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浅谈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浅谈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https://img.taocdn.com/s3/m/6f076c2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2.png)
浅谈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决心。
田径训练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需要逐渐增加训练量,让学生逐步适应强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浅谈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来探讨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一、训练强度与目标1.1 训练强度的定义训练强度是指训练时所施加的刺激的强度。
训练强度是影响运动员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训练强度的高低取决于训练时间、频率、强度及训练方式等因素。
1.2 训练强度的分类训练强度可以分为三个级别:低、中和高,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阶段。
在训练中应该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目标制定合适的训练强度。
低强度:适用于初学者和恢复期,主要以低强度长时间的慢跑为主,以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同时也可以提高运动时的耐力。
中强度:适用于中级和高级运动员,主要以间歇性的有氧训练和阈值训练为主,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增长有氧能力,提高速度和耐力,同时降低体脂率。
高强度:适用于高级运动员,主要以最大氧耗量和过量蒸发阈训练为主,以提高最大氧耗量,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和爆发力。
1.3 训练强度与目标训练强度和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速度,那么你需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以提高自己的爆发力和速度。
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耐力,那么你需要进行中低强度的训练,以增加你的心肺功能和氧化能力。
二、训练量与目标2.1 训练量的含义训练量指训练的量纲,是用重复次数、距离、时间或重量计量的。
训练量包括体能、技巧、战术等各方面的训练量。
训练量的合理安排与控制,对于提高运动员的水平和达到训练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训练量的分类训练量可以分为三种:低、中和高,根据各自的训练阶段和训练目标,不同的训练阶段需要有不同的训练量。
低训练量:适用于初学者以及恢复期的运动员,这时训练时间、强度和频率相对较低。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2f5df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6.png)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日益追求,高校体育田径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田径运动中,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两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进行研究。
一、训练强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训练强度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与其最大能力消耗的比例。
训练强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训练效果。
训练强度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体质等基本条件。
2、训练目的,如是为了增强肌肉力量还是提高耐力等。
3、训练方式,如静态锻炼、动态锻炼等。
4、训练周期、强度、频率等。
5、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等。
5、个人差异,如训练技巧是否得当、饮食是否合理等。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过高或者过低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都会对运动员造成伤害或者影响训练效果。
为了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教练需要对运动员的体质、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等做出科学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在设计训练计划时,需要考虑到运动员的训练目的、训练方式、训练周期、强度、频率等因素,以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教练还需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人差异,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如针对不同训练目的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训练、分阶段的训练计划和个性化的训练计划等。
四、结论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两个重要因素,高校田径教学中需要科学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根据运动员的个人差异进行个性化训练。
只有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才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270f6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0.png)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引言田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体育项目,不仅是体育运动中的经典项目,也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重要方式。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项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和协调性,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非常有益。
在进行田径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合理确定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成为了教练和学生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就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进行研究,希望能为相关教练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训练强度的重要性训练强度是指训练活动所达到的强度大小,是体育训练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训练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训练效果的好坏,合理的训练强度可以使运动员在训练中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在进行田径教学训练时,合理的训练强度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运动能力。
训练强度过大会导致学生疲劳过度,从而影响训练效果;训练强度过小又会使学生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无法提高体能素质。
在进行田径教学训练时,教练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体质、训练目标等因素来合理确定训练强度,以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二、训练强度的确定方法1. 心率监测法心率监测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训练强度测定方法。
通过监测学生运动时的心率,可以了解学生在运动中的身体状况,从而合理调整训练强度。
