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浅谈胸痹的中医思辨诊疗

浅谈胸痹的中医思辨诊疗

2 . 2 辨 证 思维
本 病 以本虚 标实 ,虚 实夹 杂 为多 ,虚则 多见 心脾 气 虚 、 肺气 虚 、 心血虚 、 心 阳虚 、 脾 肾 阳虚 、 肝 肾阴虚 ; 实 可见气滞 、 血 瘀 、痰 凝 、寒 盛 、热结 ;急性 期 以实证 为 主 ,缓 解 期 以 虚 证表现 突出 。 2 . 2 . 1 闷痛 : 是 胸 痹 的 最 常见 表 现 ,闷重 而 痛轻 ,兼 见 胸 胁胀 满 ,善 太 息 ,与情 绪 变 化 有关 者 ,多 属气 滞 ; 若 胸 闷天 阴加重 ,身胖痰 多 ,苔腻 者 ,多 为痰浊 。 2 . 2 . 2 刺痛 : 胸 中刺 痛 , 固定不 移 , 舌质紫 黯 , 或有瘀 点 、 瘀 斑 ,或 舌 下脉 络 青 紫 ,脉 涩 ,多属 血 瘀 。血瘀 证 为 胸痹 最 常 见证 型 ,多 兼 夹 他证 出现 ,故 当结 合 具体 病 情 ,治疗 有 所侧重 。 2 . 2 . 3 灼痛 : 多 由火热 之邪所致 ,宜分 清虚 实。若胸 中 灼痛, 心烦躁扰 , 口干而苦 , 舌 红苔 黄 , 脉 数有力 , 多属 实火 ; 若 胸 中灼痛 而 闷,痰黏色 黄 ,苔 黄腻 ,脉滑 数 ,多属痰 火 ; 若 胸 中灼 痛不 剧 ,伴 五 心烦 热 ,眩 晕 ,盗 汗 ,舌红 少 津 或 少苔者 ,多属 阴虚有火 。 2 . 2 . 4 绞 痛 :疼 痛 如绞 ,遇寒 则 发 ,或 得 冷 加 剧 ,伴 畏寒肢 冷 ,舌淡苔 白脉 涩 ,为寒凝 心脉所致 ; 若 见 阳虚 征象 , 畏寒 蜷 卧 ,舌淡 而胖 者 ,多 属 阳虚 内寒 ; 若 绞 痛兼 见 四肢 厥冷 ,脉细欲 绝 ,冷 汗如油 ,则为 阳虚暴脱 危重之象 。
1 临证 思 辨与 治 疗
1 1 l 庶I 夭 l 1 . 1 . 1 寒邪 内侵 : 饮过食 肥甘厚 味 ,或 嗜烟酒 而成癖一 脾 胃损伤 ,运化失 健 ,聚湿生痰 。

胸痹的辨证论治-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胸痹的辨证论治-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胸痹的辨证论治-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胸痹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需要了解的知识,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了相关内容供考生参考。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一、辨证要点1.辨标本虚实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

标实应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标实者: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白,脉弦者,多属气滞;胸部窒闷而痛,伴唾吐痰涎,苔腻,脉弦滑或弦数者,多属痰浊;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为寒凝心脉所致;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由心脉瘀滞所致。

本虚者: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者,多属心气不足;若绞痛兼见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则为心阳不振;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则属气阴两虚表现。

2.辨病情轻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症或危候。

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症;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二、治疗原则基于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

其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肺、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三、证治分类1.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中医经典关于胸痹的条文

中医经典关于胸痹的条文

中医经典关于胸痹的条文
胸痹是中医常见病之一,早在古代经典中就有关于胸痹的条文。

以下是一些经典中关于胸痹的条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相胜,胜则为病,阳气胜则阳痹,阴气胜则阴痹。

