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
健康教育学第三章行为改变理论(20120915)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16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将行为的改变分成五个阶段,但对象
的行为变化并不总是在这五个阶段间单向移动(图3—3),而是
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退回到一个早前的阶段。
2019变阶段理论
我从来没
想过戒烟 从未 想
我知道吸烟 有害健康, 但是我不想
戒烟
我准备明 天戒烟!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8
“认知不协调”
人们从接受知识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
复杂的过程,知、信、行三者间的联系并不
一定导致必然的行为反应。
人们掌握了某种知识,有可能不按照它
去行动:知识与行为有不一致的情况,即
“认知不协调”。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9
“认知不协调”
例如,许多人明知吸烟有害,且 明确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吸烟, 但自己仍坚持吸烟。
是目前用以解释和指导干预健 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12
健康信念模式的基本内容
•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们要接受医生的建议而采取某种有益健 康的行为或放弃某种危害健康的行为,需要具有以下几方面 的认识:
1.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 的严重性;
2.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的估计,包括认识到该行为 可能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认识到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困难;
我已经三天 没有吸烟了
哈!
恭喜你, 3年没有 吸烟了, 太棒了
没有认识
2019/9/13
思考
准备
行动
潘建平文档
持续
18
二、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一)主要概念
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护理学导论》第九章第二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护理学导论》第九章第二节讲义
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改变
一、知信行模式**
知信行模式(KABP 或KAP )是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等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有关行为改变的较成熟的理论模式。
1.模式的基本内容 KAP 模式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图9-1) ☆ “知”是知识的学习,知识是基础。
☆ “信”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信念是动力;其中信念的转变是关键。
(2010.4单选) ☆ “行”是行动,行为改变是目标。
人们通过学习获取达到新目标的知识和技能,再通过对知识有根据的独立思考,逐步形成信念和态度,进
而支配行动。
2.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KAP 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中。
以预防艾滋病为例,护理人员首先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帮助目标人群了解艾滋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及其严重性、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知识。
目标人群通过思考加强了对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感,确立了只要杜绝作为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行为就一定能预防艾滋病的信念,最终可能摒弃与艾滋病相关的危险行为。
二、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 )是1958年首先由霍克巴姆(Hochbaum )提出,(2009.4单选)后又经贝克(Becker ,1984年)等学者修改完善。
HBM 是迄今用来解释个人信念如何影响健康行为改变的最常用的模式,其曾经被成功地用于遵医行为、健康筛查等多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 2.1幼儿园健康教育理论模式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幼儿园健康教育第一节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及发展趋势一、谈话导入幼儿健康教育都有哪些理论模式,其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及发展趋势”。
二、新授(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1、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理论要点:知信行模式(KABP ;即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 )是改变人类健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即知识——信念——行为。
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
应用:幼儿健康态度、信念的确立,监看行为和习惯的养成,一般来说是建立在正确的健康知识基础之上的。
因此,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将其行为引向正确方向。
这种以认知作为开端的教育方式为幼儿园常用。
2、健康行动模式理论要点:强调情感领域比强调认知领域能够更为有效地达成监看给教育目的。
家庭、幼儿园对于幼儿健康态度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影响。
应用:以情感为切入口,通过幼儿态度的转变,影响其行为。
3、健康信念模式理论要点: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
认为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
“行为主动性”是其核心概念。
步骤:首先,充分让人们对其危害健康行为感到害怕(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然后,使他们坚信一旦放弃这种危害健康行为、采取相应的促进健康行为会得到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最后,使他们充满改变行为的信心,有信心通过努力去改变。
