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与劳动力解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剖析的学说。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问题一直是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问题,并剖析其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劳动力被视为商品,而劳动者则是出售这种商品的所有者。

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

根据劳动力的不同类型和技能,其价格也会有所不同。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会以最大程度地剥削工人为目标,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的价值会受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影响。

### 剥削与劳动力市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强调了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

劳动者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然而,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却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报酬。

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特征,也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劳动者长期处于被剥削的状态,这种剥削关系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

### 就业问题的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就业问题置于社会阶级的分析框架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阶级斗争。

对就业机会的掌握往往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劳动者则面临被雇佣或失业的境况。

这种阶级分化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呼吁重视这种阶级分化对就业问题的影响,并提出通过改革社会结构来解决这一问题。

###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就业问题的启示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但其对当代就业问题的启示依然深远。

在当下,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巨大的收入不平等和劳动力市场的波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这些问题的新视角。

尤其是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于如何应对当代就业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作者:卞秋华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6期摘要: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论,这三大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领域,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劳动解放论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67-02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

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

马克思把劳动比喻成整个社会为之旋转的太阳,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的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为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论。

一、劳动本质论“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困扰哲学界的一个重要命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描述了劳动在人类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会使用和创造劳动工具把人类社会与猿群世界得以区分开来。

劳动使人学会直立行走,并且劳动还创造了语言。

第二,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而这“有生命的个人”之所以能够存在,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67。

劳动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作用于自然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物质交换过程,正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论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难题: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同有机构成不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这两个矛盾的研究与揭示,从而最终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过程。

一、方法论变革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变革,同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

马克思转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创立,都是在社会性这一研究视角内进行和完成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功,也是由于他这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

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

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二、“人本”立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建立的。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的计量问题上,马克思“以人为本”,分析了人的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找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劳动者”为本的思想,在劳动价值论中他充分肯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以劳动力商品作为分析的钥匙,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论述,和劳动与资本买卖关系的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指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效用价值,寻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充分赞扬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意义。

三、价值观变革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目标。

劳动与劳动力从哲学层面透析生产过程

劳动与劳动力从哲学层面透析生产过程
相则 是这 些范 式 的不完 美 的模仿 。 内容 (o tn) 自拉丁文 c ni r, c ne t 源 o t es 是心理态 n
£一
果说马克思 的剩 余价值 理论的提
女孝 口
它的实质 内容的重要环节。

第三 ,如果说 劳动是 商品 ,就会否定
度或命题 态度所涉及或意指 的东西 ,因此
为单位 , 一次一次地 出卖 , 不能一次卖完,
否则它就成 了卖身奴隶 。第二 ,劳动力的 所有者除 了劳动力之外 , 既没有生产资料 , 也没有生活资料 ,不得不把 自己的劳动力 当作商品来出卖。劳动力成 为商 品的两个 条件 ,并不是一开始就 存在 ,而是在封建 社会 末期 ,小生产者 日益分 化 ,大批小生 产者沦为无产者的历史过程 中形成的。

中图分类号 :F 4 文献标识 码 :A 21 )
他 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 ,工人不可能出
面上意味 着事物 的感性外观或形状 ,并且 与另一希腊词 mop e 即 “ rh ( 形状”同义 。 ) 柏
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用 ed s一词 是指事物 io
的 内 在结 构或 可 理 解 形 式 ,也 就 是 通 过心 灵 的 眼 睛 来把 握 的外 观 ,这 实 际 上 成 了认
也称 作 “ 心理 内容 ”或 “ 命题 内容” 。 内容和形式是 从事物 自身角度 ,反映 事物 内在要素和外部表 现形态之间关系的

本错误 , 那么 , 劳动力商品学说 的提 出, 则 揭示 了剩余价 值的源泉 ,解开了资本 对雇 佣劳动剥削的谜团。也是马克思 的政 治经
价值 规律 ,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 。因为 如果说工人出卖的商品是劳动 ,那么 ,资 本 家之间是等价 交换呢? 还是 不等价 交换 呢? 若是等价交换 , 资本家应把工人劳动创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关键词: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当代价值、社会主义一、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深遥,至今依旧产生着重大影响。

其中,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是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受到的剥削和压迫。

