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时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方差的定义,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感受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差的定义,方差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方差的实际应用,如何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感受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问答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复习相关知识:平均数、标准差。

(2)提出问题:如何衡量一组数据的稳定性?2.新课讲解(1)介绍方差的定义: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2)讲解方差的计算公式:(3)通过实际例子,解释方差的应用: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3.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方差的知识。

(2)小组讨论:如何根据方差分析数据?4.拓展与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降低数据的方差?5.总结本节课学习了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方差,我们可以判断数据的稳定性,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方差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五、课后作业1.复习方差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找一组实际数据,计算其方差,并分析数据的稳定性。

3.思考:如何降低数据的方差?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方差的概念上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方差概念的解释,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差的意义。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差教案初中数学

方差教案初中数学

方差教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判断数据的稳定性和集中程度。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方差的定义和性质。

2. 方差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 方差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 运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数据的波动情况,引入方差的概念。

2. 提问:数据的波动情况如何衡量?引出方差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方差的定义: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2. 推导方差的计算公式:方差 = (每个数据值 - 平均数)^2 的平均数。

3. 讲解方差的性质:非负数,单位与原数据单位一致。

4.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四、方差的实际应用(15分钟)1. 讲解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方差判断数据的稳定性和集中程度。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强调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方差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方差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

中考复习教案《方差》

中考复习教案《方差》

中考复习教案《方差》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判断数据的波动大小和稳定性。

3. 学会利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公式。

2. 难点:方差的实际应用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差的概念及应用。

2. 通过数学软件或图形计算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方差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数学软件或图形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差的概念,例如:某厂生产的一批产品,其长度数据如下(单位:cm):23, 24, 22, 23, 24, 22, 23, 24, 22, 23问:这批产品的长度波动大小如何?2. 讲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讲解方差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方差是衡量数据波动大小和稳定性的量。

讲解方差的性质,如:非负性、对称性、齐次性等。

3. 讲解方差的计算公式讲解方差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

4. 案例分析给出几个案例,让学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判断数据的波动大小和稳定性。

5.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质量控制、数据筛选等。

6. 练习与拓展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方差的相关知识。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疑问。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方差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探究a.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组数据进行方差计算。

b. 小组内讨论如何使用数学软件或图形计算器计算方差。

c. 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方差计算,并分析结果。

d. 各小组分享探究成果,讨论不同数据的方差特点。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意义,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方差的定义和意义2. 方差的计算方法3. 应用方差分析数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方差的定义和意义,计算方法,应用方差分析数据。

2. 难点:方差的计算方法,应用方差分析数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

1.2 提问: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吗?1.3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平均数不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引入方差的概念。

2. 新课讲解2.1 介绍方差的定义: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2.2 讲解方差的计算方法:2.2.1 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

2.2.2 将所有差的平方相加。

2.2.3 除以数据的个数。

2.3 举例讲解方差的计算过程。

3. 课堂练习3.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

3.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 应用方差分析数据4.1 让学生分组收集数据,计算数据的方差。

4.2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5.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5.2 强调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6.1 让学生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方差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应用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方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优秀8篇

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优秀8篇

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优秀8篇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篇一教学内容:P108—110 平方差公式例1 例2 例3教学目的:1、使学生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掌握公式特征。

2、使学生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推导平方差公式,掌握公式特征,并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并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述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2、计算(演板)(1)(a+b)(a-b) (2)(m+n)(m-n)(3)(x+y)(x-y) (4)(2a+3b)(2a-3b)3、引入新课,由2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特征,结果特征(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新课1、平方差公式由上面的运算,再让学生探究现在你能很快算出多项式(2m+3n)与多项式(2m-3n)的乘积吗?引导学生把2m看成a,3n看成b写出结果。

(2m+3n)(2m-3n)=(2m)2-(3m)2=4m2-9n2(a + b)(a - b)= a2 - b2向学生说明:我们把(a+b)(a-b)=a2- b2 (重点强调公式特征)叫做平方差公式,也就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练习:判断下列式子哪些能用平方差公计算。

