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一)

合集下载

腔隙性脑梗塞120例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塞120例临床与CT分析
CT
,
.
共济 失 调轻 瘫
假 性 延髓 麻 痹

.

无症状型 1 5 例
28
.
5 % ) (1 2 . 6%
既 往史 中 冠 心 病史
4 1
.

1 有 高 血 压 病者 8 4 例 (8
)
.
,
大多数的 临床
C T


,

)
3 例 (1 0 纯感 觉 型 1
8
,
8% )
,
例 其
9 2
动 性偏 瘫
纯感 觉 型
,
同侧 共 济 失 调及 下
他 血 管性 痴 呆 例 例
, ,

2
假 性 帕金 森 综 合症 例
,
肢 轻瘫
床类型 征之 多 三

扬 音不 全 手笨 拙 综合 征 等多 种 临 近 年来又 发展 到将 近 2 0 余种 综合 本组 的资 料 提 示
,
当减少 剂量 和 延长 给 药 时 间
尽 可能 以较 这样可 以
,
一 300m l
而 对 一 些 迟 迟 不 出现 阿托 品化
缓 的 阿 找 品积 累 达 到 阿 托 品 化
品 化后 不久
,
(超 过 2 4
小 时 ) 的患 者
除其 它 抢救 措 施

避 免 由 于 体 内风 托 品 的 快 速积 累 应 当强 调 的 是 观 察 下进 行
12 0 11
;
例中
,
,
男 0 5
10 3


43

7 例 女 1
.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 分析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腔隙性脑梗死的CT影像学特征•临床与CT影像学联合诊断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的防治策略•结论与展望01引言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在中老年人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和眩晕等。

背景介绍研究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

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CT表现与预后情况。

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收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影像学资料。

02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偏瘫、四肢瘫或单瘫,伴有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

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减退,有时出现感觉异常。

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或语言理解困难等。

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认知功能下降。

有典型的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如运动、感觉和语言障碍等。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症状与体征头颅CT或MRI显示脑组织缺血或梗死病灶,直径一般为2-20mm。

影像学检查需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出血、脑炎等。

排除其他疾病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现状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

康复治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整饮食和运动等生活习惯。

预防措施03腔隙性脑梗死的CT影像学特征腔隙性脑梗死CT影像学的表现梗死灶的形状和大小腔隙性脑梗死在CT影像上表现为小面积的低密度梗死灶,通常呈卵圆形或条状,直径一般在20mm以下。

梗死灶的密度梗死灶的密度在发病初期较低,随着病情发展,密度逐渐升高,呈现等密度或高密度影。

周围水肿带腔隙性脑梗死周围通常存在一个低密度的水肿带,宽度一般在5mm左右。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通常是局限性低密度区,大小一般小于2cm。

这些低密度区一般位于皮质下白质区域,常见的部位有内囊、基底节、丘脑、脑干等。

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相比,腔隙性脑梗死在CT上表现为较小
的梗死灶,并且没有明显的强化特点。

同时,在CT上可以观察到梗死区
周围的小型脑出血灶,又称为微出血。

这些微出血的存在可以帮助鉴别腔
隙性脑梗死与其他类型脑梗死。

1.梗死灶的定位和分布:通过CT可以明确腔隙性脑梗死的位置和分
布情况。

常见的部位有内囊、基底节、丘脑、脑干等。

在分析梗死灶的位
置时,可以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判断,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病灶对相应功能的
影响。

2. 梗死灶的大小和形态:CT可以帮助评估梗死灶的大小和形态。


般来说,腔隙性脑梗死的梗死灶较小,一般小于2cm,呈圆形或椭圆形。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3.梗死灶的强化特点:腔隙性脑梗死的梗死灶通常没有明显的强化特点。

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相比,这一特点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腔隙性脑梗死和
其他类型脑梗死。

4.微出血的观察:腔隙性脑梗死常常伴随有周围小型脑出血灶的存在,即微出血。

通过CT可以观察到这些微出血,在鉴别腔隙性脑梗死和其他
类型脑梗死时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总之,临床和CT分析是诊断和鉴别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了解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CT特点,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体会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体会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体会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塞117例临床与CT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