在当今时代,劳动解放依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观出发,探讨劳动解放的定义、特点以及实现路径,继而探究现代劳动解放理念在我国的运用和实践。

二、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概述1. 劳动解放的定义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进步,而实现这一目标务必通过劳动解放。

劳动解放的详尽含义是,使劳动者从被动地、被迫地进行生产劳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自由而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能力。

这种劳动解放不仅指解放劳动者的身体,还指解放他们的思想和意识,使之获得自由而充分的进步空间。

2. 劳动解放的特点劳动解放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解放劳动者的身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往往处于口粮社会、无产者社会和红色社会的地位下,被迫从事重复性劳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体力劳动,长期累积下来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行逆转的负面影响。

(2)解放劳动者的头脑。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仅被迫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还需要时刻忍受资本家的管理和控制,劳动者的思想和意识遭受极大的压制,难以自由沉思和表达。

(3)解放社会生产力。

劳动解放可以释放劳动者巨大的乐观性、创设力和创新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进步。

同时,劳动解放也可以增进全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制度与生产力的不息协调进步。

3. 劳动解放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张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劳动解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解放了劳动者,使之享有更高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

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

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一、引言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他对劳动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以马克思的劳动观为指导,加强劳动技能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二、马克思的劳动观1. 劳动的本质与意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重要活动,通过劳动,人类改变自然界,实现自己生活的需要和理想。

劳动不仅是人们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人类自身实现个性和自由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的重要属性,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2. 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劳动,人们不仅改变自然界,还改变了自己。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学习和创造,提高自身的智力和技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使人们增长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劳动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没有劳动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互相合作和分工,形成了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结构。

劳动使人们彼此依赖和合作,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1. 提高劳动者技能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2. 增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要关注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比赛、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劳动者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

3. 实现劳动者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重视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通过培养劳动者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劳动者具备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当中所建立的生产、分派、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据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慎言[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要素,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了的情况,对传统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澄清了劳动非商品论的模糊认识,进而提出了新的生产要素价值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雇佣劳动关系作为社会占主体的劳动用工制度已经消失,劳动已经成为商品,资本不再是占有剩余价值的独立的一种社会力量,而是与劳动相对应的一种生产要素;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并不是活劳动独立创造的,而是各种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晶,资本应该与活劳动平等地参与新增价值的分配。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现代市场经济价值增殖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江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论题,不仅是我国经济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攻克的理论难题,同时也是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实践中急需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作一些探讨。

一、正确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关系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范畴,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卖的商品究竟是劳动力或是劳动?这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里并不是纯粹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41页)(一)正确认识劳动力的内涵和特性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应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马克思劳动概念唯物史观

马克思劳动概念唯物史观

马克思劳动概念唯物史观标题:马克思劳动概念唯物史观:解读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和唯物史观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论述了劳动作为人类存在和生存的本质,劳动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关系,以及劳动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综合影响。

通过对劳动概念的剖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拓展了对劳动的深度认识,并对今日社会的劳动状态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概念、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社会发展一、引言:劳动与人类存在的本质连结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和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到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探讨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深远意义。

二、劳动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关系1.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基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一直是支撑社会运转的核心力量。

劳动是物质生活与社会变迁的桥梁,劳动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社会制度的演进。

2. 劳动在社会形态演进中的转化与再生产劳动演进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在社会形态变革中发生着转化和再生产的过程。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劳动被压迫和配置,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成为雇佣劳动者,面临新的剥削形式。

三、劳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综合影响1. 劳动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劳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之一。

劳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推动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并决定着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 劳动在政治领域的制约与争夺劳动关系、劳动价值和劳动条件直接影响着社会权力的分配和政治运行,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3. 劳动在文化领域的表达和认同文化是劳动的产物和表达形式,劳动决定了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分工和社会身份的形成。

劳动与文化密切相连,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技能,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社会文化。

四、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和反思劳动作为人类存在和生存的本质,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哲 学 研 究"!"#$%& !#$’(#’! $( (%()$(* (+,+ %-.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 性观点唐正东(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博士南京 !"##$%)摘要: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西方的不少学者对整个马克思哲学观的误读。