一般来说,学生在进行中等强度的训练时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左右为宜。
2. VO2max测试法VO2max测试是通过测定运动员在最大负荷下达到的最大摄氧量来确定运动员的最大耐力水平。
通过VO2max测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最大负荷情况,从而合理设置训练强度。
3. 感觉评价法感觉评价法是通过学生对自己的感觉来确定训练强度。
教练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根据自己的感觉来确定训练强度,比如训练时的轻松感和疲劳感,从而合理调整训练强度。
以上就是一些常用的训练强度确定方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确定训练强度。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93335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8.png)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引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项目一直是备受重视的项目之一。
田径项目培养学生的耐力、速度和力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过高的强度和量可能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对于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田径训练的重要性二、田径训练的训练强度1.1训练强度的控制方法对于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可以通过控制训练的负荷大小、训练的时间和频率来进行控制。
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确定合适的训练强度,避免对学生的身体造成过大的负担。
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效果及时调整训练强度,避免出现过度训练的情况。
要根据学生的心率和体能指标来控制训练强度,避免出现超负荷训练的情况。
1.2训练强度的影响因素影响田径训练强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体差异、环境因素、训练计划等。
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确定训练强度,不能一概而论。
要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标来确定训练强度,不能盲目追求高强度训练。
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训练强度,例如气候、场地等都会对训练强度产生影响。
田径训练的训练量是指训练的总量和每次训练的量。
对于高中生来说,训练量的控制非常重要,过大的训练量可能导致学生的身体疲劳和过度训练,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合理控制田径训练的训练量,是非常重要的。
四、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建议针对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建议: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来确定合适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避免对学生的身体造成过大的负担。
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效果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避免出现过度训练的情况。
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来确定合适的训练量,不能一概而论。
结论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控制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训练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田径队体能训练计划
![田径队体能训练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9dcfba3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f.png)
田径队体能训练计划
一、力量训练
1. 深蹲:3组10次,重点训练大腿和臀部肌肉。
2. 卧推:3组10次,训练胸部和三头肌。
3. 引体向上:3组10次,训练背阔肌和肱二头肌。
二、速度训练
1. 短跑:进行30-60米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提高爆发力。
2. 出发技术训练:练习各种起跑姿势,提高反应能力。
3. 绳跳:跳绳3组2分钟,增强脚步频率。
三、柔韧性训练
1. 动态伸展:像摇摆跑、后退跑等动态拉伸运动。
2. 静态伸展:如坐姿背伸、等保持15-30秒。
四、核心训练
1. 仰卧起坐:3组20次,训练腹部肌肉。
2. 俯卧撑:3组10次,增强上肢和核心力量。
3. 平板支撑:保持30-60秒,训练核心稳定性。
希望这份训练计划能帮助运动员提高体能,更好地备战比赛。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指教!。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究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f6e44c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5.png)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究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了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重要性及其之间的关系。
首先,通过阐述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理论基础以及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特点,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
接着,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训练强度与运动成绩,训练量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协调性。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优化在田径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分析了优化过程以及优化效果,并从中提取出了有价值的教训和启示。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高中体育田径教学提供一种合理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设计和调整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
关键词: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训练强度;训练量;实证研究;教学优化前言随着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田径运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质,提高其运动能力,还能锻炼其意志品质,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然而,如何在田径教学中合理设计和调整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运动成绩,一直是教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作为训练负荷的两个基本要素,直接决定着训练的效果和效率。
训练强度体现了训练的负荷水平,而训练量则表现了训练的负荷规模。
只有合理调整和控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才能充分发挥田径训练的效果,避免训练过度或训练不足。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高中体育田径教学有所启示和贡献,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共同推动我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发展。
一、基础理论的阐述在理解和研究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相关的基础理论。
这些理论将为我们分析田径教学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提供理论依据。
