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程笔记(陈寒版)
教育管理学知识要点 陈孝彬 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陈孝彬完整版)教育管理学---修订版---陈孝彬主编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
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
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
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
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
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
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
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
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
2021教育学基础考研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笔记与考研真题
2021教育学基础考研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笔记与考研真题一、《教育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第1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表1-1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考点二、教育管理学的特点1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
2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3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
4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
5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考点三、现代教育管理学产生表1-2 现代教育管理学的产生考点四、教育管理学的内容考点五、教育管理学的教与学表1-4 教育管理学的教与学二、《教育管理学》配套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教育管理过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研]答:教育管理过程是为实现教育管理的预定目标,将系列的教育管理活动,按一定顺序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动态管理的客观程序;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机关的领导下,充分利用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充分发挥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职能,使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有效运转、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
2形成性评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研]答: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它测试的次数较频繁,概括的水平较低,重在实施过程中依据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即对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有步骤的矫正,对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强化和鼓励,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掌握学习。
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形成性测验来判断,同时也应辅之以日常作业和评价者的观察来共同完成。
3教育计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研]答: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二是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三是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
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二)学习者“规定”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教程笔记(陈寒版)
教育学教程笔记(陈寒版)教育學教程第一章人与教育第二章教育概述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自有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
侠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侠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为社会服务的人。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是指直接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主要以教为职责,包括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和家长。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
受教育者:在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侠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教师“教”的对象——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
教育内容: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播思想和观点,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和对象性的统一。
教育手段: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物质手段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
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
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
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含义: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授知识、技能,并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特点: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教育的演进: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沛西?能《人民的教育》)心理起源论(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劳动起源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上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原始形态的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手段;无阶级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韩师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总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概念:广义是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
狭义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产生:“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但是无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还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实质上看都抹杀了教育的社会性,都否定了教育史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教与学的理论深化阶段(教育学之父是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捷克夸美纽斯写了《大教学论》)教育学的价值(意义):①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②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③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④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⑤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第二章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③教师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④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章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主观能动性、教育四个方面。
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使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00429自考教育学笔记重点学习的记录.doc
00429自考教育学笔记重点学习的记录.doc绪论一、教育学的概念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 、“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 、“教育概论” 、“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创立的标志(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教育学教程学习笔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程笔记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第一节一、教育的产生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神话起源说:最早的观点。
认为教育如万物,由神创造,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
无疑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动物正是基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本能才把“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幼小的动物,这种行为就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后来的人类教育不过是继承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新的性质而已。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等。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在其著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社会现象,大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教师与学生,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有基本特点”,即承认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米丁斯基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史》中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他们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同时,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明教育的起源,特别是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