结果经过CT检验发现腔隙灶159个,腔隙灶径线测量,最短2 mm,最长20 mm,径线测量情况为:病灶径线小于5 mm的患者16例,5~10 mm的患者74例,47例患者11~15 mm,21例16~20 mm患者;临床表现为:82例(70.1%)患者单纯运动性偏瘫,24例单纯感觉性卒中,3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7例患者并未出临床症状体征。

总结:具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较易发生腔隙性脑梗塞,易发部位为基底节。

腔隙性病灶多数为圆形和椭圆形,直径在5~10 mm,单纯运动偏瘫为腔隙性梗塞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标签:空隙性;脑梗塞;CT分析腔隙性脑梗塞(LI)是脑部穿通动脉发生梗塞之后,由于巨噬细胞将梗塞处的脑组织移动之后,遗留下来的小腔,直径一般在1~20 mm。

为了对腔隙性脑梗塞和CT体会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117例的临床资料与CT体会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

女34例,男83例,年龄28~89岁,平均年龄(58.1±4.8)岁,4例在40岁以下,6例40~49岁,34例50~59岁,39例60~69岁,34例70岁以上。

4例患有糖尿病,54例具有高血压病史,1例具有高肺心病史。

1.2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体会2 结果经过CT检验发现腔隙病灶159个,具体的分布情况为:118例患者基底节,14例内囊,6例尾状核,5例丘脑,1例脑干,3例小脑,3例额叶,2例颖叶,1例枕叶,3例顶叶;83单发病灶,2个病灶28例,5例3个病灶,1例4个病灶。

CT发现的159个腔隙梗塞病灶中,137个椭圆形和圆形病灶,22个楔形病灶,大部分病灶的边缘都较为清晰,只有14个病灶边缘较为模糊。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疼痛管理
为病人提供适当的疼痛缓解措 施。
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
在发病后3小时内,使用溶栓药 物如rt-PA(重组组织纤溶酶原 激活剂)进行静脉注射,以溶
解血栓。
抗血小板治疗
使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 雷等,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或扩展。
抗凝治疗
对于有房颤等心律失常的病人 ,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 以防止血栓形成。
CT对钙化灶的显示效果较好,而 MRI则较差。
对出血的显示
MRI对出血的显示效果较好,而CT 则较差。
04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与预后
一般治疗
01
02
03
04
维持生命体征
监控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 等生命体征,确保其稳定。
营养支持
为病人提供足够的营养,包括 通过鼻饲或静脉注射提供营养

预防感染
监测病人是否有感染迹象,如 肺部感染等,并采取预防措施
特征
梗死灶直径通常小于15mm,且 多位于脑深部白质、基底节、脑 干等区域。
发病机制
血管栓塞
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血管栓塞 ,栓子来源于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 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流动力学改变
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 改变,可导致小动脉闭塞或血流减少 ,从而引发腔隙性脑梗死。
分类与分期
体征
患者出现上述常见症状, 如轻偏瘫、感觉异常、语 言障碍、视觉障碍等。
CT检查
通过头颅CT检查,发现脑 组织内低密度影或高密度 影,提示有腔隙性脑梗死 。
鉴别诊断
与脑出血鉴别
腔隙性脑梗死一般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而脑出血则可能出现这些症 状。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影像学检查
CT显示为急性腔隙性梗死,病灶位于基底 节区。
治疗与预后
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 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预后较好。
病例二:慢性腔隙性脑梗死
慢性起病
患者长期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 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
CT显示为慢性腔隙性梗死,病灶位 于内听道附近。
病情演变
症状逐渐加重,伴有轻微的神经功 能缺损。
运动性失语
表现为患者能看懂文字,但听 不懂别人的谈话,不能回答问 题,或只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自己的意思。
感觉性失语
表现为患者能讲话及书写,也能 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因此不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命名性失语
表现为患者看到某物时能说出它的 用途,但叫不出名称。
重度表现
01
02
03
偏瘫
表现为一侧肢体完全瘫痪 ,甚至意识障碍、昏迷等 。
近年来,腔梗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老年人常 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研究表明,腔梗的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 异常等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对这些因素的早 期控制和干预对于预防腔梗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展望
尽管腔梗的发病率较高,但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治疗和预防 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病灶部位
关键部位的梗死如脑干梗死,预后通常较 差。
病灶大小
大病灶通常提示严重的血管病变和更高的 残疾风险。
并发症
如脑水肿、出血转化等并发症可影响预后 。
04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与预 防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 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
形成。
抗凝药物
如华法林、肝素等,可以降低 血液凝固性,预防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囊 l个 , 8 屏状核 l 个 , 6 大脑皮层 l 8个。 22病变形态及大小 . 基底 节区 、 丘脑 区和脑 干病灶多 为卵 圆形 : 和屏状 夕囊

