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今天要发展繁荣文化,实现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形态,一个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和这三种文化不是平面关系,而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异议不太大,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有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相互补充,相互丰富的关系,也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一种平面的关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不是平面的关系。

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资源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它和马克思主义不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丰富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边汲取营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就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思相营养,包括毛泽东的一些俗语,包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包括一些思想火花,包括一些思想资源,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借鉴。

但这只是思想资源,它只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没有根本改变。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思想定位一方面中国五千年生生不息、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表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存力和创新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无疑的。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这也是肯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智慧。

将两者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本文将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分析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实践路径,从而揭示这种结合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孤立存在,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

这些契合点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等方面,还体现在道德伦理、历史观、方法论等多个层面。

从哲学思想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思想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实际、强调实践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价值观念方面,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公平正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仁爱精神”相呼应。

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阶级差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中华传统文化则倡导“天下为公”“和为贵”的理念,二者在追求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

再次,从社会理想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理想相契合。

两者都追求一个和谐、平等、公正的社会,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共同期待。

在道德伦理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相契合。

两者都倡导为社会、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方法论层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变易思想”“阴阳调和”等思想相契合。

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

虽然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思想的产物,但它的许多核心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可以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找到共鸣。

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还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现实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共同利益,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强调“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个体与整个社会的紧密联系。

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可以促使人们关注公共利益,协力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阶级差别,实现社会公平,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仁爱”、“和谐”等重要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这些观念都是关于社会正义和公平的,与马克思主义追求公平的目标相契合。

第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关注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反对剥削和压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自我解放,通过内在的修炼达到自由与解脱。

这种关注个体自由的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解放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的结合,启示我们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如,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社会制度和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了社会不公和人的自我价值感丧失。

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如何回归传统文化的智慧,强调社会公平和个体解放,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这种结合也提醒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传统,而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对传统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重新诠释。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关键,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够发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改革和创新的方案。

为什么说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说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说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和内容上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首先,从哲学理念上说,两者都强调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而中国古代就有诸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这样强调福祸、动静辩证关系的名句;马克思主义强调事物是对立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而在中国文豪苏轼就曾在他的《颜乐亭》中说:“美必有恶,芬必有臭”,说明美好与丑恶,芬芳与腐臭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有量变引起质变的重要思想,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类的名言警句则十分明确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量变与质变的思考。

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相当多的共同点。

比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研究人的本性。

以人为本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实质与核心内容,同时也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还是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言都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这些都是两者“以人为本”思想的共识。

又比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警句不绝于耳,这是都十分重视实践的表现。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是具有很多的共性的。

当然,我们要看到,除去文化的相似性,二者在社会理想上的相似性更是加速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进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社会发展的至高理想是建立一个大同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是一个“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是一个“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对话。

本文将首先概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分析其在社会发展、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等方面的理论贡献。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核心价值,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法家学说等流派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讨两者在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互补性和共通性。

本文将提出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和路径,以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然而,这些原理并非与所有文化传统都格格不入,相反,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契合点。

这些契合点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在实践层面展现了二者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从哲学思想上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思想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都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在社会理想方面,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理念相契合。

两者都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追求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这种契合点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再次,在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一致性。

两者都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注重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通过研究二者的共性与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1.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辩证法,认为历史是不断前进的过程。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联系,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

二者都强调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学习。

2.人民观:马克思主义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

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者都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3.社会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者都强调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1.坚持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既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发挥文化的感召力: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则提供了科学而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思考框架。

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思维方式的整合: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实证和实用,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智慧、内涵和修身养性。

二者结合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全面,既注重实践问题的解决,又注重内心情感和道德修养。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1.建立哲学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哲学体系。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思想,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1.理论与思想觉醒: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面的社会理论体系,它对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产生了强烈的思想触动和觉醒。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剖析社会关系、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弊端的方法论,激发了对社会不公与剥削的认识,推动了中国社会改革的思考与行动。

2.科学态度和批判眼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和批判。

它在中国引起了对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批判,有助于摒弃封建迷信、束缚和僵化的思维方式,鼓励人们以科学态度思考问题、研究现象。

3.阶级观念和社会主义道德: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阶级觉醒,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促使人们意识到社会的阶级差别,提倡追求社会公正、平等和团结的社会主义道德。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观进行了重要的思想冲击和颠覆。

4.现代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现代化的重要性。

它推动了中国从封建闭塞的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作用,促使中国迅速实现了农村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鼓励了科学思维、批判精神和阶级意识,推动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现代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融入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传承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传承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传承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强调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发展,并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重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深入解读。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梳理。

