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蒲松龄落第不落志的故事
小学语文-语文趣味故事——落第以后
小学语文-语文趣味故事——落第以后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蒲松龄的生活道路是并不平坦的。
19岁时初应童子试,他成绩在县,府,道里都曾名列前茅,但后来却屡试不中,四次落第。
他一生大半时间在乡里当塾师,家境比较贫寒。
但他一不灰心丧气,二不趋炎附势,而是刻苦自砺,深入民间,广采博搜民间故事,决心有所作为。
据说,有一年的夏天,蒲松龄正坐在屋里写书,写着写着,感到很不顺手,再也写不下去了。
只好搁下笔来,走到门口,想活动一下身体,休息一下脑子。
在他住房的旁边,有口山泉,一年四季,清水涓涓,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的"柳泉"。
当时,每到夏天,附近的农民都喜欢在中午或者晚上,来到这里乘凉。
一般过路人经过这里时,也要停下来,歇阵气,喝口泉水。
这一天,那里就坐了一群人,正在乘凉,聊天。
蒲松龄见了,脑子灵机一动,立刻想到,"俗话说,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一本戏。
我为什么不去向他们求教呢"于是,他回到屋里,找出几件旧衣裳,第二天拿去当了,把当的钱买回来几斗绿豆。
然后,请人在泉边搭起一个凉棚,铺上草席,安上一口缸,煮了几锅绿豆汤在缸里凉着,旁边放把瓢。
谁在那里歇脚乘凉,都可以舀瓢绿豆汤解渴,不收钱。
但是,他有个条件:喝过以后,要给他讲一个新奇的故事。
别人讲故事时,他用心地听,用脑子记下来,等人散场后,回到屋里再加以整理和润色,写成一篇一篇的故事。
后来,他把这些故事和其它的故事汇集在一起,起了一个总名字,叫做《聊斋志异》。
在这部小说集里,蒲松龄巧妙地通过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宫污吏,更加无情地鞭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道出了人民的心声。
历史故事之名人-蒲松龄的跌宕人生
历史故事之名人-蒲松龄的跌宕人生蒲松龄18岁这年,也就是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他与本县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的次女成亲。
看来,也是“门当户对”,都是有文化的家庭。
第二天,才新婚拜堂的蒲松龄就去参加童试,没想到初次应试,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
如果将童试以高考举例的话,那么蒲松龄就相当于考了县、市、省的文科状元。
大文学家施闰章,更是个爱才如命的山东学道。
在看了蒲松龄的考场作文后,施闰章拍腿叫好,大为赞赏,于是拿起笔来就写了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
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
”大概意思就是说蒲松龄的文章把人们那种追名逐利的丑态通过“蚤起”这两个字写绝了,写活了,并且写起文章来既轻松愉快,又非常流畅。
于是,施闰章大笔一挥,便将蒲松龄点为山东秀才第一名。
当时的蒲松龄还沉浸在美好的喜悦之中,对于自己的未来那可是相当自信,因为下一步功名就是要考举人了。
于是,第二年,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便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
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吟诗,即兴唱和,好不痛快。
其后,蒲松龄又年年游学在外。
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
这段时间的蒲松龄可谓是春风得意。
数十年私塾生涯跌宕起伏然而,正当蒲松龄春风得意,靠父亲出资到处游学时,家里却出现了变故。
由于他的两个嫂子都是文盲,常常闹家庭矛盾。
蒲松龄曾在书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
可能就是说他两个嫂子,她们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边闹得鸡犬不宁。
没有办法,商人蒲磐只好选择给儿子们分家了。
但是,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由于两个嫂嫂能打能叫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
这样分家分的结果就是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老屋三间,再加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
作文素材 蒲松龄屡试不第500字
作文素材蒲松龄屡试不第500字
由于毕家的优越条件和厚待,蒲松龄能在教书并处理杂物之余,得以安心预习举业,以图博得一第。
但其命运不济终身未能如愿。
他参加乡试的确切次数与不中的原因难以说清,仅就有记载的二次都是因为犯规而被黜。
第一次在康熙二十六年秋其48岁时,因闱中越幅(在考场书卷时,误隔一幅,不相接连)而被黜。
其词《大圣乐。
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称: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
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