例, 面瘫 l 例 , 6 晕厥 4例 , 觉障碍 8例 , 感 视物模 糊 5例 , 记 忆 力减退 6例 , 动失 调 6例 , 运 意识 障碍 5例 , 肌张力减 退 7 例, 腱反射活跃 6例 , 病理反射 阳性 9例 。 既往有高血压病 5 l 例, 糖尿病 5例 , 心脏疾病 l 例 , 3 脑动脉硬化 2 6例 , 栓塞 8 脑 例, 癫痫 5例 , 脑外伤 4例 。
维普资讯
医学信 息 20 年 9 08 月第 2 卷第 9 1 期 M dcln rao. e. 08 V12 . o ei f m tn Sp 20; o 1N . a Io i . 9
儿与羊水周 围见不 到子宫壁声像 ; 宫颈妊娠: ③ 子宫稍 大或正
始心管搏动 即可确定诊断 。 如果无 心管搏 动又无 明显的停 经
【 高 洁贤, 3 】 刘建伟 , 争 . 林 B超在急腹症 的诊治 价值[ ] J . 药学院 广东
学报 ,0 2 2 ( )7 — 2 20 ,o 1 : 17 . [】 永 昌 , 4周 郭万学 . 超声 医学 [ , 3版 . M] 第 北京 : 学技 术文献 出版 科
所有病例只有 8例病灶症状在病灶 同侧者 l 2例 ,占 1. 1 %; 3 无症 状者 l 7例 , 1%。 占 6
维普资讯
医学信息 2 0 年 9 08 月第 2 卷第 9 M d a I o a o . e . 0 8 V 12 . o l 期 ei ln r tnSp20. o 1N . c fm i . 9
3 讨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汇报人:日期:目录CATALOGUE•引言•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鉴别诊断与误诊分析•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01 CATALOGUE引言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深部小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定义发病率病灶特点占脑梗死的20%-30%,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小于1.5cm,多位于基底节区、脑干等部位。

030201腔隙性脑梗死概述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玻璃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微血管病变,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高血脂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从而引发腔隙性脑梗死。

高血脂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吸烟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表现为一侧面部和肢体无力,无感觉障碍和视觉障碍。

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障碍,无运动障碍。

表现为一侧肢体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症状,如指鼻试验阳性、跟膝胫试验阳性等。

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手笨拙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分型02CATALOGUE影像学检查方法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通过计算机重建获得图像。

原理扫描速度快,成像清晰,对钙化、骨骼等结构显示较好,价格相对较低。

优势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让人体中的氢原子发生共振,通过计算机重建获得图像。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血管、神经等结构,无辐射损伤,对脑部病变诊断价值较高。

优势原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CT对钙化、出血等病变显示较好,而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CT有辐射损伤,MRI则无。

选择依据根据患者病情、检查目的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03CATALOGUECT表现与诊断依据在超急性期,CT平扫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轻度减低,边界不清。

CT与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CT与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CT与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分析脑梗死是指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脑血供不足造成的脑组织坏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微小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限性脑梗死,常发生在皮质下白质、基底节及脑室周围等区域,临床上多表现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是临床上常用于脑梗死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本文将从CT和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CT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中有一定优势。

CT扫描具有快速、简便、便宜等优点,可及时发现急性脑梗死引起的出血和水肿等并发症。

CT扫描可以显示脑梗死区域的病灶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关系,对于评估病变范围和梗死部位的定位非常有帮助。

CT 扫描还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如脑出血等。

CT扫描对于早期脑梗死的敏感性较低,尤其在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较低,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

MRI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中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MRI扫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微小血管的检测更为敏感。

MRI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和定位更为准确,能够更早地发现脑梗死的存在和范围,有利于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MRI还可以通过多种成像技术提供更多的信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显示脑梗死灶的急性期病变,而灌注加权成像(PWI)可以评估局部脑灌注的情况。

CT和MRI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各有其优势。

CT扫描适用于快速筛查急性脑梗死,并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对于受限的医疗条件和时间窗口有较好的适用性。