”说明胸痹是阴阳失调的结果。

《伤寒论》:“太阳病,胸中烦满,胁下逆抽,发热汗出,大便难行,属阳明也。

”说明胸痹可以是阳明病的表现。

《金匮要略》:“胸痹,喘息、心胀、心痛,服麻黄细辛附子汤。

”这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胸痹的方剂。

《七十二行良方》:“胸痹痞满,膈上逆气,竟日不得卧,饮以姜汁糊,必暴涨呕吐。

”这是一种以姜汁糊为主要成分的方剂,可以缓解胸痹症状。

总之,中医经典中对于胸痹的条文较多,包括病因、症状、辨证施治等方面,对于临床医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1 -。

刘景源教授辨治胸痹经验

刘景源教授辨治胸痹经验

刘景源教授辨治胸痹经验郑丰杰【摘要】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刘景源教授,根据40余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胸痹之病,胸阳不足为主,痰饮阻滞、气滞血瘀为病之标;治当宗仲景之法主补气通阳、化浊开结,补本独重心脾,化浊明辨痰湿、水饮、瘀血等,痰阻应豁,停饮可化,气滞当调,血瘀宜逐。

临证组方遣药,又虑及胸痹之病多杂以两种或多种浊邪相摶为患,故常以仲景之法,精于合方加减,融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为一体,力求“病皆与方相应”,故而疗效卓著。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75-76)【关键词】胸痹;名老中医;经验;合方【作者】郑丰杰【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1]。

现代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多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

刘景源教授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在内科杂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疗效卓著。

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获益颇丰,现将其辨治胸痹经验介绍如下。

胸痹是以“胸”言病位,以“痹”名病机。

《灵枢·本脏》载“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指出胸痹与肺有关。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不但明确提出胸痹病名,并系统地阐述了其病因病机与主证,谓“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指出胸痹心痛是由于胸中阳气不足,下焦阴邪偏盛,痰浊寒饮上乘阳位,搏结于心胸,阻塞气机所致。

刘景源教授认为“责其极虚”,一语中的,指明了胸痹病的根本病机所在,即虚是胸痹之本,临床应该给予充分重视。

然到底虚在何处?仲景续云:“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目录一、病因病机 (1)2、现代认识 (2)1. 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分析 (2)2. 胸痹的辨证施治原则 (2)三、辨证论治 (3)1.胸痹心痛病机特点 (3)2.胸痹心痛证治特点 (3)四、中医药治疗 (3)1.从脏腑论治 (3)2.从络论治 (4)3.从痰瘀论治 (4)4.辨证分型治疗 (4)五、其他治疗 (4)摘要:“胸痹”一病仲景《金匮要略》一书,首先做了较系统的论述。

痹者,闭也,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

胸痹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学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治疗及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现代认识辨证论治中医药及其他治疗胸痹心痛既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亦是威胁人类生命危证之一,胸痹,心痛语出自《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篇。

痹者,闭也,张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右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从内经开始,对起就有深刻的认识,《素问·举痛论》云:“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曰:“经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灵枢·厥论》亦有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另从治疗方面《内经》已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

张仲景实乃据《内经》之要义,阳虚无以行气化的经旨,而专论胸痹心痛急重证的,并结合实践总结出其病理及表现规律,如正邪相离,阳气暂行,则痹痛休止;未发则如常人,轻发则因邪实而见短气不足以息;典型发作者则有胸痛,心痛,短气;重发作则“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并具体拟制出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以行救治。