针对鲍德里亚、德里达以及阿伦特等人在马克思劳动概念问题上所提出的两种代表性观点,本文指出,马克思 既不崇拜经济行为意义上的劳动,也不崇拜以资本主义现代性为基础的劳动,而是把劳动概念科学地置放在 历史性的社会关系之基础上,从而实现了对以劳动为基础的解放逻辑的建构。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崇拜;鲍德里亚;阿伦特 二# # 五 年 第 四 期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 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是与马克思所 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路径分不开的。

自亚当· 斯密把经济学的劳动概念提升到社会思想的层面 上加以肯定性的解读之后,这一概念的内涵与理论 角色便不断地被刷新与修改。

黑格尔被斯密等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所鼓舞,敏锐地看到了劳动 过程以及这一过程背后的需求体系正是主体与客 体相统一、精神与自然相协调的场所,因而摒弃了 德国古典哲学的二元论,走向了以绝对精神的“劳 动”过程为主线的哲学体系。

如果说在斯密那里, 社会思想被沉降到了经济学的层面上加以解读,那 么,在黑格尔那里,经济过程是被提升到政治的层 面上来加以实现的。

沿着这一线索,我 们要问的 是: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又是放在什么 样的层面上来加以理解的呢?按照传统教科书体 系的解释,似乎马克思的哲学是被拉回到经济学的 层面上来加以实现的,因为它把马克思哲学所蕴含 的人文意蕴以及社会发展的内涵都简约到了经济 万方数据理解既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真谛,同时也被当今学界的很多学者所放弃了。

马克思有用劳动观及劳动权利观的伦理阐析

马克思有用劳动观及劳动权利观的伦理阐析

I劳动哲学研究马克思有用劳动观及劳动权利观的伦理阐析贺汉魂许银英摘要:有用性与有害性是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所指的有用劳动是劳动的有用性超过有害性的劳动。

从马克思有用劳动观可知其劳动权利观的基本内容是院劳动成为基本人权的根本依据在于劳动的有用性,劳动成为实际有用劳动的根本前提是充分保障劳动权利;劳动是实现劳动有用性的根本途径,劳动是劳动者应承担的基本义务。

劳动的有害性使一些本应劳动的人回避劳动义务,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得这种回避成为可能;劳动义务分配不公是劳动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反过来,劳动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劳动必是有害劳动,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必然不积极。

关键词:马克思;有用劳动;劳动权利;劳动义务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劳动伦理观指导现代私企和谐劳资关系建设的实证研究”(16YBA110)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7 )08-0054-05“回到马克思”可以发现,马克思从劳动必然具有有 用、有害的二重性,即劳动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将人类 实际进行的劳动分为有用劳动与有害劳动,论述了充分保 障劳动权利是确保劳动的有用性超过劳动的有害性,实现 有用劳动的根本前提,分析批判了劳动义务分配不公是劳 动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的有用劳动观 是我们科学理解劳动权利内涵,有效保障劳动权利,促进 有用劳动实现的重要指导。

_、从马克思的劳动本质论看马克思有用劳 动观的真义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劳动是最基本范畴,劳动价值论 是根本理论基石。

马克思常用的却是有用劳动或具体的有 用劳动概念,而具体劳动概念只是在与抽象劳动比较时才 作单独的表述。

马克思此一“别有心意”显然意在提示劳 动可分为有用和无用劳动两类,有用劳动才是人类真正需 要的劳动。

何为有用劳动?马克思指出,有用劳动“总是 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最基本的有用效果就 是使用价值,“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 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于。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劳动力市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劳动力市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劳动力市场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活动,是实现和发展人的本质的重要手段。

劳动力市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劳动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

1.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劳动被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不仅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改变世界的手段,更是人类体现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但这种交换关系存在着不平等性和剥削性,导致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挑战。

2. 劳动力市场的矛盾与问题劳动力市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买卖劳动力来实现价值的流通。

但是在现实中,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

首先,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常常受到资本家的压榨和剥削,导致劳动者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其次,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就业歧视、工资不公等问题,使得部分劳动者难以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和报酬。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力市场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和批判,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应当获得应有的报酬和权益。

其次,马克思主义呼吁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和薪酬制度,避免劳动者受到剥削和不公正待遇。

