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合集下载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亮特质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亮特质

的精神。与此同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跟时代步
伐, 反映时代要求 , 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一言蔽之, 中国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 了民族性特质 一) 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于中华优秀文化这块土壤 , 具有典型的民族Fra bibliotek。再次, 毛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辩证统一。


民族性与时代性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理论源泉——毛泽东思想的典型特质 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体现了民族性与
东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民族性。毛泽东思想虽然是一个极 因, 主要是因为毛泽东思想是通过民族话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式, 比如人们所熟悉的神话传说、 寓言、 、 俗语 谚语等阐释革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 其深奥的科学理论体系, 但是它并不让人难以理解。究其原
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 先是因为其重要理论源泉毛泽东思想体 的。毛泽东在其讲话 、 文章和著作里, 经常借用民族语言形 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 毛泽东思想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质 一)
内在发展机制, 全面地发掘其内在活力。鉴于此, 本文以毛 息、 艰苦奋斗等民族传统美德。比如他借《 愚公移山》 来弘扬
泽东思想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辩证统一为理论视角, 探讨中国
艰苦奋斗、 勤劳勇敢精神, 通过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毛泽东思想植根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与 民族 凝 聚 力 。
[ 金 项 目 ] 育 部人 文 社 会 科 学基 金 课 题 ( 项 号 :8A 10 6 : 基 教 立 0 J 70 1 ) 中华廉 洁 文 化 与 民族 时代 精 神 。

第十三章 政治文化 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第十三章 政治文化 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2)特殊价值与普遍价值。每一种政治文化都有独特的政治价值观,这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特殊政治价值。但是,人类在很多情况下会面临相似的生存环境,要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中就会逐渐形成相似价值取向。人类所普遍认同的价值,来源于许多民族的共同参与和贡献,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3)一般价值与核心价值。前者与人类的基本生存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相关,反映着人类最基本的政治需要,调节着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关系,维持着社会基本的政治秩序;后者则是不同文化群体显示独特存在、为人类文明做出独特贡献的领域,它和共同体信仰体系相关,是政治体系发展所必须,属于提升共同体政治文明程度的关键性价值。正确处理一般价值与核心价值的关系,是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应有之义。
第十三章
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文化?它有哪些特性?
政治文化指的是社会文化的政治方面,它是特定政治共同体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一整套政治取向模式。具体而言,构成这套模式的包括政治认知取向、政治态度取向、政治情感取向、政治信仰取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等,这些取向在人们长期的政治交往过程中组合为特定的政治传统和政治价值观念,塑造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
7.什么是政治价值?它的主要范畴有哪些?
价值的概念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表示人们所欲所求何谓正当以及何者重要的伦理合意性。政治价值是参与政治生活的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应然性态度、信念和行为偏好。它是政治评价的基础和标准,决定着政治文化的性质,影响着一个民族政治生活的质量,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程度。人们的政治价值以不同方式相结合,构成一个社会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即人们关于政治现象的系统思维模式。政治价值观在不同政治文化体系中差别很大。
9.政治社会化通过哪些媒介起作用?它的实现方式有哪些?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应是为中华民族所独具的。

当然,民族性的文化内容并非只容本族所专有,其中常有或寓有通行的人类性的内容由民族性展现的文化的民族内容,相对稳定,使任一文化得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模式和传统。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既包括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顺从与崇拜。

2、人本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是一种道德的人本主义,或者称之为伦理关系中的人本主义,他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来讲一个人应该如何负起自己的责任。

二、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象传提出刚建的观念,赞扬刚健的精神“刚健而文明”。

象传提出自强不息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而这也是儒家所积极倡导的,它符合儒家的积极入世,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的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蓄的意思。

提倡君子厚德载物也就是提倡君子和而不同的意思。

中庸尚和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就是其妙用。

文化的时代性是指任何一种文化的发生、形成、发展、成熟都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中进行的,并以时间作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

从日常的一般含义来讲文化的时代性往往更突出现在性、当下性。

牟宗三教授早就将儒学的发展分为以下三期。

从先秦孔孟、荀子到汉初董仲舒(公元前180—前115)为第一期。

宋明(lO—17世纪)时代为第二期,现代新儒学为第三期。

属于第三期并最为活跃的算是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

杜维明认为从现在开始,20—21世纪人类的根本问题,在于每个人从他现实存在的环境中出发,实现彻底的自我反省(即追求儒学所说的“内圣”),即实现“自我超越”。

据杜维明讲,这里的“自我超越”,是在现实中摆脱自身的局限,扩大和发展自已,提高自已,并不断地加以突破,是“超越而内在”的人生。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文化的属性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文化的属性

