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过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理解关于建筑“文法”“词汇”“可译性”的一些独特论述。

(学习难点)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特征。

(学习重点)【课前预习基础积累】1.字音字形见《点金训练》2.词语释义见《点金训练》3.作家及作品介绍见《点金训练》【预习案】课文精句积累:(1)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 。

(4)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断衡阳之浦。

【审美鉴赏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两自然节从和两方面概述中国建筑的影响。

2.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作者概括为九点,分别是从总体特征(立体构成、平面布局)、、和三方面介绍的,说明顺序是由到,由到。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3.这一切特点由什么决定?请具体解释。

4.如何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5.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答案:1.地域分布历史跨度2.结构方法装饰特点整体局部主次3. 这一切由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决定。

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可译性”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无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无答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学生案)【学习课型】新授课【学习课时】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说明顺序,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与交流【学习教具】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检查预习1、给下列的汉字注音:回廊()石墁()柁墩()檩椽()帷幕()接榫()穹窿()额枋()戗兽()殷切()殷红()横木()蛮横()切削()削减()如翚斯飞()★知识链接2、作者介绍---梁思成:3、解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整体感知4、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完成下列表格第四部分★研读赏析,合作探究:1、根据“中国建筑的九点特征”的内容,填写下表:中国建筑的九项基本特征重点写哪几项序号特征从几方面加以概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3、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拓展延伸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作业:你一定很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说说这些建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哪些方面又表现出现代风格。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 11 课 《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附答案)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 11 课 《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附答案)

棋的整体布局。
2.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辨析:两者都有“精妙、奇特”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巧夺天工”指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人工技艺极其精巧。夺,胜过。“鬼斧神工”形容建
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例句:(1)我国古代有许多建筑物结构精妙,布局严谨,藻饰华美,可谓
巧夺天工。
(2)黄山奇景密布,怪石林立,可谓鬼斧神工。
1
能。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先生以其深厚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介 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同时又用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读者眼中的建筑 学充满了美感。
时文快递
建筑为了什么
徐百柯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上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 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1901—1982)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 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 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梁思成近似疯狂般坚持保护古建筑,并非患了“复古病”。这位留学美国、 游历欧洲、学贯中西,又对中国古建筑作了长期考察的建筑学家,一直站在同 代人不能理解的高度上,可惜的是时代患有严重的近视症,看不清梁思成指点 的方向。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 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6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5.作为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的主 要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梁思成的科普文章中有浓烈的抒情 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脉络梳理
1、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5
精讲与点拨
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学习难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目标与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5
时数(第周第1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互动与展示
学生感知课文,整体把握,并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

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

高二语文yw—2013—02—0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编写人:何雪姣审核人:雷华锋编写时间:20130228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1. 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利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号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己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2. 走进作者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课题研究。

难点:课题选择。

【教学过程】一、重点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二、有条件的地方,可请专家重点介绍城市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如上海外滩、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现代楼宇区,石库门里弄、城隍庙老城厢,陆家嘴陈氏祠堂等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

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

3.写出考察报告。

4.课堂交流。

参考课题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记×××××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石库门建筑3.由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宫殿描写谈起4.飞檐的装饰美5.青瓦·红墙·浮雕6.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或选择自己熟悉的家乡建筑。

自行确定课题。

交流教师认真批阅学生的考察报告,并选择个性鲜明、材料详实的考察报告,课上交流。

以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载体,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探讨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交融,探究中国建筑美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层次。

【相关链接】1.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籍贯广东省新会县。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1915~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人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至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

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高中语文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时)【导学目标】1. 理清文章的说明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一、挑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二、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一、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计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尽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式,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育了大量建筑人材。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

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二、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公共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大体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必然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如果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必然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切浅出,能引发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必然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不同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二者。

这就和科学空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本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二、基础知识梳理一、注音墁.地()斗拱.()屋檩.()接榫.()穹窿()抱厦.()..柁.墩()翘.()起对称.()额枋.()点缀.()帷.幕()水榭.()切削.()二、成语积累至善至美:大同小异:千变万化:喜闻乐见:【合作探讨】一、作者一共归纳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别离找出来。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语文必修《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识记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说明的顺序及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说明的顺序及说明方法。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法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科普文的学习要点:(1)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作假设。

(2)说明对象(3)说明顺序2、科普文的语言特点:(1)内容上的科学性(2)结构上的条理性(3)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3、走进作者(1)梁思成(1901—1972),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现代建筑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的设计。

(2)梁思成与林徽因他俩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

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

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她出众的才貌令万种风情的徐志摩诗兴大作,使抑情重理的金岳霖冥思独想。

20岁的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

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林徽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与梁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在她生前,没有人能够忽视她的存在。