MRI 扫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准确的诊断能力,特别是在早期脑梗死的检出上更为敏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对于临床疑似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CT或MRI进行诊断。

对于需要快速掌握患者病情和做出紧急处理的情况,可优先选择CT扫描。

而对于需要更准确诊断脑梗死范围和病变情况的情形,或者对于早期脑梗死的检出有更高要求的情况,可选择MRI扫描。

CT与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临床分析

CT与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临床分析

工 作探 讨 ・
20 1 第 卷 2 0 年0 7 第8 1 月 期
C T与 MRI 腔 隙性 脑梗 死 的诊 断 临床 分 析 对
翟 瑞 喜
( 林省 第二 荣 复军 人 医院 , 林 梨 树 吉 吉
160 ) 3 5 0
【 摘要】目的 : 讨 C MR 诊 断 腔 隙性脑 梗死 的 价值 。方 法 : 探 T、 I 分析 2 5例 腔隙 性脑 梗 死 ,T、 I 检查 及对 照 分析 C MR 的
组 织 缺血 、 胞毒 性水 肿 、 死 。 细 坏 常见 的类 型包括 单 纯运 动性 障碍 , 纯 感 觉性 障碍 , 音不 良一 笨 拙综 合 征 , 济失 调 单 构 手 共 轻 偏瘫 。早在 16 9 5年 FS E IH R就 把 “ 小而 深 的脑 部 梗死 ” 定 名 为 “ 隙性 脑梗 死 ”_有 文献 报 道 L 是指 脑深 部 穿支 动脉 腔 I l 。 I
1 临床 表 现 和 体 征 . 2
状 核 、 状核 和 内囊及 丘 脑 、 尾 桥脑 和 脑 白质 , 他 部位 少见圄 其 。
L 是 老 年 人 常 见 的 脑 血 管 疾 病 , 缺 血 性 中 风 的 2 % 。本 组 I 占 5 2 0例 腔 隙 脑 梗 死 病 例 证 实 , 梗 病 灶 检 出 率 C 腔 T低 于 MR 。 I 本 组 单 纯 运 动 性 障 碍 4例 , T 及 MR 证 实 病 灶 位 于 内 囊 后 C I 肢 3例 , 例 仅 MR 证 实 病 灶 位 于 脑 桥 , C 1 I 而 T未 证 实 ; 纯 单
化者 1 2例 , I 者 4例 。 TA
13 CT 扫 描 .
感 觉性 障碍 4例 , T及 MR 均证 实位 于丘 脑 ; 济失 调轻偏 C I 共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螺旋CT诊断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螺旋CT诊断

