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慈革命文学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试论蒋光慈的革命小说

试论蒋光慈的革命小说

试论蒋光慈的革命小说
刘娜
【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4)001
【摘要】蒋光慈的革命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革命理论否定了"五四"以来的个性主义思想革命,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革命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的先河."寻找意义"的叙事结构,压迫与反抗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叙事模式和集体主义化的精神追求,共同演绎了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这在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无疑具有一种先锋性.
【总页数】5页(P37-41)
【作者】刘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革命理性话语中的都市感觉——论蒋光慈的革命小说 [J], 黄静
2.伦理情感化与蒋光慈小说的革命叙事 [J], 周仁政
3.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及意识形态焦虑——论蒋光慈的革命小说 [J], 王烨;
4.蒋光慈小说中的\"革命\"与\"浪漫\" [J], 申丽炜
5.\"革命+恋爱\"模式中的缠绕与间离:蒋光慈小说考量的一个角度 [J], 范君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先锋的光辉——蒋光慈及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先锋的光辉——蒋光慈及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97·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集聚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的精英、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1],其中亦包括文化战线的诸多作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急剧变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风靡一时,其中的先锋作家和杰出代表当属蒋光慈。

作为第一个倡导并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作家,蒋光慈曾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闪耀在中国文坛。

为鼓舞一代青年投身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事业,蒋光慈不畏白色恐怖的迫害,孜孜不倦地创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作品“如一颗爆裂的炸弹,惊醒了无数的青年的迷梦”[2]。

一、启迪浪漫的革命理想蒋光慈(1901~1931),安徽霍邱人,青少年求学时代曾受到革命烈士詹谷堂,革命先驱章士钊、柏文蔚等人的启蒙和影响,内心萌生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渴求找出解救自己及社会的答案。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号角的传来,蒋光慈看见了希望的曙光,他公开声言“要救中国,必须在中国有一个十月革命”,并从此投身于革命的洪流。

1920年,蒋光慈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由中共派往苏联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学习,1922年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蒋光慈深受感染,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苏联在红旗下的生活告诉国内的同胞,于是提笔写诗。

作为新生代诗人,蒋光慈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在他看来,评判诗人是否伟大的标准在于对人类的同情心和对现实的表现:我们读歌德、拜伦、海涅、惠德曼诸诗人收稿日期:2018-12-20作者简介:杨光敏,女,贵州遵义人,中共遵义市委党校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党史党建研究;谭笔雨,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制度研究。

先锋的光辉——蒋光慈及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杨光敏1,谭笔雨2(1.中共遵义市委党校,贵州遵义563006;2.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学院,贵州遵义563006)摘要:作为早期共产党员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家,蒋光慈本人及其作品都充满了争议。

12蒋光慈小说

12蒋光慈小说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 社1979年版
3、张大明《不灭的火种——左翼文学论》,四川文 艺出版社1992年版
4、马德俊《蒋光慈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பைடு நூலகம்
论文:
1、流浪的人生 漂泊的文学——论蒋光慈的漂泊审美特 质,杜修志,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
十二、蒋光慈小说研究
(一)研究重点
1、蒋光慈小说的“革命加恋爱”模式研究; 2、其小说中的“现代革命”叙事逻辑、女性主义研究; 3、比较研究:蒋光慈与朝鲜新倾向派文学的比较研究; 4、单篇解读:《丽莎的哀愁》的现代革命性主题中的感 伤叙述和另类叙述研究
(二)研究重点资料
书目:
1、钱杏邨《现代中国文学作家》,上海泰东书局 1928年版
2、激情叙述下的革命言说 蒋光慈小说创作简论,王智 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2期
3、从文学角度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革命小 说”,阎浩岗,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4、革命理论话语中的女性身体——蒋光慈、丁玲、茅盾 小说解读,戚学英,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5、“革命加恋爱”:早期普罗文学中的模式化书写及其 嬗变,熊权,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1期