最后,马克思主义倡导实现劳动者的自我解放和自我管理,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为我们认识和改变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才能建立公正和和谐的社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劳动者应当自觉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劳动力市场也应当更加注重平等和公正,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深入剖析了劳动的本质、作用和意义,为了解人类劳动的历史演变和劳动问题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一、劳动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实践活动,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并由此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通过劳动,人类的生产能力得以提高,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并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劳动的本质是人类劳动者与自然界之间的有目的的关系。

在劳动过程中,人类劳动者通过意识和技能的运用,调动和使用各种生产要素,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创造出一定的商品和使用价值。

同时,劳动也是人类与自身的一种自我实现形式,通过劳动,人们能够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劳动的作用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手段。

通过劳动,人们不仅满足了物质需求,还培养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非物质需求,实现了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发展。

2. 社会分工和合作:劳动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社会分工和合作的关系。

不同的个体因为各具有不同的技能和专长,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分工,通过合作协作,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财富的总量。

3. 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通过劳动,人类不仅在物质上获得满足,也在精神上得到了提高。

劳动使人们具备了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培养了创新思维、合作意识和责任感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把劳动摆在国家建设的核心地位。

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而劳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劳动实现财富的公有化。

解析马克思的生产组织与劳动力产权理论

解析马克思的生产组织与劳动力产权理论

之下而使生产具有组织性 、 计划性 ; 社会分工 和组织内分工都具有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生更多剩余价值的 作用。 但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 , 各生产组织间竞争激化 、 无政府状态加剧 , 单个组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成本越 来 越大 , 了在竞 争 中取 胜 , 为 单个 生产 组织通 过 资本 积 累或集 中彼此 联合 , 大 规模 , 终在 社会 上 形成 几个 规 扩 最 模 巨大 的生产 组织 ( 企业 ) 。 马 克思认 为 , 组织 ( 企业 ) 内部 分 工 由于权威 性 的资 本家 对整 个 生产 过程 的有计 划 、 有组 织 控制 而较 交 易成 本 增大 的社会 分 工更具 促进 效率 提 高的优 势 。企业 内资本 家 的权 威来 源于 生 产资料 的独 占性 和劳 动者 技 能被 专业化机器取代而产生的对机器和资本的依赖性和与动性。 劳动者技能经 由对资本 、 机器的依赖并最终为资本 家控制 的理论 分 析 , 与马克 思 的劳动 力产 权思 想分 割不 开 。 ( ) 二 马克思 的劳 动 力产权 思想 首 先 , 克思认 为 劳动 力 是指 “ 动 能力 , 解 为 肉体 力 和精 神力 的总 和 , 马 劳 理 它存 在 于一 个 人 的身 体 中 , 在 存 于他 的活 的人格 中 ” ① 。 即人 的脑 力和体 力 的总 和构成 一个 人 的完整 劳动 能力 是 马克思 关于 劳动 力 的基 本 观点 。 其次 , 劳动力产权本质上指劳动力所有制的法律表现。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讲过产权和劳动力产权的概念 , 但 却详细 、 深刻地论述过所有权问题 , 认为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就历史顺序来讲 , 只要有生产活动 , 就必 须有某种所有制形式 。“ 任何所有制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 , 就谈不到任何生产 , 因此也就谈不到任何社会”② ,而 “ 只是 由于社会 赋予 实 际 占有 以法律 的规定 , 际 占有 才具 有合 法 占有 的性质 , 实 才具 有 私有财 产 的性质 ” 产 。 权就 是财 产 的所有权 , 即财产 所有制 的法律 表现 。 至于 劳动力 产权 , 照马 克思 的观点 即 为 : 动力 天然 归劳 动 按 劳 者所 有构 成劳 动者 的劳动 力 所有制 , 只有法 律 承认 的 劳动力所 有 制才 能构 成劳动 者 的劳动 力产 权 。 动力 产 但 劳 权 是一组 权利 束 。同财产 权可 以分 解为 占有 、 支配 、 用 、 使 收益 等多项 权 能一样 。劳动 者对 自身 劳 动力 的所有权 也 包括 占有权 、 用权 、 使 支配 权 和收益 权 。其 中 , 占有 权 是最 基本 的一 项权 利 , 此延 伸 出使 用 、 据 支配 和收 益权 。 支配权 意 味着对 劳 动力 的使 用 既可 以是 自己使 用 , 可 以是 转 让 给他 人 或企 业 占有 、 用 和支 配 ; 人或 企 业 也 使 他 对劳动 力 的 占有 、 使用 和支 配又 产生 出劳动 者 对劳 动力 的 收益权 。资本 主义 制度 下 工人 具有 人 身 自由 , 自身 对 所拥有的劳动力具有法律上的 自由支配权 , 可以把 自身劳动力使用权转让给资本家和企业 , 形成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 。但 马 克思 同时认 为 , 资本 主义 生产 方式 下劳 动者 对 自身 劳动 力 的收益 权无 法保 证 , 因为 以大机 器 为依 托 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内分工 中, 资本可 以完全控制劳动 , 资本所有者可肆意剥夺工人的剩余价值 , 以此实现生 产 的高 效率 和获取 高 额利润 。这事实 上使 工人 的劳动力 产权 无法 完整 实现 。 这样 , 在资本 所有 者获 得高 额利 润 的同时 , 人的不 满 日趋强 烈 , 工 劳资 矛盾激 化 。