应用:广泛应用“行为榜样”的作用,优化幼儿生活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而改变其行为,并增强其行为的持久性。
4、PRECEDE/PROCEED模式理论要点:该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格林·劳伦斯提出的,“PRECEDE”指在教育和环境的诊断和评价中应用“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三章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Fishbein
• TPB—1985年由Ajzen提出
– 个体对控制行为实现的能力的信念 是行为实现的重要因素。
Ajzen
理论概念
1.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
实施某种行为的有明确指向的打算
2.态度(Attitude):
行为的倾向性。即对行为的总体评价,包括对行为信念和行为结果 的评价
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 行为理论(TRA&TPB)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RA&TPB
理论背景
• TRA—1967年由Fishbein提出
– 人们的大部分行为表现实在自己的意 志控制之下,而且合乎理性。 – 人们的某一行为意向是某一行为是否 发生的直接决定因素。
健康信念模型的关键结构
对疾病易感性的感知 对疾病威胁的感知 对疾病严重性的感知 自我效能
(对采纳健康行为的能力 和信心的评价)
对行为益处的感知 对行为结果的期望 对行为障碍的感知 行为线索
理论概念
• 知觉到疾病的易感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 人们对于自己患某种疾病可能性的主观判断,及形成的主观信念,包 括个人对医生的诊断的接受程度,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 • 知觉到疾病的严重性(Perceived Severity) – 人们对于某种疾病严重性的判断,包括两方面的反应,一种是对临床 后果的反应,另一种是对疾病产生的社会后果的反应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第一节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知信行模式(KAP/KABP) (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 KABP/KAP)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浅析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浅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还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视角出发,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进行浅析,以期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注重知识传播、信念塑造和行为引导的健康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健康信念和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特点鲜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注重激发个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意识。
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指导者和引导者。
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知校园文化和学生心理,能够更有效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表率和榜样,能够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之一: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形式,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
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为他们的心理健康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
高校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下,信念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知信行模式(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是一种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旨在解释个体如何通过改变他们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来实现健康行为的转变。
TPB由社会心理学家Martin Fishbein和Icek Ajzen于1975年提出,并在之后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健康行为改变。
TPB以个体的意图来预测其行为。
意图是个体有意愿采取的其中一种行动,可以被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具体来说,态度是对于行为的评价,主观规范是对于他人对于行为的期望,知觉行为控制是对于个体能够控制行为的觉察。
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意图,从而影响其行为。
首先,态度是个体对于行为的评价和态度。
个体对于行为的积极评价和态度越强,意图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一个人对于运动的态度是否认为运动有益健康、有趣而且有价值等,都会影响他们意图进行运动的可能性。
其次,主观规范是来自他人对个体行为的期望。
个体感知到他人对于他们采取其中一种行为的期望越高,他们意图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家人、朋友和医生都支持他进行锻炼,那么他采取锻炼行为的意图可能会更强。
最后,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对于行为控制的信念和能力。
个体认为他们能够轻松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意图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资源和知识来进行健康饮食,那么他采取健康饮食行为的意图可能会增加。
在TPB模型中,意图是最直接的预测行为的因素。
它在意图和行为之间有一个中介因素,行为的主观能力(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简称PBC)。
个体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越大,他们实际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然而,TPB模型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它假设个体是理性的,并且可以准确地评估他们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心理健康教育——知信行

