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ppt课件

合集下载

2《永久的悔》ppt课件 省一等奖课件

2《永久的悔》ppt课件  省一等奖课件

试译文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拥毳衣炉火,
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 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试译文句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西湖美景欣赏(朝、暮)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明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 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 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 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 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 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 趣,风格独特。
痴行 痴景
(奇景)
大雪独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人
痴迷于天人 合一的山水 之乐,醉情 于世俗之外 的闲情雅致。
(白描)
痴情
(雅趣)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作者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 复杂的感情?
这个“悔”既 包含着作者对生身 母亲的深切思念, 又包含着因无法报 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而产生的悔恨。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 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 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28.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西湖美景欣赏(春、夏、秋、冬)
白描与渲染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

《永久的悔》课件

《永久的悔》课件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 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 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由于年幼时不懂得珍惜母亲的关爱,对苦难生 活的记忆远比母亲的印象深刻。这笑含着多少辛酸 和悲伤啊!也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 孝的无穷悔恨。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 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 辈子都没有笑过。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 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 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 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 点点好吃的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 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 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怀念 不已。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永久的悔包括哪些 内容? 首先是悔没让母亲吃上一顿好的,悔 自己年幼无知,有好吃的自己人个人 全吃了,没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其次是悔因为自己外出求学,导致母亲一 生没有笑容,母亲临终也没有见上儿子 一面,导致母亲心境凄苦。
4、 “永久的悔”中的“悔”包含了 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 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 悔恨.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段):开门见山,直言不讳地 交代自己永久的痛。
第二部分(2-3段):交代自己家庭的贫困。
第三部分(4-7段):写自己如何变着花样 满足吃,以解决饥饿问题。 第四部分(8-9段)集中写母亲的处境、 绝望和悲伤,也交代了自己痛悔不已的原因 第五部分(10段):首尾呼应。
课文开头说“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就是 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

永久的悔PPT 语文版 (共14张PPT)

永久的悔PPT 语文版 (共14张PPT)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游 子 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
深的由衷赞颂。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1930年 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 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 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 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是当代语言学家。

启迪:我们应该格外珍惜着至爱亲
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试概括文章的中心 •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 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 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体会作者平实语言中蕴涵的深厚 感情(课后练习三)
1、作者年幼时不能理解母亲的艰辛,成年后 也未能尽孝,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 生苦难的同情。 2、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 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这笑含着多少辛酸和悲伤,也含了做儿子 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
悔。
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 “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 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 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 人至深。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是“永久的悔” 这条线索贯穿始终、时隐时现,全 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
请听课文朗读录音

把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
文章结构
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1、(3-5)概述家庭的具体情况。
2、(6-8)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永久的悔》课件

《永久的悔》课件

整体感知 解题:1、题目中关键词是什么? 2、永久说明什么? 3、根据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1)悔什么?
(2)为什么悔? (3)为什么说是“永久”的悔? (4)悔的表现是什么?
(5)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 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请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1)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 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阅读本文,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也让我 们感受到作者因再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自责、 悔恨的感情。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 “吃”的经历。这样是否离题了?

不离题,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 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 在苦境中给与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 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之苦写 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 苦,就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 的程度就越深。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是“永久的悔”
这条线索贯穿始终、时隐时现,全 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
我们读这篇文章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痛苦、悔恨。
请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
(课后习题一) 作者这个“悔” 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 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 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 产生的自责、悔恨。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 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 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 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 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 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 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感动中国】孝女 当家
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
根据这条线索,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永久的悔》课件

《永久的悔》课件

“我宁可自己苦一点,也要把她带在身边。” 陈斌强翻出了母亲30多年前背儿子用的那根布带, 将母亲与自己紧紧地绑在了一起,骑车30多公里, 带着母亲去上班。到了周末,又将母亲“绑”回 家中照料。这一骑,就是5年,风雨无阻。他说: “她也许不认识我是谁,也叫不出我名字,但她 一定知道,这个人对她好,只要这样就够了。” 他的大孝大爱,给他的学生也给整个社会上 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他是一个真正有师德的好老 师。推选委员吴孟超说: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 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 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 良药。
体会作者平实语言中蕴涵的深 厚感情(课后练习三)
1、作者年幼时不能理解母亲的艰辛,成年后 也未能尽孝,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 生苦难的同情。 2、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 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这笑含着多少辛酸和悲伤,也含了做儿子 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
小组讨论:
1、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 表现是什么? 2、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3、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 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 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1、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 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悔”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永久的悔”是: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
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第1层(3-5)概述家庭的具体情况。 第2层(6-8)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第3层(9)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 悔。
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语文七上第16课《永久的悔》ppt说课课件