文化的属性文化的属性包括民族性和时代性。

从文化产生的角度来看,文化又具有隔离机制以及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我们从文化的各种属性来看文化,能增进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

民族性是指文化的地域性和传承性,如欧洲文化、中华文化、印度文化等就是以文化的民族性来指称的。

它们是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赖以生存的依据,并主要表现在文化的精神和心理层面。

从民族性的角度看文化,一般没有上下优劣之分,尤其是对于民族情感、性格、气质等最深层和核心的部分,更不应区分其优劣。

文化研究中的功能学派,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哲学家卡西尔,常常注重强调文化的民族性。

他们用发生学的方法说明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差别及其合理性,认为各个民族可以根据自己的终极价值观来确立文化的合理标准,对于一个文化价值体系来说不合理的东西,对于另一个文化价值体系来说则可能是天经地义的。

因此,文化具有相对性价值,这是一种多元论的文化观。

由于文化的民族性是千百年来无数代人相承相因、积淀融凝而成的,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与承传性。

因此,任何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特别是强力进入的外来文化,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力。

所谓传统的保守性和惰性,主要就是指文化的这种不随机性,它是文化中最不活跃的部分。

当然,民族性也是在一定社会、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也是逐渐发展、不断丰富的。

它也会受到时代性的制约,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文化交流正是促进文化更新的主要途径之一。

文化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一个社会的范畴。

因而,任何类型的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两种属性。

时代性是指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如新石器文化、铁器文化、蒸汽机时代文化、电子信息时代文化等,就是以文化的时代性来指称的。

文化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上,这是文化整体结构中最活跃和比较活跃的部分。

从时代性的角度看文化,它们可以有相对而言的先进和落后之分、价值的优劣之分。

文化研究中的进化论学派往往着重讨论文化的时代性。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认为世界文化就像生物进化一样,会遵循着一条由低向高、由野蛮向文明的进化大道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第二个,时代性上的弊病,由于公共空间的失落,知识分子失去了自己的行为本位。这话有点复杂,近代的知识分子不再是一肚子学问说话给皇帝,而是需要对公共空间发言。有个总结很有趣,是说中国明清时代的知识分子都在高谈阔论,等国破家亡的时候站出来做民族英雄,但这一天老等不来,真等来的时候,按照他们的主意,国破家亡更快。这是当时明清两代知识分子的特点。知识分子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这里我需要康德讲过的一句话: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康德是德国的一个大哲学家,他认为这是知识分子的特点。这句话很短,但这正是我们知识分子缺少的。公共空间就是知识分子要发言的地方,他的使命就是在公共空间敢于对国家、社会、民族利益表达自己的意见。
秦汉帝国连在一起,佛教的传入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开放互融的文化。如梁启超所说,佛教的传入使中国成为亚洲的中国,使中华文化成为亚洲的文化。佛教的传入,证明中华文化有一种气度。任何一个宗教的传播往往有一个特点,如果那个地方文化浓度很高,就很难传入。如果那个地方没有文化,还处于原始时代,就比较容易传入。中国的奇迹是,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的时候,中国的文化浓度已经很高了,诸子百家建立了他们各自的思维体系,我们已经有自己完整的文化构架,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还能浩浩荡荡地传入,而且能够深入朝野,这是一个奇迹。几千年来,它和这个民族的文化生息与共,互相滋养。甚至到后来朱熹和王阳明分别建立他们的理学和心学,都受到了佛学的重大影响。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清代的雍正皇帝可以代表历代开明皇帝的思维,用儒家治国,用佛家治心,用道家治身体。基本上是多元并举,不仅国家是这样,老百姓也是这样,谁也不排斥,这是中华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文化变成了一种习惯,并不是保守,

民族性和时代性

民族性和时代性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探析-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具谈现代中国风格家具的创新与发展当代家具设计中本原文化运用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家具造型设计的文化底蕴探析崛起于逆境中的泰式家具设计论建筑设计的传统、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浅谈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价值浅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浅析当代艺术设计的民族性中国民俗家具与民族风情略论中国家具创新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符号学和民族文化符号的研究与阐述民族传统与现代设计的同构家具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家具设计基础理论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试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探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张丽戴向东当前,中国的家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其总产值和出口量逐年增加。