【 关键词 】 腔隙性脑梗死 ;螺旋 C ;高血压 T 【 中圈分类号】R7 3 3 【 4 .3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 5 7 (0 8 0— 0 6— 1 0 8— 9 1 20 )1 0 4 0
腔隙性脑梗死 ( aua f ci ,L )是指范围在 0 2~ L cnr na t n I i r o . 2 0r 位于脑深部的穿支小动脉闭塞所致 的微梗 死。据国 内外 .e a 占 7 . % ;有高血压病 史者 19例 ( 5 6 ,冠心病 6 70 7 8 . %) 0例 ( 87 ) 2 . % ,糖 尿 病 4 例 ( 5 O , 高 血 脂 症 4 例 5 4 . %) 3 ( 06 ) 2 . % 。本组病例提示 高血压是 u 的主要病 因。动物实验 证实 ,心源性及动脉粥样硬 化的栓子脱落 ,也可造成脑深部的
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继发栓塞的作用也值得重视。由于梗死 的
部位及程度不 同,临床表 现较 为复杂 ,呈多 样性 ,由于 u 导 致的神经功能缺损非常广泛 ,仅凭临床表现难 以准确诊断。 32 L 的 C . I T表 现特点 本组病例 显示 u 好 发于基底 核、放 射冠、脑干 、丘 脑等 部位 ,病 灶大 小在 2 0r 以 内,病灶 呈 .e a 圆形或斑点状低密 度影 ,以斑点状 为最常见 ,边界多欠清晰 ,
卧于检查床上 ,以 O M线为基 础 ,向上扫至顶部 ,层厚 1m 0 m, 层距 1m 0 m,颅底部 以 5 m层厚 扫描 ,共 4层 ,共扫描 l m 2层
左右。 2 结 果
21 C . T表现
2 9例患 者中病灶单发 8 0 6例 ,多发灶 13例 ; 2
病灶可单发 或多发 ,以多发较多见 ,高龄患者常合并皮质下动 脉硬化性脑病和萎缩表现 ,本组病例第 1次 C T检查 明确诊 断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HU NG Jo g A in
( h epe T eP ol ̄HoptlfHuzo si i ua钞, u n d n i o 12 1 C ia) ao h G a g o gHuz u56 1 , hn h
A s a t Obet e T i ust lt nh ew e at s n l i l y po nt ai o b t c: jci :ods s h r a o si b tenf o dci c m t o ebs r v c ee i p c ra n as ms h s f
T D的应用在溶栓治疗过程 中的监测, C 判断其疗 效和评价预后 ,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简单可行 , 有一定的
参考 价值 。 参 考文献 :
变异性较大。A A P A的阻塞单靠 目前 的 T D推测 C 、C C 尚难做到准确诊断 , 故此被我们选人研究 的病例均为
MC A阻塞 。从 我 们 的研究 结果 可 以 看 出 : A阻 塞 MC
Sng py nau t k [ ] t k , 99 2 oor h ct soe J .S oe 18 ,0 a i e r r
( )8 9— 0 . 7 :9 9 3
文 章 编 号 :06—63 (07 0 10 23 20 )2—00 —0 22 3
腔 隙 性 脑 梗 死 的 临 床 与 CT 分 析
Cee rl a g ga h a d ta s rn a Do p e r b a n i r p y n r c a i l n p lr
M A阻塞的侧枝循环的代偿作用各家报道不一; C 我们 的研究结果提示 A A最为明显 , C 尤其 以病灶 同侧 的 A A,C 不 如 A A, 结 果 与 Znt 基 本 一 致 , C PA C 此 aee t M A阻塞时 , C C A A的侧枝代偿最 为重要 , 以, C 所 AA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 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 中。
临床表现为轻度的局部神经功 能缺损,如面瘫、偏瘫、失语 等。
CT检查可以有效地诊断腔隙性 脑梗死,并对其并发症和病因 进行评估。
治疗以改善脑循环、预防再发 和康复训练为主,同时需要控 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
展望
诊断标准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病史、体格 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体格检查方面,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包括感觉、运动、语言等方面。如果有异常, 可能会怀疑是脑梗死。
病史方面,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 病、高脂血症等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同时,医 生还会询问患者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 障碍等症状。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 CT分析》
2023-11-01
contents
目录
• 腔隙性脑梗死概述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CT影像学表现 • 治疗方法与预后 • 病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腔隙性脑梗死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一种特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通常 是由于小血管病变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05
治疗与预后: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脑循环、控制血糖等治疗
,症状有所改善
06
病例三:单纯腔隙性脑梗死
患者年龄:70岁 性别:男性
临床表现:突发眩晕,恶心呕吐,无肢体无力 及言语不清等症状
CT检查: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
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治疗与预后: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 疗,症状有所改善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轻松学习]“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轻松学习]“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轻松学习]“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男,56岁。

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1天。

体检:神志清楚,右侧肢体肌力Ⅰ级、巴氏征(+)。

图1A图1B图2A图2B图3图4影像学报告描述CT平扫未见异常(未列出)。

轴位T1WI(图1A),左侧豆状核后部-内囊后肢局限性低信号(无尾箭头),最大径1.1cm,边缘较清楚。

DWI(图1B),病变呈高信号。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均为:左侧基底核腔隙性脑梗死。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约占所有脑梗死的1/5。

病因包括穿支动脉的动脉硬化、栓塞、糖尿病、高凝状态、血管痉挛、外伤等。

病理学上可见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巨噬细胞浸润、血管出现多种变性。

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约1/5病例呈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症状与病变部位有关,如基底核、内囊区腔隙性脑梗死可致肢体肌力下降或偏瘫、偏盲、面瘫,脑干腔隙性梗死可致脑神经麻痹及多种脑腔隙综合征等。

CT与MRI均可诊断本病,MRI明显优于CT。

如图2,左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CT平扫阴性。

①部位:常见于基底核、丘脑、内囊、脑桥及放射冠区域,小脑、胼胝体也可发生。

②大小与形态:大小为不足1mm至15mm,一般为10~15mm,最大者可达20mm。

可呈圆形、椭圆形、条状及楔形,一般无占位效应。

如图3,CT轴位平扫显示右侧豆状核腔隙性梗死,呈楔形(无尾箭头)。

③CT平扫为局限性结节状或条状低密度灶,急性期边缘模糊,随后逐渐清楚,密度降低,1~2周时可因水肿消失及巨噬细胞等所致的模糊效应而显示不清,至4周左右密度接近脑脊液。