他们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学教程》陈寒主编林群王吉春副主编)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二章1、教育的定义:(P36)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为社会服务的人。
2、教育活动的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P37)3、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P48 选择看教材)4、教育学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P54)5、《论语》、《学记》(P55 选择看教材)6、《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儒家教育理论的总结性著作,也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P55)7、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P57)8、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撰写了《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之父”。
(P57)9、洛克,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著有《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心灵白板说”和教育万能论基础之上;洛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洛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特别重视体育的人。
(P58)10、卢梭,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著有《爱弥儿》,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P58)11、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构建了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育主张。
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P59)12、杜威,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对教育性质的判断上提出了“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三个核心的命题。
还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做中学的教育主张。
(P60)13、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著名论断。
教育学笔记(二王教育学完整版)
教育学笔记(二王教育学完整版)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目录第1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教育行政体制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教育政策与法律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 教育计划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教育督导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教育财政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教育课程行政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 教师人事行政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 教育信息的管理与公开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 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 学校管理过程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 学校组织管理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 学校质量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 学校建筑管理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17.3 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18.3 考研真题详解第19章 学校领导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 19.3 考研真题详解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内容简介本书是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新编教育学笔记
推荐书目:《学记评注》高时良、《爱弥儿》(法)卢梭、傅任敢译、《教学漫话》(英)约翰·洛克、《教育学概论》朱德全报刊和杂志:《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教育研究》最权威、《人民教育》、《教育艺术》、《全球教育展望》电影:《美丽的大脚》、《乡村女教师》、《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叫我第一名》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源起一、“教育”概念的历史考察1.我国古代的教育概念(1)我国甲骨文中的“教”与“育”(2)我国古代文献中的“教”与“育”《学记》:“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
”发扬学古的长处,弥补他的过失。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便做善也。
”所以,我国古代的教、育概念是分别概述的。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育”是由“教”引起的。
2.西方有关教育的概念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就隐藏于人身上的特质引导出来。
(成人引导,帮助儿童发展成成长。
)3.现代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其对象多层次,其形式多样化。
狭义:特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主导)2.学习者(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三、教育的类型教育目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内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年龄阶段:学龄教育和成人教育四、教育的本质特征及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物一样,都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其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神或顺从于天。
评价:缺乏科学根据。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母鸭教小鸭(英)沛西·能: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评价:否定了神话起源说;没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教育学原理--FLF整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价值的,普遍引起社会关注的)2、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
教育价值观念:人们在参与或组织教育活动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和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与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
人们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追求与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应达到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人主能动的统一。
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地组织方式变得富有灵感,情感,与众不同且乐于被他人接受。
P不仅仅指导教育实践,是游刃于实然与应然之间。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三星级简答题)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或引导他们学习人类生产活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
主要体现在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中。
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环境中。
教育者自身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新编教育学教程笔记吐血全面总结
导论:时代、教师与教学古代社会中教师职业的出现与教育经验、教育思想的积累自有人类社会出现,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存在了。
但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却是在教育有了相对独立形态——学校以后才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是在努力社会中形成的。
在中国和古埃及等东方国家中,最早的一批教师是由掌握文字和计算等技能、懂得各种祭祀、礼仪的巫师、祭司等。
历史记载,中国古代首创私学的是孔子,古希腊第一个收取学费并宣称自己是教人智慧的教师的是普罗泰格拉。
近代社会中师范教育的出现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教育学之父”,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现代社会中教师职责的变化与教育学的发展⑴提高师范教育的基础文化要求。
⑵相对扩展师范教育中教育学科的门类与加强教育实践。
⑶开辟多种渠道的师资在职培训和脱产进修,第一编学校教育功能论第一章学校教育的产生极其功能的演变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出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其中,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的、直接的影响,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又是各种教育的共同的点。
<理解>人:受教育者;有意识的:区别于其他非意识的活动(教育效果或教育影响);直接:专门的教育活动必须以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同时,教育还有其他间接目标。
狭义的定义:专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学校教育更为专门化,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目的性与组织性。
教育行为基本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存在,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
远古时代:原始人对教育的需要产生在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互相协调的需要。