浅谈“阶级”:研究蒋光慈作品的1个关键词-论文.doc

浅谈“阶级”:研究蒋光慈作品的1个关键词-论文.doc

摘要:“阶级”是蒋光慈作品的核心。

其作品是以“阶级斗争”为指导思想,作品内容力图反映阶级社会、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创作目的旨在唤醒阶级觉悟与阶级反抗,研究蒋光慈的作品,“阶级”是第一关键词。

论文关键词:蒋光慈;阶级;中国文学谈到蒋光慈的作品,可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革命+恋爱”,不管褒扬还是批评,这也是多年来对蒋光慈作品用的最多的一个评价。

其实,作为一个革命文学家,蒋光慈作品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在文章中蒋光慈曾这样主张:“谁个能够将现社会的缺点,罪恶,黑暗……痛痛快快地写将出来,谁个能够高喊着人们来向这缺点,罪恶,黑暗……奋斗,则他就是革命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就是革命的文学。

”这一主张准确地概括出了蒋光慈作品的主要内容,即揭露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呼吁被统治阶级的觉醒和革命。

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者,蒋光慈为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这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必然带有的一定的阶级性:“一个作家一定脱离不了社会的关系,在这一种社会的关系之中,他一定有他的经济的、阶级的、政治的地位——在无形之中,他受这一种地位的关系之支配,而养成了一种阶级的心理。

也许作家完全觉悟不到这一层,也许他自以为超乎一切,不受什么物质利益的束缚,但是在社会的关系上,他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总是某一个社会团体的代表。

”所以,“每一社会的阶级有自己的心灵,每一艺术家必生活于某一阶级的环境里,受此阶级的利益的熏染陶溶,为此阶级的心灵所同化。

因之,艺术家的作品免不了带阶级的色彩”。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蒋光慈认为既然生活是充满了阶级矛盾的生活,作家是代表某一阶级的作家,那么代表不同阶级的作家的作品必然会因之呈现出不同的社会风貌:“在有阶级的社会中,阶级斗争规定阶级的意识,创造出来特别的阶级的心理;此一阶级对于世界的观念绝不与彼阶级相同。

若资产阶级的代表辩护现在社会制度之正当,则无产阶级的代表极力企图推翻现代社会不公道的、非正谊的制度。

中国故事的重新讲述——以蒋光慈1925—1927年的革命文学写作为例

中国故事的重新讲述——以蒋光慈1925—1927年的革命文学写作为例
9 I 汉论 坛 0 江
着眼 于在广 阔的社会背景 之下发掘 与苦难 的中国故
事相关联 的社会根源 ,不 太从社会 现实政治 的角度
加 以透 视 。这 样 民众 的苦 难 好像 是 “ 生 定 的 ” 命 , 是 自然 或偶 然生发 的 ,是 无法摆脱 的悲剧命 运的大 网网住 了他们 .与 现实的社会政治 缺少关联 。正 因 为 只是集 中于描写现象 ,所 以在表现 民众苦难方 面
中去 寻 找根 源 ,鲁 迅 就 看 到是 “ 子 、饥 荒 、苛 多
税 、兵 、匪 、官 、绅 ”的交相煎 迫 ,把 闰土置 于痛
苦 与麻 木的生 活境地 。本 时期反 映兵祸 、匪患 给民
众 带来 深重灾 难 、生灵涂 炭 的作 品也大量 涌现 。不 过 拘泥 于突 发性 的兵 匪之 患 、简单表 现 兵匪 之恶 , 或从 人道主义立 场表 同情 于普通 兵士 表 现他们对 战争 、对官长 的痛恨 ,还 是暴露 了 当时的作家在 展
以 “ 输入 学理 ” 的五 四新文 化运 动作 为根基 , 第一个 十年的新文学 无论在思想素 质和 内容质地 上
都显示 出与既有文学 传统 的巨大差异 。这种 根本性
改变 主要 表现在五 四文学对 中国和中 国民众完 全不
在五 四作家 的讲述 里 ,民众 的苦难 主要 表现为极度 的物质 匮乏 。这类讲述 中国 民众 “ 永远 的黑暗 ”的 故事在 当时 大量出现 ,充分 展示 了贫 困的非人化 力 量 ,展示 了贫困是怎样把 人置于最迫切 的生存需要
中 国 故 事 的重 新 讲 述 球
— —
以蒋 光 慈 12 — 12 95 97年 的革命 文 学写 作 为例
杨 胜 刚
摘要 :自 12 年后 出现 的 以蒋光 慈为代表 的 ‘ 命 文 学”作 家对 中国的描述 与 中从事 写作 的作 家笔 下的 中国有很 大的不 同,差异主要表 现 为 ,革命 文 学在讲 述苦难 的 中国故事 时在作 品里对置 中国于苦难境 地的根 源做 明确的指认 ,并刻画 民众 的觉醒和反抗 ,以此 来 凸显 中国的生机所在 。革命 文 学这样 来讲 述 中国故 事是革命 文学作 家已接 受 中国共产 党的 国民