例如,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这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有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与创新上。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创新的重要性。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吸收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例如,中国的京剧、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引领下,得到了现代化的塑造和传承,成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符号。

二、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文化传承创新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中国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

首先,中国积极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当中,使其与当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相契合,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与创新,以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考与启示。

一、理论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对话与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革命性,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改变,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伦理规范,强调和谐统一。

如何在两种文化传统之间进行融合与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首先,可以从哲学层面进行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相互借鉴和对话,形成更为完整和丰富的哲学体系。

通过这种哲学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其次,可以从文化层面进行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立场和大众文化,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这种文化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支撑。

二、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社会治理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民主制度相结合,建立科学民主的社会治理机制。

在文化产业上,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产业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在文化教育上,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培养民族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创新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传统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与解读、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融合中的困境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结论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

未来的前景充满希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文明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意义、历史背景、相互影响、重塑、解读、当代社会应用、文化传承、作用、困境、挑战、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传承、中华文明。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背景下两者相互影响的认识,还可以重新解读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引领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的融合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之道、仁爱之心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公平、人民解放等理念有着相似之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上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马克思主义。

历史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既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也是两种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PPT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PPT精品文档
知行观和矛盾观

结论

1、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必须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轻视背 离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孤立研究 马克思主义。

2、正确对待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批判继承。 尊重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老子. 道德经[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 3、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9 4、林晓燕.文化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J].理论导刊. 2019年03期

Hale Waihona Puke 2、民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社会的 主人,自身的主人,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和 主题作用。


儒家的人本意识学说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 人的存在具有其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地 位和价值。“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 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 ———《荀子·王制》

从很大程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
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向联系、与
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冲突、融合和发展的
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哪些文化交流、融 合? 如何交流、融合的呢? 有没有冲突?

《辞海》解释“文化”:
广义上说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综合。 狭义上说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 的制度、思想和风俗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1
可编辑ppt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 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 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
可编辑ppt
张岱年:“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化中本有 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 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 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 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 易在中国的土壤生根。”
7
可编辑ppt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通之处
知行观和矛盾观
18
可编辑ppt
结论
1、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必须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轻视背 离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孤立研究 马克思主义。
2、正确对待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批判继承。
尊重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19
可编辑ppt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谢谢大家!
22
可,则以学文。 ————《论语》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 厚也。 ————《荀子· 劝学》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 荀子· 修身》
13
可编辑ppt
4、理想社会
康有为写了一本著作《大同书》,来诠释《礼记·礼运》 中孔子的“大同”思想。在康有为看来,《礼运》中的 大同世界,就是《春秋》中的太平世界。他把传统的儒 家思想与欧洲的新思潮杂糅在一起,为人们勾画了一幅 人类“万年乐土”的“大同之世”美景。这是一个“至 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 在那里面没有国界,没有私有财产,农工商各业都是公 有的,人们共同劳动,共享财富;在那里面没有君主、 贵族的压迫,没有军队和刑罚,男女平等,人人独立, 对老人实行“公养”、“公教”、“公恤”。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从思想观念、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思想观念的融合与发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而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人本主义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者在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上有着差异,但也有相互借鉴之处。

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伦关怀和和谐观念,而中国传统哲学也可以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哲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但其应用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这些理论的出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切实路径。

二、社会实践的融合与发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传统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而中国有着丰富的革命传统。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吸收了中国的革命经验和智慧,形成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既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又立足于中国国情,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2.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落地生根,与传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关于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思想相呼应;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相契合。

这些融合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三、文化传承的融合与发展1.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不仅是在思想理论层面,也体现在文化传承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际效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际效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际效果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其实际效果看,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要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从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了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以外,必须经过与中国本土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的交锋、碰撞,否则就难以得到中国人的思想上的真正认同。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1.吸取传统哲学智慧中国的传统哲学源远流长,包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结晶,直到现代其仍然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

在唯物论方面,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命题曾经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辩证法,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这是儒教文明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尺度[1]。

唯物史观方面,《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到《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些观点都是广泛流传的,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可以说,李大钊通过改铸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近世的政治哲学形成了民彝史观,而民彝史观又使李大钊先于同时代的其他中国人,最早理解并接受了唯物史观。

因此,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对李大钊领悟和把握唯物史观起到了一种积极的特殊作用。

