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影响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王向远《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五年第四期“余裕”论是日本现代文豪夏目漱石文学论中最有特色、最让人感兴趣的一个理论主张。
夏目漱石在1907年为作家高滨虚子的小说集《鸡冠花》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余裕派”和“非余裕派”的小说分类法,倡导所谓“有余裕的小说”。
他说:“所谓有余裕的小说,顾名思义,是从容不迫的小说,是避开‘非常’情况的小说,是普通平凡的小说。
如果借用近来流行的一个词,就是所谓有所触及和无所触及这两种小说中的无所触及的小说。
……有人以为无所触及就不成其为小说,所以我特地划出无所触及的小说这样一个范围,认为无所触及的小说也和有所触及的小说一样具有存在的权利,而且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
……品茶浇花是余裕,开玩笑是余裕,以绘画雕刻消遣是余裕,钓鱼、唱小曲、看戏、避暑、温泉疗养也都是余裕。
只要日俄战争不再打下去,只要世界上不再有很多鲍尔库曼(按;俄国将领)那样的人,就到处都有余裕。
所以,以这些余裕做素材写成小说,也是适当的。
”夏目漱石还解释说,有余裕的小说也就是“低徊趣味”的小说,这种趣味“是留连忘返、依依不舍的趣味”,“也可以称为‘依依趣味’或‘恋恋趣味’”。
他还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没有余裕的小说”:“一言以蔽之,没有余裕的小说指的就是高度紧张的小说,是丝毫不能信步逻弯儿、绕路兜圈儿或闲磨蹭的小说,是没有舒缓的成分,没有轻松因素的小说。
”没有余裕的小说当中“出现的都是生死枚关的间题,发生的是人生沉浮的事件。
”①夏目漱石的这种“余裕”论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评论家长谷川天溪、大町桂月等人纷纷著文评论。
文学史家们认为以夏目漱石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有余裕”为特点的,包括铃木三重吉、高滨虚子、伊藤佐千夫、森田草平等柞家在内的“余裕派”。
夏目漱石的“有余裕的文学”及其“余裕论”,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最早译介夏目漱石的是鲁迅先生。
从一开始,鲁迅就是着眼于“余裕”来译介夏目漱石的,换言之,鲁迅眼中的漱石是作为“余裕派”的漱石,尽管现在看来“余裕”只是夏目漱石前期的创作主张,并不能概括他的全部创作。
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
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中日两国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日本文学脱胎于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给了日本文学丰富的营养。
而历史进入近代之后,中国的维新志士认识到自己的国家与西方列强的距离,为“师夷长以制夷”,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书籍,起初以翻译政治、自然科学为主,后来在梁启超的倡导之下,文学翻译也发展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日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翻译日本文学,或者通过日语转译西方文学成为一种风潮。
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掀开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崭新一页。
分为三个时期: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三、新中国成立之后。
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远在三四百年前,我国就开始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中华书局1983年版的《日本考》一书的“歌谣”部分,刊载了日本短歌39首,为明代李言恭、郑杰编纂。
但这样的翻译活动显然并不具有自觉的意义。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翻译则有着极为鲜明的自觉意义。
1898年翻译了东海散士(柴四郎)的小说《佳人奇遇》,该小说发表于1858年,主要表现的是争取祖国独立解放的情绪,强烈反对专制政治。
之后,翻译小说之风大为盛行,评论小说的文章也纷纷问世。
据记载,“当时翻译压倒了创作,影响了创作,翻译与创作的比例为二比一”。
此外,他翻译的《经国美谈》也曾引领潮流一时。
这也是篇政治小说,它叙述了古希腊的爱国历史故事,因为与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相配合,所以很受当时青年的欢迎。
要评价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翻译文学史上的功劳,可引当时吴趼人的话为证:“吾感夫饮冰子《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说出,提倡改良小说,不数年而吾国之新著新译之小说,几于万牛充万栋,犹复日出不已而未有穷期也”。
因此,若论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的近代历程,梁启超当为第一人。
东海觉我(徐念慈)在1908年《小说林》第七辑上刊载的《丁未年(1907)小说界发行节目调查表》也值得一提。
文中指出该年出版的日本小说有八种,这也应该算是日本文学翻译活动在近代的源头。
夏目漱石名作_我是猫_中的拟声拟态词及其汉语译文的对比分析
摘要:拟声拟态词都是通过象征性的语言音来摹仿表达人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各种状态的词汇。
日语中拟声拟态词极为发达,特点突出,应用广泛,而汉语则没有这样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我是猫》中日语拟声拟态词与其对应中文翻译的对比研究,分析出中日两种语言中拟声拟态词的异同。
关键词:拟声拟态词;《我是猫》;对比一、关于拟声拟态词拟声拟态词都是通过象征性的语言音来摹仿表达人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各种状态的词汇。