增强扫描,于3天后至1个月均有强化,呈均匀性或斑片状强化。

因颅底伪影较明显,CT难以显示脑桥与延髓腔隙性梗死,此时若有相应临床表现,应行MRI检查。

如图4,矢状位T2WI显示脑桥腔隙性梗死(无尾箭头)。

④MRI典型表现为局限性T1WI等或稍低信号及T2WI与FLAIR高信号灶,扩散成像表现为DWI高信号及ADC图低信号,代表细胞毒性水肿,如图2A,左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呈高信号(无尾箭头)。

CT与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临床分析

CT与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临床分析

CT与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临床分析目的分析CT与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方便选择该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26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均做头颅CT及MRI,对比2种检查方法结果。

结果MRI小病灶检出率为34.46%(234/679)明显高于CT检出率2.32%(6/259),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8 3,P<0.05)。

MRI额叶病灶检出率为39.62%明显高于CT检出率7.72%,内囊检出率为4.71%明显低于CT检出率33.98%,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98 9,6.874 2,P<0.05)。

两种检查方法所需费用及检查时间对比,MRI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所需时间为(21.09±4.87)min,所需费用为(1 103.48±7.86)元。

结论采用MRI可在早期检测出腔隙性脑梗死,且有较高的确诊率,值得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CT and MRI diagnosis of lacunar infarction. Methods 126 patients diagnosed as lacunar infarction in thi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November 2017 were examined by CT and MRI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small lesions in MRI was 34.46% (234/679),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2.32%,(6/259),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8.498 3,P<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frontal lobe MRI was 39.62%,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T detection rate of 7.72%,MRIIA capsule detection rate of 4.71%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T detection rate of 33.98%,the relative ratio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8.398 9,6.874 2,P<0.05);comparison of cost and examin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of examination,the MRI was relatively high,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MRI examination time (21.09±4.87)min,the required cost of (1 103.48±7.86)yuan. Conclusion The use of MRI in the early detection of lacunar infarction,and a high rate of diagnosis,it is worth application.[Key words] CT;MRI;Lacunar infarction;Clinical diagnosis脑血管疾病中有一种的特殊类型为腔隙性脑梗死,由小动脉硬化所致。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
杨运方;方玉成;孙泽善;方启辉
【期刊名称】《工企医刊》
【年(卷),期】2001(014)001
【摘要】@@ 腔隙性脑梗塞(腔梗,LI)系由持续性高血压引起的脑深穿支动脉硬化闭塞产生的微栓塞,累及的病变血管直径为100um~400um左右,腔隙病灶直径小于20mm[1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LI的检出率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外统计LI占缺血性中风的20%,本文按照1986年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第3次修订的诊断要点[2]对120例LI的临床特征、CT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总页数】3页(P6-8)
【作者】杨运方;方玉成;孙泽善;方启辉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244000;安徽宁国市海螺集团总医
院,242310;安徽宁国市海螺集团总医院,242310;安徽宁国市海螺集团总医
院,2423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腔隙性脑梗塞120例临床资料与CT分析 [J], 虞汉梅
2.腔隙性脑梗塞40例临床CT分析 [J], 吕超伟;童毅晖
3.86例腔隙性脑梗塞临床与CT分析 [J], 刘文秀;靳洪珍;朱惠兰
4.腔隙性脑梗塞63例临床与CT分析 [J], 甘兰芬;刘玲
5.腔隙性脑梗塞130例临床与CT分析 [J], 刘保善;杜美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腔隙性脑梗死的TCD、CT和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TCD、CT和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TCD、CT和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摘要】目的了解经颅多谱勒(TCD)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作用。

方法对由CT或MRI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的110例患者进行TCD检测,将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 1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TCD检测结果显示100例脑血流异常,异常率达90.9%。

CT显示病灶位于颈内动脉供血区的患者,TCD则显示65.71%的病例该病灶区供血血管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结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CD检测可反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这种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 TCD CT[中图分类号]R74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3)05-04-03腔隙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CT、MRI等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不断升高。