毛泽东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重整体、重趋势的特点,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相结合,是他在把握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时,往往具有高瞻远瞩的预见,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邓小平在观察、处理问题时,也无不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精妙使用。

如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变法革新精神,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批判精神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大声疾呼:“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要克服一个怕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特别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二、虽然从文化形态上看,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又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又确实存在众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三、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契合四、我们知道,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

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绘, 但还是确定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生产资料全民公有, “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 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 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 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消灭阶级和国家消亡, 等等。

可见, 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

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 有一种平均(又叫均平)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

古代的平均思想, 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

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

均平作为一种文化, 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

这种文化, 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 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 因此有天经地义的正当性,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而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不谋而合。

六、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契合七、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就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全面解放、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中国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并创新,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基础,并强调以社会历史发展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实践与历史。

在儒家思想中,实践是培养人的德行的基础,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佛教中,缘起性空的思想也与实践有着密切关联。

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都重视实践和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借鉴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历史的必然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命和命运的观念形成了对话。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义和道德的核心理念形成了对立。

三、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社会发展和个体解放,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 在社会价值观的融合中,应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性,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与伦理的思考,形成一种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价值观。

2. 在教育领域的融合中,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力培养的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3.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产业的思考,培育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创新和发展,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意义。

四、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这不仅关乎中国社会主义进程,也关乎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情况。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再到马克思主义如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实践案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际效果,并归纳了两者相结合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最终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强调了这种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性、影响、借鉴、传入、发展、当代社会、吸收、精髓、融合、实践案例、价值、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理论和思想,具有强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和审美观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可以使中国在世界文明的激流中更加自信地前行。

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文化对话,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发展和完善。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结合更显得意义重大,必将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以德治国的理念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更加具有现代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一、引言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备受关注。

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启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知也在中国社会中迅速兴起。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从根本上来看存在许多差异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而中国传统文化秉持着“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的是社会和谐与稳定。

然而,两者也存在一些共同点,都关注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共同追求。

三、融合的可能性1. 文化价值体系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和物质世界的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两者可以在价值观念上相互借鉴,形成一种更完善的人类社会价值观念。

2.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对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两者的融合,可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更合理路径,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3. 社会发展的治本之道。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社会改革思路,而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以人与人的和谐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思路。

通过二者的融合,可以形成一种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治本之道。

四、融合的影响1. 激发创新活力。

马克思主义追求真理和普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历史积淀和本土特色。

二者的融合可以促进中国社会对创新的重视,培养更多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

2. 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国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

3. 完善社会治理。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社会变革和改革的基本指导原则,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者融合能够为中国社会的治理提供更多思路和实践经验,优化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和思想体系。

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19世纪末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社会科学理论,它对社会历史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来自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但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爱”、“和平”、“公正”等价值观念,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的是“共产主义”、“平等”、“公有制”等理念。

虽然表达方式和实现路径存在差异,但两者都希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幸福。

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社会观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与马克思主义中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主义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也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因素,使得其发展具有了一定的中国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冲突和争议。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忍让”、“和谐”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斗争、革命等概念相抵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等级观念”等因素也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念相矛盾。

因此,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两者都希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幸福,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有着关注。

然而,在具体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冲突和争议。

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有益因素,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张允熠《光明日报》(2014年07月16日16 版)编者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建设国家软实力,发展繁荣中国文化的当今时代,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中国文化的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版特组织刊发三篇文章,以期有助于对此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历史性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直接联系,随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有两层意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一个结合表现在实际、实践、实用、实效层面上,第二个结合表现在精神、思想、理念、理论层面上。

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和结合中形成了中国社会新型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人们不禁要问: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几乎搬来了西方的全部思想库,但其结果不是化作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就是成为少数知识精英的精神奢侈品仅供鉴赏,唯独马克思主义一枝独秀,不但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而且最终取代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意识形态跃居为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其中的奥秘何在?这是需要认真回答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首先在于它适应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

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为了救亡图存,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

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4页。

]正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加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人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建了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同上,第1357页。

]然而,实践表明,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条文和外国经验并不适合中国国情,这迫使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进而克服了党内教条主义和"全盘俄化"的错误趋向,终于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了中国化才能成功地促进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也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的制定,从而使中国社会永不偏离正确的前进方向。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在于它适应了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需要。

相对于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洗礼的西欧社会,中国从16世纪起就落后了。

与此同时,以儒学为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日益捉襟见肘,已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