二者可统称是一种“象征词”(象徴語.オノマトペ)。
“拟声词(擬音語)”汉语又叫“象声词”,是以近似的语言音来摹仿表达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各种声音和音响的词;日语中的“拟态词(擬態語)”是以象征性的语言来模拟自然界的各种状态、人和动物的各种动作以及人的心理状态等的词。
也有人将日语的拟声词又分为:以近似的语言音摹仿人或动物声音的“拟声词(擬声語)”和以近似的语言音摹仿自然界中各种音响的“拟音词(擬音語)”。
如:木の葉がかさかさと鳴った。
树叶沙沙地响。
(拟音词)在日语中,拟声拟态词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而且数量众多。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无论是文学家还是普通人,都在自己的语言生活中经常地、灵活地运用拟声词和拟态词。
下面就以夏目漱石的名作《我是猫》(《吾輩は猫である》)日文原版和著名翻译家于雷的翻译作《我是猫》(译林出版社1993年出版)为基础语料,按照上文的拟声拟态词分类方法,分别找出日文原作中的全部拟声词、拟音词、拟态词、拟容词、拟情词,并将其与中文翻译作比较,研究探讨日中拟声拟态词的异同。
二、《我是猫》中的拟声拟态词及日中文对比拟声词(擬声語)1「なんでもうす暗いじめじめしたところでにゃーにゃー泣いていたことだけは記憶している。
」只恍惚记得好象在一个阴湿的地方咪咪叫。
2「せんだって〇〇は朝飯を廃っすると胃がよくなると言うだから、二三日朝飯をやめてみたが腹がぐうぐう鳴るばかりで功能はない。
」前些日听人说,早饭断食,即可医胃,我便免了早餐一试,直落得肚子咕咕叫,毫无功效。
夏目漱石心课文翻译[最新]
夏目漱石心课文翻译开头部分下篇“先生与遗书”更要(前半部分)我因父母患伤寒去世成了孤身一人,将遗产的管理托付给叔父去了东京,上了高等学校。
虽到暑假我很期待回故乡新泻县,但三次回乡,都因为被叔父劝诱和堂妹结婚的纷争问题,意外地得知了叔父欺瞒遗产的实情。
正因为相信叔父所以非常气愤。
之后,我认为世上不可能存在值得信任的东西。
然后整理剩下的财产,决心永远地扔进父母的坟地。
进京后,为考入大学,我甚至搬到了一位妇人和美丽小姐2个人所生活的安静的租房里,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人间的温暖,我厌世的心里也渐渐温暖起来。
我有个朋友叫“k“,在同所学校学习,从小就相识。
K是真宗寺的人,所以被领去当了医生的养子,K因为反抗养父让自己成为医生的意旨,悄悄地走了别的道。
但是,K无法忍受欺骗养父,写信坦白了事实,从养父家的户籍上撤去,又被真宗寺逐出师门,中断了学习资源。
K想独立支撑自己,但由于过度疲劳伤害了身体健康,患上神经衰落症。
不忍看到k窘境的我,让k与自己同寝,不惜从物和心两方面支援他。
K是个刚直果断的禁欲性学习家。
K在这个租房里充满的温暖气氛中,对小姐产生了爱意,并向我表白了他的苦恼。
但是,在迎接k到来自己宿舍之前,我的心里早已孕育出对小姐的爱情。
(1)K谈夫人和小姐谈个没完没了,后来竟问起我也答不上来的复杂问题。
较之麻烦,我更觉得不可思议。
想到以前我主动提及两人时他的表现,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觉察到他的反常。
我问他何以选在今天专门说这个,他顿时沉默寡言,此外还有个毛病,平日每当要说什么,嘴巴常蠕动片刻。
他的嘴大概有意不服从他的意志,不肯轻易张开------他话语的重量想必压在这里。
而一旦开口,其声音比一般人还要铿锵有力。
注视他嘴角时,我预感他又要冒出什么。
而到底是什么,我全然猜测不出、,也就格外震惊。
请你想象一下他向我表白他何等深切爱着小姐时我是什么样子。
我简直给他的魔棍一下子打成化石,就连蠕动嘴巴都无从做到了。
说是恐惧感的结晶也好,说是痛苦的块体也好,总之那时的我就是一个物件。
夏目漱石的作品
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被视为日本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对于社会、人性以及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夏目漱石的作品种类、主题以及风格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首先,夏目漱石的作品可以分为小说、随笔和翻译等多个类型。
小说是他最为擅长的领域,他的代表作包括《我是猫》、《三四郎》、《虚无的十字架》等。
这些小说通过对于日本社会现象、人性矛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和对于现实的不同层面的思考。
随笔方面,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包括《吾輩は猫である》和《坊っちゃん》等,这些作品更多地关注了个人生活和思想的表达。
此外,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夏目漱石对于西方文化和文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将一些西方名著引入到日本读者的视野之中。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主题。
夏目漱石的作品主题复杂多样,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人性和自我意识以及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他通过对于现实社会的观察和对于个人内心的揣摩,展现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夏目漱石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关系,特别是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与冲突。
他探讨了家庭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改变,以及个体在家庭关系中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认同等问题。
夏目漱石的作品还反映了他对于日本社会现象的关切。
他通过对于教育、爱国主义、帝国主义和家族制度等话题的探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制度的弊端。
他通过对于现实社会的观察和对于人性的思索,呈现了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社会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的抒发。