甚至林徽因的早逝,也留给同辈亲友惘然的失落,因为她的离去,也预示着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一、基础知识作者背景介绍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整理其中成语的意思。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埋.怨()埋.葬()翘.起()翘.首以盼()点缀.()辍.学()厦.门()角.色()高楼大厦.()凤毛麟.角()门槛.()直栏横槛()哺.育()二、阅读引导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层:(一)(二)第二层:(三)(三)(四)(五)第三层:(六)第三部分:三、阅读批注和质疑质疑1质疑2质疑3【探究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探究一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探究二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探究三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探究四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训练案】一、综合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缅.甸(miǎn)帷.幕(wéi)接榫.(sǔn)柁.墩(tuó)B.抱厦.(xià)额枋.(fānɡ)脊.吻(jǐ)轮廓.(kuò)C.水榭.(xiè)一轩.(xuān)穹.宇(qiónɡ)纯粹.(cuì)D.夹.道(jiā)点缀.(zhuì)露.台(lù)墁.地(màn)2.下列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这些地区的建筑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节要点】1.掌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以及所用的说明方法。

2.探究文章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墁地( ) 接榫( ) 瓦当( ) 戗兽( ) 穹宇( ) 柁墩( )额枋( ) 房檩( ) 切削( ) 椽子( ) 水榭( ) 翚( )2.根据拼音写汉字fú()员fú()射一fù()对联匍fú()纯cuì()憔cuì()荟cuì() cù()然点zhuì() 拾duō() chuò()茗chuò()学miǎn()甸沉miǎn()miǎn()怀miǎn()腆房lǐn()仓lǐn()遗zhǐ() 福zhǐ()【反馈矫正】1.màn sǔn dāng qiàng qióng tuófāng lǐnxiāo chuán xièhuī2.幅/辐/副/匐粹/悴/萃/猝缀/掇/啜/辍缅/湎/愐/腼廪/檩址/祉☆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明确说明方法。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预习、
准备
预习
自读感知,分组讨论
自读感知,分组讨论,归纳整理
自读感知,分组讨论,归纳整理
自读感知,分组讨论,归纳整理
自读感知,分组讨论,归纳整理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
2、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
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
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
图片欣赏及自主、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预习、合作、探究、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三、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四、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
养shàn拾duō射fú
仰zhān凛冽lín泣chuò官fù
学chuò
3.解词语
①体系:
②帷幕:
③文法:
④承托:
⑤接榫:
⑥惯例:
4.辨用法
①典范典型
(1)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
(2)我们要敢于树立,倡导见义勇为的新风尚。
②遵循遵守
(1)它们都是中国建筑的词汇,着中国建筑的文法。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借鉴。
2.通过对文章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警惕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要点预览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2)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每个人必须不断学习。
(3)国际社会一致认为,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战争行为,严重________了中东地区的和平。
C.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内。
D.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语文必修Ⅴ人教新《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语文必修Ⅴ人教新《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编写人: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一、自主学习(一)识记字音缅.()甸抱厦.()对称.()石墁.()檩.()条斗拱..()接榫.()柁.()墩穹.()窿如翚.()斯飞额枋.()瓦.()当琉.()璃戗.()兽水榭.()(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是和的主要设计者。

二、合作探究1、作者主要在那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分别都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这些特征的?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3、拓展延伸:阅读一下材料,谈谈你的感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建筑越来越多,全国到处高楼林立。

像梁思成先生描述般的建筑越来越少见了,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

为了迎接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而提出的口号“新北京,新奥运”很能概括这种现实。

所谓新北京已经彻底替代了老北京......面对这种现实,你有什么感想?三、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帷.幕(wéi)屋脊.(jī)翘.起(qiào)翘.首以盼(qiáo)B.埋.怨(mán)接榫.(shǔn)厦.门(Xià)高楼大厦.(xià)C.额枋.(fānɡ)空.洞(kōnɡ)角.色(jiǎo)凤毛麟角.(jiǎo)D.穹.窿(qiónɡ)哺.育(bǔ)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同仇敌忾,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线。

高中语文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第四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整体把握1.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探讨一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并学习借鉴文章的结构方法。

点读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结构具体概括为:⎩⎪⎨⎪⎧ 一、(第1、2自然段):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个独特的体系。

二、(第3~13自然段):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第14~17自然段):中国建筑的“文法”。

四、(第18、19自然段):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五、(第20自然段):若想建造具有中国特征的建筑,就必 须首先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2.作者在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点读 (1)作者在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是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的。

(2)作者在总结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并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①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②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③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④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⑤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二、细部探微3.作者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为什么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你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请探究一下,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本课话题——共性与个性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梁思成没有孤立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然后,进行对照联系,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神人”史蒂夫·乔布斯亲手策划了一款个人电脑,宣称要为每一位消费者打造个性电脑。

后来者们的东施效颦却几乎磨平了这种个性的烙印,让个性在伪个性的海洋中一点点地淹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

——歌德2.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黑格尔3.一个人的个性应该像岩石一样坚固,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建筑在它上面。

——屠格涅夫4.也许个性中,没有比坚定的决心更重要的成分。

小男孩要成为伟大的人,或想日后在任何方面举足轻重,必须下定决心,不只要克服千重障碍,而且要在千百次的挫折和失败之后获胜。

——罗斯福5.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须悲叹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

