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 学案

合集下载

第22课 联合国 学案(含答案)

第22课 联合国 学案(含答案)

第22课联合国学案(含答案)第第22课课联合国联合国课标要求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一.联合国的创立1背景1国际联盟破产一战后成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以失败而告终。

2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再次萌生建立国际组织的设想。

2酝酿11941年,罗斯福与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最早提出意向。

21942年1月,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名称的由来。

31943年,美.英.中.苏四国签署普遍安全宣言宣布应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此后开始筹建。

41945年3月,同盟国向有关国家发出召开联合国会议的邀请书。

3创立1建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日”;将总部永久性设在纽约。

2意义联合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

它的诞生,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是世界和平的胜利。

重点精讲成立联合国的必要性1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都普遍感到,为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政治组织。

2国际联盟的建立为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借鉴,特别是其组织机构.安全机制等。

3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其成立提供了可能。

4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为联合国提供了基础。

核心点拨联合国宪章规定,秘书长是联合国的“首席行政长官”,他履行行政长官的职务,以及“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大会.经济社会理事会和其他联合国组织赋予他的其他职务”。

归纳总结联合国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既与美.苏俄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状况息息相关,更与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政治格局的演变具有密切的联系。

二.宗旨与主要机构1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国际合作;构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2主要机构1联合国大会是最主要的审议机构。

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开会一次。

每个会员国拥有一票表决权。

重要议案需2/3多数通过。

2安理会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它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6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学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学案二新人教版【学习目标】学案总编号:No.221.了解四大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以及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通过分析四大古典小说,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古典小说的高峰1.成熟阶段: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2.共同的主题(或内容):3.古典小说小说名称成书朝代作者地位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二、戏剧的繁荣1.地位: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2.《牡丹亭》⑴作者: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⑵内容:3.京剧的形成1.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区别3.《红楼梦》为什么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1⑴明朝中后期,成为戏班荟萃之地。

⑵世纪中期,以、为基础,融合其他剧种,初步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三、书画的成就1.明朝的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⑴特点:明朝的书法以、见长。

⑵著名书法家①姓名:②书法特点:兼有“”之美。

2.绘画⑴特点:①②⑵著名画家及其成就朝代著名画家主要成就明朝清朝【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23【课后拓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看你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状况如何?)11.阅读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一部,体会作品写作的成功之处。

【夯实基础】 1.吴承恩创作的名著是( ) A .《红楼梦》 B .《三国演义》 C .《西游记》 D .《水浒传》 2.我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各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古典小说创作高峰出现在( ) A .汉代 B .唐代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综合提高】 4.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A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B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C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D .曹操煮酒论英雄5.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蜀鄙二僧》精品学案(新版)鄂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蜀鄙二僧》精品学案(新版)鄂教版.doc
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3)文中两个“子何恃而往”所表达的意思和语气是否完全相同?(8
自我评价小纽评价
1.独学:独立完成“能
力测读”问题。
2.组内小结。
3.抢答,展示问题。
4.待师验证,自我评
价。
分)不完全•样。前•个是询问,意在了解情况;后•个表反问,嘲讽,意 在指出穷和尚没冇钱根本去不成。
(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提要勾玄卒章反刍
学习活动设计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①蜀之鄙有二僧(bl)②贫者遥于富者曰(yu)
③子何怪而往(shi)④吾一瓶一锂足矣(bo)
⑤富者有惭色(can)
2.解释加点字
1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2贫者迢于富者□(告诉)
3壬何怪而往(子:子:是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恃:凭借、 依靠)
富和尚几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但只是停留在愿望上,并没冇付诸行
动,所以去不成。穷和诡不怕辛苦,有顽强的意志,坚持到底,最
1•独学:再研读课文, 完成1、2、3题。
2.对学:检查自研成 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 级评定;对了间解决自 学时遇到的问题。
3.群学:小组长主持, 深入探讨左边问题,将 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 板上进行板书规划。
蜀鄙二僧
备课时间
周星期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周星期需课时
第六单元第22课
蜀鄙二僧
阅读评价
组别
组长
组员
班级
评价
教师
评价
1
2
3
4
L
□6Leabharlann 78展示次数
终结评价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课标要求】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学习目标】1.收集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相关历史图文资料等,加强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理解。

2结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运用时空观念,形成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认识。

3结合世界文化多样性所面临的挑战,认识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的重要性,理解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必要性。