在文学风格方面,夏目漱石以清新、富有幽默感和细腻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语言组织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绚丽的色彩。
他对细节的关注和塑造人物的能力,让他的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
在文学史上,夏目漱石的作品也被称为“漱石文学”,他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日本,也渗透到了世界范围。
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应有的姿态
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应有的姿态夏目漱石是近代日本著名的作家,有“国民作家”之誉。
他的名作《哥儿》用愤怒、嘲骂、调侃的笑,对腐朽、黑暗的教育制度发出鄙夷的诅咒,为知识分子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忿忿不平,因而成为“在有数的日本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最为人所知的小说”。
《哥儿》带有江户时代滑稽文学的许多特点,但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它描写了地方教育界的黑暗和腐败,表现了漱石在中学任教时的某些切身体验,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可爱又可笑的“江户儿”的形象,可以说是漱石所有作品中最鲜活、最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夏目漱石的作品在中国已有三十三个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32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章克标选译的《夏目漱石集》中,出现了《哥儿》的第一个中译本。
据译者叙述,翻译《哥儿》这篇小说,主要起因于章克标的朋友,翻译家、语言学家方光焘对此书的“不住称扬”。
进入五十年代,在党的“大家要学点文学”“劳动人民应是文学的主人”的号召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学小丛书”,其中收录了开西的复译本《哥儿》(1959)。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日本文学翻译也和整个外国文学翻译一样,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夏目漱石的小说在改革开放以后,被大量翻译出版,先后出现了《哥儿》的五个新译本,它们分别是一九八六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陈德文的译本,一九八七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刘振赢的译本,一九八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胡毓文的译本,一九九六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包罗包寰的译本,以及二000年花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林少华的译本。
这些译本在译文的质量上较之原有的旧译本,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本文依据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中的“和谐论”,对『坊。
朽,凡』和译本《哥儿》中的外来语,人称代词“扫扎”、绰号、文化词汇等特殊词汇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并对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明确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应该具有的姿态和发挥的作用。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 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 “国民大作家”,和森欧外 并称为日本文坛“双璧”。 在日本他可以称得上是妇孺 皆知。夏目漱石擅长俳句、 书法,他的头像甚至还被印 在日元纸币、邮票上。
夏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石
夏目漱石创作背景
夏目漱石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 家,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几年里 他创作了无数伟作。夏目漱石 十几年的创作可以分为前期和 后期两个时期。
夏目漱石作品——《心》
《心》是一部探索人内心深 处的长篇小说。 小说深刻的揭示了金钱和恋 爱是近代的象征,是近代人 与人之间不信任的根源。同 时,作者还通过小说否定个 人自私主义,呼吁人们去掉 私心,追求自由、独立。
夏目漱石对社会影响
夏目漱石创作出来无数经典作品,启迪了世人,为世 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夏目漱石做作品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以白桦派为中小的 理想主义文学有其大影响。 夏目漱石的思想和创作手法影响了一大批文人作家, 如芥川龙之介等。同时夏目漱石的作品被翻译到各国, 对世界的文学者产生很大影响,如鲁迅。 夏目漱石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同时给当时腐败的资本主义 社会一痛击。
夏目漱石前期创作背景
背景:明治维新”已经过去了三十几个年头。在这期间, 统治者对内压迫剥削人民,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中日战 争和日俄战争)。这些使日本动荡不安,政局腐败人民 生活困苦。 夏目漱石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这 一点,开始用笔批判这个社会的丑恶。 夏目漱石前期作品(部分) 1、长篇小说:《我是猫》 2、前期三部曲: 《三四郎》、《其后》、《门》 这些作品都旨在批判和讽刺当时的 人类社会的丑恶