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九年秋其51岁时,因故未获终试而被黜。
其词《醉太平。
庚午秋闱,二场再黜》称:风粘寒灯,谯楼短更。
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强老兵。
萧条无成,熬场半生。
回头自笑艨腾,将孩儿倒绷。
这两次失败,对他及家庭打击太大了。
尽管其不死心,然而妻子却出面干预了,劝其说:君勿须夏尔!尚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
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他认为妻子说的对,可每见儿孙赴试,自己便心生欲念,往往情见乎词,而刘氏总漠置之。
屡试不第,使他抱恨终生。
其诗词及《聊斋志异》的《叶生》、《王子安》、《贾奉雉》等诸多篇章中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与逼真的描写。
中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事例
中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事例伟人不一定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可是伟人身上的自信却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自信是我们成功的基础。
如果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自信就是成功的基石。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事例,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事例篇1:蒲松龄落第不落志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
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
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
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
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
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中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事例篇2:左思发愤创作我国古代西晋时期,文坛成就最高的诗人左思,是晋朝时临淄人(今山东临淄)。
他创作的《三都赋》名噪一时,至今仍被人传诵。
然而,左思小时候智商很低,口齿迟钝,学习成绩平平常常,没有一点过人之处。
他稍大之后,便志存高远,决心写一篇赞颂魏、蜀、吴三国都城的文章《三都赋》。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1. 引言蒲松龄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民间故事整理者,他以编纂《聊斋志异》而闻名于世。
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这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和挫折。
然而,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以落第为契机,自勉励志,最终成就了自己在文学上的辉煌。
本文将详细探讨蒲松龄落第后的自勉之路,以期给人们以启示和鼓励。
2. 蒲松龄的落第经历蒲松龄生于清代,他的父亲是一名官员,家境殷实。
蒲松龄从小就显示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因此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严格的学习。
然而,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
他不仅在乡试中未能通过,连续多次参加会试也没有取得成功。
这对于蒲松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才能,觉得自己注定无法在文学上取得成就。
3. 蒲松龄的自勉之路然而,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相反,他将落第看作是自己的磨砺和契机,决心以更加努力的态度来面对挑战。
他深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热情,于是他决定将精力集中在创作上。
蒲松龄开始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他以自己的笔触将这些故事重新书写,并注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的作品逐渐得到了认可,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一颗新星。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4. 蒲松龄的成功与启示蒲松龄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才华,更在于他从失败中汲取了教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沉溺于自己的落第经历,而是勇敢地迎接了新的挑战。
