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慈写给母亲

合集下载

蒋光慈 介绍简介-蒋光慈 简历-蒋光慈 作品,名人故事

蒋光慈     介绍简介-蒋光慈     简历-蒋光慈     作品,名人故事

蒋光慈介绍简介-蒋光慈简历-蒋光慈作品,名人故事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字号侠僧。

安徽金寨人。

7岁发蒙,14岁入河南固始志成小学,17岁即1917年入芜湖省立第五中学。

五四运动后,主编校刊《自由花》,积极领导芜湖地区学生运动,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1920年,经
2月,
1926月,刊》、
1929年11
了不少文学论文。

回国后与鲁迅、柔石、冯雪峰等人组成中国左翼联盟筹备小组。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选为候补常务委员。

11月,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完稿,作品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前后农村中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作者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不久,因对当时党内立三路线的“左”倾冒险主义不满,自动要求***。

1931年4月,肺病加剧。

8月31日病逝于上海同仁医院。

主要作品列表:小说:1.《少年漂泊者》2.《短裤党》3.《野祭》4.《冲出云围的月亮》5.长篇小说《咆哮
了的土地》后又改名《田野的风》是他的代表作。

6.《丽莎的哀怨》蒋光慈的创作:蒋光慈早期的创作,都是与其自身的生活同步的:1925年,“五卅”后,他写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通过少年汪中的流浪经历,展现了“五四”到“五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该作品激励了很多年轻的有志爱国青年投入到革命斗争之中,在当时反响很大。

1927年四月,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失败不久,他完成了《短裤党》,、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岁暮到家岁末到家》清代诗人蒋士铨写于对母爱之情的古诗

《岁暮到家岁末到家》清代诗人蒋士铨写于对母爱之情的古诗

《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清代诗人蒋士铨写于对母爱之情的古诗母爱是母亲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例如把儿子和女儿由婴儿期、儿童、青少年,直至成年,供书教学,关怀照顾等。

母爱常被描绘成母亲对子女的恩情,是无私、伟大,也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题材。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母爱的诗词。

【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清代: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译文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

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注释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

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

寒衣针线密:唐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低徊:迟疑徘徊,扪心自问。

愧人子:有愧于自己作儿子的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

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

【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创作背景公元1746年(乾隆十一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故有此诗。

可谓情真意切,语浅情浓【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人物背景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

铅山(今属江西)人。

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

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

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介绍蒋士铨与袁牧、赵翼齐名,是性灵派诗人代表人物之一。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他久别回家后见到母亲时母亲的欣喜之状和无微不至关怀。

历史趣谈:母亲临终前的遗嘱:蒋光鼐弃文从武击溃日军

历史趣谈:母亲临终前的遗嘱:蒋光鼐弃文从武击溃日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母亲临终前的遗嘱:蒋光鼐弃文从武击溃日军
导语:1903年11月18日,当时的广东已经进入冬季,就在这一天,著名抗日将领蒋光鼐的母亲郑夫人因病去世,夫人在临终前,将还不满15岁的蒋光鼐叫到
1903年11月18日,当时的广东已经进入冬季,就在这一天,著名抗日将领蒋光鼐的母亲郑夫人因病去世,夫人在临终前,将还不满15岁的蒋光鼐叫到自己身边,对他说到目前时局越发颓废,叮嘱他“弃文从武”,为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中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郑夫人的临终嘱托对蒋光鼐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抗日名将蒋光鼐将军1888年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县,祖父是咸丰年间的进士,父亲也曾经在光绪年间中了举人,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本来他可能在家庭的熏陶下成为一名知识分子,但是最终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名将!
在蒋光鼐母亲去世后10天,他的父亲在北平因病去世。

自从父母相继病逝后,家道日渐衰落,当时还不满15岁的蒋光鼐开始自己独立寻找出路,1906年,他与同窗张廷辅、袁煦圻一同报考广州陆军小学第二期,并最终被录取;1909年毕业后又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继续学习。

在陆军中学学习期间,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著名的武昌起义,当时已经加入同盟会的蒋光鼐等人由陈铭枢带队参加了汉口龙王庙的登陆作战,但是作战失利,蒋光鼐幸运的返回汉阳,之后在汉阳、武昌等地继续与清军作战。

武昌起义胜利后,蒋光鼐曾经辗转多地,从1916年开始参加过护国运动、东进征伐陈炯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最终为广东根据地的统一做出重大贡献,官至粤军第四军第十师副师长兼第二十八团团
生活常识分享。

革命浪漫主义诗歌蒋光慈

革命浪漫主义诗歌蒋光慈

革命浪漫主义诗歌蒋光慈蒋光慈啊,那可是革命浪漫主义诗歌天空里一颗闪亮的星。

我第一次读到他的诗,就像在闷热的夏日里突然吹来了一阵凉爽的风,整个人都精神一振。

你能想象吗?在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蒋光慈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只不过他手中的武器不是刀枪,而是笔。