夏目漱石后期创作背景
后期创作背景 后期的夏目漱石被神经衰弱和胃病困扰,治疗无果,生命 垂危。这对他的人类观和生死观产生很大影响,他开始从 批判社会到关注人的内心。 在这一时期,夏目漱石“则天去私”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 得到体现。 (则天去私:超越人类的私心,顺应天意。) 夏目漱石的后期作品 《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 《明暗》、《梦十夜》
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研究现状
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研究现状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日本文学的巅峰之作。
自其逝世以来,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广泛的研究和理解。
目前,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有着以下的特点:1. 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后期作品。
夏目漱石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中期作品 (20 世纪20 年代至 30 年代) 和后期作品 (30 年代至逝世)。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夏目漱石后期的作品,尤其是其晚年的作品,如《心》、《明暗》等。
这些作品与夏目漱石早期的文学作品相比,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因此更具研究价值。
2. 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想和文学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
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想以“自我表现”和“东方主义”为主要特征。
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他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以其幽默、讽刺和浪漫主义等特点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想和文学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
3. 夏目漱石的翻译和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在日本以外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广泛的翻译和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夏目漱石的翻译和研究也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且对日本及其他国家的文学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呈现出更加全面、深入、多元化的特点,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将会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探讨。
八十多年来中国对夏目漱石的翻译、评论和研究
八十多年来中国对夏目漱石的翻译、评论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第4期总第107期夏目漱石(1867 -1916 ),是日本近代文豪,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在中国译介最多、影响最大的日本作家之一。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夏目漱石作品在中国已有三十三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很有必要对漱石文学在现代中国的翻译、评论和研究情况,进行系统、科学的梳理、归纳和总结。
一、20-30年代夏目漱石的译介对夏目漱石的介绍,以周作人为最早。
他在1918年做的《日本近二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中,认为夏日漱石是主张“低徊趣味”和“有余裕的文学”的,井翻译引用了夏目漱石在《高滨虚子(鸡头)序》中的一段话:余裕的小说,即如名字所示,昨急迫的小说也,避非常一字之小说也,日用衣服之小说也。
如借用近来流行之文句,即或人所谓触着不触着之中,不触着的小说也。
……或人以为不触着者,即非小说;余今故明定不触着的小说之范围,以为不触着的小说,不特与触着的小说,同有存在之权利,且这能收同等之成功。
……世界广矣,此广阔世界当中,起居之法,种种不同。
随缘临机,乐此种种起居,即余裕也。
或观察之,亦余裕也。
或玩味之.亦余裕也。
周作人接着还解释说:“自然派的小说,凡小说须触着人生;漱石说,不触着的,也是小说,也一样是文学。
并且又何必那样急迫,我们也可以缓缓的,从从容容的玩赏人生。
譬如走路,自然派是急忙奔走;我们就缓步逍遥,同公园散步一般,也未始不可。
这就是余裕派的意思的由来。
漱石在《猫》之后,作《虞美人草》也是这一派的余裕文学。
晚年作《门》和《行人》等,已多客观的倾向,描写心理,最为深透。
但是他的文章,多用说明叙述,不用印象描写;至于构造文辞,均极完美,也与自然派不同,独成一家,不愧为明治时代一个散文大家。
”周作人对夏目漱石的介绍和评论,在中国的漱石译介史上具有深刻影响。
他把夏目漱石看作是余裕派,并特别推崇代表“余裕”倾向的前期创作,这对后来的中国文坛的漱石观的形成,影响很大。
《哥儿》在中国的传播
《哥儿》在中国的传播作者:马柳林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8期摘要:《哥儿》是日本明治大文豪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在不同的时期被翻译成各种不同的版本。
由于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版本都各具特色。
梳理《哥儿》在中国翻译的情况,有利于为对夏目漱石作品的研究和中日文学进一步的交流做铺垫。
