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颈动脉体瘤诊断与治疗PPT
康复训练建议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进行颈部按摩,缓解肌肉紧张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
家庭护理指导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和情
绪激动
定期监测血压、 血糖和血脂, 控制好基础疾
病
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多吃 蔬菜水果,少 吃高脂肪、高 糖、高盐的食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方法:包括外照射 和内照射
放射治疗原理:利用高能射 线杀死肿瘤细胞
放射治疗适应症:适用于不 能手术切除的颈动脉体瘤
放射治疗副作用:包括皮肤 反应、口腔黏膜炎等
其他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介入 手术,放置支架或球囊扩张
药物治疗:使用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等
放射治疗:使用放射线照射 肿瘤,使其缩小或消失
肿瘤类型: 恶性肿瘤 预后较差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预后较好, 保守治疗 预后较差
患者年龄: 年龄越大, 预后越差
患者身体 状况:身 体状况越 好,预后 越好
注意事项与建议
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复查, 观察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
饮食调整:注意饮食均衡,避 免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
适当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物
适当进行体育 锻炼,增强体 质,提高免疫
力
心理支持与辅导
心理辅导:帮助患者理解病情,减轻心理压力 家庭支持:鼓励家属参与护理,提供情感支持 社交活动: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增强自信心 心理治疗: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避 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06 并发症与注意事项
颈动脉体瘤及神经鞘瘤影像诊断PPT参考课件
增强:肿瘤呈均匀或不甚均匀强化明显,常接近动 脉血管的密度
颈动、静脉受压移位,常表现为颈内外动脉分叉角 度增大,两动脉之间距离增大。
CTA颈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颈总动脉分叉处 上方颈内、外动脉之间距离呈杯状扩大的特征。
23
颈部
颈动脉体瘤 carotid body tumor
三、MRI T1WI肿瘤呈均匀中等、中等偏低信号强度, T2WI肿瘤信号强度增高明显, 肿瘤较大时信号强度不均匀,可见血管信号流空征。 MRI增强肿瘤强化明显,较小肿瘤均匀强化,较大
7
颈 部 神 经 鞘 瘤
8
颈 部 神 经 鞘 瘤
9
MRI表现 横轴位上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
滑。T1WI与肌肉信号相等;T2WI呈稍高 信号强度。中央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强 度,伴有厚壁。矢状位及冠状位可显示肿 瘤与邻近大血管关系。
10
神
经
鞘
瘤
T1WI
并
出
血
T1WI
T2WI
C+ T1WI
4
X线表现
无特殊,侧位片可见鼻咽部、 口咽部气道影变窄或消失,在气体 衬托下可见软组织占位。
5
CT表现 肿瘤多位于颈侧咽旁间隙内,也可
发生在咽后壁的任何部位,上起鼻咽顶 部甚至颅底,下至喉咽水平,边界较清 楚,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6
平扫神经源性肿瘤密度较低,神经鞘 瘤有较厚包膜的肿块,囊变常见,可见钙 化;强化扫描肿瘤实质轻度—明显强化。 对周围结构多为推挤移位改变。
肿瘤不均匀强化,内见血管流空非强化影,称为 “盐胡椒面征”。 MR冠状面及矢状面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准确位置和全 貌。MRA可清楚显示颈部血管的推移情况。
24
颈动、静脉受压移位,常表现为颈内外动脉分叉角 度增大,两动脉之间距离增大。
CTA颈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颈总动脉分叉处 上方颈内、外动脉之间距离呈杯状扩大的特征。
