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蔡元培及其他主政时期的北京大学共22页
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说原文 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说心得
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说原文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说心得《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1917年蔡元培的演说作品。
这篇演说是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时发表的。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
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
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蔡元培)(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
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
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
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
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
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
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介绍近代革命家蔡元培的评价
介绍近代革命家蔡元培的评价蔡元培在封建旧科举制度到现代教育制度的转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本身是晚清科举里的进士,但是通过到出国学习到先进文化,蔡元培不断摸索改变中国的旧教育,引领中国文化教育走向前进道路。
第一,蔡元培的包容思想。
虽然他出生封建家庭,祖先甚至能追溯到明朝,但是他个人具有博大胸怀,包容精神。
他让中国的平民,女性都有时机得到教育。
第二,他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引导学习者走向正确的道路上,他坚决发对文化成为官场利用的工具,坚持人文开展,重视人格的培养。
在儿童教育上他做出了大胆创新,引进了新的理念,使得下一代得到更好的学习教育。
第三,他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他在外国侵略中国的时候,积极为中国自强而努力。
虽然他一直在资产阶级阵营,但是面对国难,他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精神,坚决站在国共合作这一方,并且联合了许多的民主人士共同组建联盟,为中国抗战奉献了个人力量。
蔡元培是一个以身作那么的实践者。
他自身的婚姻在早期受到封建束缚被迫接受了家族安排的妻子,但是他不断的影响和改造妻子,使妻子摆脱旧观念的影响学习男女平等先进的婚姻观。
蔡元培本身也是一个一夫一妻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实践者。
庆幸的是,所有对蔡元培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近代革命家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蔡元培这辈子最轰动的两件事:一是五四运动;二是征婚启事。
在学生眼里,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先来看看这第一件事情,在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学术气氛混乱,教职工学生都是八大胡同的常客。
他将近50多岁的时候担任校长,将在欧洲游学的思想自由的观点完全运用在北大校园中。
一时之间北大之内,各种学问并存,包容力极强,而这就应该是一所大学该有的样子。
就在北大成型不久,就发生了中国在国际上受欺负的事件。
蔡元培闻知此事当然不同意,一时之间北大的学生自发组织上街抗议,至此五四运动开始。
可见蔡元培校长相当有影响力。
那么在老婆们眼里,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蔡元培先生虽然致力教育事业,但是感情生活也没有耽误。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德育困局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德育困局朱鲜峰1,2(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师范大学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81)摘要: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期间在德育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
其一是德育的地位发生动摇。
蔡元培对德国古典大学观作了本土转化,在强调学术研究的同时亦重视道德教育,但在实际办学中,德育的地位受到学术的冲击。
其二是私德的培育遭遇困境。
蔡元培试图通过进德会培养学生的私德,然而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其三是公德的培养面临挑战。
蔡元培认为,公德主要体现为对团体与社会利益的关心,在办学中尝试引导学生将“爱国”落实为“爱民”,并注重培养学生爱校的自觉。
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关举措成效并不显著。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德育困局既体现出移植国外大学制度时的调适与冲突,也反映了一位教育家与黑暗政治现实和旧习惯性抗争的勇气与无奈。
关键词:蔡元培;北京大学;大学德育;民国高校治理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23)06-0101-10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节点,对此后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受到学界的极大关注。
就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一方面,不少研究着重探讨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成就,淡化其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甚至通过纪念蔡元培的贡献来表达自身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蔡元培神话”[1];另一方面,对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学界也多有关注,但其教育思想如何转化为教育实践,其间又有何种调整,相关研究仍不够充分。
蔡元培在北大的德育探索及其面临的困局即处于这一理想与现实、思想与实践交织的地带。
对上述困局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我们返回历史现场,重新思考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与办学语境。
一、德育地位的确立与动摇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借助德国古典大学理念,将北大改造为研究高2023年11月第39卷第6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Nov.,2023No.6,Vol.39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德育课程演变研究”(XJK18QLL001)作者简介:朱鲜峰,男,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高等教育史。
对于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些理解5篇
对于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些理解5篇第一篇:对于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些理解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之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先生在清同治丁卯年(1868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
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
在留学期间,主张勤工俭学。