语文七上第16课《永久的悔》ppt说课课件

教学过程
导行 抒情 悟情 蓄情
导行
1、探究思考:
父母含辛茹苦美育我们长大,我们该如何回报父母呢?
2、拓展导行:
①收集相关的表现父爱母爱的诗歌文章,以及孝顺父母的典 型出一期板报。
②每天做一件孝顺父母,令父母开心的小事。 ③开展一次以“孝顺父母”为主题的班会。
教学评价
在这个课堂里,教师以课本为中介,进行 了一次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进行了一次师生与 课本的对话。这是一次心与心的撞击。在这次 对话中,教师只作为这次对话的参与者之一, 和学生一同体验、感悟;或倾诉、或探讨、或 抒发。民主、平等、真诚、和谐的课堂氛围让 学生拥有展示自己才能的天地,拥有尽抒情感 的土壤。
2.一个体积为5cm3正方体浸在水中,露出了 1/5体积,请问它所受的浮力大小是多少? 方向怎样?
3、浮在空中的气球,排开空气的重力为1N,则
气球所受的浮力为
N。
4、将一木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200g水,
则木块所受的浮力为
N。
5:体积为2×10-2m3的铝块浸没于水中所受的浮 力为多少N?若浸没于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N?
悟情
读懂作者 读出自我
悟 情—读懂作者
1、初读。接触作品。
范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读;
2、再读。探究性的读。
①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②作者在回忆与母亲生活往事时,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文章结构的? ③初步说说你对作者“悔”的理解。
3、品读。品味关键语句,触及作者内心。
真不了假解若,上你天现何以在单就给我是这长样的大命后的 潘1运9子3呢4年?浩5我月,想3日到你自想杀。对故去的父母说 些什因么为想?到请王妈大桑家想到畅自所己的欲母言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
1
永久的悔
季羡林
2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 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 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 任。是中科院院士,中国 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 家、文学翻译家,梵文、 巴利文专家。
3
2006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C、“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 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理解:母亲受尽苦难,饱受 对儿子的刻骨思念的折磨。 这里饱含了做儿子的对母亲 的无限同情和未能尽孝的无 穷悔恨。
18
3、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悔” 的?
“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 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 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荣誉,什么地位, 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 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 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6
b、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 了一块……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 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 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 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 菜了。
理解: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 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 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 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生活 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 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 。 17
(1)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作品,这一点 很能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本文感人 在于本文所表达的情。
突出,感人至深。
10
初步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我”心中的永久的悔。
“我”心中的“永久的悔”是: •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11
2、作者离开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①“我”的家境贫寒
(3-4)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作 者儿时贫困的家庭情况。篇幅 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 辛深深地印入读者脑海,勾勒 出了母亲的大致轮廓,为后文 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12
模 糊(mó)
俯拾皆是(fǔ)
懵懵懂懂(měng)
孤苦伶 仃 (líng dīng)
耕耘(gēng yún)
6
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2、为什么会“悔”? 母亲受尽了苦难
3、为什么成为“永久的悔”?
因为“我”6岁离开母亲,大学未毕业 母亲就去世了,“子欲养而亲不待”。
晚上又想到母亲,又大哭失声,我真不了解,
上天何以单给我这样的命运呢?我想到自杀。
l934年5月3日的日记写道:
因为想到王妈又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真不明了
整八年在短短一生里占多长时间,为什么我竟一次
也没家去看看母亲呢?使她老人家含恨九泉,不能
瞑目!呜呼,茫茫苍天,此恨何极?我哭了半夜,
夜里失眠。 他说过,母亲死后,他便再没有过真
正的欢乐。直至200l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
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
下便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
香烛上。
22
一般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 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 墨却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 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作者是如何做 到这一点的呢?
7
理清课文结构
8
本文可分几个部分?用简要的语 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 一、(1-2)开篇设疑,点出“永久 的悔”。
• 二、(3-9)具体叙事,点明“永久 的悔”的缘由。
• 三、(10-11)结尾扣题,照应 “永久的悔” ,表达思念母亲之情。
9
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 • 开篇点明“永久的悔”, • 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 • 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 • 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清晰,主题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 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 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4
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抒情)
表达方式: 1、抒情
2、记叙(叙述)
3、描写
4、说明
5、议论5ຫໍສະໝຸດ 预习检查盈 眶(yíng) 唾手可得(tuò) 立锥之地(zhuī)
在等待下葬的日子里,他住在家里,“看见院子 里的树上,有母亲亲手砍伐的痕迹,在被烟熏黑 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 半棵葱。母亲吃饭用的饭碗,随时用的手巾,都 留有母亲的手泽和口泽,地上每一块砖上都印有 母亲的脚印,不觉热泪盈眶,失声痛哭起来”2。1
: l933年l2月2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资料补充
②“我”幼年的贫苦生活 (59)
13
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 “白的”或“黄的”,有哪几 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1、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 到一小块馍馍; 2、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 月饼; 3、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 “黄的”。
14
3.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 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9
4、 作者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 样复杂的感情?
•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 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 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 产生的悔恨。
20
资料补充:
当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见母亲的棺材静 静地端放在屋子中央,立刻扑向棺材,抚棺放声 大哭起来。周围的人上来劝解,他丝毫不听,只 是痛哭不止,一直哭到不知道自己在哭。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 的枝叶。子女想奉养双亲而双亲却 不在了。
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 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 父母却已经亡故。
15
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体会母亲生活的苦。
a、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 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 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理解: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 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 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 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 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 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 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 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