基础知识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1. 美国的单边主义(1)背景:随着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2)表现:2001年10月,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2.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1)欧盟:1993年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继续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

(2)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 , 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

(3)日本: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

(4)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5)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二.经济全球化(1)发展历程时期概况开始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经济向体系化、规范化发展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进入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进入21世纪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2)存在的问题:①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②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大部分利润流入西方发达国家;③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④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⑤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⑥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3)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的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第22课《梦回繁华》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梦回繁华》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22 梦回繁华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2.熟读课文,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于概括力地说明语言。

3.品味作者精彩说明语言的运用,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清明上河图》是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研究领域主要有艺术史及艺术理论。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虡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该书选取中外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世经典绘画作品,由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进行讲解、评析,资料翔实,语言深入浅出。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生动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既是当年繁荣的见证,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三、导读理解1.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义?明确:(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学习实践】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学习实践】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课型:新授执笔:审核:班级:时间一、学习目标: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我们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加强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1.交通①工具:、。

社②作用:大大加快了;极大地促进。

2.通讯①工具:、。

会②作用:为提供了方便。

3.报刊①1872年在创办的《》。

生出版②作用:获取,了解。

③1897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活④作用:有利的传播。

①出现:19世纪年代末。

的4.照相②传入:19世纪年代。

技术③作用:丰富了,也为变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

5.电影②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影片是《》。

化技术③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6.剪发辫:1912年,颁布剪辫令。

7.改称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革除清朝的称呼。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四、合作探究1.所学,说一说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表现。

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列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主要方面变化表现意义或作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2.火车和轮船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型交通工具,电报、电话则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

请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火车、轮船、电报、电话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哪位发明家发明的。

学案3: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

学案3: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3、通过讨论、总结,会用自己的话准确分析概括唐雎、秦王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归纳出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总结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学习重点: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教学过程:预习导学一、情境导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到南京考察,在南京长江大桥问陪同访问的周恩来总理尼克松:每天有多少人过桥?周恩来:每天有五个人过桥尼克松:满脸狐疑,周恩来解释说:工、农、兵、学、商可见,语言技巧在外交场合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极有性格的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和犀利的言辞保全自己国家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二、作者、背景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三、你能读准它们吗?请给下列字注音:雎()怫()跣()抢()祲()缟()傀()挠()三、小组分角色范读课文并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合作交流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说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④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⑤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探究质疑1.男生齐读第二段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3.讨论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精读品析1.女生齐读课文第三段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秦王佛然怒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3.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4.思考以下问题: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学习研讨1.小组范读课文第四段’2.学生速译第四段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5、学生齐读课文,思考(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3)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案三、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3.①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4.②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④“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学习研讨3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4.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5、(1)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2)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3)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学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学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学案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线索必背重点日军侵华策略的转变原因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变化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反应国民党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于1941年1月制造了“皖南事变”共产党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全民族坚持抗英勇抗战(1)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各阶层、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共同抗战(2)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3)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中共七大背景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间、地点1945年4至6月;延安内容(1)总结历史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2)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3)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战略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反攻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何应钦(左)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书胜利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理解: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前二则)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前二则)学案新人教版

寓言四则(前二则)学习目标:1、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

2、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

3、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学习重难点1、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

2、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庇.护()较量.()喇叭..()饶.头( )2、解释下列词语庇护:虚荣:较量:凯歌:3、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4、把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一、情景导入:想认识爱慕虚荣和不自量力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吗?学了这两则寓言你就会明白的。

二、自主合作学习1、出示学习目标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样以神喻人来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现出深刻哲理的?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三问三答有何特点?3)《蚊子和狮子》是怎样运用对比刻画形象来表现哲理的?4)《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在表现中心上的异同?5)《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6)分析《蚊子和狮子》的语言特点?4、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小组讨论:1、第一则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

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

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什么形象?2、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3、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三、点拨讲解: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板书:第一则:爱慕虚荣第二则:不自量力四、练习测评: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五、布置作业:自编寓言练习。

八年级历史《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教学任务】【教学流程】展示提高二、中共七大1.阅读教材105页第二段至106页第一、二段。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去了解中共七大。

2.师: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和命运的选择。

国际: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

根据背景可以知道,中共七大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中共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生答:从中共七大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可以看得出来。

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时间1945年4月地点延安内容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抗外国侵略的战争老是失败,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次,抗日战争可是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乙:日本不仅侵略中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了亚洲许多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支援了他们的反侵略战争。