(小黑板)(1)(-x-2y)(-x+2y) (2)(-2a+3b)(2a-3b)(3)(a+3b)(3a-b) (4)(-m-3n)(m-3n)3、教学例1(1)(2x+1)(2x-1); (2) (x+2y)(x-2y)(2)分析: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个式子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再说一说哪个相当于公式中的a,哪个相当于公式中的b,然后套公式。

(3)具体解题过程:板书,同教材,略4、教学例2 例3先引导学生分析后指名学生演板,略三、巩固练习:(小黑板)1、填空:(1)(x+3)(x-3)=xxxxxxxxxx (2)(-1-2x)(2x-1)=xxxxxx(3)(-1-2x)(-2x+1)=xxxxxxxxxxxxx (4)(m+n)( )=n2-m2(5)( )(-x-1)=1-x2 (6)( )(a-1)=1-a22、选择题(1) 下列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A、(2a-3b)(-2a+3b)B、(- 4b-3a)(-3a+4b)C、(a-b)(b-a)D、(2x-y) (2y+x)(2)下列式子中,计算结果是4x2-9y2的是()A、(2x-3y)2B、(2x+3y)(2x-3y)C、(-2x+3y)2D、(3y+2x)(3y-2x)(3)计算(b+2a)(2a-b)的结果是()A、4a2- b2B、b2- 4a2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交流、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中考复习教案《方差》

中考复习教案《方差》

中考复习教案《方差》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3. 能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判断数据的稳定性二、教学内容1. 方差的定义和性质2. 方差的计算方法3. 方差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方差的定义和性质,计算方法2. 难点:方差的计算方法,方差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方差进行分析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方差的知识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差的概念2. 讲解:讲解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方差进行分析4. 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方差的知识教案内容待补充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方差相关知识。

2. 教具:黑板、粉笔、PPT。

3. 练习题:方差计算和应用的题目。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差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方差进行分析。

4. 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方差的知识。

九、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后的方差练习题。

2. 选择一道实际问题,运用方差进行分析。

十、拓展与延伸1. 研究方差的性质,探索方差与标准差的关系。

2. 学习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等,比较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3. 探索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数据分析、质量控制等。

教案内容待补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方差的定义和性质补充和说明: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计算公式为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方差越大,数据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波动越小。

方差具有非负性、单位与原数据单位相同、对数据进行平移不影响方差等性质。

二、方差的计算方法补充和说明:计算方差的步骤包括求平均数、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计算差的平方、计算平方的平均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方差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方差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方差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运用全然平方公式展开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小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积极探索利用全然平方公式展开因式分解的过程,体会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控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较好的推理小说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构成有效率的应用领域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认知全然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领域。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领域“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展开形式上的转变,•达至能够应用领域公式法水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使用“独立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度指导下顺利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一、总结交流,引入新知【问题牵引】1.水解因式:(1)-9x2+4y2;(2)(x+3y)2-(x-3y)2;【知识迁移】2.排序以下各式:(1)(m-4n)2;(2)(m+4n)2;(3)(a+b)2;(4)(a-b)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水解因式:(2)m2+8mn+16n2;(3)a2+2ab+b2;【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2)m2+8mn+16n2=(m+4n)2;【归纳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二、范例自学,应用领域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4)+n4.【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

【思路指点】根据全然平方式的定义,求解此题时应当分两种情况,即为两数和的平方或者两数高的平方,由此适当算出a的值,即可算出a3。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练第1、2题。

【探研时空】1.未知x+y=7,xy=10,谋以下各式的值。

(1)x2+y2;(2)(x-y)22.已知x+=-3,求x4+的值。

四、课堂总结,发展创造力由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因此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公式,主要的有以下三个:a2-b2=(a+b)(a-b);a2±ab+b2=(a±b)2。

初中数学极差与方差教案

初中数学极差与方差教案

初中数学极差与方差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极差、方差和标准差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进行数据分析。

3. 了解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与计算。

2.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过程。

2. 理解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主题:数据分析。

2. 提问:什么是数据分析?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数据分析?二、极差(15分钟)1. 讲解极差的定义: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 演示极差的计算方法:以一组数据为例,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相减。