第二讲马克思关于劳动理论

第二讲马克思关于劳动理论


当然,我们应当明确,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各种形式的劳动都体现了社会分工,
有的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有的属于
不创造价值但对社会有益的非生产劳动(如
党政机关的工作、社会公共服务等)。不能
把生产劳动拓宽到一切社会需要的有益的
职业领域,如果把所有有益的劳动都说成
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或者把一切与国内生
产总值相关的活动都看作是生产劳动,这
• (2)在对商品价值形成过程的考察 中,他论证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存在 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私 人劳动只有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经 过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才能被承认为 社会劳动;
• (3)在对价值量的进一步考察中, 他揭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指出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少 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
•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 • 二、列宁和斯大林关于劳动的理论 • 三、劳动内涵的深化与外延的拓展 • 四、各种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
• 1、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问题
•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长 期争论不休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 (3)科技劳动对生产和经济生活 的作用日益突出

严格来说,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主
要指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侧重于探索未知世
界,属于认知领域的范畴,是潜在的生产力;而
技术是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际经验去开发新技能、
新工艺、新流程、创造新产品,它更强调改造世
界,侧重于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因此,技
• 4、当代劳动的新特点
• 人类社会的劳动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 联,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推进了社会分 工与劳动形式的发展。与马克思所处的时 代相比,当今世界的劳动出现了一系列的 新变化: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摘 要� 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价值 � 物化劳动是 否创造价 值以及劳动 价值论的 现实指导意
义等问题的认识 � 必须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 � 关键词 � 劳动价值论 � 价值 � 活劳动 � 物化劳动 �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 � � F O-0 F � � 4 .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 1 0 0 9 -1 4 3 2( 2 0 0 6 0 4-0 0 7 9-0 3
第1 1卷 第4期 2 0 0 6年 8 月
株洲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O U R N AL OF Z H U ZH O U TE AC H ERS COLLEGE
V � l . 1 1N � . 4 A � g . 2 0 0 6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易三艳 *
( 株 洲师 专高 等专 科学 校 人文 社会 科学 系 , 湖 南 株洲 , 4 1 2 0 0 7)
*
收稿日期 � 2 0 0 6-0 32 4 作者简介 � 易三艳 � � 女� 湖南攸县人 � 株洲师专人文 系讲师 � 经济 学硕士 � 主要 从事哲 学 � 思 想政治 教育研 1 9 7
� � 1 识" , 已 经成 为新 的历 史条 件下 面临 的一 个重 大
理 论命 题 . 马克 思和 恩格 斯的 早期著 作中 曾表 现 了 对价 值 问 题 的 极 大 关 注 . 马 克 思 的 博 士 论 文 � 德谟克 利特 和伊 壁鸠 鲁自 然哲 学的 差别 � ( 1 8 4 1) 中, 曾对 人的 自 由与 必 然 和 反 对 神 本主 义 价 值 观 等 问进 行 过 探 讨 . 在 � 资本论� , � 政治经 济学批 判� 手稿 和其 他经 济学 著作 中 , 马克思 对各 种不 同 意 义的 价值 概念 作过 考察 和把 握 . 他 首先 严格 区 分 物品 的使 用价 值和 商品 价值 , 交换 价值 , 立足 于 对 交换 价值 及其 内 在 尺 度 的考 察 , 揭示 了 商 品 生 产 的秘 密 , 从 而 在劳 动 价 值 论 的 基 础上 创 立 了 剩

