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艺的起源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关于文艺的起源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

第二节上古歌谣

一些古籍中保存下来的少数质朴的歌谣,从思想和形式看,比较接近原始形态。

它们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产生于生产劳动,集体口头创作,语言淳朴、节奏短促,以二言为主,具有诗、乐、舞综合性。

第三节古代神话

几个著名神话的讲解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女娲补天》: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夸父逐日》: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后羿射日》: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第四章《诗经》

第一节书名、篇名、分类、作者及创作年代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包括小雅、大雅,“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风、雅、颂是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而划分的。“风”的含义,据朱熹《诗集传·国风序》,是“民俗歌谣之诗也”。十五国风,实即十五个地区的地方音乐。“雅”的含义,据梁启超说,是指“中原正声”,亦即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则是“宗庙之乐歌”(朱熹《诗集传·颂序》),是在宗庙祭祀时所用的舞曲。

第二节结集成书及流传

《诗经》作者多不可考。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音律、以闻天子”。

《诗经》有的是文人“献诗”而得。

《诗经》的编订者是太师。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存仅“毛诗”一家。毛诗附有大序、小序,是汉人解诗之作。

第三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 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农事诗

讲解分析《豳风·七月》。《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展现了周代农业生活的风俗画面。《周南·芣苢》反映了劳动者愉快的劳动生活。

(二)徭役诗

讲解分析:《小雅·采薇》,这是一首反映久戍不归、思念家乡的诗。《小雅·何草不黄》是长年服役者的痛苦和怨愤的写照;《豳风·东山》更是深刻动人,反映了征人还乡途中悲喜交集的复杂心理。

讲解分析《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启盼久来归丈夫的思妇诗。

(三)爱情婚姻诗

讲解分析《周南·关睢》男主人公大胆、真率、健康的爱情追求;《邶风·静女》中青年男女幽会的情趣;《郑风·溱洧》中青年男女相伴游春时相互戏谑的主动、热情、亲昵、开朗、大方;《秦风·兼葭》则表现了相思者寻觅和苦恼;《鄘风·柏舟》是少女怨恨反抗家长对婚姻的干涉。

讲解分析《卫风·氓》,它反映了妇女被丈夫欺凌和遗弃的悲剧;《邶风·谷风》也是一首弃妇诗。

(四)爱国诗

讲解分析《秦风·无衣》,它反映了人民团结一心、反抗外敌的情景,洋溢着深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精神。《小雅·采薇》交织着士兵的爱国热情和诉说战争生活劳苦悲伤的复杂情绪。许穆夫人的《鄘风·载驰》也是一首爱国诗。

(五)讽谕诗

简介《邶风·新台》、《陈风·株林》、《鄘风·墙有茨》、《秦风·黄鸟》等诗。

二. 古老的民族史诗

(一)《大雅·生民》:叙述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

(二)《大雅·公刘》:叙述公刘率周人由邰迁豳垦荒造屋情形。

(三)《大雅·皇矣》:记述古公禀父率众迁岐创业史。

(四)《大雅·皇矣》:歌颂文王伐崇、伐密战绩。

(五)《大雅·大明》:赞颂武王伐纣成功。

这五篇史诗,较完整地勾勒出周人发祥、创业、建国史。

三.文人诗的思想内容

在《雅》诗和《国风》中,都有怨刺诗,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毛诗序》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汉书•礼乐志》也说:“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指明了怨刺诗的主旨所在。怨刺诗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厉、幽时期及其以后,无不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有的借古讽今,如“托于文王所以嗟叹殷纣”(朱熹《诗集传》卷十八)而刺厉王的《大雅•荡》。又如《小雅•正月》相传为“大夫刺幽王”(《毛诗序》)。诗人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儆戒今王,是更直接的经验教训。更多的作品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大雅•民劳》相传为召穆公刺厉王。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怨刺诗,如《小雅•巷伯》对谗佞小人的切齿痛恨。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出自贵族文人之手,《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因而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魏风•硕鼠》揭示了在奴隶主残酷剥削压榨下,奴隶们辛勤劳动果实被掠夺一空,以致无以为生、流落四方的悲惨现实。

第四节《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题材广泛, 真实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