3. 让学生尝试计算一些数据的极差,并解释结果。

三、方差(20分钟)1. 讲解方差的定义:方差是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2. 演示方差的计算方法:先求出平均数,然后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再求平方,最后求平均数。

3. 让学生尝试计算一些数据的方差,并解释结果。

四、标准差(10分钟)1. 讲解标准差的定义: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2. 演示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先计算方差,然后开平方。

3. 让学生尝试计算一些数据的标准差,并解释结果。

五、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习成绩、商品价格等。

2. 讨论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强调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数据分析的基本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方差教案大学

方差教案大学

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方差的定义,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了解方差的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方差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技能。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方差的定义2. 方差的计算方法3. 方差的性质4. 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2. 提出问题:如何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二、讲解方差的定义1. 解释方差的概念,说明方差是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一个指标。

2. 强调方差是各数据与其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三、讲解方差的计算方法1. 介绍方差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2. 讲解计算方差所需的步骤,如求平均数、求各数据与平均数之差、求差的平方、求平方的平均数等。

四、讲解方差的性质1. 解释方差是正数,且不小于零。

2. 说明方差的平方根是标准差,两者是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常用指标。

3. 分析方差与平均数的关系,说明方差越小,数据越集中;方差越大,数据越分散。

五、讲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以实际案例为例,说明方差在质量控制、经济分析、生物统计等方面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方差的练习题。

2. 教师选取典型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差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注意方差的局限性。

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和性质。

2. 查阅资料,了解方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方差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 2 方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2. 2 方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2.2 方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一维数据和二维数据的方差计算;3.学会运用方差对数据的离散程度进行分析。

二、教学重点1.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一维数据和二维数据的方差计算。

三、教学难点1.运用方差对数据的离散程度进行分析;2.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方差进行数据处理。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2.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教师简要介绍方差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方差的概念说明•方差:用来衡量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

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方差的计算公式:对于一维数据,方差的计算公式为:方差 = 平均数与每个数据之差的平方和除以数据个数。

对于二维数据,方差的计算公式为:方差 =平均数与每个数据之差的平方和除以数据个数。

3. 一维数据的方差计算教师通过例题的演示,详细介绍一维数据的方差计算方法,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训练。

4. 二维数据的方差计算教师通过例题的演示,详细介绍二维数据的方差计算方法,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训练。

5. 运用方差进行数据离散程度分析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方差对数据的离散程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6. 应用方差进行数据处理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讲解,指导学生运用方差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帮助学生理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复习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布置老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方差的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指定完成时间。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例题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详细讲解,并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梳理,确保学生对方差的学习效果。

方差初中三年级教案

方差初中三年级教案

教案名称:方差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方差是我们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统计量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应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方差的概念和定义2.方差的计算方法3.方差的应用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通过提问和展示一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有时我们需要知道一组数据的变化程度,例如一组汽车年龄,班学生的身高等,我们应该如何度量这组数据的变化程度呢?”步骤二:概念讲解1.引导学生了解方差的概念:“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指标。

”2.通过实际例子,解释方差的意义:“例如我们有两组数据,一组是A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另一组是B班学生的数学成绩,A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离散程度小,而B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离散程度大,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方差来衡量这种差异。

”步骤三:计算方法讲解1.教师通过具体的计算步骤和公式,引导学生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2.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熟悉方差的计算过程。

步骤四:方差的应用1.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方差的应用场景,如金融领域的股票收益率、商品价格的波动等。

2.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五:巩固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

2.在课堂上进行个别或小组答题。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以引导和实例为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2.在讲解方差的计算方法时,使用具体的例子和步骤,提高学生的理解度。

3.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后巩固练习,巩固学生对方差的理解和应用。

方差教案设计褚寿英

方差教案设计褚寿英

方差教案设计-褚寿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利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引入方差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方差的计算方法。

2.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方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利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

难点:1. 方差的计算方法。

2. 利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实例数据、练习题。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实例引入方差的概念,展示实例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波动情况。