他的诗就像是冲锋的号角,“啊,我要登喜马拉雅的高峰,把自由的旗帜在世界的屋脊上高插。

”这一句,就像一把火,点燃了多少人心中对自由的渴望。

他站在时代的浪潮前,用诗喊出了无数被压迫者的心声。

我有个朋友,以前对诗歌是一点都不感兴趣。

我给他读了蒋光慈的诗,他瞪大了眼睛说:“这诗咋这么有劲儿呢?”就像一个沉睡的人被猛敲了一下钟,一下子就醒了。

蒋光慈的诗没有那些扭扭捏捏的东西,全是直白的情感,炽热得像太阳。

在他的诗里,爱情也和革命紧紧相连。

他写爱情不像那些软绵绵的诗人,只知道谈风花雪月。

他的爱情诗里,爱人就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姑娘,你应该和我一样,把革命放在心上。

”这哪里只是简单的情话,这简直是对理想爱情的全新定义啊。

就好比把爱情从温室里搬到了战场上,让爱情在革命的烈火中接受洗礼。

蒋光慈的诗歌世界,是一个充满热血与希望的世界。

他笔下的景象,有破败的旧中国,也有他梦想中的新中国。

他像一个伟大的画家,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卷。

“我们的红旗将要飘扬在全球,那时候全世界的人民都将欢呼自由。

”读着这样的句子,我就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了世界之巅,看到了未来美好的景象。

他的诗歌是革命的诗,也是浪漫的诗。

他把革命那种壮烈的美和浪漫的情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我常常想,要是没有蒋光慈这样的诗人,那个时代的诗歌天空该是多么的黯淡无光啊。

他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走向自由、走向革命、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蒋光慈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歌就像一颗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它燃烧在过去,照亮着现在,也将继续温暖着未来。

我觉得他就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是时代的宝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视,去感受那股炽热的革命浪漫情怀。

《中国新诗选(1919—1949)》的编选与修订

《中国新诗选(1919—1949)》的编选与修订

《中国新诗选(1919—1949)》的编选与修订作者:袁洪权来源:《艺术广角》2021年第06期1956年8月,《中国新诗选(1919—1949)》(以下简称《新诗选》)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編选者署名为臧克家。

近年来,学界先后有陈子善、袁洪权、罗振亚、方长安、白杰、徐勇、王冰冰等学者著文[1],对这一选本进行过研究。

从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脉络来衡量,《新诗选》无疑具有选本的代表意义,其销量(后文将谈及)也是可观的,将它放置在百年中国新诗历史脉络的角度,这能为未来诗歌选本研究和中国新诗历史经验的反思提供某种启发性的视角。

一、《新诗选》的编选、入选诗人的酝酿与确定臧克家何时接受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安排”,从而开启《新诗选》的编选工作的?这个时间并没有直接文献呈现出来。

按1956年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时间推算,臧克家的编选工作可能在1955年开始的。

其实,这个时间还可提前,理由在于臧克家的代序《“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落款时间为“1954年11月14日”。

且从新披露的臧克家致周扬信札来看,他原计划在1954年9月就打算将编选的诗选书稿交给中国青年出版社。

种种资料线索指向的是“1953年夏天”,这个时间点更符合历史事实。

结合大尹交代《中国新诗选》的编选细节中有“从夏到秋,冬去春来,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一年,才算完成”[2]的文字,可以确定1953年夏天臧克家开始了编选的工作。

按臧克家的自述,“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了帮助青年读者丰富文学知识,了解‘五四’以来新诗发展和成就的概况”,委托他编选《新诗选》,它由《“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代序)》、所选新诗诗人名单及其入选诗篇、《关于编选工作的几点说明》构成,封面设计者为韩恕。