蒲松龄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接受失败,并从中寻找机会和动力。
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
蒲松龄的例子告诉我们,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其次,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蒲松龄在落第后并没有对自己的才能产生怀疑,而是坚信自己在文学上的天赋。
他通过创作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最终取得了成功。
蒲松龄:家道中落奋发读书,一生未考取功名
蒲松龄:家道中落奋发读书,一生未考取功名本文导读:蒲松龄出生于商人及中小地主的家庭,本来生活应该挺富裕的,但是家庭经济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每况愈下。
蒲氏是出了名的淄川世家,蒲松龄少年读书志存高远,一心想通过科举制度改变自己的人生。
然而蒲松龄的童年是在十分动荡的环境下成长的。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彻底灭亡。
在明朝末年时,各地爆发农民起义,而清朝入关时却下达了野蛮残暴的屠杀命令。
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屠杀,清军说道:“留发不留人”并且还下令屠城。
加上当时瘟疫饥荒肆虐,中原死伤无数。
外面动荡不安,根本没有经商的条件。
由此猜测,蒲松龄家庭的没落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蒲松龄画像十九岁的蒲松龄就开始参加考试了,那时候的他,在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名声大振。
然而命运弄人般,蒲松龄之后再也没有考取功名了,屡试屡败。
顺治十七年,考取县、府、道第一的两年后,蒲松龄信心满满参加乡试,然而兜头一盆冷水就向他泼来。
蒲松龄对于自己没有考上功名一事耿耿于怀,回家继续努力学习,打算再次乡试。
但是他想到不到,自己满腹真才实学,也没有换得命运的眷顾。
直到四十六岁才被补为廪膳生,72岁时被补为贡生。
为功名劳累一生的蒲松龄,始终没能当上官。
为了维持生计,只好找点其它的事情做。
日日读书的他,并没有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商人,而是去给别人考上的当了官儿的当幕僚。
打算一边做事,混口饭吃,一边准备科举考试。
幕僚一做就是数年,仍没考上的蒲松龄回家教书去了。
这份私塾老师的工作离家不远,每日里除了教书就是写书。
满腹经纶没有用,有的人寄情山水排遣这份落寞,而蒲松龄则寄情于志怪小说。
蒲松龄少年时就喜欢写这种故事,二十四岁的蒲松龄写故事时还遭到小他两岁的同学张笃庆的嘲笑,作诗讽刺蒲松龄不干正事,而是写一些神啊鬼啊的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这样的行为于科举无益。
《聊斋志异》插图四十岁左右就完成的《聊斋志异》成了他的代表作和经典作,写完之后他做的最多就是增补删改里面的内容。
蒲松龄的小故事
蒲松龄的小故事蒲松龄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是从事文学创作,二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多次奔赴科举考场。
而流传于世的蒲松龄的故事也都和发生在蒲松龄身上的这两件大事分不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蒲松龄的故事,想了解蒲松龄更多的故事请阅读下文。
蒲松龄的故事一:蒲松龄巧戏儒生的故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早年流落苏北宝应,身无分文,只好挂牌行医糊口。
一次,他为县太爷治好了病,县太爷送了块“*到病除,圣手时医”的匾给他表示感谢,谁知一时大意,错把“时”写成了“诗”字。
匾一挂起,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这副寒*相,竟然能医“诗病”,他有多大学问?儒生们便蜂拥而来发难,宣称蒲松龄如稍有差错,就要砸掉他的牌匾,赶出宝应。
蒲松龄见门外吵吵嚷嚷,忙出门外察看,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位秀才,拱手道:“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赐教。
”说罢递上一张纸。
蒲松龄接过一看,原来是一首人生四件喜事的五言绝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2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他略一思索,当即提笔批下“此诗宜补,方有起*”八个字。
众儒生一看,哄笑起来:“诗文哪有吃补*的?”蒲松龄哈哈一笑,道:“首句补‘十年’,二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意下如何?”众儒生一想,吃了“补*”的诗就成了“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2和尚洞房花浊夜,老童金榜题名时”。
又反复仔细一想,是补得有理呀,一时无言以对。
众儒生悄然而退。