2. 探究方差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例数据,计算方差,总结方差的计算方法。

3. 讲解方差的应用:讲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判断数据的稳定性、比较不同数据的波动情况等。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方差分析给定的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差的概念及其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方差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方差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主动探究方差的计算方法,并理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波动情况,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性。

通过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请用方差分析下列数据集的稳定性:数据集:3, 5, 7, 9, 11产品长度:47cm八、拓展与延伸:1. 研究不同分布数据的方差性质,如均匀分布、指数分布等。

方差教案(完美版)

方差教案(完美版)

方差学习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4. 经历探索极差、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极差、方差的求法时以及区别,积累统计经验。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其求法,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

学习过程 一、情景创设: 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 ,质检部门从A 、B 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

结果如下(单位:mm ): A 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 B 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探索活动 通过计算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

让我们一起来做下列的数学活动 算一算 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想一想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二、新知讲授: 讲授新知: (一)方差定义:设有n 个数据nx x x ,,, 21,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2221)()(x x x x --,,…,,, 2)(x x n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1222212x x x x x x n x n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variance ),记作2s 。

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 越不稳定归纳:(1)研究离散程度可用2S (2)方差应用更广泛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在线分享文档地提升自我(3)方差主要应用在平均数相等或接近时 (4)方差大波动大,方差小波动小,一般选波动小的 (二)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 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它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 注意: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

苏教版初中数学方差教案

苏教版初中数学方差教案

苏教版初中数学方差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差的含义,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方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方差的计算方法。

2. 对方差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吗?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方差的含义: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2. 讲解方差的计算方法:a. 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

b. 将所有差的平方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举例讲解方差的计算过程。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四、巩固提高(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方差的应用。

2. 每组选取一个例子,展示方差的运用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方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强调方差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作业。

2. 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差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巩固提高、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方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作业布置环节,注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差的教案

方差的教案

方差的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适用于高中数学课程中对方差的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数据分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方差的概念及其在数据统计中的作用;2. 理解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公式;3. 掌握方差的计算步骤和技巧;4. 能够应用方差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好方差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示例题;2.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通过举例或者提问的方式引入方差的概念,比如“你有没有遇到过几组数据,平均数一样,但是看起来分布不一样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描述这些数据的差异呢?”等等。

Step 2:概念讲解教师给出方差的定义:“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分散程度的统计量,它度量了每个数据点与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

”教师可以用一些直观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Step 3:计算方法和公式教师介绍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对于一组数据x1, x2, ..., xn,其方差的计算步骤为:1.求平均数mean;2.计算每个数据点与均值的差的平方;3.将这些差的平方求和;4.将求和的结果除以数据总数n得到方差的值。

”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和示例来帮助学生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Step 4:计算练习教师给出一些方差的计算练习题,让学生亲自计算方差。

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Step 5:应用实例教师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方差来分析和比较数据。

比如,在比较两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时,哪个班级的成绩相对分散度更小?Step 6:反思和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总结方差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延伸:1.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方差的偏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以及它们与方差的关系;2. 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方差来比较不同样本的差异,进一步加深对方差的理解;3.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编程语言来计算方差,培养学生的计算和编程能力。

20.2.2方差教案

20.2.2方差教案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4.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答案
1.语文成绩比较稳定;2.∵ > ,∴乙机床稳定;
3.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方差
优秀率
8
8
8
1.6
80%
8
8
7
1.0
60%
从平均数、中位数看都是8题,成绩相等;
从众数看,甲组8题乙组7题,甲比乙好;
从方差看,甲成绩差距大,乙相对稳定;
从优秀率看,甲比乙好.
八、教学反思
在解决引例问题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引出矛盾。这里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的重点是方差公式的推导。当平均水平相同时,就要分析数据的稳定性,而画折线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能直观的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因此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画图实践,锻炼了学生画图的能力,从中体会画折线图是描述数据波动大小的一种方法,进而引出如何用数值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在推到过程中关键是怎么解决“正负抵消”的问题。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方法。我向学生完整地展示了利用平均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用平方的方法解决非负的问题。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确定知识点,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中体会方差概念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素养目标】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1方差 教案(表格式)

