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工程教学大纲
生化技术教学大纲

《生化技术》教学大纲(生物工程本科)[课程名称]《生化技术》[教学目的及任务]《生化技术》是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理论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了解和掌握分离技术(沉淀分离、膜分离、离心分离、层析分离、电泳分离)和检测技术(化学检测、光学检测、气体检测、生物检测、放射性同位素检测)等基本生化技术原理和方法,并了解酶、细胞和基因有关操作技术;了解生化技术的发展和生化技术在科研和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在教学中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教材](1)《现代生化技术》(第二版),郭勇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社. 2005.(2)《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本课程5学分,其中理论3学分,51学时;实验2学分,60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一、生化技术的定义二、生化技术发展三、生化技术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生物大分子的提取沉淀分离(5学时)一、细胞破碎二、蛋白质和酶的提取与沉淀分离三、核酸的提取与分离重点:提取与分离的概念,蛋白质、核酸提取与沉淀分离第二章离心分离(3学时)一、离心机种类与用途二、离心方法的选择三、离心条件的确定了解:离心分离的应用第三章过滤与膜分离技术(2学时)一、过滤二、膜分离了解:过滤膜分离的应用第四章萃取技术(2学时)重点:超临界萃取概念、双水相萃取概念第五章层析分离(8学时)一、吸附层析二、分配层析三、离子交换层析四、凝胶层析五、亲和层析六、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掌握:各种层析方法原理、基本操作技术及实际应用第六章电泳技术(6学时)一、电泳基本原理二、纸电泳三、薄层电泳四、薄膜电泳五、凝胶电泳六、等电聚焦电泳重点:电泳原理,纸电泳操作,凝胶电泳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第七章化学检测(6学时)一、糖类的化学检测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化学检测三、蛋白质的免疫化学检测四、核酸的化学检测重点:斐林试剂定糖、凯氏定氮、定磷法测核酸掌握:快速测定糖、蛋白、核酸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应用第八章光学检测(4学时)一、旋光检测技术二、分光光度检测技术三、荧光检测技术掌握:旋光检测、分光光度检测方法了解:荧光检测第八章气体检测(2学时)华勃氏呼吸仪检压法理解:原理和应用第九章放射性同位素检测(2学时)一、基本知识二、放射性同位素的掺入与检测了解:应用第十章生物检测(4学时)一、生物检测的主要内容二、抗生素的生物检测生长促进物质的生物检测了解:检测内容理解:生长抑制(促进)物质效价测定第十一章酶技术(2学时)一、酶生物合成的调节二、酶、细胞和原生质体固定化技术三、酶分子修饰第十二章克隆技术(2学时)一、基因的获得二、载体的制备三、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应用四、基因重组五、细胞转化和基因表达第十三章细胞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2学时)实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实验内容学时实验类型蛋白质的性质 4 验证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4 验证蛋白质含量的测定8 验证层析分离及电泳技术 6 综合SOD的提取与沉淀分离 2 验证RNA的提取和测定 4 综合DNA的提取与分离 4 综合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 4 综合亚硝酸盐、维生素C、糖的测定8 验证旋光物质、细胞耗氧量的测定 4 验证开放性试验12 探索【考核方式】理论考核成绩60%,实验考核成绩40%执笔人:刘志伟。
生化教学大纲_学生用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及思考题绪论【教学目标】1. 掌握生物化学的含义。
2. 熟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
1.思考题1.1 简述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1. 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组成特点;掌握20种氨基酸缩写符号、结构式及主要特点(区内生源不要求)。
2. 掌握氨基酸主要的理化性质;掌握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及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
(区内生源作熟悉内容)3.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体内重要的恬性肽。
1.思考题1.1 简述谷胱甘肽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2 简述血红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3 简述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改变与疾病的关系(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疯牛病等)。
1.4为何蛋白质的含氮量能表示蛋白质相对量;1.5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结构特征是什么?1.6何为氨基酸的等电点?1.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结构特征?1.8蛋白质变性和沉淀的关系如何?2.名词解释构象与构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亚基、肽单元、肽键、蛋白质变性、模体、锌指结构、α-螺旋、β-折叠、分子伴侣、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的变构效应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1.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掌握核酸元素组成特点,并结合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化学结构,熟记它们的中文名称及相应的缩写符号;掌握两类核酸(DNA、RNA)分子组成异同及体内重要的环化核苷酸。
2.掌握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描述DNA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要点及碱基配对规律;掌握核酸的性质、DNA 热变性、复性及分子杂交等重要概念。