《新梦》:中国革命文学的先声——兼谈蒋光慈的留苏经历及其诗人

《新梦》:中国革命文学的先声——兼谈蒋光慈的留苏经历及其诗人
读为基 础 , 才 能在其 中发现 能够 翻译 的作 品 。 此外,
的生 活 ,如 N a d s o n的诗 。三是 关于诗 人 言志之 诗 , 如布洛 克 的 《 我要 拼命 地活着 》和 巴尔 茫特 的 《 人 生 的格 言 》 ,表 达 诗人 愿 为光 明和 自由而歌 唱 的理 想 。这些 诗歌 代表 了苏联 无产 阶级革 命及 社会 主义
中图分类号:l 2 2 6 .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4 - 4 3 1 0( 2 0 1 5 )0 4 - 0 0 8 2 — 0 5
有 关蒋 光 慈 ( 1 9 0 1 — 1 9 3 1 )诗 歌 研 究 的成 果 寥 寥 可数 u ’ ,更缺 少对其 域外 新诗 活动 的专 门研 究 。 实 际上 ,诗集 《 新 梦 》 共 计 收 蒋 光 慈 留 苏 期 间
( 1 9 2 1 — 1 9 2 4 )创作 的新 诗 3 6首 ,译 诗 6首 ,其 中
许处身于莫斯Biblioteka 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生 活 景象 是新鲜 甚至 富有 诗意 的 ,但 如 果不具 备相 应 的艺术 能力 则难 以完成 写诗活 动 。就 此而 言 ,阅读 与 翻译 苏俄 诗人 的作 品,不 失为 一种有 效地 走 向诗
的终 极社 会思 想熏 陶 ,蒋光 慈 想象 出共产 主义 社会 美好 的生 活 图景 。 再次 是对 留苏 目的 的强调 。在 《 西来意 》这 首 唱 和 诗 里 ,蒋 光 慈 以赴 俄 取 经 的鹄 的与 瞿 秋 白共
勉 :“ 俄 罗斯好 似 当年 的 印度 ,/ 你 我好 似今 日的唐 僧。 ” “ 我愿 得到 一 点真经 ,/ 回转 家乡做 牧师 。 ” “ 我 们 负 了取经 的使 命 ;/ 将来 东方 普照 的红 光 ,/ 能不 能 成为 今 日取经 人 的心影 ?/ 我们 不要 中辍 啊 !/ 努

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发展

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发展

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发展蒋光慈,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开拓者之一,其革命文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对于中国文学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蒋光慈在他的文学理论中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核心观点,强调文艺必须服务于工人、农民、士兵和革命群众,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文学创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与系统研究。

以下将分别从蒋光慈的理论特点,理论贡献和理论局限三个方面来阐述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的发展。