编选时,臧克家主要着眼的对象是“青年读者”,“需要照顾青年们的阅读能力,也要适当照顾他们的购买能力,因此出版社希望选入的作品数量不要过多,尽可能选得更集中些”。

这就出现了编选者(臧克家)与出版者(中国青年出版社)之间编选角逐的张力与矛盾,这是一个难以把握的特殊难题。

蒋光慈

蒋光慈

蔣光慈:《衝出云圍的月 亮》,北新書局,1930年1 月初版。
二、1928:蔣光慈的幸運 年
一九二七年前後,革命文學普羅文學,還沒有現 在那麼流行,光赤的作風,大為一般人所不滿, 他出來兩冊書后,文壇上竟一點影響也沒有…… 到一九二八,一九二九以後,普羅文學就執了中 國文壇的牛耳,光赤的崇拜者,也在這兩年里突 然增加了起來。(郁達夫:《光慈的晚年》) 如果不是20世紀,像他這樣庸劣的人才在中國歷 史上任何時期都絕不可能以寫作出名。(夏濟安:
……他曾寫過一本小說,《麗莎 的哀怨》,完全從小資產階級的 意識出發,來分析白俄,充分反 映了白俄沒落的悲哀,貪圖幾個 版稅,依然讓書店繼續出版,給 讀者的印象是同情白俄反革命后 的哀怨,代白俄訴苦,誣衊蘇聯 無產階級的統治。
據熟知蔣光赤的人說:他因出賣小說, 每月收入甚豐,生活完全是資產階級 化的。對於工農群眾生活,因未接近, 絲毫不了解。他又沒有文學天才,手 法實很拙劣。政治觀念更多不正確, 靠了懂幾句俄文,便東抄西襲,裝出 一個飽學的樣子,而實際他所寫小說, 非常浮泛空洞,無實際意義。……他 已經是成了一個沒落的小資產階級, 顯然已流入反革命的道路云。(《沒落的
莎的哀怨與衝出云圍的月亮》)
《麗莎的哀怨》的效果,只能激起讀者對於俄國 貴族的沒落的同情,只能挑撥起讀者由此同情而 生的對於“十月革命”的憤感,……產生人類因 階級鬥爭所帶來的災害的可怕之虛無主義的信念。 《麗莎的哀怨》對於我的感印,卻絕對不像憲章 所說的那樣。它,不僅不是一種什麼××主義的 ABC,倒反而是一部反××主義的ABC,不僅不是 一種有力的形式,倒反而是一種含有非常危險的 毒素的形式!(華漢:《讀了馮憲章的批評以後》)
《黑暗的閘門》)
书名 少年漂泊者(小說) 鴨綠江上(小說)

汉译英8-

汉译英8-

Practice,Analysis & Appreciation
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 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 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 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 到了哪里呢?
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






When I set out so long ago, Fresh and green was the willow. When now homeward I go, There is a heavy snow. (汪榕培 译)



When I left t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许渊冲 译)

蒋光慈

蒋光慈

侠生与侠僧
蒋光慈自号侠生。 他曾说:‚我所以自号‘侠 生’,将来一定做个侠客杀 尽这些贪官污吏‛。 然而在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蒋光慈愤而想当和尚,改为 ‚侠僧‛,他说:‚我当和 尚,也还是做个侠客杀人‛
诗歌和小说
蒋光慈的诗歌完全是诠释性的。 在他的 诗中,愤青、小资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结合 在一起,他写光明就全是美好的,新鲜的。 ‚鲜艳的红花,娇滴的绿柳。‛(《梦中的疑 境》)红军士兵‚放下枪头,拿起锄头;从枪 头上得了自由,从锄头上要栽培这自由‛。 (《一个从红军退伍归农的兵士》)
阿英 --(1900-1977) ,安徽芜湖人。即钱杏邨,原名钱德富,
又名钱德赋。主要笔名还有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1926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从芜湖逃亡到武汉后到上海,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 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抗 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 志主编。1941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革命文艺工
感谢观看
孟超-(1902—1976),原名宪启,又名公韬,字励吾,笔名有东
郭迪吉、林青、林默、迦陵等。山东诸城城关镇人。中共党员。1926年毕业于 上海大学中文系。1927年在武汉全国总工会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蒋光慈、阿 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及《太阳月刊》,参加左联,与冯乃超、夏衍 等人创办艺术剧社,抗战时期任桂林、昆明文协理事,桂林师范学院、重庆西南 学院教授。1947年赴香港,任《大公报》、《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1949年 后历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委会委员,总署图书馆副馆长,出版总署图书期刊 部秘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 作家协会。

蒋光慈

蒋光慈
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 原名蒋如恒(儒恒),又名 蒋光赤、蒋侠生,字号侠僧。 安徽金寨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 基人 。
“五四”时期参加芜湖地区学生运动。 民国10年(1921)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 学习。 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文学 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与沈泽民等 组织春雷文学社。 1925年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新梦》。 2月,参加创造社。 1928年,与孟超、钱杏邨等人成立革命 文学团体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 《时代文艺》、《海风周刊》、《新流 月报》、《拓荒者》等文学刊物,宣传 革命文学。
1931年,他英年早逝于上 海,陈毅亲笔题写“作家 蒋光慈之墓”,供缅怀 瞻仰。建国后,蒋光慈被 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 命烈士,国内先后出版蒋 光慈传记多本。
主要作品:
新梦(诗集)1925,上海书店 哀中国(诗集)1925,上海新青年社 少年飘泊者(中篇小说)1926,亚东 鸭绿江上(短篇小说集)1927,亚东 短裤党(中篇小说)1927,泰东;1958,人文 纪念碑(通信集)与宋若瑜合著,1927,亚东;后改名《最后的血泪 及其他》,1932,新文艺书店 野祭(中篇小说)1927,创造社 菊芬(中篇小说)1928,现代 最后的微笑(长篇小说)1928,现代 光慈诗选1928,现代 哭诉(诗集)1928,春野书店战鼓(诗集)1929,北新 丽莎的哀怨(长篇小说)1929,现代 冲出云围的月亮(中篇小说)1930,北新 异邦与故国(日记)1930,现代 乡情集(诗集)1930,北新
光慈遗集(诗,小说合集)1932,现代 田野的风,原名《咆哮了的土地》(长篇小说)1932,湖风 夜话(短篇小说集)1936,生活 蒋光慈选集(小说集)1951,开明 蒋光慈诗文选集1955,人文;增订本改名为《蒋光赤选集》,1960, 人文 蒋光慈文集(1—3卷)1982—1985,上海文艺 俄罗斯文学(文学评论集)改编,1927,创造社 失业以后(短篇小说集)编选,1930,北新 现代中国作家选集 编选,1930,上海光华书局 两种不同的人类(短篇小说集)编选,1930,北新 新文艺诗选 编选,19333,上海南强书店 冬天的春笑(新俄国小说集)苏联索波里等著,1929,泰东 爱的分野(小说)苏联罗曼诺夫著,与陈情合译,1929,亚东 一周间(长篇小说)苏联里别津斯基著,1930,北新