(区内生源作熟悉内容)3.熟悉tRNA二级结构要点及核酸的高级结构形式。
生化分离工程 教学大纲

生化分离工程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30405Z10课程名称(中/英文):生化分离工程/Biochemical Separation Engineering课程类别:必修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大学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艺原理适用专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教材、教学参考书:严希康等,《生化分离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孙彦等,《生物分离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生化分离工程是生物技术与化学工程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涉及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在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注重以工程学观点揭示生化分离过程的本质及变化规律、基本分离方法与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工业下游技术各单元操作过程与方法,也包括生物技术研究中常用的生化分离与纯化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工业下游技术各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技术,为学生研发生物新产品、开发生物生产新工艺提供理论指导。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生化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生化分离(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掌握发酵液预处理及固液分离技术(含沉淀与离心分离等)、细胞破碎技术、萃取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反胶团萃取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吸附与离子交换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电泳分离技术、蛋白质的复性技术、结晶纯化技术等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无。
单独开设另外的实验课程。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生化工程教学大纲

《生化工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化工程(Biochemical Engineering)学分:2学时:32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等专业开课系部:生命科学学院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课程培养目标:1.掌握生化反应过程中带有共性的工程技术原理,即掌握培养基的灭菌,氧传递、搅拌与通风、细胞培养及动力学、固定化酶和细胞、生物反应器结构与类型、生物反应器操作、生物反应器的比拟放大、过程的控制与优化等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化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培养进行生物工艺设计与工程开发的能力。
3.了解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沿及趋势。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生化工程的主要内容,了解生化工程学诞生背景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1.生化工程学诞生的背景2.生化工程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化工程的概念及主要内容难点:生化工程学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培养基灭菌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设计,熟悉灭菌效果的分析与计算,了解灭菌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分批灭菌:微生物的热死灭动力学;分批灭菌的设计2.连续灭菌:连续灭菌反应器的流体流动模型;连续灭菌反应器的设计(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设计难点:灭菌效果的分析与计算第三章空气除菌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空气除菌方法及空气过滤设计,熟悉典型的空气除菌流程分析,了解空气中的微生物及空气压缩过程中状态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1.空气中的微生物2.空气压缩过程中状态的变化3.空气除菌方法4.典型的空气除菌流程分析5.空气过滤设计6.新型过滤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空气除菌方法及空气过滤设计难点:空气过滤设计及新型过滤器第四章通气与搅拌4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通气发酵罐中溶氧速率与通气及搅拌的关系,双膜理论,测量体积溶氧系数k Lα的方法,熟悉搅拌器轴功率计算,了解搅拌器的型式及流型。
生化教学大纲

生化教学大纲绪论【教学内容】一、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二、分子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医学发展三、生物化学与现代医学【教学要求】1.熟悉:“生物化学”的概念及其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2.了解:生物化学发展简史、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生物化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一、氨基酸二、肽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五、蛋白质的分类(自学)第三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二、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一、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二、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三、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分析(自学)四、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自学)【教学要求】掌握:1、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及其应用。