一、理论特点蒋光慈的文学理论鲜明地表现出对于中国革命和民族大义的关注,这一点可以从他的理论观点中得到体现。

他认为,文艺不是一种“精神享乐”,而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反映。

文艺必须具有“人民性”的特征,把握主流思想,反映出群众的普遍心理和意志,服务于人民大众。

他在《文艺生活中的主观训练》中提出了“文艺的自觉性、跟时代同步性和服务性”三大特点,并认为文艺要服务于人民的目的是唯一的。

同时,蒋光慈的文学理论也突出了对于无产阶级文艺策略的关注,在他看来,无产阶级文艺必须讲求“即革命性又民族性,既打破旧的文学式样,又能表达出无产阶级思想风格”。

二、理论贡献蒋光慈的文学理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为革命文学在中国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蒋光慈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核心观点,将中国的文学定位在了为群众提供服务的角度上,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有所不同。

然后,他提出了中国革命文学特有的“无产阶级性质”这一概念,为中国文学的评价系统,并开辟了文学批评理论的新方向。

接着,蒋光慈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不断推进,提出了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强烈地突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文学风格。

此外,蒋光慈还注意到了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对于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造型推进中的突破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性等,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综合而言,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对于现代文学的定义和评价体系的创建,还在于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思想的指导和理论的支持,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论_革命的浪漫谛克_的神秘化与抽象化_以蒋光慈为例_熊亚菲

论_革命的浪漫谛克_的神秘化与抽象化_以蒋光慈为例_熊亚菲

论“革命的浪漫谛克”的神秘化与抽象化———以蒋光慈为例熊亚菲/122013摘要:“革命的罗曼蒂克”是现代文学批评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术语,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

蒋光慈作为“革命的罗曼蒂克”的代表性作家,对于革命以及罗曼蒂克的理解,与当时的左翼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他一度沉迷于俄国作家勃洛克的关于革命的论述中,喜爱把革命抽象化,神秘化。

另一方面,他深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影响,系统地接受了唯物史观以及文学反映论。

因此,左翼语境下的“革命的浪漫谛克”与蒋光慈在历史语境下的相遇具体表现为“脸谱化”和“拗曲现实”,与蒋光慈本人的“革命的浪漫谛克”并不能直接划上等号,更不能简单理解为“革命加恋爱”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革命;罗曼蒂克;蒋光慈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 (2013)12-156-03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江苏,南京,210091932年,瞿秋白等人为华汉《地泉》作序五篇,这五篇文章均认为,在革命文学的发展前期,存在着脱离革命生活,抽象化、拟人化、平面化描写的严重倾向,“确实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时代,因之,第一时期的作品,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①文章把这一系列具有以上特征的革命文学以“革命的浪漫谛克”命名(瞿秋白的序言还以“革命的浪漫谛克”为名)。

同时,在同书中茅盾的序言中,开篇即提到,“正如我看了蒋光慈君的作品后所有的感谢相同。

”②这五篇序言开始了左翼对早期革命文学中所谓“革命的浪漫谛克”的清算。

此后直至1949年以后,大部分研究者都同意蒋光慈即是1932年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的主要标靶和代表人物。

但是,十分诡异的是,此后这样一个文学批评术语逐渐与另一个批评术语相混同,那就是“革命加恋爱”小说。

1935年,以茅盾《“革命”与“恋爱”的公式》一文为代表,批判以革命与恋爱为主要情节的革命文学,矛头依然直指“蒋光慈模式”,由此,“恋爱与革命的冲突的光赤式的阱”③逐渐成为公论,“蒋光慈”,“革命的浪漫谛克”,“革命加恋爱”小说———这三个词逐渐成为可以相互指代的词汇。