胸痹心痛证辨证论治体会

胸痹心痛证辨证论治体会

1 朱 砂 3g 冲 服 )或 浮 小 麦 3 、 枣 2 ( , 0g 大
1 夜 交 藤 1 ; 悸 甚 者 加 龙 骨 3 、 0 5g心 0 g
牡 蛎 3 磁 石 3 琥 珀 3g 冲 服 ) 砂 0 0 ( 朱 3g 冲 服 ) 气 血 不 足 者 加 熟 地 3 、 归 ( ; 0g 当 1 元 肉 1 、 角 胶 1 ( 服 ) 眩 晕 2 5g 鹿 0g 溶 ; ( 血 压 ) , 者 加 北 芪 3 、 七 1 、 高 者 虚 0g 牛 5g
诊 断标 准 。 13 治 疗 方 法 .
甚者 加 代 赭石 3 、 骨 3 、 蛎 3 0g 龙 0g牡 0 鳖 甲 1 , 潜 阳 熄 风 。 5g 以
13 3 田 七 服 法 阳 虚 者 田 七 用 鸡 油 ..
诸逆 心 悬 痛 ” , 现 了 临 床 的 主 诉 , 等 表 以
13 1 方 药 组 成 自拟 生 脉 宣 痹 汤 , .. 方
药 就 能 治 愈 , 须 遵 从 医 嘱 持 之 以 恒 坚 必
持 服 药 , 年 甚 至 1年 时 间 。 胸 痹 心 痛 在 半
药 组 成 : 参 2 、 冬 1 五 味 子 5g 党 0g 麦 2 、 北 芪 2 丹 参 3 、 萎 皮 1 、 根 3 0 0g 瓜 2g葛 0 g薤 白 1 、 甘 草 1 、 七 5g 另 炖 ) 、 0g 炙 0g 田 (
维普资讯
Gu n o g M e ia o r a O t 0 2 o.2 a  ̄ n d clJ u n l c.20 ,V 1 3,N .1 o 0
胸 痹 心 痛 证 辨 证 论 治 体 会
袁 秀琼 崔 凤 泉
广 东 省 广 州 海 员 医 院 ( 州 50 0 ) 广 130 胸 痹 心 痛 证 , 于 现 代 医 学 冠 心 病 属 的范 畴 , 中老 年 人 的 常 见 病 , 严 重 影 是 是 响 人 类 身 体 健 康 的 第 二 杀 手 , 将 其 证 现 治 的体会 报告 如下 。 1 临 床 资 料 11 一 般 资 料 . 本组 3 2例 均 来 自 19 98 g合 欢 花 6g元 肉 1 、 志 6 g柏 子 仁 、 、 5g远 、 又 说 : 痛 如 以 锥 针 刺 其 心 。 手 足 逆 而 痛 “ 身冷汗 出 , …气 微 力 弱 , … 亦 主旦 发 … …

郭洪仁老中医对胸痹的辨症治疗

郭洪仁老中医对胸痹的辨症治疗
医 疗 论 坛
Me ia r a me o u n d c l T e t nt F r i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hneeJ u n lo h o dcn n h o am ay i s o r a fEt n me iie a d Et n ph r c ・88 ・
于痰性粘腻易滞心胸,影响阳气 通畅滞血 脉运 ,甚 至痰瘀互 结 ,故 祛 痰 同 时 加 丹 参 、 川 芎 、 红花 佑 以 活血 化瘀 ,达 到痰 瘀 两 清 的 功效 。 2 3 心气 阳虚 . 心气不足 ,则治 以补益心气 而振奋心 阳,
心痛甚者 ,首先要考虑到瘀 、痰 ,具体运用 ,心 阳虚 ,用温 胆 汤 加党 参 ; 心 脉 虚 以生 脉 散 为 主 方 化 裁 ;阴 阳 两 虚 , 温 胆 汤合生脉散;痰瘀 闭阻 以瘀为主者 ,选失笑散 ;以痰为主, 温胆 汤加 倍 用 量 。
4 2 去 瘀 止痛 ,久 病 人络 ,非痰 则 瘀 。 《 问脉 要精 微 论 》 . 素 云:脉者 ,血之府 也……温 则心痛 ,脉不通,故在 首辨证论
治时,天 论病程长 短,都应 该考 虑血脉涩滞及 伴有 痰痹 心脉
的一 面 。
常用方:保元 汤,人 参、黄 芪、炙甘草 、肉桂 、大 枣。心 阴 不足 为主 ,则 治 以滋 阴养 心 ,活血 清热 ,常用 方 :天王补
主 ,心气虚可进而导致心阳不足、阳气亏损鼓动无力 ,清阳 失展 ,血气行滞 ,不通则痛 。心痛的部位在心,其本在肾 , 由于 年 老 体 衰 ,或 心 血 、 心 阴 、 心 气 、 心 阳 不 足 ,久 病 必 穷
及 肾 ,心 肾 阳虚 ,阴 寒 痰 饮 ,乘 于 阳 位 , 阻 滞 心 脉 而 作 痛 , 血瘀痰 阻,又 以血瘀为多 ,因于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气虚 等 因素 ,皆可导致 血脉郁滞 为瘀 证 ,血瘀滞 不散 ,心脉 不 通 ,故 疾 病 如刺 如 绞 而 痛 。该 病 痛 程 长 、 及 易 反 复 发作 。 2 辨 证 施 治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膻中或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范围】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疾患,出现以胸闷、短气、心背彻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即本虚,即是“阳虚知在上焦”,为心之阴阳气血的虚损。