23
颈部
颈动脉体瘤 carotid body tumor
三、MRI T1WI肿瘤呈均匀中等、中等偏低信号强度, T2WI肿瘤信号强度增高明显, 肿瘤较大时信号强度不均匀,可见血管信号流空征。 MRI增强肿瘤强化明显,较小肿瘤均匀强化,较大
7
颈 部 神 经 鞘 瘤
8
颈 部 神 经 鞘 瘤
9
MRI表现 横轴位上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
滑。T1WI与肌肉信号相等;T2WI呈稍高 信号强度。中央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强 度,伴有厚壁。矢状位及冠状位可显示肿 瘤与邻近大血管关系。
10
神
经
鞘
瘤
T1WI
并
出
血
T1WI
T2WI
C+ T1WI
4
X线表现
无特殊,侧位片可见鼻咽部、 口咽部气道影变窄或消失,在气体 衬托下可见软组织占位。
5
CT表现 肿瘤多位于颈侧咽旁间隙内,也可
发生在咽后壁的任何部位,上起鼻咽顶 部甚至颅底,下至喉咽水平,边界较清 楚,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6
平扫神经源性肿瘤密度较低,神经鞘 瘤有较厚包膜的肿块,囊变常见,可见钙 化;强化扫描肿瘤实质轻度—明显强化。 对周围结构多为推挤移位改变。
肿瘤不均匀强化,内见血管流空非强化影,称为 “盐胡椒面征”。 MR冠状面及矢状面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准确位置和全 貌。MRA可清楚显示颈部血管的推移情况。
24
颈部影像 ppt课件
ppt课件
38
神
经
鞘
瘤
T1WI
并
出
血
T2WI
T1WI
C ppt课件 + 颈动脉间隙的淋巴源性肿瘤绝大多数 为恶性,转移多于原发性,前者多为鼻咽 癌、甲状腺癌、喉癌等的转移;少数胸、 腹部恶性肿瘤也可转移至颈部导致颈淋巴 结肿大;后者为HD和NHL,同时伴有其他部 位淋巴结肿大。
ppt课件
25
影像学表现:
肿瘤较小时CT可以分辨出肿瘤原发部 位,肿瘤较大时,骨性分隔破坏,难以区分 来源。MRI对显示肿瘤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 比CT更清晰,能明确肿瘤向颅内侵犯的范围。 颈静脉球体瘤在MRI上有特征性的信号,具 有诊断价值,即肿瘤内出现血管流空现象。
ppt课件
26
ppt课件
27
ppt课件
45
男性60岁,左颈部包块半年,进行性增大
ppt课件
46
鼻 咽 癌
ppt课件
47
肺癌颈部转移
ppt课件
48
五、淋巴管瘤
又称囊性水瘤,是指来源于淋巴组织的 先天性疾病。胚胎发育时,颈内静脉和锁骨 下静脉交界处膨大形成颈囊,部分淋巴系统 由颈囊发育而成,如有部分淋巴组织迷走、 保持胚胎时期的性质,继续发育和增大,呈 内含淋巴液和内覆有内皮细胞的多房囊,形 成囊性水瘤。
ppt课件
21
ppt课件
22
MRI:冠状位或矢状位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 的准确位置及全貌。肿瘤T1WI中等信号, T2WI高信号。注射Gd-DTPA有明显强化。因 肿瘤血管丰富,有时可见T1WI及T2WI条状 迂曲的低信号影,为本病的特征。MRA可清 楚显示颈部血管的推移情况。
ppt课件
颈动脉体瘤ppt课件
Page
6
诊断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 (TCD)检查, 图像特征为:颈动脉 分歧处实性中低回声 不均质包块,边界清 晰.边缘规则,肿块 与颈总、颈内或颈外 动脉关系密切,颈动 脉分歧角增大,提示 颈动脉体瘤可能。
数字减影 (DSA)检查, 图像特征为:肿瘤位 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分叉角撑开增大,颈 内动脉弧形推移向外 后方,颈外动脉向前 内方,与肿瘤形成握 球状。
Page
15
黄建男等报道Ⅲ术式,术中未行血管重建,术后无1例死亡及 并发症发生。不过对于术中无法剥离、颈内动脉不能保留的患者, 目前多数还是主张利用大隐静脉、颈外动脉或FrEE人造血管重建 血流,用自体大腿阔筋膜或带蒂肌肉组织包裹 。 皇甫辉报道1例大隐静脉修复者术后半年大隐静脉已完全闭塞 ,他指出大隐静脉非理想修复材料,对于良性肿瘤,能否用人造血 管替代有待探讨,故不可轻易行颈内动脉切除。
Page
11
(4)为提高患者对脑缺氧的耐受力和代偿能力,患者术前行颈动 脉压迫训练,时间由每次10min开始,逐渐增加到30min,每日3~ 5次,待患者无明显眩晕感后行经颅多普勒检查脑侧支循环,以双 侧差异小于30%为合格标准。 (5)对术前CTA 提示瘤体较大的患者行DSA 检查明确肿瘤主要供 血支并行颈外动脉分支超选择性栓塞(栓塞剂为明胶海绵),在栓 塞术后3~5 d 内实施手术 。 (6)宝森竹根据临床经验认为:术前5天取自体血400ml,手术当 天于术前半小时取400ml备用,术中或手术后全部回输。未取自体 血者术中平均输异体血400ml。
Page
5
李树玲教授 根据其临床经验, 总结出诊断CBT的3个主要体征