氨基酸的结构及分类。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2、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构象形式;亚基的概念。
3、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
蛋白质胶体性质的两个稳定因素。
蛋白质变性概念、变性因素及变性原理。
蛋白质紫外吸收波长(A)。
280熟悉:1、肽、肽键、肽平面;谷胱甘肽和多肽类激素。
2、模序、结构域的概念;α-螺旋、β-折叠的结构要点。
3、盐析、电泳的概念。
了解: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直接关系,HbS分子病。
2、Mb和Hb分子结构特点与功能;别构效应。
3、蛋白质呈色反应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
4、氨基酸序列分析常用方法。
【重点】掌握和熟悉部分。
【难点】肽平面、模序、结构域。
Hb的构象改变对其结合氧的功能影响。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一、核苷酸的结构二、核酸的一级结构第二节 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一、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二、DNA的超螺旋结构及其在染色质中的组装三、DNA的功能第三节 RNA的结构与功能一、信使RNA的结构与功能二、转运RNA的结构与功能三、核蛋白体RNA的结构与功能四、其他小分子RNA的结构与功能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变性和复性及其应用一、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二、DNA的变性三、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第五节核酸酶【教学要求】掌握:1、核酸的分类及名称。
《生化分离工程》教学大纲

《生化分离工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化分离工程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时:72学分:4适用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执笔者: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化分离工程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是在具备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生物反应工程等基础课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生物物质的分离、提取、精制的基本原理及工程技术知识。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酵液的预处理、液固分离,沉淀分离,溶剂萃取、双水相萃取、超临界萃取、反胶束萃取、吸附与离子交换、色层分离、膜分离、液膜分离、结晶等基本原理及应用知识,了解生物物质提取技术的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生化分离中重要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介绍主要的新型生化分离技术,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有全面的了解。
通过课堂学习及自学、完成作业、撰写小论文、进行课堂讨论。
提高查找文献资料和自学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相关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授及示范教学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卷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堂讨论发言、平时小测等组成。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生化分离技术》(第二版). 于文国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参考书:[1] 《生物分离技术》谭天伟.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 《生物分离工程》孙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 《新编生物工艺学》(上、下册)俞俊棠.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刘国诠.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 《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欧阳平凯、胡永红.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 《生化分离工程》.严希康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生化工程》学习指南

《生化工程》学习指南一、课程性质生化工程,也称生物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的交叉学科,也是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进行工业开发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该研究主要采用化学动力学、传递过程原理、设备工程学、过程动态学及最优化原理等化学工程学原理,也涉及到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和遗传学等许多学科领域。
二、学习方法《生化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基础课程。
它重点研究了酶反应动力学、细胞反应动力学、理想反应器模型、传质与传递过程以及反应器的选择、设计与放大,这些内容都是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的。
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解各种理想数学模型的原理和推导过程,重点考察物料平衡,注意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多想、多看,理解并记住一些经典理论方程。
另外,以工程放大的角度,从点到面,系统思考一个生物过程体系的方方面面。