马克思恩格斯论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论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论劳动论劳动2007-12-09 19:37(一)劳动的起源劳动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逐步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又决定着这一过程中的转变。

从猿到人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地方,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其转变的时间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但无不都是采取同样一种方式,即受生活方式的影响。

猿摆脱了用手帮忙行走的习惯,越来越以直立的姿势行走;解放出来的手变的越来越自由,并不断获得新的技能;新的变化又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和语言的产生;知道自然界中又增添了新的元素--社会,真正的人才算完全形成。

然而,从动物到人的转变并不是一个纯粹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存在着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即从动物的本能活动到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的转变,而且后者决定前者。

很明显,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而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却正好相反,动物只是消极的适应自然界,自然界提供什么,动物就消费什么;而人却懂得通过劳动使自然界适应自己,人需要什么,自然界都会在人的劳动的改造下为人类提供什么,动物的活动只能使自己趋近于物,而人的活动却可以使物趋近于自己。

恩格斯曾经就指出:"如果说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的,而且对于这些动物本身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事情。

而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让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动物在消灭某一地带的植物时,并不太明白它们是在干什么。

人消灭植物,是为了腾出土地播种五谷,或者种植树木和葡萄,他们知道这样可以得到多倍的收获。

"[14]由此可见,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适应自然的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因此,劳动作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从动物的本能活动分化出来的,是自然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与劳动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劳动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劳动力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理论体系,它关注社会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劳动力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权益。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劳动力理论的核心要点和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力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劳动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力是商品,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而资本家则通过掌握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

马克思将劳动力视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和劳动时间决定,亦即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等于其生活资料的价值加上所需的劳动时间。

二、劳动力的买卖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通过市场交换;劳动者借助出卖劳动力获取报酬,而资本家则雇佣劳动力来生产商品并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获得报酬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利润的源泉。

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雇主与劳动者进行的是一种买卖关系,因此劳动力被看作是一种商品。

三、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劳动力的价值如前所述,由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所需的劳动时间所决定,而劳动力的价格则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当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时,劳动力价格下降;相反,当市场供不应求时,劳动力价格上涨。

劳动力的价格偏离其价值,这正是剩余价值的产生所在。

四、劳动力压榨与无产阶级团结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面临压榨和剥削的情况,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获取利润。

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团结起来,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解放。

无产阶级的团结将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五、劳动力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力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本质矛盾,帮助劳动者认识到自身处境,并激发他们的阶级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过去首先必须从日常历史进程中去考察阶级斗争,并根据已有的和每天新出现的历史材料来从经验上证明:当实现了二月革命[112]和三月革命[160]的工人阶级被征服的时候,它的敌人(在法国是资产阶级共和派,在整个欧洲大陆则是反对过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也同时被战胜了;法国“正直的共和国”的胜利,同时也就是以争取独立的英勇战争响应了二月革命的那些民族的失败;最后,随着革命工人的失败,欧洲又落到了过去那种受双重奴役即受英俄两国奴役的地位。

巴黎的六月斗争[114],维也纳的陷落[169],1848年柏林11月②的悲喜剧[170],波兰、意大利和匈牙利的拚命努力,爱尔兰的严重饥荒——这些就是那些集中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主要事件。

我们曾经根据这些实例证明过:任何一次革命起义,不论它的目的显得离阶级斗争有多么远,在革命的工人阶级没有获得胜利以前,都是不免要失败的;任何一种社会改革,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反革命没有在世界战争中用武器进行较量以前,都是要成为空想的。

在我们的阐述中,也如在现实中一样,比利时和瑞士都是大历史画中的悲喜剧式的、漫画式的世俗画:前者是资产阶级君主制的典型国家,后者是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典型国家,两者都自以为既跟阶级斗争无关,又跟欧洲革命无关。

现在,在我们的读者看到了1848年以波澜壮阔的政治形式展开的阶级斗争以后,我们想更切近地考察一下资产阶级的生存及其阶级统治和工人的奴役地位所依为基础的经济关系本身,也就适当其时了1工资是资本家为了偿付劳动一定的时间或完成一定的工作而支出的一笔货币。