1916年回国,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提到蔡元培,人人都会肃然起敬。
恐怕没有人不会不知道,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治学主张。
那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是开一代的新风的。
蔡元培既是一名民主革命家,也是一名科学家,但是更加是一名教育家。
可以说,蔡元培是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
早年的他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而德国的教育是主张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的,这已经它已经成为全世界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准则。
蔡元培先生就深受这种学术自由思想的影响。
这给他后来进行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蔡元培早年留学德国、法国,可以说是比较早的接受西方新思想的学者。
而在德、法的大学却都是十分主张学校的自由自主的,所以蔡元培先生受到了德、法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就不难想到。
他提倡大学的实质是进行高深学问的研究的阵地。
不错的,大学,非有高楼,且有大师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大学。
大学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是进行先进的文化传播的源泉,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的发源地。
对于学术,蔡元培认为学与术应该分开,教授和学生应该是进行学术研究的主体。
并且主张文、理相容相通,反对把文、理分开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
当蔡元培还没有出任北大校长时,北大的教学、治学、管理是很混乱的,原因当然和北大处于动荡的首都北平因而沿袭封建思想太重有很大关系。
但是,经过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进而实行包括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教学自由的治学思想之后,北大便由一潭死水,转而展现出了一派生机,呈现出活跃和朝气,并且成为北方的民主思想的摇篮、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实践及其现代启示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实践及其现代启示作者:赵雪晶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本论文探讨了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时代背景,在改革北京大学中的实践,以及对现代的评价和启示,分别在教育和管理的角度论述了他改革北大的时代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意义,更为当代大学的管理以及学生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五育并举的教育理论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教育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对高校的发展和学术氛围营造的启迪;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实践队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蔡元培;教育;管理;意义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07-011.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背景北大的前身是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
辛亥革命后,虽改名北京大学校,但大多数学生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既面临着亡国的威胁,又目睹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事实;既痛恨帝国主义的暴行,又羡慕西方列强的器械先进。
蔡元培在如此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民族危亡之际,迈出了从士大夫到新型知识分子转变的坚实步伐,北京大学在他的改革下呈现了当代大学的活力。
2.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实践2.1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所谓五育是指"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在他看来五育联系紧密,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是立国立民的根本,国家的强盛繁荣离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开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公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又离不开美育。
为此他指出"譬之人身,军国民教育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德教育者,呼吸机,循环机者,贯穿全体;美育者,神经也,用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
此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
"[1]现阶段中国,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中国的教育更公立化,教育的目的被大部分的文凭取代,而那些文凭称为人才市场上删选人才的有力凭证,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很多高校还有职业教育学校就大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教育带给人隐性的影响往往被忽略,近些年来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尽力弥补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五育并举的理念在此时提出显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必要性,教育功能的均衡性不能全部因为市场经济而全部失衡,以至于出现高学历低道德的结果。
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30位人物简评
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30位人物简评1.蔡元培: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开创人,北京大学校长,他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提出“独立人格”,“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打破中国千年“八股”教育传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拘一格,广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北大因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提出“科学”和“民主”理念,文理并重,允许转系,重视品格和个性发展,提倡独立思考,这些教育理念也为当时的中国其他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的发展打下基础。