一天,一胖秀才路过蒲家门口,见悬此匾,心中不服。
秀才心想:“你也太恃才自傲了,竟敢为诗治病,我今天倒要讨教一二。
”随之要蒲宅家人通报,说有一秀才拜见。
蒲松龄出面相迎,煮茶相待,那秀才道:“近闻蒲公医术高明,能为诗医疾,不知可否赐教,还恕晚生冒昧了。
”蒲松龄客气地回答:“赐教不敢当,足下若有诗词患病,不妨让老夫一试,还望指教。
蒲松龄经历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
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
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
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
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
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
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
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蒲松龄,19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
文章深受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一时名声大振。
为了求取功名,实现理想,20岁的蒲松龄与同乡好李友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治学。
现在淄川的留仙湖、般阳河等地就是他们当年经常活动的地方。
25岁时蒲家因妯娌不合,兄弟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生活陷入困境。
迫于生计,于康熙九年应同邑好友孙蕙的邀请,到江苏宝应为知县孙蕙做幕宾。
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也饱尝了寄人篱下之苦,加上思乡心切,第二年便辞幕还乡了。
蒲松龄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蒲翁也于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正月22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启示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启示我们,有志者,事竟成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清代著名文学家。
蒲松龄早年就有文名,但屡次参加省试都落第了。
后来,他放弃科举考试,立志刻苦写作,并撰写一副自勉联为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巧妙地运用了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这两个历史典故,表达自己不怕挫折、不畏艰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决心。
蒲松龄长期在乡间靠教书谋生,生活很贫困。
他目睹了官僚恶霸残害人民的行径,决意著书披露。
于是,他专门设岗广收故事。
每天清晨,带着一个大瓦缸子,里面装着茶水,另外带一包烟草,在行人大道旁,把芦席铺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在身边。
看见路上走来中、老年人,便站起来十分热情地拉住行人讲故事:古今中外,花鸟虫鱼,妖魔鬼怪,无所不讲,行人讲渴了,就敬茶;人家要走了,就敬烟,千方百计让对方把故事讲完,自己却忍饥挨饿。
他就是这样,白天用心听,用笔记,晚上就以人们讲的故事为基础,加上自己的丰富想象,悉心构思,以谈狐狸说鬼怪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披露了官僚恶霸残害人民的罪恶,其中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都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文中也存在着封建礼教和迷信色彩。
经过数十年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终于写成了490多篇文言体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如今,《聊斋志异》问世后,已有13种语言的60多种版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倍受青睐,并拍成电视广泛流传,脍炙人口。
“有志者,事竟成!”这就是蒲松龄撰写《聊斋志异》给我们的启示。
随笔《蒲松龄一生的坎坷功名路》
随笔《蒲松龄一生的坎坷功名路》蒲松龄一生的坎坷功名路文 / 孟令占编辑 / 魏强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纵观古今,但凡有些成就的人无不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和挫折。
蒲松龄一生的坎坷功名路,颇似被上苍历练过的人。
老舍先生曾说过:“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这是老舍对清代文人蒲松龄最中肯的一句评价。
他的一部《聊斋志异》,说尽鬼道人间,刺贪刺虐,在中国妇孺皆知。