、
一
重点 。 几 十个 学生 集 中在 一 起 构 成 一 个 班 级 , 构 建 良好 的 班 级 不 但 要 有 好 的班 风 , 而且要有好的学风 , 形 成 正气 , 树立典型 , 鼓 舞 全 体 同学 奋 发 向上 , 增 强 班 级 凝 聚 力 。对 违 反 纪 律 、 破到破 坏 纪 律 就 会 影 响全 班 同学 的 学 习 和 班 级荣 誉 。 多数 学 生 对 当前 学 习 、 生 活 都 是 很 迷 茫 的 ,班 主 任 要 及 时 带 领 学 生 做 好 三年 学 习 计 划 和 奋 斗 目标 。 认 清 自己 的社 会 价 值 。 当 学 生 在 生 活 上 、 学 习 上 出 现 问 题 或 困难 时 , 班 主任必须给予适 时 、 适 当的指导 。 做 好 他 们 的思 想 导 师 和 知 心 朋友 三、 “ 行” 为 目标 。 行 指 将 已经 掌 握 并 且 相 信 的 知 识 付 之 行 动, 促 成 行 为 形成 的过 程 。 陶行 知 先 生 说 : “ 最 好 的 教 育 是 教 育 学 生 做 好 自己 的 先 生。 ” 让 学生 养 成 自我 教 育 、 自我管 理 的 好 习惯 , 并持 之 以恒 。 班 主任 如果 一 味 亲力 亲为 , 学 生长 期处 于 被动 地 位 . 做 事缺 乏 主 动 性、 独 立性 、 自觉 性 和进取 心 , 今后 就业 就很 难适 应社 会发 展 。 我认 为班主任应该做 好“ 导” 的工作 . 培 养 学 生 良好 的 生 活 习惯 。 在生 活、 学 习 上 给 以适 当 指 导 . 强 化 学 生 自我 管 理 能 力, 这 其 中 最 为 重要 的是 培 养 强 有 力 的 班 委 会 。 素 质 高 、 能 力 强 的班 干部 是 协 助 班 主任 管 理 班 级 。开 展班 级 工 作 的 左膀 右 臂。 通 过 组 织 强有 力 的班 委 会 , 在 活 动 中体 验 、 在 体 验 中成 长 , 培 养 学 生 的 自我 管 理 能 力 。 有 效 促 进 班 级 学 生 发展 。良好 的 自 我 管 理 机 制 不 仅 可 以 创 造 学 生 自主 发 展 空 间 , 而 且 使 我 从 烦 琐 的班 主 任 中工 作 解 脱 出来 , 做 到 事 半 功倍 。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是 学 校 教 育 的一 部 分 ,学 校管 理 者 应 该 为 学 生实 践 健 康 行 为 提 供 支 持 , 以实 现 促 进 学 生 发 展 的 目标 。 广 大 一线 教 师 应 该 以先 进 教 育 教 学 模 式 为 引 导 。积 极践 行 学 校 心 理健 康 教 育 工 作 , 在 校 内 形 成 良好 的氛 围 , 为促 进学 生 身 心 全 面健 康 发 展 而 努 力 。
HE-3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18
1、行为变化阶段
行为转变分成五个阶段: 行为转变分成五个阶段: ①无转变打算阶段(precontemplation) 无转变打算阶段( 阶段 ) 一阶段的人, 这 一阶段的人 , 没有在未来六个月中改变自己行 为的考虑或意欲坚持。 为的考虑或意欲坚持。 特点:不喜欢阅读、 特点:不喜欢阅读、考虑或谈论有关这些高危行 为的题目,甚至还有另外一套理论来抵制, 为的题目,甚至还有另外一套理论来抵制,他们 也不打算参加健康促进或防治项目。 也不打算参加健康促进或防治项目。
9
健康信念模式(HBM) 健康信念模式(HBM)
是目前用以解释和干预健康相关行为的重 要理论模式。该模式综合需要动机理论、 要理论模式。该模式综合需要动机理论、 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 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认为可导致健 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心理活动涉及以下几个 因素: 因素:
知觉到危害性Severity 知觉到危害性 知觉到易感性Susceptibility 知觉到易感性 知觉到效益(行为效果期望)Benefits 知觉到效益(行为效果期望) 知觉到障碍Barriers 知觉到障碍 知觉到自我效能
14
②
③
3、在健康信念的形成中,其他一些相关因素 健康信念的形成中,其他一些相关因素: 相关因素
①
人口学因素,即年龄、性别、种族等 人口学因素,即年龄、性别、 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如人格特点、社会阶层、 社会心理因素,如人格特点、社会阶层、社会 阶层 压力等
②Hale Waihona Puke ③结构性因素,如对该疾病的知识、 结构性因素,如对该疾病的知识、以前患该病 因素 的经验等
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 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 愉快感受, 愉快感受,如上述吸烟所致快感 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 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 好处”, 观“好处 ,如上述吸烟所致交往便利 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学的研究表明,知识与行为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但不完全是因果关系。
一个人的行为与知识有关,也与其价值观和信念有关,更与长期的生活环境有关。
故:知信行理论认为:信息→知→信→行→增进健康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改变的过程,是目标。
知识是基础,但知识转变成行为尚需要外界条件,而健康教育就是这种促进把知识转变成行为的重要外界条件。
举例:健康方面的信念如“我确信吸烟是有害的”、“只要下决心戒烟肯定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信念会影响他们采纳戒烟的行为。
如坚持错误的信念就不会改变其错误的行为。
态度通常以好与坏、积极与消极加以评价。
如关于戒烟,为了达到戒烟的目标,对吸烟者而言,吸烟行为是社会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要改变它、否定它,也得学习教育者或社会给予的知识。
健康教育者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将有关烟草的有害性、有害成分、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传授给吸烟者。
具备了知识,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就可以逐步形成信念,知识上升为信念,就可以支配人的行动。
当吸烟者采取积极的戒烟态度,相信吸烟有害健康,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戒烟时,戒烟就可成功。
但是,要使人们从接受转化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信息传播→觉察信息→引起兴趣→感到需要→认真思考→相信信息→产生动机→尝试行为态度坚决→动力定型→行为确立。
其中关键的主要有两个步骤:信念的确立和态度的改变。
知、信、行三者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必须有必然性。
在信念确立以后,如果没有坚决转变态度的前提,实现行为转变的目标照样会招致失败。
所以,在实践中要使40%的人发生行为转变,就要有60%的人持积极的态度参与改变行为实践,这样就要有80%的人相信这种实践对其健康是有益的,要到达这个目标就要使90%以上的人具有改变这种行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