三、各章学习指南本课程是学习如何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进行工业化开发的一门学科,是工程放大的基础。
本课程的模式和公式比较多,有些必须要记住,有些可以推导或了解一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从青霉素、链霉素的发现及其工业化生产中引出现代发酵工程及产业,生化工程的研究进展重点:生化工程的定义,生物反应过程的特点难点:了解生化工程与化学工程之间的差别与共同点。
第二章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主要内容:包括酶反应的特征,可逆酶反应的动力学,影响酶反应的因素重点: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米氏方程表达式,Km的含义,L-B双倒数法测定参数,别构酶的Hill方程,pH的对酶动力学的影响及pK-pH关系。
难点:反应级数判定和计算理解快速平衡学说与稳态学说之间的区别,会用两种学说进行反应动力学推导掌握几种不同可逆抑制的原理及动力学推导,包括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抑制第三章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主要内容:包括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的特征,外扩散限制反应,内扩散限制反应。
重点:固定化酶的定义、优缺点,几种固定化酶的方法,外扩散限制下的酶反应速率与传质关系,内扩散限制条件下的φ(Thile)西勒模数的意义,如何减少内扩散限制的对酶动力学的影响。
《生化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生化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化工程英文名称:Biochemical Engineering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0总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生物化学工程,简称生化工程。
它是运用化学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进行工业开发的一门学科。
它即可视为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又可认为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化工程是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化学、微生物、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会将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合理地与生物技术研究相结合,力图突出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与方法解决生化反应过程开发、放大等工程技术问题的特点,让学生确实掌握有关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生物化学、微生物、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生化工程的基础内容和基本理论,掌握将化学工程基本原理应用到生化反应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1、绪论和课程教学方法2、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1)酶反应的特征(2)可逆酶反应的动力学(3)影响酶反应的因素3、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1)酶的固定化方法(2)固定化酶的性质(3)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4、细胞反应过程动力学(1)细胞反应的化学计量学(2)Monod方程(3)底物消耗动力学与产物生成动力学(4)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和估算(5)固定化细胞反应动力学5、理想流动生化反应器(1)分批操作的搅拌罐反应器(2)连续操作的全混流理想反应器(3)连续操作的活塞流理想反应器(4)补料分批操作反应器6、传递过程(1)氧传递的双膜理论(2)影响氧传质的因素(3)搅拌反应器的结构与计算7、反应器放大与设计(1)反应器放大设计的依据和方法(2)工业反应器放大设计实例(3)生化工程设计与工程计算讨论8、新型反应器与生化工程进展四、学时分配表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生化工程》,伦世仪堵国成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生化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doc

《生化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68英文名称:Bioreaction Engineering一、课程说明1.课程类别专业课程2.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制药工程专业必修3.课程目的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化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认识到生化反应器在生化反应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培养学生具有生化反应工程分析与开发的能力,以及设计、放大、操作和控制生化反应器等解决有关生化反应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1)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目标要求:通过课程讲授和课外作业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了解我国生化反应工程的发展与现状,激发学生为生化反应工程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2)课程对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目标要求:通过学习基木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工程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的基木公式、概念、模型等抽象知识,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反应器的设计、放大、操作、控制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具备从基本理论出发分析反应器的性能、特征以及应用范围等逻辑思维能力。