而这位大师的人生,却一生都在贫困线上挣扎,艰辛的生活造就了这位大师的辉煌人生。
蒲松龄出生在山东省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的蒲家庄。
蒲家祖上曾做过官,到了蒲松龄的父亲这辈时,开始他父亲还能读书,后来因家穷,下海做生意去了,他有五个儿子,蒲松龄排行第三。
蒲松龄从小跟着父亲读书,19岁考秀才,异常顺利。
当时他的一篇答卷纵横议论,发挥得酣畅淋漓。
主考官恰巧是当时的爱才若渴的学使施愚山。
这位施大人为人通达,见到蒲松龄连着三场乡里、县里、道里都是第一名。
这事轰动了十里八乡,让蒲家人脸上着实增光。
如按这个情况发展,蒲松龄可谓是前途无量,这位青年才俊一定前途远大,可上苍为了促成这位大师的成长,却让他在科考的仕途上一路受挫,再也没能前进一步!一次,他第一场的答卷相当出色,主考官极为欣赏,甚至内定他为头名人选,谁料想蒲松龄却突发急症,无法继续考下去,前功尽弃,主考官也无能为力。
还有一次更离谱,蒲松龄文采大发,只顾洋洋洒洒,笔走龙蛇,却没想到超出了格式规定,这在当时被称作“越幅”,要被取消考试资格。
蒲松龄得知后如五雷轰顶,惊愕、茫然、痛悔,最终也只能沮丧而归。
40多年间,蒲松龄一共参加过几十届科考,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垂头丧气而归。
尽管一再受挫,直到年过六旬,他对带给自己如此痛苦回忆的科举考试还是不肯放弃。
而此时他的生活却家徒四壁,举家填饱肚子就算是幸福了。
而饥肠辘辘的他却还要科考,他的老妻实在看不下去了,毅然出来劝阻,对丈夫说:“你还是省省心吧,咱命里没有这个福气,如能够考上的话,现在都可做司道阁老了。
蒲松龄的故事大全
蒲松龄的故事大全蒲松龄落第不落志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
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
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
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
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
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小蒲松龄巧对对气石乡绅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蒲松龄早年就有文名,为村里人所称赞。
当地一个姓石的乡绅十分嫉妒,一心想找个机会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学”。
这天,他找到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蒲松龄,指着不远处被塌落的砖墙砸死的一只小鸡,信口诌道:“细羽家禽砖后死。
”念罢,他又得意洋洋地要蒲松龄来对。
聪明的蒲松龄早知石乡绅的为人,就心生一计,假装为难地说:“我哪能对得上先生出的妙句。
既然先生非要我学着对不可。
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试着对对吧!”石乡绅信以为真,便点头同意了。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蒲松龄那样,热衷科举却又不满科举,深受其害却又坚忍不拔,才华横溢却名落孙山,科场失败却在文学上大获成功。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蒲松龄的故事。
蒲松龄考生们辛辛苦苦地来到省城济南应考,一开始就遭到监考官的打骂:考前点名时,那些监考官像堵墙一样站在考场门前。
他们飞扬跋扈,凶残异常,稍不如意就鞭打考生。
考生轻者被打断帽带,重者被打伤。
如果点名时答应迟了,就会像猪羊般被赶出场外。
这些傲慢的家伙特别喜欢骂人,骂出的污言秽语不堪入耳。
他们视读书人如草芥,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待。
不仅如此,“上头”规定的考试时间也异常苛刻:“内翰出司文,趾高气如云。
夕发期朝至,愆期褫服巾。
”那颇有来头的学正(教育局长)趾高气扬,武断专横,晚上刚发出通知,就要求考生第二天早晨赶到考场,迟到者就被取消考试资格。
这多么不近人情!考生考完后,仍不准回家,要留在济南等待发榜。
在这段时间内,蒲松龄跟许多考生一样,生活发生了困难:羁留几两月,拆名尚未确。
看囊无一钱,萧然剩空橐。
盎粟储正供,竭赀悉粜却。
缶中蛇不存,皮骨尽剥削。
羁留在济南快两个月了,仍然没有发榜。
这时大家带的钱都花光了,只好卖掉口粮维持生计,一个个都成了穷光蛋。
即使如此,也不准擅自离开,否则就要遭到严厉惩处。
蒲松龄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东海有名士,旋归失发落。
远牒追逮至,与立三章约。
五日一随场,命题试两作。
日久资斧绝,历下犹漂泊。
踵决衣带断,乞食在郊郭。
友朋哀王孙,减餐进杯勺。
自言千里人,寄信道辽阔。
丐活何可长?恐将葬沟壑!家住东海边的一个考生,没等到发榜就擅自回了家乡,“上头”知道后,立即发信追了回来,并向他约法三章:要每隔五天随场参加一次考试,每次考试必须作两个题目。
这样时间长了,他的盘缠用尽,只能流落济南街头,以乞讨为生。
有时朋友可怜他,给他一点吃的。
但他离家千里,有家难归,靠乞讨生活又怎能长久?恐怕不久就会葬身荒野……考生的境况如此,录取情况又如何呢?蒲松龄进一步写道:……独自至般阳,妄听怒嘲啁。
励志_另辟蹊径却成功的故事