以下将对体育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理论基础,以及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特点进行阐述。
1.1 体育训练强度的理论基础训练强度,通常指的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承受的负荷强度,它反映了训练的负荷水平。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分析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e2de6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f.png)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分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一直是受到重视的项目之一。
田径项目包括短跑、长跑、跨栏、跳高、跳远、铅球、标枪等多个项目,涵盖了全身各个部位的训练。
而在田径教学中,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训练效果和健康状况。
下面将对高校体育田径教学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进行分析。
首先要明确的是,田径教学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特长进行合理安排。
一般来说,高校田径教学的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正值身体发育阶段,因此在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上需要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可控性。
针对训练量来说,高校田径教学的学生一周的训练量大约在10-15个小时左右,具体时间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擅长项目来进行合理安排。
一般来说,学生可以进行每天1-2次的训练,每次训练1-2小时。
在训练量的安排上,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身体状况,不能过分拖累学生的课业和身体健康。
也需要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学生疲劳和损伤。
在训练强度方面,一般来说,高校田径教学的训练强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体能训练和技术细节训练,一般是在学生习惯于进行大强度训练之前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中度训练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比赛成绩。
而重度训练则是在学生竞技水平较高,比赛成绩要求较高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比赛状态和心理素质。
在训练强度的安排上,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体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一般来说,训练强度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反馈和表现进行调整,避免过猛的训练导致学生身体损伤和心理压力。
也需要根据比赛季节和学生的赛程安排进行训练强度的调整,保证学生在比赛时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除了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外,高校田径教学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指导和心理辅导。
科学指导主要是要求教练员和老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训练安排,避免盲目跟风和机械式训练。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析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4b119a852458fb760b5676.png)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析田径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在世界得到全面的推广,它既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又是高中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高中体育教师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尤其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握学生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关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但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田径教学训练中存在着盲目性,不能合理安排学生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容易使他们神经系统产生疲劳感,身体潜能不能有效发挥出来,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我们只有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务把握好田径训练中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对高中生田径训练特点的分析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田径运动属于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主要通过适度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来促进人身体潜能的爆发,并使身体健康协调发展。
而田径运动是一个有计划的、系统的整体内容,它的很多变化是在人的肌肉里、血液里和细胞里进行的,一般不能通过教师的直观视觉对其训练效果进行简单判断的。
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时,一定要在总结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训练进行科学的安排。
正确处理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不能一蹴而就,每一个教师既要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好的身体素质,又要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假如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就不可能对学生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行合理安排。
2、对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之间关系的分析田径训练量是由训练完成的距离和时间决定的,田径训练强度则是由训练完成的效率和速度决定的,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两者是否进行合理的增减和协调是提高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关键。
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假如片面注重训练强度,缺忽视训练量,那就会加速改变学生身体状态,不能使学生的各项体能保持一个平稳的训练状态;同理,过分的突出学生训练量,缺忽视训练强度,也会阻碍学生的体能的协调发展,训练效果事倍功半。
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https://img.taocdn.com/s3/m/d2182c0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4.png)
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田径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项目,包括跑步、跳远、跳高、铅球、铁饼、标枪等多个项目。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田径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合理安排,对于学生的训练效果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针对高中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和训练目标,田径的训练强度应该适度。