4.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学时为325.建议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化学反应工程》第4版.朱炳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参考书目:(1)《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第2版.戚以政,汪叔雄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2)《化学与催化反应工程》第2版.李绍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年7.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多媒体为主,结合版书的教学手段(2)以讲解课程内容为主,适当采用以下方法使用提问:对于前期课程已经阐明的关键性的名词术语进行提问,以加强知识的连续性引导讨论:如“反应工程”为什么不采用量纲分析方法?反应器有哪些特点&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课堂讨论、作业、论文、考勤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闭卷考试9.课外自学要求查阅文献,了解化学反应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撰写报告,在文中必须标明文献出处,且必须有最新的文献报道。
生化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生化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化工程(Biochemical Technology)课程编码:1313075214课程类别:学科专业课总学时数:48 课内实验时数:16学分:2.5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生化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课程的后续课程,包括生化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氨基酸的提取分离、多肽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核酸的提取分离、酶类生化产品制备技术、糖类生化产品制备技术、脂类生化产品制备技术、天然食用色素的生产工艺、生化产品的保藏等主要内容。
它主要是应用植物、动物、微生物为原料大规模生产生化产品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将发挥重要作用。
生化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过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掌握和运用生化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懂得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改造原有生产过程,使其更符合客观规律,提高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宜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生化工程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第一章生化工艺学概论重点:生化产品及其主要特点难点:生化工艺学与生物技术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什么叫生化产品?2、生化产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思考题:1、生化工艺学与生物技术的关系如何?第二章生化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1概述[1]2.2原料选择和预处理[2]2.3原料的粉碎[2]2.4生化产品的提取[3]2.5生化产品的分离纯化技术[3]重点:原料选择和预处理难点:生化产品的分离纯化技术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原料选择的一般原则是什么?2、生化产品的分离纯化技术的一般原理是什么?思考题:1、原料的粉碎方法有哪些?2、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原料的预处理方法如何?2.6层析分离技术原理[3]2.7薄层吸附层析技术[3]2.8膜分离技术[3]2.9凝胶层析法[3]2.10离子交换层析法[3]2.11亲和层析法[3]2.12电泳分离技术[3]2.13生化产品的分析与鉴定方法[1]重点:凝胶层析法难点:离子交换层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凝胶层析法的原理是什么?2、离子交换层析法的原理是什么?思考题:1、生化产品的分析与鉴定方法有哪些?第三章氨基酸的提取分离3.1概述3.2氨基酸的分类[1]3.3氨基酸的理化性质[2]3.4氨基酸的主要用途[3]3.5氨基酸的提取分离方法[3]重点:氨基酸的主要用途难点:氨基酸的提取分离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作业:1、氨基酸的理化性质有哪些?2、氨基酸的主要用途有哪些?思考题:1、氨基酸的提取分离方法有哪些?2、氨基酸的种类有哪些?3.6胱氨酸提取分离技术[2]3.7精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的制备[3]3.8亮氨酸的制备[3]重点:胱氨酸提取分离技术难点:亮氨酸的制备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作业:1、胱氨酸提取分离技术路线如何?2、亮氨酸的制备工艺路线如何?思考题:1、精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的制备方法如何?第四章多肽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4.1概述[1]4.2多肽及蛋白质的性质[1]4.3多肽及蛋白质的作用与用途[3]4.4多肽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方法[2]重点:多肽及蛋白质的性质难点:多肽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多肽及蛋白质的作用与用途有哪些?2、多肽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方法是什么?思考题:1、多肽及蛋白质的性质有哪些?4.5蛋白胨的制备[2]4.6人丙种球蛋白的制备[2]4.7白蛋白的制备[2]4.8胸腺肽的制备[3]重点:多肽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方法难点:胸腺肽的制备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蛋白胨的制备方法是什么?2、胸腺肽的制备制备工艺路线如何?思考题:1、人丙种球蛋白的制备方法是什么?第五章核酸的提取分离5.1概述[1]5.2核酸的理化性质[2]5.3核酸的作用与用途[3]5.4动物脏器核酸的提取分离方法[2] 5.5 转移因子的制备[3]5.6辅酶A的提取[3]重点:核酸的作用与用途难点:动物脏器核酸的提取分离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核酸的作用与用途有哪些?2、动物脏器核酸的提取分离方法有哪些?