蒋光慈诗歌创作简论

蒋光慈诗歌创作简论
.
/ 大约总 可 以震醒一
,
,
/ 长江 的 水啊
,
/ 终 究流到悔洋 里
,
;
/ 阴沉 的夜啊
,
/ 终究是要 破晓 的
( 《新梦 》 ) 体 聊出 了 作者 新 的
这里面包含 了 马列主 义 的 基本 思 想 审 美观念 心迹
,
. ”
他在 留学 期 间 很快 劳工神
红 旗下一个 热 勃勃的 马 克思主义 的 信 徒
,
( 高语罕 《 《新梦 》 诗 集序 》 ) 他 唱 着
. ” ,
自由神万 岁 的 雄 浑歌声
`
揭出
,
`

犁地
挖 煤 / 露脚 赤身 / 受饥挨饿 拯救 自 己 命 运 的
,
( 《 劳工歌 》 ) 的黑 暗现
” .
,
拿起 武器
,

这 便是新世 纪的呼声
, 。
《 新梦 》 集就是

处处代 表着无产阶 级 大胆 的 赤裸裸 的 攻击 资本 主 义
,
( 高语罕 语
引文 同 前 ) 我们 完全可 以 说
,
蒋光慈 的 诗是无产阶级文 学拓荒者 的歌
他则是
一名启蒙 时代勇猛进击 的 战士
,
《新梦 》一诗代表 了 蒋光慈 这一阶段 的 思想
许昌师专学报
社会科 学版
年第

蒋 光 慈 诗歌 创 作简论

每个 时代都有 自己 的诗人 出时代的 心声 一探 讨
, . . ,

,
描绘着 时代的 踪迹
,
憧憬着 光辉灿烂的未来
.
,
呼 喊着 时代 的 强音

革命与浪漫

革命与浪漫

革命与浪漫一、“存在主义”哲学视角解读蒋光慈生命中的“血色浪漫”“只有透过历史与虚构交错的阅读行为――即把生命看成实中有虚的建构,把小说看成虚中有实的生命——我们才有可能了解“革命”与“恋爱”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复杂意义”。

[2]96 因此,重温“蒋光慈与宋若瑜”充满激情的爱情对理解“革命加恋爱”的浪漫很有必要。

蒋光慈这一浪漫诗人,其生命中主要有三段感情,唯独与宋若瑜的生死之恋绽放了异常美丽的浪漫之花。

这种短暂的绝对之爱,成为了蒋光慈生命中一种永恒的存在。

(一)诗人气质的流露诗人对于人生如梦的幻灭感是极为敏感的,“尘世的虚幻与爱情,是真实诗歌的两大基本的、噬心的注解。

这两项注解,如果彼此不能互相引发震颤,那么两者都将不能成全”。

[3]41 蒋光慈在其短暂的生命与文学道路上,惯于称自己为“诗人”,一个注定漂泊流浪的诗人。

而1925 年蒋光慈被派遣到北京冯玉祥部下做翻译,正是这种尘世带给诗人的虚幻感、压迫感与反感激发了蒋光慈内心对爱更加热烈的渴望,渴望爱能够克服虚幻与短暂,使生命充满生机,使自己成为特殊的,成为不可替换的,成为不朽的。

因此,蒋光慈在已经写了两封长信的基础上,“ 1925 年7 月20 日,宋若瑜与母亲一起由开封乘火车去北京,与蒋光慈正式商订终身大事”,[4] 二人结束了为时六年有余的相思之苦。

蒋光慈与宋若瑜确实称得上情投意合、两情相悦的“同道中人”,根据吴腾凰传记的记载,二人都有过被开除学籍的经历,蒋是因为追求平等、自由而伙同同学打了校长,而宋是因为思想活跃、追求革命真理成立“青年学会”,办《青年》刊物而被开除。

二人都将自由与平等作为自己的信仰,冲动、激情、倔强、自恋、浪漫。

乌纳穆诺有这样一种观点,即“爱,将它所爱的一切人格化”,也就是说,我们只怜悯,我们只爱和我们相像的事物,而且越是相像越赢得我们的爱。

蒋光慈与宋若瑜这两个自怜情结与自恋情绪极重的人,在茫茫世界中找到了彼此,也找到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送给母亲的一封信100字左右