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期,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并不完善,因此训练强度过大容易导致身体损伤。
一般来说,田径的训练强度应该以轻度到中度为主,避免训练过程中出现过大的疲劳和不适,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田径的训练量也应该合理安排。
训练量是指训练的总时长和次数的综合体现,包括每周的训练时间和次数等。
对于高中生来说,每周进行3-4次的田径训练较为合适。
每次的训练时间可适度延长,但不应过长,一般控制在1-2小时之间。
此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各个项目的训练时间和次数,注重全面发展。
为了保证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高中田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体质测试和技术评估。
通过定期进行体能测试,可以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训练效果,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训练调整。
同时,对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应根据其身体素质、技术表现和训练需求,进行个别化的训练计划安排。
在田径训练的内容上,应注重全面发展和个别发展的结合。
田径项目涉及跑步、跳跃和投掷等多个方面,要全面培养学生的速度、力量和灵敏度等基本素质。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潜能,合理安排个别发展的训练项目和重点。
比如,对于速度较快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强短跑的训练;对于力量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强铅球和铁饼的训练。
最后,要注意田径训练的循序渐进和逐渐增加难度。
初期的训练主要以技术的熟练度为主,逐渐增加运动量和强度,并逐渐引入竞技训练和比赛。
同时,要保证训练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高考田径训练方案
![高考田径训练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d12c3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b.png)
高考田径训练方案引言高考是每位学生面临的重要考试,而田径作为一项普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通过参与田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而在高考中表现更出色。
本文将提供一个高考田径训练方案,帮助学生们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内容,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和考试成绩。
计划安排训练周期高考田径训练建议从高三上学期开始,至高考结束,总共约36周时间。
建议将训练周期分为准备期、强化期和冲刺期,每个周期的时长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1.准备期(4周):主要目标是适应训练,提高基础体能和技能水平。
2.强化期(20周):重点加强各项技能的训练并提高耐力和爆发力。
3.冲刺期(12周):集中精力进行比赛准备和提高竞技水平。
训练内容高考田径训练方案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短跑、长跑、跳远、跳高和铅球。
每周训练安排如下:1.周一:短跑和跳远训练。
–短跑训练包括起跑姿势练习、瞬间爆发力训练和提高加速度等。
–跳远训练包括起跳训练、着陆姿势训练和提高跳远技巧等。
2.周二:长跑和铅球训练。
–长跑训练包括耐力跑、速度跑和间歇训练等。
–铅球训练包括身体协调性训练、力量训练和提高扔球技巧等。
3.周三:休息。
4.周四:短跑和跳高训练。
–短跑训练同周一。
–跳高训练包括起跳姿势练习、高度突破等。
5.周五:长跑和铅球训练。
–长跑训练同周二。
–铅球训练同周二。
6.周六:轻松活动,如慢跑或伸展运动,有助于放松肌肉并恢复体力。
7.周日:休息。
注意事项1.安全第一:在进行任何训练前,请确保身体状况良好,避免受伤。
2.适度训练:训练量要根据个人情况和身体状况适度调整,不可一味追求训练强度和时间。
3.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有助于恢复体力和促进肌肉生长。
4.充足休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不仅有助于身体的恢复,也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
5.持之以恒:坚持训练,并配合良好的学习计划,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
结论通过合理安排高考田径训练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并且有助于他们在高考中取得出色的成绩。
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浅谈
![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af53334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0.png)
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浅谈学校体育教学是学生体能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田径训练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则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关键因素。
下面将就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进行浅谈。
田径训练的强度是指训练的力量大小和难度程度。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体能水平和健康状况来确定。
对于初学者,训练强度要适度,不能过分强调高强度的训练,以免造成身体损伤,甚至引发心理障碍。
适度的训练强度可以让学生逐步适应体育训练,提高体能水平,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体育健身习惯。
而对于已经具备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田径训练的强度可以适当增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其竞技水平。
在训练强度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田径项目进行区分,例如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等项目,每项项目的训练强度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
对于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还需注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不能盲目追求高强度的训练,以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于有一定田径基础的学生,训练量可以逐渐增加,但也需保持适度,不能过分追求训练的数量和持续时间,以免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
适度的训练量可以让学生在提高竞技水平的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不至于过度消耗体力和精力。
田径训练的量也需要结合具体的项目和训练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对于短跑项目,训练量可以适当增加,但要注意训练的频率和间隔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伤害;对于中长跑项目,训练量可以适度增加,但也要注重训练的持续性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品质;对于跳高、跳远等项目,训练量也需要适当调整,避免过多训练导致肌肉和韧带的损伤。
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体能水平,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田径训练中获得更好的锻炼效果,提高竞技水平,同时也能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健康成长。
高中体育课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分析
![高中体育课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0ab4c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3.png)