“阴弦”即标实,为邪气郁阻脉络。

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叙述如下:一、病因1.素体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体虚,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脉络受损,均易发生本病。

2.外邪侵袭气候骤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均可诱发或加重心之脉络损伤,发生本病。

然尤以风冷邪气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心之脉络血行瘀滞,从而发为本病。

3.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或饮食生冷,或饥饱无度,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之脉络失养;水湿不运,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之脉络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可致痰热互结,痰瘀交阻,使病情缠绵难愈。

4.情志失调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因素。

盖情志失调,气机失和,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紊乱,而气机失和日久,又易产生瘀血痰浊停阻心之脉络,致心之脉络不畅,发为心痛。

本病之病因有以上几种,临床上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同时存在,长期为患,终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此外素有旧疾之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又常为本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胸痹

胸痹

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动态心电图、心功
能测定、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肌损伤标记物、冠脉造影术等,有 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胸痹
部位 疼痛 特点 伴随证 左胸膺膻中
胸痛
胸部
胃痛
上 腹部 胀痛压痛 持续时间长 纳呆恶心
胁痛
胁肋部 肋下 压痛 厌油 黄疸 B超肝功
小结
1.胸痹的主要特征: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 2.胸痹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 3.胸痹的诊断要点:依据——主症;线索——并发 症;手段——心电图,冠脉造影术。 4.胸痹的辨证要点:病位,标本,本并。 5.胸痹的治疗原则:补中寓通,通中离补,通补兼 施,当以补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 6.胸痹的分证论治。
2、持续时间
3、部位Βιβλιοθήκη 固定——重、深 不固定——轻、浅
4、虚实 5、病程
实证明显者——轻 虚证明显者——重 初发——轻 迁延者——重 休息或药后缓解——顺证 休息或药后难解——逆证
6、缓解方式
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发作期-----泻其有余(重在活血通络) 缓解期-----补其不足(重在补益心气) 虚实夹杂----通补兼施 脱证先兆----益气固脱
中医内科学
第二章 第二节 胸痹
杨思进
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概述
• 胸痹是由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劳倦内伤等因素 导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
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 重 症---- 短暂胸闷、隐痛或不适感 症---- 剧烈疼痛、压榨样绞痛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精品课件
辨证论治
❖ 本病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治疗方法 ❖ 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
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 顾同治。 ❖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 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 脉治法; ❖ 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肝、 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 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精品课件
概述
❖ 《金匮要略》对胸痹证治的认识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进行了专
门的论述,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 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 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 酒汤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 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精品课件
辨证论治
❖ 痰浊闭阻证加减变化: ❖ 若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清化痰
热而理气活血; ❖ 如痰热兼有郁火或阴虚火旺者,加海浮石、海蛤壳、
生地、麦冬、龟板、玉竹; ❖ 大便干结加桃仁、大黄。
精品课件
辨证论治
❖ 寒凝心脉证 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 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 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 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 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诊查要点
❖ 胸痹与悬饮的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