(1) 颈前三角区肿物, 长期缓慢生长的 肿物, 部动脉体位于颈动 脉分歧部的后内侧, 肿物增大到一定体 积, 将颈动脉向浅层 挤压而发生移位
颈动脉体瘤及神经鞘瘤影像诊断PPT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
CT平扫
颈动脉体瘤在CT平扫中通常表现 为颈动脉分叉处的软组织肿块,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后,颈动脉体瘤通常有 不同程度的强化,强化程度与肿 瘤内部血管密度有关。
颈动脉体瘤的MRI诊断
T1加权像
颈动脉体瘤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 信号或等信号。
T2加权像
在T2加权像上,颈动脉体瘤通常表现 为高信号,内部信号可能不均匀。
详细描述
CT扫描可以观察到肿瘤的密度和强化程度,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同时,CT 还能显示肿瘤对骨骼和软组织的侵犯情况,为手术切除提供重要参考。
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结词
MRI诊断具有高分辨率和高软组织对比度,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和边界 ,对神经鞘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详细描述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神经和血管的关系。 同时,MRI还可以检测到肿瘤内部的囊变、坏死和出血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 的良恶性。
PART 04
颈动脉体瘤及神经鞘瘤的 治疗与预后
REPORTING
颈动脉体瘤的治疗与预后
颈动脉体瘤的治疗
颈动脉体瘤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包括颈动脉 体瘤切除术和颈动脉体瘤栓塞术。手术切除 是根治性治疗方法,而栓塞术则适用于不能 手术或复发的情况。
颈动脉体瘤的预后
颈动脉体瘤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与肿瘤 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治疗方式等因素 有关。一般来说,早期发现并接受手术治疗 的患者预后较好,但仍有复发的可能。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的症状主要包括神经受压症状(如疼痛、感觉异常、肌肉无力等)以及肿瘤局部症状(如肿 块、疼痛等)。
病理学鉴别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流空征; ❖ MRI增强后肿瘤强化明显,其内可见“椒盐征”(椒盐征:副神经节细胞
瘤的特征性表现,提示肿瘤血管丰富,T1WI及T2WI可见缓慢血流或亚 急性期出血所致的高信号(盐)及点状及条状迂曲的低信号血管流空影 (椒)。缓慢血流或亚急性期出血罕见,故肿瘤内常常只能见到血管流空 的低信号); ❖ MRA可清楚显示颈部血管的推移情况。
概述
颈动脉体
颈动脉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的动脉壁上,主要由颈外动 脉供血,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一般情况下,始终处于动脉血氧环境中。颈动 脉体是人体内最大的副神经节,为外周化学感受器之一,可以接受机体动脉 血O2分压降低、H+浓度增加、CO2分压升高的刺激,这些刺激经传入神经纤 维传到延髓等呼吸中枢,通过调节呼吸肌使呼吸增强增快,肺的通气量增加 ,机体缺氧的状态得以改善。
概述
副神经节瘤
❖ 来源于副神经节组织的肿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 ❖ 副神经节(paraganglia)起源于胚胎时期的神经嵴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
中这部分细胞经迁移而散在分布于身体中轴自颅底到盆腔各处,大多沿大 血分布,且多靠近交感、副交感神经节聚成为上皮样细胞团,故称副神经 节。
概述
副神经节瘤
❖ 1908年 Aezai's和Pev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 ❖ 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
生长迅速 ❖ 可有不规则发热,消瘦等症状,还可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 CT:稍低密度,可融合成较大团块 ❖ MRI:T1WI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弥散受限明显 ❖ 密度及信号多均匀,较大的病灶内部可有不规则坏死,但较少见 ❖ 增强:病灶多呈轻度强化或边缘性强化。