高中体育课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能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使得高中体育教学得到了其应有的重视,田径教学也因此而成为了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
新课标下,对于体育的课改要求是教师要掌控好体育训练的强度和力度,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促进良好的体育学习效果的达成。
也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体育课田径训练的强度以及训练量。
关键词: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训练模式引言: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强身健体,为高中生塑造健康的体质。
但是过激或过于松散的教学模式都不利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针对田径教学来说,其更是要注重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为此,高中体育教师一定要秉持着适度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增强高中生的田径能力和身体素质。
1.田径训练的特点及其的注意事项1.田径训练的特点田径体育作为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其主要是通过训练人体的负荷强度,以此来充分挖掘训练者的潜能、优化训练者的身体素质,促进其的身体协调性能够进一步的增强。
而基于田径体育的训练实质上来看,其作为一个系统的、有计划的运动内容,大部分的对于人类身体改造的变化都在其的肌肉及细胞中进行,短期内无法依靠肉眼来直观的观察出运动员的体魄变化。
为此,高中体育教师在设计田径训练计划时,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方针,严格围绕田径运动的特点以及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合理调控学生的训练强度,对于身体素质不佳的同学一定要在强化了其的基本功后再开始训练,切不可急于看到训练成果,“拔苗助长”式的教学,最终使得田径教学丧失了其应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田径训练的注意事项对于田径训练的模式来说,主要在于其的训练量以及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田径训练的强度是由训练量和训练频率所决定的,因此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成为体育教师所掌控的重点。
为此,高中体育教师首先要注重设计全面性训练模式。
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时必须要重视起针对高中生的训练时间和训练频率,促使其能够在相互协调的前提条件下,也能够相互制约。
浅谈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浅谈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https://img.taocdn.com/s3/m/fb8a58e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13.png)
浅谈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高中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而田径训练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坚强意志和锻炼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高中田径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浅谈关于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的强度及训练量,并探讨如何合理安排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度和训练量的概念。
训练强度指的是训练的难度和负荷程度,包括训练的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
而训练量则是指训练的总量,可以用训练的次数、距离、时间等来衡量。
强度和训练量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合理的强度和训练量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
高中田径训练的强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和训练目标来确定。
一般来说,强度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
初学者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应从低强度开始,逐渐提高到中强度,再到高强度。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适应训练负荷,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同时,不同项目的训练强度也存在差异,如短跑和跳高的强度相对较高,而长跑和铅球的强度相对较低。
教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目标来合理调控训练强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
训练量的确定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在高中田径训练中,训练量主要指训练的时间和次数。
一般来说,初学者应从较低的训练量开始,逐渐增加到合适的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每周进行三到五次的训练即可满足需求,并且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
在具体的训练计划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训练目标来具体确定每个项目的训练量。
例如,对于短跑项目,可以逐渐增加训练的跑步距离和速度;对于长跑项目,可以逐渐增加训练的跑步时间和距离。
通过合理控制训练量,可以避免学生过度训练而导致身体损伤,同时保证训练的效果。
除了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安排外,高中田径训练还需要注重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以示范和指导为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最新教育文档
![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最新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87ee587d1f34693daef3eb8.png)
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其本质在于锻炼和加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基础常识及技巧,从而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
但是作为发育中的学生而言,适当的运动的确可以发挥出较强的锻炼作用,但是仍然需要控制好训练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对于田径训练而言,都是通过强度较大的训练来实现的,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有效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田径教学的发展。
一、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1.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相较于其他的体育教学项目而言,田径运动都要求学生尽可能的提高速度与个人的耐力,但是这种速度与耐力需要在长时间的训练中才能实现,因此如果没有计划性的进行训练时间的安排,则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速度与效率。
在具体的教学中人们发现,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如果降低了学生的训练强度,则需要通过较大的训练量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速度,但是对于部分田径项目而言,这种关系则是不成立的。
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盲目的进行训练强度或者训练量的提高对于学生身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需要在实际的体育田径教学中加以控制。