胸痹-中医内科

胸痹-中医内科
祛邪治标: 气滞,疏理气机 寒凝,辛温通阳 血瘀,活血化瘀 痰浊,泄浊豁痰 扶正治本: 气虚,补气 血虚,养血 阴虚,滋阴 阳虚,温阳
证治分类
心血瘀阻证 气滞心胸证 痰浊闭阻证 寒凝心脉证 气阴两虚证 心肾阴虚证 心肾阳虚证
证治分类
辨证依据
1.心血瘀阻证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 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 兼症: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 加重 舌脉: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掌握 2.治疗原则----熟悉
3.证治分类----掌握
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 2、辨病情轻重,心痛重证当辨顺 逆、防厥脱
辨证要点 – 辨标本虚实
虚分气血阴阳
缓解期虚证突出
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实辨气滞/血瘀/
寒凝/痰浊
急性期实证为主
辨证要点
缓解期:辨本虚或本虚标实
历史沿革
《内 经》
最早描述胸痹的临床表 现、病位、治疗: 法 加 丰 论述、治疗方 设专篇、创病名、提出病
《金匮要略》 宋金元时期
胸痹认识进一步提高: 富: 因病机、治疗方剂: 表现:“卒心痛”、“厥心痛” 《玉机微义.心痛》:论胸痹实证、
虚证,补前人之未备。并对心痛与胃 之称 专篇论述、创立病名:《胸痹心 脘痛进行了明确的鉴别。 《世医得效方》创苏合香丸以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 痛短气病脉证治》 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 治“暴卒心痛” 《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桃 病因病机:“阳微而阴弦”—— 臂内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 《太平圣惠方》收集治疗本病 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 治以温通阳气、散结宣痹为主 旦 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 为 的方剂甚丰,以芳香温通 心痛 治疗:创立栝蒌薤白白酒汤、栝 死。” 主,兼顾气血阴阳的亏虚,标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 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 病位:“邪在心,则病心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 本兼顾,丰富了胸痹的治疗内 汤、乌头赤石脂丸等9张方剂 治疗:提出针刺之法,“心病宜 痛 容 食薤”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法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熟悉中医知识,了解中医治疗方法,为冠心病心绞痛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表现为本虚(气虚、阳虚多见)标实(血瘀、痰浊多见),心脉痹阻是病机关键。

但胸痹心痛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凝、气滞、痰浊、瘀血等可相互兼杂或互相转化,心之气、血、阴、阳的亏虚也可相互兼见,并可合并他脏亏虚之证,病程长,病情较重;又可变生瘀血闭阻心脉、水饮凌心射肺、阳虚欲脱等危重证候。

因此,临床治疗本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不可执一方一法而通治本病。

一、胸痹心痛病的辨证要点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属、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疼痛性质是辨别胸痹心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主要参考,临证时再结合其他症状、脉象而作出准确判断。

属寒者,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痛,得热痛甚;属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

一般疼痛发作次数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即偶发者轻,频发者重。

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

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二、胸痹心痛病的治疗法则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宜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二节胸痹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二节胸痹
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 舌脉象: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病机:阳气虚衰,气机痹阻,心脉瘀滞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 参附汤:大补元气,温补心阳 右归饮: 温肾助阳,补益精气
五、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胸痹气滞心脉证:延胡索、莪术(或郁金)、香附 各等份,研末吞服,每次3-5g,每日3次 2.胸痹气滞血瘀证:三棱、莪术粉等份,和匀吞服 ,每次3g,每日3次 3.胸痹心脉瘀阻证:三七粉、沉香粉、血竭粉 (2:1:1和匀)吞服,每次3g,每日3次; 4.胸痹痰阻血瘀证:柴胡15g,枳实15g,黄芩15g ,大黄10g,半夏10g,白芍20g,丹参20g,茯苓 20g,陈皮2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
(二)中成药
1.胸痹寒凝血淤证: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冠心 苏合滴丸(胶重、软胶囊) 2.气滞血瘀者:用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3.气虚血瘀者,可选用通心络胶囊、山海丹胶囊 4.阴虚血瘀者,可选用滋心阴口服液、复方血栓通 胶囊 5.肾虚血瘀者,可选用保心片、参附强心丸 6.心阳不振者:可选用参桂胶囊、芪防强心胶囊
2.病史
多见于中老年人,常有劳累过度、 抑郁怒、暴饮暴食史,也有无明显诱 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3.相关检查
(1)心电图是必备的常规检査,
(2)必要时可做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运动踏板 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及疗效的评价。
(3)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心脏冠状动造影等 检查是确诊心肌疾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方法。
五、患者, 男, 60岁。1996年4月10日初诊。 病史:两年前诊为冠心病,心前区经常 疼痛,每月发作十余次,每次疼痛1~2 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以暂时缓解。 近半年来,胸部刺痛不移,发作更频, 含服硝酸甘油已经无效,常觉心中郁闷, 两胁胀痛,夜寝不安,胸痛发作较频, 舌质紫暗,脉沉涩。