丙:抗日战争的胜利来得不容易呀!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一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一千亿美元……(1)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请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感悟。

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2)国际意义: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学习重点】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学习难点】①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②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感悟思考】(听音像资料《七子之歌》,讨论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提出和实践的?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知识梳理】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2、同月,邓小平访美期间,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的伟大构想。

他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就是。

4、1984年,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条件:。

2.香港回归过程:①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邓小平会谈。

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

③,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回归的意义:3个标志。

对香港对中国对世界3.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

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方针政策:。

(二)措施1.1979年元旦,真正停火的标志。

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即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3.90年代初期,,海峡两岸分别成立,1992年达成重要共识即;在此基础上,会谈。

注意:会谈的意义和成就。

4、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情况,提出。

5、2000年以来,针对台湾当局的变化,中共重申。

【难点突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港、澳体现了我国恢复对两地主权的实施,但根据“一国两制”构想,台湾为什么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台问题同是保持我国主权完整,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独立的问题。

但因历史情景不同,二者的性质并不相同,在同为“户国两制”的框架下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台湾问题是我国解放战争所遗留下的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而港、澳问题是晚清时期西方殖民侵略的问题,是个国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2、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使、欲、许、易、悦”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资料链接《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3分钟后个人展示。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在6分钟内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段。

2、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⑴使人谓安陵君曰使:⑵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欲:⑶以大易小易:⑷安陵君其许寡人许:⑸秦王不悦悦:⑹使唐雎使于秦使:【当堂训练】(15分钟)得分:一、填空。

(11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二、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唐雎()怫然()免冠徒跣()缟素()休祲()以头抢地()三、翻译句子。

(8分)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四、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选做题)(4分)1、《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用武力要挟唐雎的一句话是:2、唐雎针锋相对的一句话是:《唐雎不辱使命》(二)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二、三、四段。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栾川县实验高中高一历史组编写:李向锋审定:段景艳刘玲阁2013.12.5【学习目标】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此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提出目的:为早日解决________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过程(1)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宣布采用________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

3.含义(基本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________制度,香港、台湾实行________________。

4.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基本方针大业的________。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__________有了极大发展。

(2)回归历程①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______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②1984年12月,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________。

③________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历史意义①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②为________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门回归: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打破隔绝(1)停火:________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________,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交流①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两会交流(1)建立机制: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______,祖国大陆成立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学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曲——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刻)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

经过十四年的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思考: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日军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提示: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3.教师讲述:面对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5.教师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目标导学二:中共七大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去了解中共七大。

2.教师讲解: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和命运的选择。

国际: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

3.教师提问:根据背景可以知道,中共七大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示: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学案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学案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课标解读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特点 1.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新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特点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2.知道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人类社会演进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考点整合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1.“一超”:⑴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⑵“9·11”事件后反恐行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2.“多强”:⑴欧洲联盟: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⑵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

⑶日本: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谋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地位。

⑷中国:多边外交;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3.其它: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1.经济全球化:⑴历史发展过程:①开始: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

②形成:经过两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③体制化: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等国际贸易协商机制确立。

④加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对峙结束,更多国家融入;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跨国公司、互联网技术发展,加速全球化进程。

⑵存在问题:①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大部分利润流入了西方发达国家。

②“逆全球化”现象:英国脱欧公投,美国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2.区域经济集团化:⑴欧洲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⑵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加、墨三国经济互补。

⑶东南亚国家联盟:东南亚地区经济、政治、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三、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性1.社会信息化:⑴概念: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八年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学案

八年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学案
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 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 烘 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 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 的”衬托“更好”。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 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⑦无案牍之劳形⑧可以调素琴
3、找出本文的对偶句
二、整体感知,小组交流讨论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 句。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句话有何作用?
5、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4、画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倾情朗读,想象莲花美好的形象。
二、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 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周敦颐(1017〜1073)字戊叔,北宋理学豕,文学豕。他为人清廉方正, 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 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 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 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请同学们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 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追求。

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学案 人教版

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学案 人教版

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名师指路一、目标聚焦1.知道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2.把握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科学贡献。

3.通过学习本课的知识,理解思想家、科学家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知识梳理1.启蒙运动: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兴起——伏尔泰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欧洲社会的进步2.科学革命:牛顿——一天文学: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微积分;力学:牛顿三定律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打击了神权统治的基础。