本文对110例经CT或MRI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测,了解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TCD在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我院2007~2011年之间门诊及住院患者,男性65例、女性45例,年龄为51~85岁、平均年龄71.5岁,伴有高血压患者64例、糖尿病20例、冠心病12例、高脂血症10例。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并经CT或MRI确诊。

1.2 检测方法1.2.1 TCD检测仪器采用采用德国生产的DOPPLER-BOX数字多普勒仪。

用2MHz探头从颞窗探测颈内动脉末端(I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 和基底动脉(BA)血流频谱,记录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动脉搏动指数( (PI),收缩期流速于舒张期流速比值(s/D)、阻力指数(RI)等,根据频谱形态、声频变化、做出计算,并与CI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探讨TCD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作用。

腔隙性脑梗死260例CT诊断与临床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260例CT诊断与临床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260例CT诊断与临床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

已成为脑血管病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占脑梗死的19%,我院统计占25%。

本文对经CT证实260例腔隙性脑梗死CT影像及临床表现分析,认为梗死灶早期清晰准确发现,有助于临床的定性分析,为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CT是目前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最有效最经济的检查手段。

1 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了260 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男142 例,女118例,年龄40-49岁30力,50-59岁74例,60-69岁74例,70-79岁78例,80岁以上6例。

扫描使用德国西门子Esprit全身螺旋CT机,距阵512×512,层厚10mm,层间距10mm,扫描条件为130kV,180mA,1.5s,以OM线为基线向上扫描。

先进行常规扫描,对可疑部位再行薄层扫描。

扫描方法:常规头颅扫描,采用非螺旋扫描。

方式:常规层厚10mm,进床10mm;薄层为1.5mm,3mm,5mm,进床为1.5mm,3mm,5mm。

常规窗宽为80,窗位为35。

薄层窗宽为70Hu,窗位为 25-30Hu。

薄层窗宽为70Hu,窗位为25-30Hu。

260例患者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70例,糖尿病史46例,冠心病史20例,有脑血管病史者24例。

其中50岁以上占发病年龄的88.4%。

临床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感,语言不清,活动不利。

梗死部位与临床不符者有16例,症状高峰时间:症状立即达高峰146例,TIA发作35 例,1d达高峰50例,2 d达高峰20例。

2 结果2.1 CT表现单发病灶:本组126例,病灶大小约为0.5 cm~1.3cm大小,呈圆形低密度影,CT值约为18 Hu~24Hu,无明显占位效应。

多发病灶:本组134例,病灶大小约为0.5cm~1.1cm大小,呈圆形低密度影,CT值约为18Hu~24Hu,无明显占位效应。

腔隙性脑梗塞CT与临床分析(附304例分析)

腔隙性脑梗塞CT与临床分析(附304例分析)

腔隙性脑梗塞CT与临床分析(附304例分析)
许祖梅;陈国章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1(23)6
【摘要】目的评价CT对腔隙性脑梗塞(以下简称脑腔梗)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4例脑腔梗者CT扫描情况.结果 304例脑腔梗者48例为多发性梗塞,梗塞灶分布以基底节、内囊、脑室旁深部白质、脑干为主.结论脑腔梗为穿支动脉病变所致,有好发部位.临床因梗塞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发生静区者可无症状.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许祖梅;陈国章
【作者单位】莆田县医院,351100;莆田县医院,35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影像(附145例分析) [J], 黄宗青;黄如训
2.腔隙性脑梗塞在高血压中危险度的探讨(附262例分析) [J], 邓华宝;魏忠光
3.腔隙性脑梗塞的磁共振诊断(附60例分析) [J], 赵辉;董兆虎
4.血压急骤增高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关系探讨(附24例分析) [J], 李天喜;张菊美
5.腔隙性脑梗塞中医证型与CT观察——附216例分析 [J], 姜平;丁沧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一)
【摘要】目的:结合病史分析腔隙脑梗死临床症状和CT表现,着重讨论腔隙脑梗死病因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CT资料。

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肢体定位症状与病变部位不符,另有部分病人临床无症状。

CT表现为病灶大小5~15mm低密度灶,好发于基底节豆状核、尾状核和内囊以及丘脑、桥脑和脑白质。

可伴有其他部位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及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

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及血栓有密切关系,临床症状对腔隙性脑梗死的CT诊断帮助不大。