2.影响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原因(1)外界环境的影响田径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效的田径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挖掘出各地区的田径人才,为我国的田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田径的报道与训练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而大众对于田径训练的认知非常的薄弱。
在实际的田径训练中,相关的制度及训练的计划都没有得到科学的制定,这也极大的制约了田径训练的开展,因此无法科学的引导田径训练的进行,这些对于我国田径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家长对于田径教学的认知不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家长并不赞成孩子过多的分散精力去参与课外生活,并且从安全性上考虑,室内的文化教学远比户外田径教学安全,一旦孩子在田径训练中出现受伤或者是劳损,都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展与常规知识的学习,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家长对于孩子参与田径训练的态度。
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研究
![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26e260ae87101f69e31953c.png)
参考 文 献 :
Ⅲ 张大超 , 孟建斌. 我 国田径运动训 练理论研 究进展 Ⅲ. 体 育文
一
、
田径 运 动 中训 练 量 与训 练 强 度 的 关 系
在短跑 运动 中,运动员完成运 动的距离和时 间表示 训练 量, 完成运 动的速度表示训练强度 。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两种成
是在 中长跑或者竞走项 目上获得的 , 而且是靠着运动员 的强大 毅力和拼搏精神获得 的。 自从刘翔在雅典奥运会 1 1 0 米栏 的比
环境也对运动员训练有着很大的影 响。环境 的不 同 , 如在沙滩 上跑步 、高原缺氧锻炼或者在有 围观者 的地方进行训练等 , 都 可能会使得运动员 的训练强度增加 。 3 . 运动 员的训练程度和运动水平 。由于运动员之间水平的
田径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运动 ,也是在各个运动项 目中 颇具分量 的一个 , 在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占有重要地位。田径运动
赛 中摘得金牌 , 我们才开始慢慢思考我 国在 田径运动运动理念
上 的偏 差 。
分 的变化和侧重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训 练效果 。 如果训练强度在 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减少了 , 就有利于训
练量 的增加 。如果将 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减少 4 0 %, 就可使 他 的训练量增加 4到 5 倍 。对于长跑运动来说 , 过多地增加运
差异 , 相 同的运动项 目往往会用不 同的训练强度来进行。教练
员必须在训练 中采用不同方案的训练方法 以满足不 同运动员 的训练需求。 三、 我 国传 统 的 田径 运 动训 练 观 念 我 国虽然在世界上获得过 田径 运动方面的奖牌 , 但几乎都
在评估 一个地区或一个 国家 的体育水平方 面起着决定性 的作 用。 为了能够取得在田径运动方面的竞争优势 , 推动田径运动的 发展 , 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理念被用来指导田径运动训练。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43b663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4.png)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活与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体魄、加强心肺功能等,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爱与追捧。
而体育锻炼的一种方式是田径跑步,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田径跑步成为了重要的课程之一。
本文将以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为背景,探讨田径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问题。
一、研究背景田径运动是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常见于学校教育和各项运动比赛中。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训练强度是决定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训练量则会对训练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研究田径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田径训练强度田径训练强度是指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内对身体所施加的负荷大小,通常用心率和最大摄氧量等指标进行测定。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田径训练的强度需要因人而异。
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运动员的年龄普遍较小,身体素质相对较弱,因此训练强度需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1、心率心率是衡量运动员体能状况的一项指标,也是最常用的测量训练强度的方法。
在高强度训练中,心率的目标区间一般为运动员最大心率的65-80%,而在中等强度训练中,心率的目标区间一般为运动员最大心率的55-70%。
对于高中生而言,训练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生理发育的限制。
2、最大摄氧量田径训练量是指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内所进行的训练的总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训练强度的大小。
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合理的训练量需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训练目标等诸多因素进行评估,以达到锻炼身体,提高体能的效果。
1、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关系2、训练量的分配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训练量的分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分配合理的训练阶段:高中田径教学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基础阶段、竞赛阶段等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训练的重点和分配也不同。
(2)分配合理的训练内容:高中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内容也相对丰富,如长跑、短跑、接力、跳远、铅球、标枪等。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92dfc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9.png)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摘要:本文以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训练强度、训练量对于学生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可行的训练计划和方法。
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田径技能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训练强度;训练量;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健康发展介绍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结果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对学生的影响研究表明,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安排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适当的训练强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肺功能,加强肌肉的耐力和爆发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而训练量的多少则与学生的年龄、身体状况、体能水平、训练目的等有关。