【素养目标】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1方差 教案(表格式)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第1课时方差教学设计课题方差授课人素养目标1.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体会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2.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会利用计算的结果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3感悟到方差是一种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能根据方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做出评判教学重点方差概念的理解与方差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方差的意义,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做比较、判断.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情境导入】现要从甲、乙两名射击选手中挑选一名射击选手参加比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合适?甲、乙两名射击选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我们先来看他们的平均成绩:x甲=7+8+8+8+95=8(环),x乙=10+6+10+6+85=8(环).平均成绩一样,那么作为教练该如何挑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新的统计量——方差.【教学建议】学生独立计算,得出两名射击选手的平均成绩相同,无法做出判断,教师从而引出方差的概念与计算.活动二:设置悬念,引出新知设计意图通过统计图的方式进行展示,并比较射击成绩的离散程度,更加形象直观,并引出新的统计量——方差探究点方差的概念根据上面的材料,我们分步来解决这个问题:(1)请根据这两名选手的成绩在右图中画出折线统计图;答:画图如图所示.(2)谁的稳定性好?答:由图可以看出,甲的波动小,比较稳定.(3)验证: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成绩都在平均成绩附近波动,那么用每一个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去刻画波动程度,该如何求出它们的距离呢?答:用作差的方式.(4)整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如何求呢?答:把它们的结果相加.【教学建议】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相近时,为了更好地做出选择,需要去了解数据的波动大小,此处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更直观地展现了数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甲的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为(7-8)+(8-8)+(8-8)+(8-8)+(9-8)=0,乙的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为(10-8)+(6-8)+(10-8)+(6-8)+(8-8)=0.(5)这两组数据是在平均数的上下波动的,所以相加会使正负数相互抵消,如何来解决这种情况呢? 答:可以取平方或绝对值,这节课我们研究平方的形式.(此处不选绝对值的原因教师应向学生讲明,理由见右栏教学建议) 甲的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为(7-8)2+(8-8)2+(8-8)2+(8-8)2+(9-8)2=2, 乙的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为(10-8)2+(6-8)2+(10-8)2+(6-8)2+(8-8)2=16. (6)这里各偏差的平方和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呢? 答:与射击次数有关.所以要进一步用各偏差平方的平均数来衡量数据的稳定性.概念引入:为了刻画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可以采用很多方法.统计中常采用下面的做法:设有n 个数据x 1,x 2,…,x n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 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 1-x )2,(x 2-x )2,…,(x n -x )2,我们用这些值的平均数,即用1n [(x 1-x )2+(x 2-x )2+…+(x n -x )2]来衡量这组数据波动的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s 2. 活动一中的问题中s 甲2=0.4,s 乙2=3.2,所以甲的成绩比较稳定,与折线统计图相符,应该挑选甲. 归纳总结:当数据分布比较分散(即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较大)时,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较大,方差就较大;当数据分布比较集中时,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较小,方差就较小.反过来也成立,这样就可以用方差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即: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对应训练】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6.2.教材P126练习第1题. 据的波动程度. 老师逐步引导,并提醒学生以下几点:(1)使用方差的前提条件是平均数相等或相近.(2)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绝对值的原因是在许多问题中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不便于计算,且在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功能”上,取平方更强些. (3)计算方差的步骤可概括为“先平均,后求差,平方后,再平均”. 活动三:知识运用,巩固提升 设计意图 巩固学生对方差的概念及计算方式的认知.例 (教材P 125例1)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 )如下表: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教学建议】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提醒学生以下两点:(1)在做题时方差的大小与数据本身的大小无关,可能一组数据比较小,但方差较大;也可能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解题方法:(1)计算方差的步骤可概括为“先平均,后求差,平方后,再平均”.在求一组数据x 1,x 2,…,xn 的方差时,首先要先求出它们的平均数x ,再计算出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 的差的平方:(x 1-x )2,(x 2-x )2,…,(xn -x )2,最后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即s 2=1n [(x 1-x )2+(x 2-x )2+…+(xn -x )2]就是这组数据的方差.(2)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对应训练】1.某水果店某一周内甲、乙两种水果每天的销售量(单位:kg )统计如下:(1)分别求出这一周内甲、乙两种水果每天销售量的平均数; (2)哪种水果的销售量比较稳定?解:(1)x 甲=45+44+48+42+57+55+667=51(kg ),x 乙=48+44+47+54+51+53+607=51(kg ).(2)s 甲2=17×[(45-51)2+(44-51)2+(48-51)2+(42-51)2+(57-51)2+(55-51)2+(66-51)2]=4527,s 乙2=17×[(48-51)2+(44-51)2+(47-51)2+(54-51)2+(51-51)2+(53-51)2+(60-51)2]=24.因为s 甲2>s 乙2,所以乙种水果的销售量比较稳定. 2.教材P 126练习第2题.一组数据比较大,但方差较小.(2)方差的计算量较大,使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可以求方差,注意不同品牌的计算器的操作步骤有所不同,操作时需要参阅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怎么算方差?方差有什么用? 【作业布置】1.教材P 128习题20.2第1,4题.2.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第1课时 方差 1.方差的概念 2.方差的意义教学反思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本节课,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再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了解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情况的特征数,它是一种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例1 若一组数据4,x ,5,y ,7,9的平均数为6,众数为5,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83.例2 为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某校组织了一分钟跳绳比赛活动,体育组随机抽取了10名参赛学生的成绩,将这组数据整理后制成统计表:一分钟跳绳个数 141 144 145 146 学生人数5212则关于这组数据的结论正确的是( B )A .平均数是144B .众数是141C .中位数是144.5D .方差是5.4例 某射箭队准备从王方、李明中选派1人参加射箭比赛,在选拔赛中,两人的10次射箭成绩(次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王方 7 10 9 8 6 9 9 7 10 10 李明89898898108数;(2)从两人成绩的稳定性角度分析,选派谁参加射箭比赛更合适? 解:(1)填表如下:x 王方=6×0.1+7×0.2+8×0.1+9×0.3+10×0.3=8.5(环), x 李明=8×0.6+9×0.3+10×0.1=8.5(环).(2)s 王方2=110×[(6-8.5)2+2×(7-8.5)2+(8-8.5)2+3×(9-8.5)2+3×(10-8.5)2]=1.85,s 李明2=110×[6×(8-8.5)2+3×(9-8.5)2+(10-8.5)2]=0.45.因为s 王方2>s 李明2,所以李明的成绩较稳定, 所以选派李明参加射箭比赛更合适.。