送给母亲的一封信100字左右

作文一<<给妈妈的一封信>>亲爱的妈妈:您好!我想对您说,您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您每天辛苦地为我做饭、洗衣服,还辅导我做作业。

当我生病时,您总是细心地照顾我。

您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妈妈,我爱您!您的宝贝作文二<<致妈妈的一封信>>亲爱的妈妈:您好!妈妈,您知道吗?您就像温暖的太阳,时刻照耀着我。

您总是早早地起床为我准备早餐,然后送我去上学。

晚上,您又耐心地陪我一起学习。

当我遇到困难时,您总是鼓励我勇敢面对。

妈妈,谢谢您!我会努力学习,让您为我骄傲。

爱您的孩子作文三<<致母亲的一封信>>亲爱的妈妈:您好!在我的心里,您就像温暖的太阳,照亮了我的生活。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心里特别委屈。

回到家后,我扑进您的怀里大哭起来。

您轻轻地拍着我的背,安慰我说:“宝贝,别难过,有妈妈在呢。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妈妈,我爱您!作文四<<给妈妈的一封信>>亲爱的妈妈:您好!您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有一回,我生病了,高烧不退。

您心急如焚,日夜守在我的床边,一会儿给我喂药,一会儿给我擦身。

在您的悉心照料下,我的病终于好了。

看着您疲惫的面容,我心里充满了感激。

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作文五<<致母亲的一封信>>亲爱的妈妈:您好!您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您心急如焚,日夜守在我身边。

一会儿给我喂药,一会儿给我擦汗。

在您的悉心照料下,我很快就好了。

妈妈,我爱您!您辛苦了!作文六<<给妈妈的一封信>>亲爱的妈妈:您好!您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有一回,我考试没考好,心里特别难过。

您不但没有批评我,还鼓励我,帮我分析错题。

您说只要努力,下次一定能考好。

妈妈,您的鼓励让我有了信心。

我爱您,妈妈!作文七<<致母亲的一封信>>亲爱的妈妈:您好!在我的心里,您就像温暖的太阳,照亮我的生活。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考试(习题卷9)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考试(习题卷9)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考试(习题卷9)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赵国庆A)《权与法》B)《救救她》C)《未来在召唤》答案:B解析:2.[单选题]陈白尘第一部讽刺喜剧A)《岁寒图》B)《征婚》C)《结婚进行曲》答案:B解析:3.[单选题]章士钊A)《甲寅》B)《文学季刊》C)《学衡》答案:A解析:4.[单选题]王安忆《雨,沙沙沙》《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A)红粉系列B)雯雯系列C)家族系列答案:B解析:5.[单选题]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话剧最早是A)春柳社《茶花女》B)洪深《卖梨人》C)胡适《终身大事》答案:B解析:6.[单选题]《创业史》A)周扬B)柳青C)钱谷融答案:B解析:B)《王贵与李香香》C)《暴风骤雨》答案:A解析:8.[单选题]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1个里程碑A)《野草》B)《彷徨》C)《呐喊》答案:A解析:9.[单选题]三姑娘这个动人的少女形象出自废名的小说A)《竹林的故事》B)《菱荡》C)《桃园》D)《桥》答案:A解析:10.[单选题]下列作品是洪深创做的是()A)《农村三部曲》B)《激流三部曲》C)《奋斗三部曲》D)《诗歌三部曲》答案:C解析:11.[单选题]尚洁这个人物形象出自许地山的小说A)《命命鸟》B)《缀网劳蛛》C)《商人妇》D)《春桃》答案:B解析:12.[单选题]郭沫若创作《女神》时的重要思想之一是( )A)集体主义B)个性主义C)共产主义D)国家主义答案:B解析:13.[单选题]《瓶》是郭沫若的一部什么思想特色的诗集( )A)爱国诗集B)革命诗集C)爱情诗集14.[单选题]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原话是A)以人的生活为材料的文字B)视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文字C)合乎礼教道德的生活的文字D)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答案:D解析:15.[单选题]对巴金早期思想和创作具有明显影响的是A)国家主义B)无政府主义C)无产阶级思想D)泛神论答案:B解析:16.[单选题]陈独秀“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的主张出自A)《我之文学改良观》B)《本志罪案之答辩书》C)《文学改良刍议》D)《文学革命论》答案:B解析:17.[单选题]【题干】()以诗集《天山牧歌》博得广泛赞誉的诗人是( )。

中州女杰宋若瑜与作家蒋光慈的生死恋

中州女杰宋若瑜与作家蒋光慈的生死恋

在 青 年学 会 中 ,有一 位 不在 开封 也 不 在河 南 的 她 喜 欢诗 词 ,爱读 名 著 ,更希 望 在 自己周 围 出现 文

上来 到 开 封 任 教 。宋 若 瑜 经 常 到丁 老 师 那 里求 教谈 心 ,聆 听 丁 老 师讲
述鉴 湖 女 侠 秋 瑾 和徐 锡 麟 刺 杀 安徽 巡 抚 恩 铭 的 义举 及 他 们 视 死 如 归 、