训练量过少,无法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训练量过大,则容易使学生过度疲劳,甚至引起受伤或疾病。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方法针对高中生的体育田径教学,在制定训练计划和方法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1. 安排适当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根据学生的年龄、体能水平、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一般来说,初学者的训练强度应该逐渐加大,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2. 基础训练的重要性体育田径项目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因此基础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技能训练前,应该进行一定的热身活动,然后进行体能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基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 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单一的训练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和枯燥,同时也难以全面开发学生的潜力。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如竞技训练、游戏训练、合作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安排,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全面提高的关键。
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状况、体能水平和学习需求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训练安排,同时还需注意训练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论专科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强度及其训练量
![论专科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强度及其训练量](https://img.taocdn.com/s3/m/554cd494caaedd3382c4d3c4.png)
DOI:10.16655/ki.2095-2813.2019.35.054论专科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强度及其训练量①姚锦平(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摘要:在本文中,笔者以专科学校的体育课程为对象,展开了田径训练强度及其训练量的探讨,首先分析了可能对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制定产生影响的因素,认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体育教师因素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后提出了具体的设置策略,建议围绕学生特点选择适度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设置完善的专科学校体育田径训练制度、统筹看待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结构性。
关键词:体育 训练强度 训练量 专科学校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054-02在众多体育运动项目当中,田径运动可谓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一个运动项目,尤其是对于学校所开展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来说,一般教师都会采取田径运动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同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
然而现阶段专科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大多采取的是低强度和高训练量的途径,这种办法不太适合青少年的身体发展规律。
也有可能因为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不科学设置,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1 田径训练强度及其训练量的影响因素1.1 社会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离不开社会整个环境的,而对于体育教学这门学科来说,同样如此,我国的体育训练方式是需要遵循相应规章制度的,同样,在专科学校开展专门的体育教学活动,也是为我国的体育人才储备做出相应的贡献。
根据相关调查可知,近些年人们对于学生田径运动员的关注越来越少,又加之学校方面不再着重宣传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使得媒体当中的相关报道数量与日俱减。
目前在专科学校当中并没有出台体育教学的管理章程和具体的教学体系而这同样也可以归咎于社会各界的不重视。
1.2 家庭因素和一般性的高中有所不同的是,专科学校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与此同时,专科学校更多的是倾向于交会学生一门技术,使得学生能够在卖出校门以后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同样也造成了专科学校无法持续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问题。
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思考
![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ba56b016137ee06eef91874.png)
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思考摘要: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提升文化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重要的体育项目,田径向来是高中体育教学的短板之一,很多体育教师难以把握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科学关系,导致田径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本文探讨了优化设计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方法,以期为高中田径教学有效开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中田径;训练量;训练强度高中生的生理、心理成长均有属于其年龄段的特点,只有尊重这些特点设计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合理调整体能训练项目,才能有效发挥田径训练的积极作用。
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迷信训练强度低、训练量大的教学模式,以期通过反复抵消的田径训练提升高中生田径成绩,既容易引起学生身心疲劳,也难以发挥项目潜能。
因此,制定适合高中生的田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是提高田径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1高中田径运动训练的实践性原则探究1.1田径运动的心理训练田径运动的心理训练需要结合运动员的生活背景、生长环境、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心理训练应该贯穿到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使之随时保持最良好的状态,进而保证在比赛中正常发挥。
1.2田径运动的单项技能训练田径运动的技能训练首先要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掌握技术要领,在日常的锻炼中发现不足,发现理论知识中用不上的技等,并随时请教,及时纠正。
田径运动的单项技能训练注重运动员保持个人鲜明的运动特色,只有每个人都发挥自身的长处,团队作战中才能更好地取得胜利。
1.3田径运动的身体训练身体训练涉及到身体反应度、灵敏度、协调度、柔韧度以及身体力量等各方面的训练,身体训练是运动员从事田径训练的基础,需要运动员定期、有规律、自觉地进行锻炼。
