:你发现图上的比例尺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面的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小,这里的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
【点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出学生学习的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片断二】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P48的两幅图(CAI课件)。
(1)(将地图上的比例尺放大)
师:观察图中的比例尺,你能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生:1︰100000000中的1表示图上距离,100000000表示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本节课循着一根知识主线——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引入新知别出心裁,探究新知有章有法;同时循着一根能力主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哪个环节的例子都来源于的实际生活,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成效。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取得一定的成效。
在情景引入阶段,教师先是给学生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学生兴趣盎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接着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本县地图让学生观察两幅图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得出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随着比例尺的大小可以改变,但是形状却绝不会改变!
生:2︰1表示图上距离是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两倍。
师: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点评:提出数学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探究意识。】
3、出示例1:把上页右图中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汇报,集体订正。)
学与教的统一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
保康县寺坪小学姜琼嫣
【教学背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