关键词:哥儿;翻译;传播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九日,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作了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自此中国的夏目漱石介绍、翻译和研究开始起步。
回顾中国对夏目漱石文学的翻译和借鉴的历史,《哥儿》仍然是研究者青睐的选题。
一、翻译出版情况“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哥儿》中文译本有7种。
”[1]由于《哥儿》出版时间较早,近年来也鲜有新的译本出现,从相关文献提供的信息得知,《哥儿》最早的译本出现于1932年,由章克标翻译,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另外还有其它至少四个译本分别是,刘振顯译本、陈德文译本、胡統文译本,及最近出版的林少华译本。
一九五八年,代表新中国的出版事业的人民出版社组织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中,作为日本文学,最先出版的是《小林多喜二选集》和《夏目漱石选集》(上下卷),其中《哥儿》由开西(章克标)翻译,收入下卷中。
后又于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作为袖珍本单独出版了《哥儿》,收入文学小丛书中。
时隔三十年后,一九八七年刘振瀛重译的《哥儿)收录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日本文学丛书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我们广泛熟知、阅读、研究的版本主要是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陈德文译本,仍不断再版,同时出现新的译本,但目前为止翻译共有8种。
《哥儿》在中国的翻译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的合译本吴树文和刘振瀛、林少华、陈德文、胡毓文、董学昌的译本。
对于文学翻译,刘振瀛曾经说过:“一个有功底的文学翻译者,不但要有一般的文化修养,文学素养和驾驭双方语言的能力,而且更需要对原作品、乃至对原作者的整个创作的倾向、特色,下一番研究工夫。
夏目漱石:鲁迅早期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夏目漱石:鲁迅早期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摘要:夏目漱石是鲁迅最喜爱的日本作家之一,在青年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曾倾心阅读夏目漱石的小说,比如《我是猫》、《三四郎》等。
为什么鲁迅会倾心于夏目漱石的小说,有两点原因:一个是他的小说语言诙谐幽默,具有“低徊趣味”的风格特点;另一个原因在于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的思想引起鲁迅的共鸣。
在鲁迅早期的文学探索的道路上,有很多作家对他产生影响,比如章太炎、尼采等等,夏目漱石是其中的一位。
当然,夏目漱石的小说风格与后来的鲁迅大异其趣,他的影响只限于一定的时期和范围之内。
关键词:夏目漱石;鲁迅;日本文学;刘柏青作者简介:赵志(1974-),男,河南郑州人,硕士,任教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02一、鲁迅对夏目漱石的阅读记录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创作了十五部长篇和中篇小说,他的作品兼具东方古典美学的特点和对社会的批判性,深刻表现了人性复杂的一面。
他是鲁迅在留学时期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之一,他的文艺思想和人生观对鲁迅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1906年到1909年之间,鲁迅从仙台医专退学后,决心走文学创作和翻译的道路,这个时期正好是夏目漱石的小说风行的时候,日本学者藤井省三这样描写当时鲁迅的生活状态:“跟当时的日本学生一样,鲁迅身穿和服,腰间系带,下着裤裙,唇上的德式胡须也留了起来。
他把学籍挂靠在德国学协会附属德语专修学校,每天流连于丸善书店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书店书摊,专心搜罗书籍杂志,尝试文学评论和欧美文学介绍。
”[1]1907年6月,夏目漱石开始在报纸上连载长篇小说《虞美人草》时,鲁迅每天早上醒来后的头一件事就是,依偎在寓所的床铺上,嘴里叼上常见的敷岛牌香烟,翻阅报纸的小说版面。
关于鲁迅对夏目漱石的阅读记录,他的二弟周作人也给予了详细的说明。
夏目漱石汉诗小考以陶渊明之受容为中心
夏目漱石汉诗小考以陶渊明之受容为中心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
除了日本文学之外,他还擅长创作汉诗。
其中尤其突出的是他所写的一首汉诗《自画像》。
本篇论文将以夏目漱石的汉诗为切入点,探讨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学的受容,并以陶渊明为中心来分析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认同和借鉴。
一、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学习二、影响夏目漱石创作汉诗的文学背景三、陶渊明在夏目漱石创作汉诗中的地位与影响四、夏目漱石对陶渊明的赞赏和致敬五、夏目漱石的汉诗与陶渊明诗歌的相似点六、夏目漱石如何将自己的审美意识与陶渊明诗歌相结合七、夏目漱石创作的汉诗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八、夏目漱石汉诗创作的启示和意义九、夏目漱石和陶渊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通过对夏目漱石的汉诗及其作品文化价值的分析,可以看到夏目漱石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认同和受容,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陶渊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夏目漱石的中国情结、传统文学素养和审美眼光,对于丰富和推动日本当代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学习本部分可以阐述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学习过程,探讨他如何接触到中国文学并对其产生兴趣。