经方辨证论治胸痹

经方辨证论治胸痹
治法
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方药
保元汤加减,本方由人参、黄芪、甘草、肉桂组成,具有补气助阳之功,若气虚明显者,可加党参;若气阴 两虚者,则以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04
经方应用与名方解读
常用经方介绍及功效分析
栝楼薤白白酒汤
该方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的 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胸痹、胸痛 、短气等症状。其中,栝楼实能 宽胸散结、润燥滑肠,薤白能通 阳散结、行气导滞,白酒能行气 活血。
经方辨证论治胸痹
目录
• 胸痹概述 • 经发辨证论治原则 • 常见证型及辨证论治 • 经方应用与名方解读
01
胸痹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 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 ,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发病机制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于心,涉及肝、脾、肾 等脏,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 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 ,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02
鉴别诊断
胸痹需要与真心痛、胁痛、悬饮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真 心痛为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 、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 代等危重急症。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常伴 见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悬饮为胸胁饱满、咳唾引痛 、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栝楼薤白半夏汤
该方在栝楼薤白白酒汤的基础上 加入半夏,增强了祛痰散结的作 用,适用于胸痹不得卧、心痛彻 背等症状。
橘枳姜汤
该方具有温胃理气、散寒消痰的 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胸痹心中痞 气、气结在胸等症状。其中,橘 皮能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枳实 能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生姜能 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中医辨证论治疗胸痹的临床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疗胸痹的临床经验总结
2 清热解毒、泻心清火
《素 问 ﹒ 至 真 要 大 论》:“火 热 受 邪,心 病 生 焉”。火 热 之 邪 伤 人,最 易 入 心,心 主 血 脉,从 而 导 致 心 与 脉 络 损 伤;热 为 火 之 渐 ,火 为 热 之 极 ,毒 为 火 之 聚 ,火 热 之 邪 蕴 蓄 不 解 成 为“ 热
毒”而 致 痹 病。证 属 痰 瘀 交 阻,热 毒 内 蕴,损 伤 脉 络;络 脉 具 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的功能,络中气滞、血瘀,痰 浊 均 为 有 形 实 邪,阻 碍 气 机,郁 而 化 火,伤 及 心 络 营 阴,不 通 或 不 荣 则 痛。发 为 胸 痹 心 痛。临 床 引 起 火 热 之 毒 致 胸 痹 的 原 因较多,与火热之邪关系密切的主要有三:(1)情志因素:心 主血脉而又主神志,当今工作压力加大,竞争攀比激烈,七情 不 安。《脾 胃 论·安 养 心 神 调 治 脾 胃 论》说:“夫 阴 火 之 炽 盛, 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 为火,阴火太盛,经营之气不颐养于神,乃脉病也,神无所养, 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脉者,神之 舍,若心生凝滞,七神离形,而脉中惟有火也。”(2)工作、起 居、食 欲 习 惯:由 于 工 作 环 境 变 化,今 人 多 伏 案 久 坐,或 乐 享 安逸,以车代步,疏于运动,久之体内气机瘀滞,郁而化火。另 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厚腻易聚湿生痰,化湿生 热;或过食辛辣,化燥生火。(3)药物因素:由于经济条件的改 善 和 健 康 观 念 的 更 新,人 们 服 用 保 健 品 较 多。保 健 品 多 属 温 补 之 品,性 偏 温 燥 辛 散 走 窜,久 服 化 火 化 燥。目 前,治 疗 胸 痹 心 痛 多 用 温 阳 益 气、活 血 理 气 等 辛 香 燥 烈 之 品。临 床 治 疗 常 配伍玄参、连翘、黄连、黄芩、豨草、丹参等解毒药物。连翘苦、 辛 微 寒,轻 清 而 浮,可 清 热 解 毒,消 痛 散 结,善 于 清 心、泻 火。 张 景 岳 云:“味 苦 微 辛 气 微 寒,气 味 俱 厚,轻 清 而 浮 …… 泻 心 经实热”。玄参苦甘而咸性寒,可滋阴降火,润燥除烦,软坚解 毒。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可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本草衍义》:“大通利关膈热塞”。冰片芳香开窍,最常配伍运 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李东垣:“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