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而加以发展。

——松下幸之助[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木榫.( ) 柁.墩( ) 斗拱.( ) 屋脊.( ) 戗.兽( ) 蚂蚱..( )( ) 水榭.( ) 椽.子( ) 房檩.( ) 穹.宇( ) 墁.地( ) 框.架( ) 【答案】 s ǔn tu ó ɡǒn ɡ j ǐ qi àn ɡ m àzha xi è chu án l ǐn qi ón ɡ m àn ku àn ɡ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厦⎩⎪⎨⎪⎧抱厦.( )厦.门( ) (2)轴⎩⎪⎨⎪⎧轴.线( )压轴.戏( ) (3)翘⎩⎪⎨⎪⎧翘.起( )翘.首( ) (4)夹⎩⎪⎨⎪⎧夹.道( )夹.袄( ) 【答案】 (1)sh à xi à (2)zh óu zh òu (3)qiào qi áo (4)ji ā ji á2.语境辨析法(5)花园里那一朵朵殷.( )红的鲜花正预示着他那殷.( )实的生活图景。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建筑的特征》导学案高二语文组【课标要求】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课标分解】1.本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特征。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3.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体会的建筑美。

4.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预习案】一、预习提示1.通读文章,扫清字词,完成预习案习题。

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网络资源了解文中相关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再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总结归纳建筑的九个特征。

3.三读文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征,品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二、知识衔接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

历任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古代建筑的专著和。

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五4.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五4.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设计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体知识;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科普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学习课时:1课时一、预习案1.早读晨诵: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

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

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

——选自《坚硬的荒原》何塞·恩里克·罗多2.文体知识: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选题较小,内容较浅,篇幅较短)。

二是科学性。

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

三是创造性。

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3.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2、作家介绍(1)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广东省新会县人。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其他著作有《清氏营造则例》等。

(2)美丽的神话他们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

【课堂学习】一、【自主学习】自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自主学习问题。

1.认真朗读课文,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帷.幕()屋脊.()接榫.()凤毛麟.角()埋怨.()埋.葬()翘.起()翘.首以盼()点缀.()辍.学()厦.门()高楼大厦.()角.色()穹窿.()门槛.()直栏横槛.()2、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和。

是和的主要设计者。

二、【探究学习】研讨课文,自主解疑1:请找出中国建筑九大基本特征的关键词。

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提示:说明文的顺序主要取决于对象的特点。

由于说明对象特点各异,顺序则不同。

说明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2: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和“文法”的?(提示:可以用一具体建筑物举例说明,如可用四合院)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4文段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

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2分)(2)、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3)、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分)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翦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

(不少于80字)(5分)【拓展训练】一、【基础强化】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接榫.(shǔn) 点缀.(zhuì) 辍.学(chuî)砖石墁.地(màn)B.穹.窿(qiïnɡ) 门槛.(kǎn) 哺.育(bǔ) 洗洗涮涮.(.shuàn)C.埋怨.(mán) 屋脊.(jí) 帷.幕(wéi) 凤毛麟角.(jiǎo)D.翘.起(qiào) 翘.首(qiáo) 抱厦.(xià) 言简意赅.(ɡāi)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遵循婉惜浮雕琉璃 B.遗址粱架葱岭辉煌C.防碍负重轮廓纯粹D.提炼回廊隐藏厢房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没有什么比这幅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______了,在这里,竹摒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给观赏者留下的唯有人间风骨。

(2)放,放弃、放怀、放达……“放”蕴涵着千般哲理,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______,浮躁的心态回归淡然。

(3)红的、黄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继绽放,惹得人眼里一亮,美丽的花朵______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A.情调明晰装饰B.情韵明确装饰C.情韵明晰装点D.情调明确装点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浙江省奉化滕头村荣获“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美称,他们一直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孜孜..追求生态文明。

B.我国研制的自吸式无压汽油切割机具有节能效果好、安全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特点,它的面.世.被专家称为火焰切割领域的一场革命。

C.国家游泳队在昆明海埂训练基地集训之初,不少队员出现了胸闷、头疼等高原反应,在随队医生的精心调理下,不日..便恢复了正常状态。

D.在时光的长河里,生命是短暂的,唯有石头坚守着不朽,它刻录了地球的演变、世事的沧桑,书写出一部蕴藏..着46亿年奥秘的“万卷书”。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满足旅客出行,营造和谐春运,北京站推出了特色售票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对象开设各种购票窗口,为旅客购票提供了方便。

B.由于本市对擅自夸大疗效、严重欺骗消费者的药品采取了暂停在京销售的强制措施,使本市去年药品严重违法广告率下降了5%。

C.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订阅报纸杂志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很难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他说《末代皇帝》剧中真实的部分基本都出自于他的作品,不真实的部分则是编剧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纯属编造了大量情爱故事。

阅读鉴赏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中国建筑中的塔(梁思成)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

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

”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

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

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

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

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

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

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

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

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

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6.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