鉴别诊断
瘤的特征性表现,提示肿瘤血管丰富,T1WI及T2WI可见缓慢血流或亚 急性期出血所致的高信号(盐)及点状及条状迂曲的低信号血管流空影 (椒)。缓慢血流或亚急性期出血罕见,故肿瘤内常常只能见到血管流空 的低信号); ❖ MRA可清楚显示颈部血管的推移情况。
概述
颈动脉体
颈动脉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的动脉壁上,主要由颈外动 脉供血,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一般情况下,始终处于动脉血氧环境中。颈动 脉体是人体内最大的副神经节,为外周化学感受器之一,可以接受机体动脉 血O2分压降低、H+浓度增加、CO2分压升高的刺激,这些刺激经传入神经纤 维传到延髓等呼吸中枢,通过调节呼吸肌使呼吸增强增快,肺的通气量增加 ,机体缺氧的状态得以改善。
概述
副神经节瘤
❖ 来源于副神经节组织的肿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 ❖ 副神经节(paraganglia)起源于胚胎时期的神经嵴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
中这部分细胞经迁移而散在分布于身体中轴自颅底到盆腔各处,大多沿大 血分布,且多靠近交感、副交感神经节聚成为上皮样细胞团,故称副神经 节。
概述
副神经节瘤
❖ 1908年 Aezai's和Pev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 ❖ 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
生长迅速 ❖ 可有不规则发热,消瘦等症状,还可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 CT:稍低密度,可融合成较大团块 ❖ MRI:T1WI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弥散受限明显 ❖ 密度及信号多均匀,较大的病灶内部可有不规则坏死,但较少见 ❖ 增强:病灶多呈轻度强化或边缘性强化。
鉴别诊断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盐征。 • 颈内、外动脉受压,分叉角增大,呈"高脚杯征"或“抱球征”。 • 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谢谢
小结
• 中年、女性多见。 • 可双侧发病或合并其他副神经节肿瘤。 • 多为良性、病程长,多以颈前三角区无痛性肿块就诊。 • 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动脉期可见
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不如血管,静脉期强化减低,更趋向于均匀。 • MRI: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强化明显,T1WI及T2WI可见椒
鉴别诊断-淋巴结转移
• 恶性肿瘤病史。 • 常多发,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可融合呈分叶状,边缘清楚
或不清楚,内部可坏死。 • CT:软组织密度影。 • MR:T1WI等、略低信号,T2WI等或高信号。 • 增强:多为轻度强化,部分富血供转移可强化较明显,无坏死
强化均匀,中央坏死呈环形强化,内无流空血管影。 • 位置偏外侧。
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
• 30-50岁,女性多见。 • 良性,生长缓慢,类圆形,边界清,可囊变、钙化,好发于腮腺浅叶。 • CT:平扫密度较正常腮腺高,内部可见不均匀低密度区,增强呈渐进
性强化,早期网格状、结节状强化,延迟趋向均匀明显强化。 • MRI:T1WI等、稍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内见低密度胶原纤维
• CT平扫呈低密度(与肌肉比);MRI上T2WI呈较高信号,肿 瘤内部囊变较常见,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Castleman病
• 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淋巴 组织增生性疾病,又称 Castleman病、血管淋巴滤泡增生症和淋巴样 错构瘤等。
•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病毒感染如EB病毒、人疱疹病毒8型 (HHV-8)、血管增生、细胞因子调节异常如白细胞介素-6表达增加等 有关。
谢谢
小结
• 中年、女性多见。 • 可双侧发病或合并其他副神经节肿瘤。 • 多为良性、病程长,多以颈前三角区无痛性肿块就诊。 • 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动脉期可见