”《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明医指掌》:“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总统于心。

”唐容川:“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

”《灵枢•厥病》:“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必养必和,待其来复”胸痹从脾胃论治《灵枢•刺节真邪》:“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寿世保元•心胃痛》:“其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有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非药所能疗焉。

”《寿世保元》:“人受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而五脏六腑皆取其气”《医方考》:“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众体皆无以受气,日久羸弱矣。

”《脾胃论》:“元气充足,皆因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滋养元气。

”《医权初编》:“一切虚证,不问在气在血,在何脏腑,而只专补脾胃,脾胃一强,则饮食自倍,精血自旺,则阳生阴亦长矣。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指之端,……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足阳明之经……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症因脉治•胸痛论》:“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从轻重缓急分型论治痰浊壅盛,胸阳不振。

—《金匮要略》:“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痰浊壅盛,胸阳不振之重证。

—《金匮要略》:“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心中痞、胁下逆抢心同见—《金匮要略》:“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明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短气或胸中气塞—《金匮要略》:“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拘急疼痛—《金匮要略》:“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神农本草经》:“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寒饮上逆兼心中痞之心痛—《金匮要略》:“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寒凝心脉—《金匮要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阳虚阴盛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并治》:“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医宗金鉴》:“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

凡邪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圣济总录•心痛门》:“中脏既虚,邪气客之,痞而不散,宜通而塞,故为痛也。

”《内经》:“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明医杂著》:“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素问》:“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诸病源候论•心痛候》:“其久心痛者,是心之别络,为风之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经久不瘥也。

”《诸病源候论•心痛候》:“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诸病源候论•心痛候》:“心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

”《医学入门》:“厥心痛因内外邪犯心之胞络,或他脏邪犯心之支脉。

”《医宗必读•心腹诸痛》:“心为君主,然不受邪,受邪则本经自病,名真心痛,必死不治。

然经有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作,此言胞络受邪,在府不在脏也。

又云手少阴之脉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此言别络受邪,在络不在经也。

”叶天士:“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

”《金匮要略心典》:“胸中,阳也,而反痹,则阳不用矣;阳不用,则气上下不相通接,前后不能贯通,而喘息、咳唾、胸痹痛、短气等证见矣。

”《医说》:“胸府有恶血引起。

”寒邪内侵《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脉经》:“厥心痛者,乃寒气客于心包络也。

”《医学正传•胃脘痛》:“有真心痛者,大寒触心君,导致气血凝滞、邪气上逆胸中发病。

”《素问•调经论》:“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内经》:“血得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饮食不节《儒门事亲》:“膏梁之人……酒食所伤,胀闷痞膈,酢心”《症因脉治》:“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情志失调《三因极—病证方论》:“皆脏气不平,喜怒忧思所致,属内所因”《杂病源流犀烛•心痛源流》:“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杂病源流犀烛•心痛源流》:“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医经溯洄集•五郁论》:“凡痛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劳倦内伤《景岳全书》:“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年迈体虚《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中藏经》:“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亦”叶天士:“若夫胸痹,则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治气弗动血,治血兼治气”《玉机微义》:“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