英 勇就 义 的爱 国故事 ,这 在宋 若 瑜 年 幼 的心 灵 里 留下 了深 深 的 印 记 ,
1920年 1月 11日,在 江苏会 馆 成立 了女 子 同志会 , 后在友人 的帮助下 ,她只身来到信 阳第二女子师范
创办了 《女权 》半月刊 ,立志 “改 良黑 暗的家庭 , 学校任教 ,继续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培育新人。
促进 社 会 的文 明” 。
宋若瑜在信 阳 “二女师”与学生们亲密无问。
瑜 天 资聪 慧 ,初 小 毕 业 后 ,没 有 经过 高 小 阶 段 ,1917年 就 直 接 考 入开

封省 立第 一女 子师 范学 校 (开封 师范专 科 学校 的 前身 )。

宋 若瑜 的才 华 和 聪 慧 深得 丁 明德 老 师 的 赏识 。这 位 教授 刺绣 课 的

丁 老师 是 鉴 湖 女侠 秋 瑾 的 同 乡 同学 ,秋 瑾 牺牲 后 ,她 离 开 浙 江绍 兴 北
思 潮 的 团体 和 刊物 ,如 雨后 春 笋般 破 土 而 出。省 立 抗被 开除 。 ”
二 中 的 曹 靖华 、叶雨 晴 等 人 在 1919年 底 成 立 了青
迫害 ,没有动摇宋若瑜的信念 ;开除 ,没有使

[原创]蒋光慈写给母亲

[原创]蒋光慈写给母亲

《写给母亲》——蒋光慈曾忆起我离家得那一年,那一年的春天,那时是杨柳初绿,草儿初青,野花儿初露脸;在一个清醒明媚的朝晨,你送我一程又一程,我说:“母亲,回去罢!”你说,“儿啊,你几时才回来?”你走送我,走送我到你不能再上去的山巅,你目送我,目送我到林木遮蔽着不能再见;你只希望我,叮咛我“我的儿啊,暑假早归来!”又谁知一别七年,到而今我还是未返家园。

就在离家这一年的春天,我离开了悲哀的祖国,跑到那冰天雪地的冷土,探求那新邦的生活;我是毅然地,冒险地,但同时又是偷偷地跑脱,啊,我的母亲,请你宽恕我,我没有给你字儿一个。

我经受了海船的颠簸,度过了惊人的炮火;我吃饱了西北利亚的霜风,沐浴了荒漠的风波,在饥饿,危险,寒冷,困苦之中我寻到了,啊,我寻到了我的最后的目的地,梦想的北国。

摩西哥变成了我的亲爱的乳娘,给了我许多培养;摩西哥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将留恋它永远不忘。

可是我还有我的母亲,我还有我的原来的故乡,我遗忘不了悲哀的祖国,母亲,我也不能将你遗忘。

过了四年,别了,我的亲爱的乳娘!过了四年,别了,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去看看母亲,因为母亲你正为着我而惆怅;我要回去看看祖国,因为祖国而今已弄得满目荒凉……贵国后,东西飘零,南北奔走,无所驻足;祖国虽大,但是没有地方给与我以安慰的勾留,我屡次想回来亲亲我那清净的美丽的家园,看看那如黛的青山,幽雅的松竹,儿时游泳的河湾……但是满目荒凉的祖国,而今到处是炮火烽烟,令人胆寒,家园的归路久已不通,家园已非昔日的家园。

我的母亲啊,我虽然想回来看看你衰老的容颜,但是我又怎么能够呢?我只空有这回家的心愿!两年,三年,你的望眼欲穿,两年,三年,我的归心似箭;我要回来看看母亲而不能够回来,你要见见你的儿子而不能够相见。

啊!今日的中国乃一块荆棘蓬蔓的荒原!啊!今日的中国人弄得骨肉都不能团圆!母亲,我的可怜的母亲,我的亲爱的母亲!这将如何是好呢,难道说是命运使然?……归国后,匆匆地,茫然地,不觉转瞬已三年,这其间我所领受的羞辱,苦痛,真是不堪言!母亲啊,我现在只有向你哭诉,只有向你哭诉,因为在别人面前示弱,乞怜,哀语,我心不甘愿。

我给你办好嫁妆,你走吧!

我给你办好嫁妆,你走吧!

◎文/刘肃勇图/本刊资料我给你办好嫁妆,你走吧!蒋光慈,安徽霍邱人,1901年生于贫寒人家,上世纪30年代光载史册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王书英是蒋光慈家乡邻村的一个女孩,比蒋光慈小几岁,没有上学读过书。

她的父亲为人霸道,极端守旧,特别重男轻女。

王家是一乡首富,土地多,宅院门楼也高大,当地人把王家称为“王家老楼”。

王书英的生母死去不久,她的父亲娶下一个刁蛮的女子,做了王书英的后娘,王书英的日子不好过了。

蒋光慈是贫寒人家,祖父是轿夫,父亲蒋从甫老实忠厚,勤奋好学,一边做学徒一边读书,成为塾师,靠教书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