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贾清文先生在2008年3月参加“斯帝罗兰”举行的极品沙发鉴赏会时指出:去年在出口家具中,坐具和沙发类占到出口总额的45%,其中以沙发类居多,达到103亿美元。

可见,中国沙发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比重不容忽视。

中国沙发制造企业在现今如此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之道不仅只在于沙发的大量输出,更要注重质的保证。

品牌和文化的价值始终处于企业的内核并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国的沙发产业要奋力走出产业链的最低端和简单的模仿改良,以创意作为新的经济符号,自主创新打造“新中式”这一国际品牌,这种模式应作为企业持续坚持的道路。

新中式沙发顺应当前重视文化的时代背景和现代生活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也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

它是对现代社会人的审美情趣和多元化需求的一种科学认识,反应出设计的人性关怀。

1 新中式沙发“新中式沙发”是指运用用现代技术、设备、材料与工艺,既符合现代沙发的标准化与通用化的要求,体现时代气息,又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沙发。

浅论音乐创作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交融

浅论音乐创作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交融

浅论音乐创作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交融中国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璀璨的历史,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任何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会受到文化发展和历史阶段的影响。

中国音乐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其时代的特点,所以在现今的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即要根植到中国民族艺术的土壤又要深入把握社会时代发展的脉搏,理性思考,在借鉴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传承和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标签:中国音乐特征;西方音乐特征;民族性;时代性;交融音乐文化是自然、社会和人所共同构建形成的。

任何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活动都离不开以人为中心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的的社会文化背景,更脱离不了千百年来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下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音乐艺术的民族性、时代性是相辅相成的,一切音乐文化的发展都要受到历史观和时代發展的影响。

在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创作既要传承本民族音乐的风格,又要融入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元素,使时代性和民族性并存。

一、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关系中国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构成世界东、西两大文化的主干之一。

西方人的思维是线性的、个体的,主张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和精确的逻辑判断。

从艺术层面上讲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因此比较客观,突出主客对立。

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讲究和声,讲究节奏,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

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含蓄、空灵,强调整体性、连续性和无形性。

所以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音乐以线条为主。

中国音乐相比西方音乐在结构上更加自由,在旋律上更加和谐、生动,在演奏技巧上更加丰富。

因此,相较西方音乐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神韵和历史积淀。

虽然我们有着如此璀璨、博大的传统音乐艺术,但古老的中国在几百年里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政治、经济、思想都相对落后,以至于在中国已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文文化发展道路的今天,民族音乐还在受着“中国音乐无用论”和“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压力和不公的对待。

简述中西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差别论文

简述中西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差别论文

简述中西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差别谈及文化的差别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无论哪种观点,都应当在宣扬其一个方面的同时,而不能忽视其他方面,因为论述文化的差别时应有一个系统的观点。

下面就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差别作以简述所谓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实际上是讲古、今、中、外的问题。

一方面要承认文化的古今区别,另一方面也要承认文化的中外区别。

相当一部分人讲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往往只讲中外、不讲古今,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西文化是古今之不同,前者是古代封建文化,后者是近代资本主义文化,这种观点认为有古今而无中外,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我认为,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既有古今之分,也有中外之别。

从时代性来说,有奴隶制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等,原始社会是文化的萌芽阶段,是文化的渊源时代,却不是文化主流产生的时代。

在日常不严格意义上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是主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所讲的西方文化,事实上是主指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

这是因为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更长远的、更系统的封建社会历史文化,而并没有独立、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封建社会的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而对于西方世界则相反,他们没有长远的封建社会,却有着发达的资本主义,于是资本义文化就构成了西方世界文化的主流。

文化除了时代性之外,还有民族性。

民族的差别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三个方面来分析。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类相辅相成的,即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两个方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讲天人有统一的关系。

这种观点有其现实基础——它是农业社会的反映。

靠天吃饭、不把天人看成是敌对的关系。

西方工业较发达,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是敌对的力量。

这和中西文化产生的渊源是一致的:西方世界发源于古代的游牧部落,以狩猎为主,于是征伐就成为这些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中国,发源于古代的种植业部落,随季节而耕种,应天时而收获,于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以求生存就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作家余秋雨)大家下午好!南京市的广大艺术工作者和读者朋友,你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不做其他事情到这里来听这么一个演讲,本身就体现一种南京市的文化气氛。

在深秋季节来南京,这本身是个享受,所以我的妻子马兰说,请原谅她已经到东郊去看非常美丽的南京秋色,我相信在这么一个既美丽又有文化涵养的城市里,来谈文化是合适的,刚才我走过六朝遗迹,走向这个讲堂的时候,更感到历史的厚度,章厅长所出的题目,就是我们现在乃至整个国家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兴起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每个文化人或者需要具有文化素养的现代人都要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民族在发展文化的时候,既要考虑民族性,又要考虑时代性。