在极为动荡的战争年代,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杰出的人才!其中包括“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和钱学森等)以及其他杰出的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寅初、陈省身、华罗庚、杨振宁、吴健雄等)2.孙中山: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其中有“黄华岗七十二烈士”),艰苦卓绝,最终推翻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树立新旧“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与“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倡导“天下为公”的理念! 但是他由于早逝,并没有能够或者来得及建立一个真正“联共,联合其他民主党派,扶助工农”的民主政府!但他作为中国上个世纪杰出的政治家为国共两党和世人所共认!3. 邓小平(刘少奇):邓小平在过去刘少奇的实际工作经验上,没有拘泥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时因地制宜,使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打破了毛泽东过于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为纲”的危害,结束了中国社会长期的内耗状态,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开始比较慎重地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控制人口增长,恢复高等教育,允许海外留学,并引入“市场经济”理念,联合其他民主政党,提高人民生活,使社会主义唤发新的活力! 但他并没有能够或来得及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在科学发展观,精神文化建设, 社会稳定和谐和环境保护也需后人更大的努力!4. 周恩来:他为中国大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早年留学海外,但仍然坚持“草根精神”,难能可贵!三十岁不到便出任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参加北伐战争,大大提高了军队士气,后来领导发动南昌起义,为工农红军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来为抗战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付出了很大努力。
人物浅评蔡元培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引领者近代中国的学术思想界,是个“百家争鸣”的新时期。
当清朝依旧沿袭着儒学汉风之际,欧美列强用强势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西方的民主人文科学也尾随着炮火逐渐渗入了这个东方古国。
这是一个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碰撞的时代,这是一个更新过渡的时代。
而在此期间,也造就出一位又一位的文学巨子,其中,便有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
这位出身于清代的浙江商家子弟,成长生活在素以人文荟萃、国学隆盛而闻名的绍兴古城。
从小的耳濡目染、年幼的父逝,以及母亲对他的慎言教导,潜移默化却又深切地影响了他品行的养成。
凭着博学强记和一手“怪八股”,数年间,蔡奇迹般的由一届布衣寒士跻身于帝都北京翰林文苑,令多少学子羡煞不已。
然而,随着西方近代文明和洋务新政的清新气息的熏染,使他开始拓展自己的视野,更新观念,并启动了内心深处某种价值的转换。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是给予他莫大的冲击,使他重新审思自己的人生。
1897年,全国各地喧腾起改良的热潮。
蔡对于维新党人“吾所默许”以及对百日维新的赞同和对仁人志士的同情,无不显示他思想的逐步转变。
宫廷政变,官场昏聩,好友的流放失散,民智的封闭,使他痛心疾首,深感京无可恋。
于是乎,他轻抛功名,挂冠而去。
开始回乡兴办新式教育,研习外文,探求新知,怀抱着“志以教育挽彼沦胥”的信念,决意踏入教育救国的漫漫长路,也便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幅新篇章。
1902年,蔡赴日游历,这是他第一次踏出国门。
归国后,受南洋公学退学风潮影响,蔡兴办起爱国学社,这是他第一次贯彻初衷,将思想落实到教育实体中。
自此,也开始了他“翰林革命”的历程。
几年的沪上革命,让这一介书生奔忙于反清,然而他却未能忘情学术教育救国。
天赐良机,1907,蔡随赴任的孙宝琦由西伯利亚的铁路踏上了欧洲的土地,一展了游学西洋的平生夙愿。
进入莱比锡大学后,蔡学泛众家,尤其热衷于康德的美哲思想。
凭借自己明敏的领悟能力和借鉴能力,他自由地吸收各类学术精华,并超脱功利观念的羁绊。
蔡元培评述
永远的先生——蔡元培人物评述他来自于封建王朝,却是民主革命的开拓者。
他出身于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在40多年中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把一所“官僚养习所”塑造成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而继承他理想道德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他就是被毛主席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一、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晚清,既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既是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跟蔡先生同时代的那些人,只要提起他,无不为先生的高洁伟大人格所感染,为先生兼容并包思想所动容,为先生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所钦佩。
傅斯年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
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
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梁漱溟也深有感慨:“蔡先生的了不起,首先是他能认识人,使用人,维护人。
用人得当,各尽其才,使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热和光,这力量可就大了。
”林语堂说他“软中带硬,外圆内方。
”冯友兰说他:“一介寒儒,书生本色。
”连国外著名学者杜威来中国访学时,见到北大欣欣向荣发展盛况时都曾发表感想:“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
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古文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芸芸众生这一世若是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便算功德圆满,而蔡先生在这三方面均有所为,则可称之为“完人”。
总结先生的一生,他在新教育、新文化领域内的功德最为突出:无数人才的培养,诸多学术改革措施的落实,学术自由风气的开通,科学研究基础的奠定……那么,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又是如何创立卓著的学界巨功?就让我们跟着他生命的轨迹,且行且分析。
二、天降大任与是人,苦其心志劳筋骨童年是一个充满奇幻又快乐的时代,尤其在蔡元培的家乡——浙江绍兴。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txt师太,你是我心中的魔,贫僧离你越近,就离佛越远……初中的体育老师说:谁敢再穿裙子上我的课,就罚她倒立。
蔡元培北大改革启示陈汝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系,重庆400047)摘要: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在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从此,使一座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
本文选取蔡元培当年北大改革的部分思想和举措,结合当前状况,阐明其对今天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建设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北大改革;启示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
民国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初的民主改革,但由于继承了老式学堂的传统,加上袁世凯复辟的一些政治气候的影响,北大的封建沉疴未去,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
1917年,蔡元培先生赴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入主北大后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使这所充满封建僚习气的学校一跃成为中国首等学府,使一所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蔡元培对北大改革的思想和经验对今天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转变师生观念,明确大学的宗旨蔡元培早在1912年担任教育总长时就强调,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当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仅仅是为混资历谋官位;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课堂讲授敷衍塞责。