蒋光慈在家中排行老三,自幼聪颖,父亲视其如珍宝,供他念完小学后,又送入安徽重镇芜湖的中学里读书。

王书英14岁时,家人容不下她,王家见蒋家人贫寒忠厚,便以势压人,强行将王书英送到蒋家,要给正在芜湖上中学的蒋光慈做童养媳。

蒋从甫无力抗拒,只好接受。

王书英来到蒋家,蒋从甫看到王书英命苦多难、身体瘦弱,很是同情,便好饭好菜多加营养,王书英心中愉快,不知不觉中恢复了少女的美貌。

日子长了,蒋从甫夫妇见王书英很能吃苦,又懂事,人也勤快,还有一手上好的针线活,就把王书英当成心爱的女儿养,认定她将来就是蒋家的好儿媳。

现在看来,幸运降临到了苦命人王书英身上,然而,她的幸运,却正是蒋光慈的不幸。

接受了“五四”运动洗礼的蒋光慈正好好地读着书,谁承想被王家兜头强加给了一门婚事。

他不能接受这份强加给他的婚姻,可是,又不忍心惹父母生气,让父母为难,只好不回家见她。

王书英在蒋家长到20多岁,逐渐明白了这件事的尴尬处,觉得自己不可能与蒋光慈成亲了,早晚难免要解除这份不相称的婚姻,于是,她偷偷爱上了同村一位贫穷善良的农民,还私下同居,有了身孕。

这可给蒋家增添了大麻烦。

蒋从甫知道,如果把儿媳的事挑明了向王家退婚,势必得罪王家老楼,如果王家老楼反咬一口、放讹敲诈,蒋家必是家破人亡了。

无奈,蒋从甫派长子前往上海,定要找回三弟蒋光慈与王书英成婚,将此事平息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给母亲》
——蒋光慈
曾忆起我离家得那一年,那一年的春天,
那时是杨柳初绿,草儿初青,野花儿初露脸;
在一个清醒明媚的朝晨,你送我一程又一程,
我说:“母亲,回去罢!”你说,“儿啊,你几时才回来?”你走送我,走送我到你不能再上去的山巅,
你目送我,目送我到林木遮蔽着不能再见;
你只希望我,叮咛我“我的儿啊,暑假早归来!”
又谁知一别七年,到而今我还是未返家园。

就在离家这一年的春天,我离开了悲哀的祖国,
跑到那冰天雪地的冷土,探求那新邦的生活;
我是毅然地,冒险地,但同时又是偷偷地跑脱,
啊,我的母亲,请你宽恕我,我没有给你字儿一个。

我经受了海船的颠簸,度过了惊人的炮火;
我吃饱了西北利亚的霜风,沐浴了荒漠的风波,
在饥饿,危险,寒冷,困苦之中我寻到了,
啊,我寻到了我的最后的目的地,梦想的北国。

摩西哥变成了我的亲爱的乳娘,给了我许多培养;
摩西哥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将留恋它永远不忘。

可是我还有我的母亲,我还有我的原来的故乡,
我遗忘不了悲哀的祖国,母亲,我也不能将你遗忘。

过了四年,别了,我的亲爱的乳娘!
过了四年,别了,我的第二故乡!
我要回去看看母亲,因为母亲你正为着我而惆怅;
我要回去看看祖国,因为祖国而今已弄得满目荒凉……贵国后,东西飘零,南北奔走,无所驻足;
祖国虽大,但是没有地方给与我以安慰的勾留,
我屡次想回来亲亲我那清净的美丽的家园,
看看那如黛的青山,幽雅的松竹,儿时游泳的河湾……但是满目荒凉的祖国,而今到处是炮火烽烟,令人胆寒,家园的归路久已不通,家园已非昔日的家园。

我的母亲啊,我虽然想回来看看你衰老的容颜,
但是我又怎么能够呢?我只空有这回家的心愿!
两年,三年,你的望眼欲穿,
两年,三年,我的归心似箭;
我要回来看看母亲而不能够回来,
你要见见你的儿子而不能够相见。

啊!今日的中国乃一块荆棘蓬蔓的荒原!
啊!今日的中国人弄得骨肉都不能团圆!
母亲,我的可怜的母亲,我的亲爱的母亲!
这将如何是好呢,难道说是命运使然?……
归国后,匆匆地,茫然地,不觉转瞬已三年,
这其间我所领受的羞辱,苦痛,真是不堪言!
母亲啊,我现在只有向你哭诉,只有向你哭诉,
因为在别人面前示弱,乞怜,哀语,我心不甘愿。

往日的朋友有点发财的发财,做官的做官,
今日的朋友也不少投降的投降,丢脸的丢脸,
但是母亲啊,你给与了我这一副铁一般的骨头,
我只知道倔强,抵抗,悲愤,顽固,至死也不变。

而今的世界贵的是强夺,卑污,下贱,拍马与钻营……哪里能容留我这一个倔强不化的,傲骨的诗人?
虽然是有许多往日的朋友肥马轻裘地显得多么威荣;但是母亲啊,我得到的只是穷困,穷困与穷困。