如何把这两者的关系处理好,如何把这个文化真正的发展起来,我想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冲破一个障碍,另外开辟一条道路来说一说。

中国文化现在面临着问题,首先大家可能都已经发现了,大概有五六年吧,在没有任何号召的情况下,全民对文化产生超常的热情,大家都向往文化,文化的讲坛非常热闹,文化的书籍卖的非常好,文化的话题不仅出现在文化界,而且出现在各个领域,出现在企业界,出现在金融界。

我自己就感觉到很多金融机构,比如他们要举办厂庆十年或者一个银行二十年,往往也是去办一个文化讲座,文化已成为一个非常大的话题,这在我们国家是个非常好的事情,同时因为中国现在这个形象,经济发展的高度、速度和建立了国际形象,使全世界对中国文化是什么产生了巨大的好奇,这个好奇,也带有某一种让我们不安的成分,是我们对他们造成了不安,所以他们的疑虑又造成了我们的不安。

这话怎么讲呢?举一个简单例子,当我们的产品已经成为全世界都要享受这样的一个商品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生产这个商品的国家他们文化逻辑是什么,带着很多的误会。

比如食品质量的问题,我前不久在日本一个国际华商会上有一个演讲,居然有一些国家,一些非常大的国家都怀疑我们食品质量的问题,认为这是全中国人一个集体的阴谋,要去害他们,这让我们听起来非常奇怪,完全不可思议。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三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本章知识点本章练习本章总结本章常见问题本章扩展资源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本节概述:关于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念;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楔合时呈现的特色;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可见,风格是一个比较模糊和复杂的概念,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

知识点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亚里斯多德,他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知识点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种观点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中国古代文论家一般持这种观点。

比如扬雄的“心声心话”说,曹丕的“文气”说等。

知识点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楔合时呈现的特色这是主要从作家主体与表现对象的统一性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的角度来理解风格。

这方面代表有刘勰和黑格尔的理论。

知识点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这种观点侧重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

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对作家作品的鉴赏品评,认为作品的风格是读者经反复玩味后可以辨认的一种格调。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本节概述:在文学活动中,风格通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以及一定的时代、民族、地域、流派等,在文学创作上也往往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特点,因而文学风格也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

具体来说,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一、内容提要].关于风格的概念(1)“风格”一词源于希腊,表示组成文字的一种特定方法,或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定方式。

我国魏晋时期刘勰最先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写出专论风格的(体性)篇,将风格概念引进文艺理论和批评。

风格一词在西方有着修辞、笔调、文风、文体多种相近的含义;我国则存在着一义多词的情形。

在文学活动中,风格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2)对于风格本质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偏于形式方面的理解;一种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低。

钱钟书认为文格不等于人格,不能一味以文观人。

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的“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

布封认为,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调度”,与作品表现的对象无关,“风格却就是本人”,即作家的创作个性。

“风格即人”论者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因素,比较忽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

歌德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事物的本性上面。

马克思既肯定了文学风格的“精神个体性”的本质特征,又肯定了风格的客观属性,认为文学风格就是作家用客观事物本身的语言表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表现自己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和方式。

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

风格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3)风格的定义: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语言、体裁、意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

(4)风格与创作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及答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及答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及答案(3)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及答案(3)文章来自:《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阅读《传统文化》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4) 1.作者为什么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因为传统文化应运而生,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所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为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在民族中多多少少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自然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2.如何理解“凡是存在的,都曾经是合理的”这句话的涵义?凡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自有其产生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自然会对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这对当时社会来说,都是合理的;但它的合理成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

3.我们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请举例加以说明。

对传统文化积极实行“拿来主义”的态度,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尤其要保护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如韩国人把活字印刷术、端午祭申遗成功后,又着手将源于中国的“风水”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

这对我们就是一个警示。

4.这四段文字读起来很有气势和力量,很容易折服我们,其原因何在?一是用词准确,“大概”(第一段)源于作者自己的理解,体现表达的相对准确性;二是整散句结合(第三段),增强表达的气势和灵动性;三是大量贴切使用成语,表意凝练而丰富;四是内容、范围、特性、方针和态度,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二、阅读《财富和包袱》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5—13)5.“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中的“这一点”指代什么内容?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