思考题:1、辅酶A的提取方法如何?第六章酶类生化产品制备技术6.1概述[1]6.2酶的组成及分类[2]6.3酶的应用[1]6.4酶类生化产品的提取分离方法[3] 6.5木瓜蛋白酶的提取[3]6.6凝血酶的制备[3]6.7尿激酶的提取[3]6.8人尿激肽释放酶的提取[3]重点:酶类生化产品的提取分离方法难点:凝血酶的制备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酶类生化产品的提取分离方法有哪些?2、木瓜蛋白酶的提取方法如何?思考题:1、尿激酶的提取工艺路线如何?第七章糖类生化产品制备技术7.1概述[1]7.2糖类的分类[1]7.3糖类的性质[2]7.4 糖类的作用与用途[3]7.5 糖类生化产品的提取分离方法[3]重点:糖类的作用与用难点:糖类生化产品的提取分离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糖类的作用与用途有哪些?2、糖类生化产品的提取分离方法思考题:1、糖类的分类如何?7.6猪蹄壳提取物的制备[3]7.7硫酸软骨素的提取[3]7.8肝素的提取分离[3]重点:猪蹄壳提取物的制备难点:硫酸软骨素的提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猪蹄壳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如何?2、硫酸软骨素的提取方法如何?思考题:1、肝素的提取分离方法如何?第八章脂类生化产品制备技术8.1概述 [1]8.2脂类的分类[1]8.3脂类的结构与性质[2]8.4 脂类的作用与用途[3]8.5脂类的提取分离方法[2]重点:脂类的作用与用途难点:脂类的提取分离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脂类的作用与用途有哪些?2、脂类的提取分离方法如何?思考题:1、脂类的分类如何?2、必需脂肪酸的种类有哪些?8.6豆磷脂的制备[3]8.7 EPA、DHA的制备[3]8.8血红素的制备[3]8.9胆固醇的提取[3]8.10胆红素的提取[3]重点:豆磷脂的制备难点:EPA、DHA的制备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豆磷脂的制备工艺路线如何?2、EPA、DHA的制备方法是什么?思考题:1、胆红素的提取工艺路线如何?第九章天然食用色素的生产工艺9.1 概述[1]9.2天然色素分类[2]9.3 色素的存在形式[2]9.4胡萝卜素的提取[3]9.5葡萄红色素的提取[3]9.6姜黄色素的提取[3]重点:色素的存在形式难点:辣椒红色素的提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胡萝卜素的提取方法如何?2、葡萄红色素的提取工艺路线如何?思考题:1、姜黄色素的提取工艺路线如何?2、辣椒红色素的提取方法如何?第十章生化产品的保藏10.1生化产品保存的一般方法[3]10.2各类生化产品的保存[3]重点:生化产品保存的一般方法难点:各类生化产品的保存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作业:1、生化产品保存的一般方法2、各类生化产品的保存措施有哪些?思考题:1、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保存方法有哪些?10.3生物材料的采集、保存及几种药用动物的采集与处理[1] 重点:生化产品保存的一般方法难点:各类生化产品的保存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作业:1、生物材料的采集方法如何?2、举例说明几种药用动物的处理方法。
生化工程——精选推荐

《生化工程》教学大纲(The Biochemical Engineering)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019312学 分:2总 课 时:34课程性质: 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微生物学,化工原理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生物科学两者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同时又是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生物技术中起到连接科研与工业化生产的桥梁作用。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及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本课程的知识进行“读、写、议”,学生自行选择题目,写一篇4000左右的论文,并进行讨论。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和酶与细胞的固定化要求掌握酶的基本特性回顾、酶的来源、酶促反应机理、米氏动力学、CI动力学、NCI 动力学、底物抑制动力学,溶液pH对酶动力学的影响,温度对酶动力学的影响,固定化酶及固定化方法;熟悉细胞固定化方法及优缺点和用于细胞固定化的各种载体;了解RCI动力学。
重点内容:米氏动力学、CI动力学、NCI动力学、底物抑制动力学,固定化酶及固定化方法。
难点内容:溶液pH对酶动力学的影响,温度对酶动力学的影响。
第二章 固定化酶系统中的传质及酶反应器要求掌握固定化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包括酶结构的改变、位阻效应、分配效应、扩散效应),外扩散过程分析与计算,固定化酶流动反应器(包括类型与选择、理想反应器的操作方程),固定化酶应用举例(包括L-赖氨酸的生产 果葡糖浆的生产);熟悉内外扩散联合分析;了解传质与反应分析。
重点内容:固定化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外扩散过程分析与计算,理想反应器的操作方程难点内容:理想反应器的操作方程。
第三章 细胞培养技术及动力学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分批培养(包括微生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延迟期、指数生长期和莫诺特方程、稳定期和最大微生物群体),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包括简单连续培养微生物物料衡算、限制性营养物的物料衡算、冲溃现象、细胞的最大产量计算、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的比较),分批补料操作法(包括概述、分批补料计算、应用)重点内容:微生物的分批培养,微生物的连续培养第四章 细胞生物反应器要求掌握设计细胞生物反应器时应特殊考虑的问题,罐式发酵器(包括组成及作用、相关计算、自吸式发酵器、塔式发酵器、环流生物反应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搅拌功率的计算(包括不通气情况、通气情况下搅拌功率的计算、多只涡轮搅拌器的功率计算),氧的传递过程(包括双膜模型,K l a的测定方法,K l a与其他参数的关系,氧的传递效率与计算),发酵罐放大准则(包括以体积溶氧系数相等为准则的比拟放大计算、以P0/V L相等为准则的比拟放大计算)。