同时,可以分析夏目漱石接触中国文学所受到的影响,并探讨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2. 影响夏目漱石创作汉诗的文学背景本部分可以介绍夏目漱石创作汉诗时所处的文学背景,包括日本汉诗的流行程度、当时日本文学界对于中国文学的关注程度,以及夏目漱石本人对于汉诗创作的见解等等。
3. 陶渊明在夏目漱石创作汉诗中的地位与影响本部分可以深入分析陶渊明在夏目漱石创作汉诗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探讨夏目漱石对陶渊明诗歌的认可和欣赏。
可以分析夏目漱石为何会对陶渊明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4. 夏目漱石对陶渊明的赞赏和致敬本部分可以列举夏目漱石在他的汉诗中所表达出对于陶渊明的赞赏和致敬,并分析这种赞赏和致敬给夏目漱石的汉诗创作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哥儿》在中国的传播
98《哥儿》在中国的传播马柳林 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哥儿》是日本明治大文豪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在不同的时期被翻译成各种不同的版本。
由于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版本都各具特色。
梳理《哥儿》在中国翻译的情况,有利于为对夏目漱石作品的研究和中日文学进一步的交流做铺垫。
关键词:哥儿;翻译;传播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九日,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作了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自此中国的夏目漱石介绍、翻译和研究开始起步。
回顾中国对夏目漱石文学的翻译和借鉴的历史,《哥儿》仍然是研究者青睐的选题。
一、翻译出版情况“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哥儿》中文译本有7种。
”[1]由于《哥儿》出版时间较早,近年来也鲜有新的译本出现,从相关文献提供的信息得知,《哥儿》最早的译本出现于1932年,由章克标翻译,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另外还有其它至少四个译本分别是,刘振顯译本、陈德文译本、胡統文译本,及最近出版的林少华译本。
一九五八年,代表新中国的出版事业的人民出版社组织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中,作为日本文学,最先出版的是《小林多喜二选集》和《夏目漱石选集》(上下卷),其中《哥儿》由开西(章克标)翻译,收入下卷中。
后又于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作为袖珍本单独出版了《哥儿》,收入文学小丛书中。
时隔三十年后,一九八七年刘振瀛重译的《哥儿)收录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日本文学丛书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我们广泛熟知、阅读、研究的版本主要是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陈德文译本,仍不断再版,同时出现新的译本,但目前为止翻译共有8种。
《哥儿》在中国的翻译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的合译本吴树文和刘振瀛、林少华、陈德文、胡毓文、董学昌的译本。
对于文学翻译,刘振瀛曾经说过:“一个有功底的文学翻译者,不但要有一般的文化修养,文学素养和驾驭双方语言的能力,而且更需要对原作品、乃至对原作者的整个创作的倾向、特色,下一番研究工夫。
对夏目漱石的评价
对夏目漱石的评价
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心理洞察和精细的文学技巧而著称。
以下是对夏目漱石的评价:
1. 文学成就: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充满了创新,他的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影响。
2. 心理洞察:夏目漱石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对于人类的情感、欲望、焦虑和孤独等方面的描写十分细腻。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3. 批判精神: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尤其是对于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他通过作品表达出对这些制度的反感和不满。
4. 文化底蕴:夏目漱石的作品也反映了日本文化的精髓,他对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5. 个人魅力:夏目漱石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谦虚、正直、廉洁自律,他的言行举止都展现出了一个真正的文化人的风范。
总之,夏目漱石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的普遍经验和情感,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词汇翻译看译者的再创造性——以《哥儿》三译本为例