另辟蹊径却成功的故事另辟蹊径却成功的故事一:蒲松龄落第不落志凡尔纳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凡尔纳为了发表他的第一部作品,曾经遭受过多么大的挫折!这里记录的,就是凡尔纳的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1863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凡尔纳刚吃过早饭,正准备到邮局去,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他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邮递员。
邮递员把一包鼓囊囊的邮件递到了凡尔纳的手里。
一看到这样的邮件,凡尔纳就预感到不妙,自从他几个月前把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乘气球五周记》寄到各出版社后,收到这样的邮件已经是第十四次了。
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拆开一看,上面写道:“凡尔纳先生:书稿经我们审读后,不拟出版,特此奉还。
”每看到这样一封封退稿信,凡尔纳心里都是一陈绞痛。
这次是第十五次了,还是未被采用。
凡尔纳此时已深知,那些出版社的“老爷”们是如何看不起无名作者。
他愤怒地发誓,从此再也不写了。
他拿起手稿向壁炉走去,准备把这些稿子付之一炬。
他妻子赶过来,一把抢过书稿紧紧抱在怀里。
此时的凡尔纳余怒未息,说什么也要把稿子烧掉。
他妻子急中生智,以满怀关切的语言安慰丈夫,“亲爱的,不要灰心,再试一次吧,也许这次能交上好运的。
”听了这句话以后,凡尔纳夺书稿的手,慢慢放下了。
他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接受了妻子的劝告,又抱起这一大包书稿到第十六家出版社去碰运气。
这次没有落空,读完书稿后,这家出版社立即决定出版此书,并与凡尔纳签订了20年的出书合同。
没有他妻子的疏导,没有“再努力一次”的勇气,我们也许根本无法读到凡尔纳笔下那些脍炙人口的科幻故事,人类就会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另辟蹊径却成功的故事二:左思发愤创作《三都赋》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
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
蒲松龄落第不落志的故事
蒲松龄落第不落志的故事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
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
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
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
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
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1. 引言蒲松龄,字松溪,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编纂家和教育家。
他以编纂《聊斋志异》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巨匠之一。
蒲松龄在自己的一生中展现了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他的经历充满了挑战和奋斗。
本文将详细介绍蒲松龄的事迹,并探讨他成功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2. 蒲松龄的早年经历蒲松龄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书香门第。
从小,他就展现出对知识和文学的浓厚兴趣。
尽管家境贫困,但他通过勤奋努力,在乡里读书人的帮助下得以接受基础教育。
3. 破釜沉舟: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青年时期热衷于文学创作,他对中国古代神怪传说情有独钟。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的生活并不容易。
蒲松龄曾经历过多次失败和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3.1 失败与挫折蒲松龄初期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成功。
他多次投稿被拒绝,收入微薄,生活困顿。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丧志,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创作梦想。
3.2 创作《聊斋志异》在经历了多年的努力之后,蒲松龄终于完成了自己最为重要的作品《聊斋志异》。
这部小说以中国古代神怪传说为题材,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
《聊斋志异》出版后迅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并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4. 百二秦关:蒲松龄教育事业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蒲松龄还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因此投身于教育改革和普及。