”《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张氏医通•诸血门》:“盖气与血,两相维附。

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盛则血充,气虚则血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掣引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胸痹从肝论治(肝气虚损疏泄不利)《圣济总录•心痛门》:“论曰肝心痛者,色苍苍如死灰状,不得太息是也,……今肝虚受邪,传为心痛,故色苍苍而不泽,拘挛不得太息也。

”《黄帝内经太素》:“苍苍,青色也,肝病也。

不得太息,肝主吸气,今吸气已痛,不得出气太息也。

”《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

”王冰:“肝藏血,心行之。

人动则血行于经,人静则血归于肝,何者,肝藏血故也。

”《身经通考》:“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故心病先求于肝,是澄其源也”《医贯》:“凡脾、肾、肝、胆……各有一系,系于心包络之旁,以通于心”《圣济总录•心痛门》:“论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为阳中之阳,……。

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则阳虚而阴厥,致令心痛,是为厥心痛”《诸病源候论》:“手少阳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上循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邪气迫于心络,心气不得宣畅,故烦满乍上攻于胸,或下行于胁,故烦满而又胸胁痛也。

”气虚血瘀论《素问•五藏生成论》:“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医林改错》:“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难经•十四难》:“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医学发明•卷第二》:“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李东垣:“……究其痛在何经络之闭,以行本经,行其气血,气血利则愈矣”《诸病源候论•心痛候》:“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久死,夕发朗死”辨证论治《景岳全书》:“凡人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塞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

”1.气虚血瘀型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或脉结代辨证: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治方:益气活血,温阳通脉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黄芪30g 桂枝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红花10g 地龙10g 生山楂15g 丹参12g 炙甘草6g 瓜蒌10g 薤白12g胸闷胸痛明显减轻,精神可转,继服上方去薤白,加檀香6g,炒枣仁30g,鹿寿草12g 兼气虚重者,加人参(红参、西洋参、参须、生晒参)、党参心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复脉,养阴生津方剂:加味生脉饮加减(八味)—《医方考》“补肺中元气不足”方药:太子参15g 沙参40g 丹参15g 麦冬10g 五味子6g 龙齿30g(打碎先煎)茯苓10g 枳壳12g兼心气虚甚,加党参15g、重者加黄芪黄精15g;兼脉结代加苦参10g;兼失眠易醒,加酸枣仁20g、夜交藤20g、合欢皮10g;兼胸闷胸痛憋气,加瓜蒌15g;兼头晕眼花,加桑叶10g、菊花108;兼心衰明显者,加车前子20g、益母草20g,葶苈子15g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自汗、失眠、纳差、便干、唇暗红、舌质黯、苔微黄、脉弦涩辨证:胸痹心气阴两虚,胸阳不宣、心血瘀阻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党参15g 麦冬9g 五味子6g 琥珀10g 天花粉12g 丹参15g 赤芍10g 桃仁10g 红花10g 益母草15g 茯苓15g 远志10g 炙甘草6g中成药:麝香保心丸2粒3次/日气阴两虚,心脉失养,阴虚内热,虚热伤津临床: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体倦乏力,盗汗,烦热失眠,口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软无力或结代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剂:生脉饮加减方药:炙黄芪30g 酸枣仁生地玄参麦冬丹参15g 当归12g 人参茯苓远志延胡索10g 五味子炙甘草6g《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细则气少,涩则心痛”《金匮要略》:“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肋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本神篇》:“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薛氏医案•求脏病》:“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血证论》:“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胸者,肝之分,肺心肝胆肾心包七经脉俱至胸,然诸经虽能令胸满气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独令胸痛,故属肝病”2.气滞血瘀型辨证:心脉痹阻,宗气不畅治方:宣通宗气,畅通血脉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方药:全瓜蒌15g 薤白10g 丹参15g 川芎10g 葛根12g 降香12g 赤芍10g 草决明15g 鹿衔草15g 莱菔子15g 枳实12g 菊花12g现代药理研究葛根、草决明、鹿衔草、丹参具降血压、降血脂、扩张血管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