论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中的“凝聚化”倾向

论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中的“凝聚化”倾向
u a l a n d c ha ra c t e is r t i c r e a d i n g c a n b e f 0 u n d i n h e r f e w 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s . On l y b y a f u l l i nv e s t i g a t i o n
XI ONG Ya f e i ( S c h o o l o f L i b e r a l A r t s ,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j i n g , J i a n g s u 2 1 0 0 9 3 , C h i n a )
b y h i s n o v e l wr it i n g o f“ r e v o l u t i o n p l u s l o v e” i n t h e Ch i ne s e l i t e r a r y h i s t o r y. Ho we v e r , t h e c o n c r e t e c o n t e n t o f h i s r e v o l u t i o n a y r t h e o y, r s h e l t e r e d u n d e r t h e l e t —wi f n g ma i n s t r e a m c it r i c i s m d i s c o u r s e s , h a s n o t b e e n e f f e c t i v e l y i n t e r pr e t e d f o r a l o ng t i me . Co mp a r e d wi t h h i s n o v e l s o f‘ ‘ r e v o l u t i o n a y r l o v e

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惯性思维——以蒋光慈研究为例及其他

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惯性思维——以蒋光慈研究为例及其他

汤因比谈到克罗齐著名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时,指出其意思是“每个人都处在时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他只能从其非常短暂的生命的这个移动点上观察宇宙万物”,由此这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也反思自己,承认有种对他的批评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我的历史观被染上了我个人生活经验的色彩,它一直受到我本人毕生的公共事务中所发生的各种好事和坏事的经验的刺激,而我则无法摆脱它。

”譹訛汤因比研究兴趣更多在希腊和罗马古史,这种坦诚实际显示了其求真意识与学者胸怀。

而本文所论中国现代(包括当代)文学史书写的惯性思维,不仅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关,而且正是威力巨大的当代主流意识所导致。

惯性思维,简言之就是对某种立场、某些观点形成习惯性接受甚至依附意识,这与汤因比所说“个人生活经验”不同,甚至恰恰相反。

经验是认识的基础,个体经验虽有时代局限,但能为真相提供更多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惯性思维则既不认可经验又缺乏个体言说,往往只是服从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

比如,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领导权,我们文学史书写长期遵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定位,即五四前中国新文化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但五四后的“盟长资格”则属无产阶级,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这也成为一锤定音的“元理论”,正如温儒敏所说“几乎覆盖了多数学者的理论视野,此后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大都从毛泽东论述的原点生发出去”譺訛。

以前倒有个人见解,如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其提倡的民主、科学、怀疑精神、个人主义、废孔孟、铲伦常等,就是接受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思想譻訛。

曹聚仁也表示过类似看法:“谈革命文学的,每每强调阶级意识的觉醒,好似五四运动以后,工人阶级已经处于领导地位。

若干叙说新文学演进过程的,也把以农工生活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当做进步的记录。

其实,五四运动所促醒的,乃是知识青年,以及城市一部分资产阶级,领导社会革命的,也就是这一群人。

新世纪以来蒋光慈创作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蒋光慈创作研究综述

关键词:蒋光慈
革命文学
俄苏文 学 多元化
作 为 无 产 阶级 革 命 文 学 最 的倡 导 者和 实 践 者 , 蒋光 慈
的创 作较 为 明显 地 体现 了早 期 革 命文 学 的缺 陷和 实绩 ,短 暂
然 离 不 开 对 这 一 模 式 的 评 价 ,这 也 是 研 究 者 惯 于 切 入 的 角 度 ,这 一 曾经 在文 学 史 卜 受争 议 的文 学 模 式 ,在 新 的 世纪 饱
能指 层 面 上 的对 ”。 《 命 加恋 爱 新 探 》 中 ,作 者 赞道 2 革 0
年 代 革 命作 家 将 革 命 与恋 爱 的 问题 杂 糅 在一 起 来 写 , “ 身 本
不得 不 提 到蒋 光 慈 ,作 为第 一 个 大 力 倡 导 : i 以文 学 实 践 蜚声 当 时文 坛 的作 家 ,新 世 纪 的评 论 者 也 试 图重 新 审 视 蒋 光 憨 的 创 作 中所 体现 …的 文 学 与政 治 的 关 系 。有 的评 论 者 从叙 事 学
治想 象进 行 了分 析 ,认 为 “ 光 慈 要求 文 学 必 须 按照 一 意 蒋 种 识 形 态 的 原则 来 创 作 ,文 学 写 作 的 前提 由先 在 的 政 治意 识 形 态 来 裁度 ”… ,这 里 的 意识 形态 即无 产 阶 级 意识 形 态 ,这 种
真 理 性 的倡 导 抢 占了道 义 上 的 正 义性 。这 种 止 义 是作 家 对 西
光 慈创 作 的评 论 , 来探 究蒋 光 怂 文 学 创 作 的一 特 点 。 些