2把握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策略2.1把握合理性,对田径训练科学设计在高中的田径训练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生理特点,制定出强度适宜的训练方法,具体说来教师需要做好如下方面工作:首先,制定出的训练计划需要符合科学规律,做到强度要适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要在体育运动中,田径是较为普及的项目,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课程。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对提高大学运动水平、身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大学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
同时,在高校田径教学中,训练量与训练强度是两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训练效果。
本文主要对高校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为提高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
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是田径运动。
在高校田径课训练中,训练宗旨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提高其体育运动竞技水平、身体健康水平、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等,促进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的稳定、全面、健康发展。
在传统高校体育田径训练中,常采用高训练量、低强度的训练方法,不协调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增加学生的肌肉疲劳感,并进而出现神经系统疲劳的情况,使学生产生意识模糊问题,降低训练效率。
因此,为了提高田径训练质量,教师应合理调整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发挥学生潜能。
一、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
田径运动项目的基本运动形式是走、跑、跳、掷,运动具有个性化,训练不受场地限制,可通过简单的设备、器材开展田径训练、比赛[1]。
在田径训练中,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是训练的主要因素,其中,训练强度指的是运动员完成训练的速度,而训练量指的是完成运动的时间与距离,两者之间的侧重程度、变化直接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
在训练过程中,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是相互作用关系,在实现相同的训练效果的情况下,训练强度的减少便意味着训练量的增加。
例如,若减少学生40%的训练强度,那么就需要相应增加4-5倍的训练量。
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由于学生的体能素质较差,教师多采用大训练量、低强度的训练方式,在此情况下,长时间、长距离的田径训练将使学生产生肌肉疲劳感,训练疲惫,降低训练积极性,影响训练效果。
在平时高校田径训练中,教师对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之间关系认识、性质定位较为模糊,并没有充分研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导致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不协调,或因课程有限加强训练强度,或因教学方式限制加强训练量,不利课程的有效开展。
因此,在以后高校田径训练中,教师应重新定位田径训练的量与质,有机结合训练强度与专项训练,确保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适度性。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一)、创新田径训练理念,建立完善的训练制度
在目前的高校田径训练中,存在训练理念落后的问题,采取传统的大量训练的方式,没有认清田径运动的性质、结构,训练内容把握不全面。
因此,为了提高高校田径训练质量,首先需要高校创新训练理念,完善训练制度。
在具体训练中,教师应以训练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身体素质,适度增加训练强度,调整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2]。
例如,高校田径训练应打破冬季集中训练的模式,将田径训练分配体育课程中,在体育项目运动中,抽取一定时间开展田径训练,如慢跑、快跑,逐渐增强学生的体能,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学生需求及具体体育开展情况完善训练制度,制定符合学身体成长规律的训练方案,如结合学生每学期的体能测试成绩、体质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安排训练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模型。
(二)、协调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结构,确保两者的适度性
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科学比例结构是提高高校田
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键因素。
在具体训练中,教师应在平时训练中,观察学生的训练兴趣、坚持度、疲劳程度、训练积极性等,平衡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既重视训练量,又重视高负荷、高强度的训练方式。
例如,在平时田径训练、体育项目训练中,教师注意学生状况,先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
如进行各种摆动练习,通过多次重复训练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上肢摆动力量。
同时确保训练强度,在学生具有一定体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田径速度、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强度训练,避免的单一考前集中训练,稳定训练强度[3]。
此外,有机结合平时训练与专项训练、力量训练与速度训练,如在平时训练阶段,进行各种局部动作速度、跳跃练习,进行速度训练,在专项训练中,开展针对性技术指导、速度指导训练,确保训练的有效性、针对性。
(三)、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逐渐开展训练
在田径训练中,训练量、训练强度的增加不可一蹴而就,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循环渐进的增加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保持两者平衡。
因此,在具体高校田径训练中,教师应采取合理的训练方式,开展合适的周期性训练,逐渐增加训练时间、训练次数、训练距离等[4]。
例如,在短跑速度训练中,一般情况下,确保最高速度能力训练的时间不应超过8s,跑距不超过50m,且各训练方式、动作重复3次左右,每次练习间隔保持在3min左右。
同时,重复训练中,逐渐减少重复训练之间的间隙时间、逐渐增加训练次数,以此避免一次性大量训练对学生产生的疲惫感,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高校田径训练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训练规律,平衡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通过制定完善的训练制度、
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协调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结构,提高田径训练效率,提高大学生田径水平和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佳.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194.
[2] 杨磊.普通高校田径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价值工程.2012.31(16):263-264.
[3] 张建斌.动态可控式训练法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的应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6):154.
[4] 王坤.高校课外田径训练运动负荷的控制方法[J].文
体用品与科技.2012(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