爱因斯坦——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点评:注意启蒙运动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这是中招考试的重点。

同时注意结合所学的物理和生物知识来识记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

三、教材详解1.启蒙运动: 18世纪,法国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他们宣传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由此掀起了遍及欧洲乃至世界的启蒙运动。

伏尔泰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君子执政,猛烈批判天主教会,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以及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由于启蒙思想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2.牛顿: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方面则创建了微积分;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3.达尔文: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界法则。

这部著作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案第22课 窗前的气球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案第22课  窗前的气球

3、看到这个红色的气球,科里亚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我能从文中画出句子,并认真读一读。
4、如果你的同学生病了,你会怎样做?
五、日积月累
通过学习课文,我积累了好词
我积累了佳句
六、我是小小书法家:
温馨提示:“三个一”,“身正、肩平、足安、臂开”
七、看谁摘的星星多
1、我会读
病房有个科利亚,谁也不准来看他。
二、我文,检查注音、圈生词
2、组长报到
三、我会认生字
我还能记住他们呢!方法可以多样(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组词、编儿歌等方法都可以哟!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记住了字,方法是。
四、我会思考
1、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象科利亚的心情。
2、气球上画着(),它代表了
静静躺,呆呆望,孤孤单单想回家。
科利亚,别难过,你的同学有办法。
红气球,飘来啦,祝你快快康复早回家。
2、完成语文书第107页“读读写写”
窗前的气球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科、亚、呆、始、猜、栓、逗。
2、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朋友之间互相谅解,学会宽容。
4、会写8个生字:户、亚、角、周、床、病、始、张
一、我想读课文
童年的友谊是真挚的,让我们读读这篇课文,你一定会被这“窗前的气球”深深打动。我要给同桌对子读一读。对子给我的评语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郸城县第二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学案
主备老师:高卫审核老师:刘晓薇学生姓名:
22 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诗中的生字生词;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2、通过创设情境、反复朗读,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大胆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鼓励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展开想象,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句,把握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导入新课】
我们在夏夜乘凉的时候遥望满天星斗,星空总是让我们感觉无比广阔和神秘,引发我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流传过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有我们熟悉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大家一定想知道,牛郎织女正在天上做些什么呢?就让我们跟着现代诗人郭沫若一起来遨游天上的街市。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文体知识】
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的思想活动。

联想是诗歌艺术的一种技巧。

想象是指诗人凭借记忆进行回顾或者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借助联想,可跨越时间和空间,增加诗歌内蕴,丰富诗歌思想与情感。

借助瑰丽想象,同样可以构筑诗歌意蕴,同时还会触动读者,使读者产生无限联想。

【时代背景】
上个世纪初,我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未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鼓励人们执着地寻找光明和理想,郭沫若写下了这首诗。

【新课讲授】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正确、清楚地自由诵读,老师作诵读指导。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整体感知
1、诗人所想象的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

2、天上的街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解读全诗
1、解读第一节诗。

(1)诗人远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找出来。

2、讲解第二、三四节诗。

(1)第二节描写的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而现实又是怎样的?
(2)第三节描写的街市是怎样的?现实又是怎样的?
(3)写天上是如此的美好,牛郎织女的生活是如此幸福,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结合时代背景理解)
(4)诗歌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定然是不甚宽广”“定然在街上闲游”中都用“定然”一词,为什么要这样写?
(5)“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一句中“朵”作为流星的量词,有什么妙处?
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传说。

2、默写《天上的街市》。

3、预习《太阳船》。

第二课时
太阳船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通过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2、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满天星斗”的《天上的街市》,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镀金”的《太阳船》。

【作者简介】
吴望尧(1932-----2009),笔名巴雷,台湾现代诗人,著作有诗集《地平线》《玫瑰城》。

新课讲授
(一)朗读课文
1、学生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2、老师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3、学生再读。

(二)整体感知
1、《太阳船》描写了太阳一天怎样运行的情景?请结合课文当中的诗句说一说。

2、《太阳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问题探究
1、这首诗热情赞颂了太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太阳的颜色有怎样的变化?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


(2)“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诗句。

“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


4、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了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课后作业
1、诗人吴望尧把太阳想象成一艘“镀金的巨船”,你会把太阳想象成什么?仰望星空,你又会有什么新奇的联想和想象?选择一个天体,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

2、预习第23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