蔡元培认为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追求的是当官发财,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
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蔡元培在1917年1月9日的演讲中为北大设计了未来:“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责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蔡元培评价
学之泰斗,人之楷模——蔡元培综观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无不与众多著名的大学校长紧密相连,杰出的大学校长往往对大学理念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他们将正确的大学理念运用到指导治校的实践中,牢牢把握着大学的方向。
他们奠基性的工作和开创性的努力,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他们的创新同时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北大校长蔡元培,也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校长。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等大学理念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并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身体力行。
他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吸收,对先进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的认可和执行,以及他所受到的中西合璧的教育,使他的大学的价值和理念具有划时代意义。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革新了北京大学,使其成为当时全国的一流学府。
这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和发展确定了一种范式,奠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蔡元培博大精深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对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如果按照现代的标准,51岁已经不是一个青年,最多也只能算做是中年。
然而,当我们回首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时,一位51岁的中年人却往往被我们归到青年之列。
他,就是蔡元培。
1917年1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了新校长——蔡元培,校工们恭恭敬敬地在校门口排好队,向这位昔日的教育总长、现在的校长行礼。
没想到蔡元培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而是脱下自己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躬。
要知道,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校长的职位相当于三品大员,蔡元培当过的教育总长更是相当二品高官。
这一鞠躬震动了北大,瞬间成为北大的新闻。
作为“镀金”的地方,北大这座衙门式旧学堂处处散发着颓败的气息。
北大老师多是北洋官僚,学生多为官僚富家子弟,上课铃一响就有当差的来说一声:请老爷上课。
蔡元培 有感
《先生—蔡元培》读后感最近,我读了《先生》这本书。
其中蔡元培这位毕生倡导教育救国、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推动中国的思想教育启蒙和文化复兴的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奠定了中国新诗教育制度的基础,位中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富有开创性的贡献;革新北大、使之成为以学术自由而著称的现代大学。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的校长。
既有革命精神又有民主作风的蔡元培,从踏进北大校门那一刻起,北大就变得截然不同了。
1921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在那个时期的校园里,根被没有人去谈论知识,没人为真理、为知识去研究学问。
学生带仆人,玩去不务正业,老师也都冬烘保守,整个面貌成就的一塌糊涂。
蔡元培明白要把乌烟瘴气的北大办好最重要的是有一批真才实学而又热心的教师。
来学校之初就想吸引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才,不在乎你的政治立场,不在乎你的资历,不在乎你的年龄,这一点是革命性的,此后他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梁漱溟、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具有新思想和丰博学识的新派人物到北大任教,此时的北京大学名师荟萃、人才济济,学术氛围浓厚活跃,教学科研盛况空前。
彼时的北大,再也不是腐朽的官僚养成所,而是真正实现了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
蔡元培主张“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1919年的4月30日,巴黎和会拟将德国在在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蔡元培当即着急北大学生,希望他们能过行动起来,以一己之力组织巴黎和会代表签字。
但对于事后学生的火烧赵家楼,殴打张宗祥的暴力动,下的不符合蔡元培的教育原则,因而短暂的辞去了校长一职。
他始终认为,学生在大学里,研究学问始终是第一位的。
北大还开创了“教授治校”。
在北大最高的权力者并不是蔡元培,最高的决策机构是教授组的评议会,重大事情都是在评议会上决定的。
这就是在蔡元培屡次的辞职后并没有影响北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今天北大依旧尊称蔡元培为“永远的校长”。
一位后来的北大学子写过这样一段美丽的怀念文章:未名湖畔,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
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主张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主张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1917年,蔡元培先生赴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入主北大后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使这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一跃成为中国首等学府,使一所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蔡元培对北大改革的思想和经验对今天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蔡元培的大学观及其高等教育思想大学负有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研究学术、教化社会等多种职能。
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不仅有过一段执掌北京大学的办学经历,而且提出一套可称之为“大学观”的办学理念以及他的高等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借鉴。
在蔡元培看来,大学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和功能。
其一,大学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学问之机关”,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更不是养成资格、贩卖毕业文凭的地方。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抱定做学问这一宗旨,孜孜以求。