6.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

学案3: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学案3: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自主预习一、文化具有民族性知识点1: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

知识点2: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

知识点3: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知识点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知识点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知识点3:文化多样性的要求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的基础上,,,既要认同,又要尊重,,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课堂探究1.合作探究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2.合作探究二: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3.合作探究三:探究问题(学生课前调查采访):如何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采访时注意从不同群体)课后拓展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这体现了()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③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④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造成塔尖倒塌,建筑损毁严重。

习近平主席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指出,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瑰宝。

中国人民同法国人民一样,对此次火灾深感痛恻。

从中可以看出()①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文化遗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法兰西文明为世界各国所认同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3.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反映。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的累积,具有总体性、历史性和时代性。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更是对中国文化自信的维护与提升。

一、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有坚实的基础。

这个基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根基之一。

其中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家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机制之一,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至简至朴”,对超脱形式的追求,在突破思维框架,开拓人类智慧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佛教文化是中国的古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大众精神生活产生了特别的意义和作用。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和丰富的基础,更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和全球化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思想精华和文化价值。

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融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这就意味着,文化要传承好,更要探索创新。

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不仅能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可以创造新的文化元素,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传承的重要性,是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弘扬其中的精华。

具体来说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媒介的力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比如,通过网络进行文化传承,通过游戏、动漫等艺术形式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新一代人的文化认同感。

创新的重要性,是因为文化作为一种流变的现象,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时候才能成为更有生命力的存在。

简论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

简论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

作者: 李宗桂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21-24页
主题词: 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时代性;论文化;不同民族;世界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发展;阶级性
摘要: <正> 从普遍联系的角度看,世界上任何民族文化,都有特定的精神价值,都有一定的时代意义,都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特殊贡献.从文化的有机性来看,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民族文化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因此,文化既有民族性的一面,又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一面.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国民品性、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理论表征.它具有如下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性的文化具有可比性
• ——一种文化形态或文化内容(尤其是物 化的),它都因其特定的时代而具有与其 他文化形态或文化内容的可比性。【唐三 彩、宣德炉、景泰蓝】 • 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不同文化有可比性,在 于文化有先进和后进之别。
服饰文化及其时代性
▼ 原始社会的服饰
秦代服饰
汉代服饰
唐时代性的 ——所有的文化都 是在具体的时代被创造 出来的;每一个时代都 在不断创造着各种文化 形态和文化内容,使得 人类文化不断累积、保 存而日趋丰富。
文化的传承和淘汰也取决于时代 •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文化的传承和淘汰不断
在重复,由此形成了文化的竞争,推动人类文化 向前发展。文化的传承和淘汰并不是对文化形态 或文化内容一味地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对其核 心部分进行传承、改进、改造。 • 传承与淘汰是同时进行的,但从本质上看取决于 时代的需要,由此,使文化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 征。如:中国婚俗礼仪的演变(花轿—自行车— 花车)
第二节
文化的时代性
一、文化的时代性的内涵 1.概念:指社会群体文化的存在具有时代特征,代
表着时代特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2.基本内涵:
文化的存在是时代性的 文化的创造是时代性的 文化的传承和淘汰也取决于时代 时代性的文化具有可比性
文化的存在是时代性的 ——任何一种文化 模式或文化形态、文化 内容,都存在于具体的 时代之中;每个时代都 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 化特色,即所谓时尚。 (这从服饰文化中可深 刻感知到)
第十一章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创造和文 化存在的两大支柱。 任何文化都是由某一具体的民族或族群创 造的,因而带有鲜明的民族性或族群性; 文化又是在不同的时期具体地被创造而存 在,因而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 特色,而文化的时代性则反映了人类对文 化的需求(需要)程度,二者不可偏废。
文化的民族性之体现
物质文化层面——如器物的形态、内容的相对差异; 行为文化层面——表象与内在的差异,如风俗习惯 (例:宴请礼仪在中英两国的差异表现); 精神文化层面——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道德伦理 上的迥异(如小说《应聘》、“喝咖啡”所揭示的 不同文化背景及其文化观念)
二、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是汉民 族文化,其民族性具有巨大的凝 聚力,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 自强不息精神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精神 宽容和谐精神 崇尚道德精神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清代服饰
第一节 文化的民族性
一、文化的民族性及其体现 • 1. 含义:一个民族所创造和享用的文化具有 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的特色和个性,并因 它的长期存在而形成传统和民族精神,对该 民族产生巨大影响。 • 2.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 层面,既有物质文化层面,也有行为文化层 面和精神文化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