4.1 教育改革蒲松龄在自己的一生中积极推动教育改革。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反对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
他提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2 教育普及蒲松龄认为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不分贫富贵贱。
他积极倡导农村教育,设法改善农民子弟的受教育机会,并亲自捐资办学。
5. 终属楚:蒲松龄晚年的成就蒲松龄在晚年取得了更多的成就,他不仅继续创作文学作品,还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
蒲松龄落第之谜
蒲松龄落第之谜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19岁高中乡试秀才第一名,可以后一直考到70岁,怎么也中不了举。
直到71岁,考官实在不过意,才恩赏了一名举人。
如此高才为什么屡试不第?原来其中有一个故事,说起来叫人哭笑不得。
清朝顺治年间,清廷运用“以汉制汉”的战略,终于削平明军,正式入主中原,随后就采纳一班汉臣的主意,开科取士。
为更好地笼络人心,维持稳定,顺治帝特授意摄政王多尔衮与致仕老臣范文程一起,在京郊开了家文昌旅店。
大张揭贴,声言凡来店住宿者,只要能不断对出店主的上联,不但吃饭不收饭费、住宿不收房钱,临别还有十两纹银奉赠。
暗中用意在于网罗并发现人才,为己所用。
家道贫寒的蒲松龄带着高中头名的喜悦,决定去光顾一下文昌店。
一则刹刹店主的狂傲,二来赚几两纹银糊口。
蒲松龄到京时正值天上下大雨,范老先生亲自坐堂。
蒲松龄刚进门,范文程就迎上来,张口成联:“大雨挡行人,谁作相公之主?”蒲松龄放下雨伞,抱拳作揖:“苍天欲留客,君为在下的东。
”范文程微笑颔首,让进客人,高声喊:“呼小徒,端清茶待客。
”蒲松龄毫不客套,带笑回答:“烦东家,赐美酒洗尘。
”范文程无奈,只好摆下酒席接风。
谁知蒲松龄是个海量,从申末喝到戍初,居然不显醉意。
恰好范文程的表弟从重庆到来,范文程随即出对:“表弟非表兄表子”;蒲松龄又吞下一杯,抹抹嘴:“丈人是丈母丈夫”。
范文程眼一转,紧续一联:“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蒲松龄又斟一杯接上:“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啪!”“大胆!你敢侮辱圣朝?”范文程脸一沉,烟杆一摔。
深知清初文字狱厉害的蒲松龄赶紧站起,装作惊惊惶惶的样子:“老板息怒!我们只讲喝酒,不谈其它,老板千万莫乱扣帽子……”做惯了清廷鹰犬的范文程却不肯放松:“你刚才不是说什么‘大邦大国大什么君’来?”蒲松龄轻松地一嘘:“啊──‘大邦大国大人君’嘛,老板难道没有听清?”正在这时,丫环来问:“明天夫人华诞,去不去家为祈祷?”范文程灵机一动:“要去要去!人是人,神是神,人岂可慢神也!”说罢呵呵笑着目示蒲松龄。
简述蒲松龄撰励志联的故事
简述蒲松龄撰励志联的故事
公元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深夜,志怪小说大师蒲松龄降生了。
他的父亲看他胸脯上长着一颗米粒大小的黑痣,便圆了个梦,说他刚刚梦见一个生了病的瘦和尚走进屋来,身披袈裟,袒露右臂,乳旁还贴着一张如钱大小的膏药。
他想到儿子可能是佛子投生,说不定是个有慧根的孩子。
却又怕命中注定这孩子将来不是个安享荣华富贵的热闹场中的人物。
蒲松龄一生坎坷,屡遭不幸。
这似乎又印证了父亲当初的.梦兆。
蒲松龄自幼聪慧,才学过人。
19岁参加县、府、道的考试,都获得了第一名,于是中了秀才,为此他得到了学使和县令的赞赏和“器许”。
他们称他的文章“观书如月,运笔如风”。
然而他今后的科举道路就满是艰辛坎坷了。
到了31岁,他还只是个入学生员。
虽然已身入资门,但不能为官。
没能如愿取得功名,他心中不免抑郁不平。
由此,蒲松龄发出感慨:“十年尘土梦,百事与心违。
”后来的几十年里,他又屡试不中,从此就看透了考场的腐败,打消了再次应试的念头,不再牵挂功名得失。
最后,这个在科考场上挣扎了大半生的“老兵”,融内心的孤愤与不平于笔端,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聊斋志异》这部不朽的小说集的创作上。
为了激励自己发愤写作,蒲松龄在铜镇尺上,镌刻了一副自己题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专心于他热爱的小说创作。
他的《聊斋志异》在这三百多年间放射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蒲松龄落第不落志的故事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所以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
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协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
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
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
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
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实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