群体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也创造了教育活动的条件,形成了教育的雏形。
教育学导论学习大纲(笔记)
教育学导论学习大纲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教师乃是专业人员: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
从狭义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专业化:包含双重意思,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
教师专业的特点: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3.工作效绩的模糊性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准则。
11997年9月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 4.严谨治学55.5团结协作55.尊重家长6 6.廉洁从教77.为人师表。
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有:1.首先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2.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3.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
4.要练就必要的专业智慧。
教师权利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享有的由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
《教育法》、《教师法》规定我国教师的权利主要有:第一,教育教学权。
第二,科学研究权。
第三,管理学生权。
第四,获得报酬待遇权。
第五,民主管理权。
第六,进修培训权。
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教师职前培训模式有定向型和开放型。
教师职前培训最早见于1685年法国天主教士拉萨尔首创的师资训练学校。
开放型和定向型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
定向型又称封闭型,就是设立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来培养师资,其代表是苏联。
开放型又称非定向型,就是不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体系,师资培养的任务由综合院校来承担,其代表是美国。
*.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1)教师教育体系正在走向开放,封闭的定向型师范教育体系正打破。
(2)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基本上完成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度。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教育学第 X 版重点笔记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学第 X版的重点笔记整理,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一、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等。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他们是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个性化是个体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等。
政治功能表现在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政治民主等方面。
经济功能体现在促进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技术再生产等方面。
文化功能包括传承、创新、融合和选择文化等。
人口功能主要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
四、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2、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等。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教育学第 X 版重点笔记》当提到“教育学”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瞬间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记忆的百宝箱,各种相关的经历和感受一股脑地涌了出来。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门课程就是教育学。
那时候,可真是被这门课折腾得够呛。
老师要求我们认真研读那本厚厚的教育学第 X 版教材,还得做详细的笔记。
记得有一次,我找了一个安静的图书馆角落坐下,准备好好和这本“大部头”较量一番。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我深吸一口气,翻开了那本教材。
第一章讲的是教育的本质和起源,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咬着笔杆,努力让自己集中注意力。
书上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我一边读一边在心里琢磨:“这不就是说,教育不是随随便便发生的,得有人特意去引导嘛。
”继续往下看,又讲到了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原始社会的口耳相传,到古代社会的私塾教育,再到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漫长的人类知识传承的纪录片。
我赶紧把这些重点记下来,手都写酸了。
到了教育目的这一章节,更是让我纠结不已。
什么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各种理论争来争去,我脑袋里就像有一群小人在吵架。
我拍了拍脑袋,告诉自己:“冷静,冷静,一个个理清楚。
”个人本位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和价值,社会本位论则更看重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我想了想,好像都有道理啊,但又觉得不能简单地偏向哪一方。
再说说教育方法吧。
什么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缺点。
我就想啊,以后要是我当老师,得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
不然,要是一直用一种方法,学生们不得烦死啦。
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不同的教育家,他们的观点有时候竟然截然相反。
比如,有的教育家主张严格管教学生,有的则提倡自由发展。
这可让我犯了难,到底该听谁的呢?后来我想明白了,也许没有一种绝对正确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还有一次,我们小组一起讨论一个教育案例。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教育学第 X 版重点笔记》在我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有一段经历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翻翻书、背背书”的事儿,而是一场充满挑战和惊喜的冒险。
那时候,我正被教育学那一堆堆的概念、理论和原则搞得晕头转向。
每天抱着厚厚的教材,感觉就像抱着一块怎么也啃不动的大石头。
书上的文字仿佛都在跟我作对,一个个蹦跶着嘲笑我的迷茫。
就在我几乎要被这“知识的洪流”淹没的时候,我决定给自己来一场“救赎行动”——整理一份属于自己的重点笔记。
我找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书桌上堆满了各种资料和文具。
我先从第一章开始,瞪大眼睛,逐字逐句地阅读,试图找出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关键信息。
每当遇到一个重要的概念,我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赶紧拿起笔,在本子上认真地写下来。
比如说,在讲到教育的本质时,书中列举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有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有说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手段,还有说教育是促进个体发展的途径。
我一边读一边想,这可真是让人头疼啊!但我还是努力地去理解每一种观点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把它们的要点总结出来。
我写道:“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整理关于教育目的的内容时,我更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到底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专门人才呢?我琢磨了好久,最后在笔记上写下:“教育目的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教育的方向。
既要让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和兴趣,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创造美好未来的人才。
”还有那些教育方法和策略,什么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注意事项。
我把它们一一罗列出来,还在旁边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例子。
比如讲授法,我写道:“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
但这可不能变成老师的‘独角戏’,得时不时地停下来,问问学生听懂了没有,让他们也参与进来。
教育学全书知识框架及重点内容梳理.doc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身心发展•最早••——分析教育哲学代表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将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 描述性定义+ 纲领性定义【教育的本质】(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利托尔诺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世界中就存在。
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Q:辨析:动物是否存在教育活动?Key:没有1.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把人和动物直接区分开来的是人的活动具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2.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3.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岁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规范性、连续性)专门性(专门的场所和设备、专门机构)+ 相对稳定性(稳定的校园文化)(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中指出“终身教育”原则。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得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一)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非形式化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稳定的教育内容、活动场所和设施。
•形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學教程第一章人与教育第二章教育概述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自有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