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不如血管,静脉期强化减低,更趋向于均匀。 • MRI: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强化明显,T1WI及T2WI可见椒
鉴别诊断-淋巴结转移
• 恶性肿瘤病史。 • 常多发,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可融合呈分叶状,边缘清楚
或不清楚,内部可坏死。 • CT:软组织密度影。 • MR:T1WI等、略低信号,T2WI等或高信号。 • 增强:多为轻度强化,部分富血供转移可强化较明显,无坏死
强化均匀,中央坏死呈环形强化,内无流空血管影。 • 位置偏外侧。
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
• 30-50岁,女性多见。 • 良性,生长缓慢,类圆形,边界清,可囊变、钙化,好发于腮腺浅叶。 • CT:平扫密度较正常腮腺高,内部可见不均匀低密度区,增强呈渐进
性强化,早期网格状、结节状强化,延迟趋向均匀明显强化。 • MRI:T1WI等、稍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内见低密度胶原纤维
• CT平扫呈低密度(与肌肉比);MRI上T2WI呈较高信号,肿 瘤内部囊变较常见,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Castleman病
• 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淋巴 组织增生性疾病,又称 Castleman病、血管淋巴滤泡增生症和淋巴样 错构瘤等。
•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病毒感染如EB病毒、人疱疹病毒8型 (HHV-8)、血管增生、细胞因子调节异常如白细胞介素-6表达增加等 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与病理
颈部
一般2-6cm大小,椭圆形,有包膜,表面光滑, 大部由颈外动脉供血,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网。 镜下为富含细胞和血管的肿瘤。
影像学表现
颈部
X线平片:肿瘤较大时可见颈部外突肿块。 DSA: ● 颈总动脉分叉加宽,呈“高脚杯”征;颈外
动脉移位; ● 分叉处见血供丰富的肿瘤显示,肿瘤血管粗细
不均网状,肿瘤浓染着色,排空减慢。
右侧颈动脉体瘤
右颈总动脉造影示右侧颈动脉分叉变宽、扩大呈“高脚杯” 征;肿瘤血管粗细不均呈网状,肿瘤浓染着色、排空减慢ຫໍສະໝຸດ 颈动脉体瘤(图)CT
平扫:颈动脉分叉处圆形境界清晰中等密度肿块, 肿块压迫周围组织移位。
增强:肿瘤呈均匀或不甚均匀强化明显,常接近动 脉血管的密度;
CTA颈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颈总动脉分叉处上方 颈内、外动脉之间距离呈杯状扩大的特征。颈动、静 脉受压移位,常表现为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两 动脉之间距离增大。
MRI
T1WI肿瘤呈均匀中等、中等偏低信号强度。 T2WI肿瘤信号强度增高明显。 肿瘤较大时信号强度不均匀,可见血管信号流空征。 MRI增强肿瘤强化明显,较小肿瘤均匀强化,较大
肿瘤不均匀强化。 MR冠状面及矢状面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准确位置和
全貌。MRA可清楚显示颈部血管的推移情况。
颈动脉体为化学感受器,当血液氧气、二氧化 碳压力及H+ 浓度发生变化时,反射性调节呼吸 和循环系统发生变化。颈动脉体瘤起源于颈动 脉分叉水平血管壁非嗜铬细胞。
病变较大时可向上破坏颅底骨质并侵入颅内,向 下侵犯下位颅神经及鼻咽部。颈动脉体瘤生长 缓慢,临床表现较典型,常表现为颈部侧面深部 无痛性肿块,少数病人有嘶哑、眩晕或轻度吞咽 困难等症状
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优秀课件
探查见颈部两肿块,内下方肿块位于颈动 脉分叉处包裹动脉,质软,上下方向活动 度差,血供丰富,外上方肿块位于迷走神 经走形区域,活动度差,血供丰富。
右颈部外上、内下肿物及迷走神经干肿物 均符合副神经节瘤。
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概述
颈部
颈动脉体瘤为副神经节瘤,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 化学感受器的肿瘤,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也 可见于颈部其他动脉周围,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多于男性。