九年级数学上册《方差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方差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统计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等。在此基础上,学习方差的概念,他们需要在新知识中寻找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方差。然而,由于方差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数学思维上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进行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学校运动会成绩、班级考试成绩等,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方差概念的兴趣。
2.理论讲解,结合实例
教师在讲解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时,应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方差的含义。同时,通过逐步推导方差公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方差的概念及其应用。
2.利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方差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方差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敢于对数据进行分析、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方差优秀教案初中数学

方差优秀教案初中数学

方差优秀教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

2. 能够运用方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方差的定义和性质。

2. 计算方差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方差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问:平均数能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吗?3. 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衡量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方差的定义:一组数据的方差是指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2. 解释方差的性质:方差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越稳定;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3. 讲解计算方差的方法:先求出平均数,然后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最后求出这些平方数的平均数。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 给出一个例子,让学生计算给定数据的方差。

2. 引导学生按照计算方法逐步求解。

3. 解释计算结果的含义。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方差的概念和性质。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例题讲解、练习与讨论和总结与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方差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拓展环节,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讨论,评价学生对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同时,通过学生的练习题解答情况,评价其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拓展环节,观察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情况,评价其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3方差(第1课时)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总体设计说明:
本节课为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方差概.
念,含义及方差公式运用。

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后展开的。

在本节课中先创设情境,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数据整理,计算,观察总结规律,充分了解方差定义,符合学生认知过程。

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认知过程,通过产生矛盾——分析研究——解决矛盾,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认识到统计学的优点所在,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思想,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