就教师而言,“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不当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更不当“委身学校而萦情部院”;就学生而言,当在教师指导之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不当“硬记教员的讲义”,迁就目前,更“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其二,大学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志。
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
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其三,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
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蔡元培无疑是一位素质教育论者。
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也就是说,蔡元培把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的能力和人格两个基点上,只有兼具能力和人格的人才是“完全之人”,前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技能教育,后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教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
蔡 元培观后感
蔡元培观后感《蔡元培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蔡元培的一些资料,心中颇有感触。
蔡元培,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说起他,最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他那儒雅的气质和坚定的目光。
蔡元培所处的时代,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思想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挣扎。
而蔡元培,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无数迷茫的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教育改革的那份执着和勇气。
在当时那种封建礼教根深蒂固、保守势力强大的环境下,他毅然决然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学术自由,提倡兼容并包,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在当时简直就是石破天惊之举!他大力聘请各种不同学术背景和思想观点的教师,无论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还是坚守传统文化的学者,在他眼中,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在北大的讲台上一展风采。
这种包容的态度,让北大成为了思想碰撞、学术争鸣的前沿阵地。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北大的校园里,教授们来自天南地北,带着各自独特的见解和学说。
学生们呢,有的为新思想欢呼雀跃,有的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纠结思考。
而蔡元培,就像一个智慧的舵手,稳稳地掌控着这艘学术之舟,让它在时代的浪潮中勇往直前。
他对于学生的培养也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人格的塑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他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要有担当,有责任感。
在他的引领下,北大的学子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一群充满激情、怀揣理想的热血青年。
还记得有一次,蔡元培亲自参与学生们的讨论。
他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然后用温和而坚定的话语给予引导。
那时候的他,眼中满是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就好像这些学生是他最珍贵的宝贝,他要竭尽全力呵护他们成长。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虽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依然需要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创新的鼓励。
蔡元培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赏析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赏析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蔡元培先生,这位北京大学校长的一篇代表作《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赏析,大家一起来分享下。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
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
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
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
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
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
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
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
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
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蔡元培(1864-1940),名振,字孑民,浙江绍兴人。
早年,他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走的是所谓“科举正途”,官至翰林。
但是,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唤醒了蔡元培,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把他推上了反对封建教育的革命道路。
1907-1911年,蔡元培首次去德国留学,以后他又几次去外国留学和考察各国教育。
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进步给了他极深的印象,堅定了他学习西方教育的决心,并为他正确评价中西文化,吸收西学、批判中学,引进新学、改造旧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先后就任第一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务。
这种较高的社会地位使得他学习西方教育的活动对当时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教育的历史是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
早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有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学习西方教育的呼声。
以冯桂芬、容閎、郑观应等为首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首先发表了学习西方教育的议论。
其后,一八九四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强烈要求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教育。
在蔡元培以前,中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满以为学了西方教育,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中国富强,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可是事实却偏偏相反。
原因何在?这是蔡元培学习西方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蔡元培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根据他自己对西学的认识,指出了三点原因。