【关键词】脑梗塞;体层摄影术;诊断TheClinicalAnalysisofCTImagineonCerebralLacunarInfarction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relationshipbetweenfactorsandclinicalsymptomsonthebasisoftheclinicalsymptomsan dCTappearancesofcerebrallacunarinfarction(CLI).Method:Theclinicaldatasof106casesofCLI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TheagedpersonseasilysufferedformCLIthatwasthemostimportantcerebraldiseases.TheCLIsymptom sweredifferent.Accordingtotheappearancethepatients,thelocationofdiseaseswerefounddifficultly. Otherpatientswerelackofsymptom.Thehigh-densitydiameterofappearanceofCTwas5~15mm.Thele sionfocuswerelocatedatinternalcapsule,putaminaandsoon.Conclusion:ThehighriskfactorsofCLImightbehypertension,diabetes,hyperglycemia,andthrombosisandsoon.Th eclinicalsymptomsarelimitedattheCTdiagnosistheCLI.
Keywords:Cerebrallacunarinfarction;Computertomographyofhead;Diagnosis
随着CT和MRI应用于临床,发现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在脑血管病变中的重要位置。

本文收集了我院经临床和CT诊断的LI患者106例,通过对其临床症状和CT表现进行详细分析,着重讨论LI的病因及CT表现与临床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LI患者106例,男性64例,女42例,男女比例为1.5:1,年龄58~95岁,平均76.5岁。

发病至扫描时间最短8h,最长19年。

1.2临床症状和体征:头痛23例,头晕31例,肢体麻木18例,肢体无力22例,偏侧肢体无力39例,偏瘫8例,吐语不清14例,失语6例,面瘫16例,晕厥4例,感觉障碍8例,视物模糊5例,记忆力减退6例,运动失调6例,意识障碍5例,肌张力减退7例,腱反射活跃6例,病理反射阳性9例。

既往有高血压病51例,糖尿病5例,心脏疾病13例,脑动脉硬化26例,脑栓塞8例,癫痫5例,脑外伤4例。

1.3CT扫描技术:应用岛津SCT-4800CT扫描机和东芝TSX-021双排螺旋CT扫描机,层厚10mm,层距10mm,M以OM线为基线上连续扫描10~12层,部分病例加扫病变区2mm 薄层。

全部病例均为平扫。

2结果
2.1病变数目及分布:106例LI患者共发现病灶167个,其中单发病灶108个,占64.7%,多发病灶59个,占35.3%。

豆状核58个,内囊67个,放射冠41个,丘脑48个,脑干5个,尾状核17个,外囊18个,屏状核16个,大脑皮层18个。

2.2病变形态及大小:基底节区、丘脑区和脑干病灶多为卵圆形;外囊和屏状核病灶多为长条状或裂隙状,平行或重叠于外囊;放射冠区病灶多为斑片状。

病灶最小2.8mm,最大22mm,平均12.4mm。

其中脑干的病灶一般发生在两侧。

脑干外形无改变。

所有病例只有8例病灶症状在病灶同侧者12例,占11.3%;无症状者17例,占16%。

3讨论
早在1965年FISHER就把“小而深的脑部梗死”定名为“腔隙性脑梗死”〔1〕。

有文献报道〔2~4〕,LI是指脑深部穿枝动脉闭塞所致的脑软化灶,病灶大小5~15mm,好发于基底节豆状核、尾状核和内囊及丘脑、桥脑和脑白质,其他部位少见。

LI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缺血性中风的25%。

它的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多样,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临床没有症状,本组17例,占16%,LI可单发,也可多发,本组分别占64.7%及35.3%,与文献报道一致。

LI的病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多数学者认为LI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文献报道LI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为47%~78%,本组高血压患者为51例,占48%,与文献报道相近〔2~4〕。

动脉硬化也是常见的病因之一,发出深穿动脉的大脑前、中、后动脉壁上的硬化斑使管腔狭窄,当血压下降,使深穿动脉供血区缺血、坏死、软化〔3〕。

另有文献认为,糖尿病与多发性LI有关,与单发LI无关〔1〕。

本组5例糖尿病患者,4例为多发性LI,1例为单发性LI。

心脏病的附壁栓子或颈动脉狭窄血栓脱落也是引起LI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吸烟、饮洒和脑部血流改变等因素,目前可能对LI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确切的关系尚不明了〔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