看起来好像是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工人的劳动。

工人是为了货币而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

但这只是假象。

实际上,他们为了货币而向资本家出卖的东西,是他们的劳动力。

资本家以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等等为期购买这个劳动力。

他在购买劳动力以后使用这个劳动力,也就是让工人在约定的时间内劳动。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也就是人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从事某种具体劳动的的能力,即创造价值的能力。

劳动是这种劳动能力的支出和耗费,也就是在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对劳动力的使用。

简单的来讲,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能力,一个是所使用这种能力。

劳动是凝结在劳动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一旦采取工资的形式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似乎工人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有报酬,其实,早整个劳动过程中,工人不但创造了自己的工资的价值,还创造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这就是资本家发家致富的秘密)可见,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劳动不是商品),是和砂糖一模一样的商品。

前者是用钟点来计量的,后者是用重量来计量的。

(马克思原话是“劳动本身没有价值”,这里所指的价值是狭义上用于商品交换的商品价值,你妈妈为你织毛衣,毛衣不用于交换就没有价值,特指商品价值。

)工资只是人们通常称之为劳动价格的劳动力价格⑤的特种名称,是只能存在于人的血肉中的这种特殊商品价格的特种名称。

举例:织布工人拿任何一个工人来说,比如拿一个织布工人来说吧。

资本家⑥供给他一台织布机和一些纱。

织布工人动手工作,纱变成了布。

资本家把布拿去,卖了比方说20马克。

织布工人的工资是不是这块布中的一份,20马克中的一份,他的劳动产品中的一份呢?绝对不是。

因为这个织布工人是在布还没有卖出以前很久,甚至可能是在布还没有织成以前很久就得到了自己的工资的。

可见,资本家支付的这笔工资并不是来自他卖布所赚的那些货币,而是来自他原来储备的货币。

资产者给织布工人提供的织布机和纱不是织布工人的产品,同样,织布工人用自己的商品即劳动力①交换所得的那些商品也不是他的产品。

可能有这样的情形:资产者给自己的布找不到一个买主。

他出卖布所赚的钱,也许甚至不能捞回他用于开销工资的款项。

也有可能他出卖布所得的钱,比他付给织布工人的工资数目大得多。

这一切都与织布工人毫不相干。

资本家拿自己的一部分现有财产即一部分财产去购买织布工人的劳动力①,这就同他拿他的另一部分资本去购买原料(纱)和劳动工具(织布机)完全一样。

购买了这些东西(其中包括生产布所必需的劳动力①)以后,资本家就用只是属于他的原料和劳动工具进行生产。

当然,我们这位善良的织布工人现在也属于劳动工具之列,他也像织布机一样在产品中或在产品价格中是没有份的。

所以,工资不是工人在他所生产的商品中占有的一份。

工资是原有商品中由资本家用以购买一定量的生产性劳动力①的那一部分。

工人为自己生产的不是他织成的绸缎,不是他从金矿里开采出的黄金,也不是他盖起的高楼大厦。

他为自己生产的是工资,而绸缎、黄金、高楼大厦对于他都变成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也许是变成棉布上衣,变成铜币,变成某处地窖的住所了。

但是,工人是以出卖劳动力为其收入的唯一来源的,如果他不愿饿死,就不能离开整个购买者阶级即资本家阶级。

工人不是属于某一个资本家,而是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②所以,工资同样也是由那些决定其他一切商品价格的规律决定的。

劳动力①并不向来就是商品。

劳动并不向来就是雇佣劳动,即自由劳动。

商品的价格是怎样决定的呢?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它是由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竞争即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的。

决定商品价格的竞争是三方面的1、卖者之间的竞争2、买者之间的竞争3、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竞争——前者想买得尽量便宜些,后者却想卖得尽量贵些。

对于这个资产者来说,究竟什么是衡量利润的尺度呢?这就是他的商品的生产费用。

假如他拿自己的商品换来的一定数量的别种商品,其生产费用少于他的商品的生产费用,那他就算亏本了。

可是假如他拿自己的商品换来的一定数量的别种商品,其生产费用大于他的商品的生产费用,那他就算赢利了。

他是以生产费用作为零度,根据他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在零度上下的度数来测定他的利润的升降的。