盘踞中国指导思想地位两千多年的儒家哲学是一种代表着农业社会的意识形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长,这种农业社会的观念文化越来越表现出与现代性不相协调的特征,其历史性的跌落不可避免,寻求一种新型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或核心价值势在必行。

大约从明代中叶始,中国主流文化已孕育着变革和转型的趋势,中国哲学内部的心学与理学、实学与虚学、经学与理学、宋学与汉学之争,皆表明了儒学试图摆脱困境、完成自身蝉蜕的一种内在努力。

直至近代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科学与玄学争辩之声鹊起,显示了一种试图借助外来强势文化以促进内部变动的努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西碰撞、新旧杂糅导致了中国主流文化的重新洗牌,马克思主义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人的不二抉择,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完成中国传统哲学与"西学"所不能完成的神圣使命。

换言之,正由于马克思主义能解决"中国向何处"的百年之问,中国人才历史性地选择了它。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恩格斯也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正是由于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中国化,中国主流文化遂完成了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大转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因马克思主义的融入而枯木逢春。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受益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所具有的天然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势位和理论层级上,代表着近代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比,无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源出的文化背景不同,反映的时代精神不同,立基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蕴含的阶级属性不同,因而执行的社会与文化功能也不同。

然而,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标识的中国传统哲学之间无疑也包含许多共同之点。

首先,两者在反对宗教神学世界观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即都具有无神论的共同特征。

中国哲学没有"创世纪"的观念和关于"一神教"的启示,后世儒家不乏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大师,自秦汉至明清,从王充到王夫之,无神论汇成了儒家的主体精神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科学无神论,它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无神论一样,都拒绝来世观念,主张重视现世人生和现实社会。

第二,两者在实践观上具有相通之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首要的观点,然而重视实践、拒斥玄虚之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

从孔子到荀子、王充,再到明清之际的"实学"大师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他们在对"实学"和"知行"关系的论述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颇多契合之处。

不同的是:儒家更多地强调道德实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主张"革命的实践"。

第三,两者在辩证思维方式上具有相通之处。

美国学者斯塔尔就认为,辩证法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比在欧洲的文化传统中影响广泛而深刻,中国哲学经典《易经》和汉译本的佛经早已明确表达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相对中国哲学的"阴阳辩证法"来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的"概念辩证法"经过马克思的颠倒而为"唯物辩证法",从"阴阳辩证法"到"概念辩证法"再到"唯物辩证法",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四,二者在历史观上具有相容之处。

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视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根源去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因,认为人的道德和政治活动乃至国家的治乱兴衰与人的直接的物质利益和生活状况息息相关,历史的发展在于"势"(必然性),而不在于"圣人意"(绝对精神)。

据此,美国汉学家魏斐德甚至认为明末王夫之的哲学,"在某些方面,这引起共鸣的主题让人隐约地联想到了马克思本人"。

第五,两者在道德观上具有相似之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一方面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只有用人的社会属性来规范自然属性才能达到人性的完善,并且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马克思主义主张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共产主义革命旨在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对此,美国学者窦宗仪说:"关于人的完善性,儒家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是一致的。

"第六,两者在精神信仰和社会理想上具有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虽然都反对超验的宗教信仰,但认为理想境界就是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完美统一,只有通过现实人的世代努力才能最终实现"人间天堂"。

不同的是:儒家的大同理想是一种"乌托邦",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科学和社会行动。

由上而知,中国人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使之本土化、民族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力于两者之间的那些共同之处所产生的亲和力。

第四,中国传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天然文化土壤。

众所周知,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的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却把它们与中国传统思想联系起来,比如说:"虽然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象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具有共同之点,但是......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5页。

]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曾写道:"现代中国人如此热情地接受(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有很多西方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竟会如此毫不犹豫、满怀信心接受一种初看起来完全是欧洲的思想体系。

但是,在我想象中,中国的学者们自己却可能会这样说:'真是妙极了!这不就像我们自己的永恒哲学和现代科学的结合吗?它终于回到我们身边了!'""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

"时下的中国人很难理解李约瑟的话。

但如果放在五四时期,李约瑟定会找到知音。

如当时郭沫若就发表了一篇《马克思进孔庙》的小品文,其中写道:"马克思(对孔子)说:'我想不到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位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大道特立独行的封闭体系,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毛泽东也写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并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正像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全人类的文化资源一样,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明丰厚的思想资源。

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互动中形成的中国新文化的主流。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二题许全兴《光明日报》(2014年07月16日16 版)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有两个"老祖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独立和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历史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