照俗风,读书原来是为着褒扬父母,光耀门庭,
但是母亲啊,不幸你的儿子读了书反遭穷困;
到今日我未寄过你点儿礼物,半个铜子!
异乡的银钱虽多,但是你的儿子没有享受的福分。

曾记得幼时,几个穷苦的母舅对我的希望,
他们希望我将来做官发财,改一改他们的窘状;
可是而今我成为一个穷困的流浪的诗人
只得将他们的希望付与汪洋,请他们原谅。

母亲啊!而今的世界到处可听着穷苦的哀鸣,
这哀鸣只逼得你的心软的儿子神魂不定;
他要为着一般穷苦的人们多多地多多地歌吟,
但无能力顾及几个穷苦的母舅,自己的亲人……
曾忆起幼时我爱读游侠的事迹,
那时我的小心灵中早种下不平的种子;
到如今,到如今啊,我依然如昔,
我还是生活在令人难耐的不平的空气里。

不平的生活逼得我走入疯狂;
不平的生活逼得我气破胸膛。

母亲啊,我抱怨你给了我这副铁一般的骨头,
不能卑屈地追随着那浊流地波荡。

而今的世界是黑暗的地狱,凶残的屠场,
只有无目的人能够安居,心死的人方能观望;
但是母亲啊,我的目在明亮,我的心在紧张,
我怎能够,唉,我怎能够静默着不发一点儿声响?我恨不能跑到那高入云霄的昆仑山巅,
在那里做巨大的,如霹雳一般的狂喊;
我恨不能倾泻那浩荡无际的东海的洪波,
洗尽人类的羞辱,残忍,悲痛与污点。

啊,我只恨,我只恨,我的心愿大而能力小,
我欲冲破重围,而敌人据着坚固的营壕,
我几次负伤,我几次心痛,我几次悲号,……
但是我啊,我终于不曾为羞辱的脱逃。

祖国而今变成了鬼气森森的死城,
无论走几步你都要嗅着血肉的膻腥!
往日的杀人是稀有的新闻,动人观听,
但是而今啊,这新闻已经不成其为新闻……
今年的黄浦江中鼓荡着血潮,
偌大的上海城但闻鬼哭与神号;
无数的弟兄他们就此被恶魔葬送了,
遗留下的,啊,只有这呜咽的浪涛。

今年的龙华桃花盛行开放,
红艳的花瓣儿随着那春风飘荡;
啊,这不是花瓣儿,这不是花瓣儿,
这是那些被牺牲的人们的血光。

母亲啊,我简直要疯狂,我简直要疯狂!
我的这一点慈柔的心灵怎经得起这般摧丧;
我几番想道,我还是追随着他们死去罢,
我真是再忍受不下了这些食人得魍魉。

我几番立在黄鹤楼头向着云山痛哭,
我的悲愤助长了那滚滚的江汉的波流;
那滚滚的江汉的波流似乎呜咽的说道:
“诗人啊,痛哭罢,祖国而今到了沦亡的时候……”唉!不说起也罢,说起来我的心痛如刀绞!
我纵想到黑暗,我也没想到会有黑暗的今朝。

什么是正义,人道,现在只是残忍与横暴……
啊,我的祖国啊,难道说你的命运就长此以终了!?我几次想投笔从军,将笔杆换为枪杆,
祖国已经要沦亡了,我还写什么无用的诗篇?
而今的诗人是废物了,强者应握有枪杆,
我应当勇敢地荷着武器与敌人相见于阵前……啊,战死了罢,战死了罢,战死在阵前!
死时的失败,我相信,胜于活时的偷安,
这敌人,这敌人,我真不愿与他们并立在世间,不是我们被他们杀死呀,就是他们死在我们前。

我为我自己羞,我为我自己笑:
无用的诗人啊,你不能将祖国来救!
停止你的歌吟罢,不要空自做无力的忧愁;
焚毁你的诗篇罢,应显一显男儿的身手!
母亲啊,我知道你不能明白我心灵的要求,
你听了我的话,你一定将你的双眉紧皱:
“我的儿,你枉自怀着这些悲愤与忧愁,
这些都不是你应管的事情,何不罢休?
“什么革命,什么诗篇,我看都可以罢休,
归来罢,我的儿,异乡不可以久留;
家乡有青的山,绿的水,幽雅的松竹,
家乡有温暖的家庭,天伦的乐趣,慈爱的父母……“归来罢,我的儿,异乡不可以久留;
什么革命,什么诗篇,我看都可以罢休。

归来,归来后免得我将你常挂在心头,
你也免得再受那飘零的痛苦……“
不,我的母亲,你的儿吃惯了飘零的痛苦,家园的幸福虽好,但你的儿不能安受;
我何尝不想终身埋没于山水的温柔,
遁入世外的桃源,离开这人间的疾苦?
但是我的母亲啊,我不能够,我不能够!命运注定了我要尝遍这乱世的忧愁!
我的一颗心,它只是烧,只是烧呀,
任冰山,啊,任冰山也不能将它冷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