从词汇翻译看译者的再创造性——以《哥儿》三译本为例黄莺【摘要】The novel Botchan written by Natsumesouseki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many times at different ages since 1930s.Even at the same age,there are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This brings great convenience to the translation research.Many translation theorists admit that translation needs translator's artistic creativity which is proved by the research on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Botchan.The three translators made different choices when they were translatingappellations,onomatopoeias and cultural symbols.%夏目漱石的小说《哥儿》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不同时期多次被译为中文,甚至于在同一时期也有不同的译本,这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文学翻译理论方面,许多翻译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承认文学翻译需要译者的艺术再创造性。
通过《哥儿》三种译本的词汇翻译研究,可以看到三位译者在翻译人物称谓语、拟声词、文化符号等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时,都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正体现了文学翻译的艺术再创造性。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129-131)【关键词】文学翻译;词汇翻译;再创造性【作者】黄莺【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夏目漱石在中国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鲁迅与周作人的翻译,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
从国内对日本文学的译介谈影响翻译的因素
行 。但 是 从 《 饶 之 海 》 版 到 18 年 间 的 十 几 年 间 里 , 丰 出 95
三 岛 由 纪 夫 作 品 的 翻 译 在 我 国 却 完 全 停 止 。 去 政 治 上 除 的 因 素 .三 岛 由 纪 夫 的 作 品 本 身 有 着 很 大 的 文 学 价 值 ,
曾 经 两 次 获 得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的 提 名 , 是 在 中 国 的 译 介 但
了 不 同 的 特 色 ,而 影 响 翻 译 活 动 进 行 的 几 个 因 素 从 中 也 可 以得 到很 好 的例 证 。
一
饶 之 海 》 四 部 曲 翻 译 出 来 ,作 为 “ 部 参 考 ” “ 批 判 内 ,供 用 ” 1 7 -1 7  ̄ , 丰 饶 之 海 》 部 曲 陆 续 出 版 , 。 9 1 9 31 《 z 四 内部 发
许 钧 教授 在 他 的著 作 《 译 论》 对 翻译 给 出 了 一个 翻 中
全 新 的 定 义 : 翻 译 是 以 符 号 转 换 为 手 段 ,意 义 再 生 为 任 “
务 的一 项跨 文 化 的交 际活 动 。” 过 对这 一 定 义 的认 识 我们 可 以发 现 , 着 翻译 理 论研 究 的不 断发 展 。 关 翻译 随 有
警 惕 。 文 革 期 间 , 当 时 的 中 国 几 乎 所 有 的 翻 译 活 动 都 在 处 于 停 滞 状 态 . 正 是 在 那 样 一 个 年 代 里 , 民 文 学 出 而 人 版社 却 决 定 将 三 岛 由纪 夫 的 军 国 主 义 倾 向最 突 出 的 《 丰
论语用学对文学翻译的积极影响——以《哥儿》的中译本实例分析为中心
c 贵 檬 c 土
( 坊 , 々 元 』, 1 『 ) P1 )
i- 口 癖 上 j c Z - :言 ' 、 。
夏 目漱 石 是 日本 近 代 有 名 的 作 家 ,哥 儿 》 这 部 作 品 《 “
严 谨 的 结 构 , 日本 近 代 小 说 中 是 属 于 少 见 之 列 的 ” 。 在 ③ 文
A 父 亲 是 什 么 事 都 不 干 的 , 一 看 见 人 , 说 : 你 不 . 但 就 “
行 , 行 。 ”开 译 本 ,9 不 ( P)
B 俺 爹 是 个 游 手 好 闲 的 人 , 要 一 看 见 俺 , 是 口 头 . 只 总 禅 似 地 说 :你 这 个 东 西 , 成 器 ! 成 器 !” 刘 译 本 , 3 “ 不 不 ( P )
关 键词 : 哥 儿》 语 用 学 《
文 学翻译
积 极 影 响
A. 由于 爹 娘 传 下 来 的 鲁 莽 , 小 就 老 是 吃 亏 。 ( 译 从 开
语 用 学 在 2 世 纪 8 年 代 兴 起 ,我 国 对 语 用 学 的 研 究 0 0 也 是 从 那 时 逐 渐 发 展 起 来 的 。 在 翻 阅 语 用 学 研 究 的 书 籍
■l
论 语 用 学 对 文 学 翻 译 的 积 极 影 响
以《 儿》 中译本 实例 分析 为 中心 哥 的
王 米 娜
( 国矿业 大学 , 苏 徐 州 中 江
摘 要 :本 文 以 夏 目漱 石 的 作 品 『 坊 尢 』 两尸 一子 j江 户 儿 ) 江 ) ( 自居 ,江 户 儿 ” 指 土 生 土 长 在 江 “ 是 户 的 人 , 指 下 层 民 众 。 我 ” 汉 语 中最 具 普 遍 性 的第 一 泛 “ 是
浅析夏目漱石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浅析夏目漱石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作者:王娟来源:《人间》2016年第06期摘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中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是日本的国民大作家。
他的两部作品《梦十夜》和《虞美人草》在中国的传播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境遇。
本文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尤其是系统论的角度来探讨影响漱石文学传播的因素,为重新审视漱石文学提供一个特殊的角度。
关键词:系统论;赞助人;内部因素;夏目漱石;传播中图分类号:I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81-02一个是日本国民作家,一个是西方翻译理论学者,两者之间有何关联?两者的契合点在哪里?夏目漱石的两部作品《梦十夜》和《虞美人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迥然不同的境遇。
小说的译介在这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其作出探讨无疑是有益的。