学习西方教育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没有抓住西方学校教育中的纯粹科学来学。
他说:“我国输人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
其言教育也,始而专门技术,继而普通学校,最后乃始知纯粹科学之必要。
”他认为科学是决定一个国家强盛与贫穷的根本条件,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二十世纪,“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脚——而且要光荣的立住——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
”可是,过去学习西方教育只知道办学校,采西术,不知道纯粹科学对于振兴中国的极端重要性,丟掉了西学的“中坚”,因而终究归于失败。
历史人物评价——蔡元培
历史人物评价——蔡元培蔡元培先生,1868出生于浙江绍兴,字鹤卿,別号孑民,是中国现代教育家,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
他更被誉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
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
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
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为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
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他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一是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是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
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这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
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精简版)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组织了一个聘任委员会,协助校长聘任教职员,蔡元培在制度上明确了教授在治校选才上的重要作用,这一条说明蔡元培在用人上坚持自己把好最后一关,“兼容并包”聘任制体现了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也反映了蔡元培珍惜人才、知人善,由于蔡元培重视延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使北大教员队伍发生了变化,延聘人才的同时,蔡元培大胆地解聘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外教员,比如,徐佩铣是北大当时既无学要求之严格。
第三,群策群力,又最后把关。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组织了一个聘任委员会,协助校长聘任教职员。
委员以教授为限。
除了他所看准的杰出才能的人他亲自聘任教授外,在聘任其他教师时主要还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尤其看重教授们的共同。
蔡元培在制度上明确了教授在治校选才上的重要作用。
规定聘任委员会非校长或其代表人出席不得开会。
这一条说明蔡元培在用人上坚持自己把好最后一关。
凡新聘或延聘的教授都要经过委员会的审查与投票决定,审核相当严格。
第四,真才实学者终身聘任,不称职者解聘。
“兼容并包”聘任制体现了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也反映了蔡元培珍惜人才、知人善任的民主作风。
由于蔡元培重视延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使北大教员队伍发生了变化。
文科、理科方面他都长期聘任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教授。
延聘人才的同时,蔡元培大胆地解聘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外教员。
比如,徐佩铣是北大当时既无学问、德行又差的一个教授,他组织过声名狼藉的“探艳团”。
所以蔡元培上任不久就解聘了他。
辞退外籍教员一事,也曾引起不少风波,但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蔡元培敢于顶住帝国主义的压力,表现了他革新的决心和勇气。
三、对当今我国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启示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呼声已有多年了,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无法真正体现,也未能对教育产生影响。
近几年来,有些高校虽然开始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上的改革模式,但各高校的各种所谓聘任还只是对局部岗位的聘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
试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人格魅力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试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人格魅力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他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为我国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的奉献。
特别是他在北大担任校长期间,对北大进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倡"五育并举";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教育思想,不仅为北大的开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对我国现代大学教育以及整个教育的现代化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五育并举";的完全人格教育1军国民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并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
然而,当时"我国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所以,非提倡军国民教育不能强兵。
可见,"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
此外,蔡元培的军国民教育也十分重视体育锻炼,他明确指出,人的健康,不仅靠饮食,尤靠运动,足见体育的不可轻忽。
他认为,学校体育的任务,在于"兴旺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
他要求现代学生应改变旧文人孱弱的形象,具有"狮子样的体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今日的学生成为"明日的社会中坚、国家柱石";。
蔡元培军国民教育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当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是一种强兵的教育,以此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的专权。
自我国重视学生的强健体魄以来,我们已经成功地使大局部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但是,和一些兴旺国家相比,我们学生的体格还是堪忧的。
现在我国大力提倡体育教育,不仅重视平时的体育课,还适当地进行军训,组织运动会等活动从多方面进行体育教育。
蔡元培所提倡的强兵也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虽然我们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开展,但是局部的战争和冲突仍然不断,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会尽量防止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然而,我们仍然必须加强国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