本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本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本科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对医学生物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领域中的生物化学知识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其日后的医学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2. 掌握生命体内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过程,并能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3.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参与和组织生物化学实验,并进行科学研究的探索。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基础知识1.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1.2 生物化学反应1.3 酶及其调控1.4 能量转换与储存1.5 细胞信号传导和通讯1.6 基因和蛋白质合成1.7 宿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2.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2.1 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2.2 重要生物分子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2.3 酶的活性测定与酶动力学实验2.4 DNA和蛋白质的电泳分析2.5 基因克隆与表达实验2.6 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生物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执行。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积极互动,拓宽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报告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覆盖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术,占总成绩的30%。
2. 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书面报告,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覆盖全年课程的内容,占总成绩的40%。
4.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等,作为加分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化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化工程(Biochemical Engineering)
学分:2
学时:32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
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等专业
开课系部:生命科学学院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课程性质: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课程培养目标:
1.掌握生化反应过程中带有共性的工程技术原理,即掌握培养基的灭菌,氧传递、搅拌与通风、细胞培养及动力学、固定化酶和细胞、生物反应器结构与类型、生物反应器操作、生物反应器的比拟放大、过程的控制与优化等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化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培养进行生物工艺设计与工程开发的能力。
3.了解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沿及趋势。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生化工程的主要内容,了解生化工程学诞生背景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1.生化工程学诞生的背景
2.生化工程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化工程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难点:生化工程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培养基灭菌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设计,熟悉灭菌效果的分析与计算,了解灭菌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分批灭菌:微生物的热死灭动力学;分批灭菌的设计
2.连续灭菌:连续灭菌反应器的流体流动模型;连续灭菌反应器的设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设计
难点:灭菌效果的分析与计算
第三章空气除菌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空气除菌方法及空气过滤设计,熟悉典型的空气除菌流程分析,了解空气中的微生物及空气压缩过程中状态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1.空气中的微生物
2.空气压缩过程中状态的变化
3.空气除菌方法
4.典型的空气除菌流程分析
5.空气过滤设计
6.新型过滤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空气除菌方法及空气过滤设计
难点:空气过滤设计及新型过滤器
第四章通气与搅拌4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通气发酵罐中溶氧速率与通气及搅拌的关系,双膜理论,测量体积溶氧系数k Lα的方法,熟悉搅拌器轴功率计算,了解搅拌器的型式及流型。
(二)教学内容
1.搅拌器轴功率计算:搅拌器的型式及流型;搅拌器轴功率计算;非牛顿流体特性对搅拌功率计算的影响
2.通气发酵罐中溶氧速率与通气及搅拌的关系:双膜理论;测量体积溶氧系数k Lα的方法;k Lα与设备参数及操作变数之间的关系式;发酵液中的k Lα与其调节;传氧效率(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双膜理论;测量体积溶氧系数k Lα的方法
难点:双膜理论,搅拌器轴功率计算
第五章发酵罐的比拟放大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以k Lα为基准的比拟放大法及以P0/V相等为基准的比拟放大法,熟悉比拟放大的其他基准及发酵罐的比拟缩小。
(二)教学内容
1.以k Lα为基准的比拟放大法
2.以P0/V相等为基准的比拟放大法
3.比拟放大的其他基准
4.发酵罐的比拟缩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以k Lα为基准的比拟放大法
难点:以k Lα为基准的比拟放大法