安德烈·勒菲弗尔是一位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翻译理论的学者。
他指出,文学是一个系统,指的是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具有某些特征的成分;这些特征使这些成分区别于不属于这个系统的其他成分。
然而,文学仅仅是一个“由许多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中的一个系统。
这个复杂的系统称之为文化。
对文化系统有两个制约因素:一个是文学系统内部的,一个是文学系统外部的。
具体来说,颞部因素是指从事文学工作的职业工作者,如批评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外部因素则在文学外部起作用,勒菲弗尔在这里称为“赞助人的力量”。
总之,我打算以上述的术语为轴心,尝试着探讨漱石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及原因。
一、《梦十夜》与《虞美人草》的译介《梦十夜》在中国最早的翻译是1925年,刊登在《小说月报》的第十六卷第二号,译者署名陈箸。
不过在当时的文献上题名为《梦》,刊登在第10至11页,内容短小,经查证原文献得知,此文为夏目漱石文章《梦十夜》之第七夜的内容。
查明建、谢天振主编的《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卷)》中也谈到此译本。
此后,出现了30年代尤炳圻的译本。
但因其译文散见于报纸之中,其译本《梦十夜》未能亲睹。
《我是猫》在中国当代文坛
《我是猫》在中国当代文坛摘要: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大批评论研究夏目漱石及其作品《我是猫》的成果。
本文是以当代我国学者对《我是猫》的研究概况作出分析,得出四大主要研究脉络,进一步了解到《我是猫》在我国的评论和研究状况以及这部作品的经典之处。
关键词:批评讽刺;作品比较;译介问题;创作思想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21-02日本近代杰出作家夏目漱石被介绍到中国后,我国学者对其的研究在文革前仅限于译本中的前言和后记;改革开放后相关的论文多了起来;90年代以来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公开出版的专著就有数本。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夏目漱石的作品就是《我是猫》,这部长篇小说于1905年在《子规》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被译介到我国以来,引起了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界的广泛评论和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集中在近二十年),已经发表的关于《我是猫》的研究文章有三十篇以上,我国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系统。
本文通过对《我是猫》在我国当代文坛的研究概况作出分析,得出四大主要研究脉络,进一步了解了我国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与接受,对研究这部小说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批判讽刺视角《我是猫》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典之作已是各界学者的共识。
这部小说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所以我国日本近现代文学界的一些研究者一直把它归类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中国当代文坛对《我是猫》的研究成果中有数篇是以其批判讽刺色彩为出发点的,从批判现实主义、讽刺艺术、文明批判等多个标题下笔,宏观又细致的阐述了该作品的批判讽刺之佳处。
《我是猫》反映的是明治社会后期的社会状况:明治维新后,日本全盘吸收西方文化,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嚣张,保守主义、国粹主义猖狂,虚无主义泛滥。
夏目漱石清楚地认识到了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以及人们精神上的诟病。
他认为“现代日本的开化,一言以蔽之,可以归结为表面上跑的开化。
夏目漱石心课文翻译
夏目漱石心课文翻译开头部分下篇“先生与遗书”更要(前半部分)我因父母患伤寒去世成了孤身一人,将遗产的管理托付给叔父去了东京,上了高等学校。
虽到暑假我很期待回故乡新泻县,但三次回乡,都因为被叔父劝诱和堂妹结婚的纷争问题,意外地得知了叔父欺瞒遗产的实情。
正因为相信叔父所以非常气愤。
之后,我认为世上不可能存在值得信任的东西。
然后整理剩下的财产,决心永远地扔进父母的坟地。
进京后,为考入大学,我甚至搬到了一位妇人和美丽小姐2个人所生活的安静的租房里,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人间的温暖,我厌世的心里也渐渐温暖起来。
我有个朋友叫“k“,在同所学校学习,从小就相识。
K是真宗寺的人,所以被领去当了医生的养子,K因为反抗养父让自己成为医生的意旨,悄悄地走了别的道。
但是,K无法忍受欺骗养父,写信坦白了事实,从养父家的户籍上撤去,又被真宗寺逐出师门,中断了学习资源。
K想独立支撑自己,但由于过度疲劳伤害了身体健康,患上神经衰落症。
不忍看到k窘境的我,让k与自己同寝,不惜从物和心两方面支援他。
K 是个刚直果断的禁欲性学习家。
K在这个租房里充满的温暖气氛中,对小姐产生了爱意,并向我表白了他的苦恼。
但是,在迎接k到来自己宿舍之前,我的心里早已孕育出对小姐的爱情。
(1)K谈夫人和小姐谈个没完没了,后来竟问起我也答不上来的复杂问题。
较之麻烦,我更觉得不可思议。
想到以前我主动提及两人时他的表现,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觉察到他的反常。
我问他何以选在今天专门说这个,他顿时沉默寡言,此外还有个毛病,平日每当要说什么,嘴巴常蠕动片刻。
他的嘴大概有意不服从他的意志,不肯轻易张开------他话语的重量想必压在这里。
而一旦开口,其声音比一般人还要铿锵有力。
注视他嘴角时,我预感他又要冒出什么。
而到底是什么,我全然猜测不出、,也就格外震惊。
请你想象一下他向我表白他何等深切爱着小姐时我是什么样子。
我简直给他的魔棍一下子打成化石,就连蠕动嘴巴都无从做到了。
说是恐惧感的结晶也好,说是痛苦的块体也好,总之那时的我就是一个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