侠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侠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为社会服务的人。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是指直接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主要以教为职责,包括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和家长。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
受教育者:在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侠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教师“教”的对象——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
教育内容: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播思想和观点,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和对象性的统一。
教育手段: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物质手段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
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
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
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含义: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授知识、技能,并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特点: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教育的演进: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沛西•能《人民的教育》)心理起源论(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劳动起源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上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原始形态的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手段;无阶级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2、古代形态的教育(学校教育成为主要形式;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对立。
)3、现代形态的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逐步结合;教育制度日臻完善;内容与方法日益科学化。
)4、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当代教育(终身化;全民教育;民主化;现代化。
)教育思想(教育学)的演进: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教育学的萌芽(《论语》、《学记》、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2、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1)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的是弗朗西斯•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2)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
3)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
4)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
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育中的极端重要的地位,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
5)斯宾塞著有《教育论》,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6)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3、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的发展杜伊《实验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凯洛夫《教育学》、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教学的任务是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布鲁纳《教育过程》、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体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客观依据:1、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2、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会制约教育目的的实施。
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4、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物质前提;(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共产主义社会将使人全面发展成为现实;(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各自有各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替代,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离不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根据各育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要避免忽视某一部分或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的错误做法,要坚持“五育”并重。
第四章教育功能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但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有自己的内涵和本质。
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具有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要经过教育的转换和选择;3、教育自身具有自我保存的功能和继承性;4、社会性是教育的派生属性,生命性则是教育的根本。
第五章教师和学生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他们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的公民。
教师劳动的职业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超前性和长期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教师劳动的合作性(P137—P138)教师的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风度仪表1、专业素质(1)学科的专业知识(2)通识文化知识(3)教育学科的知识、技能(4)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2、教师的专业能力(1)基础能力(一般能力)(2)职业能力(3)拓展能力3、专业情意与专业性向(1)专业信念与理想(2)专业情意(3)专业性向(4)专业自我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1、“关注”阶段发展论(富勒和布朗)(1)任教前的关注阶段(2)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情境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2、“教学专长”阶段论(伯林纳)新手→进步的新手→胜任型教师→能手→专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1、职前的教师专业教育(1)职前教师教育机构(2)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2、新教师入职教育(1)新教师入职仪式教育(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3)师徒结对的方式3、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后教育(1)教师继续教育(2)校本培训(3)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学生(student)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如家中、军队等等)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学习的人也自称学生,以前与学生的性质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等。
根据大多数地区的学习机关小学、中学、大学而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与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学校发展的无形动力。
师生关系的内容:教育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心理关系(认知和情感)师生关系的类型:命令—服从型;领导—依赖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参与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教师方面、学生方面)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2、建立教师威信3、关爱、尊重和信任学生4、采取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5、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交往、沟通6、提高自我修养,以人格塑造人格7、加强沟通,做好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工作第六章课程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内容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逻辑顺序,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中选择一定内容加以组织形成不同学科的课程。
(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生活课程”,它是从儿童兴趣需要出发,按照各种实践活动类型和特定活动方式设计的课程。
(3)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根据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也叫正式课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直接和明显方式呈现的课程,通俗的说就是学校课程表里明确规定的学科和活动。
(2)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它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如学校的建筑物、教学设备等;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等;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有涉及范围广、潜在性、结果难以量化的特点。
根据开发和管理主体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课程编制是指为了完成一项课程计划而进行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阶段。
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编制: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编制一直是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由专门机构负责、组织部分学科专家和部分中小学教师参与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