第六章连续培养的基本原理5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单级恒化器及其操作特征,熟悉微生物生长动力学,了解连续培养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生长动力学:细胞生长动力学;微生物生长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莫诺模型
2.连续培养动力学及连续培养的应用:单级恒化器及其操作特征;部分菌体再循环的单级恒化器;连续培养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单级恒化器及其操作特征
难点:莫诺模型
第七章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6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酶、细胞的固定化方法及固定化酶、细胞的性质,酶促反应动力学,固定化酶、细胞反应动力学,米氏酶反应动力学,理想反应器抑制下的酶反应动力学;熟悉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应用,了解固定化酶、细胞反应器的选择。
(二)教学内容
1.酶、细胞的固定化方法及固定化后的性质:固定化方法;固定化酶、细胞的性质
2.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应用:固定化酶、细胞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及其特征;固定化酶、细胞的工业化应用实例
3.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反应动力学:酶促反应动力学;固定化酶、细胞反应动力学
4.固定化酶、细胞反应器:理想反应器米氏酶反应动力学;理想反应器抑制下的酶反应动力学;非理想反应器、固定化酶、细胞反应动力学;固定化酶、细胞反应器的选择(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酶、细胞的固定化方法,酶促反应动力学,固定化酶、细胞反应动力学,米氏酶反应动力学,理想反应器抑制下的酶反应动力学
难点: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第八章微生物生化反应过程的质量和能量衡算6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微生物反应过程中营养物资和产物之间的碳素衡算及碳源的衡算,微生物反应过
程中ATP 和氧的衡算,熟悉微生物反应过程的能量衡算。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反应过程的碳素衡算:微生物反应过程中营养物资和产物之间的碳素衡算;微生物反应过程中的主要基质---碳源的衡算;培养微生物细胞为目的的微生物反应过程中的化学平衡;微生物反应的化学平衡通式
2.微生物反应过程中ATP 和氧的衡算:微生物反应过程中的氧衡算;微生物反应耗氧量的计算;微生物反应过程碳源消耗的分析;生物氧化与能量传递;能量生长偶联与能量生长非偶联;微生物反应过程的ATP衡算
3.微生物反应过程的能量衡算:有机物氧化焓变和有效电子转移;自由能消耗对菌体得率Y kJ;微生物反应过程的能量衡算;考虑碳源和氮源同时存在情况下的能量衡算;通风发酵反应热的估计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微生物反应过程中营养物资和产物之间的碳素衡算及碳源的衡算,微生物反应过程中ATP 和氧的衡算
难点:微生物反应过程的ATP衡算,微生物反应耗氧量的计算,微生物反应过程碳源消耗的分析
第九章微生物生长及发酵反应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的应用4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紫外线照射菌体细胞悬浮液的时间与菌体细胞存活率关系的数学模型,微生物种群无限制条件下对数生长模型,Monod模型,谷氨酸发酵过程数学模型,熟悉存在抑制条件的微生物生长模型;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了解电子计算机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生长的数学模型:紫外线照射菌体细胞悬浮液的时间与菌体细胞存活率关系的数学模型;微生物种群无限制条件下对数生长模型;Monod模型;存在抑制条件的微生物生长模型;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
2.谷氨酸发酵过程数学模型:谷氨酸发酵菌体增殖的数学模型;谷氨酸发酵产物积累的数学模型;谷氨酸发酵的主要基质——糖消耗的数学模型
3.电子计算机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发酵工程生理特性数据的测量与控制;发酵工程生化特性数据的测量与计算;发酵过程某些物理化学特性的测量;电子计算机对面包酵母培养过程的测量与控制;电子计算机对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产品生产最佳方案的确定(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紫外线照射菌体细胞悬浮液的时间与菌体细胞存活率关系的数学模型,微生物种群无限制条件下对数生长模型,Monod模型,谷氨酸发酵过程数学模型难点:Monod模型,谷氨酸发酵过程数学模型
教学进度安排表
三、教学用书及参考书
(一)教材:
1.《生化工程》,伦世仪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生化工程》,王岁楼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生物化学工程》,俞俊棠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二)教学参考书:
1.《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第二版)》,戚以政、汪叔雄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2.《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第二版)》,贾士儒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
3.《生化生产工艺学》,梅乐和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
4.《酶学》,陈石根,周润琦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生物反应工程》,山根恒夫(日)著,苏尔馥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生物化学工程》,合叶修一(日)等合著,涂长晟译,轻工业出版社,1981
7.《Biochemical Engineering》,Harvey WB & Douglas SC,New York,1996
四、课外学习要求
要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五、考核方式
总成绩的评定:平时考核成绩30%(其中出勤率15%、作业10%、讨论发言5%);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
撰写人:龚妍春
撰写时间:2007. 06
审定人:
批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