存 情 节 方 面对 表 现 为 革命 的驱 动 力 来 自恋 爱 ,或 用 革 命补 偿

革命 文学 再 谈
恋爱 的 失败 ,这 一 方 面 呈 现 为 “ 事 结构 上 ‘ 命 ’ / ‘ 叙 革 男

蒋光慈革命文学中的皖西故乡书写

蒋光慈革命文学中的皖西故乡书写

蒋光慈革命文学中的皖西故乡书写
江琼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0)1
【摘要】蒋光慈是从皖西大别山走出来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

皖西这片
革命的热土深深地滋养着他影响着他,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


光慈常常把写作背景置于皖西乡村,以革命的笔触审视家乡,以作家的眼光回忆故乡,融皖西田园空间图景于革命叙事之中。

在《少年飘泊者》《咆哮了的土地》《乡情》等革命小说和诗歌中,呈现了大量皖西山川风物、民间风俗以及方言俗语,地域文化
特征凸显。

这些畅销的诗文既广泛宣传了革命思想,也扩充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题材领域,并从一个角度见证了皖西革命历史。

【总页数】5页(P1-5)
【作者】江琼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论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中的“凝聚化”倾向
2.蒋光慈革命文学思想研究——纪
念蒋光慈120周年诞辰3.共产党文艺政策的阐释与“革命文学”的实践——论蒋
光慈对左翼文学的贡献4.革命文学的先声:论蒋光慈的文学翻译5.革命文学先驱蒋光慈在192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发展 精品

最新-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发展 精品

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发展蒋的贡献正在于他的失败,他的价值正在于他没有价值。

①这大概是对曾为革命文学不懈努力的蒋光慈最为苛刻的宣判了。

即便是那些承认蒋光慈有革命文学拓荒之功的研究者,也认定蒋光慈的作品,总觉得其来源不是革命生活实感,而是想象,②蒋光慈的新写实主义极力抬高文学的内容,甚至否定形式的意义,因此也导致了对于基本的艺术规律的忽视。

③但,这些从1930年代因袭至今的主流观点未必逼近蒋光慈十年文学探索的史实。

因为,这些研究至少忽略了蒋光慈文学活动的一个关键节点,即1929年8月至11月蒋光慈在日本东京与理论家藏原惟人交游的重要经历,甚至成为蒋光慈文学生涯的一个分界线,深深影响并推动了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的深化与提升。

为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先将旅日日记集《异邦与故国》中的思想交游择其要实录如下引文依日记原貌。

④9月8日,赞高尔基小说《玛尔伐》伟大的天才。

9日,读鲁那卡尔斯基《艺术的对话》,赞柯茨基艺术与政治之论点。

13日,与宪章等论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阶级性等。

15日,太阳社东京支部常会,组织自批《丽莎的哀怨》。

26日,批未来派不写实、不与观众美感。

10月1日,访藏原惟人交流中日俄文坛现状。

受其作《俄国现代文学史》启示,蒋光慈欲撰《与文学》,解中国文坛问题。

4日至15日,读藏原藏书波连斯基《现代批评之诸问题》、哥尔巴切夫《现代俄国文学丛论》、《文学革命的两年》、列斯涅夫《文学与批评的诸问题》、罗斯芹《艺术家与时代》、费定《城市与年头》。