配图讲解我们已经说过,需求和供给的关系的改变,时而引起价格的上涨,时而引起价格的下跌,时而引起高价,时而引起低价商品价格上涨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大量资本将涌向繁荣的产业部门中去,而这种资本流入较为有利的产业部门中去的现象,要继续到该部门的利润跌落到普通水平时为止,或者更确切些说,要继续到该部门产品的价格由于生产过剩而跌落到生产费用以下时为止。

反之则……………………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把产业衰退和兴盛总合起来看,就可看出各种商品是依其生产费用而互相交换的,所以它们的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

由此可见,商品的价格是这样由它的生产费用来决定的:某些时期,某种商品的价格超过它的生产费用,另一些时期,该商品的价格却下跌到它的生产费用以下,而抵销以前超过的时期,反之亦然。

当然,这不是就个别产业的产品来说的,而只是就整个产业部门来说的。

所以,这同样也不是就个别产业家来说的,而只是就整个产业家阶级来说的。

价格由生产费用决定,就等于说价格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因为构成生产费用的是:(1)原料和劳动工具的损耗部分,即产业产品,它们的生产耗费了一定数量的工作日,因而也就是代表一定数量的劳动时间;(2)直接劳动,它也是以时间计量的。

那么,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为了使工人保持其为工人并把他训练成为工人所需要的费用。

2资本不仅包括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并且还包括交换价值。

资本所包括的一切产品都是商品。

所以,资本不仅是若干物质产品的总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换价值、若干社会量的总和。

一些商品即一些交换价值的总和究竟是怎样成为资本的呢?它成为资本,是由于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即作为一种属于社会一部分的力量,通过交换直接的、活的劳动力③而保存并增大自身。

除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阶级的存在是资本的必要前提。

配图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工人拿自己的劳动力换到生活资料,而资本家拿他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

工人通过这种创造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

工人从资本家那里得到一部分现有的生活资料。

这些生活资料对工人有什么用处呢?用于直接消费。

可是,如果我不利用靠这些生活资料维持我的生活的这段时间来生产新的生活资料,即在消费的同时用我的劳动创造新价值来补偿那些因消费而消失了的价值,那么,只要我消费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对我来说就会永远消失。

但是,工人为了交换已经得到的生活资料,正是把这种贵重的再生产力量让给了资本。

因此,工人自己失去了这种力量。

(总结:工人拿劳动力去换一消费便会永远消失的生产资料,而资本家却可以通过购买劳动力来使资本再生,这便是所谓“贵重的再生力量”)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有个农场主每天付给他的一个短工5银格罗申。

这个短工为得到这5银格罗申,就整天在农场主的田地上干活,保证农场主能得到10银格罗申的收入。

农场主不但收回了他付给短工的价值,并且还把它增加了一倍。

可见,他有成效地、生产性地使用和消费了他付给短工的5银格罗申。

他拿这5银格罗申买到的正是一个短工的能生产出双倍价值的农产品并把5银格罗申变成10银格罗申的劳动和力量。

相反,短工则拿他的生产力(他正是把这个生产力的作用让给了农场主)换到5银格罗申,并用它们换得迟早要消费掉的生活资料。

所以,这5银格罗申的消费有两种方式:对资本家来说,是再生产性的,因为这5银格罗申换来的劳动力带来了10银格罗申;对工人来说,是非生产性的,因为这5银格罗申换来的生活资料永远消失了,他只有再和农场主进行同样的交换才能重新取得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

这样,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

两者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产生。

资本只有同劳动力交换,只有引起雇佣劳动的产生,才能增加。

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只有在它增加资本,使奴役它的那种权力加强时,才能和资本交换。

因此,资本的增加就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增加。

有经济学家由此得出结论说资本家与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这是不对的,答案在下面。

举例:大房子小房子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

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模样了。

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讲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

(货币贬值时,工人工资不变,但实际是降低了,因为货币能买到的生产资料变少了;生产资料升值,如粮食歉收时,粮食变贵,如果工资不变则其实还是降低了。

)名义工资:工人拿到的工资实际工资:工人用这些货币所能买到的商品量相对工资:与积累起来的劳动,即资本从劳动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中所取得的份额相比而言的直接劳动在这一价值中所占的份额如果要提高相对工资,只能缩减利润,而这是反资本家利益的,因此,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不可能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