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要在体育运动中,田径是较为普及的项目,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课程。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对提高大学运动水平、身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大学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在高校田径教学中,训练量与训练强度是两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训练效果。本文主要对高校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为提高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

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是田径运动。在高校田径课训练中,训练宗旨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提高其体育运动竞技水平、身体健康水平、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等,促进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的稳定、全面、健康发展。在传统高校体育田径训练中,常采用高训练量、低强度的训练方法,不协调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增加学生的肌肉疲劳感,并进而出现神经系统疲劳的情况,使学生产生意识模糊问题,降低训练效率。因此,为了提高田径训练质量,教师应合理调整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发挥学生潜能。

一、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

田径运动项目的基本运动形式是走、跑、跳、掷,运动具有个性化,训练不受场地限制,可通过简单的设备、器材开展田径训练、比赛[1]。在田径训练中,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是训练的主要因素,其中,训练强度指的是运动员完成训练的速度,而训练量指的是完成运动的时间与距离,两者之间的侧重程度、变化直接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在训练过程中,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是相互作用关系,在实现相同的训练效果的情况下,训练强度的减少便意味着训练量的增加。例如,若减少学生40%的训练强度,那么就需要相应增加4-5倍的训练量。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由于学生的体能素质较差,教师多采用大训练量、低强度的训练方式,在此情况下,长时间、长距离的田径训练将使学生产生肌肉疲劳感,训练疲惫,降低训练积极性,影响训练效果。

在平时高校田径训练中,教师对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之间关系认识、性质定位较为模糊,并没有充分研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导致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不协调,或因课程有限加强训练强度,或因教学方式限制加强训练量,不利课程的有效开展。因此,在以后高校田径训练中,教师应重新定位田径训练的量与质,有机结合训练强度与专项训练,确保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适度性。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一)、创新田径训练理念,建立完善的训练制度

在目前的高校田径训练中,存在训练理念落后的问题,采取传统的大量训练的方式,没有认清田径运动的性质、结构,训练内容把握不全面。因此,为了提高高校田径训练质量,首先需要高校创新训练理念,完善训练制度。在具体训练中,教师应以训练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身体素质,适度增加训练强度,调整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2]。例如,高校田径训练应打破冬季集中训练的模式,将田径训练分配体育课程中,在体育项目运动中,抽取一定时间开展田径训练,如慢跑、快跑,逐渐增强学生的体能,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学生需求及具体体育开展情况完善训练制度,制定符合学身体成长规律的训练方案,如结合学生每学期的体能测试成绩、体质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安排训练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模型。

(二)、协调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结构,确保两者的适度性

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科学比例结构是提高高校田

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键因素。在具体训练中,教师应在平时训练中,观察学生的训练兴趣、坚持度、疲劳程度、训练积极性等,平衡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既重视训练量,又重视高负荷、高强度的训练方式。例如,在平时田径训练、体育项目训练中,教师注意学生状况,先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

如进行各种摆动练习,通过多次重复训练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上肢摆动力量。同时确保训练强度,在学生具有一定体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田径速度、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强度训练,避免的单一考前集中训练,稳定训练强度[3]。此外,有机结合平时训练与专项训练、力量训练与速度训练,如在平时训练阶段,进行各种局部动作速度、跳跃练习,进行速度训练,在专项训练中,开展针对性技术指导、速度指导训练,确保训练的有效性、针对性。

(三)、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逐渐开展训练

在田径训练中,训练量、训练强度的增加不可一蹴而就,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循环渐进的增加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保持两者平衡。因此,在具体高校田径训练中,教师应采取合理的训练方式,开展合适的周期性训练,逐渐增加训练时间、训练次数、训练距离等[4]。例如,在短跑速度训练中,一般情况下,确保最高速度能力训练的时间不应超过8s,跑距不超过50m,且各训练方式、动作重复3次左右,每次练习间隔保持在3min左右。同时,重复训练中,逐渐减少重复训练之间的间隙时间、逐渐增加训练次数,以此避免一次性大量训练对学生产生的疲惫感,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高校田径训练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训练规律,平衡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通过制定完善的训练制度、

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协调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结构,提高田径训练效率,提高大学生田径水平和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佳.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194.

[2] 杨磊.普通高校田径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价值工程.2012.31(16):263-264.

[3] 张建斌.动态可控式训练法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的应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6):154.

[4] 王坤.高校课外田径训练运动负荷的控制方法[J].文

体用品与科技.2012(6):1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