赞法节也夫《坏灭》康健写实主义作品,笔调生动,心理描写精细入微,较《一周间》成熟。

17日,与藏原议文学家与实际工作问题。

批左林《为普罗写实主义而战》观点。

22日至23日,赞绮达《文学批评集》应用批评文学首创者之一。

与藏原争论未来主义与新写实主义问题;同赞爱莲堡、叶贤林。

同意论卢梭个人主义观点。

25—28日,读《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和艺术的阐明》,叹国内批评之幼稚,思普列汉诺夫艺术天才论问题。

一个时代的“奇迹”

一个时代的“奇迹”
在1920年代后期风起云涌的 “革命文学”浪潮中,其革命文学受无数读者追捧,引左翼作家 竞相效仿,令出版界纷纷转型,刮起了一阵来势凶猛的“光赤 风”。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这不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导向有关, 更与读者的接受心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市场意识密不 可分。本论文意从读者接受、作品解读、作者选择三方面,借心 理学、文本细读、接受美学等方法,分析蒋光慈革命文学作品畅 销的原因。
第三部分主要写作品自身的魅力。包括紧贴时代的内容、“革 命加恋爱”的模式和艺术形式三部分。
蒋光慈革命文学中呈现的时代色彩、浪漫情调及多样化的叙述 手法是对工具性、宣传性、阶级性革命文学的有力冲击,其作品 让读者耳目一新。第四部分主要写作家的市场意识。
在上海媒介的作用下,蒋光慈以敏锐的市场意识,积极调整革命 文学写作,实现了政治责任与个体需要的有机结合。
本论文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写革命文学的兴起及 蒋光慈小说的畅销情况。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1927年以后的国内政治形势、国际无产阶级 发展相关,也与革命文学运动的自身发展相联系。第二部分主要 写读者的接受心理。
在文学活动中,读者的作用非同一般,得不到读者认可的作品,它 的艺术价值难以实现。大革命后,读者中普遍存在的政治文化心 理、逆反心理和复仇心理在蒋光慈的小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 现。

革命的浪漫与侠情——对蒋光慈的再认识

革命的浪漫与侠情——对蒋光慈的再认识

革命的浪漫与侠情——对蒋光慈的再认识
曾莹
【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5)006
【摘要】蒋光慈的革命加恋爱小说书写了一代人的青春,也给一代人的革命时光注入了浪漫的色彩.除了“革命”和“恋爱”这两个关键词外,侠义之气也许是被蒋光慈“雪藏”的另一个符号,蒋光慈把浪漫与侠义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革命理想寄寓其中,构造了通俗化文本下的小说模式.蒋光慈力图用文学唤起革命,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唤醒他们起来与敌人抗衡.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曾莹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5
【相关文献】
1.浪漫:文学和革命激情共生的主义--革命文学浪漫主义思潮源流论析 [J], 范伟
2.伦理情感化与蒋光慈小说的革命叙事 [J], 周仁政
3.当浪漫与革命相遇--论蒋光慈对拜伦的接受 [J], 倪正芳
4.侠情与侠意:以悲为美与以侠为累——王度庐武侠小说再认识 [J], 庄国瑞;卢敦基
5.蒋光慈小说中的\"革命\"与\"浪漫\" [J], 申丽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光慈革命文学思想研究
蒋光慈的作品畅销于一九二六年代,成名之作是书信体小说《少年漂泊者》。

蒋光慈小说中的革命加恋爱模式深受读者追捧,但同时也为批评家们诟病。

由此,对蒋光慈是非功过的评判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赞美他的人将他推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开创者的崇高地位,批评他的人称其文学创作没有丝毫价值。

因为特定的政治环境和时代因素,蒋光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中极具争议的一位。

从文学思想的角度对蒋光慈的生平和创作进行研究,对蒋光慈的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学界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革命文学思潮的形成过程中革命文学家们所做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有助于今人以一种多元、客观的立场审视前辈革命文学家的功过是非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价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